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违命》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违命》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1 20: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违命》经典观后感10篇

  《违命》是一部由塞巴斯蒂安·莱里奥执导,瑞秋·麦克亚当斯 / 蕾切尔·薇兹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违命》观后感(一):硬币的两面

  实话说有点不知道该怎么来写这篇文,一般对这种投入身心去追的电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好(想想看完《降临》+院线10刷后我隔了15天才鼓起勇气上豆瓣标记= =)。现在距离看完《违命》刚好一周,浑浑噩噩过了一周,感觉只要闲下来脑袋里就自动塞满双R。所以在情绪过度溢满的当下只能努力组织语言,给这部承载了很多回忆感情的电影留个纪念。PS,这不是篇影评,只是谈谈个人见解感受

  下文有严重剧透,慎看!!!

  ------------------------------- ------------------------------- -------------------------------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to love.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to be brave.

  本来想把这两句话作为标题,太矫情,算了....这是从电影里带走的信息之一。电影关于宗教自由、反抗、服从,但它的核心——从始至终牵动牵动我,推动剧情走向的,都是爱情。Ronit与Esti,两个不完整的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像是硬币的两面却又紧密相连为一体,因为彼此,完整了自己

  Ronit Krushka,离开家乡Hendon后把名字改成了Ronit Curits。她说这是她的Professional Name,但谁又知道在纽约还有其他人知道其实她姓Krushka吗。Ronit就是这么一个跟自己的根、文化、所爱的人们、整个过去隔绝的人。现在时隔数年,因为一场葬礼再次回到Hendon这个将她流放、遗忘地方——本地报纸的悼唁里赫然写着“伟大的拉比膝下无子女”,父亲遗嘱里甚至没提及她的名字,感觉她唯一存在的地方只有别人的闲言闲语里,还有Esti。而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Ronit即使骄傲的展示着她的不服从,内心却想要重新拥抱这一切——想让世人知道她是他父亲的孩子、想让已世的父亲知道她爱他,想让她爱的人知道她爱她。

  (插个话,不知道算不算是个彩蛋。Ronit给自己挑了Curtis这个姓,与Joy Divison主唱Ian Curtis同姓。我之前整理了一份《违命》的歌单里也放着Joy Divis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嗯....就觉得这两个人的感觉挺像的。)

  电影里的Ronit被Rachel Weisz诠释可爱又令人心碎,你能看见她小心翼翼的不去冒犯这群正统犹太人却又处处在破坏规矩,也能看到她被激怒后争论着女性刻板守旧的职责,或者充满挑衅得问Esti和Dovid:所以你们婚姻生活怎么样?反差碰撞出不少笑点。实话说这个刺猬般的Ronit真是看得蛮享受且有丝丝快感,而且每次Ronit做/说出什么出格得事/话,镜头都移到Esti一脸宠溺的笑,看着Ronit好像在说,是的,这还是我的那个Ronit。通过Esti,我们也才见到Ronit的另一面,一个破碎温柔需要被爱被认同以及表达爱的人。

  一直觉小说中Esti对Ronit来说是家的存在,电影里这点表现得更加明显。我最喜欢的一段戏里:Ronit得知父亲遗嘱中把房子捐给教会,戴着正统犹太已婚妇女都会戴的假发走上街,Esti尾随Ronit走了段路,不确定是她,也没说话。(你能想到Esti在没有Ronit这些年里也许也曾看见与Ronit相似背影,默默跟在后面,想象Ronit在Hendon的时光。)当Esti叫住Ronit并询问假发的时候,以为又会是一个可爱幽默时刻,Ronit却再次流露出我们在影片开头看到她应对父亲死讯时一脸悲伤茫然表情,然后摘下假发说:“No”我没有。

  这时候我也才get她不是在卖可爱,她是想重新感受下做个正统犹太人是什么滋味。Ronit的情绪持续低落,她们在老房子的戏也能明显感受到两人不同状态——Esti用尽全力享受和Ronit独处的时间,Ronit心神不宁的重温着这些熟悉陌生事物,包括《Lovesong》响起的时候,Esti跟着旋律哼,Ronit眼神空洞,她不在乎房子给不给她,更失望于父亲的遗嘱只字没提到自己。然后关掉收音机:“留在Hendon没有意义,我去改签机票”。一系列场景体现着Ronit与家的失联,对Hendon的绝望,像一个没人爱没人疼的小孩..........直到Esti把真实的自己献给Ronit,亲吻她的双手身体紧紧贴在一起,头靠在Ronit胸口,感觉像是把整个生命都放在Ronit身上,哭腔着说:“No.......”, “No, I don't think you should leave at all." 这是Ronit最熟悉的感觉,也是这时她找回了家的联系,找回了她以为丢失掉了的爱。然后Ronit用最温柔的声音回复Esti:"Thank you”......“Thank you” 。

