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樱桃的滋味》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樱桃的滋味》经典影评集

2017-12-22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樱桃的滋味》经典影评集

  《樱桃的滋味》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胡马云·埃沙迪 / Abdolrahman Bagheri / Afshin Khorshid B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桃的滋味》影评(一):送给某

  当你的最好的理想和美梦在生活中件件变质成抑郁时候,什么才是让你坚持活下去的理由

  你自杀的理由常常这么充分,为什么还活着?

  我猜,大概是因为这个球上还有那么点东西让你死不瞑目。

  即便你说每天哭着醒来,但我也常常看到碎片幸福的你,其实生活还是美好的,只是你没有找到属于你的樱桃的滋味。

  这部电影我不懂,但可能你会有所感触,在我心中,你如此坚强

  即便心似琉璃,一招不慎即刻哗啦啦支离破碎,但碎裂处熠熠生辉,剔透晶莹。

  我的眼中,你破碎着,但耀眼完整。

  《樱桃的滋味》影评(二):巴蒂的动机纯粹么?

  巴蒂从头到尾真的有想过去死么? 我真心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眼中,他其实是没想过真的去死的。故事的开始,巴蒂就遇上了各种各样的人,希望以报酬的方式,换取对方帮忙在他吃安眠药死后埋上一层土的义务。他遇到了个士兵,遇到了神学院学生,直至遇到了巴德瑞,一个动物标本处理师,一个基本劝服了巴蒂的人。其实不止这些,他还遇到了很多人,可是他只挑了些独行的人,挑了些木讷的人,来说这件事。那么,为什么遇到两人以上,他就不去搭讪呢,难道这种事情只能一对一的诉说么?难道寻求埋土的帮助要避开人群么?我们看他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难以启齿嘛,从来都是眉飞色舞的。 啊,对了,当你有些事是一定要别人完成,你希望获取别人帮助的方式是什么?是雄辩还是博取同情?我们的巴蒂,采取了前者。所以,你跟一个陌生人说,我要去死了,你要来帮我埋上一层土,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呢,1.2.3.4.5。这... 我们会发现,事有蹊跷。 我们想象一下巴蒂的性格,或许,故事的开头,巴蒂确实是在经历挫折。在气头上,想要发泄。他想,死了吧,一了百了。可是他终究是,他不敢。 那么你跟人说说,是不是就会好一些了。 我们通常会有一个这样的心理。我遇到了个难事,比如,哎呀,我接到了一个重要的case,然后我跟朋友说,我遇到个很难的case,balabala,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对方的回应是什么呢?我们一方面期待他能帮我们,一方面又部分期待,他说,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这是我一定要展现实力的时候了。 所以,巴蒂的雄辩,或许是他在享受着,谈论到自己的主动放弃生命时,对方被吓到。他其实享受着那种感觉,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这种假设对不对呢?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出场的人物,一个为了孩子居然能接下这种活的人,一个喋喋不休的人,一个把巴蒂几乎劝服的人。可是,真的是他劝服的么?有一个细节,老人家是接了活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叨叨叨,这个时候巴蒂就一句话也没说了。所以其实,巴蒂从老人家接了活之后,就陷入了被动的沉默状态。如果顺着刚刚的假设,老头接了活,本来只是想发发牢骚的巴蒂,一下子就懵逼了。会不会就是老头把巴蒂带入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呢? 如果巴蒂真的死了,或许老头才是那个推他入悬崖的直接凶手吧。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假设。死亡并不是件人人都琢磨得透的事情,但它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我尝试着去尊重面对死亡的复杂心理,可是我也抱有幻想,面对死亡的人啊,你最好是个怂货吧,你最好连老头那能打死老师傅的乱拳也接得住吧。 因为,老头说过的,樱桃的滋味,是美妙的。

