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店狂想曲》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店狂想曲》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10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店狂想曲》经典观后感10篇

  《黑店狂想曲》是一部由马克·卡罗 / 让-皮埃尔·热内执导,多米尼克·皮侬 / Marie-Laure Dougnac / 让-克洛德·德雷菲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一):Eat or eaten?

  有些闷的片子。从开头到结尾也没有出现一个血腥的肢解人体的镜头。害我惴惴不安地等了很久。

  在虚拟构建的社群里,存在着一种既定的秩序:吃人者和被吃者.

  总有人被吃掉,才能维持整个族群的存在及和谐

  她说她厌倦了,想要带着她爱的人逃到外面,过琴瑟和弦的平静生活,她担心他被吃掉

  而族群的当权者,也是杀人的执行者说:“外面也是到处都在吃人,只是更加无序。或者,外面的秩序你不熟悉也不适应。总有人被吃掉,但这不是我的错!”

  她还是忍不住跑了出去,却发现所看到的现实没有什么本质改观甚至更加不堪:贪婪,掠夺,无序地存在着的穴居族。围攻她,捉住她。想要吃掉她。

  影片大部分都在一种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的色调里,Chacun pour soi.

  摩西率众逃离埃及,摆脱无尊严,被奴役的生活。可是然后呢,真的有个永久的“奶与蜜之地”,然后生而为人的苦难真的就此终结了吗?

  人性永远逃不出的埃及。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二):没有编剧套路的好看

  隐藏在一栋楼的人心惶惶之下的cult气质非常棒。

  爱上猎物的屠夫女儿,厌恶屠夫却不得不跟他上床的性感女人,奇怪的两兄弟家庭优渥却老是想自杀的女人,用着缝缝补补避孕套的贫穷家庭,自带气质的邮差,以及一个偷偷摸摸用水养殖食物的老男人

  人物设置各个对应阶层,底层人只能在生存和家人之间选择中产阶级却在自杀教唆中不能自已。编剧技巧有用故事》中套路,人物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转变,也许是借着这个假装被遗忘时代背景,仅凭借着几个人物生动的性格特性和行动诡异让整部影片生龙活虎

  导演在运镜方面显示出和后来作品一样的景别偏好,非正面的特写,扭曲的面部,和调色的锦上添花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怪异感。配上室外总是出现的漫天黄沙,屋子的残破不堪,气质就一个字: 脏。

  但在这脏脏的气质下,导演偏偏喜欢用撞色色彩来布景,特别在有小丑和屠夫女儿的场景,简直美丽得不像黑店。屠夫女儿的房间甚至让我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

  受限空间,屋里很少有全景,出现很多次全景是整幢屋子,和地下群体的生活的描写。屋里一个世界,屋外一个世界,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为了生存而战斗。

  名家导演处女作都和之后的影片风格一脉相承准备重温《天使爱美丽》。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三):水灾之后的狂想曲

  一场大水,将吃人的屠夫冲下楼梯,人吃人的社会就此分崩离析。而象征美好爱情的鲁信与祖丽接过穴居人的网罩,编织另一场天空湛蓝,小儿欢喜的电影。

  是的,是另一场电影。

  另一场电影里,没有贪婪的屠夫,狂躁的妇女,顽劣成性的劣童,一心求死的女人。在这场电影里,两位主人公突破重重艰难险阻聚到屋顶上拉大锯。随着影片调子越来越明朗,锯声愈加悠扬,这时镜头拉近,主人公亲吻,下房顶,滚床单,孩子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哆来咪发唆啦西,镜头拉出,男主和女主接管了屠夫的生意,男主开始发福,身段臃肿,女主日益丰满风骚,夜里捡来死猫死狗死人肉拿来贩卖并换取栗米,孩子们抽烟,偷窃,搞恶作剧,这时我们影片的调子又回到了最初的褐黄,一切轮回,不是吗?

