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圆桌派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圆桌派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28 20: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圆桌派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圆桌派 第一季》是一部由陈碧君执导,窦文涛 / 梁文道 / 余世存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一):在家听几个老男人叨逼叨

  国庆在家期间总算是把《圆桌派》补的差不多了,至少是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补完了。我个人认为看谈话类的节目嘛,人家自称为文化类节目,最适合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看,就是那种半夜十二点,万籁俱寂,在极度安静放松状态下,看着看着就会眼皮变的沉重,然后就由看节目改为听节目,设置好定时关闭,然后就模模糊糊睡着,第二天早上醒来一片空白,晚上从头来过。我曾经用《晓说》治疗轻度失眠,真是屡试不爽

  说到《圆桌派》,总有人拿《锵锵三人行》做比较,但是因为后者我之前并没怎么看过,所以并不关心窦文涛是更进步了还是更颓了,每期都只当是个新的节目在观看,所以主观整体风格还算比较随意感觉就是闲来无事的时候听几个老男人叨逼叨,就像家里来了客人家常,不过讲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抛出一个话题,谈论当今社会可能存在问题,看起来随性,但是听着听着,又会明显感受言语间的火花思考之下,好像说的是这么回事儿样子

  要说节目的深度,并不能说是有多深,只不过是几个“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喝茶聊天,节目组挑选的话题也是比较有心,一般都会结合网络上大热的事件展开,也可以说是蹭热点吧,比如郭德纲曹云金师徒反目、王宝强离婚、张靓颖母女大学生裸贷、人工智能等等,免不了有人插科打诨,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但偶尔也能给予观者更多看问题的视角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窦文涛,可以算得上是主持界的扛把子标准,抛出一个话题之后,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往回收,而不至于让嘉宾跑偏太远,毕竟大部分嘉宾都是见惯人间风月场的老司机了。而且很难得的是,他总能很正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明言自己的庸俗,把自身的姿态放的很低,说出广大观众的困扰,以此来打开嘉宾的话匣子。这样眼睛里偶尔流出的邪魅之气总给人深有目的的感觉,似乎也没那么讨人厌。

  与之对比比较明显是梁文道,他是一个比较有学问的人,从谈吐中就能看出读过的书一定浩如烟海,而且可能因为修佛的缘故,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比较仙。我之前也碰巧看过他几篇散文,瞧过两期《一千零一夜》,总是感觉在他身上少了很多烟火气。所以无论谈到什么话题,道长都是一副飘飘置身事外的样子,有一种看遍众生悲苦我独醒的感觉,所以比如有些期谈到房子,谈到缺钱,谈到饭局,谈到安全感等这些苦恼大众的问题,他总能淡淡地回一句:“我是修佛的,没有孩子,不认为金钱重要。”除开道长真的不缺钱之外,也可能在于独身的功德世俗的你我所不懂,但是不缺钱的道长,也还是在网上卖起了红酒,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我个人比较喜欢马未都,一个来自北京空军大院的军二代,经常在鉴宝节目上看到的六七十岁的北京老大爷。因为见多识广,所以看问题看得很透彻,说话犀利通透,北京口音的骄横和得瑟劲也很明显,但是毕竟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现代的奔放态度传统思想缺失总是持保留态度。有时候又经常无故开车,也是意外但是不怎么违和。

  还有《圆桌派》的常客蒋方舟,每次看有她在的节目,看屏幕上的弹幕都是一件很好玩事情,节目里的嘉宾聊的火热,弹幕上的评论也吵的火热,可以看到倒舟派和挺舟派分分钟能把战火点燃。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蒋方舟的,一个所谓的“天才少女作家”,坐在一堆功成名就的老男人里,不卑不亢,有自己看法,但是又不会刻意卖弄,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至少作为普通人的我见到厉害前辈肯定笨嘴拙舌说不出话的,又何必再去纠结对方见识谈吐呢,如果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和五六十岁的老男人一样油滑那才叫可怕吧?所以对于那些以貌取人甚至人身攻击的人,也只能说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一个人的言行,还是不予置评了。

