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薇尔与虚构世界》的观后感10篇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是一部由克里斯汀·丹米尔斯 / 弗兰克·叶根吉执导,玛丽昂·歌迪亚 / 菲烈·卡特林 / 让·雷谢夫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画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一):巴黎铁塔为什么只有一座?
科学家制作出来的会说话的蜥蜴俘虏了科学家们,导致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落后。蜥蜴为得到永生药水追捕阿薇尔。多方角力之后,蜥蜴们死亡人类幸存了下来。作为一部软科幻动画,影片的故事性很强。影片以阿薇尔为主线带动警察队长、小偷、爷爷、父母、蜥蜴的发展,脉络清晰。蜥蜴的设置是贯穿始终的暗线,起到设疑的作用。阿薇尔在被追捕的过程中又加入了她与小偷的爱情线。即使是副线,也有好感——厌恶——相爱的曲折设置。影片的想象力非常强,假设巴黎铁塔曾经有两座,那另一座是怎么消失的呢?原来是被火箭给摧毁了!留下了极大的脑洞空间。影片中诸多细节能戳中人的笑点,如笨笨的警察队长总是受伤;因为孩子太多,蜥蜴妈妈傻傻的分不清。影片中阿薇尔的配音是玛丽昂·歌迪亚。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二):环境主义与极端 主义的博弈
法国动画片如同他们的电影一样,除了令人向往的浪漫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外,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法国漫画家雅克·塔尔迪(Jacques Tardi)曼妙画笔下的《阿薇尔与虚构世界 》亦是如此,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反乌托邦的冒险故事,导演克里斯汀·丹米尔斯(Christian Desmares)与弗兰克·叶根吉 (Franck Ekinci)探寻了关于极端环境主义对于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的种种可能性。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大胆甚至有些争议的改写了历史,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布局。在独裁政府的强压统治之下,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被人为的封锁,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变得愈发恶劣。这与当代崇尚人文和自由主义的欧洲简直大相径庭。而正是在这样一个胆大包天的“微观世界”中,阿薇尔与他的家人以及朋友的历险才显得更加富有深意。
即使在动画片里,法国人也毫不吝惜他们对艺术和哲理的热爱。《阿薇尔与虚构世界》最大限度的还原了雅克·塔尔迪原作的风貌,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蒸汽工业设计充满了“凡尔登与宫崎骏的灵光”,并且不乏法国式的幽默与自嘲。
相较于真人电影,动画片永远都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更少的束缚。在使人们欢笑与快乐之际,它同时也依然能够不令我们流泪或者深思:人们对待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的方式,是否只是一种合理有尴尬的行为?更甚之,是否只适合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意识?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三):当宫崎骏爷爷的少女冒险故事搬到了法国
更暗黑一点的宫崎骏?法国版《风之谷》?这份蒸汽朋克范的历史改编大菜,我吃了。
一直喜欢二维动画多过三维,尤其是好久不见的类似丁丁历险记的画风,重线条勾勒,粗砺里带流畅。虽然大部分画面都是暗色调,但大开的脑洞和不时闪现的法式轻快小浪漫,让人一点都不觉得无聊。
电影的新意在于对历史的大胆改写。没有电能,蒸汽时代发展到极致,煤炭和树木资源耗尽,污染严重,巨蜥统治人类,两座埃菲尔铁塔的巴黎,无穷尽的战争这些元素构成的新世界在这部电影里被搭建得很成功,大雕像,空中缆车,海底城堡的视效真的很赞。主题也颇有深意和地域特色,狠狠黑了一把战争和科技的太快发展导致的恶果,讨论了一发环保和伦理。并且点名道姓,爱因斯坦,富兰克林,阿波罗登月,普法战争,诺曼底登陆都没放过。果然欧洲还是自由的多,随便拿历史名人哪怕政治人物开涮都没问题。
然而细想来,故事里真的太多宫崎骏了,以少女为主角的冒险,给她阻碍也给她力量的家人,靠谱的小伙伴不管是人是动物一枚,感情慢慢培养三观一起成长的男票一只,巨物,跑动的房子,飞行器,反派变好,圣母转黑,最后少女拯救世界happy ending……这些元素,在千寻,哈尔,天空之城,风之谷的故事里都找得到,这是减分的项目,细想不禁觉得,哈哈一切都是套路。
但我依然愿意看这种故事,起码这是个完整,饱满,不乏想象力的故事,是个今早在影院收获了满场掌声的好故事。现在太多电影不好好讲故事了。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四):反科技的结果是黑科技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反科技的结果是黑科技
一、科技带给人类的所谓“伤害”
科技给人类带来福利,也给我们带来“伤害”:
大机器的轰鸣扰乱了田园秩序、电子工具夺走了人们思考的乐趣、信息泛滥让全世界陷入不安全、互联网喧嚣的背后是新的孤独、智能机器正在抢夺我们的工作......