  好,如果您想说我是个毫无救药的宿命论者了,我甘心接起您的板砖。可是你有想过吗,两位主人公即使走上了房顶,也没有走出这个无国界无地名无时间的形影单只的楼房,在这个楼房里他们还能做什么?去吃屠夫赚来的栗米?可栗米已经给了穴居人。去马戏团卖笑训猩猩?可猩猩已经成了星星

  于是他们只能杀人卖肉赚栗米 。就像上一场电影里的屠夫和他的女人,他们是未来的屠夫夫妇。写到这里,我在想,或许屠夫年轻时也是杂技团的有为青年,抑是某个声名远播的手艺人的高徒,无意间团散师傅丧,只得落魄的来到这个无国界无地名无时间的楼房里,师从杀人取肉的屠夫,爱上了青涩勇敢的美少女,两人在试图逃离楼房的过程中杀了屠夫,于是留下继续卖肉,想象着赚够足量的栗米逃出生天,在多年的血海中摸爬滚打活了下来,积攒了无数袋的栗米,同时也忘了最初的梦想

  现在新的屠夫鲁信执起大刀,屯起一身肥膘,用鸣声的锯锯人骨;女主祖丽终日忙于家务也顾不得杀人与否,更将大提琴束之高阁,听起烂俗的音乐剧聊以慰藉自我。他们的未来充满黑色幽默,弹簧床右边的第二个还会咯吱作响,他们说话只需要一根长长的管子,没有表情,没有秘密。他们会捧着自己亲人的肉垂泪掩面,归家后淡然吃掉。他们不问来者高矮胖瘦,善恶与否,皆当盘中肉,案上俎,或许他们也是可以吃掉自己的?

  他们否认穴居人的存在,“只是用来扰乱人的谎话”;他们相信命运,相信风继续吹,人生也会顺风顺水;他们认识这个腐败的世界,适应它运行的法则,讥讽弱者的怯懦并食之肉。可惜,他们被新的拯救者以热忱慷慨就义的精神击垮,命送黄泉。风继续吹,而昔人已逝,无可挽回

  有一句话,甚是应景:“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上帝允许魔鬼与他同时存在,兴许是为了二者相互制衡。纯净令人晕眩,黑暗使人肮脏,二者协调相成,或许才是这个世界呢?

  以上是水灾之后的狂想曲,纯属虚构。如有不满,请您拍砖,尽情拍砖,“板砖”是不会伤害主人的。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四):爱情,情爱,无奈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读书会上看了《黑店狂想曲》,受同学关于“黑店阶级”的启发,我想到结束画面里“幸存”的一对情侣和两个儿童在天台上,他们不正代表着爱情与童真吗?如果说这家“黑店”最底层住着素食的、低智商的、生存艰难的“穴居人”,往上是住在牢笼里吃青蛙、蚊子、活得像癞蛤蟆的“两栖人”,再往上是吃人的、利己的、无奈的、穴居人眼中的“食肉兽”,而这隐喻了阶级社会中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温饱堪忧,工薪阶层虽有食物供给却是生活机械重复、生存空间狭小就像在牢笼里,而“肉食者”们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榨取下层劳动者们利益的同时也相互勾心斗角。那么在编剧和导演的心中,却有着平凡世界里的英雄梦想,他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表现爱情与童真超越了一切阶级、战胜了一切邪恶、颠覆了一切无奈。

  在这部影片中,正是因为这对情侣“意外”的爱情,打破了这家“黑店”原有的生存法则,而无处不在的童真,又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原有模式的瓦解。