  还有马家辉、许子东这些面上彬彬有礼生活比较随性有点放荡感的作家、教授们,据说是之前《锵锵》的常客,所以作为老朋友聊天就成了很随性的事情,再艰深的话题也能聊着聊着就敞开了,着实不易

  其他人,还有何冰、陈晓卿、陈丹青、冯唐、李小牧、刘索拉、张亚东、孟广美等等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大咖,或固执、或包容、或敏锐、或庸俗,有人健谈,有人不健谈,有人很有深度,有人简单肤浅,言谈间总能透漏出一个人沉淀多年的气质,所以没事听听别人谈话叨逼叨,一炷香燃起就是一个话题,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推荐大家没事随便看看《圆桌派》,多个视角,多些见识。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二):第三集 母女

  窦:有女嘉宾了,来说说男女第三者不同心态吧。

  黄:女的爱比。

  周:女的爱比,尤其是外貌

  窦:能做到客观的比吗?

  黄:文化导致女性爱心理,还有讨男人的心机

  窦:从毕加索看男性的占有欲。OK,今天我们聊母女。张靓颖的事你分析错了吧?

  黄:没分析错。

  周:真没错?

  黄:真没错。

  窦:母会嫉妒女吗?

  黄:分两类,一类会。

  窦:张爱玲的还恩心理。

  马:关于张爱玲,还是我了解的细。

  周:母女感情会重演啊。

  窦:张爱玲的还恩啊!

  黄:母女易隔不易和。

  马:女儿妈妈斗完,会后悔的。

  窦:来看看母女尴尬情形

  周:妈妈最不能忍受女儿瞒自己。

  黄:妈妈最不能人生女儿藐视自己。

  窦:中国母亲希望女儿走不走自己老路?

  黄:中国母亲要控制

  窦:中国强调代际核心外国强调夫妻核心。

  周:中外都在乎代际和夫妻。

  马:其实是长久以来女性地位导致其缺安全感,对能抓住的东西都想抓。

  窦:有的母亲,特以女儿为骄傲旗帜

  周:也有的女儿特需要母亲呢。

  马:也有母女之间,是没什么特点相关的。

  窦:等着吧,女会变母哒。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三):不管新酒还是陈酿,只要是美酒就继续圆桌派对上锵锵锵来三碗先!

  一个快速,甚至高速发展时代

  创新,突破,不变则亡条条扯紧你的神经

  今天看了一期圆桌派的一段节选,这不还是“锵锵三人行”吗?

  还是那几位,只不过有一两位头发已经聊到斑白,但不影响啊,还可以继续聊

  坐在一起聊天这个事 本就没什么太多条条框框,就聊呗

  只要有话题,话题新鲜源源不断,就可以聊他个除夕到十五

  窦文涛可能也意识到,什么创新,求变都给我起开,我就适合且喜欢聊天这口儿

  那咱就继续。。。

  没有聊完的天,只有聊没的话题

  反正我个人还挺喜欢几个文化人聚一起耍贫,闲聊的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四):圆人圆事

  为了吃饺子,起了个大早。然后追完最后一期更新。 这期主题是:过年 人工智能时代还要回家过年吗? 有聊到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叛变,都是最近比较热的话题,自己不是很懂的东西,说到《西部世界》的一些潜内容,还是挺有意思的。还有聊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不想回家过年。好像今年这个现象或者意识比较多,微博公众号啊都推了很多相关内容。蒋小姐说了一句,回家面对的那些东西,都是自己要逃离的价值观。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心理动态吧。也有说,故乡这个理念。以前说,他乡是故乡。现在是,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且所有人都参与了这个拆除过程。不过说到对小时候过年的那些回忆,还是很鲜活记忆,可是,也只是一些残留的共同记忆了呀。哦,还有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说到鲁迅的《闰土》中的描写:欢喜凄凉。again,鲁迅的书还是很深刻啊,只是,因为上课习得的原因,我们没懂。

