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店狂想曲》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店狂想曲》影评10篇

2017-11-13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店狂想曲》影评10篇

  《黑店狂想曲》是一部由马克·卡罗 / 让-皮埃尔·热内执导,多米尼克·皮侬 / Marie-Laure Dougnac / 让-克洛德·德雷菲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店狂想曲》影评(一):黑夜中的黎明

昨晚已经写过影评,莫名其妙的不见了。本来是不准备再去写了,但是对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去写。
    最近开始疯狂的迷恋cult片,每天晚上都会看两三部。昨晚看完92黑玫瑰对黑玫瑰对本片期望太大让我太过失望,也许是缘分吧黑玫瑰修床那段与本片修弹簧床这段竟如此相似。我不知刘镇伟是否借鉴了本片么。
     
    天使艾米莉这部经典的文艺 cult片和本片是同一个导演 虽然故事情节截然相反,但是风格都天马行空 奇思妙想 荒诞不经 画面极具美感。人物都具有神经质。 如果说天使艾米莉明媚清新 那么本片阴冷晦暗。导演有着很独特的个人特点,辨识度。标准的法国超现实浪漫主义黑色幽默喜剧。
     
   很严肃残忍的故事被法国导演拍成了黑色幽默,这与法国人的性格有关,喜欢幽默浪漫。同样的题材让日本导演拍风格会很冷峻 扭曲让人绝望,让美国导演拍会彰显其英雄主义。法国电影看的不多,但是极其容易分辨 风格都不会太过严肃都会保持其浪漫主义。一个吃人的故事竟然不会让我太过压抑反而觉得很文艺。
     
    一个虚构的时代,经济萧条食物匮乏,应该是在映射法国某个时期。故事发生在郊外一个诡异破旧的公寓楼,惊悚的配乐 怪异的画面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个恐怖片。
     这样的背景下普通民众无法填饱肚子,甚至会饿死,对食物的渴求大于一切。公寓楼房主隔一个星期会杀一个人用人肉与租客互相交换所需求的。在死亡的胁迫下绝大多数人都会慢慢失去理智丧失人性为了活而活。
    房主 租客代表着现在绝大部分人,在极端的环境里为了活着,做什么都无所谓,吃人又有什么? 他们最开始还会有良知人性,慢慢绝望麻木后仅剩的良知也消失殆尽,这就是人性本恶吧。
     房主的情人,一个为了人肉出卖肉体的女人。为了活着丧失尊严学会妥协。但是还仅存一点良知。她算是个悲剧人物,不妥协就等着被吃,如果有一点希望她绝对会反抗。 因为很怕死或别的什么,我们有时候迫不得已去妥协,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奋起反抗!
      房主的女儿让我惊讶,在如此环境里还能保持本性出淤泥而不染。她也想改变也做过很多还是无法改变,直到最后遇到小丑。她不在乎一切了宁可死亡也要去追求,这就是爱情伟大之处。
     穴居人不愿被吃也不愿吃人,躲避在阴冷潮湿的地下苟且偷生。 是懦弱 又或许是良知。遇到房主女儿和食物后才敢于走出来。 这与日本侵华时期普通百姓有何区别?
     小丑见证了同伴猩猩被吃,但他理解依然相信人们不算是行尸走肉。他是黑暗中的光明改变了公寓楼里所有人的命运。 又有几人能做到这点,让我想起天下无贼里王宝强扮演的那个憨厚老实的农民工。不忘初心 在任何环境里做最真实的自我 不被任何所改变而随波逐流
       一个房客为了自己不被吃,设计杀了他的岳母,然后他老婆知道后还坦然吃着自己母亲的肉真是够黑暗! 极端环境下 我们会彻底丧失其人性为了活着杀任何人又有何妨?但是别忘了黑夜中总是会有寥寥无几的光亮指引着我们走向黎明!
       黑店狂想曲 确实够狂想,一群荒诞神经质的人物共同演奏出一首让人震撼的狂想曲!
       我喜欢结尾,小丑与房主女儿坐在屋顶用大提琴 锯琴演奏,画面太美令我豁然开朗看到黎明!
    本片很多桥段创意十足,纯粹的玩幽默。看了这电影我终于知道鬼片配乐是如何出来的

