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10篇

2018-03-01 21:1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10篇

  《阳光灿烂日子》是一部由姜文执导,夏雨 / 宁静 / 陶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一):青春散场后的sb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夏天炎热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最美的世界总是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因为那个时候遥远,很多场景,很多人其实也并不是因为特别,仅仅是因为自己经历过,才会变得特别有趣,然后过了几年十几年,很多的场景,很多的人已经不在了,重要事情已经不在了远方,再往前只是空白恐惧,于是能集中的只有那个夏天,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一缕阳光。

  姜文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很扎实丰满,但最吸引人的却是能够唤醒很多的人很多的记忆,比如红高粱,再比如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如果没有经历过文革,没有经历过大院生活,很多的美跟会心一笑你是永远不会体会出来的,所以看之前必须补一下王朔的《动物凶猛》,《顽主》之类的作品

  恰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那火红的十年里,最红最红的红太阳点燃了人们的激情,激情是什么,是彰显在外面的革命同时也是压抑内心中的欲望。而作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共和国第二代的孩子,把这两种激情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王朔,姜文一代的青春,属于《动物凶猛》的一代人

  为什么叫《动物凶猛》,因为在那个十年里他们还是孩子,革命击碎了原有的枷锁,而新的枷锁还未及套牢,孩子就像动物一样,泼洒着自己的荷尔蒙。所以看《灿烂的日子》实际上有两条线索,革命记忆以及欲望写作。革命记忆其实在这部电影的明线,比如忠字舞,三支两军,西哈努克访华,跟后来那部《匆匆那年》非常像,但深度上则截然不同。如果说《匆匆那年》只是商业试的将80后的青春拼贴,而《灿烂的日子》更多的借助时代背景,把人们的欲望在太阳下的,树荫里的同与不同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有些黑色幽默。在革命的叙事中,欲望应该被彻底压抑,所以马小军父亲因为孩子早恋给了他一个嘴巴,但是在学习主席语录笔记本中却放了气球;革命干部一边在说“这是一部受批判的电影,毒性非常之大,小孩看了会犯错误的,会犯很大错误的”,一边自己还在津津有味的去看;刘忆苦会有两个妈妈,所以他有了同父异母弟弟刘思甜,而正气凛然的胡老师会去勾搭其他女老师聊天。动物凶猛,其实不是小孩子是动物,而是因为大人,作为区别动物,早已穿上了一件皇帝的新衣,因为我们与小孩不同。欲望成了不可说,但却无处不在东西飘浮在空气中,让记忆显得格外精彩起来。所以作为5,6岁孩子的马小军会去砸女孩子玻璃,作为8,9岁的马小军会去吹爸爸的气球,结果造成了弟弟的出世;作为11,12岁的马小军会跟于蓓培当姐们,而16岁的马小军会在望眼镜发现了米兰,迷恋他的床,迷恋她的头发,迷恋她的身体,迷恋一切,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孩子在长大,看到的世界也在变化,而欲望的世界也会越来越明显

  当然马小军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向他讲述的那样么,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记忆总是被他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自己,背叛自己,就跟与米兰的相逢其实可能就是伪造的,以及北蓓,米兰也许就是一个人,因为一个可能是花未开时的青春少女,一个确是花朵盛开之后丰满姐姐,花开时太小不知珍惜,花落后只是追悔莫及。在男人的眼中,初恋那么的美好单纯善良,但实际上那可能只是对于自己男孩时的想象,因为那个时候许是确实那样美好,但是只是那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珍惜,甚至米兰是不是照片上的女孩都不确定,到底那个男孩,现在的自己到底爱的是谁,真实的故事也许就是变成了谎言岁月跟欲望掺杂在了一起,过去到底经历了什么,其实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人类的史诗也许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米兰并不是最美的,她的体型其实更适合出口援助;打群架中的勇敢只是在女孩面前的逞能。雨过天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也许雨天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可是身上摔伤的地方还在疼,爱或是欲望他似乎不是摸一两把女性肉体可以带来的消费快感,而是那种让人可以产生持久的、渴望的、若即若离的、无法得到却难以释怀终生迷恋的一个近似于虚无的灵与肉的混合体,让人想要,却无法自拔。最后马小军强暴了米兰,场景像极了革命干部看的电影,从此后米兰再也没有出现在生活里,青春已经散场,一切都变了,北京不再是北京,马小军也从夏雨变成了姜文,没变的可能只有古伦木跟他的扫把。但其实呢,他也变了,欧巴没有了,早已变成了傻b,傻b的是那个时代,傻b的是以为世界还是那样的那些人。