  喜欢这个节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聊着聊着就跑到主题之外的一些有趣的事,感觉像意外拾得了喜欢,欣赏的这些人的一些八卦琐碎一面。嗯,我也是个八卦的姑娘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五):写不完,就放在这里吧。

  第一集 师徒

  用公约代替私约是很可怕的。(公约/私约。这句话有待考究)

  师生≠师徒

  井水不犯河水。入了井水的门就要守井水的规矩。不要入了河水却想守井水的规矩,就乱了套了。

  中国的师生师徒关系为何?如今。

  初心,就是你最初喜爱这样玩意儿的时候那么一抹会心微笑。你开始的开始喜欢的时候,也并不是要赢,反而求输。

  师父品性技能是否具有分开的必要?有待深思。

  第二集 出轨

  当今出轨女生多于男生

  1.性解放(性泛滥)2.男女比例

  日常所听所看,大多好似照顾男女生,采用两不得罪的温和说法。而今天看如此视频,4个大老爷们站在男性的角度主要谈论女性出轨。第一反应确实是觉得太过于诋毁女性,这个状态实在是太不好了。怎么能够不分青红皂白的就为自己辩护,而不细细反思自己呢?有关于出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像是一个参与交谈的人。谈到《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时候,提到大神和三嫂的对白(关于红杏出墙)。当时看书的时候一味觉得春心荡漾,却没有像他们仔细斟酌这句话的意味何在。虽然,我对于韩剧和言情剧的态度也是,这么完美的男人是不存在的,这样宠着你未必你不会得寸进尺,受不起这样的爱情。而且这样的对白,未必不会腻着你,让你感到害怕,无论是对这个人还是这段感情。但是,当他们说,这样的人不存在,女人应该放弃这样的幻想。我的第一反应是,男人有什么资格要求女人看什么剧,难道那些谍战片、英雄片亦或者是AV不都是满足男人的自我英雄幻想,我们不过是看个言情片就成为了空想者了吗?男人不能满足自身,走出一步就被男人说成这样,那从古至今的三妻四妾、吃喝嫖赌难道不算是一种堕落吗?所谓的安排妻妾秩序,就标榜的如何遵循伦理,遵循家庭。只有一个妻。真是可笑。不过是追求各自所追求的的,不能够得以满足,为何不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当然,确实,最高目标和谐的家庭和爱情。不能因为古来如此,就认为这样是对的,是真理。我也接受现在的女生有时候实在是太过可怕,太过难缠。奇怪,明明我自身本身就认为如此,为何他们谈及的时候,我会如此气愤。是有我不能够接受的观点吗?是我盲目反对对立群体的观点吗?

  有关富豪故事,我在想,你既然给不了别人想要的,既然你也是因为你夫人给不了你想要的你才去小三那里寻找你想要的,那为什么不能够让别人去找别人想要的呢?真是男人思维作祟以及太过贪心。这跟过去的三妻四妾又有什么不同呢?各取所需

  王宝强事件。出轨和阴谋要区分开来。出轨是情有可原,但是阴谋却令人寒心

  第三集 母女

  有些你曾经厌恶父母的事情,在你为人父母的时候不经意之间重蹈覆辙。那一刻,你突然能够理解父母那一刻的心情

  最终,会成为你母亲那样的人。难以摆脱的命运。苦苦挣扎个性

  第四集 音乐

  歌和词的区别

  歌有千态,能够体味其中一二的人少之又少。词具有引导性,引起共鸣。可能会增强也可能会削弱。

  如今,大多是具有一种专业套路。电影的曲是一个陪衬作用,然而当今有些怀旧电影未免偷工减料,让歌曲抢占了先锋,营造的怀旧风格也太过露骨了。

  难道谁不是性情中人呢?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六):2017年1月14日 两个话题:饭局&缺钱

  第一个话题:饭局

  年底了,必然会有一些聚会,而聚会必然要吃一顿饭啦!在饭局这个话题上面,我自己的看法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这次节目,我增长了什么见识呢?