  《黑店狂想曲》影评(二):没有编剧套路的好看

隐藏在一栋楼的人心惶惶之下的cult气质非常棒。

爱上猎物的屠夫女儿,厌恶屠夫却不得不跟他上床的性感女人,奇怪的两兄弟家庭优渥却老是想自杀的女人,用着缝缝补补避孕套的贫穷家庭,自带气质的邮差,以及一个偷偷摸摸用水养殖食物的老男人

人物设置各个对应阶层,底层人只能在生存和家人之间选择,中产阶级却在自杀教唆中不能自已。编剧技巧没有用《故事》中套路,人物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转变,也许是借着这个假装被遗忘的时代背景,仅凭借着几个人物生动的性格特性和行动诡异让整部影片生龙活虎

导演在运镜方面显示出和后来作品一样的景别偏好,非正面的特写,扭曲的面部,和调色的锦上添花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怪异感。配上室外总是出现的漫天黄沙,屋子的残破不堪,气质就一个字: 脏。

但在这脏脏的气质下,导演偏偏喜欢用撞色色彩来布景,特别在有小丑和屠夫女儿的场景,简直美丽得不像黑店。屠夫女儿的房间甚至让我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

受限空间,屋里很少有全景,出现很多次全景是整幢屋子,和地下群体的生活的描写。屋里一个世界,屋外一个世界,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为了生存而战斗。

名家导演处女作都和之后的影片风格一脉相承,准备重温《天使爱美丽》。

  《黑店狂想曲》影评(三):上帝很幽默,把我们都黑了一把


不知出于什么芥蒂,当时没有心情把《天使爱美丽》看下去。今天,却把同导演的《黑店狂想曲》看完了,出乎人所料,竟是那番场景。小时候,听老妈和婶婶讲遥远的故事,涉及到了人肉包子、杀人屠夫,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和陌生人搭话。没想到在遥远的法国,我出生的1991年,《黑店狂想曲》讲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故事。
很多人都把这部影片以高调的姿势是关于世界末的狂想,我却不以为然。为什么这样说呢?世界末日是一个敏感的概念,我们很多人心里可能都勾画过世界末日的景象,是多么的灿烂和恐惧。别说世界末日,假如明天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都会去干什么。可想而知,我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犯罪。男人看见漂亮的女人一定会施暴和强奸,看见精致的装饰物一定会拥有,看见美食会奋不顾身爬上去。当然,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人清心寡欲淡定地坐在躺椅上,听着小曲,悠然自得。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确有末日狂想的意味,但绝不是主题,而是尖锐地讽刺着人和人的关系:吃和被吃。简单来说,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生存原则,只是这部电影表达得更尖锐一些。
从形式上来看,这部电影的确带着“黑色幽默”的标签,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表现黑色电影的典范之作。不过,与我认为最好看的电影《奇爱博士》比起来还差了很多档次。影片出现的弹簧厂节奏,织毛衣节奏,打气筒节奏,粉刷节奏、大提琴节奏,同步进行,他们好像拥有同一个心脏,当屠夫和情妇达到高潮时,屠夫要泄气的时候,大家都达到了高潮,不受控制。
影片虽然没有什么具体逻辑支撑这部电影看起来是完整的,反而到最后混乱不堪,随着穴居人寻找小丑的介入,我都混乱了。屠夫本来要宰了小丑做成人肉的,可小丑和自己的女儿谈起来恋爱,而且还是那么浪漫。那个生活在地下的老人靠喂养和吃食蜗牛、青蛙来生活,的确让人很惊讶,后来来了一群莫名其妙的戴着头盔的人,他们也好像是长了同一颗心脏的煤炭采矿工人。他们遭到了这座透露着阴森恐怖气息楼的居民反抗,最终失败了。屠夫最后拿着小丑的旋转匕首杀小丑时,没想到旋转匕首返回来插到了自己的脑瓜盖子上,自己还走了两步,神神叨叨说了几句奇怪的话,然后躺在椅子上最为对自己生命终结的最后交代。
里面还出现了一个更奇怪的人,也是一个笑点十足的女人。这个女人有个爱好,就是想出各种方法自杀,并且用的是组合技能,但都失败了。比如自燃、上吊、吃安眠药一起使用,可就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破坏了她的自杀。自杀失败后,她也没觉得怎么失望,看来心态还是很不错的。当然,里面的女主角就是屠夫的女儿了,这个女孩的身上充满着浓浓的爱喝勇敢,是很多男人理想女人,可能放在这看起来像极了的末日景象里,可能是导演的一种美好寄托吧。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觉得,什么“超现实”、“黑色幽默”、“无厘头”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人内心的夸张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另一种姿态释放罢了。