  最后补一个跟傻b有关的花絮,傻子古伦木被打了,刘忆苦去出头广播想起的是抗美援朝跟朝鲜的伟大友谊战斗画面国际歌,最后姜文他们在北京街头在与古伦木亲切问好的时候,古伦木称呼他们为sb。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二):赤脚踏过的青春与米兰有关

  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已经有点后知后觉的味道了。只是在看文学史的时候提到了王朔的《动物凶猛》,于是知道了这个故事。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看到王朔的小说名字时似乎会一头雾水,动物凶猛?

  作为姜文的处女作,不得不说此片是一个极高的起点,奠定了姜文今后的风格基础。片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那些场景,听到了那些交响曲,那些在特定时代才会听到的激动人心的合唱,在时代的洪流中,在红色天空裂缝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他们赤着脚走在路上,诠释着青春。

  这是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青春中最激动人心莫过于初恋,而初恋往往有一半又都是暗恋。马小军遇到了米兰,这就是故事的开始。而故事是没有结尾的,马小军怎么样了?米兰怎么样了?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了?你会想到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只是你会发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青春被诠释的更真实,更血性。一群哥们,打架、逃课、抽烟、追女孩子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或许是因为马小军第一个认识的米兰,才选了他的视角。而无论以谁的视角来看,所发生的、所经历或许是大同小异。马小军喜欢米兰吗?这算是一场初恋吗?这个问题对与马小军来说是很难回答的,在青春中,我们似乎都会遇到一个人,来教会我们成长,然后离去。有时候,我们怀疑一切是否是真的。马小军对于米兰的回忆也已经有点情感作乱的虚假成份了。

  就像小说里说的,这似乎就是他一个人的故事,“他和米兰从来就没有熟过,只是那个夏天他看到了一个少女,产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想像,他在死去活来,她在那厢一无所知。后来她循着自己的轨迹消失了,我为自己增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但不管怎样,马小军遇到了米兰,将她假想成了自己的初恋,在心里把她看的很重,而她却什么也不知道,当他是朋友

  成长总有疼痛,米兰最后离开了,而马小军感到了从所未有的孤独感。只是最后他想强暴米兰,自身的压抑使他最后连美好的记忆也破灭了,这段感情是否真的存在,一切都似乎又是子虚乌有的。像有人说的:米兰第一次出现的照片是那么美丽,她的笑容真正的灿若阳光,放佛可以穿透一切时间的壁垒,永远的激发无可名状的爱的迷醉。而那张照片马小军再也没有见过,似乎也只是一种最初的错觉。随着回忆的深入不知去向······

  影片的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与那些恍恍惚惚的青春画面适时交织,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要讲,关于米兰,关于初恋,关于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三):阳光灿烂的日子----201494250319

  我出生于1996年 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90后。

  我第一次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在大学的影视鉴赏课,或许是因为年代差异初看这部电影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因为一些原因我又回家再细细观赏了这部标志中国电影跨入一个新时代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拍摄的,最近又读了原著,感触便加深了一层。“那时的我就像凶猛的动物,关在笼子没什么,但放出来就会危及他人“ “ 那一种凶猛的野性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青春的躁动”

  时间不一样,人的状态相同。可能正因为这部影片讲的是青春,不是年代。才让这些躁动引起我们的共鸣。 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大人们投身政治运动青年们则下乡和入伍了,城市是空的"。当父辈们投身于那一场浩劫的政治运动之中时,这些年轻的孩子却从宏大历史缝隙中钻了出来,执拗地然而终究是迷惘地仓皇四顾。

  正如马小军说:“这座城市属于我们的” 我很喜欢马小军这个人物角色,他和我或者说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地方—我们的生活里都有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另一个则深深埋藏于自己的心底。在那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成为英雄,可以把一根棍子想象成为一柄巨剑,冒着傻气丰富而又让“过来人感动

