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总统班底》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总统班底》经典观后感集

2017-11-09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总统班底》经典观后感集

  《总统班底》是一部由艾伦·J·帕库拉执导,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雷德福 / 杰克·瓦尔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统班底》观后感(一):人人生自由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社会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其影响力之大导致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特别与现在电影的风格大相径庭,可能更像是一部索然无味的纪录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还原历史,而这个历史事件的还原不着手于大背景下的美国体制,而是事件中主人公的叙事角度,讲述两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一步一步探寻真相的过程,两个很普通的记者在面对外界各种非议和压力的重负下,依然在不停的打电话和外出采访,努力向真相靠的更近。
记者,报道真实的新闻,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坚持着对于新闻自由的权利,向受众报道真相的责任,最终以自己手中的笔让一位总统落马。
即使在完备的制度下,依然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不被保护到的暗涌,于是仍旧是个人在选择到底是做还是不做。
所以,为什么要做?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要写作》里提到新闻记者是被强烈的虚荣心和自我中心意识所推动的。
这两位记者,虽然都年纪轻轻,但对于报道新闻有相同的偏执和专业性,线人的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他们愿意去做的决心,也就没有今天的水门事件。
面对杂乱无章的一堆线索,只能抽丝剥茧,坐在图书馆找成千上万张的借书卡,或者为了一个答复而等上一天,又或是全年无休颠倒作息半夜三四点披上衣服就出门去找新闻,影片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中记者的常态,在媒体从业者的调查中,许多人都是这样做,坚守岗位,痛并快乐着,坚持着心中的荣誉与梦想,渴望有一天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改变这个世界,哪怕一点。
记者们不仅要精通于与文字打交道,而且要面面俱到,新闻工作者基本上都是从基层记者做起,对于这个职业的要求可见一斑。影片中,开始面对几个毫无意义的名字,他们努力地从这些名字身边的一切去调查,包括他们的工作,老板,朋友,同事和身边的人等等一切情况,不止一次地拨通白宫的电话想要与更高层的权力者对话,甚至作为一个小角色他们根本都不知道白宫里有些什么样的权力人物,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从周边直击中心,不停的打电话和外出采访,分析了解事情的眉目,清晰的头脑和直觉让他们在与各种人物打交道的时候如鱼得水,独特的提问与技巧方式也是让被采访者愿意直接或间接地说出真相。
影片中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一体现在记者个人和报社高层之间,一群报社的管理者坐在一起讨论新闻的底线,所代表的是报业所坚守的新闻原则,对于消息来源,保护当事人,但消息的真实性一定要一再确认,相信自己的记者,也力求保证新闻的真实与理性。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美国影响巨大。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都源于此,在美国,凡是涉及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此,它几乎成为美国媒体或个人言论自由的护身符,不可动摇。以至于美国人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人人都享有言论自由,与真理或谬误无关。
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人有意无意地面对记者的采访,一边说着拒绝采访不能说,还是请进门。媒体的舆论导向引领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引导正确将塑造一个高尚道德的社会群体,一味地报道神话,蒙蔽的是自己。
无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亦或是宗教团体,说白了都是一种主义行为,试图埋葬个人的理性与自由意志,资本主义精神之所以倡导是因为他宣扬人性,坚持个人所存在的意义,不以集体意志掩盖自我情感,道德食人无情的揭示道德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德国电影浪潮,1967年,在美国的一所高中里,教师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因为学生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纳粹速成,只需五日,很快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学生们立刻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自由。
这部电影或这个事件,不仅是新闻界的教科书,更应该是自由与平等的代表作,人人生而自由。

  《总统班底》观后感(二):【58】《总统班底》:我们需要真相——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我们需要真相
《总统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 年代:1976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艾伦·J·帕库拉 /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
    今年在奥斯卡上斩获最佳影片奖的《聚焦》,讲的是2002年震惊世界的天主教神父娈童案。但它通过《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团队接近真相的过程来表现这一事件,这也就避免了宗教题材的敏感性所可能招致的非议。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同样是采用媒体报道的视角,《总统班底》触碰的则是美国总统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丑闻。当年就是这起水门事件,因媒体舆论的引导,让整个事件频频出现反转,最终将幕后操纵者尼克松拉下马。所有的一切,归功于两位普通的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电影用接近于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了他们调查取证的曲折过程。他们起先从被告的通讯录中找到了前中央情报局成员霍华德·亨特的名字,然后顺藤摸瓜,调查一笔两万五千美金支票的来龙去脉,由此逐渐摸清了总统连任委员会内部的猫腻。不过他们的取证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关键证人因遭受胁迫而不敢说出真相,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只能耐心地、费劲口舌地开导他们,同时还得跟同行《纽约时报》竞争,抢占时效性优势。其中一个代号叫“深喉”的神秘证人则起到板上钉钉的作用,成为解开谜团的重要一环。影片上映时,尼克松已经辞职,但水门事件的恶劣影响还笼罩在美国的空气里,《总统班底》的出现是用另一种方式宣称,在这个民主的国家里,任何人都无权践踏法律的底线,要想实现权力的透明,公平合理的政治环境亟需肃清。
亮点1
   第15分钟,伍德沃德给亨特打电话了解情况,他还不忘做笔录,连“Good God”这样的细节也都记录下来。整个场景中他连续打了五通电话,但是也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无聊得他都开始涂鸦了。打电话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是日常工作之一,像伍德沃德这样遇到被无礼挂断,也是常有的事情。不过好在他最后得到了有用的信息:亨特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过。

