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娼妓与野兽》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娼妓与野兽》是一部由弗雷德里克·萨灵·特勒尔斯-史密斯执导,Adam Krand / Erik Mogensen主演的一部动画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娼妓与野兽》影评(一):污和纯是相对的,能直面自己的污,何尝不是一种纯?
先试问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纯?
如果二选一,是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善者,还是表里如一的接纳自己的人?
这部短片提供了两种世界,
一种是孩子们喜欢英雄救美,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表现出的“童真”,
事实上成人世界存在着这种人,明明自己很污,但是却在外界表现地很纯真,拒绝污的东西,十足的表里不一,相比那些承认并直面自己污点的人而言,他们是不是更污?
所谓真正的成长,或许第一步便是完全接纳自己,直面真实的内心,接受现实中其实并没有什么童话。
(写完后看了眼海报觉得好搭,自己的两面性)
《娼妓与野兽》影评(二):娼妓与野兽解析
小时候的我们都喜欢王子公主的故事,王子手执利剑,无所不能;公主美丽善良,高贵典雅。
给小孩子看的木偶戏,虽说简单,但是有一点寓意:王子是勇士,代表要成长的小男孩,公主是梦想,蕴含一切高贵的品质;困难是野兽,虽说强大,但终究是纸老虎,会被王子打败。小孩子受着这样的教育,一定会认为自己都是童话中的王子,手执无坚不摧的利剑,只要碰到困难,便如摧枯拉朽般倒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王子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公主——梦想。
小孩子在长大,往往会碰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各种失落的理想。皱纹逐渐爬上了他们的额头时,他们再来看的这部木偶剧是这样的:
王子手里拿的不是一把利剑,而是一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剑,公主依旧美好但是仿佛永远跟王子保持着距离反而跟野兽黏在一起。这时的王子已经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代表每一个受着苦难的台下的观众;公主还是梦想,只不过梦想变成了现实的利益——权利、地位、财富;野兽则现实化了很多,代表着给自己压力的社会,甚至是当权者、有地位者、拥有财富者。
权利和地位只有那么多,要想拥有,就必须把当权者打败——要想赢得公主,必先击败野兽。
王子的登台不再有人喝彩,甚至没有人喝倒彩,反而是赤裸裸的无视。公主被野兽掳走,野兽狠狠打了王子一巴掌让王子破相——苦难不仅仅会掳走你的理想,甚至会无情地伤害你,给你留下阴影与伤痕。知道这时台下的观众笑了起来,他们找到了自己生活中、工作中的影子,发现原来王子并不是无所不能反而这么弱小。随后王子在追寻公主时被树林阻拦,而野兽则欢快地在公主身上发泄兽欲,甚至公主,娼妓,也情愿地张开自己的双腿。权利地位与金钱并不属于自己时,往往会有当权者或富翁来掌握王子的梦想。
王子冲过浓密的丛林,看到野兽与娼妓的一幕时,丝毫不吃惊,他要的是娼妓本身,而不是公主的纯洁,砍下野兽的头颅,愤怒的砍碎四肢,在娼妓仍旧摆着姿势时上位。平民化身的王子终于达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他早已发现自己的梦想以不是梦想本身,却流于物欲。然而这时台下的观众却最兴奋,因为他们看到了当权者在享受权利只是被人杀害,他们看到大财阀在享受金钱时被人杀害,他们看到象征自己的平民也坐在了权利与金钱、美色的宝座上,肆意地享受。木偶剧高潮,落幕。
在幕布的背后,是王子与娼妓的冷漠,王子只是需要娼妓而不是爱着娼妓;以及新出现的怪兽,新的困难。
首先解析这部短片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人物关系以及态度。
第一个自然是表演者——男主、女主以及野兽。值得玩味是是男主刚出场时的懵懂、中场休息时的玩乐无一不体现出了他是一个“新手”的事实。他对于刚开始的表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是相当愉悦的。而在成年人面前,男主不得不根据着幕后操作者的指示进行黄暴的表演,从他结束后的愣神可以见得他并没有习惯这样的反差。然而木偶仍旧是木偶,他不得不在齿轮的转动下开始新一场的表演。
而女主两场戏中始终呈现了一副麻木不仁的冷漠态度,可见是个“老手”。也就是因为没有损坏所以一直在台上呆着,演尽了白马王子救公主和王子野兽齐上阵的故事。她明白她只是一个戏子,她的行为其实皆由幕后操纵者以及台下观众的兴趣所决定。这里她的演出如同很多童话故事以及黄暴故事中的女性角色一样,是物化的“奖品”,根据男性扮演英雄还是禽兽角色决定了她接下来的表演。
本场中的野兽也是个老手了。上场中它看,哦是小朋友啊那我只要被王子打败就够了,于是主动夺刀。中场时它无言地坐着和女主一起静静地等着再一轮表演的开场。下场时它夺过公主摔在地上,成年男观众哄笑着。它再看看女主,无奈地点点头,女主也明白了。在齿轮地运作下野兽没有任何选择,包括最后的分离崩析。他和女主一样明白自己只是棋子而已。坏了,马上会有新的替补。结尾处,男主女主被吊起,新的野兽被放下。开头出,女主野兽吊在一处,新的男主被放下。前场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隐约猜出。而后场的发展,别忘了男主脸上的爪印。木偶们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的表演者。本篇让表演者也有了自我以及情绪,他们像是普通人,没有批判性在里头。然而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残酷的人为安排,难道不也是在影射?
