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6 04: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读后感(一):爱与城

  一直以为王安忆的作品无非是些风花雪月,有名如《长恨歌》。但看了这本散文集,才知道作家笔触深及社会问题,触及人性一面更让我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这些写于早年间的文章,至今读来仍有浓浓的人情味,充满了对城市的热爱和对城中人的感情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读后感(二):不一样的王安忆

  一直以为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旧的上海,如长恨歌中,尽管故事已是解放后,但显然人物生活空间以及生活的方式都还流连在旧上海之中。

  然而这本散文中的上海却截然不同,一直只读王安忆的小说,当读到散文时,才发现她关于现实关注也绝不逊于其他作者,而且由于她的女性细腻的笔触,让这种关注显得更为贴近读者。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读后感(三):冰火交融奇特

  「长恨歌」、「天香」...以前对王安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情感跌宕起伏的小说上,不过这部散文集让我彻底改观了。张弛有度的情感表达、有距离冷静旁观,从看似琐碎寻常的生活细节中嗅到并体味久居其中的城市气息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暂且称之为爱。王安忆对上海的爱既超然又不乏热情,如同在炭火边喝冰酒。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读后感(四):旁观者清醒

  作为上海的作家,其实王安忆本人并不是上海人。所以,她本人经历里的这种类似于漂泊的、流浪的生活经历更能够使得她既能够深入到上海生活的内部,体察到这种底子里的方方面面同时她又深切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旁观者,从弄堂里踏踏实实的生活的底子到街市浮华摩登的上海生活的面子。王安忆完全是从对人的细致观察之中来建构起一座城市的人的特色

  她作品里面的细枝末节,从一些地道语气到一些微小动作,这些所有都是真正的上海人所无从觉察的。因为上海的本地人,会理直气壮的认为这些才是生活的常态反而不会留意,而王安忆用她的眼睛发现了这样生活常态之下的精神气质,并且用一支生花的妙笔写了出来。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读后感(五):漂泊在外的女人男人

  这本新书写作时间从1988年跨越到2009年,应该是王安忆将以前的散文整理发表之后,成为了现在完整的一本书,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从地理人文系统描绘了她生活的城市上海。1955年移居到上海的王安忆,也算是也见证了上海逐渐发展国际都市一代人之一。于是第一辑的大部分篇章中,王安忆选取了小细节,从而衍生出上海人的主流生活的发展,譬如,小道街景,老式洋房美食小吃以及那遍地的民工。第二辑是王安忆对男女的人性差异,女性外貌的进化,新时期文学中女性作家的作用以及物质上海等阐述独到见解,将进化的人群与发展的上海做了巧妙结合,并且点题。第三辑,离开城市,王安忆顶着烈日来到了白茅岭,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华,却有女劳教们精彩激动的故事充实了王安忆,他记录下故事点滴,告诉了我们普通人,那些无法经历到的生活。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读后感(六):工笔绘一卷浮世情怀

  “上海人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淑女规矩,把些皮毛学问。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的,只有二十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王安忆起笔就是这么一段。字句锋芒背后,那些“东方巴黎”的百乐门,那几首陈蝶衣与黎锦光,仿佛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光里。

  书写上海是困难的。仅数百年里糅合了交杂的文化、生活乃至意识形态。放眼历史长河,不免短暂。可对于个人,城市的记忆又延展得过于绵长,言诠难尽。为此,再多的弄堂洋房、霓虹街市,纵然健笔如椽,也不脱“海上繁华”四字。既是这样,倒不如忠于事实,以准确的笔触,勾勒上海的浮世情怀。王安忆的随笔集纳《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便是这般“工笔”。

  如果没有市井画面,上海其实只是旅行册页上的几幅相片。王安忆写儿时的街景,弄堂阡陌交杂,抬头望见窗户上的钩子,吊着风鸡,或者腌肉,“还有洗净的拖把,绞不干的水则滴在底下的人行道上。卖鸡鸭血汤的小吃店就在街面上杀鸡拔毛,血水顺了街沿流淌。”这是一番“裸露的风情:腌渍,邋遢,粗鄙,性感”。

  若不是亲眼目睹,现下的人或者很难相信,上海有着如斯面目。而今的年轻人或许也再难想象,那些街面即景: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拣菜、剥毛豆小孩搭张方凳作桌子,便在夏日蝉鸣里写起作业大道梧桐树间,绳子串联起来,挂满被褥衣物,一旦收拾停当,绳索又成了街头羽毛球的网界。

  一旦不见外物听觉也泄漏了这城市迥然的秘密。入梅时分雨水涟涟地洒落在窗式空调绿色雨棚上,噼啪的声响弥散开来。“辫子电车驶过,先是细碎的嗡嗡声,转弯时“叮”一下,仿佛又激活了外面的世界。纵使闭上双眼,灰霾的画面也晕染出一派生动。王安忆说,这种街景,恍然如同一个白日梦。没有不安,只是静待再庸常不过的梦醒时分。

  气味也蕴藏着浮世的神髓。单是被褥,串在竹竿上,从窗口支出去,晚间就是满满一床的阳光之味。若赶上雨季的闷热太阳在雨后升腾起来,又自有股带温度的霉湿气。“尤其是在曹家渡这类旧区域里,水洼散发出腐味,人身上全都散发出体味、头油味,还有衣服阴干的异味”。