  再看一遍,我又发现《黑店狂想曲》中不仅有“爱情”主旋律,还有更多情主题的“交响曲”。

  片中有几对情爱关系:一是屠夫女儿与小丑路易,二是屠夫与美艳的屠夫情人;三是屠夫情人与解救她的“穴居人”;四是屠夫情人与“癞蛤蟆”;五是欧罗与为她断腿的租户;六是屠夫帮手与他的妻子。屠夫女儿与小丑路易自然一见钟情、琴瑟合鸣、生死与共式的爱情。而屠夫与屠夫情人似乎没那么单纯,这点由屠夫之死可以看出。屠夫到底是谁杀死的呢?屠夫情人递“奥地利人”回旋刀给屠夫,表面上是为了助他屠杀小丑路易,事实上屠夫情人早听这把刀的主人、也就是小丑路易说过“奥地利人”从不伤害它的主人,她知道路易能够躲避这把刀,那么她的刀锋其实是指向屠夫。也许屠夫对她有情,但她对屠夫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求自保的同时享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她的这种“求自保”心理和擅长依附的技能从她和那位解救她的“穴居人”可见一斑。被解救后,她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呼唤穴居人,“你在哪儿”,她知道穴居人对她的好感,并想利用这好感逃出去。那么屠夫情人与屠夫、穴居人事实上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屠夫情人与“癞蛤蟆”、欧罗与为她断腿的租户则属于同一种类型——“单相思”,前者都受到后者的爱慕并对此无动于衷。然而这种“单相思”里或多或少还有爱情的成分,所以要比利用与被利用高级。最后谈谈屠夫帮手和他的妻子,事实上我是想用这对情爱关系与屠夫和屠夫妻子的关系做类比。片中,屠夫帮手一边在餐桌上摆弄一枚用旧发霉的安全套、一边发出饥饿的哀嚎;而屠夫与屠夫情人却是夜夜狂欢、压断睡床的弹簧。这让我想起古语“饱暖思淫欲”,屠夫与屠夫情人作为“肉食者”中的最上层,享受着最优越的生活物质条件,自然也有着最高级的“精神享受”;而屠夫帮手和他的妻子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自然顾不上其它需求。

  说到这里我就想谈谈这部片子中的无奈。在残酷的生存压力下,既有性欲的无奈,也有亲情的无奈。性欲的无奈上面已经谈过,这里主要讲讲亲情的无奈。亲情的无奈主要有两点,显在的一点是屠夫帮手为求生存,与屠夫合谋残害了自己的岳母;而潜在的一点是屠夫与屠夫女儿,虽然屠夫在片中扮演着“残酷的生命裁决者”的身份,其实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因为他也是为生存所迫走上害人这条路、因此遭到女儿憎恶,即使他用语言、行动,竭尽所能去弥补,终是亲手断送了父女情谊。其实在生存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没有人生来就是恶人,也没有人是天生的“禁欲主义者”,从自然人到社会化了的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有了更多的制约和禁锢,这些制约和禁锢既有外在的规范、也有内在的自我约束,通常表现为种种“无奈”。

  而爱情与情爱冲破一切、颠覆一切的杀伤力,正是对“无奈”的挑战。不过现实社会中,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爱情与情爱,也有着种种无奈。所以说,影片表现爱情至上的主题,是“无奈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五):主角很像马云,故事很像童话

  之前对于这种怪诞喜剧片,一直避而远之。迥异怪咖的黑色幽默,和突如其来有如横空出世的剧情,让人很不懂。而到如今等我终于能看到一点,我也渐渐成为一个看世界都很怪的怪人。荒诞的剧人物和剧情,也变得合情理里,比如养蛤蟆吃蜗牛的老头,找各种方式自杀而总不果的女人,钻地道里的管道人,他们都在我身边,以各种逻辑生存的楼里的正常人,就是我们眼见的社会的人。

  影片里只有一无所知的孩子,不吃人的管道人和良心未泯的小丑和女儿,最后才有看似美好和平的结局,可是我想,孩子也是吃人的,无意识的吃人,开心地吃人。屠夫的女儿要不是爱上小丑,也不会救下他,参考之前那么多人被杀,她也无动于衷地弹大提琴。管道人也或者也只是怯懦。综上所述,编导只是让你看看想看的,世界上无所谓全然的好和坏,就像不存在绝对的美和丑。

  或者就像屠夫女儿一样,为了爱救下一个生命体,之后呢?之后不知道,所以结局只停留在大提琴和锯琴的悠长和声里,享受片刻的宁静,以后,管他呢。但凡自己的麻木苏醒一点,你就发现更可怕的漠视在一步步逼近你,哈哈哈哈!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六):他们说这是黑色幽默版的《天使爱美丽》

  「将一个戏剧性,甚至是悲剧性的,或者是被逼下流的场面不加美化地表现出来,以产生一种令人发笑的效果,这似乎就是黑色幽默的定义。」 ——弗德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

  影片一开场,便是诡异的配乐,昏黄的画面,残破的楼宇,浓重的雾霾,给人一种身处武汉的错觉。事实上,片中人物的生活要比武汉人惨得多,大家已经食不果腹必要时候,会用人肉充饥。

