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椒大夫》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山椒大夫》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20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椒大夫》经典观后感集

  《山椒大夫》是一部由沟口健二执导,田中绢代 / 香川京子 / 菅井一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椒大夫》观后感(一):为什么一定要题目

  《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沟口健二连续三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发光。

  这种悲欢离合传奇故事,让我想起 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是真的比这好多了,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说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应放眼世界 探讨人类共通的话题 而不是只拘泥于自己国家民族,骂的好。战败后,日本对欧美文化多有吸收学习,加上好莱坞的影响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相比国内创作者更受日本人的待见。

  简要记录

  沟口爱用淡入淡出叠印,而叠印也有着形状 格调有趣的对应。父亲教导完厨子王后转身看着妻子,妻子玉木低下头,叠印出多年后在去见父亲路上休息时低头舀水的玉木,同样的姿态

  《山椒大夫》

  叠印:佣人端了碗给玉木吃,玉木捧在手里,叠印出多年前丈夫捧着碗吃东西场景,只是是叠印前后,两人相对而坐,显示出夫妻对话关系

  厨子王来到安寿自杀的地方场面凝重,下个镜头就是众奴隶跳舞狂欢的热闹场面,再接下一个是厨子王独自在理政厅准备辞呈的场景,这就是动静的对比。

  玉木让儿女弄些草木来搭帐篷,儿女许久没有回来,玉木喊着孩子名字,镜头把玉木框得拘束,没有给她更多自由的明了的空间,一般的处理是,后面接的是玉木的主观镜头或玉木翘首以盼的背影的中景或全景镜头,接的直接就是厨子王和安寿听到母亲叫唤的反应,给他们的镜头也是框得比较拘束的,安寿看向画右,观众不知道她看到了什么,这两个镜头,一个通过玉木叫唤子女焦急的延宕、框紧的人物中景、一个通过对厨子王和安寿的反应的延宕、两个距离甚远的布局以及对环境的特意的不展示,暗示着周遭未知危险危机重重,给观众带来了对周遭环境的不安感。

  沟口健二和黑泽明的电影都是,一层层得剥离开循序渐进的,很有层次感,无论是整部片情节发展感觉很有条理,各段落的呈现也是很有条理,不紧不慢,稳扎实打的。

  尼姑出现,特写,与玉木一家对话,令观众生疑,给孩子盖被子,很平和中性的全景,似乎又令观众打消了一些怀疑,然后说给他们叫船送他们走,令人生疑,第二天的送别,一切按照一般电影中真正的亲友送别的场景来处理,又令人打消了一些怀疑,然后呢,在风平浪静的海边,船夫奉劝说一艘船载不了这么多人,很快事情败露了,他们知道受骗了,一路过来很平实,又在这种平实中让人感受跌宕起伏,更使人体会到其中人性戏剧的张力啊啊啊啊啊妈。包括你像后来,孩子追着驶远的船,被船夫和尼姑压制着,给的多是远景镜头,一般来说导演都会处理成声嘶力竭呐喊的特写镜头,或者至少应该给个被船夫抓着却奋力挣扎叫喊的中景镜头,这就是沟口的特别,从整部片的基调来说,也是该克制的,况且,这只是多舛命运开始,这时就给个中景特写什么的,仿佛就如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一遇上芝麻小的事便吓得哭了起来。仆人掉落海里也只有个远景的处理,没有给其他三人反应的镜头。看了截图,发现那个他们在海边分别的场景好似梦境,没有一般电影中对这种生离死别的场景的处理得黑暗、可怖,或许这也是导演留给这一家的一丝宽慰把,就是,那只是场梦,那次分别。本段落最后一个镜头是载着玉木的船远去,这个远景假若没有这个故事背景,会是个有些美有些闲适的游水梦,惨烈的分离就发生在这么平静的海边,美丽梦幻景色中。

