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2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10篇

  《如是 第一季》是一部由沈星 / 朴树 / 白先勇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一):朴树,十几年沉寂的回归,真是他所是吗?

《如是》第一期选择朴树,很豆瓣的感觉。主持人和朴树的对话,有些拘谨有些生涩,不像其他节目访谈侃侃而谈,但这正是它的宝贵所在。

朴树像极了他自己,他的歌、他的采访话语,朴实真诚又通透。十四年再度出现,虽不知道沉淀了多少,却依然是他就该是的模样。

1.朴实:口头禅“我不知道”,给足了观众思考。因为他知道语言会有很多暗示性,常常说出来的话,跟想表达的意思是有偏差的,所以不愿意去侃侃而谈,去拿语言去欺骗别人。

2.通透:他形容自己的歌,创作时是与世界相连、与上帝相交,这就是所谓‘灵感’。即使独居,也能感觉到与世界的连接,是一种通透和灵气,身在隐心却是打开的,不像大多数人身在闹世而心与世界是分离的。

3.不惑之年的他,形容现在的少年缺乏一种灵气,沉溺与民谣,待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不去开拓创新,是闭塞的,这本就是现实。少年失了他们本来自由的样子。

朴树话虽不多,却说出了很多人们的状态和心理,更像是身行至此,分享给别人的一种人生解惑,但真诚的话语总会让人触动心灵不是?一点不成熟的小想法。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二):生如夏花

《如是》你会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获得超过目前国内近三年百分之九十作品带来的感知和思考。

“民谣是好的,但当太多年轻人沉溺于这个干瘪肤浅,自己给自己营造的感情里,就不好”,“这个年代再垃圾,再那个(指着头顶),但也有他闪光的一面,无数人在无数年代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达到自己的(指着更高)”,“最大的厄运就是不再幻想”,“我对自己一直不断否定,推迟专辑因为我在英国录制时那种情绪营造的频率消失了,我不想再碰这些东西”,“又回来巡演让我暴躁”,“和你聊天目前为止挺开心,但是没有镜头就会好些吧”。

“我把情绪倾注到音乐里,我不冷漠,但我享受我的无趣。”

最大的偏执和痛苦就是想说的没有用音乐说出来,因为他不相信语言,因为语言有逻辑。固执走着平凡之路的音乐人朴树,豆瓣一出,不同凡响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三):朴树怎么成这样了

看预告片的时候,朴树瘦骨嶙峋,结结巴巴,两眼发直,笑得时候又那么天真。竟觉得有点搞笑。

“他们都说你挺难采访的。”——不知道怎么长残了的沈星开始套近乎。

“呃……就是,是挺难的,就是,就是,我是老不见人然后就越来越说不……就不会说话了。”他语无伦次地努力回答着。

带着一点想看热闹的心理,接着往下看。

节目里朴树紧张地抠着手,用力地抽了一根烟,才算勉强平静下来。沈星皱着眉头一脸关切地看着他,好像在看一个看守所里的失足少年。

他就像一个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一样被展示在众人面前,手足无措。竟发觉这个采访很残忍。他很认真很慢地想着,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节奏一下子又被沈星给带跑了(当然采访他确实很难,因为采访他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有待商榷)。她试图找到采访的亮点,可以最后打在节目的尾声里。

我想。也许是他亲自毁了自己的一切,以让自己像西西弗斯一样一遍又一遍推着沉重的石头。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苦的日子。他一直地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东西,但又自恋。他后悔自己否定自己的一切,但是又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一切。

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也许我和沈星一样就是个来动物园看珍稀动物的路人。他说他以前真牛逼的话,去哪儿都行,“住你们工体也行。”我就哭了。我觉得他心里其实有很多东西在打架。很孤单。当然除此之外我也很吃醋沈星和朴树共进晚餐还走了杯啤酒,而且朴树还对沈星那么真诚的说话,还对她笑来着妈蛋。

可能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因为他拒绝了那些物质的东西,到头来也没创作出什么自己认为牛逼的东西,结果只剩下了外界一个“少年”的标签。真希望他能走完自己想走的路。采访的最后看到他其实是对世界有信心的,也看到他的各种笑容,就知道他没事了。

“我就觉得无论哪个年代都有很多条路,能到那个点去。”

其实每个人都没事。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四):挺好的

5星给受访者们,然后-2星给主持人。虽是主持人相当走过场不走心的采访,仍然能接收到朴树、杨照、林奕华的情感讯号。没看完,目前蛮喜欢杨照老师的,思路清晰表达明确。可能是主持人1、准备不充分,2、随机应变能力太差脑子转的太慢,3、无法做到共情,4、确实没有独立意识,无法和思维开阔、个性独立的受访者进行交流,5、太拘束了

(豆瓣ipad版太可怕了,刚编辑着突然强制退出,都没了,55555555……)

受访者烟火气其实很强烈的,但是制作刻意拔高了。比如开头的画外音,喝茶,还有旗袍什么的。感觉酸酸的。

总体还是值得看一看的,感受下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五):沈小姐你不懂朴树

对沈小姐的记忆全无,而朴树在记忆里存在了二十年!无论你在江湖或是在自己的角落里拧巴!

