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门遁甲》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奇门遁甲》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22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门遁甲》经典观后感集

  《奇门遁甲》是一部由袁和平执导,袁日初 / 梁家仁 / 袁祥仁主演的一部动作 / 喜剧 / 奇幻 / 恐怖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门遁甲》观后感(一):百看不厌 天马行空

  百看不厌之作

  ———小时候在电影台看过一次后,立即爱上;只要遇到重播,每次都会翻看。

  翻看次数不下几十遍!

  天马行空的剧情

  ——故事简单利索,单刀直入,当时小孩子的我也看得清楚明白

  配以天马行空、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令我大饱眼福头脑盛宴!

  经典桥段:

  野鸡水墨挂画,以手掌为刀,精细裁割,切成片条,下锅浸煮,美味鸡肉面成~

  饥肠辘辘男主吃后,回味无比!

  男主参与法术竞赛,某环节为过纸桥;纸桥以竹搭架,以纸糊面,踏上即踏,需轻巧之身方能成功而过;男主在纸上绘蝶,而后裁出,系以红绳,男主携红绳过桥,纸碟群起而腾飞,轻巧踏桥而过!此类天马行空的经典桥段满满皆是!

  《奇门遁甲》观后感(二):港片辉煌期的奇思妙想

  80年代的港片是与新世纪迥然不同的,打斗是老式的一板一眼,剪辑和动作设计都不如现在这般酷味和破坏力十足,故事讲得随心所欲,怎么乐呵怎么来,常被人诟病牵强幼稚,但是娱乐性十足,而人物表演更是夸张绝伦,非大喜即大悲,动辄眉头紧锁苦大仇深,时而又嘻哈作怪乱作一团,大有一种疯狂的童趣在其中,虽简陋欢快

  单论动作打斗,本片多少有些负了袁家班的名声,几段刀剑乱斗都中规中矩,和同期作品比起来虽然不落下风,但实在难有出彩之处,看时只觉热闹,并无惊喜。因此虽能提名金像奖动作设计,但是输给有大段硬桥硬马搏击动作的《败家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唯一有些创意的,算是“坐着对打”那一小段,颇有些杂耍的趣味,但也太短,唤不起多少喝彩。

  既然纯粹功夫打斗不够精彩,本片自然要在其他地方花下脑筋,正如片名所示,大玩法术阵势,层出不穷奇妙构想大行其道,从头至尾简直成了民间法术投资赞助的广告片。片中主角都是草根平民,唯一一个身份尊贵的“国师”反派也不带一兵一卒,孤身上阵,尽显平民本色,似乎刻意弱化全片的神秘色彩。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法术一出,其构思之巧妙,道具之多样,离奇巧合的笑料之鬼马,难以尽数。相比徐克的新老两版《蜀山》,虽然主角都是法力无比的剑仙,特效上也比本片高出无数,却未能有本片这样称奇的效果,可见好的电影需要的绝非大投资大格局,而是创意的独到。

  《奇门遁甲》观后感(三):《奇门遁甲》里的道教文化

  老动画《崂山道士》是81年的作品,痴迷《神仙传》的小道士一心往崂山求仙术,在水墨与木偶的世界里呈现出活灵活现民间艺术,糅合道教对于宇宙世界的特别理解方法,让一颗颗童心种下了一棵好奇种子,觉得法术很神奇。当然艺术处理与加工寄予了人类美好愿望,更是古朴的天地神仙,玄灵世界,道法自然的趣味。