  《樱桃的滋味》影评(三):Prozess 5.5.17

  先不管电影内容,但从形式看,当兵的男孩,神学院的青年,年纪稍大的几近老年的教师,三个人讨论逐个深入。行车路线,车,车内对话,大的场景:整座沙丘,车内,最后遇到的老师在的地方。场景切换节奏很自然,逻辑很清晰

  人是一定会死的,这部电影也带着这个目的开始,直接把死亡这个讳莫如深话题摆上台面,主人公以他者,一个无法被主体理解的形式出发,这也是电影的形式,或者主人公就是电影,一开始就把当兵的男孩吓跑了,正值青春,第一个主体的生命正在往上生长,必然的,人们在年少时,并未经历生活,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本能的选择逃避,这位他者根本无法理解主人公,并且青春,单单荷尔蒙是无法理解救赎他者的,接着是一个神学院的青年,人在青年时代往往最需要信仰、人物设置很在理,神学院青年与他者也就是主人公的阻碍也在他所坚定为信仰的概念,他将信仰看得比生命高,他理解信仰却不理解生命,他没有能喝他者进行有效的互相理解,而是用可兰经说自杀是违法的这一条就阻隔了他和他者,于是他者继续上路,遇到了老者,老者是大概博物馆生物老师?自己也曾遇到想要自杀的情况,但是因为生命的美好,最终没有。他用自己的经历将他者和他的距离慢慢拉近,他者抱着一定会死,因为生命一定会结束所以绝望,因为结果绝望。老者以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生命的重要在于过程,那一刻,你会遇见的东西,电影也一定要结束,必然结束的东西,我们从中寻求得到的,就是生命绽放的时刻。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因为文字就是一种结果而只有在我打字的时候才是这个过程,同时也因为此感觉到阿巴斯对于电影的理解和深沉的爱。视电影如生命。

  《樱桃的滋味》影评(四):体验生命无限的可能

  (本文强烈剧透)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让·吕克-戈达尔

  巴赞曾问过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电影是什么?”阿巴斯用他的作品回答道:电影是通往真实的途径。

  得益于他的另外两重身份——摄影师和诗人,阿巴斯的电影作品风格很难归于任何一种流派,既有诗一般的叙事和思维方式,又有摄影作品般对细节的精准记录。

  他的各个电影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在《樱桃的滋味》中,阿巴斯一改以往从童真视角出发展现生活美好的风格,以一种略带沉重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有关真实和死亡的故事。

  影片始于主人公巴迪开车的镜头(图一),摄影机摆放在副驾驶位置上,镜头对准了正在四处张望的巴迪,背景中是一群在德黑兰街头行走的人。此处观众视角与巴迪视角相反,阿巴斯用一种先声夺人的姿态立刻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巴迪在寻找什么?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汽车框架构建了镜头的边框,结合后续故事的发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种隐喻:巴迪的世界与外面的社会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嘈杂的画外音形成一连串暧昧的意义不明的话语,象征着一种语言的不可沟通性(该隐喻在影片中还有其它更明显的表达)。

  图一

  《樱桃的滋味》影评(五):【影记】樱桃的滋味

  ⑴从车窗内看外面的风景,与《生生长流》一致。“要不要工人?”“你要一个工人?是吗?”“我们拿什么还债?”“我只知道收集塑料袋。”

  ⑵送一个年轻的士兵去兵营。在车上喊号声:“1,2,3,4”。士兵害羞。[伊朗高原的红色土地]。男主Badii需要年轻士兵帮他铲20铲土(活埋他),士兵却惊惶地逃走了。

  ⑶水泥机器旁的安全守卫(阿富汗人)。木梯上的小楼,种着几盆绿色植物。Badii:“真是个好地方。”守卫:“好吗?除了泥土和灰尘什么都没有。”Badii:“你不认为泥土是好东西吗?泥土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赐予了我们。”守卫:“照你这么说,所有的美好事物也都要归于尘土。”[关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言论]。

  ⑷关于自杀。Badii:“你相信是神赐予你的生命并在适当时候取走,可是当一个人觉得再也撑不下去,他忍无可忍,等不及神来动手,那他就会决定自己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杀’。”Badii:“我知道自杀是很重的罪,可是不快乐也是很重的罪,当你不快乐时,你会伤害他人,这不也是罪吗?当你伤害别人,不也是罪吗?伤害你的家人、朋友,伤害你自己,这难道不是罪吗?如果我伤害你不算是罪,但是我杀了我自己就是罪吗?”