  我对饭局的一些看法:

  读书的时候,我不喜欢参加饭局,一个原因是自己比较穷,另一个原因是,一堆人坐在一起并非总有话讲,搞不好会遇到不对付的同学。所以,我喜欢自己朋友间的随意小聚,甚至可以喝一点酒。

  工作了,饭局参加的也少,住房子的室友一起吃过饭,师兄搬家请吃过饭,去年过年同事之间吃过饭,每一年的部门拓展活动同事一起吃过饭,团队建设,自己所在的小团队一起吃过几顿饭。低调吃饭,一直是我的风格,我不会营造话题,也很少成为话题的中心,我缺乏那种与不是很熟人侃侃而谈勇气

  第二个话题:缺钱

  丁老师给出了两个概念

  wants:想要的东西

  eeds:生活必须的东西

  现在人感觉缺钱,通常非needs层面不能满足,而是wants层面未能得到满足。

  请问,刚毕业一年半的我处于哪个层面呢?

  eeds!

  理由是,在这座城市,还没有安定下来,今天为了买两千多的衣服物品,非常舍不得花这个钱。

  窦文涛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时候不再是金钱为粪土,认识到挣钱太重要了?

  丁教授:生儿子的时候

  梁文道:我是修佛的,没有孩子,不认为金钱重要

  家辉:向银行借3000美元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出生的时候

  修佛的人,了却了人生的牵挂,故而可以把钱看的轻一些,因为他只要为自己负责任就OK啦。但是,有了牵挂的人,有了羁绊的人就不一样啊,肩膀上的担子重了。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七):记录下一集一集的观看感想

  记录下一集一集的观看感想,短评太短了,感觉每一集估计都能引出一些深思,也是想写下来自己当下感想做个记录吧。

  1. 刚看了第一集,很有意思。四个文化人儿好友一般讨论当下时事,而同时还真能讨论出个结果来。不像很多节目那样插科打诨,尤其同意里将师徒与师生分立开来的概念。其实如果宏观来讲这件事,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定对撞,而我们对待中西方文化时是否也应以这个井水与河水的概念去理解呢?关于文化融合与文化对撞,我们中国人近几年讲究和谐,我们也一直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一点点融入我们生活之中的一个大环境下。我们被鼓励着说要做到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和谐融合,可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吗?一些事情然,一些事情不然。比如说关乎到我们文化深处很核心的一些问题,很关乎精神的这个问题。这个精神,私以为就是我们千百年来受文化传承下来的一个东西,很多现在的外来者想要在文化影响的同时去一定程度影响这个精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精神也一定程度的被影响了。可是,这种影响是好的嘛?的确,全球化是个大趋势,可是作为有着几千年传承文化的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变成像是加拿大之类的一样以多元化为标准的国家吗?可是我们与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有一样最大的不同,就是历史。我们有着千百年的历史,而加拿大自己本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即使是这样一个移民国家,虽然有许多其他文化的人们来到这里并定居,但其实也一定程度得一直保留了英国许多留下的传统,而且有很多保护和优惠本土原住民的政策并且在不停出台新的政策来保护一些原著居民(aboriginal people)。这样再来看我们的现状,我们其实在融合方面走得有一些太远了。其实这方面我觉得我们的确是一定程度需要向日本学习,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方文化和谐相融的国家。可是如果我们从这一集的论点来看,日本在这方面之所以成功,一定程度上也是做到了所谓的“井水不犯河水”,西方的东西安然进入这个国家,大家也享受其带来的好处,自己本国的许多东西也都保留着痕迹。也许有的时候过度的强调融合,兴许出现的不是个混血的天才,而会是个畸形的怪胎。