第二个角度,是观众。对比鲜明不多说。值得注意的是,两个部分都使用了相同的男性形象衍生出的群像手法。一人即众人,众人所想与一人无异。
第三个角度,是操作者,也就是操控齿轮的人。有的点评说,男主是根据观众反应自主做出表演的,我觉得恰恰相反,镜头总是先从齿轮入手再拍摄到木偶,齿轮决定了木偶的大动作。木偶确有灵魂,但他们无法反抗齿轮的操控。正是齿轮背后的人,对观众的喜好了若指掌。“他”知道观众的需求,可以给小男孩英雄情怀,也可以迎合成年男人的黄暴想法,他是谁?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却让我想到了片头横梁上写着的木偶剧剧目名“the great HARLOT and the BEAST”。本质上,该表演就是为了成年人服务的。给孩子看的美好故事,终究也是来自成年人的授意。
《娼妓与野兽》影评(四):作为演员的我们
很好。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台前与幕后两种角色的,台前的角色都需要“哗众取宠”,我更倾向中性的去理解这个词,大概相当于得到评价,因为,或许仅仅是对部分人,或许是比较少量的,每个人都必须要“哗众取宠”的,否则怎么生活呢?
但是还有台后的我们,实际台后的我们和台前的我们并不一样,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短片对这一部分塑造并不多,但是通过少量的动作还是可以看出不少端倪的。台前的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台后的我们,这张影响来自于在前台的努力,在前台的失去,当然还有在前台得到的评价。
但是台前和台后的我们都不是真正的我们,就像木偶戏真正的演员不是木偶,操纵木偶的那双手才是。
《娼妓与野兽》影评(五):越长大越残酷?童话都是骗人的?Dollar解读《娼妓与野兽》
此内容为视频文字版,原视频为【Dollar】童话都是骗人的?解读动画短片《娼妓与野兽》
Hello,大家好,我是Dollar
又到我们短片观后感时间,老规矩声明一下:我的解读纯属个人理解,大家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可以赞同部分观点也可以不赞同部分观点,这些都可以在评论中说出来,我喜欢听到不同的理解
那么我们进入正题,来聊聊这部2015年丹麦出品的动画短片《娼妓与野兽》
短片很简单明了,讲诉的是一出木偶戏
戏中有三个人物,王子,公主与野兽
当看的观众是小孩子时,三人表演的是王子击败野兽
英雄救美,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故事
戏中的王子形象在孩子眼里是光明而又强大
轻易的将怪兽击败
紧接着画面一转,观众变成了大人,三个木偶表演的依然是王子救公主的故事
一开始按照先前的剧本走
但此时大人观众一脸不耐烦,觉得枯燥无味
等到加入了暴力,色情等剧本时
野兽将王子打翻在地,紧接着对公主开始施暴
醒过来的王子将野兽斩杀后,开始鞭尸
鞭完尸后对着公主进行二次施暴时
大人们一脸兴奋不已,全场沸腾,叫好声不断
木偶在欢呼声中退场,在幕后一脸茫然
野兽死后又新来了一个,木偶剧将继续演下去
从整体来看,对此部短片一种比较直观的理解就是
王子英勇地击败怪兽,毫发无伤的救出公主
然而长大后经历过社会的洗礼,得知童话都是骗小孩子的
由此可以得出影片讲诉的就是对成人世界这种现实的无奈
发型与发色都有点相似,这不禁让我脑补
或许这是同一人不同年纪时的不同表现,虽然后面的大叔实在是挺猥琐
接下来我们剥开外皮,再深入的去探讨本质
首先可以得出影片这部分讲的是小孩与大人观影需求的差异
那么为何大人与小孩期望看到的内容会如此不同?
