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爱朗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爱朗读》的读后感10篇

2018-10-03 03: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爱朗读》的读后感10篇

  《为爱朗读》是一本由[美]爱丽丝·奥兹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为爱朗读》读后感(一):《为爱朗读》:此生父女,读书有约

  家庭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却又最复杂不过,它既可以是温馨港湾,又能成为矛盾的始源,以至于谈到“原生家庭”一词,不少人都五味杂陈。天地间最由不得自己的事,恐怕要算上无法选择父母这一项,即便它可能并非达最高级,尽管未来如何,仍取决于自己的一举一动。出生富贵之家,衣食无忧,却也并非注定从此一帆风顺,出生贫寒之家,经济困窘,但倘若家人携手并肩相互照料,也能自得其乐

  美国作家爱丽丝·奥兹玛——名字取自她喜欢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为爱朗读》,为读者走进她的小家,大开方便之门。尽管并非出身显贵,也不是文学世家,但在奥兹玛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詹姆斯,一个普通图书馆馆员,而非她缺席的母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用自己的声音,营造了一个由精灵巫师、奇境、魔法等种种不可思议事物组成的世界沟通虚构现实,直至奥兹玛年满十八,考入大学,外出离家。

  从最初的朗读100天的约定增加到1000天,直至最后总共坚持了3218天,期间甚至没有一天中断过,这样的毅力背后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他们坚持这般是为了什么?父女之爱,自然如此,但偶尔中断便意味着父女之爱的消解?显然不是。也许,一个可能的解释在于,最初的坚持是为了坚持本身,是父女之间的约定。达成以后或多或少成了习惯,就像其他的普通习惯,比如睡前的晚安故事轻易不会改变,因此朗读的行为产生意义,在于坚持,也在于朗读之外的陪伴,彼此在场,互相凝视,可能就是最大的心安

  作者叙述内容,往往都是希冀读者看到的内容。《为爱朗读》中,尽管轻描淡写,但敏锐的读者还是能捕捉到奥兹玛的家庭曾破碎过。母亲的出走,对于依赖她的女儿来说,自然是一件大事。不过,奥兹玛并没有将这一段家庭变故写得哭天抢地。母亲的离去,母亲的偶尔在场,都极为寻常,倒是父母亲之间的相敬如宾、和平离婚,使她窥见了成人生活一角,而她,也将很快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经历过的一切,最终都会帮助(或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破碎的家庭便会导致残缺人格?奥兹玛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力地驳斥了这一社会偏见。比起外界武断贴上的种种标签个体内心道德判断自由选择,才是建立自我的主要方式。生活远非完美,但努力的人,总在设法过得问心无愧,奥兹玛的父亲试着在工作以外扮演好单身父亲这一角色,摸索呵护女儿那爱幻想个性,给她带来喜乐,竭力维持小家庭完整,而奥兹玛的健康成长,毋宁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尽管朗读已随着奥兹玛长大成人告一段落,但父亲的声音以及他可贵的坚持,将会永远陪伴着奥兹玛。

  《为爱朗读》给读者的启示,或许并非教导读者以朗读拉近父女、父子关系,而是强调陪伴的价值平等的可贵。在朗读的过程中,父亲不再是高高在上、发布命令一家之主,女儿也非必须乖巧、懂得服从的后代,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近乎平等的关系(尽管父亲的朗读也包含选择与过滤机制),这种关系,还可以由其他活动(也可以说成是游戏)催生,但往往需要的是两代人的协作与包容

  《为爱朗读》读后感(二):阅读年轮,爱的圆

  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爱与陪伴。——题记

  还记得刚识字的时候吗?父母总会在睡前给你读一个故事,或是引人遐想嫦娥奔月,或是饶有趣味的猴子捞月,再或者美伦美伦的海的女儿……这些故事成为了你最初认识世界的样子爸妈的声音很轻、很甜,听完后,你总能憨憨睡倒在他们的怀里。

