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萨利机长》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萨利机长》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12 20:2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萨利机长》经典观后感10篇

  《萨利机长》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 / 艾伦·艾克哈特 / 劳拉·琳妮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灾难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利机长》观后感(一):一场是否是英雄的显著性证明

  最近被计量经济搞得头昏脑涨,本想放松看场电影,没想到最后还是绕到了这个怪圈里来。显著性这三个字对于学经济和统计的学霸们(不是我)一定不陌生,加上影片内容,大体的意思就是,我们为了证明萨里迫降在哈德逊河是唯一一个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先假设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H0),再建立一个公式模型),把所有的相关因素证据都放在里面,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回归,最终发现这个等式并没有等于我们假设的H0,相关的回归系数都落到了另一个区域,即萨里作出了正确决定的区域,因此而推翻了我们的原假设,这个公式是显著的,我们证明了萨里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救了所有人,他是一个英雄。

  肯定很迷惑吧,简而言之就是证明他是否是真的拯救了所有人,还是他只是一个幸运者。要弄懂影片,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场有惊无险事故堪称哈德逊河的奇迹。顺别解释一个误区,一个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能明白道理,水的张力是地面的几百倍,飞机落入水中相当于直接与岩石撞击,其危险度远远高于在地面上降落,下面是来自百度知道的截图,是我看到的最正确的解释了。

  《萨利机长》观后感(二):英雄主义题材也可以这样拍

  几个月前在某电影公众号上看过这个电影的推荐,加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所以一上映就去看了。

  影片根据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水面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格局虽小,视角却很独特,没有将重点放在机长如何冷静处理突发状况和如何迫降,而是围绕事件发生后的事故调查过程展开,期间穿插主角回忆还原事件全貌。听证会是全片的高潮,当电脑模拟画面证实机长所说是正确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好想站起来为他鼓掌

  汤姆·汉克斯几乎是独角戏一般,将一位经验丰富的机长演绎得近乎完美。迫降时他沉着冷静,从容果断,和副机长配合默契成功拯救了所有人;调查中,在同时面对外界的歌颂、调查组的指控、家人忧心忡忡三方巨大压力时,他内心又是无比的焦虑和煎熬,甚至是强烈的自我怀疑表演非常成熟到位。影片叙事手法也值得称道,稳重简练,不花哨,不过分煽情,一部英雄题材的主旋律片能这样很难得,结尾在副机长的一个诙谐玩笑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法治社会严谨正义,还有面对灾难时人的反应,就像机长所说,并不是没了他这件事就不成立,而是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圆满结果。很感人

  ——2016年12月13日

  《萨利机长》观后感(三):Sully is called Uncle Sam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时的状态自然的进行糅合。整个电影的温度正如电影里记者播报的那样"室外零下五度,水温30度"。或许背后的引申义,外冷内热。局外人(媒体)用或好或坏的的态度揣测当事人,或褒奖,巨大反差是根本无法用试探和揣测就能企及的。

  全片想表达的主旨,并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萨利机长还有个别名,叫uncle sam。电影想表达,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是千万深藏功与名的市民,是群体英雄主义。同期同时看了东木大师另一部剑拔弩张作品,血战吧啦吧啦,或许我没有宗教信仰,无法对于信仰有这么坚不可摧依赖感,但萨利机长因为之前一段时间隔两三天一飞的经历,对此感同身受。无巧不成书,我们国家也有一位类似经历的机长。不过状态不是那么糟糕,我们是单发失效,电影是双发失效。当事人是南航的一位机长,故事没那么离奇,也没那么高调,最多是凤凰卫视拍摄了一档栏目介绍这位无名英雄。

  希望有天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萨利机长投射在大银幕上。

  《萨利机长》观后感(四):You should be proud.