  《总统班底》观后感(三):40年后,历史正在重演

#总统班底# # All the President's Men#重新看这部1977年的老片,觉得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年轻时好帅啊[色]遗憾当年这两位怎么连奥斯卡提名都没有,可能两人都是主演而分票了。我一直觉得达斯汀霍夫曼年轻时很帅,几乎看过他年轻时演的所有片子。
好吧,说正经的
这片现在看,完全是美国当今现实的写照。40年后,历史正在重演。70年代时,人们做事容易留下蛛丝马迹,让案情的调查变得相对容易,但依然经历了各种曲折,记者们的坚持不懈当然是最值得敬佩的。这个片完全与去年获奖的#聚焦#/(Spotlight)是一个模式的电影,即新闻调查电影。老斯马上要拍的那个与汉克斯和梅姨合作的预计也是相似类型,突出反映了美国free press的能力、实力和影响力,特别是之前的传统媒体。
重看本片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结尾,电视里上演着尼克松的就职典礼,两位记者在努力敲着字,之后不久,这位总统被迫下台了。虽然这期间有很多人参与了调查,但这些记者们的努力难以让人忽视。当年肯尼迪刺杀案也是。很多事,官方、FBI都难以插手,反而是作为媒体最终抽丝剥茧,找出了真相。每次看这样的新闻调查电影,总是对记者满心的敬意。我 想这也是为何斯皮尔伯格、汉克斯与梅姨认为在这个时候,拍摄一部表彰媒体的电影很重要。
只不过,当年尼克松总统,或者说历史上这么多年,都还没有哪位总统天天骂媒体fake news,不遗余力地打击媒体的信誉。如今的美国,就像金刚骷髅岛里的第一句台词说的,是”历史最低点“[偷笑]: “Mark my words, there’ll never be a more screwed-up time in Washington。” ----Best opening line of the year! [笑cry]
所以,如今媒体的处境真的是要比《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低太多了。而且随着时代的改变,如今已经进入了骇客、泄密、推特互怼的时代,新闻调查显然方式已不同,但不代表媒体挑战某些势力的战斗力减弱。看一下现在的美国就知道了,属于各种方式火力全开,很期待多年之后,也能出这么一部讲述川皇时代下新闻业的故事,那将是"前无古人”的[笑cry]
类似新闻调查电影还包括: Spotlight, Zodiac(有还吸烟的唐尼[偷笑] ),The Insider, Truth ,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同样有唐尼,他在演铁男前,是记者专业户[偷笑])