  《黑店狂想曲》影评(四):他们说这是黑色幽默版的《天使爱美丽》

「将一个戏剧性,甚至是悲剧性的,或者是被逼下流的场面不加美化地表现出来,以产生一种令人发笑的效果,这似乎就是黑色幽默的定义。」 ——弗德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
        
影片一开场,便是诡异的配乐,昏黄的画面,残破的楼宇,浓重的雾霾,给人一种身处武汉的错觉。事实上,片中人物的生活要比武汉人惨得多,大家已经食不果腹,必要的时候,会用人肉充饥。
偏黄色的色调是热内的标志性画面特色,但与《天使爱美丽》中轻快明朗的橙绿结合的亮黄不同,《黑店狂想曲》中的黄色昏暗又油腻,让人气闷,窒息。
热内的电影极具个人特色,也很有法国电影精神。他习惯用一些细碎、(看上去)冗余的镜头与片段,来构造整个电影世界。他的电影里往往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或者很弱),绝非围绕着核心矛盾而紧密展开的好莱坞叙事结构。但他松散的结构中总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你可以说是爱,情感或是生活。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正是能够反应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的核心要素,在《天使爱美丽》中十分典型,在本片中也可见一斑
影片中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甚至是被逼下流的场面」,刚刚开场便是房客被屠夫杀害,居民分食人肉。前来应聘的小丑又成了他们下一个猎物,也成了打破平衡之人。之后的镜头便充满了荒诞与黑色幽默色彩,「吃皮鞋哏」,「对称性出水的笼头」,「做羊叫玩具的古比兄弟」,「学大人抽烟的小孩」,「坐享青蛙蜗牛大餐的大叔」,「永远自杀未遂的女人」等,不胜枚举
Marcel Tapioca(一家四口的男丁),在和老婆谈话时,一边修补着避孕套。避孕套上有两个修补过黑点,对应着两个孩子
屠夫的情妇以肉买肉,做爱时弹簧床咯吱咯吱的响,其节奏与Julie(屠夫女儿)拉提琴,小丑Louise刷墙,主妇拍打地毯,兄弟制造羊叫玩具混为一体,在导演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之下,极具笑果。
情妇请小丑来修床,小丑和情妇坐在床上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晃,来找到坏掉的弹簧,有一种违背常理的滑稽感与荒诞感(当然这种荒诞感贯穿全片),让人忍俊不禁。这种桥段最早在翠堤春晓中被运用,受到很多喜剧人的钟爱。
影片后段对于「穴居人」的描写,以及一些其他角色的塑造,让人感觉导演有一些余力不足,节奏比较混乱。有意思的是被称为鼠辈的穴居人却团结一致,友爱有加。对被捕的女性也很尊重,只是玩笑式地逗乐了一下。他们因为不忍吃人肉而穴居地下,反而成为了异类。颇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意味。
小丑Louise和Julie在厕所脱掉外衣,利用大水逃避追杀,既不幽默,也不机敏。反而更像是导演在力气花光之后,企图用一些性暗示和大场面来引起观众的震惊(Shock)。然后屠夫被不会伤害主人的「澳洲人」杀死,电影整个后半段就这样乏善可陈地走入尾声。
但是,看待电影的视角多种多样,就像对黑色幽默的理解一样。我最喜欢的解读来自王小波,他说:「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带着这样的逻辑去看全片,许多地方就变得意味深长起来。尽管处于一个了无生机,甚至食不果腹的世界,是不是也可以活得趣味横生呢?在Aurore想尽办法自杀的同时,古比兄弟充当着机械流水线,屠夫颐指气使掌控着整栋大楼,Julie却仍然拉提琴,画画,喝茶。小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模仿大人、做恶作剧。而初来的小丑在高压的工作下,仍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小孩子表演起了吹泡泡。Julie之所以会和Louise相爱,正是因为他们都是能在苦闷生活中发现美的人。在谈及Livingstone的死时,Louise说:「有时要常常宽恕。」这大概是在悲惨世界乐观活着的唯一法门吧。
影片结尾,Louise和Julie打着红伞,在屋顶拉起了大提琴与锯琴,雾霾弥漫,镜头模糊。两个小孩也从天窗爬出,拿着漏勺与木棍,做起了模仿秀。琴声悠扬婉转,渐渐地,雾霾散去,露出了背后的蓝天白云。
爱与美终究驱散了迷雾,似乎在说:「Life sucks,but it worth fighting for.」

