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假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罗马假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1-24 21:5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假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罗马假日》是一部由威廉·惠勒执导,奥黛丽·赫本 / 格利高里·派克 / 埃迪·艾伯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假日》影评(一):谢谢你,让我生活在童话里

那一日的罗马,像一场梦。
  我总觉得,冥冥之中,这似乎是赫本和派克的人生缩影。
  世俗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我们才看过太多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故事。然而,让人铭记到永远的爱情,很多时候,是那种未得圆满的爱情。因为,只有那样的爱,才摒弃了红尘纷扰、伤害欺骗的瑕疵,定格在最美的地方。
  有多少人能像赫本一样幸运呢?天生丽质,演技过人,处女作便和派克这样的名牌绅士合作,影片不但被奉为经典,更让奥斯卡影后的桂冠降临在赫本头上。有多少人能像派克这样完美呢?英俊潇洒,正直专情,演戏入木三分,工作热情投入。世界就是这么神奇,总会有一些精华汇集一处,绚烂之后被深深镌刻在印象的画布上,即使,那些胶片只向我描述了黑白的他们。但我知道,我能想象,有些美好,如同那不能描述的花香。
  谎言可以美丽,比如她是个名叫安妮的学生,他是个名叫乔的商人。小心地牵过她的手,是因为他有意骗她。但乔太低估了自己——其实自己并不那么“卑鄙”,并不那么“爱财如命”。即使是短到只有24个小时的爱情,比起那些所谓的功成名就,原是更不能割舍的。这个假期,安妮公主只是个“学生”,可以吃甜甜的冰激凌,可以随意改变发型,可以尽情跳舞,甚至可以袭警。这是个自由的假期,更有一段纯洁得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但梦醒时,眼中的泪水还在,手中的温暖还在,那个让人心动的身影还在,就是心痛得厉害,强迫自己不要回头,不能回头,也不敢回头,怕想起那一张挚爱却永远不能再见到的脸。翌日的会面,是最后的告别,真相大白,他不是什么商人,她也不是什么学生,可是,就是这种谎言,明知是谎言,依然觉得感激。照片上的公主有些失态,不过没关系,那只是两人之间的小秘密。如果做不成情侣,就让我从此怀念你,怀念那一日罗马的阳光格外灿烂旖旎。
  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赫本和派克的感情,都是一样的不染凡尘。和电影里一样,他们没有在一起,而是成了最好的朋友友谊纯洁得一塌糊涂。他送她一枚蝴蝶胸针做结婚礼物,她寄名信片祝福他新婚幸福。即使相隔千里,也无法阻挡朋友间的问候,信任与亲密,一晃就是几十年。派克和赫本之间,似是有一种伟大默契在牵引,他像她的大哥哥,小心守护这个美丽又哀愁天使,直到她静静离去。在《罗马假日》上映五十年后,派克握着妻子的手,也那样幸福地睡去。一段惊世骇俗缘分深刻的友谊,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可以想见,在彼岸的天堂,该到的人都到了,有多么扣人心弦啊!如果天堂里也有一个罗马,那他们可能还会再骑一次摩托。而那枚蝴蝶胸针,如同一张黑白老照片,漾着岁月的留痕,为一个传奇作证。
  那样纯真,不染纤尘,恐怕只有派克和赫本这样的人才能做得到吧。《罗马假日》的结局静静呈现,在观众心中留下一声轻轻的叹息,然而遗憾过后,就是微笑,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么?不用看到安妮与乔吵架,也不用看到赫本和派克分手。多好。一切,皆是有多远走多远的美好。
  派克和赫本相识后的日子,如一个长镜头,让意犹未尽的观众把《罗马假日》的经典咀嚼了半个世纪。他们这般伟大的友谊,让我恍惚觉得,我就是生活在童话里的路人甲。
  谢谢安妮和乔,给彼此一个永恒的吻。谢谢派克和赫本,给世人一个优雅的童话。
  《罗马假日》,其实他们是在演自己。