  2. 这一集还是依然挺有意思,本觉得四个大男人尤其又是四五十上下的年纪,必然是几个直男癌论当下,并且一上来便说起女性出轨的话题,本来觉得这节目不过如此。但峰回路转,几个人从历史宏观和我们的社会性很多方面综合来讲,也实实在在是在公正得评论此事。中间有一点我蛮注意的,就是他们谈起社会规则性,以及这个规则边缘的模糊性。其实跟上一集有相通之处,这其实是一个我们社会在进入现代社会进程之中一个小小的歪路。其实出轨的频发性,不管是男人女人,以及我们所谓世间奇葩多出的这个现实,一则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二则是我们道德标准的这条线变得模糊了许多。像是窦文涛所说,以前孔子说的交友真理,儒家五常,仁义智礼信,到现在来看仍是真理。不过我们对这些的要求降低了许多,不管是对他人亦是对自己,我们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五常而问心无愧?

  里面有意思的另一个小观察,较第一集,感觉主持人窦文涛更擅长于引话题,让每个人都有所抒发自己的看法,且每个抛出的话题都得到了合适的回应,这看则容易实则难,从看客角度觉得非常不错。还有中间其实稍有跑题,马爷一句话拉了回来,看着也是很是有意思。

  3. 第三集时隔许久才看完,一是最近实在没时间,再来,相对前两集,这一集让人安心看下去其实也有点难啊。其实是个挺好的话题,但嘉宾实在是有点烦人,尝试得看了几次都实在忍不了那位红唇嘉宾的无礼,最后还是勉勉强强看完了。这次聊的也还是有意思的,其中有个观点我自己也发现,就是年纪越大越像妈妈还有年纪越大越是与父母和解这件事。虽然我说这话没有什么劝服力,我跟父母关系一向不错,可是终究也有那么些小摩擦和我作为小朋友不懂事的地方。感觉现在很多个时候,经历了相似的场景,只不过我自己换在了他们的位置去看事情,发现其实就理解了很多时候他们处理事情方式的原因。

  再有一个讨论,关乎里面提到马家辉和窦文涛直男癌一说。 好像往前看,一些时候我也曾经愤而将许多人归入直男癌之类的标签之下。但是仔细想想,什么为直男癌?按理说,直男癌当指极度利用父权社会优势给男性带来权利的人,可是放眼望去,这些拥有权力的人,往往对待女性却又及其尊重。他们在体现自身男权社会的权利之时,是内心中认定女性相对软弱而去提供便利和保护。我们去看我们社会中的人也可知。其实想起来这出,是因为马家辉提起自己极度直男癌,可是言语间其实对不管他老婆亦或是在场女嘉宾不无尊重。因此我才在想,我们一直所谓的那些直男癌,其实更该说他们是这社会中没道德没教养的人渣吧,感觉实在是该还一些直男们一些清白呢。父权社会与尊重女性,不应该如现在这般针锋相对吧。

  4. 第四集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刚开始在讨论关于 Bob Dylon不领奖的事的时候,关于粉丝赋予人格这件事。这件事好像大到公众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人,感觉人人都在为他人揣测出一个人格一样。公众人物中,有bob dylon这样你越是给我设个人格我越是反着来的类型,不过更多的是顺着粉丝们走,一条路走到黑的,到最后估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什么人格了吧。现在纵观那些明星,什么老干部霸道总裁还是老工人设的,其实都是开始于粉丝们的定位,一个定位,这些个明星们就觉得卖点出来了就一条道走到黑了。不过还是大家太闲,天天着关注人家私生活,说实话,演员就是演员好好演戏我们也好好看他们的戏就好了,唱歌的也好好唱歌,你们是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何必去关注这些个人设呢?一不小心就由这个小点扯远了,一起着就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标签。我感觉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人活在自己的标签人设下无法自拔。所谓女汉子萌妹子文艺男女青年们,好像在这个social media爆炸的社会里,人人的生活都在演一出给别人看的戏,看久了实在是无聊的紧。 之前我们上课的时候书里讲说,我们人类是complicated creatures,所谓complicated,我们人类是个多面体,我们的性格亦是分外复杂,感觉有了这人设一说,大家都成了演员,都在努力得演自己的那一个面然后把别的面藏起来。好像是之前也是看这个节目的其他某一期,里面提到觉得人就是多面的,我们的确有一个在最外面的面,可是这一层面也许像个莲花一样,是整个的一个小花瓣而已。

