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纽伦堡的审判》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纽伦堡的审判》经典观后感集

2018-03-07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纽伦堡的审判》经典观后感集

  《纽伦堡的审判》是一部由斯坦利·克雷默执导,斯宾塞·屈塞 / 伯特·兰卡斯特 / 理查德·威德马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一):谁之罪(笔记

  1948, Nuremberg, Germany

  Emil Hahn

  Friedrich Hoffstetter

  Wanner Lamper

  Ernst Janning

  Judge Haywood

  Herr Rolfe

  Col先向Janning的老师Dr. Wieck发问:

  Janning的老师论述1933年前后德国法官地位变化:之前为完全自主,之后则以维护国家为上,上诉的权力受限,种族作为一个概念进入法律。之后论述criminal law的改变:死刑增加。

  Fuehrer's Decree 1935: It required judges to wear the insignia of the swastika on judges' robes.

  Herr Rolfe接着发问:

  1.国内情况饥饿、不团结、共产主义,而National socialism有利于改进这些状况

  回答:Yes,but at a terrible price.

  2.因为Janning的老师在1935-1943年期间不在administration,所以Herr Rolfe质疑他是否真正了解administration在此期间的真实情况。

  3.sexual insterilization:并非national socialism制造,而是此前多年为处理the mentally incompetent and the criminal而造。而且在其他国家也有适用。

  但Wieck仍然认为这是NS的发明,因为此前这一法律从未被用于消灭政治反对者。

  4.质问Wieck是否swear to the Civil Servant Loyalty Oath of 1934

  第二次休庭,Haywood遇到回来取东西的原女主人Mrs.Bertholt,并与原仆人谈论在第三帝国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开庭:

  关于sexual insterilization:原告方找到了被判绝育的证人。Herr Rolfe质疑证人的精神状况,试图由此证明他被绝育的合理性

  Heywood与Mrs.Bertholt的交流,关于他们对于Hitler的态度,他们与Hitler彼此仇恨,Hitler嫉妒Mrs.Bertholt丈夫高级军官身份,以及他娶到了贵族。并讲述了Janning为维护自己妻子而当面阻拦Hitler的事情

  第四次开庭:

  劳森上校找到了racial pollution的案子,Nazi诬蔑一个犹太商人与非犹太女孩儿有染,犹太商人被判死刑,女孩儿以伪证罪判两年徒刑。接着播放劳森1945年在集中营拍下来的影像资料

  第四次开庭:

  传唤当时的女清洁工,力图证明犹太商人Fildestin与非犹太女孩Hoffman(沃尔纳夫人)曾有过不正常关系(亲吻、坐在腿上)。劳森问明女清洁工的政治身份为纳粹。Herr Rolfe逼迫再次出庭的沃尔纳夫人,被Janning出声制止。

  休庭后,Herr Rolfe与Janning的对话中,Herr Rolfe强烈表达不希望美国人抓住德国人的把柄,像占领长崎广岛一样的在德国常驻下去。

  第五次开庭:

  Ernst Janning发言承认自己有罪,并且也控诉了同在被告席上的德国法官。他陈述了当时德国渴望复兴愿望,以及自己的爱国之情,并在此背景下重新解读了犹太商人一案在当时的意义。他的认罪出于他的正义之心,因而对自己无法原谅。没有多少德国人知道发生犹太人与集中营的惨况,那是因为他们不想知道。

  Herr Rolfe接着辩护,他指责了当时支持希特勒发动战争并巩固他的政权与地位的俄国、梵蒂冈、丘吉尔和美国工业家,如果说德国有罪,那么支持他的这个世界清楚它的意图的这个世界便都难逃罪责。

  休庭期间,劳森上校与另一名军官争论,后者希望劳森放弃治罪德国法官,因为美国与欧洲需要德国人的合作,而这需要德国领导者的帮助。劳森质问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六次开庭:

  劳森总结发言,this is the dilemma of our times,而这一切要留给Heywood法官来做决定。最后部分被告做最后的自陈,重审为祖国及其法律服务for not to be guilty。

  第七次开庭(八个月后):

  imple murders and atrocities do not constitute the gravamen of the charges in this indictment. Rather, the charge is that of conscious participation in a nationwide, government-organized system of cruelty and injustice, in violation of every moral and legal principle known to all civilized nations.