  孩子们来到被奴役的营地后,很快就设置了大和逃跑的情节,一方面向观众向孩子俩说明在营地试图逃跑是不容易而且将受残酷惩罚的,一方面刻画了山椒大夫儿子三郎这个人物。接待来宾时,歌妓表演的场景中,来宾、山椒大夫、侍从、随从全都面向着舞者,只有三郎背对着他们,而且是只转了个头侧侧得看着他们,显示了他对于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的抵抗、格格不入。来宾欣喜得看着父亲送他的礼物,脸上满是贪婪表情,坐在一侧,侧对着他的三郎一切都感悟在心里,当晚他选择了离开。

  十年后,安寿在裁缝时听到了她妈妈传出来的歌,听到厨子王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听到自己的名字安寿,才有了反应,不仅是因为这是她自己的名字,也是因为她比她哥保持了更多的初心。安寿让唱歌的人再唱一遍,开始了一个长镜头,唱着时,安寿站起来,安寿绕着她转了一圈,变成中景,走到镜头前,才终于说了一句:母亲!接着,走过布着帘子的前景,这个设计太妙了,隐藏压制了那么一部分感情不会让观众明白,最后以柱子为边框,框住远处无力坐在地上的哭泣的安寿,人只有在心有所欲所念时才体会到自己感情会让温暖的缺失,才会因此变得像个人而不是没有灵魂的奴隶一样开始软弱心痛,也只有因为有了欲念,也才能觉悟,再后来,差点失去人性的哥哥才愿意离开。

  片中由母亲玉木传唱的歌词有意思。开始传唱的还是他们分别时的场景,“一个船工慢慢撑着船,我已为奴”还在为他们的遭遇愤懑不已,祈求孩子和自己命运的解脱,到了后来,被切过筋成了瘸子,被海浪卷到了孤岛上幸存下来,但已是瞎子的玉木,坐在地上依旧唱着那首歌表达对孩子的思念,但是歌词有变动,就是“飞吧!鸟儿!”看到了吗,已经经历了这么多苦难的她已经不再对那次分离 她已为奴的遭遇愤懑不已了,换句话说是,已经认命了,她不再对他们的重逢充满希望,不再期盼只是因为没有了希望,她只希望他们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至于能否与他们重逢已经不重要了。

  安寿听着别人唱着“一个船工慢慢撑着船”下个镜头就是海边船夫准备驶船离岸的镜头,玉木试图逃走。

  沟口在《西鹤一代女》中对栅栏这个象征的重视已然显现,在《山椒大夫》中,试图逃跑的玉木被抓回来切筋时,在栅栏内挣扎祈求不要切筋,她双手抓着栅栏,然而只会被那些人贩子们更加凶恶得拖到栅栏内里,通过众妓女的反应,表现切筋的残忍

  后面,山椒大夫要求陆奥即厨子王将病重的大和背到山头去,让她自生自灭,厨子王, 大和,安寿,茅野一起离开了,这个设置太有意思了,就像是当初他们一家分别的场景,大和如玉木,茅野如仆人,记得,孩子们进来后大和就说看着他们想到了家人然后马上就试图逃跑,厨子王欲抛下大和,但后来带大和一起离开,使大和获得了重生,和后来厨子王和母亲重逢形成对应,而茅野,仿佛就是忠实的仆人,她想随他们三,却被挡在自由之地的栅栏里,就仿佛当初分离时就淹死在海里的仆人,茅野后来为了让安寿逃走,假装自己被绑,最后一次出镜是一直 一直 仰着头 哭泣 得不能自已得说忍小姐死了。

  两人为给大和搭帐篷折草木也是非常有趣的动作 场景设计,通过场景的重现,使两人特别是厨子王找回了变成奴隶之前的自己和兄妹之情 对家人的思念,一起折断树枝也是种齐力冲破阻力的象征。

  安寿自杀时给的先是远景,然后是近些的全景,伴随着由母亲传唱的歌声死去,安寿选择死有些突然(知道自己很难逃脱而且即使逃脱前路也如哥哥描述般难行。),加上后面茅野祈祷的场景,仿佛给人以宿命感,是对身处那个时代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无力 绝望。最后是安寿没入水底后散开的渐渐消逝的波纹。一般影片的处理会是远景:安寿向水中央走去,中景,安寿正面面无表情的脸,无力的行走,特写,脸上失神怅惘的神情,中景,安寿背影。。。。但是即使在这样一个场景里,沟口都没有给过她比全景景别小的镜头,而且最后的镜头是没入水底的波纹,很安静,当初仆人也是被淹死的,安寿自杀时只有茅野看到,仿佛就是安寿在阴间和仆人的会面。