  ------------------------------- ------------------------------- ------------------------------- -------------------------------

  让我先切换到Esti,一会儿继续Ronit的

  Esti Kuperman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安静(话语+形体),守规矩,做着一个已婚犹太妇女该做的事——买菜做饭洗碗招待客人,每周五晚的嗯.............= = 其实看书的时候很多次想朝她大吼为啥要这么安于现状啊喂!(但是谁会去吼这么个小天使呜呜呜),后来才明白她是一个有很强inner strength/credit的人,在她被宗教、生活束缚表面下有她的一整个小世界,并只装着Ronit与工作。所以于我,与其说Esti是宗教的牺牲品,不如说是爱的信徒——想象Ronit在纽约的房间,算着时差什么时候Ronit醒着,什么时候Ronit睡了。电影里有一段Esti说Ronit离开后她病了,Ronit:"What sort of ill?" Esti:"In my head." 理一下,Ronit离开,她病了,所以和Dovid结婚了。

  我觉得对Esti来说,Ronit即是爱的存在,爱Ronit是最简单自然的一件事,是她勇气的来源。她们小时候第一次接吻是Esti主动,联系Ronit告知她父亲去世的是Esti,所以在Ronit终于回归后,她也重拾起勇气去disobey。

  在书里大概排第二操蛋的场景,Ronit告诉Esti她要离开

  Esti: “Leaving again, Ronit? Why is it, do you think, that you’re always leaving or planning to leave?”

  Ronit:“Why is it that you never ask me to stay?”

  ometimes I think that if she’d asked me, even once, to stay, I would have stayed forever. The Rabbis teach that we each hold worlds within us. Maybe both these things are true. But she never asked. And so I had to leave.

  因为她从来没问,所以我必须离开。wtf is that?!!!!!!!!

  但在电影里,她们当初分开是被Ronit的爸爸发现了。这一回,Esti一次次让Ronit留下(除了有Dovid在场的一次,which Esti回应了句What?!),Ronit也一次次为Esti留下。这大概是我最欣慰的地方,那个我熟悉的书里的Esti只在影片开头出现,现在有Ronit在旁边的Esti更加的有血有肉,仿佛内心的小宇宙一直在蓄势只等着爆发(每次看着Esti为自己争取我内心都在抹泪鼓掌QAQ)。她会在别人评论Ronit改姓氏的时候替Ronit说话,被Dovid对峙真相时,几乎毫不犹豫回答“I kissed Ronit”, 最不用说的就是和Ronit的感情吧,我们弱弱的Esti很攻的......以及影片有场Esti的爆发戏,Rachel McAdams演得超级棒QAQ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文写到不觉得她受多少宗教的约束,她一直是跟着心走。那她还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吗,我觉得是的,但这不影响她对爱的选择很喜欢书里Esti说的一句话:if God wishes to punish me, so be it; that is His right. But it is my right to disobey.

  ------------------------------- ------------------------------- ------------------------------- -------------------------------

  回到Ronit

  看完书唯一真正bother我的只有一个事,Ronit对Esti到底是啥感情?

  去年在推上问小说作者,她的回答是:I don't think Ronit knows whether she loves Esti or not.

  你写了段爱情故事然后没有交代主角的感情,无fuck可说。

  但在电影里,我没有片刻怀疑过Ronit对Esti的爱。像我上文提到的,Ronit是蛮缺爱的一个角色,不善于表达,被动,感觉是宁愿把自己防备起来也不要受伤害的人。父母一直是缺席状态,在纽约没交心的朋友,一言不合就说要离开Hendon........

  她唯一的soft spot大概只有Esti了,只有Esti能打开她的内心。每次看她用温柔出水的眼神看Esti都想报警。。。。。而且几乎是百依百顺着Esti超甜的=V= 感受下电影里Ronit第二次说要离开的场景:Esti:“我们不能这样了”Ronit:“好的” “我不能这样”“好的”“我在努力立足于此”“我明天就走”“我不想你走”.....“那我们离开这个地方” 实力演绎你最美你真好看你说什么都对我什么都听你的。

  挺有意思的一个理解:我觉得影片中Ronit对爱的表达是拍照。回到Hendon后她给两个人拍了照,Esti和父亲的墓碑。Ronit说她最遗憾的是没有给她父亲拍肖像照,她想让父亲知道她爱他。父亲的逝世让愿望永远只能是遗憾,还没有成为遗憾的,她抓住了机会——让Esti知道她爱她。