  《黑店狂想曲》影评(五):爱情,情爱,无奈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读书会上看了《黑店狂想曲》,受同学关于“黑店阶级”的启发,我想到结束画面里“幸存”的一对情侣和两个儿童在天台上,他们不正代表着爱情与童真吗?如果说这家“黑店”最底层住着素食的、低智商的、生存艰难的“穴居人”,往上是住在牢笼里吃青蛙、蚊子、活得像癞蛤蟆的“两栖人”,再往上是吃人的、利己的、无奈的、穴居人眼中的“食肉兽”,而这隐喻了阶级社会中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温饱堪忧,工薪阶层虽有食物供给却是生活机械重复、生存空间狭小就像在牢笼里,而“肉食者”们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榨取下层劳动者们利益的同时也相互勾心斗角。那么在编剧和导演的心中,却有着平凡世界里的英雄梦想,他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表现爱情与童真超越了一切阶级、战胜了一切邪恶、颠覆了一切无奈。
在这部影片中,正是因为这对情侣“意外”的爱情,打破了这家“黑店”原有的生存法则,而无处不在的童真,又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原有模式的瓦解。
    再看一遍,我又发现《黑店狂想曲》中不仅有“爱情”主旋律,还有更多情爱主题的“交响曲”。
    片中有几对情爱关系:一是屠夫女儿与小丑路易,二是屠夫与美艳的屠夫情人;三是屠夫情人与解救她的“穴居人”;四是屠夫情人与“癞蛤蟆”;五是欧罗与为她断腿的租户;六是屠夫帮手与他的妻子。屠夫女儿与小丑路易自然是一见钟情、琴瑟合鸣、生死与共式的爱情。而屠夫与屠夫情人似乎没那么单纯,这点由屠夫之死可以看出。屠夫到底是谁杀死的呢?屠夫情人递“奥地利人”回旋刀给屠夫,表面上是为了助他屠杀小丑路易,事实上屠夫情人早听这把刀的主人、也就是小丑路易说过“奥地利人”从不伤害它的主人,她知道路易能够躲避这把刀,那么她的刀锋其实是指向屠夫。也许屠夫对她有情,但她对屠夫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求自保的同时享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她的这种“求自保”心理和擅长依附的技能从她和那位解救她的“穴居人”可见一斑。被解救后,她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呼唤穴居人,“你在哪儿”,她知道穴居人对她的好感,并想利用这好感逃出去。那么屠夫情人与屠夫、穴居人事实上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屠夫情人与“癞蛤蟆”、欧罗与为她断腿的租户则属于同一种类型——“单相思”,前者都受到后者的爱慕并对此无动于衷。然而这种“单相思”里或多或少还有爱情的成分,所以要比利用与被利用高级。最后谈谈屠夫帮手和他的妻子,事实上我是想用这对情爱关系与屠夫和屠夫妻子的关系做类比。片中,屠夫帮手一边在餐桌上摆弄一枚用旧发霉的安全套、一边发出饥饿的哀嚎;而屠夫与屠夫情人却是夜夜狂欢、压断睡床的弹簧。这让我想起古语“饱暖思淫欲”,屠夫与屠夫情人作为“肉食者”中的最上层,享受着最优越的生活物质条件,自然也有着最高级的“精神享受”;而屠夫帮手和他的妻子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自然顾不上其它需求。
    说到这里我就想谈谈这部片子中的无奈。在残酷的生存压力下,既有性欲的无奈,也有亲情的无奈。性欲的无奈上面已经谈过,这里主要讲讲亲情的无奈。亲情的无奈主要有两点,显在的一点是屠夫帮手为求生存,与屠夫合谋残害了自己的岳母;而潜在的一点是屠夫与屠夫女儿,虽然屠夫在片中扮演着“残酷的生命裁决者”的身份,其实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因为他也是为生存所迫走上害人这条路、因此遭到女儿憎恶,即使他用语言、行动,竭尽所能去弥补,终是亲手断送了父女情谊。其实在生存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没有人生来就是恶人,也没有人是天生的“禁欲主义者”,从自然人到社会化了的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有了更多的制约和禁锢,这些制约和禁锢既有外在的规范、也有内在的自我约束,通常表现为种种“无奈”。
    而爱情与情爱冲破一切、颠覆一切的杀伤力,正是对“无奈”的挑战。不过现实社会中,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爱情与情爱,也有着种种无奈。所以说,影片表现爱情至上的主题,是“无奈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黑店狂想曲》影评(六):一栋小楼里的小世界