  《罗马假日》影评(二):罗马假日不是别的假日

  浪漫并不一定发生在政治清明,小偷绝迹的地方。
  相反,有时候鱼龙混杂,倒给了火花一个碰撞的机会。比如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和露丝也正是相遇在这样一条各个阶级混在一起的船上,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至少不能对罗马产生偏见,至于为什么偏偏是罗马,就另当别论了。
  我重温了一遍罗马假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故事,从相遇到分别,一路欢笑一路无奈,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它无疑是经典的,但今天我们不谈这个,而谈谈其他。
  既然要问这个“浪漫”的故事为何发生在罗马?那必须涉及文化层面,罗马,众所周知,“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个伟大的城市,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国,给每个欧洲人都留下了印记,它拥有无与伦比的雕塑,建筑等等艺术品,虽然曾经衰败过,但人们难忘它的辉煌。它就像一个摇篮,孕育了好的和坏的,对,不只是好的,我认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或者城市应该具备的特质,正如人本身,我们培育好的的同时,也该正视坏的。我记得上一次外教的课时,那位美国老师就特别认真地提出过一个问题,他说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观念还是有差异的,中国人总会追求“GOOD”,但美国人追求的是“TRUE”。我感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话题,我想了下,好像真的是有点,我们总是把“追求卓越”挂在嘴边,而很多国外大学的校训就是“追求真理”。这并非谴责或者贬低,而是提供某种反思,说不定换种思路,你追求真理,追求着追求者也就卓越了。但追求卓越可以导致真理的最终浮现吗?
  好像扯远了,既然这样,我就扯得再远一点吧。关于善与恶这个话题,人们似乎总是希望恶可以少点再少点,没有犯罪没有盗窃,天下为公,人人行善。好像这才是理想的情况。我对这种想法感到很诧异,我并不是反社会,我只是在想...没有这么简单。《圣经》开篇是:“起初,神创造了天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开了。”这句话绝对大有深意,至少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暗是世界的本来面目;第二,上帝绝无心消灭暗,他看光是好的,就把它同暗分开,而非消灭;一个侦探也曾说:“我宁愿变成一个恶人,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更恶的东西等我去理解。”
  
  好了,回归正题,在罗马这个摇篮里,可以说电影中的安娜公主和乔都是其中一个渺小的过客,他们发生的故事跟罗马的联系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的原因是电影里罗马没有任何一个元素干扰到剧情的发展,可以说罗马这个背景存在与否都不会导致叙事的中断或者加强;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罗马的任何元素其实都起了作用,只是烘托性的,却势必造就其经典。这就是“背景”的厉害之处,这也是我说必然的原因。就像一个人如果不穿衣服根本不会影响到他的固有行动,但穿了衣服他就可以行动地很绅士,从而让别人印象深刻。这件衣服的好坏当然关乎他绅士的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此外,这件衣服合身与否也比它是否好看重要一百倍。试想,如果把罗马假日改成“XX部落假日”还有芸芸众生中我只取你一瓢饮的浪漫感么?后者简直像个人类学巨著= =
  观影者没有注意到这件“外衣”是因为这件外衣实在太适合了以至于可以与影片融为一体
  而若细心一点,还是有细节可以让我们从中瞥见罗马的元素在影片中若隐若现从而增强效果的。我第二遍看的时候,就特意留心到一些此类的细节:公主在Colosseum住着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她动身逃跑之前,曾经抬头看了看天花板上的各种古罗马风味十足的雕塑,镜头随意地缓慢地扫过它们,我认为这不是造就公主出逃的“浪漫的推动力”,而是迫使其出逃的沉重的,以形而下的雕塑为载体的,潜移默化的一种压迫力。罗马的端庄威严通过高高的穹顶,以及静止的人物形象,施加在这样一个公主的眼睛里。而她又正好听到了窗外楼下人们在自由的空气里欢歌的声音,于是她逃了;另外一个场景,是在她剪完头发后,在市政广场上瞎逛,准备向老爷爷买一束花,老爷爷让她给1000,她说她没有,这样来回几个回合,她只好放弃将花递到老爷爷手里,没想到的是,老爷爷接过花之后从里面抽出了一支微笑着递到她手里。你可以解释为老爷爷被公主的美丽所打动,事实也许就是如此,但不可否认,这样的举动在广场喷泉的映照下,在罗马元素的堆叠下,显得如此恰当。如果说前一个场景是浪漫的对立面的话,这一个无疑就是真正的浪漫了。
  尤其是在影片临近末尾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
  Another reporter: Which of the cities visited did Your Highness enjoy the most?
  另一个记者:访问的城市当中,殿下最喜欢哪一个呢?
  General Provno: [prompting] Each, in its own way...
  将军普若夫诺:(提示)每一个,都有它独特之处…
  Princess Ann: Each, in its own way, was unforgettable.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 Rome! By all means, Rome.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
  安娜公主: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这很难说,罗马!不管怎么说,就是罗马。我将会永生永世珍惜我访问此地留下的回忆
  是的,不管怎么说,就是罗马。
  1953年的电影,那时候演员的美都很朴素大气,就像背景里的那座城市性格的某种部分;那时候演员的表演都很直白形象,就像背景里的那所城市面貌的某种部分。正是城市的包容性,才给了影片的经典呈现绝佳的大背景。
  (有个小花絮,派拉蒙公司最初决定在好莱坞摄影棚中拍摄,但威廉·惠勒执意要到罗马实地取景,制片方妥协了。于是他们最终一起奔赴了罗马。)
  
