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朝闻道》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朝闻道》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3 03: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朝闻道》的读后感10篇

  《朝闻道》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页数:1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朝闻道》读后感(一):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刘慈欣选择未来时间点上,对这句话做出了解释。真理祭坛上的光芒照耀黑暗森林。 在大部分群体追求物质享受时代,一切都围绕利益中心,是有必要先养活好自己随心所欲。读书这个利益之外的活动自然不受人重视!别看所有的家长都极力的督促孩子们读书,贷款学区房,那不过是在为利益最大化作准备,如果不读书就可以获得利益,还有几个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读书呢! 我虽然是个学渣,但我的学习是有出发点的,只为满足不满求知欲,愿意在知识寒夜方舟和真理祭坛拼搏一生无怨无悔。 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不懂的事物都想弄个来龙去脉。 对大自然好奇敬畏。 对人类智慧怀疑。 对于历史上的人物我们会单纯记得他的资产吗?就算是比尔盖茨,恐怕记住的也是计算机信息革命吧。 奈之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里对秦朝贪婪掠夺又挥霍财富行为进行了委婉的批判。 财富的确很重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是财富从哪里来,又要用到哪里去? 英国贵族富二代卡文迪许,继承了祖上的巨额遗产, 把豪宅改成实验室,甚至都没有推倒妹子,在物理化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世人皆知。 我今天参透了一个真理,以往不符合这个真理的所思所想,什么谣言民科,什么读书无用论,就要当死去了一样,从此不在我的意识存在了。

  《朝闻道》读后感(二):仰望星空

  刘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说,叫做朝闻道。里面就出现霍金这个角色,这部小说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人类建好了一座环绕整个地球的超级加速器,叫做“爱因斯坦赤道”。正要启动这台加速器的时候,一个外星人突然出现来阻止我们,外星人告诉地球人,这部加速器能量太大,可能会导致真空衰变,毁灭整个宇宙,他的任务就是监视全宇宙的智慧生命,排除这种危险,所以他叫做排险者,地球人问了,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地球的,排险者回答说是三十七万年前,当时有十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的阈值,他们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地球人说:你刚才不是说只有当有能力产生传世能级能量过程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才报警吗?你现在只有十个原始人仰望星空,你就开始报警了。排险者的回答是: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的时候,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的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的奥秘的存在。,但是那一刻距离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已经只有不到四十万年的时间,而这一过程的最关键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捡这个宝石罢了。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个天性而且是不可遏制的天性,通过科学这项人类最伟大事业,即使被禁锢在果壳之中。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自由

  帕斯卡有一段名言思想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脆弱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它,一口气,一滴水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好努力的思想,这就是道德力量

  《朝闻道》读后感(三):宇宙尺度冷酷浪漫

  刘慈欣这个名字,如今即便不是科幻小说爱好者,也不会对此感到陌生。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2015年10月,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该等级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资格获取。作为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发行令刘慈欣声名鹊起,刘慈欣也因此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复旦大学教授严峰称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科幻世界》副主编海军也曾说:“刘慈欣用旺盛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使他的世界灿烂银河之心。这激情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

  而早在获“雨果奖”之前,刘慈欣便几乎拿遍了华语科幻文学所有能拿的奖项。只要是读过刘慈欣作品的人,会知道对他的这些赞誉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在刘慈欣之前,中国的科幻文学始终处于很边缘状态,刘慈欣的横空出世,将中国科幻文学一下子推到了世界面前。

  此次江苏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刘慈欣中短篇集《朝闻道》,篇目的选择其实很有特色,它相对避开了刘慈欣写得较为晦涩和黑暗的作品,选了《带上她的眼睛》《朝闻道》《思想者》《中国太阳》等七篇作品,几乎都是银河奖获奖作品,充分体现刘慈欣对各类科幻题材的把控力及其作品的核心思想,对初读刘慈欣者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