  这些故事,那些朗读,是他们最早给你的礼物。就像《为爱朗读》中那个小女孩,书中的她和父亲从奇幻丛林冒险,朗读到经典传奇诗歌;从神奇的魔法世界,朗读到名人的不朽诗篇……3000多夜,他们与书为伴,伴书成长,好让人歆羡;同龄的孩子打打闹闹间,父亲的用心朗读为了她打开了一扇门:门内是炫丽缤纷的世界。

  阅读带来的世界是多彩美好的。《绿野仙踪》中,勇敢的桃乐茜、自卑的大狮子、无脑的稻草人,父亲会扮演他们的角色朗读;有时机敏过人、有时畏畏缩缩,但他们都不曾放弃勇往直前。就如他们最先坚持100天阅读,是对自己的一次次挑战。《夏洛的网》让她印象深刻,小蜘蛛用网构图出不同字母,看到它她感到书写的美好和快乐。原来那微不足道蜘蛛网中,也会别有洞天。《哈利波特》系列描述最为神奇,挥挥魔杖,便能瞬间闪现。中世纪的魔法精灵,闭上眼就能浮现在眼前……她认识的世界是多彩的,她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阅读,多彩而美好。

  因为阅读,认识了世界。阅读的年轮,是认识的圆。

为爱阅读

  三千多日,转瞬十年。无论她和父亲到哪里,去哪里;他们总记得约定。有时是在临睡的床边,有时是在温暖的炉旁,有时是在严肃的书馆……她总能沉醉在阅读的快乐中间。父亲的不断阅读,让她一点点理解世界。

  阅读带来的世界是温暖治愈的。她喜欢的小鱼意外离去,没有隐瞒,父亲选择告诉她真相。他们一起和它进行最后的告别。父亲给了写了故事,读给她。没有哭诉、没有埋怨,她学着去接受,学着阅读治愈自己。后来,妈妈离开他们生活。她和父亲相互鼓励。他们把一部分信心寄托在书中,那些平凡动人的故事同他们一起度过那孤独难关。她的姐姐独立而有想法,经常交换到不同的国家学习;心中万般不舍,但她含泪告别。她理解了世界的别离,她接受了世界的离别。阅读,治愈而温暖。

  因为阅读,理解了世界。阅读的年轮,是理解的圆。

  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阅读,就像一圈圈年轮,一年又一年。那些读过的,那些未读的,在时光印记深深浅浅。而,圈圈年轮后,是爱的圆。父亲并不富有,他倾尽所有的爱来陪伴。他用书,为她筑造出最美的童年乐园;他用读,为她打造出牢固的心灵港湾。她穿过旧衣服,住过冷屋子物质的贫寒后,她心中仍爱意满满。她上了理想大学,学了适合专业,遇到美满恋人。阅读的爱,爱的阅读。让她的心一直保存温暖。

  爱,像一圈圈年轮,一年复一年。它愈来愈深,它岁月留痕。它随着阅读,一点点变成习惯;阅读伴着它,一点点成为信念。它是最暖的礼物,随着阅读,进入孩子心间;它是最好的礼物,阅读带它,温暖孩子心尖。温暖的心,爱意满满,阅读的年轮,沟壑中,是爱的圆。爱,是多一点的陪伴;爱,是多一分的温暖。

  她还记得小时候父亲读给她的故事。长大的小女孩,写下了属于她的故事——《为爱朗读》,朗读的年轮,爱的圆。

  《为爱朗读》读后感(三):好好读书,人生一定会少了许多彷徨

  忒伦提乌斯·摩尔说,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我说,读完一本我喜爱的书我都在心底感叹,真好,这个时刻遇到你!