其实主要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人的喜好会随着成长、经历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那么成长与环境又到底是如何影响到我们喜好的呢?
打个比喻,孩子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不管你在上面画什么东西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好玩的,他们都有兴趣看
而随着长大慢慢的接受更多的知识与讯息
于是这张白纸上画上了个人经历,父母、老师的教诲,各类书籍,媒体上的思想观点等等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很多因素例如人们长大后会因生活压力变得更为理智,更为现实
让他们认为童话的那份美好过于虚伪
UP主自己也是一样,第一反应确实会对色情、暴力等题材更感兴趣一些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去评价影片中成人的这种心态呢?
个人认为影片作者也许对成人后的这种无黄暴就不欢的这种心理需求是持有否定态度的
证据在于以下几个片段
在经历一场腥风血雨过后,在幕后王子与公主面容上挂着一副悲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慢慢的由着绳索拉着他们回去,让人不禁对他们产生了同情
也让人觉得大人观众的那副嘴脸实在让人厌恶
但就像两人的无可奈何以及最后影片中又重新出现一个野兽开始下一场表演一样
影片或许也只是呈现一种现状,只要有这类需求的观众,残暴的表演还是会继续下去
而UP主自己对影片中大人的行为是这样理解的
虽然成人后我们本能的确是觉得黄暴比童话更具吸引力,但相信大部分观众在观看到影片中暴力场景的时候
并不是像大人观众那样狂热的
我们很多人在看到这些场景时会觉得很郁闷,很寒心
我曾经有提过,人们之所以要去了解黑暗面,是为了更好理解光明的意义,在黑暗中寻找那微弱而真实的光明
所以大人观众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罪过,关键是你们如何去理解他的行为,如何去了解自己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点
影片中一共有6个角色
王子、公主、野兽、儿童观众、成人观众以及。。。。。。
对了,别老是听我扯啊,大家也思考下嘛,还有一个谁?请在5秒内说出来!
没错,就是操控这部木偶戏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操控木偶戏的人究竟是谁呢?
个人觉得照搬设定的话可以当做社会中的媒体内容提供者
例如UP主我就是一个内容提供者,创作视频内容给你们看
影片中的创作者无疑是“聪明”的,他知道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喜好
他根据这些喜好来创作剧情讨好观众
讨好观众就意味着他的戏很叫座,很赚钱
有些人觉得,自媒体的作品越多人看就越成功,流量越多就代表作品越好
那我分享自己一个案例给大家吧
曾经做了一个情色影视解读的视频:老司机Dollar为你安利挑动情欲感官异色激情新作《灵蛇爱》
这个视频只有1分55秒,数据为5万播放,20个弹幕,15个硬币以及234收藏
而这个视频我只用了一个上午2小时左右的时间就整个做出来了,包括文案,视频剪辑,字幕。
而花了2天时间去思考写文案,1天整剪辑和上字幕的:已婚人士看《你的名字》的一些观后感
时间长11分47秒,分享68,收藏518,硬币829,然而播放却只有1.5万
是啊,这就是现实,黄暴的确更卖座
那么哪部视频更好?个人认为这是无法比较的,因为创作目的和目标群体不同,没有比较性
不同的视频有不同的作用,我并没有认为后者用心做了就一定比前者敷衍的要好
也没有认为后者走心就一定比前者黄暴恶搞的要好
现在主流氛围就是如此,大家每天辛辛苦苦的上班、上学,下班后当然是想看一些简单、粗暴、搞笑的视频,几分钟看完笑一笑,舒缓一天紧张、郁闷的心情。而这也就是为何轻快,简单,搞笑的视频会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其实可以看看UP以前的视频,也是朝这方向发展的,我做的开心你看的开心,挺好的
并且自认恶搞,脑洞水平也不算很low
而后来决定专做影视作品之后,也有出过几分钟看完系列,但有时候我就在想
好像看着笑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并没有什么东西进入到人们的内心
于是我决定开始走另一个路线,观后感系列,为喜欢影片本身的观众提供一些内容,也就是大家在看完影视作品之后,再来一同讨论下电影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不恶搞也不无厘头,单纯的认认真真的去思考作品本身
最重要的是,我想让观众自己能有所思考,不管赞不赞同我的观点都可以说出来
不知道这么说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孤高什么的,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私心哈
UP主曾经做过市场推广,知道推广宣传的铁则是迎合消费群体
但我也知道,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只有出其不意,做那少数派才有机会翻身
虽然现在视频内容看起来是枯燥了一些,不过很多观众评论、私信我说帮到了他时,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好像扯了很久自己的事,回到影片
我之前有提过影片最后,在幕后王子与公主面容上挂着一副悲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我猜测木偶戏中的角色也许代表的是创作者的内心吧
他也很想演一些更有意义的戏剧
但现实就是这些戏剧赚不到钱,于是他无奈的继续讨好观众
不断的上演黄暴剧情,赚取更多的钞票
讲到这里我们顺势说说该影片的名字《娼妓与野兽》
跟知名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很像,或许这是在暗示
儿童眼里的童话,在大人眼中又是另一个故事
在儿童眼里是美女,在成人眼里是娼妓
其实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有一个猜测
影片会不会是两个观众看的都是同一部戏
只不过各自眼里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剧情呢?