  在教育部新审定的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带上她的眼睛》收入其中。在此之前,人教课本中的科幻作品长久以来占比很低,国产科幻几乎不存在。能让人记住的,曾在课本中出现的科幻作品只有一篇《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作品。此次将刘慈欣的作品收入教材,对科幻小说的普及推广不得不说有着重大意义。只是限于教材篇幅限制,刘慈欣亲自进行了改写,删去了对中学生来说相对难懂的物理理论保留了相对文学性的部分。即便如此,这篇小说仍以其奇特的想象与动人人文关怀展现着刘慈欣作品的独特魅力

  大概因为是早期作品,刘慈欣在《带上她的眼睛》里面所表现出的,还不是“三体”时期那种冷酷的理性,而是表现出了难得的柔软温情。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建构黑暗的宇宙深渊同时,刘慈欣的小说仍然充满着古典的、浪漫的色彩。在《带上她的眼睛》中,我们仿佛能听到德彪西的《月光》贯穿始终,成为作品的和谐韵律。这让人联想起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方面用《蓝色多瑙河》来描写太空旅程怡人优美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也使用了芭蕾舞曲《盖亚娜》来呈现太空旅行漫长沉闷一面。冰冷的技术混合着古典的旋律,成为一曲令人惊叹的太空交响。

  《论语•里仁》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刘慈欣一部作品篇名的出处。刘慈欣选择在未来的时间点上,对这句话做出了解释。“朝闻道”作为全书书名,也是对刘慈欣作品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统一模型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排险者在告诉科学家们大统一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因为“知识密封准则”没有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于是苦苦追寻宇宙终极奥秘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知晓宇宙终极奥秘的短暂时间,即使各国领导人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劝阻,即使他们各自的亲人以生命挽留,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上“真理祭坛”。

  这几乎是一个绝对冷酷的故事,既可以说它关于崇高,关于信仰,又关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一次顽抗。

  故事的最后,一对母女坐在草地上,女儿抬头仰望星空,群星璀璨,她问自己的母亲,“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之后,她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宇宙浩瀚,运用技术,我们总能去相信它是可解的。而人生呢,相比宇宙,似乎更加神秘,更加不可捉摸。说到底,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必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幻想,它必定是站在未来的时间点上对现实反思,必是站在宇宙的深渊之中,审视人性自身的黑洞

  而在另一篇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中,我们又几乎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年轻的米沙作为列夫森科元帅儿子,却对战争毫无兴趣,从小就迷恋遥不可及的星空,毕业后专注于恒星数学模型的研究。直到战事爆发,米沙出于战略考虑,驾驶“万年风雪”号冲向太阳,为战争的胜利创造出了唯一的希望。刘慈欣几乎在他所有的作品里,都在追寻一个可以模糊称之为“道”的东西,比较可贵的是,刘慈欣的所谓“道”,并不是一个刻板概念性的东西,它非常多元,包括《中国太阳》中的水娃,每个人都有对“道”的不同理解,出发点不同,走向也不尽相同

  优秀的科幻小说和其他类型的优秀作品具有相似功能,人类自身并没有机会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而这些小说则使人类对世界的触觉得以延伸。在这一点上,科幻比其他的文学作品走得更远,它将人类放置到无限的时间尺与空间尺度里面, 在绚丽的、奇特的时间系列与空间体系中,当人类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傲慢,成为宇宙间一个渺小物种,我们得以从一个更清晰的角度来审视自身,来反思人类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中可能犯下的过错,以及可能展现的崇高。早在莎士比亚那里,他就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即使我被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而科技发展,给人类对宇宙幻想提供了依托,如刘慈欣自己所说,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幻想小说的地方,在于它所描绘的世界有可能变成现实,或者正在变成现实。刘慈欣这些小说,也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照看世界方式——宏大而又不失温柔,冷酷又不失浪漫的方式。

  《朝闻道》读后感(四):初读大刘短篇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读来不仅有童话寓言清新细腻触感,同时也显示出气势恢宏磅礴感。可惜的是这两者并不总能结合得很好,或许是囿于篇幅的限制,在体现个人为伟大的追求而献身的时候,但凡没有做足铺垫的作品里,这样的牺牲就有些站不住。但考虑到这些作品的写成年份,仍然不能否认这些短篇的价值