  《为爱朗读》这本书能够面世,是因为作者爱丽丝·奥兹玛和她可爱而又有些固执爸爸读了许多本“真好”的书。遇到书,并开始阅读,是因为爱,父亲爱读书,爱丽丝也一样,父亲更愿意为自己女儿朗读他精选后的书。爱丽丝·奥兹玛和爸爸就这样开始“连胜”计划,在完成共同阅读3218天这个目标之后的好多年里,爱丽丝·奥兹玛说,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因为我和爸爸有了许多共同的美好的回忆

  《为爱朗读》这本书并不是详细记录爱丽丝·奥兹玛和爸爸共同阅读3218天的每一天,它不是一本方法书。但是却给了读者一个坚持阅读的力量

  《为爱朗读》的“连胜”不是一个为了天数的增加而无谓坚持的活动,所以爱丽丝·奥兹玛和她的爸爸选择在大学开始的第一天结束了他们的阅读计划。其实这个计划已经足够长了。虽然在计划开始之前他们也在读书,只是后来读书被制定成为计划,严格执行,不得不说他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3218天的成功,是爸爸对女儿陪伴的爱,还有他们父女对每一天的阅读用心。

有爱的陪伴

  爱丽丝·奥兹玛的父亲说,父母对孩子的专注和陪伴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我想他这样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以为的漫长人生中,父母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

  孩子能够依偎父母身边,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光,也就6年——从孩子出生到孩子上小学,虽说孩子上大学之前都不会离开父母太远,可是孩子上小学以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各种各样兴趣爱好,父母在他们的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如果说我们平均每天陪伴孩子2个小时的,父母一生中真正陪伴孩子的时光只有6个月。

  这是说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陪伴,其实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的陪伴更是少的可怜。可能因为我们还是停留在“女主内,男主外”的思维模式下,父亲的生活重心一直在家庭之外。

  这几年网络上常常有人在讨论,父亲要回归家庭,孩子们不能生活在只有母亲的“丧偶式”的家庭里。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重要,但是孩子的成长的岁月里,陪伴比起物质有着更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价值,不会像真金白银一样立马让我们眼前一亮。金钱明年可以再挣,孩子的成长却不能等待

  爱丽丝·奥兹玛的爸爸知道孩子会在自己的身边悄悄的,迅速长大,不再需要自己的陪伴,就像他给读书时,女儿就这样悄悄的离开了自己的臂弯,躺在了床的另一头。孩子终究会离开父母身边。这是令人快乐的成长,也是令人伤感的成长。

  《为爱朗读》的每一天,因为爱,每一个文字都悄悄的滋润生命中光阴,每一寸的光阴都因为阅读的参与而变得充盈,有味道阳光也好,阴雨天也好,阅读让时光缓缓的流过。当然这样的陪伴是相互的。

用心的阅读

  阅读,是这几年一直被提倡的,“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推广了十余年,去年,也就是2017年,我们国家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是4.7本。这个阅读量和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的阅读量是64本。64:4.7,这样的差距让我们有些汗颜!

  当然,我们不能单单只为了提升阅读量而去读书,机械的读还不如不读。我们不能把阅读看成一个必须完成任务,如此以来它会变得枯燥,甚至让人心生厌烦。

  我想如果我们真的爱上阅读,这个差距才会有所减少。爱,是推动每个行为向上的基础。因为有爱在,有兴趣在,读书,就算是个任务也会变得有趣和快乐,就像《为爱朗读》中的父女,每进一寸有进一寸的骄傲

  作为一个正宗的80后,我一直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读书必须读有用的书,但是有些时候“无用”却更可爱。近日读白岩松的《白说》一书,在书中白岩松说道,阅读只有在没有目的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我们的阅读一直都是目标太明确了。快乐是走心的,而太明确的目标是大脑决定的。那么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吧,这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让我们感到庆幸的是,现在的孩子们阅读量越来越多,他们可以自由阅读,有自己爱的绘本,有精彩童话,也有经典名著,我想孩子在阅读得是,如果有一起阅读的爸爸或者妈妈的陪伴那就更好了。

  《为爱朗读》不是推行他们“连胜”计划,我们只是在作者的回忆里看到了时光有阅读的参与而变得精彩纷呈。所以《为爱朗读》在书的最后附赠了亲子阅读百部书单。送一本孩子喜欢的书很简单,陪伴阅读是更好的礼物。