  偏黄色的色调是热内的标志性画面特色,但与《天使爱美丽》中轻快明朗的橙绿结合的亮黄不同,《黑店狂想曲》中的黄色昏暗又油腻,让人气闷,窒息。

  热内的电影极具个人特色,也很有法国电影精神。他习惯用一些细碎、(看上去)冗余的镜头与片段,来构造整个电影世界。他的电影里往往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或者很弱),绝非围绕着核心矛盾而紧密展开的好莱坞叙事结构。但他松散的结构中总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你可以说是爱,情感或是生活。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正是能够反应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的核心要素,在《天使爱美丽》中十分典型,在本片中也可见一斑。

  影片中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甚至是被逼下流的场面」,刚刚开场便是房客被屠夫杀害,居民分食人肉。前来应聘的小丑又成了他们下一个猎物,也成了打破平衡之人。之后的镜头便充满了荒诞与黑色幽默色彩,「吃皮鞋哏」,「对称性出水的笼头」,「做羊叫玩具的古比兄弟」,「学大人抽烟的小孩」,「坐享青蛙蜗牛大餐的大叔」,「永远自杀未遂的女人」等,不胜枚举

  Marcel Tapioca(一家四口的男丁),在和老婆谈话时,一边修补着避孕套。避孕套上有两个修补过黑点,对应着两个孩子。

  屠夫的情妇以肉买肉,做爱时弹簧床咯吱咯吱的响,其节奏与Julie(屠夫女儿)拉提琴,小丑Louise刷墙,主妇拍打地毯,兄弟制造羊叫玩具混为一体,在导演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之下,极具笑果。

  情妇请小丑来修床,小丑和情妇坐在床上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晃,来找到坏掉的弹簧,有一种违背常理的滑稽感与荒诞感(当然这种荒诞感贯穿全片),让人忍俊不禁。这种桥段最早在翠堤春晓中被运用,受到很多喜剧人的钟爱。

  影片后段对于「穴居人」的描写,以及一些其他角色的塑造,让人感觉导演有一些余力不足,节奏比较混乱。有意思的是被称为鼠辈的穴居人却团结一致,友爱有加。对被捕的女性也很尊重,只是玩笑式地逗乐了一下。他们因为不忍吃人肉而穴居地下,反而成为了异类。颇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意味。

  小丑Louise和Julie在厕所脱掉外衣,利用大水逃避追杀,既不幽默,也不机敏。反而更像是导演在力气花光之后,企图用一些性暗示和大场面来引起观众的震惊(Shock)。然后屠夫被不会伤害主人的「澳洲人」杀死,电影整个后半段就这样乏善可陈地走入尾声。

  但是,看待电影的视角多种多样,就像对黑色幽默的理解一样。我最喜欢的解读来自王小波,他说:「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带着这样的逻辑去看全片,许多地方就变得意味深长起来。尽管处于一个了无生机,甚至食不果腹的世界,是不是也可以活得趣味横生呢?在Aurore想尽办法自杀的同时,古比兄弟充当着机械流水线,屠夫颐指气使掌控着整栋大楼,Julie却仍然拉提琴,画画,喝茶。小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模仿大人、做恶作剧。而初来的小丑在高压的工作下,仍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小孩子表演起了吹泡泡。Julie之所以会和Louise相爱,正是因为他们都是能在苦闷生活中发现美的人。在谈及Livingstone的死时,Louise说:「有时要常常宽恕。」这大概是在悲惨世界乐观活着的唯一法门吧。

  影片结尾,Louise和Julie打着红伞,在屋顶拉起了大提琴与锯琴,雾霾弥漫,镜头模糊。两个小孩也从天窗爬出,拿着漏勺与木棍,做起了模仿秀。琴声悠扬婉转,渐渐地,雾霾散去,露出了背后的蓝天白云。

  爱与美终究驱散了迷雾,似乎在说:「Life sucks,but it worth fighting for.」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七):《黑店狂想曲》真实的荒诞的真实