  米兰的美丽才是这部电影里最具有生命扩张力的因素,在一个本该是最缺失了女性或母性的温柔情怀,而几乎是一味被偏执疯狂、激情四溢又怒不可遏男性心理支配的时代里,姜文偏偏将父亲的角色抽走,偏偏让偌大一个北京成为任凭孩子们撒野的空城,更偏偏,让生机盎然的米兰光彩夺目地出现。马小军是喜欢着米兰的,从他第一眼看到米兰的照片的时候他便喜欢上了米兰。至于米兰喜欢马小军吗?至少她并不讨厌,或许她只是在等待这马小军勇敢地向她表白,她希望马小军能有像个男子汉勇敢地向她表白,而不是硬闯入她的房间上她,后来的米兰,对马小军失望了。因为马小军甚至没有勇气向她道歉。

  我喜欢最后。本来你以为只是个比较有意思的文革时期故事,结尾话锋突转。姜文或者说王朔以调侃诙谐语气说了一个残酷的事情。这或许就像包着糖衣的药片,外甜内苦,好在吃下去有用。我相信一定有他们生活的影子在里面,否则没法拍得这么实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便会产生共鸣。

  我觉得或许这片子实质特别残酷的,就像一个孩子看到一块糖,想要而不可得,后来还为了糖被人孤立,但事实上这糖也许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甜美。连成年的他也说“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很有可能是伪造的”,“可能她根本没有当过我的面睡过觉”,“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也许一切都是幻觉,或者又都不是,到底是什么?只是一个少年对年少时的美好的记忆偏差罢。

  所以,也许关于米兰的一切都可能是假的,或者不全是真的,但这都不重要,这近乎幻想的记忆,像阳光一样纯洁和美好。

  影片的最后,长大了的孩子们,在车里看见了原来大院门口的那个傻子。他们高喊格伦木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一句“傻逼”。

  当我们回想起年少时候那些阳光灿烂的无知轻狂单纯可爱的日子的时候,你会不会也自嘲而善意的对自己说一句,傻逼?

  -----------------------201494250319 会计三班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四):故事总是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插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的著名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影片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马小军为代表的一群少年,在认识神秘女孩米兰后所经历的感情冲突友情的碰撞,从而表现他们空虚精神世界茫然生活状态

  这部影片的主题蕴含了特殊的朦胧意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似乎故事总是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插,回忆的片段理想的片段不断交织,造成了影片的不现实感。这种不确定和不现实,贯穿了马小军在特殊的年代,那份理想多与现实的朦胧爱情故事的始终。

  在姜文的电影艺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藉着对文革时期北京大院儿的包装,再度进行着矜持地阐述。

  在马小军认识米兰之前,他更多地是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来出现。没有自己独立思想,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姜文运用一系列距离特写镜头,不断放大着马小军的脸。那是一张无所适从的脸,浮躁彷徨,没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没有对过去的追忆。他没有性格、没有个性,只是跟着大家戏弄老师、打群架、“拍女孩”,唯一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迷上了撬锁。

  马小军迷恋上了撬锁,这种游戏式的恶作剧没有造成任何坏的影响。本来,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精力过剩的,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极度单纯的状态,他需要找一些刺激来填满空虚的思想,像他的哥们儿迷恋拍女人一样,他迷恋上了撬锁。在一次撬锁的过程中,他潜入了一个女孩子的闺房,并且发现了一张这个女孩子穿泳衣的彩色照片。马小军被这个照片上的女孩所吸引,开始不断地在她家及她家周围游荡,希望碰见这个女孩。那份埋藏于心底的欲望和感情,在懵懵懂懂中小心翼翼地释放着、滋长着,挥之不去,绵绵不绝。马小军对女孩(当然后来我们知道她就是米兰)的渴望,实际上是男孩子对女性的一种幻想,是潜意识里的性欲与爱欲所造成的幻像。他在那个空虚的年代有更多的精力去想象女性的温情,于是照片上的女孩逐渐与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在思维中混合、交融,从而使马小军在脑子里早与米兰熟识了,他的等待成为形式上的等待。同时这些虚幻的、朦胧的、浮游于真实之上的思想控制了他,又让他不能自拔。

  在和米兰认识的初期,影片通过对光线的运用,往往使人物被阳光包裹着。无疑,这个时期的马小军是快乐的。他的快乐并不出自于爱情,而是源于精神世界的充实。影片的基调突然变得明快起来,到处阳光灿烂,一片明媚。就连在米兰的房间里,阳光也通过窗户洒入一地金黄,便是拉上窗帘也挡不住。然而画外音此时提示,自己并不确定这段快乐地近似于虚幻的日子是否真实,甚至于不能确定曾经见过的照片上的那个女孩,是否真的是眼前的米兰。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马小军眼里,不管是否存在过,始终都是虚幻的。