  而后找到了这部《奇门遁甲》82年的,老作品,虽然没有优美细节处理,不过生龙活虎的两位道长与元君,每日如老夫老妻般的争吵斗法实在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在不怀好意的坏人潜伏在周围的时候,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提前感知异常或是鬼魅妖邪的能力,让人对他们的修为尤为敬佩。道教并不认为众生平等,也不认为凡事皆要忍让,修得今生的最好,得道成仙是他们的终极愿望,但是道教强调德行与忠孝。远古及上古时期皆是历代君王信奉明理道家之理,认之为大道。到了诸子百家汉时独尊儒术,道在老子时代,老子看到世间少了淳朴,多了复杂欲念,于是有渐渐归隐之心,但是他们必要时也是出世的。到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慢慢神仙道教变为主流。直到唐朝佛道兴盛。宋明长足发展,得以发扬光大。道教的发展历史糅合了传统文化的太多东西,被尊为百家之首。这些奇思妙想,让我想起了古人的智慧,外丹对于化学的观察,西方人有炼丹术,道教的外丹或许要早很多。内丹术对人体的理解,特别是气血经络,补气的丹药。电影中有国师在小王爷脚下用针灸画了北斗七星而七星天罡龙脉对于小贝勒做不做得成皇帝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天机不可泄露,此举只是想瞒天过海,真正决定国运的是山川河流的走向,即龙脉的位置现代人想想古代来讲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山川河流,大自然的馈赠,没有天灾人祸,才可保国家的昌盛,古人没有那么多先进知识,但是对于自然的理解却很有趣,因为万物有灵,妖神毒兽皆为毁灭破坏自然的象征

  在这部电影的前半段,有一段祈雨的情节,很是有趣,真道士先是发现自己的风湿犯了,因为此病随天气变化,然后用古朴的测量方法,观察四方的湿气温度风速,其实现在人只是改良用了更先进的传感器去感知天气的变化,古人的办法只是古朴,但是有效,此也算是对天象的认识。真道士用尿淋了作法的假道士,然后用青龙作法,唤出了大雨,古书里描述武当山在唐朝有五龙峰祈雨,后建五龙祠,明代道人张守清上京城应诏祈雨的描述,道士是真的会祈雨的,至于为什么,除了了解天气的变化,或许对于奇门遁甲人类尚有许多未解之谜。

  所以道教很有趣,其中也有提到医术与符咒,武术均有很多描述。医术是在教头眼睛被毒瞎时,道长给药砂锅熬之熏洗将其复明。武术就不说了,在与国师大蝙蝠的大豆与最后法术比赛中均有显示,还有幻术,易容术与大蝙蝠的外衣,有许多有趣的情节,飞刀飞剑,两位老人家身手不凡让我们领略到了武术的趣味,不是为了杀人的武学。道教并不隐瞒武术是杀人的目的,至于其他太极及其相关的功法是另当别论的。符咒的灵验目前我眼见为时过例子,但或许只是概率问题,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最近与道结缘,虽未入道,但此生会精研道教的医学,因为学中医的底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道教的典籍与文化让我悟到了许多道理

  感谢前辈奉献如此美妙的电影,后来的电影无论是放在古代的场景还是现代的场景,讲大半是僵尸与鬼,这种80年代早期的奇思妙想,在后世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中国人的智慧渐渐少了许多,此为憾事。

  《奇门遁甲》观后感(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我很确定小时候看过这片儿,那罐头人给我印象太深了,胆小时候只觉得恐怖,现在看来真是充满了cult的恶趣味。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话用的挺合适,再稀奇古怪的点子,即使碍于当时的拍摄技术场面显得粗糙不已,但还是让人有爱。各种道术,实在是精彩纷呈,不经要为袁家班们击节叫好。

  但还是犯了港片儿常犯的病,太不重视剧情,或者说疏忽了起码的承转起合,前半段遵循了“凑巧拜师”这样的俗烂武侠情节,只不过花了比较多的笔墨在制造噱头上,但到了后半段,尤其是最后的夺令比试,就有点狗血了,蝙蝠法师怎么会来?他不是还等着带树根回去做皇帝?拜托,给个解释不好?你不能就为了把最后boss战搞得热闹一点,就偷懒的摆在一起吧

  但不管怎么说,这片儿的异色感,正是现在港片儿在漫漫失去的。

  《奇门遁甲》观后感(五):《奇门遁甲》是一部很萌的电影

  一直想看《奇门遁甲》,在网上还找不到视频的时候,光是看影评和海报就已经凭经验脑补出各种诡异神奇的画面心向往之了。一般来说,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恐怖、诡异、奇幻电影,拍得好的,那是真好看,看完也并不会把人吓着,即便总有那么几个镜头、或者什么桥段会让你忘不掉。小时候看这样的电影,会觉得很可怕,长大了再看却很亲切。我之所以心向往之,是这一类电影有一点可贵,传统且民间,难得的意境甚好。如听乡村老叟讲故事一般,如果不挑剔,甚至会有一种看明清志怪小说感觉。恐怖,有时无趣极了,而灵巧尖新的诡异和质朴真诚的劝惩,我却是相当买账的。