特别喜欢你用的那些特坦率的词,这些词从你成都演唱会后看你的微博看你家小敏的微博看你经纪人小健的微博及各种采访里而来!你说自己黑着一张逼脸,还有哪些他妈的等等!嗯这就他妈的特真实

沈小姐,朴树在认真回答你七零八凑的问题或者话题时,你的眼神飘忽,表情真他妈不自然!你在使劲想着如何做节目如何把节目效果做好吧!你可知道某些特傻逼的话题出来,小扑给你救场的特精彩,什么故乡,什么想住哪里,这些所谓媒体采访的所谓某些名家常用的俗套的话题真操蛋!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类人触角敏感 不断无意识的捕捉和接收各种讯息 不断否定自我 无论在别人眼里多牛逼 自己都经常觉得自己真他妈差劲 永远觉得自己差一截 各种毛病 于是努力 努力再努力 思考再思考

特能理解朴树说的外人看来封闭的不下楼不和人接触的时候,内心是打开的 这个世界上太多无用的社交 操蛋的交流 朴树的音乐是他和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讨厌歌词是因为歌词有些时候没办法明确表达他音乐里所表达的情绪感怀或种种 文字貌似定论的 定义的东西!上帝不断给你讯息 或者赐予你在世界上存在或者存活的价值 当然你觉得观音菩萨赐予你的都可以 浅显的说就是我们他妈在世界上活着 总有活着的价值

在小朴的世界里 他觉得老子喜欢音乐 喜欢唱歌 这他妈挺平常的 这就是我自己的生活 自由表达自己多好 还要迎合市场 去运作 去当成赚钱的工具 这侮辱了我自己的音乐 哪怕我对面是一头牛 只要我自己喜欢 也愿意对着他唱

小朴人说四十不惑 但千万别真的不惑 这个世界真因为有不惑 有太多想不明白的世界 我们才去追寻 去探索 去拧巴 活得坦然了 就没劲了

看完短片 看到你手足无措 看到你有些结巴 就觉得你特真实 特自然 看到你手上的护腕 是这么说吗 有白色的 也有彩色的 我无端猜测了下 你小子是为了遮挡什么吗 小朴做你喜欢的自己 做我们这些跟随了二十几年的铁粉们一直喜欢的你!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六):杨照笔记

吸收知识?有没有能力讲给别人听。

讲给5个人听,和500人听是完全不一样的

让观众跟着节奏 思考

耐心的喂养它,耐心的想清楚问题

人为了自己的热情而活着

要让孩子知道:世界很大,有很多可能性。这里不仅只有3条路,而是有300条路

坚持“我就是我”,别人是别人,别人不是我

尼采:克服内在的人性,变成自己。克服其他人大家共同的部分,才能找到自己。回归到别人一样,人性,是最安全的,但可能会很痛苦的。

成为自己:变成自己价值标准的设立者,就是要创造——创造自己相信的价值。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七):蜕皮

今天看了2017年6月12日的《如是》,讲的是朴树,副标题是《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说到朴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的《那些花儿》《平凡之路》等歌曲却传唱甚广。印象里,这是我看过的他唯一的访谈。很早以前就有人说他腼腆,不善言辞,从这个节目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不适应面对镜头,很难像如今的艺人那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他很紧张,有些局促,甚至需要避出去吸一支烟才能平复心情。他的晚餐,是到街边一个类似路边摊的小门面上,点上一盘凉拌西红柿,一碗酱油拌饭一样的炒饭,喝一大杯啤酒,盛饭的碗是搪瓷的,碗沿的瓷片已经剥落,露出黑乎乎的胎色。如此寒酸。女主持人坐在他对面,基本没动筷子,只有他吃得欢。后面还有一个镜头,大概是在他家里拍的。那房间一看便是出租屋,寡白的墙上贴着几张莫名的海报,大大的桶装水,屋内杂乱而狭小,根本无从下脚。他把屋内唯一能坐的钢琴凳让给女主持人,自己坐在一张单薄的桌子上。如此艰难。他不像一个已经成名了18年的歌手,他依然像一个淹没在人海里的北漂,没有钱,可是却有梦想,有赤忱,执着单纯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八):真诚如是