  电影结尾Ronit还是离开了,但这次是我能想到Ronit最好、最轻松、最没有遗憾方式离开。Esti穿着睡衣跑出来追Ronit,Ronit捧着她的脸:“You're brave, and beautiful, I love you.”每次想到这个浪漫又悲伤的结局都会让我情绪化,因为无论是Esti为自己的爱争取还是Ronit说出我爱你,对她们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我希望她们以后是个大HE,两个人一起在某个地方养孩子,Dovid也经常来探访,三个人又像是小时候。但无论以后怎样,我知道她们永远不会失去彼此,因为她们已经有彼此的一部分在身上,对Ronit是Esti的爱,对Esti是Ronit的勇气。

  ------------------------------- ------------------------------- ------------------------------- -------------------------------

  来整体谈谈电影

  其实电影的主题能让人轻易去批判去站队,电影本身也容易拍得过于抓马。但现在回看,却觉得这是一部充满了善意电影。这里没有所谓的“反派”,也没有给宗教抹黑。对于Dovid,他所有的举动只是出于想对Esti好,因为他看到了当初Ronit离开后Esti是如何“病倒”,所以在知道真相后他对Esti说的是:“Do you want to get hurt again?” 。对宗教,电影传达了宗教是个学习的过程,我们看到Dovid和学生们讨论《旧约全书》或者Ronit说父亲以前总是呆在书房读《旧约全书》然后看书评然后看下一本书评。不同的基督教派别有不同版本的上帝,不同的人对教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束缚Esti的是宗教,解放她的也是宗教。从电影开头Ronit爸爸说的那席话来看,爸爸在临终前也原谅了Ronit。

  所有上述这些都要感谢编剧兼导演Sebastián Lelio。一直觉得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不需要过多的台词和戏剧冲突,从平凡的角度拍着普通的人,却拍出她们最美的一面。每个镜头都有它的意义,低调不失华丽,真实又舒服。最难得的是,你能感受到他是花了心思去研究这些女性角色,去尊重她们,赋予她们立体鲜活的生命。电影里有两个我很喜欢的处理:1,给Ronit和Esti新的意义——工作,虽然电影没有花更多时间讲述,但两个镜头几句台词已经感受到她们这些年里都是投身于工作,热爱工作的独立女性,电影里还有一幕她们的cross over:来电话/被校长叫到时回应我一会儿去。 2,Esti没有跟Ronit回纽约,在最后她真正的自由了。

  ......

  我是不是很不刻意的略过了那场著名的床单、口水戏.....好了,here we go. 其实之前还蛮不开心TIFF首映后这场戏盖过了整部电影的风头......现在看完就只想朝自己吼一句你哪来的勇气发牢骚??? 这场戏就....拍得很美很性感,充满野性与爱意,感觉两个人想要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对口水戏的另一个理解,就像书里她们小时候划破手掌做blood sister,通过身体一部分的交换完成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升华。

  说实话我能理解一些说无法relate、觉得两个Rachel没有“化学反应”。这不是在商场为圣诞购物时的一见钟情,也不是意大利夏日一场刻苦铭心的初恋。这里没有她们相爱的过程,只有洪水般迸发的爱恋,两个对彼此滞留8年的渴望,充满炽烈与原始欲望。即使在身体不能接触的时候,她们之间的联系和给对方的“特殊待遇”也是亮瞎旁人,有种小圈子的亲近感,很私人很舒服。我不知道如果我通过电影重新去认识这两个角色会是什么新的体验,因为我早就爱上这两个角色,并享受她们在一起的每一秒。

  《违命》观后感(二):May you live a long life

  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有尺度较大的lesbian动作戏电影,还是没忍住脸红到了耳根。

  当然,电影的重点也不仅仅在她们相互的旧情复燃,在整个宗教文化的压抑下,这份情愫变得大胆,隐忍又冲动,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时候眼神里的爱意就像漫进海绵里的水,四处渗开来。

  因为电影的背景,查阅了一下犹太教,“犹太教(Judaism)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他们以学习及祈祷来侍奉上帝,同时遵行摩西五经上所指引的诫命,电影中也不断的出现了拉比所诵读的《摩西五经》。他们并不会向外人传教,犹太文明的极端封闭性和排他性造成了其现在依旧是一个小众教的结果。而在这样传统社区的生活,让这份平常的恋情变成了禁忌,很多个镜头都希望她们能一起去纽约。

  鲁妮特回到家乡后和电影开头自由自在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刚下车到街区她便把领口的扣子系上,小心翼翼的敲门,老友相见想习惯性的亲吻脸颊也觉得不妥。明明是自己父亲去世到场却像远道异乡而来的客人。但有一样没变,她们之间依然有火花。因为这样的宗教文化反而让我觉得,她们的情况和我们当今生活的地方相似得出奇。我们不是宗教,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罢了。