  再来我要表白张亚东大叔,真的是好有魅力啊~ 观察他们几个人说话,最近刚好读到一则关于social power的研究,里面就说说话越声音小而稳的人,他们的social power和自信心就越强,感觉张亚东就是这样的,说起话来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且有理有据。与这样的人交谈应该很舒服的吧。他跟冯唐讨论的音乐与词的相辅相成性也是很有意思。自从看了这期之后,我好像在看电影的时候有着重去注意那些电影里的音乐了,甚为有趣啊。

  最后结尾处也是有趣,这刘索拉其实全程实在有些聒噪不让别人说话的感觉,也一直有点大家说什么她就一定得评价点什么的感觉。也许真是我过度解读,这最后窦文涛夸刘索拉这一嘴,真有捧杀感,莫名觉得解气呐。

  5. 又是放下了好久,终于今天又翻出来看。上Youtube发现第二季都出来了,我才刚看到第五集惭愧惭愧。这一集比较有印象的是窦文涛讨论“自由主义",他说“什么是自由主义,真正的自由主义是,内心中很多观念,你能改掉它,你就飞跃了。” 这话有点糙也不严谨,但是我的理解是自由主义其实是具有包容性,生活具有广度。前两天在跟朋友讨论我们在校园中遇到的不同专业的人的一些stereotype,有个很明显的事情是,学理科的反而爱与人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起争端,我们分析,因为他们每天所面对的学术方面的问题就是在纠结一个小数点与小数点间的区别,1就是1,2就是2,对与错之间不存在灰色地带,所以当各持己见之时也更容易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然,文科的人更多在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研究人,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一定程度上的承认人与人想法的多样性而不会与之争执对与错,文科的人会更加承认一些事情的灰色地带,因此文科的人中也容易出现很多的“差不多先生”。

  这集的人还都是跟上集一样,依然觉得刘亚东好棒啊,讲话有条有理,温文尔雅得,对自己生活和世界也很是有自己的看法,好喜欢~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八):小圆桌,大角度

  一炉香,一茶壶,一话题,一风生。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节目感觉的节目,就好像在偷听几个老友间的聊天。没有阿谀、尽是调侃与见地。且不说聊天内容多是我不了解不清楚的事情,比如文学、音乐...但也应了那句话,里面的内容不一定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却开阔了你的视野。

  现在这快餐式消费的社会,不论饮食、信息、文学都加载上了“快”的字样。片段的阅读、断章取义的理解,让人“误解”了原本真实的事物。而《圆桌派》如涓涓清流放缓了我的脚步,平静了我的内心,锁定了我游离眼睛。让我觉得其实应该适当的远离喧嚣的酒桌、忙碌的办公室、慵懒的沙发。真正坐下和一帮朋友,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探讨一下我们曾经想去思考而又因为所谓的忙碌,而忽略掉的事情。

  我们也常常因为“急”,说出了一些不过大脑的话,做过不被大脑支配的事。不去回望,以后的人生路,可能就是千篇一律。

  放缓是我从《圆桌派》领悟到的第一点,也让我对古色古香产生了兴趣,也许我现在因为生活所迫,做不到。但这种向往,我想我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的。