  The principle of criminal law in every civilized society has this in common: Any person who sways another to commit murder, any person who furnishes the lethal weapon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rime, any person who is an accessory to the crime is guilty.

  Human value是最后的判断基石。

  一个人在某一时期行为是否有利于国家,只有留给历史与后人去判断。

  被告全部被判无期徒刑

  Herr Rolfe在Heywood临走前与之见面,并说这些被告在五年之内就会被释放。Heywood称赞Herr Rolfe在庭审期间表现出的优秀逻辑,但说道,what is logical is not always right.

  Heywood与Janning在狱中见面,Janning赞同Heywood做出了公正的审判,但他向Heywood强调自己确实不知道会发展到百万人遭受非人待遇结果。但Heywood回应他说:

  It came to that the first person you sentenced to death that was innocent.

  The Nuremberg trials held in the American zone ended July 14, 1949. There were 99 defendants sentenced to prison terms. Not one is still serving his sentence.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二):日记中关于这部电影的思考

  审判到底是谁对谁的审判?

  提出这个问题原因等会我会提到。昨天我看了很多电影,把之前下载的imdb top 250系列中的最后几部电影基本都翻完了,此外还有几部别的电影,其中彭浩翔的《买凶拍人》是上午看的第一部,其才华横溢和宁浩的《疯狂石头》有一拼。此前我看过彭浩翔的《出埃及记》,表示失望然后对这个导演也就没有抱太大期望,结果没有想到他之前拍的《买凶拍人》这么好看,于是我又下载了他去年的电影《志明与春娇》,不过这是在以后有时间时候再看了。

  昨天晚上看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是《纽伦堡大审判》(Judgment.at.Nuremberg.1961.HDTV.MiniSD-TLF.mkv),我觉得它比《辛德勒的名单》并不逊色,从行为的角度来说,《辛德勒的名单》里的拯救行为或许比审判更为直接更为伟大,但是从电影的品质来说,我更倾向于认为《纽伦堡大审判》可以排进我热爱的电影的前十名之类,它或许更能够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防止战争而不是如何面对战争。总的说来,我觉得我根本没有资格站在那个法庭上去做一个裁判,它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审判,还涉及到对法律的判断。坐在法官席上的人和坐在审判席上的人都拥有着我无法企及的知识。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可以确立的,那就是人们应当为战争中残害了他人的行为负责,问题在于它是法律上的责任还是良心上的责任?

  我不说道德而说良心,是因为道德很可能是一个众人规避了各种风险后共同确立的一些看似平准实则扯淡的玩意,而良心乃在于一个正常人生活中长期观察选择后确立下来的善。一个人最后的判断标准不是由社会准则决定的而是由良心确定的,所有人其实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概念,所谓人类普遍价值实际操作上根本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理想

  在影片中美国老法官审判了德国的法官,那是法律程序上的权力,而非人的权利。而影片结尾他对德国法官说当你错判第一个案子你就知道会造成灾难的时候,那是良心上的审判,是真正的审判。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可以审判另一个人,但是其基础在于两个人都还存有良心。一个好人对一个坏人的审判在很大程度上更可能是力量层面的审判,换言之,当我可以打败你的时候我可以审判你,否则我很可能死在你手里。

  然而这个问题恐怕并不这么简单。我只能确定“我代表人民审判你”这样的话并不真实,却并不能确定“我代表人类杀你(某个穷凶极恶的人)”这样的话绝对是假。

  看了《纽伦堡大审判》我又把《东京审判》下载了,昨晚看了一点,今早跑完步后续完(副线部分基本是跳跃式看的)。两部电影在深度艺术品质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东京审判》至少告诉我们有这样一场审判,比教科书讲得稍微好些。

