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的池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孤独的池塘》的读后感10篇

2018-10-06 04: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的池塘》的读后感10篇

  《孤独池塘》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丝·萨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一):读萨冈,你将更懂情爱

  她既懂女人,又懂男人。当然不是千人一面男女,而是异彩纷呈的两性世界。这就是萨冈厉害地方

  她可以把中年危机描写峰回路转,也可以对悬崖上的爱毫不手软。这两个例子表明萨冈具备两方面力量,可以把同一题材作品写得异彩纷呈。这也是萨冈厉害的地方。

  她其实没有老到那个程度,但是她已经历尽沧桑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二):评论孤独的池塘

  萨冈对人性、对男女有一种清醒、讥讽和疏离的态度。她手下人物大多都是外形美好并且生活优渥的,但在某一时刻,他/她忽然被一些情境触动,触动了他们自己从未思考过的那一面,那一面是孤独并且忧愁的。然而当这清醒或者说是恍惚的一刻过去之后,他们大都都会回到之前的生活中去。

  萨冈的文笔虽然是清冷的,但并没有冷淡到一针见血的地步,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微黏稠的质感。因为那些清醒和讽刺的时刻,令她欣喜——她是孤芳自赏的。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三):创作初期的青春小说,难以成为经典

  读了第一篇,很明显是一部青春小说。

  里面有大量类似于现在网络小说的叙述痕迹,堆砌形容词,没有什么出人意料东西

  毕竟是18岁时的作品,但比我18岁写得好多了。现在我也没她写得好。

  “疲倦笑笑

  “他是一个性感、忠贞沉静的男人”

  “而那个金发姑娘年轻漂亮单纯

  “他是那种迷死人不偿命的类型,有一点浪,有一点花,有一点坏”

  “而音乐,仿佛随即变成一个疯女人支离破碎鬼哭狼嚎

  先摘录这么多,可以看出作者还没有掌握叙事的技巧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四):人生匆匆,我们共舞

  好的短篇小说优雅的,最好再加点儿灵动。一直觉得读不懂弗朗索瓦丝·萨冈,在她的小说里,男女主角感情所有的怀疑最终消失于一瞬间的眼神。《罗马分手》中,英琦抬起她那不含任何杂质的淡紫色眸子,两人目光交汇,忽然产生一种人称灵犀的东西,他们相爱了,眼前出现了一条凯旋大道。这个故事初读一遍,讶异于这一个眼神作用,仅仅一个眼神交汇就能消除所有的怀疑和不安定吗?这个故事会不会还有其他的铺垫我没看到?读到第二遍时才真正相信了,有会说话的眼睛和饱含情深的眼神。这本书看的很慢,很多故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想要品味那些意犹未尽情感和反转性结局依据。总算是知道为什么叫她小妖精了,轻盈尖锐却难以琢磨。关于生活她这样写到“幸运的是,人生匆匆,我在这里,你在这里,我们共舞。”我们走在岸边,以清醒的旁观者身份,看着池塘中发生的一切,或纸醉金迷,或薄情寡义。活在当下,暗暗讽刺。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五):teenage blue

  第一次读萨冈,手不释卷

  语言轻快幽默细腻。几篇文章找到了惊人共鸣,这共鸣是作为女性体会得到的,尽管时代不同、人种不同,但这共鸣来得如此强烈还是有点震撼

  看文字气质,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个豆蔻年华小姑娘,但转念我就推翻了自己的判断——小女孩可以轻快明媚,但她们还不懂怎样展现这样的特质果不其然,写这本书的时候,萨冈已经四十岁了。四十岁,一位迈向人生新阶段佳人着急向世界展示她的风韵性感,反而用女人的敏感骨子小女孩的可爱展示给人看,而show的过程又是这么轻松,果然是法国女人。

  70年代的书,读起来仍然很“时髦”,比如《风雅的死亡》里,“她在旁人看来,已经应有尽有。一笔巨额财富,两处豪华财产风姿绰约,十个情人,外加古怪趣味。”《左眼皮》里“感谢上帝,这辈子她从没车上这些时髦的怪癖:幽闭恐惧症、女性求偶狂、谎话癖、嗑药癖、中庸癖……”