  《为爱朗读》读后感(四):《为爱朗读》:叠印在精神幕墙前面的父爱情深

  《为爱朗读》:叠印在精神幕墙前面的父爱情

  文:葛维屏

  常常在网上看到一个父亲与女儿,每年坚持到同一地方拍照,最初的照片女孩很小,依偎着父亲,然后女儿渐渐长大,父亲渐渐衰老,直到女儿长成亭亭玉立,父亲却已不见当年的风华

  照片无声,但真情有音。岁月的流逝中,生命的成长与替换,没有比这样的对比来得更为触目惊心

  岁月是无情的,但爱是无价的。往往我在这样的照片面前,都要逗留许久。一年一年的厮守,在同样的背景面前,传达出的是什么?我想答案不言而喻的。

  至少我们看到的是,没有情感的背景,在生命的流动转换面前,有了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天若有情天亦老”,照片中的背景是不会老的,是因为它不懂得情,而背景前台上的那一对父女,他们成长与年老的轮转,却是因为他们传递着一份情份,只要生命存在一天,它要比那份不变的背景来得更加天老地长。

  最近我读到的《为爱朗读:爸爸与我3218天的读书约定》,从题目来看,就可以一目了然它的内容是什么。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女性随笔集,她记述了她与父亲的一个约定,那就是每天晚上,父亲朗读一部作品,陪伴她入眠,而且这么一坚守,就是将近十年,女孩也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女孩,成长为有了自己的爱情空间的小姐姐,这近十年的3218天,父亲的朗读从没有缺过一天,即使女儿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演出,父亲也要抽空来到现场,把女儿出排演空间,完成当日的朗读任务。哪怕是父亲生病,遇到狂风暴雨,父女俩即使通过电话,也要把朗读的相约坚持下去。

  我在想,为什么他们要如此?

  因为实际上我们明白,有时候一份约定,如果一次因为一个借口而违约的话,那么就不排除有第二次,有第三次,最后那份最初的约定也就自然而然地风化瓦解了。

  所以一份约定不能随便地扔到脑后,在书中,我们看到,女孩最初与父亲的约定,只有一百天,他们并不相信这份读书的约定能够坚持下去,但是一百天后,他们发现他们获得了“连胜”,这给了他们继续下去签订更长的合同的力量与信心,所以,这之后就是一千天、二千天直到女儿长大走出父亲怀抱的那一天的必然的终结。

  对此,我也想到了我与孩子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因为孩子从小就不喜欢读文学书,与我的爱好截然相反,所以,有一段时期,每天晚上他上床睡觉之后,我说我给你读书吧。孩子很高兴,因为这对他来说是像听故事一样有趣的事情。

  当时我选择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之所以选它,是因为我自己也没有读过,读起来,我自己也有新鲜感,而且我印象中,这本书是美国学生必读的一本书,我以前也曾经尝试读过,但不喜欢小说的那种简洁的叙事方式,但是给孩子读的时候,觉得选择这本书真的是选对了,因为我觉得马克吐温的小说简洁有力,翻译得也不错,加上故事情节很悬念,也很惊悚,每天读一段,的确给人一种余味无穷之感。读完这本小说,我觉得每天读书有一点太累,后来就下载了袁阔成的《三国》评书,让儿子去听了。之后又下载了《封神演义》《岳飞传》《杨家将》让儿子听,现在孩子有一点文学常识,还都是拜晚上这么听书的时间得来的。不过,从我个人读书的体验来看,要坚持每晚读书确实是很大的负担,即使如我这般喜欢读书的人,也没有毅力坚持下去。所以我对书中的父亲能够坚持着相伴女儿长大、一直用读书的方式,送给女儿每晚的催眠曲确实是敬佩有加。

  《为爱朗读》主要记载的内容,与父女在同一地点拍照采用了相似的手法,就是把读书,作为一个背景,而作者记述的是在这一背景之上的父女情深的一些重要节点。我们从这些节点中,可以看到,父亲所传导出的美国文化的一些共性特质,这样的一本书,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家庭的微妙的细部,看到其中隐约的沟回。