  这一阶段的疯狂电影之旅终于宣告结束,之前我在某个假期也曾经这样看电影,但愿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看,因为眼睛和精神都很辛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常常未必是那些特别著名的电影,这说明我的判断力在提升,这是最重要收获。Imdb top 250基本可以代表美国电影观众的观点,从里面我也确实看到了不少经典之作,但是也发现自己可以保留很多自己的意见。比如我热爱的香港电影中很多作品我依然认为是最好的。现在豆瓣也做了一个豆瓣250,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以作为一个想了解更多电影的参考,但当然不能左右一个人的趣味

  我之所以看了那么多电影除了喜欢看电影,还有想了解更多,然后一边看一边发现自己最需要的其实还是图书。所以以后我的重心会回到图书,理解文字的人会发现文学永远不会消亡的理由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要以文学为基础,同时文学本身有很多东西是电影根本无法展示的。

  我最怀念的其实是以前看碟的日子,那时候看张艺谋的《英雄》,看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看杜琪峰的《暗战》,等等,它们影响了我。至于央视电影频道,也曾带给我一些不赖的影片,但是它的广告和对影片的不严肃的态度也让人头疼

  现在最缺的应该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有幸去录像厅看过几部电影,以后有条件应该买个投影自己弄个小厅和亲人朋友一起看。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三):【93】《纽伦堡大审判》——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正义相对论

  《纽伦堡大审判》 Judgment at Nuremberg 年代:1961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斯坦利·克雷默 / 主演:斯宾塞·屈塞、伯特·兰卡斯特、理查德·威德马克、玛琳·黛德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推行种族主义,对犹太人进行屠杀,犯下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按理来说这都是血的事实,可为何当年的纽伦堡审判持续了一年多才下判决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难以决断的事情呢?

  《纽伦堡大审判》用六场庭审戏,让观众对之前的既定判断彻底颠覆,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辩方律师的能言善辩。被告是德国司法部长恩斯特·简宁,很多执行处决犹太人的案件都是由他签字的。但辩方律师认为,将被告送进监狱并非此案的最重要意义,对希特勒的仇恨与本案无关,从事实出发的判决才有利于重建法律的权威。他还说,被告是一位爱国者,爱国者必须遵守本国法律,执法者也无权质疑法律。在之后的庭审中,面对众多的原告证人,包括简宁的老师、被按《绝育法》执行绝育的智障人、“费登斯坦案件”的女当事人等,他也都予以了质疑,特别是那位被认为与费登斯坦有染的女孩,律师大声发问令她几乎崩溃。除了辩方律师比较强势之外,法官在德国的所见所闻,也让他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好感,而他与霍伯特夫人的短暂相处和交流,同样使人的情感天平逐渐倾向于德国,毕竟无辜的德国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法官判决简宁有罪,处以终身监禁。他的理由是:任何文明过度都是一样的,怂恿他人蓄意谋杀者,为犯罪行为提供致命武器者,以及随从犯罪者,都是有罪的。受到赞扬的人品无法掩盖蓄意谋杀的事实,即便他是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程度最小的伤害的决定。这不禁令人反思,究竟正义的磁场在哪一边呢?是否真的由不同的立场出发,正义也会有相对性呢?所以《纽伦堡大审判》所要展示的,是比历史事件本身更为复杂的事情。

  亮点1

  第63分钟,辩护律师质疑证人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他问出了证人的家庭情况:母亲有遗传的弱智症,而他本人因为学习跟不上其他学生,只上了六年就退学了。律师让他用“兔子、猎人、草地”来造句,他竟然也说不出来。所以显而易见,他并非是被迫害的,而是符合《绝育法》所规定的智力障碍人群。蒙哥马利·克里夫特的表演非常精湛,迷离的眼神,怪异的动作,说话口齿不清,明显异于常人。他也因此凭借这个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四):Judgment at Nuremberg