  茅野祈祷的场景,同样是栅栏设为景框,厚重的栅栏外是跪着祈祷的茅野,栅栏内是地狱不自由的世界,栅栏外是自由世界,那就仿佛是在两个世界的中间,茅野为安寿祈祷来世的幸福自由。啊 好震撼

  三郎的人物设置也很有意思。三郎的父亲和厨子王的父亲形成对比,三郎对他们的照顾仿佛就是在寻找并安抚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 仁爱,厨子王和父亲一样顽固,坚持自己认定的东西,无论如何要得到它或者消灭它,而三郎则消极被动,所以他没有能力在一开始就摧毁父亲蓄奴的罪行,他真的是父亲口中的懦夫,虽有勇气坚守但无力积极做出反抗,孩子被买了,认了,不想听父亲的命令为来宾准备节目,却也从了,让父亲不要给大和惩罚,他自己不做,却也没有对父亲作出明确的反抗,然后呢,他决定逃进佛的世界里,告诫厨子王那些大臣不会对事不关己的事情上心的。而厨子王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态度

  厨子王跪在地上在长廊外一直跪求上书,而大臣练看都不看一眼的场景就如《西鹤一代女》里一样。

  厨子王得知父亲已死的场景也是很克制的,长镜头,大臣蹲下,告诉厨子王,厨子王低头哭泣,配乐,但是很快,就是大臣告诉他封他为理长,厨子王也很快转变了情绪。那么这种对父亲的思念应该如何得到更完整的表现呢?厨子王去看父亲的坟墓

  厨子王抓了山椒大夫后,走下阶梯,阶梯下是跪拜的一大群奴隶,这个演讲感人。是带着很真切感情的纯真的告白,说要平等什么的,能够这么自然真切毫无政治腔说教腔大话腔什么的,不做作,厨子王这个演员在这里仿佛就是感同身受的演绎,到后面情不自禁的哭腔,带动着奴隶们的哭泣,很 感 人,勇敢的心里有过这样的演讲,那是纯粹的充满荷尔蒙的慷慨的激昂,而这里就是一种很个人也很移情的表述,特别能打动人,假如在电影院看会有很多人哭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力量?因为本片本有的一直的克制 朴素 ,显得真诚 纯真 富有张力。后面厨子王说安寿你听到了吗 忍子你听见我说的了吗,走向茅野那,问 我妹妹在哪,茅野低着头,旁边是低头哭泣的女子,她们没抬头没吭声,只是哭泣,厨子王又问 告诉我,靠近茅野的女子两个手捂着脸,更难以克制得哭了出来,然后焦急得用左手抓着茅野的肩膀,问 她怎么了,茅野抬起头来, 脆弱无力得看着厨子王,哭着说 (一路都是缓缓的 缓缓得出口缓缓得说 犹如她比他痛苦 )她死了,谁杀了她?,没有谁,厨子王手渐渐松开,茅野抬着头无力得看着,说她是淹死的,全程,年迈的茅野一直无力得抬着头,哭着,说完后,还是一脸茫然得看着,哭着,半张着嘴,这是全片最让我动容的地方,甚至觉得那一刻她的演技秒杀其他所有角色,那种绝望 无力或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可能体会到。她是很自然 不紧不慢 仿佛在用力吐出来的字眼,她自己都已无力消受了,还要告诉厨子王听,一直仰着头的那种绝望 无助,仿佛不是厨子王而是她才是需要拯救的人。看一次哭一次啊。厨子王的急切正好反衬了茅渐渐说出真相时的无力 。厨子王渐渐松手,退身,两人对视,茅野无力 茫然依旧仰着头 抽泣着 嘴还半张着 随时要哭出来的节奏。厨子王的焦急 抓着茅野的急切 有力的姿态更显出了茅野的无力。为什么令人动容?除了之前提过的因素,还有,无力年迈的老者 自己已经难以承受这份打击,还要面对着对方粗暴急切的质问,还要只说事实而不是说自己的感受。