  我想,父亲通过朗读这样一种互动的行为,为女儿传递了这样的一种父爱的表白。

  首先,读书是有益的。现在我们流行一种氛围,不读书是社会的大势所趋。读书,的确看不出有什么显见的经济效益,但是不读书,如何排遣内心的无聊?看似“无用”的读书,恰恰是针对人生中“无计可消除”的无聊的一计良方。作者的父亲是一家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一生都与书打交道,纵观他的一生的理想,就是他要向他见到的每一个人:“解释文学所具有的改变生活的力量。他承诺要为此而奋斗,所以他正在奋斗的路上。”(P329)

  父亲把文学作为他的父爱传承的一种根本与精髓,他的所有的亲情之爱,都叠印在人类的文化精神的凝聚——书籍之上。而书中,毫不回避在互联网时代父亲所面临的失落。在父亲六十岁左右的时候,学校要求父亲在图书馆为学生们开设的课程减少朗读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到电脑操作上来,父亲的遭际正是一个网络时代必然碰到的大关口。父亲以一已之力,挑战日益盛行的用电子化阅读代替朗读的时代趋势,而女儿因为切身感受到父亲朗读能给自己带来的身心的满足,也站到了与父亲并肩的行列。不管结局如何,女儿捍卫了文学的尊严与力量,而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宽慰的事,因为从他的继承人也就是女儿那里,他获得了最为宝贵的认可。

  其次,父亲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在书中,女儿讲述了小时候曾经看到杂技演员在大厅里表演,当时父亲鼓励女儿也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高空历险的滋味。女儿亲眼看到父亲与杂技演员进行了协商,从这里我们看到,父亲对女儿并没有把他一直收拢在自己的翅翼下,而是鼓励她在社会的大千世界里勇敢地去冒险尝试。虽然后来父亲告诉女儿,他不过是假装与杂技演员进行了磋商,但这足以让女儿认定,她选择的事,可以去大胆地冒险。

  从女儿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女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第一次舞会,有了自己的第一次约会的时候,父亲从没有进行过多的干预,虽然女儿提及了家庭的贫困,使她没有额外的金钱,去购买一件时尚的服饰,但是父亲在精神上还是给予女儿最大的宽松与宽容。

  给予女儿以精神的奠基,但同时,又让女儿大胆地走上社会的平台,自由地实现从一个怀抱里的乖乖女向独立女性的迈进,父亲的爱收放自如,雍容得体,我想,这才是父爱的真正的精髓所在。父爱不仅仅是溺爱,不仅仅是捏着女儿这个小棉袄永远在手,而是顺应着她的成长的变化,让她获得在她的生命的每一个里程里都应该享有的温暖与放松的慰藉,这才是爱的真正的内涵与价值吧。

  再次,引导女儿去感受生命的大命题。

  一个孩子是一张白纸,读书中得来的信息,固然可以填补上她的价值与理念,但是,人生中的一些关节点,还必须借助于父母的耳提面命的切身指导。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碰到对自我的认识、对情感的认识、对存在的认识这些从“无我”向“自我”蜕变必然发生的精神的冲击。我们看到,作者的父亲,很妥善、很恰当地解决了这些成长过程中致命的冲击与烦恼。

  比如,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死亡”这一可怕的概念,作者记述了她小时候从肯尼迪死亡中感受到的死神的可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的阴影,但是父亲以他恒定的爱,转化了小女孩过分敏感的内心所产生的对死亡的臆想。

  还有亲人的分别,这包括作者的母亲与父亲的分道扬镳,姐姐外出求学之后的别离,这一切能够对孩子身心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都在作者与父亲的阅读计划中成为一种叠印在背景之上的小事件,不能不说这与文学所拓展开的精神空间有关,能够让女孩去独自面对生命中的突如其来的困厄,以及那些情感的波折。这正是作者所希望诉说的文学的力量。