  法庭上的辩护常常只考虑你的答案是与否,可这两个字却未必说的出事实真相,背后的矛盾与无奈只有当事人才明白。纳粹是一个沉重的历史,纵然有宏大的爱国情操作祟,悲剧的发生仍然需要一部分人去承担。本片有出色的法庭辩论情节,也带给观众深刻的反思。我们都是旁观者,没有亲身经历,无法理解其中的挣扎与痛苦。整个历史背后,是一部分人受害,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无知。本片可谓群星云集,虽然蒙哥马利、朱迪加兰、玛琳黛德丽的戏份有限,却还是很抢眼。Maximilian Schell饰演的辩护方律师也相当出色了,其间几场辩护戏份都张力十足。电影里最终的审判结果是必然也是公正的,但这并不仅仅审判的几位始作俑者,更多的是审判整个历史,对与错由历史来答复吧~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五):正义与政治的角力

  个人感觉,这是一部相当严肃的电影,基本没有背景音乐,法庭辩论是这部电影的亮点,被告方辩护人的表现十分出色。电影有一个明显的主题是被告是否有罪,这一主题通过控辩双方的精彩辩论表现得淋漓尽致,但,电影还暗含了一个更为宏大深刻的主题,就是是否在政治面前坚持正义,在希特勒统治时期,显而易见身为被告的德国司法部长姜宁,承载着正义的希望的法官拜倒在政治的晚礼服之下,而这部电影的主审法官海伍德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美国高层官员为了将德国作为对抗布尔什维克的前沿阵地而希望讨好德国民众,而讨好德国的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在这次审判中对身居德国要职的司法部长姜宁判定无罪,而海伍德法官承受的着巨大的压力做出了最符合正义的有罪判决。在影片的最后,在姜宁的牢房中,海伍德法官得到了被判有罪的姜宁的尊敬和赞同,姜宁深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遵从内心的正义是多么的不易,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到这一点,才会沦为罪孽深重的犯人。当姜宁为自己并不知道不公正的判决会导致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残忍的剥夺生命时,海伍德法官的回答耐人寻味:“It came to that the first time you sentenced a man to death you knew to be innocent”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六):纯粹从法学角度谈《纽伦堡审判》最后的判决

  从电影的角度说,《纽伦堡审判》实在是我近一段时间以来看过的好莱坞老电影中最好看最精彩的一部了。事实上从道义的角度讲,我觉得最后海伍德法官的判决没有问题,但从法律本身哪怕法理上讲,我并不认为他最后的判决多么有法律依据。

  首先,这部电影由始至终没有清楚告诉我们,法庭起诉这四位德国法官的罪名是什么?我想应该不是谋杀罪,如果是谋杀罪的话,很显然,应该等德国重组政府以后,由新的德国政府下属的法院审判他们,英美法苏四国哪怕是战胜国,也没有管辖权去审判这四个德国法官。因为这四位法官是在德国国内主持审判工作,哪怕他们的行为等于是协助杀人,那杀的也是德国国内的本国国民,在德国境内,对德国国民犯下的谋杀罪,外国法庭有什么资格进行管辖呢?

  根据真实历史上的纽伦堡审判,战胜国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所起诉的罪名有两项,即“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这两项罪名是国际法上认定的罪名,既然违反的是国际法,那么英美法苏四国当然有管辖权对德国境内的战犯进行审判。但等等,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事实上,“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这两项罪名是在二战结束后,于1945年签订的《伦敦宪章》所正式定义确定的罪名。在此之前,传统国际法还从未惩罚过个人而只惩罚国家,个人只能交由本国司法机构在国内法的体制下提起诉讼。

  而现代刑法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也就是说,一个行为之前不被认定为有罪,在这个行为发生后,法律才规定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那么,新确立的法律也不能对之前的行为进行惩罚。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确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普通公民对法的可预期性,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即可以放心去做,而不用担心哪天这个行为突然被认为是犯罪。这也是刑法与道德的区别所在,道德是,一个行为违背内心良知而依然去做,则可以收到谴责;而刑法是,一个行为只要没有触犯确定的法律,哪怕心里知道可能不对,也不应受到处罚。

  从“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看,用二战后才确立的新罪名,来惩罚二战时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美国的宪法精神。