  这是一个明媚的下午,阳光很丰满,温度恰好。同时又是百无聊奈,像住在离枉死城还有百十公里的一座驿站。

  翻衣柜的时候,翻到许久未穿的那条油漆裤,裤筒的斑斑点点随着空气里的杂质一同的被冲淡了。于是变成了油迹裤。脏脏旧旧,坦荡且一览无余。这让我想起许多个画面,许多个油污一般,擦不掉,抹不去,冲不走的片段,段落大意是:真实与荒诞。

  在我打出真实与荒诞的时候,我还没有想好怎样去利用《黑店狂想曲》。一部CULT电影,本身的意味已经无法妥协,只得肆意延展,而我还妄想从中窃取并曝光一点什么,是不是有点荒诞了些。

  妙想天开似乎形容的不够得当。架空时间,架空背景,架空现实的明示,架空一切阻碍妙想的合理。在这样一种不和谐,不合理,不匀称的构架中,将狂想进行到底。

  像张爱玲笔下的那点红黄湿晕,片子从头至尾没有一丝合适舒畅的色彩,似乎连画面都被架空。在一个缩小了的世界里,在一座怪异凌乱的巴洛克式公寓里,生活以其自然的另一种维系行进着。

  比如,吃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寓里的人们按照惯常的方式打理着生存与反抗。天始终是灰暗的,粮食始终是见不着踪迹的,干瘪的嘴始终是张开的。强壮的屠户用自己背叛错位的人性掌控着这个世界。食人是无奈,也是作为。这座已被发酵了的公寓里,人们听从并依恋于这样的错位中,尝食的不止是肉,还有灵。沉浸在天伦的一家四口,沉迷于自杀的马脸女子,沉吟在一种节奏快感里昼夜不停歇的私营罐头作坊,以及沉沦了的只靠蚕食蟾蜍蟑螂过活的丑陋老人。这些人类大同里的不和谐,在共处的小圈子里,在利益的驱使,生存的妥协中,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协调,如同那美轮美奂的陀飞轮。深深的,死死的,生生不息着。 屠户在权威的绝对凌驾中,带领这群人类创造另一种生机。这种共识是人性的熊市,不过照常经营。灯火不灭,繁衍不止。

  可是这一切在小丑路易出现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个荒诞时代,荒诞人们的内心里,生存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个本是众人口中羔羊的角色,却如同试金石一般的试出熊市的熊市,那食人者的人性,不是触底的人性,在极端,荒芜,没有法则的社会里,兽性与残忍没有程度,不存在任何的触底。同样,自私与虚伪是被认可的,是存活者们对待表达的非合理型兑现,可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什么又是真实的合理呢。

  影片中穿插了茱莉与路易的古怪式爱情。法式爱情从未有过这样的晦涩与僵硬,像老牌的英国舞台剧。可是这位曾拍过《天使爱美丽》 的纯法国导演,甚至连自己都架空了。这不是法国电影,这只是一部电影,或者说这只是一部狂想曲。在极端与反叛中,爱情成为了这部狂想曲中的唯一和音部分。成为人性与道德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在茱莉的帮助下,在人类伟大爱情的庇护里,路易逃出升天。平行蒙太奇的镜头下,一场大水都是如此的荒诞。最终,荒诞将荒诞的人们带走,它冲走那些将要腐臭的肉体,可公寓里的那层荒诞的人性,却依旧安详的游离着,寻求下一群寄生的母体。

  导演以一种富有机械式的节奏感诉说这段荒诞的故事,电影中那段屠户做爱的镜头尤其拍的到位。床下的弹簧声,打气筒声,女儿的大提琴声,老女人的叫声,种种乖张跳跃的时空变换里,凸显压迫与沉闷感,又是那样悲情的交错融合着。神迹一般达到共同的顶端,歇斯底里的高潮。电影中还住着另一群人类,避离现实的地洞人。他们在导演的意指下,伙同路易与茱莉推进并保有了人性的一次回归。狂想在这样的突兀激愤中,走向尾声。

  人性在伟大的生存面前昭示出一种天然的本能,本能对照着人性,又显现出万恶和无能。也许善与恶,是与非不是人类可以行使的基本权责。这是一部噩梦一般的荒诞电影,它抽离隐去掉所有物化的真实,却达到最最的内里,也是最最的真实。那些非合理,非逻辑,非人性,非善非是,彷佛就是一场大梦,似你似我,或许非你也非我。犹记得小波说过: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