  而对一个女孩来说,成长中的经历里最大的波澜还是自己生命的觉醒,我们看到,父亲也曾经产生过对一个青春苏醒的女孩的尴尬,但父亲巧妙地帮助女儿度过了长大后的那一份心理的变化。在读到书中的那些少儿不宜的章节时,他采取删节图书内容等等手法,隐约地表达了一个父亲维护女儿心理健康的那份潜在意识,而这一份感觉,也被女儿敏锐地感受到了。父亲的这种对女儿的曲意维护,意义非常深远,毕竟有一些文学的意蕴,是只能一个人意会,而不可能大声共享。就像过去我听小说联播的时候,如王刚播讲的一些小说,明明小说里有一些比较露骨的描写,但为什么在播音时就听不到了呢?后来我发现,在播讲时,演播者有意作了一些删节。我当时特意比较了张家声播讲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现小说里作者所写的一些自然主义的描写,在播讲时都无一存在。毕竟文字是静默的,而化身声音,就必须作出掩饰与隐藏。作者的父亲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所做出的一切,使我们洞察到了一个父亲的复杂的内心,也使我们看到西方语境下的一个家庭关系,并非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不闻不问状态,而是更深刻地折射出一种真正的父爱的底色是什么。

  《为爱朗读:爸爸与我3218天的读书约定》就是一部父亲对女儿的从精神到行动予以无微不至关爱的“教育诗”,书中提到的一些朗读作品并不是给予女儿印象最为深刻的关节点,而恰恰是父亲与女儿在读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爱的行动、爱的互动,才是真正的爱的焦点。书中的内容是恒定的,不变的,而父爱却是创造着的,因此,《为爱朗读:爸爸与我3218天的读书约定》里,父亲也是一名真正的用爱书写着与朗读的书一样对女儿来说是经典不朽名著的作者。

  32,31�YO�o�

  《为爱朗读》读后感(五):爸爸为她朗读3218天后,她写下了比读书更重要的事

  “为孩子大声朗读,是父母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崔利斯《朗读手册》)

  享受亲子共读时光的孩子正在长大,他们会有怎样不同的未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让你看到经历共读的孩子长大后的模样。然而,它又似乎不止于此。

  这本书叫 The Reading Promise,多年前引进中国时,定名《为爱朗读》,是一个女孩回忆爸爸为她读书十四载的点滴。如今,一个轮回过去,当年的女孩、爸爸和本书中文版的编辑依然继续着书中所讲的事情,历经时间和生活的打磨,这个故事背后隐秘却更重要东西才真正浮现出来,这是新版《为爱朗读》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个“日常的奇迹”。

  吉姆是平凡的单亲爸爸,不会开车,不会修葺屋顶,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有些笨拙,甚至没能维护好婚姻。但他也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他是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员,爱书如命。

  自女儿四岁起,他便开始为她们读书,所有能找到的好作品都化作美妙朗读声伴随女儿们长大。大女儿初中时便离家去了欧洲。小女儿爱丽丝古灵精怪,与他一起留守。

  爱丽丝9岁那年,父女二人做了一个重要的约定:就像之前的五年一样,爸爸坚持每晚为她读书。

  他们轻松达成100天的目标,爱丽丝又大胆提出1000天,仍然做到了,他们就这样坚持了3218天,一天都没有止歇,直到爱丽丝离开家去上大学。

  所有的困难都被他们克服掉了——嗓子病痛快要失音时读过;到同学家过夜时用电话读过;学校深夜排练戏剧的间歇,坐上汽车发动机盖读过;爱丽丝身着礼服、头顶发髻、化着精致妆容的高中毕业舞会前抢着时间读过……最后一次,是在送爱丽丝上大学的大雨天,坐在宿舍楼梯间读完的。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篇章,甚至每一句妙语和用词都刻在了父女二人心里。他们日常生活与对话常常用到故事中的片段或者词句来交流,仿佛一种独有的暗语或者密码。

  《朗读手册》的作者崔利斯在修订自己的作品时,特意将《为爱朗读》的故事收录进去,她说:“这个故事不仅仅关乎书籍和阅读,更关乎单亲家庭和童年,关乎如何养育和陪伴一个可爱、诙谐、口齿伶俐的孩子长大成人。”

  亲历这场奇迹的爱丽丝,长成什么样子了呢?