如果治愈这些“伤害”的办法是怀念并愿意回到过去,又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就不妨和阿薇尔一起,穿越到一个虚构的世界。
二、当世界停留在“慢”时代
历史逆流到1870年。那一年,普法战争并没有发生。于是,法国还是拿破仑家族的法国,一直都是。
而世界却开始陷入了长达70年的科学停滞,因为科学家接二连三地莫名消失,比如布朗、爱因斯坦、赫兹、马可尼、诺贝尔、巴斯德,以及各个领域的年轻科学家们。世界因此停留在蒸汽时代,没有电力、无线电、电视,也没有石油开采技术。
煤炭作为能源的主角,很快被开采一空,于是木炭便成为主要能源。没过多少年,欧洲的森林也被砍伐殆尽。曾经充斥着浪漫人文和理性思辨的法国与欧洲,山峦枯萎,烟尘漫天。
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挡人们内心的欲望,于是欧洲和美洲陷入了争夺森林砍伐权的能源战争。
三、反科技是黑科技的始作俑者
为了赢得战争,科学被重新提及,因为法兰西帝国需要科学家来研制更强大的武器,拒绝为帝国和武器服务的科学家,将受到追铺。
蜥蜴家族在一个世外桃源,带走了那些被追铺和被限制的科学家,那里有最好的研究条件,却也只有研究“刀枪不入”药水的自由,以及只在那里研究的自由。
没有什么能阻挡科技的力量与脚步。
可是,当科技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与可能性,或许才是对人类的最大的伤害。
四、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彼得•戴曼迪斯 (Peter H Diamandis) 和 史蒂芬•科特勒 (Steven Kotler) 在他们的著作《富足》中讲述了一个故事:罗马皇帝提比略斩杀了一名金匠,因为金匠进献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餐盘。制作这个质地轻薄、闪闪发亮的物件,用的是一种全新的金属:铝。而2000年前的罗马人认为,这种新型的金属材料有颠覆罗马帝国货币价值的嫌疑。
人类天生会防范不确定性,那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本能,它自古就有、至今仍有、将来还会有,与历史和时间无关,与认知和思辨有关,越是蒙昧,防范行为就越是极端。
现代科技从初遇人类开始,经历了叛逆的少年期和鲁莽的青春期,渐渐学会与人类协同,正在协同,永在协同。
知识和心智,会让我们更好地与科技相处、更好地与不确定性共舞。
五、附注
蒸汽朋克范儿的法国动画电影,法式开脑洞,看着还有点宫崎骏的感觉,滋味别具一格哦。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五):西麦的乌托邦
跟某个只看真人电影的朋友相反,让我最感动的好像都是动画片。比如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应该是今年最让我感动的片子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曾经无比地沉浸在关于动物军团的幻想中。比如,地铁列车来了,动物军团的食物们争先恐后地冲出来,新鲜生猛。再比如,我想过关于自己的几种死法,其中一种是,动物军团与人类开战时,我把身体献给动物军团进行实验,身上插满管子,丑陋不堪。
再后来,我从单纯的热情过渡到了细致地思考。比如,动物军团需不需要发展科技。从根里讲,我对科技是深恶痛绝的——科技把一切都变成黑白的,吞噬了世界的颜色。这个想法在看了三体后有点改变。对于反科技,艾薇儿与虚构世界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人们关押了全部科学家,人为地杜绝了科技发展,再没有飞机、电力、石油。这似乎听起来很棒。但结果是,人们更加疯狂地砍伐森林开采煤矿,整个地球只剩下三颗橡树,陈列在博物馆里。哪儿都是霾,比北京还厉害些,出门要带防毒面具。生存、扩张,是每个物种的天性。而智慧的人类,又在这天性上添加了复杂的欲望。科技不足以支撑欲望时,人类唯有向外部环境一再索取。毁灭森林的不是科技,是人的欲望。即便强制科技停止发展,人类只会把地球弄得更糟些。有些误解了科技,向它陈恳道个歉。