  在和米兰认识的后半段,当马小军发现米兰与自己的哥们儿刘忆苦之间的暧昧关系后,影片在空间上又通过对光线的运用,使人物或被物体局促在画面的一角,或被黑暗吞没,在黑暗中若隐若现。这样的表现手法揭示了马小军内心无处排解的孤寂与压抑,以及精神上的无所依靠。马小军的父母在外地,他缺乏家庭所带给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不正常的教学并没有带给他任何思想上的引导。可以说,马小军的精神世界是无目标无准则的。米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他整个青春的思想。一旦他精神上所依赖的女孩成了别人的女朋友,从而在精神世界里离他远去的时候,他的整个思想就被抽空了。这时候的他变得无助而孤独,他的语言开始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又是不断特写的脸。只是这张脸,比片头出现的时候,更多了一些苦涩。

  马小军的情感终于在他生日那天迸发。在马小军的印象里,不能确定那次生日宴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他跟刘忆苦打起来了,还是什么冲突也没有发生?但无论怎样,宴会后的那场雨应该是真实的。他在雨中大声呼唤米兰的名字,那一张被淋湿的脸在无数雨线中肆意释放着他的痛苦。姜文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突出了“雨”的意象,根据佛洛伊德的理论,水代表了情欲。

  到此,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完完整整的表现出来了。这是一份在特殊年代的感情,它建立在了无处排解的空虚和孤独上。世事径迁,许多事情都变了,当马小军们再次遇见傻子的时候,喊他一声“古伦木”,他的回答也已经不是“欧巴”。而这最后展现他们成年生活的一笔,无疑又是一次点睛之笔。整个作品因此在时间概念上得到了升华,不管记忆是真是假,他们都曾拥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然,这部影片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导演对性的处理太过粗放,刻意渲染的成分较多,与整个影片所带来的含蓄与虚幻的美感不相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思想的表达。另外,对于几个配角的塑造也不很成功,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但总体说来,这部影片已经在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新写实电影在五十年代的衰退,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样成功的作品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五):有劲吗?!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很小的时候在哥哥家看的,小到我完全不记得到底是几岁,至此回想起来隐隐约约的暗黄色,像老照片一样,那么小的我根本不知道电影中的人在说什么在做什么,但是不管我自己相不相信我确实被这片子影响了。如果说你们信宇宙万物间有磁场效应的话,那我和它也存在着不可名状的感伤。

  每个好电影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的影评我大概看了看,写的非常深刻,我在没看到这些影评之前说实话我真没想到那个点。完全是自己对于王朔作品的理解加之对于姜文的喜爱构成了我现在的全部思绪。

  首先,不管在看一部文学作品也好还是一部电影也好,最重要的莫过于了解背景,这片子俩关键词:文革、北京。对于前者我真不了解,毕竟90年的孩子经历不到这些。但是我很感兴趣,所以我试图在影片中找寻它的影子,我发现它的影子就是那个幽幽暗暗的黄色,你触摸不到似乎也感受不到,但氛围却显得极其浮躁。(未完待续)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六):凶猛,在未成熟的日子

  这部片子我已看过不下五遍。这说明它是部好片。

  但不是所有的好片子都经得起你看五遍。比如《情书》,三遍之后我不敢再看,宁愿把那份感动放在记忆里慢慢温存,而不是有天发现自己突然变得麻木。比如王家卫的电影,只适合在失恋时看,可也不能看的次数过多--有害健康。

  一部片经得起你看五遍,至少说明以下几点:1、它的内涵高于你的理解水平,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2、它有非常打动你的地方;3、它很有幽默感

  而难能可贵的,姜文拍出了一种凶猛而又躁动的气息,同时又把这种气息放在一种略带感伤的回味和沉静的审视中。这让我想起姜文对冯小刚讲过的一句话:“电影得是酿出来的葡萄酒,你的电影只是很好的葡萄,但还不是葡萄酒。”如果这次谈话是在拍了这部处女作之后,他那时恐怕是带有足够的自信的,呵呵。

