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帕特森》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帕特森》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21 21: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帕特森》经典观后感集

  《帕特森》是一部由吉姆·贾木许执导,亚当·德赖弗 / 格什菲·法拉哈尼 / 内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特森》观后感(一):我他妈的什么尿性喜欢这种片儿

  帕特森是晴天

  晴天却被配乐和台词伴的忧伤沉郁,忧伤的我觉得'That's it.'后来听到了公交车学生们的对话,闲扯后相约着去喝咖啡语气里透露着年轻无畏,我替帕特森而悲,我替人而悲。我不知家、车站酒店三点一线的帕特森是否羡慕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学生。他们本是相同,可年轻的人啊,似乎更多了一丝对“不同”的渴望和创造“不同”的机会。其实,谁知道呢?

  帕特森不爱说话,不爱笑,我好奇他在想什么,他为何不笑。其实,他没有想什么。就像他换班的司机问他:“How's ur day?”

  “I'm okay.”

  He's okay,for sure.

  工作时的他,镜头总恍惚的从车窗里闪现没有什么人的街景,深受爆米花片荼毒的我总觉得要发生些什么,也许只是一个文艺青年看世界的日常。

  遛狗时的他,把狗拴在路边,天是黑的,常有偷狗的人出没。我总觉得这个叫Marvin『Which reminds me of MarvinG』的狗会被顺走。第二天,它仍然坐在沙发上,在这对爱人轻吻时发出不知是羡慕还是嘲笑的声音

  公交车在马路上出了故障,人们问他,是否会有“fireballs”,我也怕fireballs,还总以为帕特森会被解雇,断了这没什么经济来源的小两口的口粮。

  其实,我本所期待的也罢,畏惧的也罢,困惑的也罢,没有发生。帕特森还是在大多数的时间里皱着眉头

  Laura真是美极了美极了。她皮肤颜色,她与Marvin说话时性感的口音,她似忧似愁的眉毛,她把带有波点的纱布缠在头发上,她换上了black&white的裙子,为了搭配black&white的吉他,她在窗帘上画了不同样子的圆圈,她的纸杯蛋糕上也是不同样子的圆圈。

  『坐在窗台上写影评,写一半妈妈进来躺在我的地铺上听她听不懂的英文歌。

  o...I'm done.』

  另加一句:《Water Falls》及其他的所有诗都太美了,我这种人居然get到了“诗意

  《帕特森》观后感(二):贾木许:我枪击你的平庸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贾木许。

  一个骚到连派爷都服的导演

  坊间将其称之为「史上最顽强独立电影人」。

  从影23年,对商业有着近乎执拗的抵触,常年独立于美国电影产业之外。

  独立电影人、音乐人这一称呼听起来逼格满满。

  可在处处讲求商业既得的当今,却是一个如怪胎般的存在

  在电影艺术风格上,他绝对骚的没边。

  他的骚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他坚持自己的电影创作风格和美学标准

  一方面又拒绝主流商业化的艺术包装,视票房,商业利益为粪土。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艺术追求和电影投资人时,他说

  别让这些混球拿住你。

  这部电影,绝对能拨开庸常人生给你一波精神高潮。

  作为去年戛纳电影节场刊得分第二高的电影,尽管最后空手而归。

  但个性如贾木许,早已不在意什么金棕榈。

  曾经有影评人这样评价贾木许的电影——

  法国知识分子对于吉姆.贾木许的肯定,就像是那种又聋又蠢的家长给自己的傻逼孩子鼓掌一样。贾木许今年33岁,跟基督被定在十字架时的年龄一样。我们只希望,他的电影事业能像基督一样得到重生。

  放在我国电影导演身上,一定会花钱购买大量水军替自己营销洗白。

  贾木许不干,他把这段评论报纸上剪下来,装进自己的钱包

  时时提醒自己

  这份敢于面对审视的魄力,放眼于全球导演。

  没几个人能做到。

  诸如王家卫这样长年被文青们视为缪斯般存在的导演,在面对大众口碑面前。

  也是悄无声息的拉下了身段,去年明星刷屏的我喜欢仍留在派爷的脑海中。

  都说三流的导演靠小鲜肉和段子,二流的导演拼故事,只有一流的导演敢拽的二五八万的,我给你一张带情绪的白纸,喜欢什么自行填写。

  关于这部电影,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接近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人生都没有情节,为什么电影或者小说就必须有?