  《朝闻道》里科学家们付出生命的代价获取真知设定的确符合人类本性中的一些东西,但略有理想化的嫌疑,这也是我认为这篇有寓言化的笔触原因,为了传达一种价值观理念,把相对不重要的部分剔除了,例如这些科学家甚至几乎没有什么心理挣扎;家属的科学素养也写得很高;排险者为人类释疑(在建立祭祀之前的那些话),这些都有夸大和象征手法

  《带上她的眼睛》中对普通景色的描写似乎不用足笔力,不知是不是特意把日常的景色写得这么平凡,总觉得可以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上更进一步。比较新奇的是,这篇是转向地下的描写,地下的炎热和其他作品里星空的空寂既有区别,又有一种反差的和谐。

  《中国太阳》是我最喜欢的短篇,是这本集子里把个人成长和人类活动结合得最舒服也最感人的一篇,表现出底层人民对科学的逐步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所谓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对比,这样的视角创造性的,这篇中也有许多金句,是我认为功力最到位的一篇。

  《坍缩》的设定虽然有趣,但让人怀疑其中的科学性,在我看来是有点硬伤(文科生不敢多言)。但这篇里的古董星盘的描述让我想到苏美尔人塑像中略昂的头上那双夸大的双眼。高中美术课上我的美术老师表达了对这张看向星空的眼睛的深刻敬意,在读《坍缩》的时候让我油然联想到那幅塑像的图像。(远古观星人的描写在《朝闻道》中由排险者之中也有表达)

  《思想者》是把时间跨度写得最突出的一篇,把星空和人脑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是有点俗气,甚至有点民科的味道。但在当时作出这样的类比,大概还是比较新颖的。

  《全频带阻塞干扰》放在战争的背景下,那堵胸墙可敬可悲,也与米沙追逐恒星的信念构成反差,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人类头上有亿万奇妙的星体,却在一个星球上为各种差异而相干戈的讽刺。结尾比较干净利落,是我喜欢写法,把事情写尽有时是对读者智商侮辱,干净的收尾胜过冗长的描摹。个人觉得遗憾的是,有点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感觉,这篇里的情感也有些缺少铺垫,人物形象象征化,缺少一种“真”的质感

  《诗云》寓言化的倾向更为明显。刚读到它描绘的空心地球让人不禁想到阿西莫夫在《钢穴》中描写的地底城市(但后文中能看出两者明确的差异);正方形平面、完美球体这些几何形物体则既让人想到《2001: 太空奥德赛》的黑色方碑,又能联想到《三体》中的水滴,或许是一种技术发展除了向复杂化方向之外,也可能趋向极简化的隐喻。李白、恐龙大牙的意向选择,都是具有典型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说《诗云》的寓言化最为明显。"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是这一篇讨论的重点。大刘的许多短篇集子都把《诗云》放在最后一篇,它是最为架空的一篇,也不像其他几篇一样以个人为宇宙的追求和牺牲为主要命题,更多的是技术与人类的艺术智慧的关系的讨论。神族对人类最后友好的处理方式略微突兀,但也可以理解为神族的李白终于意识到"技术是反诗意的",并承认自己的落败后对人类的一种并不明确的敬佩吧。

  《朝闻道》这部集子精选了这些短篇作品,对于从《三体》三部曲而来的读者,是一个不错的了解他其他作品的机会。但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会有些失望,毕竟这里面的套路痕迹比较明显,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际遇有重叠,人物形象不是很丰满,呆板化、套路化的塑造方式是一个扣分项。情节上基本都是在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下,个体为宇宙的宏伟壮观的追求而作出牺牲,仍然难逃套路之嫌。所以有人说这里几篇作品笔下的人都不是人,是玩弄设定的结果,我也一定程度认可这样的说法。虽说短篇小说有篇幅的限制,但想到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的短篇集子中的笔力,就不想以此为借口来开脱了。

  不过,这些短篇给初中生阅读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觉得四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数。

  quot;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读罢这部集子,那个伟大的望星人,以及那个淳朴而又坚定的水娃,成了我内心难以磨灭的形象。朝闻道8.5刘慈欣 / 2018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朝闻道》读后感(五):可能会有很多人,站上真理祭坛问排险者“他爱我吗?”