  ⑸[树旁边的坑]“我决定在今晚吞下所有的安眠药,然后到这儿来躺在坑里,长眠。我要你做的是在黎明时分,像个好兄弟一样到这里来,用泥土将我掩埋,就这么多。”

  ⑹寻找帮助自己自杀的人。在弥漫尘灰的尘雾中独坐。桑椹果[Bagheri老头]。笑话:“一个土耳其人去看医生,他告诉他,我一用手指触摸身体就觉得痛,摸头头痛,摸腿腿痛,还有我的胃,我的手,都觉得痛。医生检查了一遍然后告诉他,你的身体没问题,但你的手指破了。”

  ⑺Bagheri:“你是否丧失了所有希望?当你早晨醒来是否曾仰望天空?在拂晓时分,你难道不想看看太阳冉冉升起?金红相映的落晖,你不想再看了吗?你不想再见到月亮吗?你不想再见到星星吗?那满月之夜,你难道不想再看一次?你真的想就此阖上双眼吗?选择正确的路吧!”“站在那头的人们喜欢往这头张望,而你却赶往那头。”

  ⑻参观博物馆的孩子们。鹌鹑[解剖]。飞机掠过天空时拉出的一道白烟。圆月在漂浮的乌云间穿梭。死亡[雷鸣,闪电,狗吠,雨声]。屏幕一片漆黑。许久以后,画面终于渐渐转亮了,出现的是阿巴斯的电影拍摄花絮,摄影师和采音师忙碌的身影,士兵们的呐喊及坐在绿草地上休息的场景。

  《樱桃的滋味》影评(六):巴迪先生只是迷路了

  “嘿,巴迪先生!巴迪先生!”一个沧桑的老者的声音传来,却像一股清泉流进巴迪先生的耳朵里,就在第二日的清晨,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

  巴迪先生有点虚弱地支起起身子,从那个很久以前就挖好的洞里走出来,然后拍了拍身上的黄泥和沙砾,看了看天边像一颗熟透的樱桃般通红的太阳,终于冲老者微微一笑……

  好吧,我承认,上面的这个结局是是我说的。电影里可只播放到巴迪先生躺进那掘好的洞里,然后天就黑了,谁也不知道第二天他到底还活不活着。不过,我知道是这结局,因为我偶遇了巴迪先生。

  要怎么向你们描述巴迪先生呢?我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不知道他之前干过哪些工作,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有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孩子,更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资产,会说几国语言,最喜欢什么颜色……这些他通通没告诉我,毕竟我只是碰巧路过,搭上了他看似漫无目的车子而已。真对不起,我又一次说了我的错觉——巴迪先生是这电影的主角,我是电影的观众之一,只怪导演拍得太真实,几乎像纪录片一般把这事给呈现了出来,让我误以为我就坐在巴迪先生的副驾驶座上,听他说呢!

  不过,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巴迪先生他迷路了!然后急着问路来着。是的,事情就这么简单——巴迪先生晃悠悠地驾驶着他的白色的吉普车,在一座叫生命的城市里迷了路,于是他急急忙忙踩着油门赶着去寻死,焦急地询问,寻找合适的人来当他的埋尸人,来帮他一把,帮他完成一次仪式神圣的死亡。