  看到高潮时两次落泪,第一次是在大家站在快要沉没的飞机机翼上以及救生筏中等待救援,终于看到一艘艘船开过来救他们时;还有一次就是预告片里就见过的,机长用颤抖的声音说,155个?的时候。

  155,只是一个数字。可是对于这其中的每一个“1”,都是生的希望,都是世上最最珍贵东西。看完电影后想到一句话,怪不得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影片的很大篇幅都在说调查局,甚至机长本人对自己的怀疑。但有些简单粗暴地想,那么多人都活下来了,这结果就证明是对的。

  什么是奇迹,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从机长,副机长,乘务员,救援者,到每一个乘客。尤其是乘客,不禁联想到泰坦尼克号里,男人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妇女儿童,无论身份是否权贵;撤离的人也是一批批井然有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的,安然等待死亡。虽然有例外,虽然这一切可能戏剧成分,但是就我个人在美帝的一些有限体验里,却觉得这样的场景还是有可信度。而国内,也看到很多让人欣慰新闻,只能说希望这样的欣慰感会越来越多。

  Yes captain, you should be damn proud.!!

  《萨利机长》观后感(五):论一个人的坚持——《萨利机长》

  这部影片呢,之前没有关注过,算是在我眼前横空出世的,一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想必质量是有保证的。汤姆汉克斯年愈六十,还如此高产,最近其主演的《但丁密码》才刚刚下线,北美早于大陆已于9月9日上映,豆瓣的海外党小伙伴已经有许多人看过,大陆是12月9日上映,评分高达8.3,那么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是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在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时,我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不过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你在书上看到的两三行字,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当时那起事件也许就只有一周热度,但这部电影让我对“萨利机长”肃然起敬。毕竟在水上迫降是一件及其冒险的事情,尤其是飞机这种一出事故容易团灭的交通工具,更是马虎不得。

  其实我本以为本片主要讲述的是迫降的过程,就像2000年的国产电影《紧急迫降》一般,讲述的是惊心动魄的迫降过程,以及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反应还有各部门各方面的配合。然而当我在看过《萨利机长》这部电影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重心在于事件发生后机长的心路历程以及公众对于他的态度还有那场贯穿始终的听证会,并且用机长的几段回忆将迫降事件的始终为观众完整呈现,一次比一次详细

  直到最后一次听证会上,机长和副机长戴着耳机,听着驾驶室的录音完整地回忆了那起事故,同时也带领观众们,首次完整了解事故的发生到机长做出决定的208秒中间都发生了什么。

  看似听证会工作人员挺严肃也挺不通情理的,其实听证会这个制度我是欣赏的,虽然全员获救,但是这起事故存疑,调查组人员有疑问,那么就需要严肃对待这起事件,即使萨利机长被人们当成英雄,他确实应该被称为英雄。

  就像万怡酒店服务人员情不自禁地拥抱萨利机长时的那份满足,可以从她的脸上看出她对于英雄的由衷喜爱和敬佩,当萨利机长请求可否干洗一下自己唯一的一套制服时,女服员回答“如果需要的话,全酒店都会为您服务”,我想我如果见到这样的人,也会星星眼的。

  (“刚才发生了什么?”“你只是接受了一个陌生人的拥抱而已”)

  就如事后萨利机长在酒吧喝酒时,酒保惊讶地指了指电视机屏幕再看看他,活的萨利机长就出现在眼前,将155名乘客安全带回地面的萨利机长就出现在眼前,哈,其实不是地面,是水面,美丽的哈德逊河上,酒保开心地递给萨利机长两杯酒“这是以你的名字命名的酒啊,在伏特加里注水”。

  有趣,萨利机长想必也觉得有趣,算是在他多日的疲惫压力之下一个快乐的小插曲。只看了一遍,我记得不是特别清楚,大概就是万怡酒店和酒吧这两个片段描写了群众们对于萨利机长的态度,无疑是把他当成英雄来对待的。

  其实故事挺简单的,影片长度也不长,但就是一些表情啊、台词啊、对视什么的,就能让人感动,就算是不说话,静静地看着机长和副机长跑步,看着萨利机长和夫人的一次又一次通话,不同时间段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就能体会理解机长的心情对了,饰演萨利机长的汤姆·汉克斯在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也有一跑步的场景,1994——2016年,他坚持“跑”了22年,从年轻小伙子成为了老人,虽然都是跑步,但是姿势不一样,之前是有一股冲劲,现在是多了一份成熟稳重。

  其实抛却萨利机长英雄的身份,就像他夫人的那句话“我直到此刻才意识到你也是155个成员之一,我差点就失去了你”是啊,当飞机刚刚起飞变出事故,两个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萨利机长的从容不迫,副机长的协同帮助,仅仅用了宝贵的35秒来思考反映,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乘务人员一遍一遍地整齐大声告诉乘客要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