西麦并不是故事主角。她是一只几百年前被注射了实验药水的母蜥蜴,她变得长寿,跟同样被注射的公蜥蜴丈夫生育了一大嘟噜蜥蜴孩子。由于孩子们太多而且都长得一样且智商不高,只能用编号代替取名了。西麦会说话了,有智慧了。作为科技的受益者,她跟丈夫都崇尚科技。不同的是,丈夫对人类深恶痛绝。而西麦对一切都怀着温柔的母性。他们有一支蜥蜴孩子们组成的兵团,穿着神气的铠甲。生活在乌烟瘴气中的人类绝对想不到,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个乌托邦,那里有森林湖泊蓝天白云。还有很多的科学家。他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地专心研究科学,不用成为政治的工具,单纯享受着发现科学的快乐。他们与蜥蜴们和谐相处,讨论着下一首曲子应该放舒曼还是威尔第,也试着尝尝蜥蜴们的美食——蟑螂酱罐头。他们在这可爱的乌托邦里每天勤恳工作着,心甘情愿地背叛着他们的阶级,为的是同一个目标——实现西麦的梦想。虽然排斥科技本身,但我一直对科技人才充满敬佩,他们最单纯,同时最执拗。他们永远不会向与自己相悖的理念妥协,即便是夫妻也会因为在某个课题产生分歧上而分道扬镳。这一点,科学人比文人硬气。
西麦千方百计劫持艾薇儿来她的乌托邦,想要她研制的长生药水,大家都猜想背后有个邪恶的计划。片末,西麦最终亮出了她的计划时,我哭了。心被她温柔地抱了一下。她让艾薇儿看了她数百年的心血——一支被藤蔓植物缠绕的火箭。她想把永生药水撒到植物上,把火箭发射向太空,这样植物就可以抵御所有恶劣的环境,在月球、火星还有其他星球上生长,给宇宙带来绿色的生命。尽管饱受人类的恶意,她依然在与人类和解的路上坚定地走着,试图用温柔的母性抚慰这个世界。
其实做只像西麦一样的动物也挺不错。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六):阿薇尔与虚构世界
十七世纪杰出的科学家,培根曾说过,科学应当被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不是用来争夺、谋求权利等。这是句浅显、陈旧却不无道理的话。诚然,历史被改写,没有1914年的萨拉热窝和之后的事件。人们推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内燃机、纺织机的时代,还是无可避免战争的到来。只要社会变革仍旧落后于技术变革,普世的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我们将永远处于只是享受安逸的生产水平的提高,而惧怕对自身条件的威逼的改变。
这座城市,仍旧具有一切文明的那些特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阶级的分化。我们不用从他们死去的坟墓里,从那些陪葬品,器皿,陶制,金银首饰中去甄别。只要现在就可以,城市西边的人正愁着他们卖不出去的土豆、蘑菇、大麦和玉米而纷纷低价抛售或有的是整桶整桶地不得不把那些不易保存的奶制品给倒掉,相反,城市东边的人却在为生活的窘迫,为他们的饱腹而变卖家产。战争还在继续,那些鼓吹“生存空间”论以解决大多数人的失业问题的领导者,还是造就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这样的人物。由此,“煤、铁、铜”仍是衡量一国实力的基本指标,各类交通、通讯、生活设施。它们都被聪明又愚钝地安装上了一根铁皮管,其底部有一小闸门或自动填充口,始终翕动着,一合一关,将那些燧石一般的煤块统统转换成大量粉尘的灰烟。人们不敢出门,或都戴着防毒面具。小女孩可买不起,当然她承受得起,并愿意用大声唱歌以吸入更多的尘埃来博得几枚铜币。
蒸汽,内燃,的确被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它们的主人却还不善摆甘休。就像最早的文明之前,人们制造了利刃、衣服、弓箭从而比别的动物更能适应其环境一样。他们却唯一没有学会怎么去适应这个他们自己改变的环境。因为战争,它让人紧张,让人盲目。它是迫在眉睫的生死考验,两方最后,都必将逃不过兵燹所造成的经济创伤。这里还有一点更加致命的原因是,他们仍在危机面前有所顾虑地因民族等级的优越感所左右,譬如说:“白人的责任”和“黑人的承担”。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七):蒸汽朋克与奇异博士