  所以正如电影中鲁尔夫在一开庭就提出的那样,这场审判的合法性是值得质疑的,而且英美法苏的法官是否真有审判德国人的司法管辖权,也是有疑问的。

  好了,就算我们不从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仅从实体法的角度来说,影片中那四个德国法官的行为是否真的具备了“有责性”,也是很有争议的。

  从刑法四要件角度讲,一个行为最后被认定为有罪,要符合主观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从刑法三性角度讲,一个行为被认定为有罪,也要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正如他们的辩护律师鲁尔夫所致力于辩解的地方——主观要件或有责性——是认定他们行为有罪的最大软肋。

  如果我是他们辩护的律师,也会选择鲁尔夫的辩护策略,揪住他们的主观是否真有期待可能性或者他们的行为是否真有有责性,来大谈特谈。

  法官不是法律的制定者,而仅仅只是法律的执行者。而且法官的职责恰恰要求法官忠诚地执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哪怕这个法律与他的道德相抵触。至于这些法律所造成的结果,不应由法官承担责任,而是制定法律的议会为之负责,这不正是三权分立之要义所在吗?一个称职的法官,不正是应该抛开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正义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判断案件,永不质疑法律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吗?

  我们难道有可能说,一个人因为守法,所以他在违法?一个人因为忠诚地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所以他应该被法律所惩罚?这难道不是法治史上最大的悖论吗?

  反过来说,一个人说,因为我不认可我国的某项法律,所以我就可以不去遵守这项法律,并且不应受到任何惩罚。这有可能吗?比如一个基督教信徒,严格按照宗教教义反对堕胎和计划生育,他是不是就可以无视中国的法律想生几个生几个呢?他是不是去捣毁堕胎医院,而不用负任何责任呢?事实上,无论他本人持什么样的立场和观点,他都不得不遵守他所在国家的法律,除非他出国。

  那么对于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官,最高的司法裁判者,要求他不顾这个国家颁布的法律,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道义去自由行事,这岂不是更加不可能吗?

  用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死刑执行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刽子手,他的职责就是把送来他这里的人杀死,而这个人究竟有罪无罪,是否是错判,需要他来分辨吗?他显然没有这个义务来分辨。如果最后发现,他所杀死的这个人,其实是一起冤假错案的受害者,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被政治迫害的持不同政见者,那么这个刽子手难道也要被一起追究杀人罪的责任吗?这显然是荒谬的。

  因为他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职责和法律的规定,而他们只是忠实地按照法律办事,所以,虽然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恶果,但这恶果的责任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到他们的头上去,而你也不能期待他们会通过故意不遵守职责和违法的行为,来避免恶果的产生。这就是我所说的,他们的主观要件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他们的行为不具有有责性。

  当然,电影中的起诉人,劳森上校,他持的一个观点是,因为这些法官都是真正精通法律的社会精英,他们比起普通大众,更应该清楚那些纳粹法律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心里应该明白这些纳粹法律在本质上是反法律的。然而他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坐视恶果的发生,所以他们其实是纳粹罪行的同谋者,或者起码也是一个纵容者。

  我们同样用刽子手打比方。按劳森上校的意思,这个刽子手心里很清楚,这个送来的死刑犯是一个无辜的人,然而刽子手依然执行了死刑,杀死了他。这个时候这个刽子手是否应该被认为是谋杀罪的共犯呢?

  我觉得依然是勉强的。因为还是期待可能性的问题。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期待刽子手能做什么?他去救下那个犯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那个犯人的确是无辜的,但此时此刻,他依然是被国家法律认定了的死刑犯,而救下他等于是触犯法律。刽子手不可能因为内心的良知就去触犯现实的法律,这对一个人的要求显然太高了。

  那么对于那些法官,我认为同样如此。他们虽然清楚这些法律是“恶法”,但恶法一样是国家立法机构按照正常程序制定出来的法律,它依然享有法律的效力和权威,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这些法官因为自己内心的正义原则,而选择故意触犯这些法律呢?