  
  
  
  其实这部电影里奥黛丽·赫本的表演也是十分为人称道的,但在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另外有首歌是纪念赫本的,我觉得很好听,里面有两句歌词
  “I love you Audrey Hepburn
  Sometimes I can see your face in the crowd”
  
  地址是:http://www.xiami.com/play?ids=/song/playlist/id/1769620942/object_name/default/object_id/0#open

  《罗马假日》影评(三):谢谢你给我那段美好的回忆

她是一国公主,国务缠身。他是个报社记者,债务缠身。两人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彼此毫不相干
对于公主来说,高贵的身份既是荣耀,也是沉重的枷锁。她还年轻,也会偶尔有调皮的一刻,宽大的长裙下掉落的高跟鞋就是明证。她也会崩溃,也会歇斯底里的发脾气。就算是被注射了镇静剂,她依然会义无反顾的逃离。
就这样,他和她在大街上相逢了。百无聊赖的他遇到神志不清的她,于是善良的他带她回到自己的家。直到转天,他才发现,睡在自己家沙发上的居然是一位公主。
这让他欣喜若狂,因为采访一位公主是新鲜而劲爆的爆料,这可以让他陡然而富。于是他邀请来了自己的摄影师朋友,来跟拍一天公主。
这一天,他们游山玩水,徜徉在罗马的宽阔街道上。她剪掉了呆板的长发,一头短发的她明艳照人。夕阳西下,她为自己买了一个冰激凌,然后贪婪的吃完。而在夜晚,他和她一起对前来找回公主的密探们大打出手,然后深情拥吻。
一天的时间,足以让他们爱上彼此。但是用来相守,却还远远不够。因为她是公主,他是她的最爱,却不是王子。
这一天对她来说,是生命力最快乐的一天,对他也是。但是,她清楚的记得自己的责任,于是她义无反顾的离开他,斩断情丝。但是临别前,她不忘提醒对方:“目送我离开,直到我的背影消失。”但是,她却一路没有回头。
她在离去后仍然是万千荣耀的公主。当记者会上再次相逢,她仪态得体的向他微笑,却在眼泪即将夺眶而出的一刻转过了头。
痛定思痛,他决定把所有的照片交给公主,以保持她的声誉。但是他们对于彼此的记忆却永远成了一片不可治愈的伤,轻轻一碰就会痛彻心扉。
赫本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从她面部表情的瞬间变化可以读到万千感情。不得不慨叹眼睛大的人就是有表现力,特写镜头给她永远不用担心是浪费。不过赫本只有一个,所谓“小赫本”,无论有多少水军造势,也是达不到这种高度的。