  2008年,刚刚成年的她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写成了这本书。如果仅仅回忆读过的书,提供一些书单和阅读经验,那只是一部经验之书,由爸爸完成更为合适。而这部作品的生命力藏在丰富的细节里。爱丽丝用文字告诉你走过这段旅程的孩子是如何自由思想和表达的,那是大部分成年人已然忘却的孩童的精神世界。更与众不同的在于,所有往事都有书籍、朗读和这位平凡的爸爸相伴,是爸爸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孩子生命里最重要的、某种通向永恒的特质。

  爱丽丝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

  能以这么多年的坚持来完成童年时与爸爸的约定,任是谁也会引以为傲;坚守承诺和阅读,令爱丽丝获得巨大的幸福感和生命的丰富,再去输出,对她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她的文字自然、流畅,思想深邃,思维缜密,是多年潜移默化的结果。

  经过多年阅读熏陶,她已经有足够能力反观与爸爸的生活,思索童年经历和阅读的部作品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她所写下每一篇故事前,都摘录着当年所听作品中难忘的句子,细致读来,那些话语和作品所昭示的情感与命运、思索与选择,暗合爱丽丝童年故事的走向,回应她成长的需求,也将爸爸选书时的用心全然明了。

  读书计划的开幕,爸爸读的是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到第3218天,又以《绿野仙踪》作结,爱丽丝这样评说:“爸爸喜欢鲍姆在作品中体现的领袖精神和他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是爸爸对童年的女儿第一次生命力的激发吧,甚至她的名字也与此书渊源甚深。所以她在这一章前引用了《绿野仙踪》的句子:

  “我非常害怕摔倒,”胆小的狮子说,“但是我想除了试试看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到我的背上来,我们一起努力吧。”

  爱丽丝说过,她家的生活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她也有很多童年的伤心与恐惧,比如最爱的金鱼的死亡,比如妈妈的离家,比如总是怀疑床下躺着遇刺总统肯尼迪的尸体。笑泪交织和平静接纳才是生活的常态,但是所有的童年故事被她重新讲述之后,透出平静和幽默,交织与爸爸的心心相印。

  她这样记录18岁时高中毕业舞会前的那次读书:

  所以,在我18 岁那年,就在出发之前,我穿着舞会的盛装,偎依在父亲身边,听他读着《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里的一章。

  “当我们被抛下时……”父亲开始读了,首先要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我想我听到了他说:“当我们被抛下时,你才9 岁。你喜欢在紧张时咬头发,讨厌男孩和裙子。而我也害怕当一位单身父亲。”

  可是,他并没有真的说这些话。他只是像往常那样,概括了前一章,然后又开始读下一章。这样看来,与“连胜”计划的第一个夜晚相比,我们的第3170个读书之夜并没有什么不同。

  爱丽丝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是因为她理解了爱,并深具了爱的能力。

  这是流动在3218天,甚至爱丽丝整个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东西。平凡笨拙的爸爸,一个老派的图书管理员,一个很多人眼中的“失败者”,能得到女儿深深的认同和赞美,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一件励志的事情。而是,他以真实不虚妄的自己,以真实的能力,全力陪伴了孩子。宽厚平等的爱能让人与人真实相对,并共进退。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的老爸以摔跤来与女儿共处,或者一个擅长做饭的老爸,以美食与女儿共处,方式和能力并不是第一位的,真正重要的是那个全力陪伴、心无旁骛的爸爸。

  最初的为你朗读,只是爸爸爱的方式,女儿的理解力、共情能力迅猛成长,于是她记录下爷爷去世那天爸爸的无助,并以安静倾听来接纳和陪伴了低谷中的爸爸。这是爱最鲜明的传递,也是《为爱朗读》背后最重要的特质。

  如果一个孩子的眼中观察到成人的狼狈、痛苦和无力,甚至能够以一种幽默感聊起成人可笑的执念,那其中已经蕴含了理解,因爱而生的理解。就像长袜子皮皮会讲“我的妈妈是天使,我的爸爸是黑人国王。有几个孩子有这样好的爸爸妈妈呢!”