  巴迪先生最先搭载了一名新兵,巴迪先生以为士兵们都会是异常勇敢的,他们甚至能在战场上那般无情,是一定能完成掩埋一个自杀者这样简单的事的。可惜那稚嫩而羞涩的新兵被吓跑了。接着,巴迪先生遇见工地上收塑料袋的流浪者,可那流浪者说自己只会收塑料袋,不会别的,就别提铲土了。之后巴迪先生又认识了一个工地的守卫,守卫因为守门的职责是寸步不离开那该死的工地的。然后,巴迪先生载一个神学院的学生兜风,那学生认同巴迪先生说的话,但不想违背神的旨意……总之,这些人都觉得巴迪先生莫名其妙,虽然这世界上迷路的人很多,不过像他这样一个劲急着问路的还是少数。

  不过,我想我不得不承认,巴迪先生的确是个奇怪的人。他总是问那些人好多问题,听着像是巴迪先生在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问他自己似的,又好像是在同上帝对话一般。他总是问他们:你的家乡在哪儿?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做这个而不去干点别的?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有很需要钱吗?他这一连串的问题听起来就好像是在一直追问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呢?不过,我总觉得他实际上是在反着问另一个问题:人有什么理由可以不活吗?是呀,那些一直努力活着的人有为了养家的,有需要赚钱给爱的人治病的,有想要买好吃的好穿的,有希望去更好的地方生活的……可巴迪先生不这样,他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自己竟然没了这些“需要”的欲望,他只是说他不快乐,他不快乐就可以构成了不活的理由,他这就想着死了,像酝酿已久了的造楼的大方案大计划,终于要加紧时间找工人把它建起来,盖出来了!如果这样想想,我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只有巴迪先生赶着去死了,谁让大多数的人想破脑袋也想不清楚真正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理由来,而巴迪先生只不过太容易地想到了人不活着的理由罢了。

  “我知道自杀是很重的罪,但不快乐也是罪。不快乐就会伤害到别人,这不也是罪吗?”巴迪先生总能找到这样反着来的逻辑。不过,我偷偷告诉你们,当我听他这么讲的时候,我可觉得他自私极了——没错,这话听起来显得他很善良而无私是吗?因为他不快乐,会把不快乐带给身边的人,所以他要结束自我的存在来赎罪。可是,当他确信无疑地说自己不快乐时,似乎是在埋怨这世界没给他足够的快乐呀!而且,他为什么不能快乐起来,这才是最好的赎罪不是吗?看看吧,他一路上多么有礼貌和人们打招呼,他感谢帮他推车的人,他央求人们帮他一把(当然是说作他的埋尸人),他总说要给他们报酬来帮助他们的生活……不过从头到尾他都是为了自己那场神圣的死亡仪式,包括他的友好,他的慷慨和他的赎罪,说到底都是为了帮助他自己从那次迷路中解脱出来。哦,我不该这样说巴迪先生的,毕竟,迷路这件事本身就已足够折磨他,他不快乐,是真的。

  车前曲曲折折的风尘路无穷无尽地蔓延,起飞又下落的乌鸦“呱呱”叫个不停,巴迪先生凝视着自己的影子被滑落的沙砾层层覆盖而沉思冥想,似乎正在想像着自己的躯体被土壤一层层覆盖的情景。导演真是太聪明,他让巴迪先生一个劲儿地问个不停,又时而让他丝毫不语,只是那些广漠与无边就静静地阐释了有关生命的暗示。

  不过,还真庆幸,那样一件渗人的事儿没让之前的路人来干,因为巴迪先生后来遇到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伯巴格里了——巴格里老伯是个温和的健谈者,他还给巴迪先生指路了。我想我很喜欢巴格里老伯,因为他给巴迪先生描绘了日出的情景,形容了星星的颜色,还给我们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最重要的是,他说起了樱桃,说起某个夜晚因为一颗樱桃甜滋滋的味道而重拾了某种记忆的事儿。樱桃吗?在影片里我可没看见任何一颗红红的樱桃。可是,很快,巴迪先生开始慌张了,开始胆小了。要知道,在此之前他面对去死这件事是超乎想像的勇敢与淡定的。他为什么不勇敢了呢?因为一种叫“期待”的感觉莫名其妙地回来了,巴迪先生或许忽然觉得他应该试着尝尝樱桃的滋味,这可不是不活的理由,是再活一活的理由来得突然而略带诱惑。

