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恨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长恨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12 03:5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恨歌经典读后感10篇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一):上海女人

  上一次读王安忆的书可能是十多年前的《桃之夭夭》。那时刚上初中,现在看来,显然不合适

  现在终于看了这本代表作,多年来的模糊印象终于变得真切。那种上海女人的印象。

  这个版本不错,头一次买这个出版社的书。

  《长恨歌》读后感(二):鸽群看得见

  2013-1-15

  鸽群看得见

  弄堂炊烟在摇摆

  苏州河的歌舞少了一拍

  碎花旗袍和卡其布女孩

  在去往各种集会

  当——当——当

  时间鼓胀好比发水面包

  抓住的稻草经不住的洪流

  当——当——当

  多少的王小姐、蒋小姐

  多少的康先生、程先生

  当——当——当

  鸽群看得见

  可鸽群的看得见终究是流言

  《长恨歌》读后感(三):因为得不到,所以不需要

  这是一曲女人的长恨歌,这是一段老上海的缩影,因为王琦瑶,我们认识一些人。我们爱着从我们这长长的岁月经过的应该爱的人,我们恨着那些不应该记得的人。一个平静开始,不代表一生的缩影,有句话叫世事难料,有些人叫不想遇见。一个人这一步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以后每一步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乎的只是一些烦恼罢了,不在乎的才是真的应该在乎的。骨子里的才是真的,因为得不到,所以不需要。活着活着就明白了,明白明白就一切都过去了。2013年9月6日

  《长恨歌》读后感(四):寂寞的淑媛

  去了一趟徽杭古道 竟然把书塞枕头下 丢在了绩溪的龙川 客栈老板热情售后服务让她再回我手。除了碎碎杂杂的描述 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拉开 重点在哪?爱情?六个男人 工程师程先生 坞城小镇阿二 国民党高官李先生 纨绔子弟唐明逊 还是混血儿萨莎 怀旧体育老师老克腊 虚荣贼长脚 六个女人王琦瑶的外婆 母亲 女儿薇薇 发小富翁同学蒋丽莉 邻居媲美严家师母 女儿的同学张永红 说到底 亲情在她心里不重 友情爱情呢?不太好权衡 寂寞终究是长久烟花过眼如云……

  《长恨歌》读后感(五):时间

  小学时候喜欢何炅

  买了他自己写的书

  记得的内容不多

  只是一句话印象深刻到现在

  做最坏的打算 尽最大的努力

  长大的过程

  觉着自己困顿时候

  会想起这句话

  渐渐用时间来明白它

  不敢妄言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是在看完书以后

  我会想 多难过处境

  才会把打算计划到最坏的地步

  又是多彻底的孤立无援

  才会把努力做到极致

  但是 回旋婉转一遍

  也和王琦瑶一样 那天不去片场

  经历故事和身边的人

  都是不一样的了

  我们再过努力

  其实被暗涌改了走向

  只是一粒细沙大小事情

  在时间面前 我们卑微无能为力

  在舛途面前 我们抬头起身又是倒下

  《长恨歌》读后感(六):长恨歌

  同是4星,长恨歌比黑铁时代好得多,黑铁写好了一篇,长恨歌却写坏了最后4节,不免留下了狗尾续貂的遗憾。可那貂确是上好的貂皮,让人爱抚不已,流连忘返的。长恨歌歌的是苦、是恨、是痛,又是生活的嘲弄与眼泪,于是这泪中也带了笑,怨中也带了歌,歌是浅斟低唱的,只有闭上双眼才听得到,渐渐恨与爱的边界模糊了,泪与笑也看不清了,做人的好是因为有怀念,而那好中尤甚的却是健忘,像一杯醉红尘,最美丽的是亦醉亦醒。

  得不到的是遗憾,得到的是破碎,瞬间却换成了永恒,就像程先生和王琦瑶相对睡在沙发上那一晚,那夙愿第一次近的触手可及,悲伤却长成高山峻岭,巨壑鸿沟,怎么填都填不上,怎么跨越都越不了。这时候除了笑还能做什么的,除了醉还能怎么样呢,那感情弥漫成太平洋,弥漫成一个世界,对于程先生来说那个夜晚就该是永恒吧,只是辨不清永恒的形状,是恨是笑、是美丽是遗憾、是残缺还是圆满

  《长恨歌》读后感(七):旧梦依稀 往事迷离

  说起来,之前并未读过王安忆的任何作品,读《长恨歌》也是心血来潮开篇细碎碎的描写鸽子眼中的瓦砾屋顶,弄堂里的流言蜚语,倒实在是占了些篇幅的,我心急翻了好几页,才瞥到了“王琦瑶”的字眼。然而之后静下心来读起那些絮絮叨叨的细碎,却是引人入胜的。读罢全书,撇去那些故事主干骨架,才想到,正是这些总是生怕描述的不够恰当饱满字句,真真铸成了《长恨歌》的骨肉灵魂。王安忆也就这样唠叨着讲完了上海40多年的人事变迁,从繁华如梦的青春一直跟随到了秋风萧瑟的暮年。最后的结局着实令人气闷,犹如一曲挽歌突然断弦般戛然而止,又或是情人间欲言又止的沉默无奈