  厨子王去了佐渡岛,经过重重悬念,找到的却是年轻夫人,离开时,有人说老的夫人已经死了,但旋即一人上来说没死,被海浪卷走了,厨子王又来到那个海角上,遇到的还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渔夫,渔夫说十之八九的人被海浪卷到这里都会死去,但很快厨子王循着歌声找到了母亲,可是又多加了一层,就是,母亲 已 失明。一层层的剥离 ,也是他们各自多舛命运的和音。

  母亲瘸了腿,意味着不能逃离去寻找她的孩子,瞎了眼,意味着即使重聚,也再也看不到孩子,两个都是看不到的诅咒。找到母亲的那种欣喜因为一开始的大远景 因为母亲的残疾落魄 又因为母亲以为眼前的是流氓而遭到削弱,这就是命运的无常,一次次的命运的打击,一次次命运的转向,强调的是对命运的宿命般的悲观

  母亲以为他是流氓后,转身准备进入黑暗的屋子里,就在这时,厨子王扑在母亲膝下,给她仁慈神像。在母亲准备重又返回黑暗时,厨子王把她止住了,母亲离开门口,又重回光明,屋内的黑暗和屋外的光明形成强烈明暗反差。

  厨子王在说 我本可以作为理长来这儿的,母亲抚摸着手里的仁慈神像,这时镜头摇成了俯拍镜头,仿佛是神在观望他们,赐福于他们。

  倒数第二个长镜头很长,演技一流。好像持续了三四分钟是不是,从母亲摸着神像的特写确定他就是厨子王到后来两人拥抱。没有特写,没有声嘶力竭的痛苦的哭泣、质问,母亲也没有问太多,平实,令人动容。现在很少人能够这则么有耐心 平和得不紧不慢得表现人类的这种情感。厨子王低着头说的,母亲如故事开头回顾和父亲分别时表现的克制一样克制隐忍,只是通过急切得抱着厨子王问他安寿在哪时做了较外化的表现。最后,还是母亲安慰厨子王 ,你听了父亲的话。我们终于团聚了。音乐也是很克制的不引人注意的,直到两人拥抱,音乐音量才放大。

  原著是姐弟俩,为了表达更多积极反抗的意味强调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后面剧情的发展,换成兄妹俩,原著是在安寿的请求下,姐弟俩获准一同上山砍柴。,本片所做的处理形成了更加有意味的对照。本片只设三郎这个人物,形成对照。结局没有原著喜乐,”终于找到了为别人家谷地驱赶鸟雀,整日思念安寿姐弟以至双目失明的母亲。母亲惊喜之下,眼睛也复明了。”电影强调悲剧的宿命。没有菩萨的保佑,没有神灵的救护,(仅在片尾做了精神性的安抚)。原著“解放奴隶,山椒大夫一家反倒更加兴旺。”抗争意味不够彻底。原著中,姐弟一直想逃出,而片中,就有个更多思想变化 剧情转折的过程,多了层次感,更有意味,更吸引观众。原著是“很难说它的主题是劝善惩恶的警喻。作品表现出一种对历史、人物的静观”影片则表达了明确的立场,甚至用台词直接表态,并且对受苦的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彰显博大人道主义精神。

  《山椒大夫》观后感(二):叙事主体的迷思

  森鸥外的原注,还是那个沟口,感觉两个人的风格不是很搭,一部悲剧被拍得平平淡淡,不知所谓……

  电影的主旨十分混乱,一方面是对古代奴隶制的抨击,但是又同时维护者传统意识,比如,男尊女卑,影片的妹妹就像道具,真善美的化身就投湖自尽了,她的意义就是帮组哥哥逃离,还有大牌田中绢代,完全沦为配角,开头结尾晃悠一下,最初是很傻很天真的被骗,最后沦为娼妓变老人痴呆……