  帕特森是这个城市里的公交车司机,唯一的爱好就是发车前写诗。

  拜托婊婊们不要一听到发车+写湿就想起派爷。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女友,无职业者,但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鲜想法

  一会儿要靠卖杯子蛋糕发家致富,一会儿要买吉他做乡村音乐女歌手。

  每天在家涂涂画画,不是窗帘上花个圈,就是裙子上画个点。

  故事发生以时间为单位,周一到下一个周一。

  不同于《都灵老马》致敬《圣经创世纪》。

  电影在同一维度中,开出了两枝不一样的枝桠。

  帕特森清晨醒来,看表,亲吻女友,独自吃早餐,拎着便当盒步行上班;

  开车前写诗,在行驶中听乘客谈话,散落的街景,下班回家,吃完晚饭遛狗,顺道去酒吧喝一杯酒。

  一周七天,天天如此。

  线性的生活听起来略显无聊是不是,但贾木许的魅力在于——

  画面非常考究,摒弃讨好观众的姿态

  将「日常生活诗意化」,你在镜头里能够感受时光流逝

  对于静谧空间的精准把握和善用主观镜头,也令派爷为之叹服。

  故事让你看到「性冷淡」,但画面却让你慢慢陷入水乳交融的巅峰状态

  很难想象,在消费主义大肆盛行的今天,传统叙事在这部电影里无迹可寻。

  只余下画面,缓慢滋养你的头皮。

  随时等待精神高潮地爆发。

  电影一如既往的散发着贾木许式的疏离散漫。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依然高水准的审美。

  曾经混迹于纽约地下文化圈的他,曾经组建过自己的乐队。

  难怪有人说他是专职乐手,兼职导演。

  也许他的电影美学和数字时代电影时代所热捧的颜值,撩,污,暴格格不入

  但派爷还是喜欢这样的存在。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帕特森》观后感(三):愿作鱼

  这部片子下在手机里很久一直没打开静下心观看。男主帕特森,在这个叫帕特森的小镇出了很多不平凡诗人,帕特森这个名字已经带来了诗意,多么不平凡,但他却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名普通公交司机。镜头中每周都一样,从爱人的枕边梦醒,每天走一样的路,开着公交去往同一个地方,第四维度的时间也是那么不经意就流走,第五维度?第六维度?是不是有更多不一样的生活出现。帕特森在这样的平凡的生活里坚持写诗,寻找更多维度的生活。爱人也是富有艺术生活的心态,“黑白”这两种最无味的颜色在她手中创作了很多不一样花样,家里画画自己的服装头饰吉他都是黑白纹样,包括两个人约会去看的电影也是黑白,多么乏味的颜色,在他们眼里始终是美的。终于一周等到要周末的前一天周六晚上,回家时发现平时创作的笔记本被狗狗啃撕掉,在爱人心愿本可出名的机会也这么瞬间没了,不过这个时候。帕特森并没有那么伤心失望,在我看来,这在他心里,其实是一种随缘心态,生活就那么无常,而他自己内心其实也从没想要让自己出名。最后的那段话中,你是否愿意当一条鱼还是猪或骡子,他内心只有鱼。鱼一直活在别人看不到的水里,自由自在;而猪和骡子却是别人畜养的动物,任听别人呼唤与宰杀,这跟出名之后社会总会给你一些不美好事情一样。而其实,听从心里的安排是最自由的存在方式

  《帕特森》观后感(四):On Poems

  The poems that Paterson writes touched me-lines synchronously flashed on the screen when he creates in several fixed locales, say, the basement, the bus before departing and the bench near waterfalls, where he often takes a walk. Poems were-in handwritten forms-claiming ownership of Paterson-the “poet” and of Jim Jarmusch-the director/auteur (some poems were written by Jarmusch himself, like the water falls).