  在飞机迫降到哈德逊河上后,在引领乘客离开即将要沉没的飞机后,萨利机长在将要埋到腰部的水中趟走,只为了保证没有一个乘客因为什么原因滞留在飞机上,直到确认万无一失,他最后看了几眼驾驶舱,拿走自己的文件,我想也许他知道,自己的此次举动会让他再也无法进入那个再熟悉不过的方寸空间了,也许他就要失去养老金也无力偿还房贷,因为他也只是一名普通人

  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乘客得到了救援船的帮助后,都会被披上一个毯子,而萨利机长没有,他仍然穿着那身唯一的制服,那么低的温度,裤子都被浸湿了,但是萨利机长丝毫没有在意这些,在被叫去开会时,他一遍遍的要求自己一定要知道获救乘客的确切数字才能安心

  直到他在医院获知全员无恙时,他重复了几遍“155”这个数字,他微笑了,是情不自禁地欢喜,作为一个飞行30年的老驾驶员,他的一辈子的荣辱都与飞机、飞行紧紧相连,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富有责任心表现

  同时我由衷地赞叹那些自发组织救援的船只、从直升机跳入冰冷海水的潜水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所有人不说任何废话,甚至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指示,自发地来到自己的岗位上,井井有条,为拯救自己同胞贡献一份力量

  连新闻媒体主持人担心如此冰冷的海水恐怕几分钟就会要了乘客的命,而二十分钟内所有站在飞机旁的皮艇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被救援到了安全的地方。以及在指挥中心塔台监控雷达的工作人员,他的认真负责,他在与萨利机长失联离开座位留的那一滴泪,着实让我感动和赞叹。

  上图是萨利机长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飞机、接触飞行,他的教练教导他的,是啊,人都会犯错,人之常情重要的是在你犯错之后你要汲取教训,下回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要切记的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操纵好飞机,还有件挺重要的事——“笑口常开”。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过70,对此片人物形象的塑造拿捏仍然非常准确,让人了解事件背后的曲折催人泪下的故事。

  世人比如我,看过新闻只闻萨利机长是英雄,却不知事件背后,萨利机长所承受的压力,调查人员一遍遍质问他“为什么电脑还有模拟驾驶舱,都模拟出来迫降回机场完全可行的,而且成功率非常大,但你为什么就是要迫降到哈德逊河上?而且从来没有人在水上迫降成功,你是凭什么有这么大的把握?”

  显然萨利机长所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在他推开听证会大门前时他深呼一口气,尽量平复自己的心情,也算是安抚自己。面对如此多的专家以及媒体人还有质问他的调查人员,在看过两个模拟驾驶舱模拟了当时发生的事故时,证明出回到机场是完全可行后。

  萨利机长以及副机长仍然坚持自己所做的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份坚持在外人看来也许是挺轴的,但事实证明他们所做的是正确的,就算是经验丰富老道的飞机驾驶员,他仍然不是机器,仍然需要面对时间的反应时间,而调查人员显然忽略了这一点,35秒时间,加上这35秒的反应时间,模拟驾驶舱的再模拟失败了,且不说之前他们已经演练了十七遍。

  与模拟舱显然不同的是,在真实事故发生时,一切并不是规划路线的,那是决定生与死的一刹那,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死亡的那一边,而萨利机长能用仅仅35秒的时间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显然是他的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沉着冷静所综合做出的。

  而模拟舱,就像我们打的电子游戏一样,身后并没有155名乘客的存在,就算我们的飞机坠毁了,失败了,我们还可以重来,显然面对的就没有压力,也没有生与死的考验,生与死之间就像牵了一条细细的红线,稍一用力,就会断裂,而萨利机长就是把死亡那一段的红线扯进来的那个人。

  “笑口常开,萨利机长”我想多天的亚历山大在此刻一定化为乌有,您是令人敬佩的英雄,就像年轻时的你一样灿烂地微笑吧。

  :有时候坚持自我并不是不好,在你认为自己正确,而确实正确时,完全可以强硬地坚持自己的观念、思想和选择。“认真负责”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在当今社会又是多么罕有。