  我想,存在即合理吧。反正我分不清,也别告诉我,你可以。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八):黑色CULT

  整片这种黄黄的色调,暗示了一种奇幻、幽默又有点小恐怖的调调(音乐锯的声音的确实用于恐怖片的音效)。的确,高大壮的老板,一脸坏笑的举着屠刀,只有有人死了,才有肉吃。想想那种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年代,百姓也实在可怜,甚至连自己的祖母也。。。除了色调从头到尾的一致,导演还很巧妙的处理了各种声效:弹簧、壁炉、大提琴、拍被子、打气、刷天花板、节拍器、织毛衣、钉罐子,它们在相同的节奏下,演绎着一首奇妙的交响曲。还有这座奇特建筑里的各种人:住在地下室养青蛙的老人、执着自杀的女人、2个恶作剧的孩子。。。让这部超现实的电影多了一种喜剧的效果。影片结束时的长镜头,淡淡的黄雾渐渐散去,如拨云见日,一切都好了起来。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九):黑夜中的黎明

  昨晚已经写过影评,莫名其妙的不见了。本来是不准备再去写了,但是对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去写。

  最近开始疯狂的迷恋cult片,每天晚上都会看两三部。昨晚看完92黑玫瑰对黑玫瑰对本片期望太大让我太过失望,也许是缘分吧黑玫瑰修床那段与本片修弹簧床这段竟如此相似。我不知刘镇伟是否借鉴了本片么。

  天使艾米莉这部经典的文艺 cult片和本片是同一个导演 虽然故事情节截然相反,但是风格都天马行空 奇思妙想 荒诞不经 画面极具美感。人物都具有神经质。 如果说天使艾米莉明媚清新 那么本片阴冷晦暗。导演有着很独特的个人特点,辨识度。标准的法国超现实浪漫主义黑色幽默喜剧。

  很严肃残忍的故事被法国导演拍成了黑色幽默,这与法国人的性格有关,喜欢幽默浪漫。同样的题材让日本导演拍风格会很冷峻 扭曲让人绝望,让美国导演拍会彰显其英雄主义。法国电影看的不多,但是极其容易分辨 风格都不会太过严肃都会保持其浪漫主义。一个吃人的故事竟然不会让我太过压抑反而觉得很文艺。

  一个虚构的时代,经济萧条食物匮乏,应该是在映射法国某个时期。故事发生在郊外一个诡异破旧的公寓楼,惊悚的配乐 怪异的画面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个恐怖片。

  这样的背景下普通民众无法填饱肚子,甚至会饿死,对食物的渴求大于一切。公寓楼房主隔一个星期会杀一个人用人肉与租客互相交换所需求的。在死亡的胁迫下绝大多数人都会慢慢失去理智丧失人性为了活而活。

  房主 租客代表着现在绝大部分人,在极端的环境里为了活着,做什么都无所谓,吃人又有什么? 他们最开始还会有良知人性,慢慢绝望麻木后仅剩的良知也消失殆尽,这就是人性本恶吧。

  房主的情人,一个为了人肉出卖肉体的女人。为了活着丧失尊严学会妥协。但是还仅存一点良知。她算是个悲剧人物,不妥协就等着被吃,如果有一点希望她绝对会反抗。 因为很怕死或别的什么,我们有时候迫不得已去妥协,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奋起反抗!

  房主的女儿让我惊讶,在如此环境里还能保持本性出淤泥而不染。她也想改变也做过很多还是无法改变,直到最后遇到小丑。她不在乎一切了宁可死亡也要去追求,这就是爱情的伟大之处。

  穴居人不愿被吃也不愿吃人,躲避在阴冷潮湿的地下苟且偷生。 是懦弱 又或许是良知。遇到房主女儿和食物后才敢于走出来。 这与日本侵华时期普通百姓有何区别?