  这部电影的确达到了他自己的标准,不光是表达出来的内容浓缩,深刻,耐人寻味,在叙事上也让人沉醉。当然,要让观众醉了,自己一定不能醉,但一定要醉过。

  看影片的时候,我仿佛也回到了很小的时候,凶猛而善良,残忍而脆弱。有些人很快就成熟了,有些人晚些。有些人很快就想不起了,有些人则终生念念不忘。(题外一说,有些总也长不大的人却被当做性感之神,不解的人请看《欲望号街车》的马龙.白兰度)

  不论怎样,有过那样的一段时光,不赖。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七):生活的本质便是自暴自弃

  标题那句话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从电影中提炼得到的。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这是我盯着电影结束后强大的字幕阵容唯一所能想到的一句话。

  我独自度过过无数个燥热的夏天。那种在街上走一两步便会汗流浃背的夏天。很久以前,我也有过晒得黑黑的瘦骨嶙峋的少年玩伴。他们粗俗浅陋,毫无思想,憎恨阅读,厌恶上学却从不逃课,就和我一样,我们什么都没有意识到。

  直到米兰出现在马小军的视野里。直到马小军的视野里只剩米兰。直到马小军看着米兰和刘忆苦打情骂俏起来。直到马小军成为一个懦夫(而幻想却是空前的强大)藏了起来。直到被醋淹得理智尽失。直到被孤立。直到离开。直到青春期的荷尔蒙淡到几不可闻。

  直到生活只剩现实。直到夏日的影子远去。

  而光影仍然诗意而浪漫地交织在筒子楼的过道上。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八):阳光灿烂的日子

  惊奇于在七十年代这样“百废待兴”的新时代,当背景布满铿锵的英雄主义、共产主义旋律,我们的主人公们却仍旧拥有突破传统的精神。

  马小军,又名马豪。名副其实又名不符实。满脑子虚无的英雄大志,做事派头我行我素,当得个“豪”字。当他所谓的继承他爸的天赋——开锁这项技能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出现了:代表了他的青春,幻想,狂放以及情窦初开的关于性的一切。从偷开的第一门暗锁开始,鬼使神差的记住了一幅自己想象中与预料之外的照片。焦灼的守候终于迎来了他在一次使馆附近与她的相遇。从那双着黑鞋的腿经过之后,他的眼就一直在追寻那个背影。这个叫木兰的女生姣好的面庞与丰韵的身姿深深吸引这马小军。木兰的一举手一投足在他眼里充满了性暗示。他母亲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他懂得了开了爸爸的锁之后吹开的那只气球就是罪魁祸首。为了木兰,他让她结识了自己的那帮狐朋狗友;拼了一条命爬上了烟囱;在自己的幻想里与兄弟大打出手……这一切的爱在得到了那晚雨夜的相拥和没滚成的床单之后,彻底走向了终结。木兰终成过客,不过他身边的一切都终究只是过客。那农场外的梦,展示了他懵懂无知年华的一切幻想,关于军人的梦,关于爱,终湮没于自行车铃声中。

  姜文在这部电影中致敬的那个年代,那个青春,皆令人唏嘘不已。用无处不在的军歌陪伴群架,悠扬的俄罗斯民歌伴奏他们玩乐的时光。镜头闪回的西式建筑风格,讽刺的“犯错误”。流氓一样的性暗示与裸露的男女身体,像一股热流冲散冰冻的传统禁锢。最后的跳水中,马小军激发了灿烂阳光下的水花,晶莹剔透,如此纯粹。然而即将上岸时,大家一起伸向他的手他触不到,变成了将他强压下水的一只只脚。他回到了现实。

  最后大家都变了,是世俗人。不变的只有古伦木,他那惊世骇俗的一句“傻B”。也许影片仅仅只是致敬那段青春,那窗帘挡不住的灿烂阳光。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九):爱,与生俱来的能力

  对于青春,没有比革命和爱情更富有魅力的了。——王蒙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内地著名导演姜文于1994年拍摄的一部反应中国七十年代的影视力作。影片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通过感性纪实的方式描写了一段部队大院的少年往事,在伤痕文学之后闪耀着青春光彩

  “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

  同样是爱情题材,青年女作家廖一梅为自己创作的青春悼词——《恋爱中的犀牛》,运用了细腻的笔锋,不知唤醒了多少人记忆中的“荒草味”。也许正是因为演员的出身,姜文在首次创作中更加注重情绪渲染,用本能带动行为,用身体进行表达。导演没有定式,姜文刻意扩充了电影的技术技法,坚守着浪漫气质。他的唯美主义通过光线的运用传达了人物内心真实、柔软的感受。