  《萨利机长》观后感(六):萨利机长:拯救了自己两次。

  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错过到电影院去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在这里打个广告,华夏银行每周五看电影十块,我觉得浪费了暴殄天物)

  我只是万万没想到,片尾出现的真实生活中的萨利机长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气质,比扮演他们的汤姆汉克斯和演员妻子更让人眼前一亮。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最近好莱坞的电影有回归表现人类本我的趋势?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轰烂炸视觉效果来刷新票房的惯用套路。技术只是实现电影方式的表现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技术是用来为表现故事服务的,《萨利机长》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视觉特效来吸引观众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现的细腻口碑而传唱。这一点,我好感动。我希望可以坚持。

  本片最启迪我的是,萨利机长不仅仅是在208秒的危急状态下救了全机155人,更自救了两次。第一次,当然是在事故时救全机人的同时救了自己。第二次,是他在被调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们不可以先入为主的认为萨利机长一点错都没有,为何要接受这样不公平的检查?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个反派或者一个坏人。这样的调查恰恰说明了美国人在处理各种类型事情的严谨和谨慎,这样子的精神才能保证未来出错率的最低化。所以,萨利机长被调查是一件必需要经历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冲击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其次,也许全世界都已经往他一边倒了,但是真正最后能救自己的还是自己。当面临对自己的投诉和怀疑时,不可以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国的崇拜冲昏头脑,也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恨报复。冷静的萨利机长,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他再次选择了自救。他用最积极的态度去为自己找证据,用充足的理由和准备来面对威胁和挑战。

  没有什么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比如,面对208秒的危急,萨利机长是用的40年的飞行经验化险为夷。那么,面对下半辈子的事业和生活,他用了48小时为自己找来有理有据的说服证据。这点让我备受启发。

  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不能遇到困难和压力就放弃或者埋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就像我昨日抱着可以学到管理项目的心态去听培训,结果后来发现,项目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人。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最终解决方式没有任何科学,技术,他物能够帮助,还是得靠人,这个人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压力,如果你消极,事情就会按照消极的方式发展;如果你积极,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时,那么事情就会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人总是在慢慢学会长大。谢谢电影。

  《萨利机长》观后感(七):好久不见

  写在阅读原著之前

  太久没有如此完整地看过汤姆汉克斯的作品了,很主旋律的电影,但我硬是从机长全程那几乎没什么表情的脸中感受到了出发时的稳健自信,事故中从容应对却掩盖不住的紧张,疏散乘客的不安和忐忑,直到全员获救后逐渐找回自我的僵硬和踏实,各种微表情,眉眼的细节,肢体动作,这种永远抵不过真人的改编角色似乎只需要演技,但汉克斯奇妙地让我觉得机长就应该是他表达的这样。

  中间救援的部分达到高潮,明明有坠机这样的经典题材,却没有灾难片式的悲剧大场面,各种援助因为太及时,如此井然有序,仿佛是安排好的演习,正是这种自发的团结和爱心让我不由自助得被感动。

  据说为了电影效果,听证会和取证相关内容做了改编,突出正反戏剧冲突,但当把影片定位在灾后问责而非灾难本身的时候,能避免流水账般的堆砌就是一大成功。机长的幻觉贯穿始终,似真似假的梦境在事故之后如同那35秒的抉择一样折磨着机长,让他在质疑和吹捧的矛盾中煎熬;顺叙和倒叙穿插得恰到好处,全篇的节奏起伏迫使观众为了剧情连贯一直看下去又在悬念之处转折平凡的情感或平淡的对话,相比于刻意大起大落的影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细腻体贴的情感相得益彰。

  《萨利机长》观后感(八):他不是神,只是人

  Captain Sully!I love him!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次无人伤亡的迫降奇迹,很意外的,相比于渲染危机感,导演选择更多的表现Sully在事件前后的表现,既有危机时的临危不惧,冷静从容,也有面临调查时的惶恐不安。他也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做了次优选择而让所有乘客命悬一线,也会担心自己四十多年的兢兢业业是不是真的因为这208秒的操作而葬送,会担心舆论突然变向,自己从一个Hero变成一个Liar,甚至也会担心自己会被迫退休,没有退休金甚至还不起房贷……