《Delicatessen》的中文名黑店狂想曲比它英文名还更好,

充满大雾的一个小镇,黄黄的楼,连接每个空间的是水管传达的声音,让每个房间的声音连接在一起变成一首狂想曲。

很喜欢导演的狂想曲脑洞,优秀的导演们总是在发明些什么新的概念,比如说 丹尼·博伊尔 的厕所,里面有大海, 斯坦利·库布里克 的太空,里面有一个充满哲学思考的房间, 昆汀·塔伦蒂诺 杀人的美学,黑客帝国的子弹时间,洛基恐怖秀的异装癖, 杨·史云梅耶 的定格动画.......

太多了,这些导演都毫不掩盖的把自己脑子里的世界展现出来

《黑点狂想曲》这部片子,不管它评分如何,大家观影感受如何,起码它有资格称为电影,是一个导演创作出来的奇妙世界啊。是的我真的受不了现在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和国产片的,千篇一律的类型片-动作片、爱情片。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商品社会。

回到片子本身,其中充满着许多元素,两个小孩代表着成人世界的影子,我们做什么,就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什么,从一开始抽烟的小孩,到男主改变了黑店的秩序,变成了拉提琴的小孩。

涌出大水的房间,真是不可思议...目测是实拍。在这个形式主义的片子的氛围里,如此的不突兀,这场大水洗涤了整个像涂满蜡的黄色房子,肉店老板的小楼被摧毁,肉店老板也一点点被摧毁。就连他唯一一点点的良知也未能救它。

再说角色,小丑的长相真的很奇怪,但这种长相的男人,比如周星驰啦,带上一些浪漫和搞笑的后天努力,总是很吸引纯情女主角爱上他。(虽然我总是觉得这些女主角一般除了美、特别有良心之外没啥优点)这些人物设定都挺普通的。

导演drama的点在于他选的角色特征都特别鲜明...

美术做的很用心,女主角的橘粉色充满爱情氛围的房间,大波女的红色性爱房间,自杀女和蜗牛男的冷绿色房间.....