写影评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想到了BC的《奇异博士》,《奇异博士》最出色便是天马行空的视觉世界,电影也是这么一个造梦的容器。《阿薇尔与虚构世界》也是。
之前有一本美剧,叫做《高堡奇人》,探讨的是二战法西斯胜利之后的世界,而《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做的也是类似的假设,是一个科技没有进步的世界。
故事讲述了世界上的科学家开始集体失踪,没有人发明电力,发明飞机,人们生活在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世界,老式的蒸汽机车,飞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植物已经几乎灭绝。仅存的科学家被政府征用来研发武器,而女主角阿薇尔的父母在被追查中,把永生药水放进了玻璃球中,着玻璃球就是人类走出荒芜萧条历史的钥匙。
故事的进行中有爱情,背叛,重逢,牺牲,有荒谬的坚持不懈的追捕和伟大的甚至天马行空的理想,最后的故事结束在火箭升空之后一片绿色的星球,科技重新启动,发明电力,发明飞机,成功登月,(虽然永生的药并没有在人类身上成功)。流浪的猫也可以再回到家乡。电影中重现的蒸汽时代的场景,加上女主颇为朋克的性格,构成了这一个蒸汽时代的奇异博士的形象。
其实在表面疯狂的假设和故事背后,感觉到的却是乡愁。科学家们向往的自由科研的乌托邦,蜥蜴追求的永恒绿色的宇宙,或是在人们在煤炭社会中所渴求的绿色和清洁,流浪宇宙的猫咪最后期望回到地球,或者又是在碳尘纷飞的岁月中一枚清澈的水晶球,所有人都在找寻能够圆满的归宿。虽然表面上人是在寻找亲人,寻找成功,但是一切的最后,还是流离岁月中对于家的思恋。
不同于好莱坞钟情于3D或者黏土,欧洲的动画总是带着不一样的风格,例如我最心水的《疯狂约会美丽都》,或者前段时间非常火的《海洋之歌》。在《阿薇尔与虚构世界》里,屏幕上甚至没有很多的笔画,大块的颜色和构图,灵动的表情发挥了十足的二维魅力,这一点上,和宫崎骏所代表的一派日本动漫很接近。
电影中最美的不过是那个水晶球,那个在“如果”前提下没有边界的假设,在特效横飞的好莱坞时代,聊聊数笔架构起来的世界观也显得弥足珍贵。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八):画风有点糙,别的还可以
2015年,喜剧冒险动画电影《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 | Avril et le monde truqué 》
短评里说的挺对的,脑洞之作在于可以自圆其说。这就已经合格了。
打乱历史,回到法式蒸汽朋克时代,宣扬环保,科学,家庭,真爱。。 真的是三观很正的电影。
人物画风不敢恭维,确实粗糙,但是并不影响故事本身,故事还是非常有代入感的,警察并没有起到该有作用,猫才是笑点所在。主角可以再漂亮一些~会更讨喜吧。
剧情上脑洞确实挺大。。尤其是蜥蜴的出现。。说实话 ,后面有点没6了。。
结尾很有爱(就是电视机+那一对儿),是我全篇最喜欢的一幕了。。点个赞。
---我是科学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总体完成度不错,可以一看。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九):法式浪漫
一开始看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被碳能源污染的世界,灰萌萌的背景,近似于黑白电影,而且男女的面孔好像都一样,眼盲的我只能凭声音和衣服来判断。
耐着性子看下去就被情节吸引,人物的冲突和事件的推进有意外有合理。每个人的个性都很符合各自的成长经历,比如可爱的爷爷,有科学的头脑和孩子一样的个性,严谨的妈妈狂热的科学者,温和的爸爸坚持自我的原则,原来是小偷后来被爱情改变的尤利乌斯。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被实验异化的蜥蜴,人类历史进程因此滞后,地下的科学世界,终极血清。
至于影片的深意,是反乌托邦,还是警惕实验科学的危险性,还是科学与道德的矛盾冲突,其实我并不清楚。我只觉得在黑白电影里,这么分不清男女的画风下,还能感受到科学充满了冒险和未知,所谓浪漫可能就是在任何境遇下,还能够笑得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