  《罗马假日》影评(四):罗马假日 背后的故事

  转】
  派克力推赫本
  《罗马假日》上映前,片方一直准备的是以格利高里·派克为卖点,“介绍奥黛丽·赫本”这几个字只放在海报上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派克看到后觉得很荒唐,他认为赫本一定会拿到奥斯卡奖,于是建议导演威廉·惠勒把赫本的名字移到自己前面,“不是我在慷慨,而是任何看过赫本表演的人还要把她当作小人物那就太愚蠢了。 ”
  赫本风靡全球
  1953年8月20日,《罗马假日》在伦敦首映,紧接着参加当年威尼斯电影节,这部电影在全世界都获得巨大成功。北美票房500万,海外票房更是高达1200万。奥黛丽·赫本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皆知的偶像。她气质优雅高贵,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颠覆了那个金发美女受欢迎时代的审美观。她特立独行的扁平身材、短发、平底鞋、剪裁合体的简洁裤装、衬衣等等,将女性从简·罗素式的蓬松卷发、紧身毛衣、紧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女性从对丰满胸部的追求及对身体近乎偏执的自虐中解放了出来——“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胜的人”。而“赫本头”也在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发式。据说英格丽·褒曼在意大利观看《罗马假日》时,竟发出一声惊叫,“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
  影片完成后,派拉蒙公司把电影中奥黛丽·赫本穿过的所有戏服都送给了赫本,本意是作为她的结婚礼物。但不久之后,她就结束了和詹姆斯·汉森的婚约,嫁给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著名导演梅尔·费勒,两人的结缘还是派克做的“媒人”。
  ●最佳女主角
  《罗马假日》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一举拿到了10项提名,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不过若说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最佳女主角。颁奖当晚,赫本在完成舞台剧 《美人鱼》谢幕后,匆匆赶往颁奖现场,在出租车上换掉戏服,在警察护送下一路小跑。由于兴奋过度,赫本上台跑错了方向,致辞也有些语无伦次,但她没忘记说一句话:“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 ”关于这座奖杯还有个小插曲:记者招待会前,赫本兴奋过度弄丢了奖杯,最后幸运地在洗手间里找到。十年后,赫本在外拍戏,小偷潜进她的家中,又偷走了这座奖杯。
  ●最佳编剧
  那年,奥斯卡 金 像 奖 将“最佳编剧”授予伊恩·麦克兰·亨特,但实际上这个奖应该是属于达尔顿·特朗勃的。直到1997年,奥斯卡才重新把最佳编剧奖授予达尔顿·特朗勃,此时他已经去世17年了。因为伊恩·麦克兰·亨特的儿子蒂姆拒绝出让父亲的奖杯,奥斯卡组委会另外颁发了一座小金人,由特朗勃的妻子代为领奖。
  ●最佳服装设计
  看过影片的人都对赫本在戏中的衣服印象深刻,实际上给电影《罗马假日》做服装设计的是位“大家”,伊迪斯·海德。她一生之中获得过34次奥斯卡提名,并拥有8座“最佳服饰奖”小金人,共设计过近一千部电影服装,是位极其杰出的女性。
  相关后续
  派克和赫本:一生的友谊
  派克和赫本借《罗马假日》相识后,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赫本的第一次婚礼上,派克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一枚蝴蝶胸针。这枚胸针赫本非常喜欢,一直珍藏在她的身边直到去世。赫本去世时,77岁的派克参加了赫本的葬礼,他低下头,在赫本的棺木上轻轻印下一吻,深情地说道:“你是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在场的人无不唏嘘落泪。
  2003年4月24日,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赫本生前衣物、首饰慈善义卖活动。那天,派克亲自前去买回了那枚陪伴赫本40年的蝴蝶胸针。一个多月之后,派克去世,而这一年正好是《罗马假日》公映的第50周年。 文/图据时光网 

  《罗马假日》影评(五):小感想

开始怀旧之旅了呢,会陆续的看一些早就耳熟能详却一直没机会接触的老电影,就从罗马假日开始咯。
画质一般,前面铺叙的对我来讲有点冗长,最后的结局也比较套路,但是赫本真的是美呀,众人面前的端庄和大气,人后的压抑和崩溃,以及出逃后的灵动和狡黠,都让人身临其境。
男主倒是我不喜的类型。以谎言开始的恋情,虽然会让人心动,但我却觉得不会长久。
男主因为短暂的爱情可能会放弃将偷拍到的公主的照片流于外人之手,可摄影师呢?我不觉得他有动机保守这个秘密,如果一切以公主的个人魅力来解释就未免也太牵强了吧
没拍的结尾,我觉得公主方(可能不会是公主本人的意思)一定会花钱将胶卷买回来,以求一方赚钱一方心安的双赢局面。
诶?这样一部纯爱的片子我怎么想了这么多,,,原来我也摆脱不了讨厌的理科生的思维呀哈哈

  《罗马假日》影评(六):谁能叫爱情圆满呢

在遗憾和美好面前,又有哪个故事可以跟罗马假日相比呢?这样的爱情简直就是艺术品,采取的是残缺的方式。公主临别的那次记者招待会,注定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面。多感人啊。遗憾也是一种美感。弥补遗憾极容易不小心损伤了美感。许多爱情都是因为遗憾而长生不老的,《罗马假日》也不例外。爱情是没有工作日的,永远是放假的感觉。最后一幕,俏佳人被高贵的裙裾架在高高在上的云端,神思游离到台下的那双眼睛,仿佛再多言语也已经静静地流淌过了,无怨无悔也罢啊,这曾经疯狂过的在一起的时间。谁能叫爱情圆满呢,谁又能将那裙摆绚烂放岁月污浊里舍得让它褪色老去呢?没有了,再没有比这古典的爱情更年轻更富有生命力了。让我守护如泡沫的爱情吧。