  小丑见证了同伴猩猩被吃,但他理解依然相信人们不算是行尸走肉。他是黑暗中的光明改变了公寓楼里所有人的命运。 又有几人能做到这点,让我想起天下无贼里王宝强扮演的那个憨厚老实的农民工。不忘初心 在任何环境里做最真实的自我 不被任何所改变而随波逐流。

  一个房客为了自己不被吃,设计杀了他的岳母,然后他老婆知道后还坦然吃着自己母亲的肉真是够黑暗! 极端环境下 我们会彻底丧失其人性为了活着杀任何人又有何妨?但是别忘了黑夜中总是会有寥寥无几的光亮指引着我们走向黎明!

  黑店狂想曲 确实够狂想,一群荒诞神经质的人物共同演奏出一首让人震撼的狂想曲!

  我喜欢结尾,小丑与房主女儿坐在屋顶用大提琴 锯琴演奏,画面太美令我豁然开朗看到黎明!

  本片很多桥段创意十足,纯粹的玩幽默。看了这电影我终于知道鬼片配乐是如何出来的

  《黑店狂想曲》观后感(十):上帝很幽默,把我们都黑了一把

  不知出于什么芥蒂,当时没有心情把《天使爱美丽》看下去。今天,却把同导演的《黑店狂想曲》看完了,出乎人所料,竟是那番场景。小时候,听老妈和婶婶讲遥远的故事,涉及到了人肉包子、杀人屠夫,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和陌生人搭话。没想到在遥远的法国,我出生的1991年,《黑店狂想曲》讲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故事。

  很多人都把这部影片以高调的姿势是关于世界末的狂想,我却不以为然。为什么这样说呢?世界末日是一个敏感的概念,我们很多人心里可能都勾画过世界末日的景象,是多么的灿烂和恐惧。别说世界末日,假如明天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都会去干什么。可想而知,我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犯罪。男人看见漂亮的女人一定会施暴和强奸,看见精致的装饰物一定会拥有,看见美食会奋不顾身爬上去。当然,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人清心寡欲,淡定地坐在躺椅上,听着小曲,悠然自得。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确有末日狂想的意味,但绝不是主题,而是尖锐地讽刺着人和人的关系:吃和被吃。简单来说,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生存原则,只是这部电影表达得更尖锐一些。

  从形式上来看,这部电影的确带着“黑色幽默”的标签,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表现黑色电影的典范之作。不过,与我认为最好看的电影《奇爱博士》比起来还差了很多档次。影片出现的弹簧厂节奏,织毛衣节奏,打气筒节奏,粉刷节奏、大提琴节奏,同步进行,他们好像拥有同一个心脏,当屠夫和情妇达到高潮时,屠夫要泄气的时候,大家都达到了高潮,不受控制。

  影片虽然没有什么具体逻辑支撑这部电影看起来是完整的,反而到最后混乱不堪,随着穴居人寻找小丑的介入,我都混乱了。屠夫本来要宰了小丑做成人肉的,可小丑和自己的女儿谈起来恋爱,而且还是那么浪漫。那个生活在地下的老人靠喂养和吃食蜗牛、青蛙来生活,的确让人很惊讶,后来来了一群莫名其妙的戴着头盔的人,他们也好像是长了同一颗心脏的煤炭采矿工人。他们遭到了这座透露着阴森恐怖气息楼的居民反抗,最终失败了。屠夫最后拿着小丑的旋转匕首杀小丑时,没想到旋转匕首返回来插到了自己的脑瓜盖子上,自己还走了两步,神神叨叨说了几句奇怪的话,然后躺在椅子上最为对自己生命终结的最后交代。

  里面还出现了一个更奇怪的人,也是一个笑点十足的女人。这个女人有个爱好,就是想出各种方法自杀,并且用的是组合技能,但都失败了。比如自燃、上吊、吃安眠药一起使用,可就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破坏了她的自杀。自杀失败后,她也没觉得怎么失望,看来心态还是很不错的。当然,里面的女主角就是屠夫的女儿了,这个女孩的身上充满着浓浓的爱喝勇敢,是很多男人理想女人,可能放在这看起来像极了的末日景象里,可能是导演的一种美好寄托吧。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觉得,什么“超现实”、“黑色幽默”、“无厘头”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人内心的夸张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另一种姿态释放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