  当然,巴迪先生从来不会大喜或大悲,即使那种慌张开始碰碰跳跃的时候,他还是没哭没笑,只是搓着双手来回踱步。“您明天来的时候要带两块石头,叫不醒我就打我,我或许还活着,我不想就那么去了……”他和巴格里老伯这样说道,然后,他去看了一场隆重的日落,当夜幕降临,他还是静静地躺进了洞里,只是有那么一点一点不安的表情透露出来。或许他已明白,他只是迷路了,他急着向别人问询目的地也许不是最好的办法,或许先停下车坐在樱桃树下尝尝樱桃的滋味,再仔细想想自己要去的方向。

  影片没有紧凑的情节与精彩的戏剧性,它甚至是在过于平静而缓慢地流淌出关于生与死的对话。“巴迪先生只是迷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情不自禁又开始自说自话,嘿,知道吧,你我在这欢乐而困苦的生命之路上也会像巴迪先生一样,迷路,迷路,迷路,但只是迷路而已,静下心来,总能找到你要去的方向。

  《樱桃的滋味》影评(七):樱桃是什么滋味?

  昨天,路过一个常去的音像店时,随意的想淘点什么!本是没有目的的翻看,谁曾想却翻到了几部自己很久以来想收藏的电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在挑选时,其中有一部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作品---《樱桃的滋味》吸引了我的目光。很早之前就曾经听说过他的作品,知道他曾经在多次国际电影节中获得过奖项。抱着想了解一个未知国度文化的好奇心,我买下了这部电影。回家后迫不及待的放入了光驱中,开始领略了一番异国风采。

  从前,对伊朗的文化了解的很少,了解的途径也很有限。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一种的想了解的好奇心。而我认为电影是表达和了解一个国家文化最好的一种形式。因为这种方式能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一国的部分风土人情。所以我喜欢通过电影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言归正传,在整部电影中,阿巴斯的叙事风格给我的感觉是很独特。在他的电影中基本上有两个突出的元素:蜿蜒的土路以及吉普车。在我欣赏到的他的其它几部作品中,这两个元素也被多次的用到,而且表现的非常合适。也许他是想借用这个蜿蜒的道路来表现生活的漫长和曲折吧,那吉普车自然就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吧!因为吉普车不如轿车高贵舒适、又比普通的车更适于走这种蜿蜒的土路......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他的电影画面表现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朴素,不同于一般写实主义风格的是,他的电影是一种“唯美的朴素写实主义”。所以,电影的场景虽然很朴素,但是整个画面表现的却非常唯美,具有田园诗一样的意境而又不失生活的真实。

  再说故事,其实他讲述的故事都很简单,比如:《樱桃的滋味》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对生活失去兴趣的中年男人想自杀,但是由于宗教信仰等问题,他死后必须要有人埋葬他,所以他就开着一辆吉普车在城郊到处寻找能帮助他的人,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他先后遇到了工人、军人、教士、看门人、博物馆的教师等人,但是他们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拒绝了他。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的了解到了这些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态度。最终当他躺在自己预先选好的那棵作为埋身之处的樱桃树下仰望夜空的时候,他才似乎明白了些什么。电影最后出现的夜空中那轮被乌云遮住的明月以及满城的灯火,似乎也预示了生活中某些哲理吧!因为乌云总会散去,而明月却依旧是明月,并不会因为暂时的被遮挡而失去自我的光芒;黑夜即使再漫长,也有灯火的辉映。而最后一个镜头所留出的那一段黑屏和生命的声音,也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和想象......

  生活难道不正如这樱桃的味道一样吗?......