  爱丽丝在写童年往事,同时完整勾勒出了一个单身父亲的生活史,她没有在粗粝的生活里变得不堪和市侩,是因为爸爸的朗读和陪伴为她尽力保有长大之前那个完整的梦想王国;另一方面,真实不虚的生活境况与爸爸始终明快的生活态度让她脚踏实地地面对一切。爸爸对读书的执着,就是一颗温暖的小太阳。

  一个人是怎样具备了爱的能力的呢?我们看爱丽丝的成长轨迹,会发现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了,对他人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理解和肯定。

  爱丽丝清楚记得十二岁那年,她是如何陷入情绪,如何离开爸爸的臂弯再也没有回去,那天所读的书她没有记录,那是一次小的别离,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在二十岁能特意写下十二岁的事情,因为深刻地理解了爸爸和那个小小的自己。

  爸爸坚持为她朗读的最大收获,就是收获了与孩子生命深刻的联结——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之上,延续一生的深刻联结,这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之间,叛逆和代沟是不存在的;控制和自说自话也不会存在。畅游在文学中,又扎根于生活里,父女俩的精神始终平等。面对女儿成长的每一步,爸爸做到了时时关注和有时帮助,所以爱丽丝始终能有开放和幽默的态度,面对窘迫的经济、克服车祸的恐惧,并欣赏暴风雨的美感。书籍和阅读,是他们时时能回去的温柔乡,因为有爱和理解做底色。

  这本书背后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2012年,此书的中文版得以出版,笔者作为初为人母的编辑,热切践行书中的事情,为身边两岁的小人儿日日朗读,这些年来时时能在孩子眼中看到被语言、情节、故事或者图画激发的光芒,共读已经成为亲子相处自然而然的方式。而爱丽丝和爸爸的故事,当年也远未结束。

  爸爸在社区为争取纸书阅读的推广去竞选议员,去幼儿园和去养老院读图画书。爱丽丝的男朋友丹也开始每晚为她讲故事。爱丽丝在结尾放上了3218天朗读的书单,并对所有的读者发出邀请,请他们承诺一起读书,她相信,书籍和朗读,可以战胜生活的低谷与危机,可以让最重要的善意和爱凸显出来。

  这就是共读最深沉的能量,它让儿童这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全然敞开,也让成年人不沉沦,让他们走向强大的自我认识,而自我认识是人生最好的动力,爸爸和爱丽丝一直一直朝前走,越来越开阔。

  一个很好的结局,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2018年,新版的《为爱朗读》结尾处,爱丽丝写了一封信给读者:谢谢,我很好,我跟丹结婚生子了,爸爸当了为孙女朗读的爷爷……

  爸爸朗读至今,收获了一个好好生活的美好的女儿,而不是一个“成功”的女儿。

  书籍与朗读固然重要,但将美好的特质种在心灵里的,是另一个美好的心灵,真实的、认真的、相信的、坚持的、对美敏感的,美好的心灵。

  所以,这本故事照见的未来,不在朗读和成功本身,而在如何才能幸福。我们常常会困惑于教育和关系,爱着,又禁不住控制着,怎样平等地对话呢?故事告诉我们,先要平等地生活,真实地表达,并心甘情愿地分享,分享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关系,让爱流动起来。

  就像爱丽丝说的,“由书籍所引发的一次次交谈,被书籍所促成的一次次约定,才是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

  我们会因为爱着某人而为他朗读,或为他做其他擅长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