  其中一期《匠心》是最打动我的,特别是窦爷讲到天妇罗之神的时候。加上嘉宾说中国人更胜一筹的,因为思维远凌驾于这种的时候。同时,作为中国人的我,有种莫名的伤感。重复至极致,将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确实是中国人,特别是我所缺少的。余世维说过中国人有四大痛点:对偏差无所谓~做事情不力求完美~对分内的事情不负责~对标准不能坚持。然而能上升到很高维度的中国人又有多少呢?大部分人还不是要对自己的细节事情进行重复的工作。我不喜欢日本人,但从这个彪悍民族将紧紧一个动作坚持了几十年甚至更长,何不让我们感叹,我们常常都会说:“差不多就行了”,“这东西也没人看的”,“看不出来”。

  而简单的聊天过程中,讲一个很大的话题、一个看似平民的话题,聊到恰到好处。即接地气,又不俗气,即高大上,也不脱离实际。也希望窦爷加油~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九):学徐静蕾什么不好?非要学她搞女权!

  学徐静蕾什么不好?非要学她搞女权?

  徐静蕾最近又火了,

  先是参加窦文涛的谈话节目“圆桌派”,

  喊出了“我早就不在乎那人怎么看我”

  “我们为什么要做讨人喜欢的女孩,而不是自己喜欢的女孩?”的口号,

  一时间,掀起了“捧徐贬蒋”的风潮;

  而后又参加了央视的综艺节目“朗读者”,一段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让徐静蕾一直落泪,此情此景观众也为之动容。

  现在,徐静蕾一直在宣传自己导演的新片:《绑架者》,每天忙于宣传、路演、接收采访,曝光率极高。

  老徐不但火了,

  在各大IP的褒奖和加持下,甚至快被封神了!

  女权典范的神坛上,除了王菲,依稀也看到了老徐的身影。

  老实说,“捧徐现象”挺神奇的。

  娱乐圈里徐静蕾的相貌不算出众,才情也不是最高。

  但是她洒脱自信和进攻型人格,男女通吃。

  很少出现一边倒的现象,没听说过谁特别讨厌她。相反,最初大家对她可能都不温不火,但是时间长了,都开始“路转粉”了。

  老徐自己在节目里面也说:认为自己的美丽和智力都在中上,当不到顶级。

  她说:“说我幸运,还是有;但是你要说我是纯靠幸运的,我也不服。我的聪明、长相,都是算比中等偏上稍微好一点吧,也不算是特别惊艳哪种类型的。所以我知道我自己,就会挺努力的去做一些事。”

  听,这话说得多么的中肯,多么的顺耳!

  老徐的“女权主义”,似乎不像已在神坛的王菲那么触不可及。多少篇10万+的爆款文都告诉姑娘们,要向徐静蕾学习。

  姑娘们一听,自然都热情澎湃,

  瞬间感觉对人生又充满了希望有木有?!

  向徐静蕾同志学习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应该从她身上学什么?

  徐静蕾的人生就真的那么容易复制么?

  要知道,高晓松口中的“大飒蜜”徐静蕾,老爸是开霓虹灯厂的,生活优渥没有后顾之忧;

  前男友王朔帮她开路,带她上道,分手之后仍抑制不住对她的欣赏,声称死了以后,要把财产都给徐静蕾;

  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林徽因好么…

  徐静蕾自己也实现了财富自由,尤其她还没有孩子,这在“丧偶式带娃”的中国,是多么大的优势!

  这些就不多说了,不是姑娘们都能学来的,说多了你们还上火!

  普通的姑娘们能从老徐身上学习到的,应该是对自己生活的终极选择权。

  就像老徐说:“我的伟大理想就是想干嘛干嘛,想起一出儿是一出儿就最好。就不用什么计划,因为所有计划都是瞎掰的。”

  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需要挣到足够多的钱,而不只是一腔仰望星空的文艺情结,却没有自食其力的真本事!