  这么多的担心,实在和我们想象中的英雄不太一样不是吗?恰恰相反,这才是一个平民英雄真实的样子。

  他不是神,只是人,只是一个值的我们致敬的普通人。

  另外,一开始确实对调查组的人心怀不满,为什么要对我们的英雄处处刁难,为什么明明无人伤亡皆大欢喜,事故调查程序还要如此严苛?转念一想,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程序才保证了多数正义不是吗?美国司法一向信奉只有程序正义才能保证结果正义,而不是以结果决定程序。一次无人伤亡的事故调查都能这么做,而看看我们多少煤矿事故,重大责任事故都被粉饰太平最后丢出几个下台的市长,书记就了事的,还有那让人汗颜的“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现在真是没眼看。。

  《萨利机长》观后感(九):关于影片之外的一些细节

  有很多剧透!

  本片配合空中浩劫S10E05一同观看效果更佳。以及这部片子没有起伏、没有高潮,但能强烈感觉到平铺直叙的力量。

  1.片子想要制造矛盾和对立面可以理解,但是也把NTSB黑的太狠了,人家的主旨是“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现在的程序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空中特情处置反应时间这种最基本的人为因素,怎么可能到听证上要机长提醒。

  2. 看了下数据,爬升到2890英尺时被鸟击,机长第一反应是要回LGA的,离场也说飞220回来,但是转过来以后机长立刻意识到可能到不了,40秒以后离场协调完说给你13号跑道,机长直接说没戏了,我们可能要去哈德逊河了(原文是we’r unable, we may end up in the hudson),这跟片子里35秒的反应时间基本是一致的。

  3. 高度2890英尺,大概880米左右,老机长是把哈德逊河作为最后的选择,但同时在不断努力尝试各种更好结果的可能,一边重启发动机,一边问管制新泽西的Teterboro机场,老机长当然很清楚水上迫降的种种弊端,但是!妈的其他机场老子到不了啊!

  4. 影片里飞机在很低的高度飞越曼哈顿上空,然后一把方向打到哈德逊河上,这是艺术加工,看看就好,航迹图上画的很清楚了。

  5.My aircraft! Your aircraft! 最燃台词!ATC那段也很燃,快速准确的协调配置所有可用的有利资源,及时准确的提供给机组做决策,一直到雷达信号丢了,还不忘记2点钟7海里的纽瓦克可用,猴感动,当你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帮你哈哈哈。有一个片段是机长说我这就准备去哈德逊河了,离场一脸懵圈还要确认,一个好像是Jetlink的机组在波道里异常冷静的重复了一遍,他说他要去哈德逊河了。

  6.再说检查单。应该没有哪个公司手册里有800米双发停车的快速检查单的吧,发生这种事情基本就是机长“自由发挥”了。他们执行的应该是巡航阶段的双发停车的检查单,FO一项一项照着做,老机长则跳着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了,开APU肯定是没问题,EVAC1关掉再重启是神马用意,有没有机务兄弟来港一港,没有学过320啊捂脸。

  7.还是检查单,报告说全美的这个检查单有3页,我没机会看到他们的,查了下我们的是三页半,基本差不多,206秒里有太多事情要考虑要做,肯定是没机会做完就接水了,但是有点遗憾的是,检查单靠后的部分有一条是关闭排气活门和安全活门,防止机舱进水速度过快,我觉得这条还挺重要的。

  8.再说乘务。影片里飞机接水停稳开始撤离后,乘客走到舱尾,乘务站在水里看着打开的门和灌进来的水说这个出口不能用了,去翼上出口,这个可能是个严重错误。打捞上来的飞机的图片清楚的显示L2门和R2门都是关闭状态,乘务员当然是观察后判断此出口不能撤离的。

  9.还是乘务。我们公司的手册上,在有计划的水上迫降前,是要让乘客穿好救生衣的,但是片子里撤离时绝大多数人没有穿,有些还是现场发的。不知道他们的程序是怎样的,或者有没有客舱的盆友来讲解下这部分。

  10.停稳后没有立刻撤离,有答主已经说过了啦,30秒等机组宣布撤离,30秒以后默认机组失能,撤离指令由乘务长发布。

  11.从之前的报告来看,所有人都从前舱门和翼上出口撤离了,没有人被乘务忽悠跳进了滑梯没打开的水里,也没人害怕燃油泄漏爆炸而跳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一段加工。

  12.各种救援来的很快,那是因为这是在哈德逊河!啊!繁忙的哈德逊河!虽然我很不愿意说这句话,但是如果他是落在黄浦江上,也会很快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船过来救援的,这个道理放在全世界都一样。呸呸呸,不会的,所有飞机都会很安全的。

  13.老机长先是在齐腰深的水里最后检查了飞机,然后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了手机给老婆打电话,啊,机长你的手机是什么牌子的!