  《总统班底》观后感(四):让人心疼的傻子 让人糟心的片子

让人心疼的傻子,让人糟心的片子 —“水门事件”改编电影《总统班底》“水门”之问:如果你是一名记者1、线索提供者前后态度不一,矢口否认自己说过的话,你被打脸了,怎么办?2、如何克服恐惧,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3、如何用思维逻辑能力以间接的方式辨识信息?(他没说什么,他沉默了,他说话的语气…说明…)4、如何把握线索提供者的情绪,体味他人的心理状态,发挥语言的魅力让抵触的人开口说话?同时避免无效访谈,避免自己被打。5、如何见到刻意回避,闪躲的人?6、如何快速梳理琐碎信息,查阅海量资料?7、如何从总体上有效判断把控事情的走向?8、如何兼顾较强的目的性与必要的人情味?9、如何与上级“谈判”,相处?足够幸运遇到一个相信自己、保护自己的上级么?10、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是对自己供职机构的非议(不管你做错与否)?最重要的是如何收场?11、如何把握报道与事件进展之间的速度差异,避免“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以上之问,姑且问之,糟心。毕竟,电影不等于事实。片中刻意略过司法机关,正是它们的“缺位”,才让二位记者变得“无所不能”。 《匹诺曹》里二硕曾发问:到底我们要报道群众想要知道(看)的,还是他们需要知道的?细究起来,“想要”与“需要”不同情况下具体所指什么,二者有多少重合部分,能够清晰区分么等等。大概辨不出个所以然。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片中,民众不关心,同行不在乎,他们两个到底在坚持什么? 政治要不要谈?涉及层级之高,范围之广,触目惊心。他们是在“玩火自焚”么?碰了,谈了,自己可能身陷囹圄,情况可能一成不变。可能因为吃进去的东西还要拉出来,就否认吃本身的意义么?(不知是否贴切)或许多数情况下是挫败,是走形式,但这也正是必经之路。试问哪一项合理制度的出现不是伴随着多方博弈?害怕结束,不一定就要放弃开始。 该片及其制作班底获四项奥斯卡奖,提名十八次。其实,当丑闻以如此方式展示于人时,已然惊艳四座,无可辩驳。 当然,再次强调,如此情节的出现是有预设前提的。 老板,给鄙人来一斤情怀,哈哈。

  《总统班底》观后感(五):Follow the money, find the truth

这是根据历史上著名的水门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是作为所有新闻学老师必向学生推荐的教学类参考片,时隔将近40年后再看,仍然会觉得经典。当然,相信电影出于拍摄的需要已经对细节进行了加工处理,最后的时局变革都是通过打字机一点一滴用事实陈述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而真正的历史必定更加动荡。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作为党媒的记者话语权的限制和约束,尤其是在没有新闻法的出台和保障的情况下,真实是一个如宏伟理想般存在的暸望塔。美国报业巨头普利策曾经就有一句著名的话,”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生警告。”我想《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Woodward和Bernstein就是捍卫真实的最好的瞭望者,因此成为了新闻史上难以逾越的标杆和振奋人心的典范。
这部电影中的重要线索是由一位匿名采访者提供的,其实最好的消息来源是记者的亲眼所见,有名有姓的消息来源次之,最差的是匿名消息来源,但是由于当时话题的敏感度和等级度,如果暴露匿名消息来源无疑会使其面临严重人身威胁,因此隐藏身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好选择,并且为之取名”深喉”(Deep Throat),这原本是一部色情片的名字,却被用来当成了线人的代名词。当然,后来经过揭秘困扰大家多时的深喉真实身份曝光,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Mark Felt)。
当时两人商定,如果Woodward将一个插着一面小红旗的花盆搬到阳台上,则标志着有紧急事务协商。在暗号出现后,两人将在当晚2时左右在一个地下车库会面。Felt还提议利用《纽约时报》来传递信息。如果有重要情况,Felt将会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中夹带信息,并投送到Woodward的公寓邮箱中。他给出的最重要的信息是”Follow the money.”也正是由于这条信息,两位记者开始通过金钱的交易和往来作为线索,查出背后在操纵这些钱的人和政治意图。
政治素材的核实充满了阻碍,看似简单的一起窃听事件,背后隐藏了巨大的食物链,如果层层剥开就会直抵国家的心脏。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碰壁了无数次,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通过采访不同的对象人体,事件的知情人,目击者,当事人和线索提供者,综合运用资源和解读信息,终于拨开了层层迷云理出了一条埋藏在深处的政治丑闻线路。其中有一个镜头是Bernstein去一位薄记员的家中采访,对方出于安全的考虑一开始不肯配合,直到他用软磨硬泡的功夫,硬是在她家喝了20杯咖啡后终于获得了关键的信息。当他回到报社后,掏出了记录在纸巾,烟盒等各种工具上的线索,我们会心一笑地同时,也被他百折不挠的专业素养所敬佩。他们的报道事实获得官方的否认,多次在媒体上对他们进行攻击。
影片最后当总编辑Ben Bradlee在报道出街前一天在院子里对Bernstein和Woodward说:“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没有什么在此之上,除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新闻自由,可能也因此保障了美国的未来)”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和新闻理想的光芒。
新闻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拟态环境”,是著名传播学家李普曼提出的,意思就是被媒体建构出来的事件。以前我们一直说受众看到的只是媒体营造出来的事件的样子,是作为被媒体消费的愚昧的群体,并不能知晓事件背后到底是什么。但是近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的新闻真实度也在不断加强,网民通过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不断加强也不断给政府施加压力,使得原本一意孤行的党报也开始走向更加亲民的群众路线中,努力和大家打成一片,争取更多的人民支持,而随着在不久将要出台的新闻法必将也会给新闻界带来新的气息和生机,我们会更多的惩奸除恶,还原更多的真实。
这两位揭露真实的记者先驱们后来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声名远播的Woodward成成了《华盛顿邮报》的招牌,1981年荣升该报助理总编,目前,他担任《华盛顿邮报》执行副主编。Bernstein几年后离开《华盛顿邮报》,成了知名作家,在为希拉里•克林顿作传。