我听说过,我们常说的格林童话,实际上最初都是由成人故事改编而成
第一版《格林童话》在出版同业和书评家眼中,是个「母亲念给女儿听时,会不由得羞愧脸红的故事集」。因此,格林兄弟在后来再版这部童话时,做了不少的删改;尤其是最引人争议的性交、怀孕、近亲相奸等情节,更是彻底的加以删除。
不过如果按照我这样理解(两人看同一故事看出不同剧情)的话
影片的表现手法应该是先小孩看戏,接着大人看戏
看的都是王子大战怪兽拯救公主,但看到的景象不一样
最后结尾木偶戏归一
镜头转向观众,这时发现原来大人跟小孩在看同一部戏
另外,后来随着我深入理解这部影片,我对《娼妓与野兽》这个名字有了新的理解
娼妓,就是木偶剧创作者,随意出卖自己的作品(肉体)
野兽,就是观众,或者说是观众那野兽般的本能和欲望
其实UP主以前当文案和接外包的时候,也戏称自己是文字性工作者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为了讨好甲方和博得更多浏览量在出卖自己的文笔
也做了一些毁三观的营销与炒作,做了一些很无下限的事情
我那时心里不爽,但为了钱还是照做不误
但现在做视频的确是感觉好了很多,至少我在做我想做的事,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虽然这些事暂时不能掀起多大波澜,也不能让我温饱
最后来聊聊影片中几个细节吧
第一,王子角色是第一次来到这部木偶戏的。因为他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演绎自己的角色,等到后面上演暴力的剧本时,他整个人都是一脸懵逼,麻木的,最后还是公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缓过神来
第二,王子第一次来,那么相对的,公主和野兽则是上次留下来的角色。
第三,上一届王子已经挂掉。既然王子是第一次上场,而最后怪兽死掉又有新的怪兽登场,我们可以猜测这部木偶戏也许已经演绎了很多场,而上一场则是野兽赢了,王子死了的剧本。
第四,公主有没有死过呢?如果公主死了,大家想象一下会是一个怎样的剧本?啊,想想就觉得好黑暗。
好了,本次的解读就到这里
随着慢慢的长大,我们会变得更现实,更功利,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然而不管我们经历过怎样的洗刷与打磨,也别让自己内心那最后的一丝美好、梦想消失殆尽,因为这些才是能让你真正感到幸福的事。
我是Dollar,一个不专业的良心解读者
喜欢视频可以关注新浪微博和bilibili:dollar007,咱们下期再见,拜拜
《娼妓与野兽》影评(六):成长是去伪存真,而非知伪存伪
短片看完,确实受触动,但对某博主“我们变污了”的解构心中发寒、不敢苟同。跑到豆瓣上,也看到一众的忏悔主调,“做为成年人我们是不是要思考点什么”“童真再也回不去了”等,评分到了8.2.