  可上海又不为市井所框限。它融合了市井与烦嚣,过去与现在。犹记得儿时的老式公房,朝南是四车道的大马路外国政要来访,车队疾驰而过。转到北边,仅是十余米的距离,仿佛就穿过了时光隧道,来到80年代景致老虎窗、碎瓦、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和孩童橡皮筋、捉迷藏的欢声笑语

  上海这座城市,永远不变的是变。因为太快,所有印象都是个人化的、碎片式的,掺杂在一起,甚至带有隐私意味。可都市生活又极富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囤积到紧密的空间里,彼此相望,纠缠了太多细节。

  愈是如此,准确记述城市的变迁,哪怕再个人化,愈是必要功德。在散漫的细节和不确的记忆里爬梳出一座城市的面目,也成了刻不容缓的志业。你也许不会知道这城市的分秒变化里蕴藏着多少秘辛,可每一段个人记述,或者就意味着城市上空的一段精神邂逅

  抒情多了,容易廉价。对作家而言,最重要品质是准确。因为准确,才有记忆与记忆的交汇,情怀与情怀的对接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读后感(七):小说家的时间胶囊

  刊于《上海壹周》

  当空间在时间里流淌,当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城市变作王安忆笔下流动文字之时,时间把空间凝固在了彼时彼刻。王安忆最新出版的两本非虚构文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及《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城市》就像安迪·沃霍的时间胶囊,将自八十年代初到2009年近三十年岁包裹在一篇篇文字之中,仿佛前facebook时代的facebook,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当代极优秀的小说家的后台——她的身世,她的童年,她的家庭,她何以选择写作,她的第一本小说集,她对身处其中的城市的敏锐观察及思索。而最最重要的是,如同每一篇文章之后标示的创作年代,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文章无一例外地展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尚、价值观道德标准;于是在这暗藏的时间罅隙里,有历史的流转,有时代的嬗变,有我们本来视作理所当然、以至浑然不觉岁月印痕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分为三部分。第一辑是童年记忆。小时候我住在瑞金二路、南昌路口,与王安忆所住的淮海中路、思南路的弄堂仅一街区之隔,因此她的这些童年记忆几乎要唤起我的乡愁来。我也曾去那条弄堂玩耍,去弄堂隔壁的露天西餐社吃牛排,去旁近的小花园里看全运会花车游行⋯⋯ 在这城市一角,她以私人记忆唤起我的记忆,拼出城市历史图景的一块微小的公共的碎片。它是细微的,却真实而闪亮。同样闪亮的还有那些懵懂情愫。如那篇极微妙的《花匠》。“我奇怪地瞅瞅他,瞅见他驼着的瘦削的背脊。那疲惫的背脊流露出一股说不出来的、淡淡的温和。我忽然想到:他大概喜欢我的。”(P31)第二辑是写作及家庭生活。“你要做什么呢?”学琴的老师启蒙了她对于未来念想。对儿童时代办公室及鲁院岁月的回想同样精彩,可作犒赏未来文学史传者的鲜活八卦。最生动的那篇《烧鸭子》难得地向我们展示了大作家在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它像是升了仙似的脱了躯壳空洞眼神变得模糊或者深远起来,超然物外的安详着。”(P157)它或许无法成为大厨手中味道精美的鸭子,却一定是得了史上最精妙描写的鸭子,因这审视而美味。而《李章给我照相》则鲜见地披露了她的摄影师丈夫的故事——笔法生动而幽默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文集的封面摄影正是李章的作品。第三辑写家事父母的往事有传奇的意味。是另一种传奇,作为家族身世的、作为呼应的传奇。《空间在时间里流淌》里讲述的岁月或许在当时并不太过美好,但时间如糖衣一般,将之包裹成文字的胶囊,多年后读来却有治愈的意味。

  在《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城市》里,王安忆将眼光从自身转到了城市身上。她写上海这城市的方方面面,有时是素描式的,如《街灯底下》(P48),大厨坚持不肯将外带的松子桂鱼一分为二,定要顾客交几元押金,借个瓷盘装——不啻是显微镜视角中的上海人的生活态度;有时又是广角的、思辨的,她比较上海与北京,过去与现在,同时观照文学中的上海(如张爱玲和鲁迅笔下的上海),甚或从语言层面分析——“上海话是相当粗鲁的语言。它没有敬语。(⋯⋯)人去世,不论是仇家的,亲家的,一律为‘死掉了’,听起来像骂人。”(P69)另一方面,王安忆又指出“上海,所有的印象都是和芜杂的个人生活掺和在一起”(P3)的。于是,她必须要去书写那些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她小说中最常写的女人。第三辑《白茅岭纪事》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篇,作者记述在一个炎热夏天前往白茅岭女性劳改农场采访的经历,正是那次采访赋予了小说《米尼》中女主人公形象。这篇24年前写作的文字如今读来丝毫不过时,首先,王安忆的叙事之中已经屡屡透露出一个优秀小说家的特质,她敏锐而富有观察力,比如她对于采访对象所讲述的故事是否真实表示怀疑,继而又提出可以“从‘作伪’中去认识其本人的真实性”(P217);其次,作者对于这些采访对象始终抱有好奇心同情心,在某些时候甚至令人感动;而那个时代迥异的道德标准也与王安忆单纯坦率、富有洞察力叙述共同撞击出一种年代错置般的喜感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