  所以我最终的结论是,最终海伍德法官对他们四人全部判处有罪并处以终身监禁,是缺乏法理依据的。并且很显然,海伍德法官是一位自然法学派的信徒,但一个学派的理论,显然不是法庭判决的依据。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七):审判:当良知遭遇政治……

  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著名的审判,为国际法尤其是战争法的发展树立了若干重要原则。这场大审判同时也遭遇了若干挑战,有来自法律层面的,有来自伦理层面的,也有因法律与伦理冲突而产生的。

  美国1961年的影片《纽伦堡审判》(Judgment at Nuremberg)力图将这一宏大的历史画卷浓缩进一场审判过程中。导演选取了审判法官这一司法过程。法律与伦理是贯穿影片的核心问题。

  德国法官被指控是因为他们执行了当时有效但现在被认为是恶的法律,比如防止种族污染的法律、剥夺生育权的法律。法庭调查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德国,法官的地位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在压力?法官是否有选择权,如果不服从将会怎样?一个司法部官员魏克,曾经是被告之一耶林法官的老师,证实他自己由于抵制希特勒的恶法而被迫辞职。与此相关的是,法庭要审查德国法官对纳粹的效忠程度,这其实是一种主观状态的考察。也就是从主观状态和客观可能性两方面对德国法官的行为进行判断。但问题在于,即使法官有选择的可能,那么他应不应该进行选择?他的职责是执行法律,还是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法律进行判断?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可以,他应该遵循什么法则?

  这既涉及到了法官的职业伦理问题,又涉及到了关于法律的永恒的争论:有没有比实在法效力更高的规则,可以对实在法进行判断?不同的法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自然法学派认为神法、自然法的效力高于实在法,而历史法学派则不承认自然法的效力。

  在这种处境下,德国法官既面临着外来的政治压力,也面临着职业伦理的挑战。这正是耶林法官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其他法官仅仅是政治人物,他们自然地选择了服从政治;而耶林是经过了反思的,实际上他服从的并不是政治压力,而是他所认同的职业伦理,和他对实在法的伦理判断。尽管,他的这种选择在纽伦堡审判中被法庭所否决。

  上面分析了德国法官面临的职业伦理的两难困境,即是应该服从法律、执行法律还是可以对法律进行判断进而选择适用。对法律进行判断的标准必然是伦理的、超出法律之外的。这场纽伦堡审判中也涉及到了对伦理的讨论。

  上文也提到了,耶林法官的选择一方面是基于对职业伦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实在法的伦理判断。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认同当时实在法的价值取向的:国家本位,为了达到所谓的国家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诸如生命、健康等,个人在这样的视野中是缺位的;因此才有了种族进化的政策,才有了剥夺生育权的法律。这不仅是耶林的伦理选择,也是所有被告的伦理选择,甚至是德国整个上层社会的伦理选择。影片中出现的那位俏丽高雅的贝托太太,无疑代表了德国上层社会的形象。她为耶林辩护的理由是:“耶林法官举止绅士、高贵,敢于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这样一个正派的人,怎么会犯错呢?”这些高贵的人没有经受过苦难,因而也就没有对受难者的同情、怜悯之心。他们不是不可能知道执行法律的后果,而是不想知道,不想去想。因而海伍法官在最后与耶林的会谈中,在耶林称自己确实不知道他们的判决会带来如此多的杀戮、死亡时,海伍法官回应道:“当你判第一个人死刑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这一点了。”是啊,当你眼里没有“人”这个概念的时候,一个人和许多人在你眼中是等同的——等于虚无。这种伦理判断在纽伦堡审判中,海伍法官给予了最强烈的谴责,他宣判到:“被告的行为违反文明社会的共同原则。国家不是石头,而是人的延伸——正义、真理、个人的价值,是国家的基本价值。”

  正是基于对这种伦理的信念,海伍法官和检察官顶住了美国施加的政治压力,坚持对德国法官做出有罪判决。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将西德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因而极力争取德国的支持。要得到德国的支持,就必须得到社会精英的支持,接受审判的德国法官无疑是核心人物。法官、检察官在审判德国法官的同时,也接受着自己良心的审判,他们面临着与当时德国法官相似的处境——

  当良心遭遇政治,你是选择良心还是选择政治?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八):we all people are guilty,and not guilty