  《罗马假日》影评(七):致我最爱的电影

致我最爱的电影
        记得在《读者》上看到一篇他和奥黛丽·赫本的故事,是关于蝴蝶胸针的,纯真的友谊,故事和《罗马假日 》一样美,以前看到真的感动,现在有点怀疑是否是好事者太爱这部电影,演绎出的荧幕外的续集。
娇俏的公主,为生活所迫的穷记者,擦出了爱情的的火花,最美的爱情总是在烟花盛开的时节骤然结束,留下最美的回忆。电影最美的时分是最后的记者招待会,彼此的每一个眼神都有在诉说故事,几秒时间格外长~
诸如同样是公主与穷小子的爱情《诺丁山》。
还有看《真爱至上》,不再相信爱情永恒,只感动于瞬间的美好。而这个电影到处充满温馨的浪漫,从用纸板无声的表白,到要求婚的科林·费斯身后簇拥的人群。在无处寻觅真爱的我们,还可以从电影中寻求安慰。让爱情的荒野里,看到点滴的希望。
只是有点疑问哦,为什么我们的“达西先生”总是爱上傻傻的灰姑娘。
《傲慢与偏见》最爱那句“you have bewitched me ,body and soul,and I love and love and love you! "

  《罗马假日》影评(八):永远的女神!

如果有一个女神在我心中是永恒的,那一定是奥黛丽·赫本;如果女神有一部电影是最深入我心的,那一定是《罗马假日》,况且这部电影可绝不仅仅是深入我心。记得有个朋友去罗马旅行告诉我,去罗马之前她心心念念的要去女神吃过冰激凌的台阶上找找当女神的感觉,结果一到那里她就傻眼了,因为台阶上早已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效仿女神者”,乌乌泱泱的根本连个座位都找不到,女神的魅力可见一斑。
当然这部电影不仅仅有女神,无数女生们向往的高萌帅“暖大叔”也是有的。而且此男神不仅在电影风流倜傥、潇洒风趣,就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痴心一片,挚爱一生。用网上的一段话形容男神和女神的情谊是这样的:他遇见她时,他36,她23,他陡生爱怜。她结婚时,他赶来送她一枚蝴蝶胸针,其实她的丈夫是他介绍的。73岁,她走了,他来看她最后一眼。10年后,她生前衣物慈善义卖,97岁的他拄着拐棍,买回那枚胸针,不久与世长辞。他们合作的经典电影《罗马假日》,她是公主,赫本,他是绅士,派克。

  《罗马假日》影评(九):别人的“经典”

      最早听说这部电影应该是在高中,好像是某本杂志里介绍过,还附带了一张派克骑车载着赫本的图片,不知为什么就一直记住了。
       可是在今晚看完后却很疑惑,不理解为什么它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成为经典的爱情电影,因为我并没有看到感人至深的爱情,而是处心积虑的算计。赫本当然无可挑剔,实实在在表现出了公主的那份单纯和童真,以及属于她自己的那份灵性气质和优雅。但“乔”这个角色的定位却极大的削减了派克自身的魅力,同时也改变了电影本身——这并不是一个关于一见钟情的故事,“乔”之所以对安妮态度有这么大的改变,接近她,答应带安妮做任何她想做的事,纯粹是因为他知道了她的公主身份,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篇独家报道,更意味着一份丰厚的报酬。直到安妮离去之前,他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带着私人利益目的,他们共同度过的这一天没有任何浪漫可言,这更倾向于一个中年男人利用初入社会女生的无知骗取感情的故事。即使在最后“乔”并没有刊登出那些照片,也无法消除前面一切里掺杂虚伪。
      所以,那么多的观众因什么而动情?

  《罗马假日》影评(十):旧时光里的美丽罗马。

    
    黑白电影,记忆里的时光。
    保留着废墟的罗马。岁月把宏伟的建筑变得破败,而浪漫的人
永远也不会老去。
    可爱的公主忍受着无聊的仪式。可,这是工作和责任。浪漫的
罗马人在夜晚的树下快乐的歌唱和跳舞。可爱的公主非常的向往,
可是她要休息了。
     公主承其冠却承受不起王冠的重,崩溃了。半夜偷偷的出逃。
浪漫的罗马之旅开始了。无人的大厅,三轮的货车。路人的行人,
夜晚的路边咖啡馆正在消遣客人,乘摩托的情侣,坐马车的情侣,
还有路中间的大喷泉。
   赌场失意的帅气记者捡到了,在废墟前睡着了的公主。说着梦话
的公主还不忘背颂外交辞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