吃人的世界,昏黄的空气......电影还是猎奇点比较深得我心

  《黑店狂想曲》影评(七):主角很像马云,故事很像童话

之前对于这种怪诞喜剧片,一直避而远之。迥异怪咖的黑色幽默,和突如其来有如横空出世的剧情,让人很不懂。而到如今等我终于能看到一点,我也渐渐成为一个看世界都很怪的怪人。荒诞的剧人物和剧情,也变得合情理里,比如养蛤蟆吃蜗牛的老头,找各种方式自杀而总不果的女人,钻地道里的管道人,他们都在我身边,以各种逻辑生存的楼里的正常人,就是我们眼见的社会的人。
         影片里只有一无所知的孩子,不吃人的管道人和良心未泯的小丑和女儿,最后才有看似美好和平的结局,可是我想,孩子也是吃人的,无意识的吃人,开心地吃人。屠夫的女儿要不是爱上小丑,也不会救下他,参考之前那么多人被杀,她也无动于衷地弹大提琴。管道人也或者也只是怯懦。综上所述,编导只是让你看看想看的,世界上无所谓全然的好和坏,就像不存在绝对的美和丑。
        或者就像屠夫女儿一样,为了爱救下一个生命体,之后呢?之后不知道,所以结局只停留在大提琴和锯琴的悠长和声里,享受片刻的宁静,以后,管他呢。但凡自己的麻木苏醒一点,你就发现更可怕的漠视在一步步逼近你,哈哈哈哈!

  《黑店狂想曲》影评(八):黑店狂想曲的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构成展现了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空间环境风格奇瑰恣肆,设计奇异而别致。总体上来说,影片的空间环境能够很好地帮助建构影片中人物的主体形象,它与具体的场景加工不同,更多的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美术思维,往往与影视作品的主题内涵有内在的联系。影视中的空间环境构成大致分为:叙事性空间环境,动作性空间环境,心理空间环境,虚拟空间环境等。影视空间环境的重要性在于它把握着一部影片在广义上的整体基调与氛围,以《黑店狂想曲》为例,在时间方面将其设置在一个类似战后经济大萧条的时代,在具体环境方面导演刻意将故事设置在了一栋破败的房子,这便已经奠定了影片整体的黑色基调。从人物的设置来看,小丑路易作为初来乍到的店员与凶悍屠夫的女儿朱莉相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增添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荒诞而浪漫,同样别致的也有疯狂迷恋自杀却始终未遂的女人,有着吃蜗牛癖好的老人还有藏匿于地下的穴居人,零零总总的种种相撞所产生的火花都是导演借此讽刺现实,表现贪婪的人们为赢取利益剥削他人,现实在影片中所展现的就像一个垃圾场,人们就像虫子一样争抢,但与之不同的便是路易与朱莉之间的爱情。
伴随着剧情展开的空间环境便是叙事性空间环境,也可称之为“戏剧性空间”。在《黑店狂想曲》中路易与朱莉初识时,朱莉邀约路易在其闺房中喝下午茶的场景当中,首先画面的整体色调呈现暖黄色,正好契合二人初次邂逅之时的情愫,从房间布置来看,具有古典巴洛克风格的家具,玻璃台灯,镶花边的茶具,黑胶唱片机,皮制的沙发与木质的橱柜桌椅都对于刻画人物形象,介绍故事发生环境和推动叙事有着辅助作用。与此相同的还有导演对于热衷于自杀的女人所设计的三次自杀环境的架构,这是在特定情况下具体的空间环境,具有明确的说明性和交代性。
在本片最为经典的一组声画对位的平行蒙太奇中,将路易刷墙,屠夫老板做爱,朱丽拉提琴,自行车打气,制作玩具,拍打地毯上的灰尘等一组镜头交叉剪辑的过程中,用声音节奏将几者串联,导演通过设计与组织空间,为这几个场景建构了一种独有的“节奏”,这几场中的空间环境正是为了辅助人物的运动而设置,由此也体现出导演想象力的丰富,将路易的背带挂在墙角形成与弹簧床类似的弹性感,但这几个场景的最终任务和核心焦点任然在于影射“性”。在为刻画一群穴居人的形象中,通过设置幽长而黑暗的下水道来表现穴居人似老鼠般的特性,对于粟米的追逐投射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拜金主义。因此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有机性特点。
心理空间环境也可以指情绪空间环境,这是在影视空间环境中是较为重要的部分,更多的是加入了观众欣赏的二度创作,是观众从银幕和屏幕的造型元素得到信息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得到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籍此而引发出的想象也就因人而异。在影片的最后一幕,朱莉与路易二人在楼顶天台弹奏大提琴和音乐锯的场景中,设置了层层迷雾和湛蓝天空以及两把红伞,如此的空间环境设计迎合了二人通过艰难险阻终于收获爱情时的愉悦,此时的他们相视一笑,从未像现在般熟悉,通过这种极端而荒唐的故事设置展现了浪漫主义荒诞剧的独特魅力。影片的空间环境很好的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情感世界的交融,作为人物人物情感的外延有着诗意的表意功能和导演抒情的需求。