  在不经意间,作者也流露出自己的dark side,比如会觉得有些人的小动作会暴露出ta孤单寂寞;留意到老牌盎格鲁-撒克逊人说话的口音与小小语法错误;穿过车厢,走在众人注视下会觉得很压力大。这本书里似乎可以觉察到萨冈对爱情的态度:人人都是爱自己胜于爱爱情。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六):人群中孤独的宠儿

  羚羊是一种象征。一时半会儿想不出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但其中这篇是最印象深刻的。

  被时间雕琢过的字母繁衍出另一种故事的开始年少念念不忘的爱情,现在只剩下冷汗内心的一抹柔情,深藏了,不再说起。

  罗马的爱情,明明是爱着,却否认自己的爱,仿佛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是爱着的,仿佛爱着是一件不幸事情。可是罗马般的爱,她的眼神和话语,让你无所遁形,让你终于找回做自己的感觉。这就是爱情吧,让你发现自我,承认自我,选择自我。

  在驱车途中,停下,在河边看着流淌的水,心中漫过无数的孤独,如同2012的水暴漫过喉咙,你回想过去,from cradle to grave.现实中人群中的宠儿,却无比清晰的知道自己内心的荒凉是周围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孤独。。。从而生-----孤独的池塘。

  萨冈,会让人越来越喜欢,初时是好奇,然后被挑起强烈的兴趣,最后只觉得她真实,她真实地在还原一种心灵状态

  仿佛我又将自己归于唯心论的言说里了。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七):不该这样想,否则会发疯的

  首先要说,丝绸般的眼睛是比孤独的池塘好太多的题目,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居然会把它改了。

  萨冈在《一月后,一年后》里让贝阿特丽丝念着拉辛的这句诗,对着镜子,对着自己的野心,自己选定的生活。

  一个作家的题材或者格调单一是难免的,也往往因此而是完美的。萨冈的小说,我一直心有戚戚的原因就是,她完美而且尽致地表达了那种厌倦,厌倦的延宕,还有厌倦的持续暗涌。不会厌倦的人是上帝真正的宠儿,而身患现代病的许多人,则深陷厌倦之中不能自拔

  不需要夸张,因为已经太清醒,而清醒必然带来厌倦。生活走到某个阶段,无论是十年的婚姻,两年的恋人,很多看起来如此幸运的所得,都失去了光彩,于是会有毁灭结束倾向。但是“不该这样想,否则会发疯的”,这种厌倦,即使对于更敏锐多思的心灵来说,是足以破坏生活的,但生活还是足以统摄和镇压它。最后选择和马赛爱人结婚的英国女人,只能靠酒精来回忆意大利岁月的男人,在池塘边感到了死亡诱惑女子,他们有的选择了作出某种显著而且意味深长改变,有的选择坚持下去,照老样子活下去。但都没有区别,因为厌倦会一再袭来。

  其实就好像是酒精、香烟、甚至阅读,一切东西都是成瘾,需要不断加强刺激的,爱情、生活,恐怕亦然、甚至尤然。而对于一些心灵更加难以满足的人而言,有些片段,甚或所有片段,从一开始,就走了下坡路了。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八):她就是她笔下的人

  继续短经典。这本是第二辑中的萨冈,去年在上海福州路淘书公社买的,半价10元。

  知道萨冈是很久以前,《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你好,忧愁》都在20年前读过的,没太在意。离开自己的生活太远了吧,不能想象

  这回是收集短经典收入的。

  这本书19个故事,都不长,吉光片羽,读了六天,都是不事生产不愁吃穿的男男女女心绪纠葛,结局有的会有反转,有的出乎意料。看得出来,作者很聪明通透优雅,她就是她笔下的一员,不费什么力气,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生活中难免有些想法有些激荡,但都无伤大雅,生活继续。