  电影的主角是哥哥,男性才是沟口的关注症结,但是这个男主角平平无奇,远没有沟口刻画女主角有力度,因此电影是不适合沟口的,虽然依然有长镜头、娓娓道来的叙事、光线的运用,但是显然没有彰显沟口的电影张力,男主角的叙事完全迷茫,他是在妹妹的帮助下逃离,然后得到官员的怜惜报了仇,解救了大众,又和母亲团聚,那么,男主角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继承父亲的遗训吗?若真如此,那真是沟口男性意识的外露,父权的一种维护……

  影片也确实如此,在抨击旧社会的奴隶制时,电影将坏人的角色完全集中到山椒大夫身上,难道不是人们的意识、制度和阶级设置造成的悲剧吗?男主角得以报仇,和母亲团聚,似乎一切都冰释了,帮助男主角的官员也维护了朝廷以及现行体制,人们将注意力不断转移,最后就大结局了……

  这部电影在沟口的电影中实在不起眼,或许沟口虽然不是女性导演,但还是应该拍女主角为核心的戏才能放出光彩……

  《山椒大夫》观后感(三):山椒大夫引发的思考

  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看到最新的影评也是几年前的了,但仍然忍不住将自己的思考和一些不成熟的疑问记录下来。

  看完电影还算美好的结局后,我更想知道的是,当那些奴隶们被解放后,当他们那一晚狂欢后,将何去何从?瞬间的欢喜背后,也许有人会找到新的职业,找到新的立足地,有的人会回到家乡,找到亲人,而更多的人,也许会有种大喜大悲的凄凉吧,因为他们已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也已习惯了自己的人生。

  第二个引发的思考是,当厨子王作为理长去解放山椒大夫家里的奴隶们的时候,我看到了满院子满屋子乌压压的人头,少说有个百十号人吧,而看管他们的人顶多也就不到五十,如果这些奴隶们能有意识的组织反抗,也许早几年就已经能逃出去许多人了。为什么他们没有这么做呢?我感觉,是因为愚昧。所以愚昧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第三个是我想不通的问题,就是忍子也就是安寿为何一定要牺牲呢?山椒大夫肯定不希望在损失了一个男丁之后再损失一个女丁,那么忍子如果可以忍耐一段时间咬定牙根不松口,也许是可以等到光明的,她都已经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了,不至于会没办法忍耐这一时吧。更尤其是在看到她的母亲百折不挠,坚持到了儿子找到自己的时候,更觉得忍子也许并不一定要死,而且从忍子的成长经历和她的隐忍包容的性格来看,也许这个人物更加适合的路线并不是死亡。

  《山椒大夫》观后感(四):这并非沟口健二最好的作品

  “这并非沟口健二最好的作品”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是该片助理导演的看法。DVD中有关于本片创作过程对助理导演的采访,值得一看。

  据该助理导演讲,沟口原本是要分析山椒大夫如何变成一个对奴隶如此残忍的人的心理过程,希望赋予这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故事以全新的视点。结果被迫拍成了“厨子王复仇记”。

  沟口在拍摄期间大骂大映电影公司“这该死的公司,都是他们让我拍的”。唯一能够安慰沟口的是1971年,“该死的”大映公司终于倒闭,沟口先生可以瞑目了。(笑)

  即便《山椒大夫》并非是沟口最初的创作意图。但是仍是一部感人的力作。影片从厨子王(还有翻译成别的名字的)被诱拐贩卖成奴隶,忍耐屈辱到找回地位,再到依靠身份解放奴隶,再抛弃身份寻找母亲这一个“戏剧化、理想化”的故事展示了人生的无常,以及追求人最基本的尊严的理想。