  总的来说,他的电影没有好莱坞式的大牌明星,也没有巨额的资本运做,更没有排场的布景。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你不会喜欢他的风格和这部电影,因为他的叙事缓慢而又简单,没有任何的大起大落,拥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对生命和生活的观察和思索。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爱思考生活的人,那么你一定会喜欢并欣赏他的这种风格,因为智慧总是隐藏在生活中每个简单的角落中,需要的就是一颗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心。

  也许不同的人看同一部电影,心态是不同的,得出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观后感,写出来以示纪念。

  注:这是2006年时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写的一点感受!

  《樱桃的滋味》影评(八):你还在想自杀吗

  2016年7月5日,在很多公众号上看到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在此之前不知道阿巴斯,在此之后,除了死亡无法对他了解更多。这个集诗情与电影才能于一身的人,留给世界的是震撼和沉思。他的代表作电影《樱桃的滋味》是电影中少有的经典,相比好莱坞靠技术取胜的大片,这样简单返璞的电影让人默默的竖起大拇指。整个电影的场景就是一条路,一辆车,一个人。然而却探讨了生与死。

  在一条黄土漫天的路上,一脸迷茫的中年男人开着车,在找一个人。时不时有工人靠近窗户问他:”需要工人吗?“他或沉默或摇摇头,一脸迷茫的开车继续前行。他在找一个人,一个可以解决他终身大事的人,一个可以为他的自杀做见证的人。

  自杀不都是独自进行的吗?可他偏偏想要找一个人,在他死后来看看他,呼唤他两声:“巴德先生,巴德先生。”以此来证实他是否已经死去,如果死去就在他身上盖二十铲黄土。

  如果自杀需要别人协助,或许还没绝望到真的需要自杀的地步。以前有一个朋友,总在半夜发信息,说各种自杀的方法,他说自己半夜睡不着,想着自杀的事情,有时候觉得自己能想到的自杀方法太过简单,就在百度上搜各种自杀方法,心情太抑郁的时候会到墓地走走。被他的诉说传染,似乎自杀于他而言就是下一秒的事情。

  电影中的巴德先生从始至终都一脸的茫然,一张毫无生气的脸在物色着可以见证他自杀的人。

  第一个上车的人是一个少年士兵,在听到巴德先生的要求后下车跑开,他还太年轻,羽翼尚未舒展,经历的世事太少,又哪里能懂得这个绝望的人想要自杀的心情,他或许只以为自己是遇到了疯子。

  第二个上车的人是神学院的青年学生,他安静的听完巴德先生的要求,当他试图用宗教来让巴德先生放弃自杀的念头时,理论显得那样无力,古兰经的道理在此刻变得苍白。当然他最后也拒绝了巴德先生的请求。他只是一个研究生死的学生,他无法理解教条之外的观念,他以为每个人都会按照教条来选择生死。

  第三个上车的是一个老年的历史博物馆工作者。他是唯一一个同意巴德先生请求的人。他曾经也想过自杀,半夜拿着绳子来到樱桃园,想要将绳子挂在一棵树上自杀,可是却怎么也挂不上去,只好爬到树上去,这样会容易挂绳子。就在他爬树的时候,手接触到柔软的东西,摘下来放在嘴里,原来是樱桃,光滑甜爽的樱桃延迟了他想要自杀的心。一个自杀的人就这样开始坐在树上吃樱桃。吃到睡着,一觉醒来,晨光打脸,听到树下一群小孩的欢叫声,原来是让他摇晃树,以便他们在地上捡樱桃。最后他拿着摘的樱桃回家,给妻子吃。他和妻子一起吃樱桃,就像自杀这回事没有存在过一样。

  当时的现状并没有任何改变,但是他的想法变了。在自杀的路上,甘甜的樱桃让他重温了活着的那些免费的美好,这些野生的樱桃又激发了他求生的渴望。

  那个去看医生的土耳其人,他说自己用手触摸身体就会觉得痛,摸头头痛,摸腿腿疼,他问医生自己是不是病了,医生在检查之后告诉他:”你的身体没问题,但你的手指破了。“

  很滑稽的一个故事,却点中要害:当我们的想法出了问题,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困难。