  回忆里甜美夹杂着失落,青涩纠缠着野心,青春期的孩子焦躁、冲动、扭曲、矛盾、不安分。马小军窥探到米兰泳装照之前的记忆是暗红色的,暖,但有一种他解释不了的情绪无处宣泄,就像把玩着父亲的“大气球”却不知何用,此时屋内昏暗的灯光巧妙地营造出压抑氛围。在掀起幔帐的一瞬间,马小军的面庞明亮了,似乎是霎时的恍然大悟。青春期的爱情来得总是突然,情窦初开不具备把握爱的能力只能任一股青烟在体内肆意飘散。影片中,“逆光“成为米兰的专属光线,毫不吝啬的贡献给了马小军对于米兰的各种幻想。在米兰的床上捡起的一根长发、如同热铁皮上的猫等待米兰出现、骑单车的黄昏……记忆和米兰的身体一样性感、神秘、无所适从,就明晃晃的存在着,诠释着”少年马猴“那个美好却易碎的梦。其实少年的意识中是没有多少邪念的,期待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异性的隐约和禁止之美。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是每个人的昨天。

  “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谁说过,青春是一次死去之后从头再来。自我否定和再肯定是所有小孩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此期间,失恋往往是走向成熟的启蒙老师。姜文运用回放和独白把马小军那份无可奈何、愤怒、挫败诠释的巧妙、真实,即使是难以启齿的。当大脑被荷尔蒙支配,理智可耻地躲到一边,兄弟间的隔阂粉碎了他理想主义的最后残存,马小军妒红了双眼企图对米兰不轨,而后来米兰出乎意料的反应,又迫使马小军不得不独自品尝嫉妒与失望的滋味。因为痛苦所以反思,甘愿疯狂。即使无奈咽下心上的毒瘤,记忆已经支离破碎,马小军最终还是肯定了一件事:米兰,我爱过你。

  共鸣成就经典,姜文讲述的青春时光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串普众都曾踩踏过的青春足迹。爱是上帝赐予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能力,正是爱的力量帮助人类打破重重枷锁,在信仰中建立文明。就像马小军第一次遇到米兰时纯净的笑,谁也不能阻止人们感受爱时上扬的嘴角,遮不住关于爱的记忆中高照的艳阳。

  写于2013年3月21日 夜 北京家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十):解剖:《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二十年前拍的电影,讲述四十年前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今天的真五毛、假五毛、公知、爱党敬业好少年……各种头衔的人(除了左狂),都再告诉我们那是最黑暗的时代,但是,对于那时的学生来说,那也许真的是肆意绽放青春的最好时代。

  “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您的伟大思想像雨露阳光,哺育我们成长;您的革命路线像光辉灯塔,指引着胜利航向。用忠于您的红心,筑成伟大长城;用保卫您的意志,结成铜壁铁墙。伟大统帅毛主席,我们衷心祝愿您老人家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在这欢快的歌声中,举手示意的太祖爷雕像面带微笑地俯视着他的儿女们,故事开始了……

  对于马小军这样的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只要到了十八岁,不管你是三好学生还是地痞流氓,都要和同样出身的人一起进入军队。所以,根本不必学习那些将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不必担心考试,也不必尊敬老师。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炎热的气候总是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因为没有追求,所以就会感到空虚,马小军的内心始终是躁动的,逃课四处乱逛、撬锁而不拿人东西、喜欢偷窥;有一堆可以一起快乐地玩耍的小伙伴,在北京城里游荡。不管是上课还是放假,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可以伴随着《乡村骑士》的背景音乐在四合院顶上叼着烟头随意游走,也可以听着广播里的《国际歌》去将别人打得头破血流而仍不罢休。

  《阳》的配乐是谁做的我不是很清楚,好像也不是后来姜文御用的久石让,但在这里,《乡村骑士》被插到一堆中国革命歌曲的间隙中,竟然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显得那么自然,实在是让人称奇。我不知道这是谁的主意,但的确是个天才。可能是因为它的主体色调和《教父》《天堂电影院》这些意大利的名片十分一致的缘故吧,而且我突然发现,它的剧情和《美国往事》的前半部分真的特别像,无论是那堆小伙伴还是米兰和于北蓓,而且还有同样的偷窥。