  《奇门遁甲》大名鼎鼎,我以为会怪力乱神到极致,然而内容却是那个年代几为武侠片用烂的主题。一个少年因机缘巧合的命运安排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了某一事件,在外力的驱动及自身的努力之下最终完成事件,达到目的,少年亦成长蜕变了。这样想来,片名“奇门遁甲”四个字似乎大了;再一想,片中处处都有“奇门遁甲”,两个正面法师连名字也叫“奇门”、“遁甲”。故事虽然老套,但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落套,起码对得起这四个字,也实在对得起观众对这四个字的期待

  影片情节虽然老套,但却很有节操。比如,片中没有漂亮女主,唯一姿色尚可的女子一出场就挂了。然而难得她衣饰平实,一双含泪的眼睛会演戏,即便是龙套也让人记得住。不枉费八旗统兵教头为她葬送后半生,很有存在感。被教头挟持的小贝勒居然真的死了而不是十几年后长大成人上演狗血苦情的伦理大片。主角少年居然真的是个好少年,没有在权力的利诱下与蝙蝠法师合作,也没有故作高大上地进行人性探索。最难能可贵的是,蝙蝠法师居然不找王府中的美女色诱少年,以此增加点爱恨情仇。如此质朴高节,唯一稍显狗血的,大概就是片尾处“遁甲”的大反转了吧,把观众骗了,而且还是很认真的骗了。不过,故事情节上的漏洞并不成为问题,大大方方、积极向上的娱乐性才是看点。几十年前的娱乐片,玩也玩得认真有格调。

  论武打动作,速度力量已经说烂,毕竟是江湖上大有名望的“袁家班”。说简单粗暴是言之草草,说直接明快才是略点要道。打斗镜头,似乎很少有剪辑,繁复灵巧又很有爆发力的招式如在目前,这是直接,却并不简单。因为实在看不出生硬的特技效果,不仅自然也很有代入感。有一种现场看戏,看武场看爽的感觉。我看片看得少,感觉似乎胡金铨的武侠最为高格,作为晚生的徐克,风格比较玄幻现代,袁和平的动作片可能相较而言是为粗暴,但很接地气,于今天如我一般不甚讲究的人来说,那未尝不是一个萌点。

  说到画面感和想象力,不扯什么审美,实在甩今天的片片们好几条街街。《奇门遁甲》的画面干净且直接,一如片中的武打动作。然而有些镜头却很令人回味。比如,假法师求雨时,有一个骨瘦如柴、面如枯槁、蓬头垢发裸露上身的老头跪在地上求雨的镜头,很有画面感和冲击力。有人说《奇门遁甲》拿到现在就是烂片,实在不敢苟同。今天来看,电影虽然主题老套,故事情节剥离了斗法也的确无可称述;但也正是如此,其亮点恰恰在于对斗法的表现,以及“袁家班”武打功夫的展现。而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技巧的展示并未沦为卖弄,一切为情节服务,能够自圆其说。现在的电影,并不缺乏宏大的主题与高大上的思想,而内容的血肉、技巧的自然、姿态的端正,以及想象力、表现力实在并不能与这样一部“烂片”相抗衡啊!忽然间想到了另一部烂片《风云再起》,这是我极为喜欢的一部烂片,虽然与前两部《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相比已有江河日下之感,但徐克一副不惜工本认真逗你玩的精神,以及电影中荒诞的悲剧哲理女神完美气势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一言以蔽之,意境甚好!