  I found one poem intriguing for its breaks with the aforesaid synchronicity. It appeared on Paterson’s way to home; but the content went as follows, “I’ m in the house…/my legs run up the stairs and out the door/my top half here writing.” A so-called “horizontal montage” seems to be mor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poem. Catherine Breillat once employed such strategy in “Romance” to shot the top half of man-woman gracefully talking while their lower half having sex. The desynchrony between the poem and its visual representation in this film somehow foregrounds Paterson’s anxiety vis-à-vis his body, his identity.

  aterson once moved blithely between the identities of poet and bus driver, like his literary idol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But he gradually found difficult in balancing, which is self-evident as he was interrupted by his Indian colleague in the workplace and his wife at home (the Indian fellow had knocked on the bus window when he was writing for five times while the wife freely entered the basement where he creates). As the bodily separation in above-mentioned poem, Paterson experienced the same in perceiving his identity (can bus driver and poet coexist?) and it further culminates when the bulldog tore his notebook. The one and only “material” which verify his “poet” identity thereby vanished. As Deleuze affirms “consciousness itself can become a viable fact only in the material embodiment of signs.”

  The material embodiment of signs, a new notebook is given through a Japanese literary lover to Paterson in the near end of the film, thanks to the kind-hearted director. He will keep writing, I “optimistically” believed.

  《帕特森》观后感(五):开启我的贾木许之旅——《帕特森》

  对于电影来说,不仅观众挑电影,相应地,电影也会挑观众。给我这种感觉的电影来自两个导演,第一个是伍迪艾伦,他挑观众的阅历和想象力。第二个就是贾木许,他挑观众对情绪的感知力。

  早就听闻贾木许,却一直没有勇气点开他的电影看,总是怕被自己的跳跃思维打断观影的情绪,以至于无法沉浸。打开这部《帕特森》却是意料之外的一场事故,引起了一连串难以收拾的共鸣。

  贾木许的电影有着独特的节奏,在《帕特森》里,缓慢却不失规律的生活时钟,会在清晨叫醒主人公起床,上班,定时把公交车停放在指定的位置上,下班回家,吃饭,遛狗,去酒吧喝酒。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夹杂着时间的流动,构成了这部片子的主题节奏基调。这样的节奏基调,书写了乏善可陈的“生活”。

  不过,贾木许的能力就是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日常中找寻一些可以被称之为优雅和追求的东西,比如说写诗、绘画、杯子蛋糕、吉他,还有酒馆里对帕特森的名人解说。这些诗意使得平庸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让人无法忍受。主角虽然是一个公交司机,但是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火柴盒找到写诗的灵感,可以从每日睁开眼就看到的枕边人身上找到热烈的情感,可以从陌路的相逢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诗歌和理想,有的时候就像平日里一个被挤扁的午餐肉罐头,不占空间与时间,却永远必不可少。在电影的最后,一个寻找帕特森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日本诗人对男主角的描述:帕特森的写诗的公交司机那样。其实平庸的生活和诗意的理想没有绝对相抵的冲突,他们也可以和谐共处,甚至爆发出灿烂的火花。

  如果说,伍迪艾伦是被来自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和与身俱来的想象力塑造的导演,那贾木许应该是可以用一种平稳的态度和心境去对抗内心骚动和发现平庸之美的导演。没有伍迪艾伦的天才式爆发,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的是赋予生活诗一般的意境和赐予自己诗一般的心情。

  《帕特森》观后感(六):生活的平淡,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看完了。整个节奏有点慢,整个故事参杂各种不同形态的人的情感生活,主要的还是写爱情跟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女主角我挺喜欢的,会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并且支持自己的老公,相反我总感觉男主角不像她老婆一样的爱她。总会有所保留,有可能性格比较忧郁?嘛,不知道了。。。我感觉高潮是在他的“秘密笔记”被撕碎了,我一下子浑身鸡皮疙瘩,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难道因为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载体没有了;那段记忆情感也就缺失了。比较逗的是那个日本人,“啊哈~~~”醉了,难道他想表达的是“啊哈~~~加油!!?”,哈哈哈,其实不太清楚他所扮演的角色。最后的诗“The line”我感觉名字起的很好,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新的开始,都可以从头开始;然后整个电影记录的就是从周一到下周一,完全是一个轮回的概念一个新的开始。没有体会出来太多的浪漫主义气息,没有太多的感受,只有生活的平淡。