  朝闻道这本书很短,本来以为很简短就能概括,可是也写了这么多,我发现我的文章的长短和作品的长短没有什么关系,任何一个好的故事,都无法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概括清楚,过于简简单单的写出来,也失去了故事的观赏性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点击超链接)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简介

  高等宇宙生命来到地球,给人类提供一个获得终极答案的可能性,代价是在得到答案之后做一个永远保密的人,最能保密的人是死人,地球科学家排队以求朝闻道,哪怕“夕死”就在眼前。

  故事开篇的一段话非常有意思,男主是丁仪,丁仪这个人物在大刘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三体》里是杨冬的丈夫,最后死于捕获水滴的行动,没记错的话在《球状闪电》里也出现了。

  丁仪对妻子和女儿说,“有一句话我早就想对你们说了,我心中的位置大部分都被物理学占据了,只是努力挤出了一个小角落给你们,对此我心里很痛苦,但也实在是没办法。”

  女儿和妻子纷纷表示已经听过几百遍了,丁仪又再一次强调,“可你们始终还是没能理解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你们不懂物理学到底是什么。“然后妻子笑着说,”只要它性别不是女的就行。

  很显然妻子还是没有搞清楚物理学对于丁仪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作一个玩笑在听,不过这也很正常,很多人都没办法理解某些人对一件热爱的事情的过分投入。这有点儿像我之前写的东野圭吾那本《沉睡的森林》(点击超链接)芭蕾舞演员对于芭蕾舞的热爱,那种几乎与扭曲的匠人精神,为了演出的完整性,为了保护首席舞者的声誉,近乎于疯狂的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我们普通人是很难产生这种共鸣的,我们被包围在家长里短和生活琐事里,见到这种人,大概只会蔑视的说一句,这人是神经病吧。

  Ok我们继续看书,当然故事背景是未来世界,人类已经建立了一台环绕地球一周的加速器,称为“爱因斯坦赤道”,借助它,物理学家们将实现上世纪最后的梦想“建立宇宙大统一模型。”

  【大统一理论】(点击超链接)到底是啥可以自己百度一下,这个观点最初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他认为我们宇宙中的万物应该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美妙的公式解释和预测出来,显然这有点儿理想化了。目前的大统一理论经过改善,只是试着统一四种力,大概这个意思吧,反正大家了解就是目前还没能实现。

  丁仪带着妻子和女儿,在这个加速器中,进行环球旅行。第二天,这个加速器将会首次以最大的能量运行。其实就是在一个管子里,围着地球转一圈,可妻子女儿也觉得很开心了,因为丁仪和他们单独相处了两天,平时整日忙于工作,一家人在一起相处两天,是根本不可能的。

  旅行结束以后,丁仪就睡着了,醒来以后震惊地发现加速器管道消失了,凭空消失,完全消失了,所有的设备,地上,地下和海洋中的加速器,全部消失了。

  这时候外形高等生命就出现了,他称自己为“这个宇宙的排险者”,所谓排险,就是字面意思,排除宇宙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危险行为。排险者表示,他们明天利用加速器做的实验,将会给宇宙带来灾难——真空衰变。

  【真空衰变】(点击超链接)理论是什么,感兴趣可以去百度一下,简单说就是,可以迅速毁灭地球乃至整个宇宙,书中写的是,0.03秒毁灭地球,五个小时毁灭太阳系,四年后毁灭最近的恒星(其实就是光速毁灭吧,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就是四光年嘛),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宇宙都会因为人类科学家这个实验,难逃劫难。

  排险者一直在监视地球,有产生创世能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就会报警,像是守护着一个玩火的孩子。现在,孩子火玩儿过了。