  当然,我相信沟口绝对不会满足于拍摄一部简单的“戏剧化故事”。真希望能够给沟口第二次机会,让我们一起来拨开山椒大夫这颗“洋葱”,揭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山椒大夫》观后感(五):不要试图理解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沟口的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仿佛没有任何立场的表达,导致作为观众的我,好像是参与其中的一员,而烫向想要逃跑的人的烙铁,仿佛是在我的手中握着。最后的烙印,更像是烙在我的额头。而实际上,沟口的意思,亦是全在镜头之中表达,不知道为什么,看日本的这些电影,总感觉人物的表达非常抽象,有点儿不真实的感觉。

  对人的不尊重,视如蝼蚁草芥的奴隶主,无知而又可怜的努力,只是觉得厨子王的变化过于快,一个十年以后,厨子王就变成了大夫的走狗,而在掩埋大和时,听到或者仿佛听到母亲的歌声,就又回心转意,想要讨回公道,回到母亲父亲身边。这或许是不是太过于突兀,而看完之后,又从评论中了解到,沟口本来是想要拍出来山椒大夫如何变成这样一个残忍,暴力的奴隶主的心理过程,所以对于厨子王的刻画,可能本来也没有打算着墨太多。可是后来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厨子王复仇记,变成了制片人,观众想要看的样子,不知道如果按照沟口的意思去拍这样一部真正的“山椒大夫”,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更能表达沟口的想要说的话吧。

  《山椒大夫》观后感(六):《山椒大夫》——沟口健二诠释导演的一种优雅

  我实在无法将这些文字放置到明天,《山椒大夫》以及沟口健二导演,我还知之甚少,但是却难以阻碍我对他的热爱,追述到上一次《武藏野夫人》我已深深为之折服,而这一次,他再一次完美的为我诠释了——什么是一种导演的优雅。

  可能难以想象的事情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与让雷诺阿的《乡村一角》怎么可以并存,现实主义所带来的粗狂之美与诗意电影怎么可能被重叠?沟口健二的作品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优雅与诗意可以成为现实的一种。

  《山椒大夫》完全可以被看做是两部电影的交融,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主人公母子四人的出行,更加具备让雷诺阿的诗意与美,那么后半部分主人公被拐卖到士大夫的奴隶基地做苦力以及后面报酬的情节,则更可以被看做最具现实主义叙事特征的绝佳代表作。我要说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导演都可以具有这般深厚的功力,垂直景框的不断应用,在每一个场景中,从高人一头的蒿草地到民不聊生的奴隶基地,从寺院到相国府,你都可以看见摄影机以最优雅的方式去移动,升降,摇,以及拉伸,而这些的重要之处在于与镜头中演员的完美结合,沟口健二的镜头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和演员进行着沟通,即使我们在看到主人公在当上知府之后一个以后被面对镜头的桥段,都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深切的悲伤与愤怒。你可以轻易从沟口的镜头中看到约翰福特,威廉惠勒等等擅长勾画宏大场面的美国导演,但是最为一个以女性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日本导演,如此的镜语却反衬出一种悲天悯人的广阔胸怀,而和每一位沟口健二电影中的女演员一样,镜头同样保持的应有的尺度,从不过渡的亲密,这是一种优雅,这是一种每一位电影导演都应该具备的优雅。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山椒大夫》具有力量的结尾,男主人工在若干年后终于与当年被卖到妓院的母亲团聚,母亲已经双目失明,双脚无法行走头发花白,是希望让这位伟大的女性得以续命,你可以想象得到,沟口导演如何去调教他的演员,慢一些,再慢一些,你应该从容一些,并不是这样,你的脚步应该更加沉稳,的确,你没有从这样一个结尾中看到任何抱头痛哭的母子相认的情节,也没有任何歇斯底里的挣扎与呼喊,而仅仅是这样,两位演员近乎坚忍而克制的表演,让我们坚信,希望,从来不会幻灭。

  《山椒大夫》带给我最具力量的结尾处理,恐怕上一次的震撼还是来源于小津导演的《小早川家之秋》的结局。如果说电影导演是一位律师,甚至是一位讲演家,那么他们应该执着与对自己电影节奏的控制与游刃有余,而一切的一切,就是要给与观者最有利的结尾一击,如果你无法了解自己的电影拥有一个多么有力的结尾,而在电影的中期就开始陈词滥调的去表名你的立场与态度,那么这个软弱的结局将会证明你作为一名导演的无能与滑稽。