  《总统班底》观后感(六):民主的声音

水门事件一度轰动全球,《华盛顿邮报》由于持续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而名扬天下。与事件的火热相比,反映该事件的电影《总统班底》则从头到尾充满着冰冷:影片通篇讲述的,全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个记者Bob和Carl挖掘事件真相的过程。
这个评论没有任何贬低影片的意思,相反,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另外几部堪称伟大的影片,如《十二怒汉》,如《刺杀肯尼迪》。这些作品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它们与正义、真相和民主有关。
影片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表现这一爆炸性事件前后各种极具戏剧性的情节,而是冷静地将视角完全着落在两个不停打电话和敲打打字机、不断寻找线索和探求真相的记者身上。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影片的真正重点在于褒扬那些平凡的人们为追寻真相所作出的努力。
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什么高潮,如果非要找一个高潮的话,那一定是片尾连续敲击打字机的声音。有个影评说的好,“在急速的打字声中,我听到了真正的民主的声音”。
我以为,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或者正准备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电影,然后再扪心自问是否还想做一个记者。
Bob Woodward和Carl Bernstein并不自诩为英雄或是捍卫民主和自由的斗士,民主和自由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他们只不过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谨以此文向他们以及像他们的人致敬。

  《总统班底》观后感(七):追寻真相的曲折之路

电影《惊天大逆转》以半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下台的全过程,电影单线叙事,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
      整个调查过程充满艰辛,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鲍勃和卡尔只能依靠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蛛丝马迹,一点一点地将真相还原,整部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两位记者不厌其烦地拨打各种电话,以及贯穿始终的打字机声。两位记者发现窃贼与白宫工作人员有密切联系,于是致电白宫办公室,白宫图书馆,国会图书馆等相关机构进行电话访谈,然而由于事件涉及政府官员,被采访者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敷衍了事,甚至说话前后矛盾,他们亲自前往图书馆查找记录也发现借书记录已经消失,调查一度陷入僵局。但是时有一个神秘人物“深喉”出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追踪钱的走向。他们调查到一名窃贼博纳巴克有一张两万五千美元的支票,上面有肯尼斯·达格伯的名字,而他是中西部的财务。于是鲍勃致电达格伯进行电话采访,询问支票的事情,达格伯透露这是他收集的募款,上交给了连任委员会,而对于这笔钱为何会出现在窃贼处,他含糊其辞,但之后又回电透露他把钱给了慕利斯史丹斯,即尼克松的财务总长。意识到事情与连任委员会有着脱不了的干系,鲍勃和卡尔两位记者通过同事得到了连任委员会所有成员的信息,并决定一个一个地进行走访调查,但是纷纷得到了拒绝。直到他们遇到在连任委员会担任簿记员的一位女性,她知晓其中的真相,却不敢将事实说出,卡尔并不急于询问她,而是尽力安抚她,循循善诱,为了不让她产生紧张情绪,卡尔并没有明显地记录笔记,而是在她倒咖啡时将重要信息记录在餐巾纸以及火柴盒上。因此,他们获得重大线索,连任委员会有一笔数额巨大的基金用于贿赂,掌管这些钱的有五个人,簿记员只告诉两位记者他们的姓名首字母,鲍勃和卡尔依据手中的线索猜出了五个人的具体姓名。为了进一步确认他们的猜想,卡尔和鲍勃又回去找那位簿记员,假装知晓真实姓名,并进行试探,结果他们得出自己猜想确实正确的结论。卡尔和鲍勃得知前任财务总长休史隆辞职的原因是不想牵涉其中,于是又去采访他,通过自己所获知的信息与他进行沟通交流,更加确定了这五人的真实姓名。最终,他们写下了报道,矛头直指白宫,并因此《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威胁,但总编辑班·布莱德利坚持新闻自由,并选择相信报社的记者。最终,在一系列罪证中,尼克松总统辞职下台。
       鲍勃和卡尔只是两个普通的年轻报社记者,影片并没有渲染他们忧国忧民,嫉恶如仇的情怀,他们的动机更多地是出于一种职业操守,是一种身为记者的本能,在经过重重困难,鲍勃和卡尔凭借自身的职业技巧终于揭露出真相,成为美国新闻史上对新闻自由最佳的注脚。