  我从电影开始就在想巴德先生为什么要自杀,然而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找到原因。这就是电影最大的隐喻。

  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为何抱歉,因为生活有太多的无奈和囹圄,我们被困其中,失望与绝望交杂,理想和现实撕扯,眼泪和欢笑并存。巴德先生疲倦的面容诉说着他内心的绝望。年轻时欲望丰满,世界简单,以为可以徒手得世界,等到老了,经历算计,背叛和蝇营狗苟以及各种天灾人祸,唯一的奢求只剩下平平安安。每次和老爸聊天,我都会不着调的畅想未来,老爸不会鼓励我什么,只是安静的听着,末了说一句:”爸不奢求太多,只希望你这一生平平安安的就行。“我懂老爸的意思,经历太多风雨,一家人平安健康是最大的福报。

  活了那么多日日夜夜,随便哪一种理由都可以成为自杀的理由,所以巴德先生为何自杀,导演不需要告知我们,任何事件都可以是自杀的理由。

  最后巴德先生自杀成功了吗?

  没有。一如那个总说自杀的朋友。当时的我还很天真,以为他会真的绝望到自杀,后来才意识到,幻想自杀对他而言是缓解抑郁绝望的方式之一。他还爱蓝天白云,爱大地和动物,眷恋还有那么多,怎么舍得自杀。

  如果对日落星辰还有期待,生命就不该结束。巴德先生坐在路边看着低垂的夜幕,浩淼的星空下,他演绎了一幕死亡的戏,过了今晚,一切都会更好的。

  《樱桃的滋味》影评(九):樱桃果子的救赎

  的确,电影不该是用来说教的。

  那是你没有到达这个份上。

  你有朝夕都有的信仰,你有安稳死掉的生活,你有向死而生的快乐。你有沉寂安稳的命运,你有娱乐至死的思索,你有一把把樱桃,你有从未思考过生存的经历,你有无法感同贫苦命运的理解,你有无比尴尬的奇绝呐喊。

  单就没有生存语境的孤独感和渴望感。

  这是你无法发觉的“说教”电影的力量。

  影片初始色彩干枯。逐渐变为绿色、明亮。也是随着主角心理的变化不停变化的。

  那段结尾的电闪雷鸣,就是对于或生或死的思索和挣扎。

  人生会遇见很多人,他们给予你力量,帮助你在这个世界咆哮。

  他们身体力行的告诉你什么叫做责任。

  他们告诉你自己的信仰,其实是身向善良。

  他们告诉你经历,让你身怀理想。

  这是他们都经历过的。

  又愿你能够平稳度过。

  每个人都有生存境遇的苦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明了苦楚背后的解决是怎样的。

  这部影片给了人。希望、力量还有振奋人心的东西。让我觉得,他在奉着更高的旨意去叙述。

  《樱桃的滋味》影评(十):“樱桃没有滋味”——金棕榈的噱头影片

  难道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影片就不能给1星吗?

  据说阿巴斯是一个孤独症患者,而且看过的影片不多,一生中看过的影片不超过50部,他从来没有把一部影片看过两遍,这样也就不受任何电影家的影响。正因如此,他的电影才成为有意无意的异类,他从行驶的汽车里以长镜头的方式拍摄饱受劫难的山河,这种表达方式在我看来如同多年前的暑假一个中学生坐在火车上把数码相机伸出窗外没什么两样。

  《樱桃的滋味》这部电影,说实话,真的不喜欢,多年前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多年以后坚持看完了,依旧不喜欢,我知道自己很浅薄,没有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大师的视野和情怀。

  不过戛纳被称为“噱头拍卖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装13的文青看来这片子很耐看,可我感觉这片子就是一堆狗屎。法国人喜欢的我也一定要喜欢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