  顺便提一提,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说那时间并不是无形的。它是墙上的光影一点一滴移动着。有时候王琦瑶对着爱丽丝公寓房间里的那一面墙,竟就如此坐了一个下午。而多年之后,居然也能从一面无名的墙上找回当年的那个午后。看到这里,我几乎想掉泪。

  然而,关于书名,我想了很久。其实并不明白取为《长恨歌》的用意

  《长恨歌》读后感(八):虚荣、自信委屈、眼泪

  交了多年的好朋友,在关键时刻踩我一脚,所以这几天的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这种状态下读《长恨歌》,心里同样憋着委屈,眼里憋着泪,可在公司里,这委屈和泪只能咽到肚子里,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了。

  虽有人会听,可又怕自己变成祥林嫂,一遍遍把自己的伤口撕开,最终使别人厌倦。

  不过读的时候,除了感慨自己的际遇,更多时候想的是小学同学,也是一等一的美人,五年级便有人表白说非她不娶,可最终因男孩妈妈极力反对,订了婚又散了。

  第二次订婚是因为有个小老板看上她,所以单方面解除婚约,嫁了如意郎君。可美貌一时欣赏尚可,居家过日子,对美貌的欣赏便被性格中的点点滴滴消磨殆尽,后来终究离婚,带着自己的女儿

  再后来,因为我回家少,再没有她的消息了。

  现在想想,或许最初她与王琦瑶是同样的打算吧。

  今天看评论,有人说王琦瑶的悲剧是她自己折腾出来的,可是,上天给了如此美貌和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于是便有了靠美貌改变命运奢望,所以便有“婚服倒是穿了两次,·······,可真正该穿婚服了,却没有穿”的遗憾。

  结论:美貌+不甘心=悲剧,丑女+不甘心=女博士

  《长恨歌》读后感(九):原来生来只是一场空

  一开始,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上海的弄堂,盘旋在弄堂在弄堂上的鸽子,不免觉得有点闷,几乎想要放弃,一般不太看女作者的书,自认为女性作者的文笔十分细腻大概是女人怎不知女人心吧。但还是坚持的读了下来,当开始描写故事的时候,还是有些意思的,接着便发现,王安忆是细腻的,但是细腻的恰到好处,有时硕的话甚至有几分共鸣,比如很多生活上的感受,不知如何表达,但她却表达的如此自然

  在看之前就看了一些关于此书的评论,很多说不喜欢王琦瑶,说她是自私的。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女人是,爱她的,她不爱,挥霍着别人的感情,最后匆匆选择和愿意和她结婚男子糊涂过一生。这时候就会觉得王琦瑶就像大部分女子一样,但她身上却也不同,但是她识聪明的,是识大体的,尤其当她有了女儿之后,十分惹人心疼。爱她的人,她不爱,她爱的人却无法和她在一起,独守空屋,老克腊对她一开始的沉迷,对旧时代的怀念,我会倔强的认为是程先生的转世投胎,也许也是王琦瑶欠了前世程先生的债,程先生今世来讨债,讨完债就坦然离去,连钥匙最后都不愿意亲自去还,留她伤心,甚至因为那串钥匙,引狼入室。她的一生,几乎每一个人都只是匆匆过客,没有人陪,死的时候也是为了护着旧盒子,也是代表她心中始终都是忘不了程先生,永远怀念着哪个属于她的旧上海。

  《长恨歌》读后感(十):这本值两个茅盾奖了吧

  王安忆的不做作特别好,要写小说就写本动人心弦有情有肉的小说,至于道理什么情节到了有就有没就算了。不像有的作家,凡写小说都必要寻找一个苦大仇深思想,然后全部人物情节都为此服务。写的好当然加分问题是好多写出来的都是豆腐渣似的,没血没肉没代入感。小说还是首先要赏心悦目,其次再余味绕梁的好。要表现深刻思想你不知道杂文这一文体是干嘛的吗

  这本书要值两个茅盾奖了吧,情节动人,有情有心,中间填的那些风景人情都是扒筋抽骨地透彻。白鹿原就逊多了,堆了一筐干瘪的人物和剧情,读起来毫不动人缺乏代入感,难的是作者还写了一本法典那么厚。也难怪大导演都拍不好,咱还是得挑个好点的小说拍是吧。《额尔古纳河右岸》竟然写成了一本纪实小说,作者你的创造力想象力被狗吃了吗,太无语。

  我觉得茅盾奖你得有点气节,咱评不出本上档次的就空着不成吗。看看人家诺贝尔奖!你这样泥沙俱下身价怎么上得去呢

  好吧我就是太喜欢王安忆了。你们说她小家子气,那张爱玲是不是小家子气,凡是女性为主角的是不是都是小家子气?咱是高考题做多了不成见着文就要分析中心思想不成?还非得是那种苦大仇深伐古讽今的才叫"深刻",真是高考政治题又做多了的结果。却唯独少学了美术,好小说的动人都不是个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