  因为一直被监视,人类永远不可能得到大统一模型,不可能探知宇宙的终极奥秘。而排险者存在的那一类高级文明,已经知道了这个终极奥秘,但又是通过另一种没有危害现存宇宙的偶然方式获得的(后来排险者解释了,不展开了)那种获得方式的时机已经过了,也不会再出现了。“知识密封准则”也不允许高级文明向低级文明传递知识,低级文明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得到知识。而人类唯一探索的途径,又被高级文明阻隔了。

  换句话说,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宇宙的终极奥秘了,书中有一个描写,一个日本的科学家瘫坐在草地上,说了一句后来成为名言的话:“在一个不可知的宇宙里,我的心脏都懒得跳动了。”最可怕的就是,答案就在那里,如此的近在咫尺,你却被告知,你这一生都无法得到答案。

  怎么解释更加接地气呢,就是你知道有一道菜是人间美味,有人已经吃过了,也没法跟你形容到底是多好吃,只能说是这辈子都没品尝过的美味,而你因为身体的排异反应不能吃,吃了就会有生命危险,你这辈子都尝不到这道菜的味道了,惨。

  这时候丁仪提出了一个想法:“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随后地球上就出现了一个东西,叫作【真理祭坛】。短短三天,真理祭坛前,聚集了几百人,可以说是人类科学的全部精华。科学家伟大的一面也是自私的,对于他们而言,其他的一切都不如得到“真理”重要,他们渴望知道这个“真理”,即便不能将它传递下去。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真的存在这个“真理祭坛”,我会不会也愿意去,到底会有多少人愿意去,当然排险者的这个真理祭坛,并不是只告诉人类大统一模型,你可以问任何你想知道而永远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涉及各个领域,仔细想想还是挺诱人的。

  故事在这里有一个小高潮就是丁仪的妻子把女儿带过去了,想要阻止丁仪,各国总统也都来阻止排险者的行为,这时候排险者说了一段非常炫酷的话(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段话)“最后,当生存问题完全解决,当爱情因个体的异化和融和而消失,当艺术因过分的精致和晦涩而最终死亡,对宇宙终极美的追求便成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托,他们的这种行为方式也就符合了整个世界的基本价值观。”

  最后丁仪不顾妻子和女儿的劝阻,踏上了真理祭坛,凡事看过自己想看的“真理”的人,十分钟内都灰飞烟灭了,但是都非常震惊和满足。丁仪的妻子最后告诉丁仪:“我一定不会让女儿学物理,我恨物理学。”

  然而十五年后,丁仪的女儿文文攻读了量子物理引力专业的博士,有一个夜晚,她仰望着灿烂的银河说:“妈妈,你能想象,这一切都来自于200亿年前的一个没有大小的奇点吗?”

  :我们的宇宙现在的年龄是138亿年,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发生在60亿年以后了,汗。。。

  到这里故事基本就结束了,丁仪的女儿也逃不出宿命的轮回,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回到真理祭坛上,还有一段插曲,霍金先生也踏上了祭坛,但最后排险者让他走了,因为他问了一个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排险者说:“我不知道,我怎么可能知道。。。”

  推荐指数:五颗星

  这本书很短,大概只有16000字,里面包含了很多物理和数学知识,不能用常规的道德和逻辑去理解这本书,毕竟是科幻,很多人不相信宇宙中还有高等文明存在,也无法理解那种近乎于扭曲的匠人精神。我读完了还是有很多感慨的,就是我们都被困在柴米油盐的琐碎当中,而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我们是否想要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否应该去了解一下。不用说的太宏大太高级,更不用谈及宇宙,其实,努力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阅读各个学科相关的书籍,【努力求知】便是我们试图认知这个世界全貌的最好的方式。了解的越多,便会越觉得自己渺小,真正做到“读万卷书”的时候,大概才能体会到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吧。

  我今天突然想到,如果真的有『真理祭坛』这个东西,说不定很多笨蛋会去排队,他(她)们大概会问一个问题:“她(他)爱我吗?”然后含笑或者含泪九泉,毕竟为情所困而自杀的人也不再少数。什么都闹不明白都有人敢死,更何况可以看清楚再去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