  与前面的这一切形成巨大反差的就是那场打架,那种残忍貌似不应该发生在那个年龄。马小军给人的印象虽然说很捣蛋,但也终究不是一个坏人,可是在这场戏中,他不仅对着对方的一小孩脑袋上一砖头,而且在他浑身鲜血的时候依旧不停地用棍子打,打得他晕死过去也仍然没有丝毫要打住的意思。这一场景可能总会有那么一点不可思议,也对这群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产生了疑惑。

  在我看来,青少年的残忍总是被低估的,青少年时期是人从幼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向社会人转变的最关键时期,而这意味着他并未完全懂得换位思考。而北京青少年的战斗力则更是耸人听闻的,因为这已经被事实所证明。在红卫兵刚兴起的一个月内,北京被红卫兵打死的人就有1772人;后来在大兴县,红卫兵六天就干掉四类分子极其家属325人(最小的仅38天,即所谓“狗崽子”),22户人家被杀绝;同一时期,上海共被打死11人(其中有4人是从北京逃过来的,然后红卫兵通过大串联千里追杀,跑到上海将他们打死)。

  马小军他们当年因为年龄太小,并未成为红卫兵,可哥哥姐姐们的威猛形象依然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从这一层面去看,马小军的做法并不出人意料。直到今天,我都依旧执拗地认为,高中普招和大学扩招的最大目的是把尽量多的人困在学校里,使他们在不懂规则而又最自以为是的年龄里,不至于因为无所事事而在社会上为非作歹。

  马小军溜门撬锁的生活依旧继续,直到在一个陌生人家里,拿着人一只望远镜把玩,通过望远镜看到墙上一张女孩的照片(为了那张照片,姜文总共用了4本胶片,也就是说,那是从23040张照片中选出来的)。那个女孩看上去要比他大几岁,而且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清纯美女,反倒带了一点肉感。但是,马小军却再也无法忽视她的存在。

  马小军与米兰的邂逅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中间经过了很长时间。起初是马小军在米兰的房间里,听到米兰进来之后他躲到了床底下,因此只看到了米兰的腿;第二次是在公安局,马小军看到了一个背影,依旧是那双腿告诉他那就是米兰。马小军好像对女孩的腿有一种特别的迷恋,童年时候的他就有一场戏是在偷窥几个女孩跳舞,而镜头则始终聚焦在她们的腿上。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很难,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我完全可以立刻说出答案:因为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是被衣服包裹的,只有腿是裸露的,思密达。

  后来,在大街上,米兰和马小军终于以正常的方式见面。马小军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而米兰的回答是:“得了,小毛孩,才多大就干这个?”貌似通过这第一次交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而有一个细节是,马小军第一次看到米兰是通过望远镜,而米兰第一次看到马小军的时候,戴了一副与那个时代极不相乘的墨镜。这是否意味着,两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彼此之间就隔着一层玻璃(隔膜?鸿沟?)呢?

  男人的生理和情感都比女人晚熟,再加上马小军本就比米兰小几岁,这就意味着他在这段故事中完全不可能占有主动权。无论他对米兰有多少想法,他在米兰心中都只能是一个小孩;而且,米兰是一个比较漂亮的女孩,这意味着她已经有了丰富情感经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当马小军费尽心机去做一件他所能想到的让米兰感动的事的时候,也许别的男人已经为米兰做过了。

  于是,当马小军带着米兰去见他的小伙伴,米兰见到比马小军大几岁的刘忆苦,他俩很就有了默契,而且,刘忆苦说,他爸能够帮米兰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此时,马小军还在通过做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来吸引米兰的注意力,当然,他每次都能达到目的,但只是一瞬间。在第二天,马小军送米兰去农场,他将心中的不快和盘托出,米兰一一为他解惑,他重新变得高兴。那天清晨微风习习,阳光很灿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荒草的味道,那是马小军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当然了,故事只会朝着我们能够想到的方向发展,因为米兰当天的解释终究会被现实戳穿。马小军越来越无法忍受,他没有办法,竟然只能通过和米兰作对的方式去吸引她的注意,这是一个男孩最后的无可奈何,当然也宣告着悲剧的来临。