  读起来很轻松,也许还是与之描写的生活太远,没什么共鸣,没什么向往,只是觉得师太有些书里也有他的影子,只是师太笔下的女主角更独立更向往自由

  让我震惊的是《风雅的死亡》女主还是她笔下的潇洒逍遥玩乐的女主,只是因为怜惜和偶发善心,竟然不负重荷送命,这真是最风雅的死了。

  她笔下的女主角形形色色,都淡漠风雅,不动声色游戏世间,又因为聪明敏锐,也不安于世间。意外总是在偶然间发现。

  太轻盈了,萨冈。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九):再见,萨冈

  看了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一些短篇小说。看完还是觉得有些失望。尤其是在才看完梅里美的小说之后,更是形成巨大落差感。

  或许萨冈的小说,不能这样密集地看。对我来说,容易感到厌倦。大多都是描写法中产阶级男女。描写相互之间欺骗隐瞒、妥协,情感的疏离、缠绕、割裂。单纯从小说来看,萨冈是个迷人的写手。她把短篇小说写得如此轻盈,诱惑。但令我失望的是,我不能爱上任何一个她笔下的人。稍微令我倾心的,就算是《小情郎》里的尼古拉。他是萨冈笔下难得的人物,真诚罕见的带有童稚羞涩的真诚。

  萨冈的每一篇小说都渗透着孤独感,是一种宿命式的孤独,不能化解,不能转移。但是她从来没有写过,这种孤独究竟是从哪来的。小说中的人衣食无忧,开着跑车,住着别墅,穿梭在马场,酒会,豢养情妇或是情郎。这种游荡在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孤独,在我看来,更多像是一种虚空。因此看多了觉得浑身不适。没有厚重生命感,那么所谓的孤独,会让人觉得做作。

  而真正让我觉得和萨冈有距离感的,是我不能忍受萨冈的淡漠。萨冈有着一种机灵狡黠地淡漠,她似乎抽身在许多的情感之外,从来不动真情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这在《五次分神》里体现的最为明显。约瑟芬,美丽聪明的女伯爵,在她生命中每个最重要的时刻,都会不小心走神。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从来都不是不小心,这根本就是冷漠逃避现实。在萨冈的小说里,我看不到那种火热的爱,看不到生命的张力,于是很难再走下去。一个自己不能拥抱生命的人,他的生命很难吸引人。而作品来源于生命。

  《孤独的池塘》读后感(十):再见,萨冈

  看了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一些短篇小说。看完还是觉得有些失望。尤其是在才看完梅里美的小说之后,更是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感。

  或许萨冈的小说,不能这样密集地看。对我来说,容易感到厌倦。大多都是描写法国中产阶级男女。描写相互之间的欺骗、隐瞒、妥协,情感的疏离、缠绕、割裂。单纯从小说来看,萨冈是个迷人的写手。她把短篇小说写得如此轻盈,诱惑。但令我失望的是,我不能爱上任何一个她笔下的人。稍微令我倾心的,就算是《小情郎》里的尼古拉。他是萨冈笔下难得的人物,真诚,罕见的带有童稚羞涩的真诚。

  萨冈的每一篇小说都渗透着孤独感,是一种宿命式的孤独,不能化解,不能转移。但是她从来没有写过,这种孤独究竟是从哪来的。小说中的人衣食无忧,开着跑车,住着别墅,穿梭在马场,酒会,豢养情妇或是情郎。这种游荡在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孤独,在我看来,更多像是一种虚空。因此看多了觉得浑身不适。没有厚重的生命感,那么所谓的孤独,会让人觉得做作。

  而真正让我觉得和萨冈有距离感的,是我不能忍受萨冈的淡漠。萨冈有着一种机灵狡黠地淡漠,她似乎抽身在许多的情感之外,从来不动真情,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这在《五次分神》里体现的最为明显。约瑟芬,美丽聪明的女伯爵,在她生命中每个最重要的时刻,都会不小心走神。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从来都不是不小心,这根本就是冷漠地逃避现实。在萨冈的小说里,我看不到那种火热的爱,看不到生命的张力,于是很难再走下去。一个自己不能拥抱生命的人,他的生命很难吸引人。而作品来源于生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