  「We who know our guilt must admit it,whatever the pain and humiliation」。不知道littleJapan看這部片會有什麼感受。「But if we didn't know,it was because we didn't want to know」,只要有一個這麼有正義感和尊嚴的人就夠了,起碼也會讓某些一大票急功近利者有點羞恥感。當然並不覺得Rolfe有錯,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角度出發來維護被告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OK的。看到Dan顫抖著說出Janning有罪終生監禁真的淚目,最後去獄中跟他見面講的最後一句太意味深長「It came to that the first time you sentenced a man to death you knew to be innocent 」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九):《纽伦堡的审判(Judgment at Nuremberg)》:是非论断自有后人道(IMDB250 TOP 184)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5843586.html

  Judgment at Nuremberg (1961)

  继续看IMDB250系列电影,这又是一部时长达到三个小时的电影,不过看得过程并不感觉沉闷。

  电影讲述了一场纽伦堡大审判的始末。二战结束后,一位美国法官来到纽伦堡审判一件案子。案子的被告是纳粹德国时期的司法部部长及其相关同事共四个人。其中一位被告比较特殊,就是那位司法部部长。他的口碑非常的好,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为人善良、正义。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不应该成为被告,即使成为被告也不应该判为有罪。因此,电影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描绘法庭上的激烈辩论。同时,电影还描述了战斗后德国人的生活,以及德国人对于战争、审判的看法。审判结果出来了,四个被告没有依照人们预想的一样被判无罪,他们都被判为有罪而且是无期徒刑。最后,在法官与那位司法部部长的会面后,影片结束在法官的背影中。

  电影非常的好看,是一部有着精彩辩论的律政片。影片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有罪还是无罪,整个影片的情节也围绕这个冲突展开。看着双方精彩的辩论,不知不觉就将这一部时间超长的电影看完了。在法庭戏的间歇,电影还穿插进一些德国战后的生活,同样吸引人着我去观看。就像电影中美国法官的好奇一样,我也想知道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部丝毫没有冷场的电影,看完还觉得很不过瘾。好看的电影就应该如此,可以让观众们忘记时间的存在。

  在拍摄方式上,法庭内对于人物特写镜头的运用很灵活。时而由远及近,时而由近及远,时而二百七十度缓慢旋转,时而突然拉到近景等等。这些镜头的运用,使我们在观看法庭辩论的时候不会感觉太沉闷,而且还可以表现出所拍摄人物的情绪。除此之外,影片的其他方面就比较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按部就班的讲述故事,很正统的方法。

  对于本片的案子,我有着不同于法官的观点。纽伦堡所要审判的案子,其实是在寻找一个永远也不会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国家作恶,是否应该效忠国家?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当法律不是正义的时候,是否应该继续执法?这是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答案的问题。在法庭上,无论是原告检察官的控告依据,还是被告律师的抗辩陈词都有着自己的道理。从两方不同的立场去考虑,都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这样的审判,没有任何意义。对审判结果表示反对的法官的观点我很支持:对与错,有罪还是无罪都应该由历史验证,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是无法看清历史真面目的。我完全同意这位法官的看法,现在评说一切都太早,现在有一个看法,几十年后会有一个看法,几百年又会有另外一个看法。总之,是非论断自有后人道。

  通过本片还可以看出,这场美国主导的审判,政治意图明显。在片尾阶段,各个方面都在给观众们暗示,希望判被告们无罪,这样才可以取得德国的支持。从这一方面来看,这场纽伦堡大审判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它只不过是美国人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一个手段,根本无关正义!是非对错他们并不关心,关心的只是对于自己有利的结果。这只不过是一场表演秀,只是主角是幕后的美国人,德国人不过是牺牲品。

  本片的演员里明星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男主角Spencer Tracy,而是被告律师的扮演者Maximilian Schell。他扮演的律师实在太彪悍了,有着一种独特的气势,只要他一出场美国检察官就甘拜下风,他的台词更是铿锵有力,让人振奋。男主角Spencer Tracy太老了,没什么太大感觉,不过网上资料说和赫本关系密切,但不知道是哪个赫本。《绿野仙踪》里的小姑娘Judy Garland在本片里又看到她了,表演的还算可以,但没有年轻时候惊艳的感觉了,而且身材也走了样——变胖了。Marlene Dietrich还是那么妩媚,只是老了。