  《奇门遁甲》最为人称道的应该就是想象力了吧。想来,“袁家班”早年一定也是在江湖上滚打多年的。电影中那些细节上的处理,并非端坐书斋的学院派能想得到的。太民间、太传说、也太有血肉!这一点太可贵。时代的大不相同,人的精神面貌气质禀赋也大相近庭,他们的时代离传说更近,也离江湖更近。这和戏是一样的,因此,今天的戏不好看,似乎也不能全怪唱戏的人,有时候个人的努力未必有多大作用

  片中五花八门、奇幻诡异的斗法很多,令人看了既开眼界亦觉有趣。那些传说中的神奇埕人、移形换影、隔空点穴、钉影定形、飞陀放剑、以及七星木头人等等今天绝迹银屏的奇术,电影《奇门遁甲》都善解人意地搜集了起来。比如,坛子里的那个“鬼娃”。要诡异有诡异,要滑稽有滑稽,要萌点有萌点。就情节而言未必需要这样一个“鬼娃”,就表现力而言,这个“鬼娃”实在增色不少。惨白的四肢面容脸蛋上两坨红,唇上一点红,身体却是笨重的大坛子。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大坛子就会滚到你面前,忽然伸出奇怪脑袋,直勾勾地盯着你,发出一串小孩清亮的笑声,在你还来不及后背发麻的瞬间又变幻下一组动作,于是你松一口气发现这个成年人演的小鬼其实很萌。比如,“奇门”、“遁甲”那两个奇怪却正义的老法师的一切神秘的法术,少年误入法师门庭,墙上山水画中的瀑布真的喷了他一身水;一个面容古怪精瘦的老太太伸长脖子对少年笑着连声说道:过来呀、过来呀~~~可身体却离他几米开外;少年吓得转身就跑,眼看就要冲出门去,却在冲出门外的一瞬间莫名其妙地又进入另一扇门,眼歪嘴斜的老头拿着一副公鸡画切成条状放入锅内说要煮鸡丝面给少年吃,结果真的煮出一碗面逼着少年吃了下去。再比如那个说着扬州白的修面老婆婆,手持红线的修面手法与打斗结合得天衣无缝,真是灵巧娴熟,是今人所不能。演小鬼与演修面老婆婆的似乎是同一个演员袁振洋,于是真可赞一句:好角儿!再比如,画上的人会动并不稀奇,奇在不仅会动还能呼之而出,从而完成一个片尾意料之外的大反转。比如那个叫“遁甲”的奇怪老婆婆,其实是个男人演的,但他却踩跷,加上普通话的配音倒是一点也不违和,俨然一个小脚老太太。比如,酆都鬼城的天师大会,众法师潜入阴间抢夺令牌,不仅有茅山术中油锅取物,过纸桥、走八卦的桥段,居然还有戏曲中跳钟馗的表演。

  就想象力和演技共同营造出来的表现力而言,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袁家班”每个人的才华横溢,而更在于,其让人感受到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与一个江湖。这样一部看似仅为逗人一笑却包含着民间智慧,表现草根看待世界的电影,非是见多识广、阅历深厚者不能。他们的表演看上去似乎很夸张,但从他们的眼神却能看出他们的戏曲功底;同样是娱乐片他们的电影经得起时间的咀嚼,同样是奇幻片,这样的电影却更有质感与内容,离开特技他们照样能够拍出今人所不能的奇幻与诡异。所感慨的是,他们把中国真正民间特有的,民族特色的东西化用在电影中;其无边的想象力与饱满的精神是为今天一味模仿日韩、好莱坞,大而无当,空空如也者所应脸红的。

  《奇门遁甲》观后感(六):袁家班的无限想象力——《奇门遁甲》

  以前一直有听说这部电影的大名,因此在看之前有蛮多想象的。结果看了以后还是觉得,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真是“一切皆有可能”。相比九十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的那些所谓优秀电影,这部普普通通的娱乐电影完全可以将他们比下去。

  不追求情节的太合理性,也不追求打斗动作的劲爆,这部电影以其特别的奇幻效果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娱乐感。看完后我在想,如果让袁家班来大陆拍当时几乎同期的《西游记》(公认的经典),是否会成为一部无法超越、空前绝后的作品呢。

  强烈建议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赶紧补看一下,比之前几年美国的《魔术师》、《香水》之类靠场面和情节雕琢起来的作品更别有一番朴实的民间艺术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