  《总统班底》观后感(八):良善与公正

《总统班底》观后
因《Spotlight》,勾连看了《All the president's man》。本来对水门事件只有模糊印象,看完这电影后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中文名叫《惊天大阴谋》果然名副其实,重点是这是真真实发生过的!!!欣赏这类纪实性影片,钦佩这类坚守真相、有良心的新闻工作者。这片子虽然年代久远,但仍具丰富的艺术张力,尤其是报道出来后的艰难曲折,那才是抓人心的部分。
有几个场景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在得知everyone is involved之后,为避监听,两个记者在房内放着音乐,用打字机交流。二是报道刚出,华盛顿邮报被群起而攻之时,大家都惶惶不安,总编一句fuck it let's stand by the boys。三是最后报社内,电视里播着尼克松的就职典礼,远处却是两个记者错落相对不断敲击事实真相的身影,揭露真相的打字机声与总统庄严的宣誓声、庆贺的礼炮声盘旋交织。那么的虚伪可笑,那么的真实摄人。
片中说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新闻自由,可能也因此保障了美国的未来。此为一。正义和自由,更应由更多良善正直的个体保障。中国政法大学誓词道: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公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一个良善公正的媒体,亦应挥文笔之利剑,持正义之公平,曝人间之邪恶,守新闻之威严。莫让大众娱乐至死。

  《总统班底》观后感(九):被新闻课作业打动

Some Ideas of ATPM
SIQI FENG
1972 Watergate is the history event of US News and World News. It not only enhance the visibility of the two reporter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forced President Nixon to resign, but also establish a model of media to supervise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The two reporters took lots of skills to investigate this story. One skill mostly impressed me is that them acted together using “porter” to fake out the bookkeeper. One asked “Who is P?” and another said “No, we know P is porter.” it just like throwing a bomb to the bookkeeper, just like she asked later, “Who told you porter?” Actually, since then, the bookkeeper had lost her rhythm. Obviously she wants to help, so she told the amount of money through a “joke”. When reporters throw out the question “You said 25000, is that how much porter got? Was it more?” she hesitate but nodded. Much useful information was from this lady. Woodward and Bernstein kept asking the M, guessing M is Magruder, so she can nodded. It seems like everybody don’t like to be the information source, but just like what Carl Bernstein said, you must perceive who want to help, even they had got threatened, even they resist to tell. Distinguishing true willing and external fear is every reporter’s necessary skill. “You have to trick her, threaten her.”
So we can see a skill: fake insiders out through guessing by yourselves. Similarly, Woodward use “ten numbers” trick, which is really helpful because it gives those who won’t tell directly another way to confirm a link of the whole story. Every reporter knows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news is accuracy. Names need to be confirmed, so does the amount of money. If a report cannot point out these key details clearly, it is worse than publish nothing.
Journalism spir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kills. In fact, skills are found and evolve during investigation, so if you don’t have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to trace behind very little clue, you will lose the chances to use those skills. It’s their hardworking that brought them good luck. They got back the sources again and again, meanwhile connecting with “deep throat” to keep direction right, all the
This movie prompts viewers to think about: you know abusing of power in the government, trampling on the law, but as a journalist, will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expose them? Woodward and Bernstein are news heroes. Unfortunately, reporters like them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Now lots of things happen that are frequently beyond the bottom line of social behavior, but few people can stand out.
==========================这是我的作业~~~============================
后记:许多新闻课以水门事件为切入点,这是美国新闻自由的最劲证明,记者天职的完美体现。两位记者(Bob Woodward & Carl Bernstein)被视为新闻界英雄,他们也是是所有记者在新闻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强心剂。我认为在美国的新闻自由足以称为三权分立外的第四大权利,无论每个个体的初心是什么,这样的体制将结果引向自由与公正。整部电影叙事平直,没有过多技巧,但剧情扣人心弦,让人惊叹于两位记者的执着与智慧。电影最后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水门事件的结果是牵连的各位白宫高官依次辞职,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正义终有回报,我有种被感动的冲动。有时候,我也想以笔为剑,直指这个社会的黑暗。
看懂这部电影需要一些政治和历史常识,以下是介绍水门事件和两位记者的链接:
水门事件https://zh.wikipedia.org/wiki/水门事件
BobWoodward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鲍勃·伍德沃德
CarlBernstein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卡尔·伯恩斯坦
尼克松辞职演讲稿中英文http://www.201980.com/yanjiang/yingyu/4697.html
类似电影:对话尼克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