  额外说一句,本片的字幕翻译的实在太差。最开始看的是TLF压制的MiniSD,是新视界翻译的字幕,翻译质量还可以,可是有很多句对白都是空白的,经常出现字幕消失的情况。为了补完整剧情,又下载了一个DVDRip,这是idx+sub的字幕。本以为是R3字幕,谁知道还是一个简体的字幕,估计是那个碟商的自制品,翻译的对白倒是很全,可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对白能看明白,有的对白根本就看不懂它在说什么。哎,为什么想看看老电影总是这么难?总是没有完美的字幕。

  最后补充一句,为什么审判德国人的时候,他们都是英语呢?太假了吧。既然他们有着一口口流利的英语,何必带着耳机?

  总的来说,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律政片,虽然审判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可以给人思考。

  序列:0499

  TLF.IMDB.Top179.纽伦堡大审判.Judgment.at.Nuremberg.1961.HDTV.MiniSD-TLF

  [纽伦堡大审判].Judgment.At.Nuremberg.SE.1961.DVDRip.XviD.AC3-NDRT

  2011-08-13

  《纽伦堡的审判》观后感(十):骇人听闻、惨绝人寰!

  劳森上校证词: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创建于1933年

  囚禁了80,000多人.

  在布痕瓦尔德有种说法:

  quot;摧残肢体,

  折磨意志,

  销毁心脏."

  都在布痕瓦尔德烤炉,

  处理尸体的证据.

  烤炉是由知名产家生产

  同时,

  这样的烤炉也是出名的面包烤炉.

  公司的名字已经知道了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成品展,

  展示在当地人和盟军面前.

  鞋子 - 大人们和小孩的

  眼镜

  牙齿上的金子,被融化了

  每月都会被送往沃尔封SS.

  用人皮做的灯罩.

  用来绘画的人皮,

  都是淫秽作品.

  两个波兰劳工的头颅

  缩小到只有原1/5大小.

  骨盆架被用作烟灰缸.

  孩子们被纹身标志做最后的处决.

  有时孩子们会被给予怜悯.

  他们会被注射吗啡

  然后他们会在无知觉中被绞死.

  有一名医生描述如何执行绞刑,

  用医生的语言描述就是:

  quot;就像图画一样,

  他们被钓死在墙上."

  大批人员在集装车厢中运输,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空气,

  最后坚持不到达靠.

  数以千计的人被用作白老鼠,

  用作医学实验对像

  一位现场的目击证人给出如下描述:

  quot;他们被要求脱光衣服."

  quot;他们以为是去洗澡."

  quot;然后门就锁上了."

  quot;大量的毒气从管道中喷出."

  quot;你可以听到里面的呻吟残叫声."

  quot;两三分钟后,

  一切归于平静."

  死亡数据统计

  90,000 来自斯洛伐克

  65,000 来自希腊

  11,000 来自法国

  90,000 来自荷兰

  400,000 来自匈牙利

  250,000 来自波兰和中欧地区

  另外100,000 来自德国

  处于卫生考虑,

  只好用推土机尽快掩埋尸体

  欧洲2/3的犹太人遭到了灭绝.

  超过了6,000,000

  这是根据纳粹的数据报告.

  但真实的数据又是多少呢...

  两名战犯的对话:

  波!

  是你同艾克曼负责集中营的,

  他们说我们屠杀了百万人

  百万人!

  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

  是可以的

  如何做?

  你说技术上?

  全要依靠你的工具设备.

  你有两幢每单间可以容纳2,000人的房间.

  总的算一下,

  在半小时内就可以解决10,000人

  你也不需要让守卫来动手

  你告诉他们要洗澡了,

  接下来你不是开水龙头,

  只要开毒气就可以了.

  杀人不是问题,

  问题是如何处理尸体.

  那才是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