可是,戏中的现象实在太正常不过啊。
小时候看童话,不管是格林、安徒生,还是《一千零一夜》,甚至是图书馆借到的一本陈旧厚重的《意大利童话》里,大轮廓都是和美的爱情:王子公主一见钟情珠胎暗结,公主被掳,王子被逐。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和美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故事模板,可以依次把男主身份替换为:国王,大臣的儿子,乡间的帅小子,古堡的主人;可以把女主身份依次替换为:公主,女神(真的女神),灰姑娘,富商的女儿,大臣的女儿,都完满成立。撇去后代解析出的这些童话中的暗黑暴力因素,讲故事的人专门为孩童编制出了一个秩序井然、单纯无暇的世界。
但直面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半点的幻想和狂妄。短片中的公主,姑且物化为“身边的她”或抽象的“追求物”。而怪兽,可以概括为粗暴强壮(拥有一眼能看出的优势)却无人性的竞争者或现实。当一个不再有童话中的主角光环笼罩的成年人初尝坐拥理想的欢喜,与之俱来的不是装模作样的披荆斩棘,而是赤裸裸的可以量化的真枪实弹的较量。成年人有所负伤都不可避免,失败也有可能。所以剧中观众看到庞然怪物来袭,舒展的眉头后是会心一笑,有种心照不宣的被理解的默契。
自己可能被现实重击,眼睁睁地见证连爱人和理想都可能被生狠夺去,毫不怜惜地蹂躏糟蹋。 拥有毫无区分度的脸型和表情的人们,苦笑的大概不是台上的木偶,是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人生。大部分的成年人,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国籍,在能力才华撑不起想要的生活时,都会在这条成长道路上受挫受辱,手中削铁如泥的绝世宝剑也不过是一把普通的道具。
剧场末尾,王子携手抢回的爱人,似目光呆滞,无力地缓缓落幕。是不是在怀念刚才的一场厮杀?是不是幡然醒悟,奋斗并不是孩童时代简单地对困境的一针见血一剑封喉,而是实实在在的拼命厮杀、垂死挣扎后绝处逢生?渴望有所成就,也不是那般如心所愿的风风光光抱得美人归,而是浴血奋战后理想已有瑕疵,满是疲惫。
相比而言,我看不出成人版有何不妥。孩提天真无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成年人的有意庇护。成长的过程不是明知孩童世界的虚假,仍坚持唾骂社会的阴暗面,愤愤不平,成长是看清现实社会所必需的生存手段,仍能坚持真我,不气不馁,有所追求。 我倒是十分喜欢这个结尾,并觉得有种鼓励的意味:当你找到了那位今生的心之所爱,可能她已被伤害过抛弃过,你是否还会一如纯真的孩童,去呵护你的公主?当你已不再单纯,已满是伤痕,你是否还会去奋力拼搏,争取曾经的梦想?从这点说,不知台下的看客是否有笑有泪,它是如此的写实啊。
《娼妓与野兽》影评(七):只能勇敢
看完之后只能说一句:只能勇敢。
现在看这个动画唏嘘不已的大人们,请扪心自问,你们还在相信童话么?你们相信王子和公主会有美丽的爱情故事么?你们相信他们历经了千难万险之后会更幸福的生活么?你们还信什么?还留下了什么?
我没有这些信仰了,但是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但是,多少会有的吧。我们会矫情的讨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渐渐散去的爱情,我们会猜测年轻的国王又娶了其他的女人,我们会极尽一切去想象,不是因为我们希望,而是我们把自己带入了。无法自拔。因为现实。这才是爱情本来的样子,这才是数据的本来的样子。
像是爱情,我们相信它,只不过没能希望他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孩子们的世界里你用现实去铺垫真的好么?告诉孩子们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也并不会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充满了生活中的琐碎。童话之所以变成现在的样子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可以更好的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么?如果一个孩子听到的看到的都不好,那样的人生错在谁呢?
记得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就是现阶段里在文学领域里有成就的大多数是(受过苦难)的孩子们成长起来的,这是苦难的作用,他让人直面他,越过他,写出超脱的东西。这些东西会让人抱有希望。
都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吧。也记得那句Mathilda的话: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éon回答她说总是如此,那样的孩子会面临一个怎样的人生,没有变化而且充满痛苦的生活让我们怎么能面对。
我们只是需要前进,而不是需要苦难,没有经历什么苦难就能成长起来的人生未必不美好,但是决计没有为了生长和成功去追求苦难的人生才算赢家的说法。动画很短,却拆穿了普通人更多的样子,掉在现实生活的泥淖里,并且把周围的人一个一个的拖下来。很难看却也是现实的样子。
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我只能勇敢。
《娼妓与野兽》影评(八):个人见解
个人看完这个短片之后感触很大。木偶戏(这应该是木偶戏吧,个人不清楚)中公主变成了娼妓,是因为观众不同。一群表情严肃的老男人对幼稚纯真的童话不感兴趣,他们被世俗同化看到野兽OOXX公主,想像自己作为野兽这种上层阶级(大概是)或特殊阶级肆无忌惮享受眼前的美女,感到兴奋,露出笑容,看到王子屠杀野兽,想像上层阶级终因享受过度被下层阶级所推翻所取代,感到更加畅快,为王子喝彩。并不是童话变污,而是随时间的流逝,纯真的童心早已殆尽,剩下的只是更加适应社会的现实的样子(额,我词汇较少),王子为眼前喝彩的老男人们感到无力与悲凉。
以上仅代表个人想法,本人涉世未深有些地方不能准确明了的表达出来,万分抱歉。但我相信为失去童心的那份悲哀的心情通过影片深深的感染我们,治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