  这也正说明了塔可夫斯基的话——雕刻时光。

  :在我看来,《七龙珠》的导演似乎连最基本的戏剧功底都不具备,真的,他不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作品,混乱的节奏与完全走形的叙事让他成为一位愚蠢的SB。

  但是这一部《七龙珠》的投资却可以拍上20部的《山椒大夫》,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悲哀,我们时代的悲哀。

  《山椒大夫》观后感(七):《山椒大夫》:苦海无边,回头无岸

  文/尘世流年

  刚开始看以为这是一个白求恩的故事或者是位神医悬壶济世的故事,进入影片后才发现那个“大”字的读音是da而不是dai。沟口健二先生可以说是日本电影的灵魂人物,善于塑造女性人物,这部作品也不例外。故事开头的字幕旁白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悲剧也是煽情的。

  父亲对儿女的教育是深刻的,没有怜悯心的人如同野兽。厨子王和安寿 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可是在那个世界里没有人只有野兽。父亲为了百姓对抗权势遭到陷害被流放,母亲受骗被卖做妓女,佣人也被杀死,兄妹俩也变成了奴隶。这一切都在印证着这是一个野兽的世界而非人的社会。

  片名中的山椒大夫不是一个父母官,而是一个奴隶主。他的狠毒可谓令人发指,他的形象和儿子太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郎有怜悯心是一个人,可是他所在的世界是一个兽性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弱,他只有逃避,每天身居在寺院之中对佛祖诉说着一切。

  片中唯一让人感到少许欣慰的是厨子王,他和安寿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他也曾经堕落过,再将要放弃的时候安寿鼓舞了他并帮助他逃离了地狱,安寿的生命也因此到了尽头。然而厨子王经过辗转后得到了幸运,是这份恩赐让他开始试着变革这个兽性的社会,解放奴隶,解放那些劳苦的大众,让人人生而平等,最终母子团聚重获天伦。

  可是片头的旁白已经解释了这一切,这只是一个在劳苦大众中的传说,是那些奴隶们心中的渴望。沟口健二先生把这个传说打造成一个故事,用影像呈现给大家。

  不得不说片中的几个镜头很优美凄凉。片中表现那些奴隶的时候,用的是全景俯拍,这时影像边缘处山椒大夫气势汹汹走向画面中央,给人一种紧张的压迫感。安寿自尽的片段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安寿从画面边缘慢慢走向湖水中央然后消失,只留下层层的涟漪,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优美凄凉。最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多次用大全景的手法来展现平静的大海,这似乎寓示着那些受苦的人就像这一片大海,没有生气没有希望,他们的苦难还在延续着没有尽头。

  《山椒大夫》观后感(八):体制下个人的悲剧

  很是难得,CC在07年的时候选择了沟口的《山椒大夫》。虽然这是一部同沟口其他电影风格迥异的作品,但其伟大的现实意义及深层次的历史教训无愧于CC的选择。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阶层的悲剧!这个体制下,只要你还有一些良知,就象父亲所说的那样“人如果没有怜悯心,无异于野兽”,那么类于厨子王、忍、母亲、父亲都无可避免的为之牺牲。

  山椒固然是狠脚色,但那个貌似和蔼但骨子里凶残的大祭司更令人心悸。在这个影片中底层民众唯一可依靠的就是类于厨子王的个人行为,等同于中国历来传唱的“清官梦”,只是非常反讽的就是那些清官说言的法律制度非常容易的就被践踏在既得利益者的狗腿子脚下!

  国内职务犯罪职务仅三年就发生近17万起,官方总结犯罪主要原因的总结,依旧是个人的道德欠缺,并没有上升到制度的高度。而实际上,如此大的量,涉及如此多的人和如此广泛的职级,说明的问题我看不仅仅就是道德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道德建设有没有必要呢?当然有必要。

  问题是:道德建设能不能代替制度的改革呢?

  希望现实中体制下的悲剧越少越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