  《帕特森》观后感(七):消化是一件残忍而自然的事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那是一家烤串店,也许是要和羊肉、脆骨、生蚝、韭菜在烤架上转动的滋滋声般配,店里的音乐也是爆裂的,聒噪得即使面对面也要靠嘶吼才能勉强听清一二。酒足饭饱之后,我们说去个安静地的地儿开始第二轮,在我们出门的时候,原来放在外面的一张给客人等位用的八仙桌空了出来,它不远不近地挨着马路,露天席地的,抬头往外看,是一天灿烂的好星。

  我们对视一眼,默契地二话没说就甩下刚背上的包,就这儿吧。

  炸裂的音乐被锁在店内,外面的车流在夜里也显得分外温柔,偶尔的呼啸声和喇叭声,以及陆续进出的客人和路人的絮语并不让人觉得烦扰,倒像是给风铺了一层底色,总之,惬意极了。

  已经买完单的我们又点了几瓶啤酒,在大马路牙子上聊天。

  企鹅和TT都聊起了刚刚结束的北京电影节,说起了自己看的片子,她们俩观影趣味并不十分合契,在电影节有限的选择里也只撞了一部,即使是这撞车的一部,她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企鹅爱的不得了,TT则认为是无聊的大闷片。

  《帕特森》。

  这部片子我前阵子刚刚下在电脑里,还没来得及看,我向来不在意被剧透,既然她们都看过,做个推介也好。

  企鹅是这么介绍这个片子的:男主人公是个公交车司机,他的生活无聊又机械,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些小诗,后来因为疏忽,这个笔记本被他家的斗牛犬撕得粉碎,电影就是讲他怎样默默消化这一事实的故事。

  她用了“消化”这个词。

  像我们此刻不紧不慢地喝着啤酒消化方才被塞进肚子里的羊肉、脆骨、生蚝和韭菜一样吗?还是像不小心选择了格式化,或者像往碎纸机里投进了重要的文件?

  因为这个词,我决定把这部搁置了一阵的《帕特森》看掉。

  故事情节就像企鹅说的那样,甚至电影的架构也和男主角帕特森的生活一样,周一、周二、周三……循环轮回,我们看着帕特森每天在相同的时间起床,走一样的路线去上班,循固定的线路开同一辆老旧公车,在进门前习惯性地取出信件和扶正邮筒,在每晚遛狗的时候去同一家酒吧喝一杯,通常都坐在吧台的固定位置。

  这庸常生活的唯一诗意是,他会写诗。

  不怎么押韵的,通常不是一气呵成的,破碎又浮华的诗。

  高晓松用“诗和远方”勾引了大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人们都聪明地意会到,这里的“诗”是一个隐喻,指一些美好而无用的东西,养个花之类的大概也算。

  《帕特森》的导演的处理是,“诗”真的就是诗。

  简直大胆。

  我说大胆,是因为通常这么做的后果是招来讪笑,就像《四重奏》的那句名台词:有志气的三流就是四流。同样的,想写诗的公车司机就是更可笑的公车司机。

  是的,大胆。

  去年10月份,我辞去了工作,我一直记得当我跟我的领导说“我要辞职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时她微妙的表情,她很耐心地跟我分析,说我看过你写的东西,是不错,但我不觉你有惊人的才华,从你的性格来说,我也不觉得你适合走这样一条路。

  事实上,我也觉得很羞赧,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年纪,放弃好不容易有的一点积累,去做一件没有任何基底的事情,冠之以“梦想”或“诗意”的虚名。

  我还是去做了。

  除了父母和几个亲近的朋友,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我一方面把它内化成一件“我想去做的事,别人没必要知道”,另一方面也担心势造得越足,失败时各种意味深长的眼光就越叫人难堪。

  是的,我从一开始就预想到了它的失败,而最终,它也确实失败了。

  3月末那天早晨,我看着复试名单时的心情,大概和帕特森看着被狗咬得稀碎的诗本一样,惶惑不已又无话可说,因为我们甚至不敢说被摧毁的那个东西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被撕烂打碎、散落一地的究竟是什么呢?那个好像结石一般让我觉得难受的固状物又是什么呢?