  然后,就是所有冲突最终爆发的罗马尼亚祖国解放日。这一天的故事本来沿着原有的情节继续发展下去,可是在冲突的最高潮时,姜文的旁白告诉我们:“我不断地发誓要老老实讲故事,克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的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怀念真实,记忆总是随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背叛,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假难辨。”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中掺杂了太多的水分,他应该是另外一副模样。也就是说,马小军和米兰的第一次见面是他伪造的,的确,他是曾经看过米兰的照片、看到过米兰的腿,但是,他是通过刘忆苦才认识的米兰。这才是真真的原因,米兰从一开始就和刘忆苦那么有默契,而对他总是话很少,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熟。甚至于包括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那天,也是不真实的。从头到尾,他都只是在暗恋,没有任何动作。

  先在这里打个岔,整部影片中,姜文的旁白贯穿其间,其实说实话,这部影片让我最出戏的就是他的旁白。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虽然夏雨和姜文很像,但声音差别太大,你很难想象这就是后来的马小军;另一方面,姜文的声音太刚猛,那种叙述上的“硬”是让人非常难受的。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的确需要旁白来辅助,但是旁白被用的太多了,很多地方根本就是不必要的,这部电影的内容足够充实,情节也并不需要大段旁白去推动。

  仔细想想,那些经典电影所用的旁白一般都是特别少的(不信去捋一捋),因为旁白在帮组理解的同时也的确会打断观众的情感。因此,旁白可以在开头使用,往往能够达到一种迅速进入故事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指环王》),但在之后,不应该使之肆虐,让人物和故事自己去推动才是最佳的。黑泽明曾经提出过一种“全电影”的概念,就是一部电影应该尽可能不用旁白,甚至说明性文字,因为故事自会说明一切。

  然后,回到故事逆转的核心问题。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的头脑所能容纳的记忆量毕竟有限,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在不断填入新东西时,旧有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少。而在这个时候,当你要去还原一件事情时,就免不了要将残存的东西拼接,而且少不了要补充。填充之时,自然会受到所谓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影响。理性会使整个故事尽量合理化,但其实一件事的发生并不见得是符合常理的;而情感更明显,它会可以回避和篡改一些东西。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真实。对于前面的故事,如果非要选一个更真实的,那我无条件选择后者吧。

  那么,先不管真假,我们继续故事吧。马小军喝醉以后,在大雨中向米兰表白了,然后,米兰也拥抱了他。而第二天,一切却跟没发生过一样,米兰依旧和刘忆苦在一起。马小军愈发无法接受,去霸王硬上弓,结果,米兰比他强壮……米兰问他:“你觉得这样很有劲吗?”他回答说:“有劲!”

  接下来的故事不用说也知道,动了兄弟的女人,马小军被孤立。再后来,米兰消失在这群人的生命中(我开头提到,马小军从未掌握这段感情的主动权,看来米兰也是)。大家随着十八岁的到来,各自去当兵(刘忆苦在越南被炮弹炸傻了);再后来,彼此音讯皆无。

  故事已经结束,成年的马小军和他的小伙伴们出现在一辆轿车里。他们过上了体面的日子,谈笑风生,曾经的一切不快都已不再。但是,画面变成了黑白,黑色只是一潭死水,只有年少的日子才是阳光灿烂。

  《阳》的初剪版本据说长达四小时,但姜文看完之后,剪掉了成年时的绝大部分戏份,只在结尾放字幕时保留了两分钟的戏份。理智地来说,这两分钟在我看来是不必要的,因为的确对于整个故事起不到任何帮助。但是,姜文究竟是保留了,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扮演成年角色的貌似都是他的朋友,其实原有的成年戏份估计有一个小时,可见这些人在拍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如果全部都要删去,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据说在拍摄寻枪时,姜文对当时初当导演的陆川的能力十分不满,甚至于越俎代庖,直接在片场干起了导演的活。陆川常常在角落里暗自流泪,直到今天也极少谈那部电影,估计他这辈子都不太可能再和姜文共事。因此,如果说姜文为了这些人,放下了理智(只是我瞎猜),而保留了这两分钟,然后用种种新的策略去赋予这两分钟以新的内涵,使之与整个故事合拍。那么,我认为,这样的不理智是值得尊敬的。

  最后,骑着棍子的傻子古伦木又出现了,其实很多人也许忘记了,当年马小军他们打架就是因为有人逼古伦木吃猫屎,还把他骑了多年的棍子抢了。在这时,几个体面的人看到古伦木,激动地难以言表,都在向他大声喊着。这次,古伦木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嘴里哼着“哦啊、哦啊”(不好意思,说好的不说脏话,看来是要晚节不保了),而是大声地冲他们喊了两个字,那两个字足以震破苍穹:

  “傻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