  《黑店狂想曲》影评(九):评《黑店狂想曲》

某个年代,食物短缺,人类甚至开始猎食同类。小丑路易因为找工作住进了屠夫的房子,而屠夫意图杀害他。屠夫的女儿憎恨父亲的吃人行为,又被路易的善良、快乐所感动,最后联合地下团将男主救出,而屠夫在这个过程中身亡。

影片几乎全片中昏黄的滤镜色调,仿佛被沙尘暴袭击的现场,压抑得透不过气。但在屠夫死后,男女主带上乐器爬上楼顶演奏,导演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将色调从昏黄转换成明亮的彩色色调。音乐代表着高雅,明亮代表着希望,屠夫的死亡推动着这一切的到来,暗示着荒诞、罪恶的吃人社会最终还是被希望所战胜。

前面的开头记录了上一个住客被杀害的结局。而小丑路易却没有让自己重复这样的命运,靠的是什么呢?首先,路易的身份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小丑—在任何时候给人带来快乐的一种角色。路易的电视节目上映时受到住客们的喜欢也是一个印证。路易和女主的第一次邂逅是他在玩气泡的时候,当时候他快乐的表演确实让女主感到惊讶—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已经少有人像他一样快乐有活力了。路易还会乐器,这让拉大提琴的女主倍感喜欢。路易同样用他的才华吸引到了屠夫的情人,从他们在房间跳舞可以看出。其次,路易有宽容的精神。有一段他的对白是这样:人们难免会犯错,这些错误是环境使然。也就是因为他的快乐和宽容,女主才会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想要帮助一个人逃脱屠夫父亲的屠刀。

这是一个如此荒诞的社会,食人者和正义者之间形成了对抗,正义者被迫集聚在城市的地下。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可以和蜗牛青蛙同居室,可以吞下亲人的肉。而这个社会为何堕落成如此,影片中并没有交代。

影片的主题是严肃的,但导演的表现手法却显得颇有幽默色彩。

在描述屠夫和情人做爱的场面时,镜头给到的是破旧的弹簧床在摇晃,声音颇有节奏。而跟着摇晃的节奏,由慢到快,镜头同时给到了在修衣服的奶奶,在做手工活的匠人。通过统一的节奏将房子内所有人的生活状态淋淋尽致地描绘出来。后来路易为屠夫的情人修床时,和她一起坐在床上,又开始富有节奏的摇晃,最后找出有问题的弹簧。

住客中有一位女士几次自杀未遂,最后一次周密的自杀又被丈夫破坏。恰在此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将煤气点燃,两人竟一起在大火中丧生。