  当然,女人成功的标准不一定要用钱来衡量,也不一定要用事业成功来衡量。

  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有一个自己完整的世界。

  女人应该要有明确的标准,知道自己怎么做会更好,知道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做出自己的选择,也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所以,请别随波逐流!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从你欣赏的人、崇拜的人的身上,找寻一个影子。他们的身上,往往有你真正向往的灵魂。

  每当在朋友圈里,看见有人学画画,学插花,学骑马,学做一道精致的美味佳肴,我都从心底开心,并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

  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的他们,有光芒!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儿”里,沈佳宜的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人生本来就有许多事情是徒劳无功的呀。

  可是,多少姑娘一边口口声声高呼“女权主义”的口号,一边却在深夜里阅读“这样的女生最让男人放不下”,“男人眼中的女神都什么样”这类文章

  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和逻辑,其实也正是“女权主义”理想与现实的撕扯。这也难怪,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性别教育,女权主义,也是近几年在暗含商业逻辑和营销手段的操纵下,才频繁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

  很多女孩儿一说起女权主义就异常兴奋,

  好像终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放飞自我了。

  外国的男孩,从小接受的印象就是女人很健康强壮,所以他们对女性的独立自强,不觉得有任何问题。很多ABC女孩,都很骄傲自信。中国女孩子往往想太多,思想压力过大。

  如果说美国人追求矫枉过正的平等,有点病态,那么,女孩们追求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也是一种病态。

  所以姑娘们,别老谁一说女权主义,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备受鼓舞,跟着义愤填膺地瞎嚷嚷。好像找到了组织,好像找到了知音。

  但其实可能连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真要较真儿,就多读读书。

  推荐书目:波伏娃的《第二性》。

  希望能有点帮助。

  到头来,如果还是弄不清楚所谓的女权到底是什么,就别再浪费那脑细胞了。

  还不如去跟徐静蕾学“冻卵”来的实际。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冻卵貌似被妖魔化了,没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也没那么疼。但是得找到门路,懂点英文,联系医院,交上保险……

  再不济就找个普通国内医院呗,别灰心!

  姑娘们,都冷静冷静,

  攒点钱,冻个卵还是很有可行的。

  以上。

  《圆桌派 第一季》观后感(十):【长评】16年年末的慰藉

  

跟《圆桌派》相遇是在它开播十期之后,从别人的微博里看到的,因为喜欢陈丹青老师的缘故点开看了一期,便一发不可收拾追看到了最后。 《圆桌派》是一档文化访谈类节目,一张圆桌四个人,主持人窦文涛不变,嘉宾流动,主题追随热点,话题生动有趣,谈话喜人。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四个人圆桌会议的形式很自然,谈话流畅自由,主持人不看稿子、不刻意转换话题,气氛轻松愉快,有时还有点小荤,观众在聆听对谈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修学,这是打动我的地方。 圆桌派的仪式感颇强:节目开头的几个固定镜头拍摄,主持人的点香仪式,谈话最后的干杯仪式,节目最后的“关键词”解析等等......文化气息很浓郁,我很喜欢最后的“名词解析”部分,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嘉宾口中的文化界朋友,从而使我在这个节目中了解和关注了特别多文化出版界的名人们,顺便读了他们许多文章,受益匪浅。——仿佛得到了节目的附赠品。 从谈话内容上看,每一期的主题都跟拍摄同时期社会上、网络上发生的热点事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比如“师徒”关乎郭德纲、“母女”关乎张靓颖、“江湖”关乎冯小刚等等...能不能谈出一些有价值和有新意的观点是这个节目的看点所在。 现在看来,跟热点联系较为紧密的几集中,“师徒”、“匠人”、“畸恋”、“江湖”这几期是我比较喜欢的。 “师徒”请了比较传统老成的马未都老师,谈到了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特点,现在很少人会了解到这些了。 特别喜欢“匠人”这集,是在当下广泛使用这个词的环境中少有的关于“匠人精神”的理性讨论,其中的一些看法见解很值得人深思。 “畸恋”这集呢,让我明白自己的见识还是太少,也明白我身上的传统细胞还是多于现代细胞吧,跟那些骇人听闻的情感相比,我还是个保守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