  帕特森在女友不断道歉和安慰时,平静地说:“没关系,那不过是一些写在水上的句子。”我也会在朋友安慰我的时候说:“没关系,那不过是一次想象中的到达。”

  生活仍然一切如常,帕特森在诗本被毁之后一个人走到瀑布前静坐,那时候他可能在想,以后我应该不会再写诗了。我会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我在3月末那个清晨之后,也曾一个人去到景山公园的山顶,看着眼前方正的紫禁城,心里想的是,我不想再碰电影了。

  当然,不管是帕特森还是我,最终都没有这样,那些在我们心里并且只在我们心里发生的巨变会最终平息下来,热爱终究是热爱,即使它曾让我们感觉受伤。

  企鹅的概括十分准确,这是一个关于消化的故事,消化是一件残忍的事,它类似于“算了”,我们一边若无其事,一边把那个结石般的固状物费劲地整个吞下;但它又是一件无比自然的事,任何一个活着的人,在再次吞咽之前,都需要把之前的囤积消化干净。

  电影最后,帕特森在瀑布前遇到了一个日本人,那人给了它一个新的空白笔记本,对他说:有时候空白代表着更多的可能。

  啊哈!

  《帕特森》观后感(八):暗流涌动

  一开始,要是没有那只狗,我几乎要换片了…

  结果,看着看着,就入了戏…

  男主一尘不变的生活,和大多数的我们一样,平淡的像一潭死水…

  每天上班开着同一辆大巴车,同一条线路接着不同的乘客…

  下班回家,有喜欢黑白色调的文艺女友相伴,感情稳定,毫无波澜…

  晚上同一条路遛狗(后来连狗狗都走腻了),进同一家酒吧喝杯啤酒,遇着的都是同一批人…

  (每次他把狗子停在酒吧门口,我总是很担心狗子被偷了…别跟我说这是天朝吃瓜众的惯性思维哈~我会难过的~哎~)

  而那些诗句就像这平静生活下的暗流,不断地从湖底涌上来…

  啊哈~我从那个奇怪的日本游客那里得知,原来 帕特森 是一座出产诗人的城市啊~

  怪不得这个城市那么文艺呢~

  当男主那本笔记本被狗咬碎时,我心里在想,他要是有个smartphone就好了,可以把诗句写在手机里保存,会不会安全一点呢?or, maybe worse...

  狗演员Nellie演得真好~我没看睡着,全亏你了…(开玩笑的)

  《帕特森》观后感(九):单纯很喜欢帕特森,无论是地方或人

  我还是要表达一下我对帕特森的喜欢。看着司机那张脸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到底会讲什么?一个名叫帕特森的公车司机在帕特森写诗工作最后再回归于生活。一板一眼三点一线。会对陌生人表达善意和微笑,深爱伴侣又坦然面对情感。帕特森是人们身边很多人中的一个,帕特森也是人们会去或者说想去的一个地方,无论是为了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还是单纯的这个地方。我爱帕特森,无论是人,还是这个地方。或者这部电影。(那个长的像詹尼佛康纳利的小姑娘太美好了。

  《帕特森》观后感(十):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看之前认为这是一部文艺片,看完后发现它在讲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亦或者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一种可能~

  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在一个三四线的小城,和自己没有工作的爱人,带着一条胖胖丑丑还有点高冷的斗牛犬,生活。生活是千篇一律的生活,每天六点多起床,吃麦片,上班前在车位上写点诗,中午在瀑布前吃午餐,写诗,开一天车回家,遛狗,去酒吧,睡觉,然后开始新的同样的一天,周而复始.....

  oring

  但我喜欢男女主角对待这种生活的态度,冷静而淡然,像生活的智者一样,把这样枯燥的生活过成那样的文艺范,过成那样的浪漫。而就是在这千篇一律的每一天里,那每每出现的每一点不同,每一点“意外”,都何尝不是有趣的呢?在平淡中甘于平淡,在千篇一律中发现惊喜,在平凡中能静下心来发现不平凡,这就是生活的智慧吧。而找到一个能和你一起体验这种平淡的人又是何其可贵呢?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命不是不够浪漫,而是找不到那个能够与你安于平淡的人。

  激情,绚丽,充满新奇,灯红酒绿的生活当然是人人所追求羡慕的,这样的生活当然也是有趣的,能和你一起过这样的人好多好多。但当生活慢慢冷却下来,当激情都已散去,生活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变得无趣乏味,又有多少人能依然过的怡然自得呢?难,很难。

  生活的很多可能性,连这一种可能性都能过的这么有诗意才是生活家,才是智者,才是人生的赢家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