  14.片子里那一对父子和一个好基友,是原型剧情,包括差点没赶上飞机和具体座位号都是原型,而且,是由当事乘客本色出演的。从空中浩劫中也可以看到这三个货。

  15.我以为没有彩蛋的!妈蛋!二刷时再补彩蛋吧。

  最后,在事故调查的当时,有一种说法显示鸟击只损伤了二发,但机长错误的关停了双发,导致情况变糟糕。这种说法最后没有被认可,也没有写入最后的事件报告。而影片里则花了一些笔墨来描述,最后以“水中打捞上来的一发,五级叶片和高压压气机严重损坏”来结尾也是耐人寻味的。

  但无论如何萨利机长在极度糟糕的条件下,凭借杰出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救回155条人命,这样的人被称为英雄,当然没毛病。

  好啦,希望所有航班都顺利平安。

  《萨利机长》观后感(十):讨论英雄的认证机制问题

  《萨利机长》不像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作品,这个故事不硬汉、风格化强度一般、独特性较弱、不怪不酷……它平实到甚至不足以被拍成一部电影,伊斯特伍德看上这个题材,不晓得是动了哪根心思。

  伊斯特伍德偏爱塑造草莽人物,这位老牛仔执着地耕耘在自己的电影荒原中,高举着英雄主义旗帜,但却从不拍摄超级英雄。在一次访谈中,伊斯特伍德中说,“我认为,每个人都在寻找能够让我们从现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英雄”。萨利或许就是伊斯特伍德所要寻找的那种英雄。

  《萨利机长》整部电影讨论的核心是英雄的认证机制问题。英雄形象是否成立,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也不是同事好友捧出来的,自然更不是媒体炒出来的,具体到萨利身上来看,是否真英雄,需要通过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听证与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何尝不愿意看到一个英雄神话的诞生,但职责要求,他们必须得经过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是铁的,无论是谁都绕不过去。

  伊斯特伍德并没打算歌颂美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严谨,否则《萨利机长》真成了一部爱国主义电影,导演的叙述重点,放在了萨利的心态变化上,一方面萨利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另一方面确实他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判断与直觉就是准确的,如果得不到数据支持,那么就算事实结果是好的,也不代表他的做法是对的。萨利面对审查将要到来的顾虑,面对脆弱妻子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时不时悄然浮起来的自我怀疑,他表现得并不像个英雄,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萨利机长》的大场面,也就是迫降的那几分钟,对于萨利心理活动的影像化呈现,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戏剧点。汤姆•汉克斯把萨利这个角色演绎得非常细微、准确,成为英雄时的那点小小的得意,面对媒体时的那点儿不自然,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观众会不自觉地进入了萨利的内心世界。有那么几个瞬间,观众会觉得紧张、压抑、心慌,那是影片营造的节奏、气氛,真正进入了观众的内心,在这一点上,《萨利机长》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颇为相像。整部电影一直都在克制与压抑,直到结尾的时候,伊斯特伍德才带来了唯一的一次情绪抒发点——萨利在听证会上义正言辞地捍卫自己决定的正确性,恰逢其时的数据也证明了萨利的伟大,这个英雄的成色,千足金一般,自此观众的共鸣到达一个顶点。

  举着英雄主义旗帜反对英雄主义,但最终用平民英雄主义证实了英雄存在的可能性,这大概是伊斯特伍德创作《萨利机长》的心路历程,有点儿曲折,但却是对美国片中超级英雄们所塑造的夸张理念的一次强有力的纠正。《萨利机长》对观众最大的启发是,英雄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拯救者,英雄本身也是需要自我拯救的人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