1朴树说了好几个“我不知道”。一下子对他很有好感。真诚是抵达人心的最快方法。2朴树说,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提前老去了,沉溺在一个舒服区里,他说的舒适区是民谣。他相信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几条路可以到那个点。五十几岁的朴树还处在一种打开的状态,想要学习,态度坚定期待自我蜕变。3他说只有奄奄一息过才能找到真正的我。4沈星被批了很多,但我觉得她的风格也算特别,至少态度真诚,也没有“成功者”的姿态,低低的,安静的。所以,整集下来不喜镜头的朴树还是讲了很多的。至于深度不够的问题,一集访谈是解决不了的,大家也不用太期待。5我几乎不听音乐,只喜欢文字。朴树说,他不信任语言,要他写歌词会不自在。他宁愿相信旋律。相对歌词,旋律不会骗人。6朴树说,音乐是有能量的。要不试试?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九):来聊聊!

继网易云音乐《音乐后现场》之后,豆瓣也终于有个像样的文化寻访节目了。

听完朴师傅,很喜欢,很羡慕,毕竟世界如此功利,对自由的灵魂不那么友好,但我仍然觉得,渴望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一辈子都丢不掉

收回之前的话,关于对沈星的评价,也许我把主持人想错了,她并不想主持只想聊天,她也许表现得不够有技巧不够熟练,说话很慢,很多时候很困惑,像一个听课的孩子,她不像杨澜采访时展现无比的自信,好像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她都理解了并且百分之百地吸收了。沈星时而瞪着的大眼睛,微皱的眉宇反而让我觉得她很认真地在听,这认真里还有一丝谦卑,好像在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我还需要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度是最好的。我不知道沈星目前处在一个她人生中的什么状态,得意,失意,豁然,困惑。。。无论怎样,她确实很有气质的,气质不分状态,也装不出来,装出来的气质形象会一不小心在0.01秒的失态中轰然崩塌。

在聊天这件事上我的态度有一个大变化。

现在的我会受不了一个事人家本来要分三部分讲,刚说完第一部分,你就好像受到了什么启发,噼里啪啦聊一堆,然后人家早都忘了第二部分要讲什么,而你还没意识到你逼迫人家做了一件有始无终的事情。如果我是第三者旁听,我会急得抠手指,因为我想听人家把后两部分说完啊。以前我,就是那个总把别人把歪道上领的人,岔来岔去,一个事我能跟人聊一晚上。现在想想,我的很多次打断并不是因为我觉得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比较重要,更值得讨论...而只是因为随性。还,挺讨厌的。

  《如是 第一季》观后感(十):你寄过的很多包裹其实都叫“一厢情愿

很喜欢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自然的状态,不像正式访谈般正襟危坐,而如两位老友,娓娓道来

林奕华在举手投足间都侧露出一种文艺,不争的气质,他提到的“情感的博物馆”让我想起蒋勋在意外艺术中谈到的关于审美的“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己的净土,至于它是否足够“净”,就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光,能接受“孤独”的人更具有美的感知力。

他是第一个提到“同志”的的同志,我很佩服他的敢爱,敢放手。喜欢很简单,就像嚼口香糖一样,味道没了,对它的需求也就消散了;爱很难,尤其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爱,当你看过我的千般不好还能接纳我,看着我说“爱我”的时候,那就是真的爱了。而比爱上更难的,是放手。

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打造一个能够陪伴自己共度意义人生的伴侣,想要遇见怎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另一半,也就是“吸引力法则”的力量。

“当一本书爱上一本杂志的时候,书就失恋了。”谁敢承认自己爱的不是皮表?谁又敢承认细水长流的背后看穿了多少细思极恐的人性阴暗,花耗了多少勇气去接纳和理解?

林奕华说最理想的情感关系是“同学”。我爱这个定义。我以为他指的只是学生时期那种懵懂,青涩的感情萌芽阶段,并非如此。“同学”更多指的是一种状态,“在学中找到爱,在爱中学”。在余生能够遇见一个愿意和自己“同学”的人是多么奢侈的期许,但我相信一定存在,正如钱钟书和杨绛,王小波和李银河。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尝到的一些味道,以至他们否认这些味道是存在的”,这是林奕华眼中的“代沟”。于是他发出对当今时代的反思与拷问,“情感的博物馆跟美术馆在哪里?”

历史需要追溯,情感更需要一个“窗口”来宣泄、被看见,然后透过这个清澈的窗口让人们共鸣那份存藏已久的感情,让情感的博物馆在人心流动。

“你寄过很多邮包其实都叫一厢情愿。”

——林奕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