屠夫用刀吓一位老奶奶,老奶奶镇定自若,却因为看到蟑螂而尖叫。

路易和女主被逼无路时,二话不说撕开女主的衣服。女主以为是要和自己完成临死前的结合,谁知路易竟是拿衣服来堵住房间的漏水。

最后谈谈影片中的两个小孩,他们调皮,颇有小孩子生气活泼的特点。影片最后,导演特意给到镜头,描述两人将房屋的电视天线装好。我觉得孩子象征着叛逆和希望。

  《黑店狂想曲》影评(十):一个荒诞不经,浪漫至死的黑色童话

法国电影《黑店狂想曲》是由让-皮埃尔·热内,马克·卡罗联合执导,多米尼克·皮诺,嘉联·维雅主演的奇幻喜剧影片,1991年4月17日在法国上映。本片属于超现实的幻想喜剧。 ▲ 《黑店狂想曲》正如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这是一部发梦的黑色童话电影,导演塑造了一个极端架空的末日世界,主打复古糖果色的美术和布景,荒谬戏谑的情节,形成一个深不见底的隐喻。在那样一个世界,有着无尽的诙谐与哀伤,人人只为自己。但那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承受者,而唯一的男女主角的爱情便是导演不忍杀戮的希望。 ▲ 诡异的气氛,荒诞的背景, 神经质的人们上演着世纪末的荒诞喜剧 混乱的场景,昏暗的小镇,一栋摇摇欲坠的大楼即黑店正是这个孤立错乱的世界的浓缩,神经质的人们在这里上演了穷途末路的挣扎。卖人肉的屠夫,用各种诡异的方法自杀的女人,在阴暗潮湿里和蜗牛青蛙住在一起的奇怪大叔等等一干人,一个近视的姑娘,一个被屠夫惦记要宰杀地有些丑的男子。在这样一个极端缺少食物的背景情况下,每个人都在找寻生存或毁灭的途径,人们变得歇斯底里。人性的本质和制度的缺陷在这里被凌迟,生猛的上演。 ▲ 一个人为了钱犯罪,这个人有罪, 一个人为了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屠夫问“城中的情况如何”,城中人回答“可怕,在配给制下人们吃皮鞋,他们没得选择,要等东西长出来”屠夫“他们不会再长出来了”。这交代了屠夫杀人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黑店外的人在配给制下民不聊生,与其说黑店内的人对这种不合理荒谬地抗争,不如说是人类被迫求生的本能。即使是杀人如麻的屠夫也是这一制度下的牺牲品,正如屠夫说的那不是制度是不可更改的命运。当命运逼仄的只允许在生存线的边缘挣扎时,这种对人的凌辱,让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反应都可能,因为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人性,所以他们的行为都是扭曲的,但这里一切的扭曲都具备合理性。 ▲ 这是一场怪诞的艺术盛宴, 所有的一切都在这里讽刺的流动着 而导演的厉害之处,就是在温暖的黄色主调下,所有的这些扭曲并不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反而这样的画面,极具诱惑性,每一种怪诞都像一种行为艺术,每一帧画面在极端的的暖与极端的事件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制衡,制度这个本应该严肃的话题,被导演戏谑的玩弄着,吊耍着花腔,有了异样的讽刺意味。 ▲ 男女主上演的黑色的罗曼蒂克, 在这里爱情像是对命运的嘲讽 太锐利的生活,容易否定人生。而男女主的爱情故事则像这个故事里的惊叹号,在这样的故事下,他们的爱情越发的感觉到精致,像这个世界的救世主,爱是丑陋肮脏的最好的救赎。也是冲破这个制度的希望,当人人都只为自己的时候,男主的想法似乎有些理想主义,像一个自发意淫的想像,但现实中生活的我们需要一个这样喘息的活口,需要一种对命运的抗争。 ▲ 这部影片的怪人们有如骆驼祥子一样的命运,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陌路鬼。这不是人吃人而是制度吃人,看完之后只是一阵唏嘘,最后男女主的圆满结局,也算一种安慰。 ▲

阅读原文 关注公众微信号:娱乐饭 更多更精彩的电影影评首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