  家里的某位亲戚在饭桌上问鲁妮特:”你为什么还不结婚?难道以后要孤独终老吗。“你提出提出自己的意见反而显得冒犯粗鲁。

  记忆的下个镜头转到鲁妮特问埃迪塞为什么会结婚。

  答案也是起因于催婚,然后觉得他人很好,便踏入了婚姻。仿佛听到了我国二三线城市里28岁拉拉的真实故事。但是结婚会改变性取向吗,她依然喜欢的是女人。这样的行为算不算骗婚?但电影里的老公角色人设非常美好而天真,他结婚前就知道她与鲁妮特曾相爱过,内心深处以为把她留在身边可以改变,但最终还是放了她自由。

  鲁妮特带她坐上地铁去另一个地方的时候,那一刻就像是去往自由,逃离那个街区后过斑马线可以不自觉的牵手,实在忍不住了可以把她拉到街头拐角的红砖墙上吻一下。后来在房间尽情释放情欲,我想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和鲁妮特的性爱,而是对自己从婚姻,宗教,工作,生活的束缚中尽情放开的一种勇气。

  看到电影末尾,才惊觉她更加的隐忍与吸引人。自己也对这样的角色有所偏爱。从一开始,她见到你时装作平静得毫无波澜,但你父亲的死亡却是她告知的。她装作虔诚的教徒,陪你进入父亲的房子查看遗物又主动吻你。鲁妮特很自责自己应该早点回来,她却紧紧抱着你说你不应该离开。

  到后面,她大声向丈夫说出了她真正想要的自由,宁愿独自带着孩子去有选择的地方生活。整部电影仿佛见证了一个女人在意识上的成长,从一切束缚中挣脱奔向自由。

  鲁妮特是你生命中无法忘却带你领略年少时甜蜜爱情的指路人。

  但你才是生命中为自己勇敢奔赴自由的骑士。

  May you live a long life.

  《违命》观后感(三):我想自由的爱你

  tiff最后一场Disobedience, 5点半的电影5点整到,没想到 ticket holder 的队已经蜿蜒曲折跨过了三条街,歌剧院两层楼满座,门外还有几百人等待的rush line,火爆完全超越想象。也是我见过的第一场观众自发伴着映前广告鼓掌的电影。

  Ronit出来的第一个镜头,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循环往复:她怎么可以如此美丽?依旧是标志性的长卷发,摄影棚暖黄的光线覆盖在她的身上,像透明的绒毯。而随着电话铃响,六年不见的父亲的死讯传来,她放空又放纵似的喝酒,与陌生男人在厕所里温存,又去到真冰场上滑到精疲力尽。一座大西洋隔开的生离死别像做梦一样朦朦胧胧,一旦空闲情绪蜂拥而来令人窒息,她只能挤满自己的每分每秒。当她拎着行李回到长大的地方,却发现自己早已格格不入,不被期待不受欢迎,连名字与身份都仿佛被抹杀。无话可说的尴尬,她只好故作轻松打趣看上去已经50岁的堂哥Dovid,说谁会是他的太太,却没有想过会是眼前的Esti。她很瘦,带着病态的苍白,眼窝下是乌清的痕迹,她不快乐也不健康。可是当她看着她,那双眼睛却在发亮。

  面对这个一声不吭人间蒸发的爱人,Esti最初是故作姿态的淡定,客套疏离像一个完美的主妇。看着Ronit得知自己婚姻的一脸纠结而带着一丝似有若无的笑。但是这也只是最初,在临时的客房里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神一直投射在Ronit身上。而之后的街上到旧居,两人的独处,她情不自禁的吻了上去,吻上这个自己想了六年的人。而对于Ronit,眼前这个女人似乎是自己留下的唯一理由,父亲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东西,只有母亲的银烛台被Esti收好带走。面对评判自己的亲戚,她不留情面的嘲讽回去,却不忘之后看看Esti的眼色,而对方只是带着了然的笑意静静回望。

  像是一瞬间回到年少时,她带她去看初吻的大树,调笑她买菜的布推车,交换一支点燃的香烟,嘲讽这古板社区里陈旧的婚姻观,在夜深人静时溜到漆黑的球场放肆的亲吻。如此的了解,再也没有别人。然而压抑的社区却尽是眼线,当两人相处被撞见,回忆被打回现实,她在校外焦急的等待,握着她的手短暂的逃离,在无人的小巷里忘我的吻她。

  两个Rachel在一起,明明浮生梦中还是如此温婉的Weisz却自然的带上一股吊儿郎当的潇洒,她不屑于所有事,却偏偏对Esti认真,三番两次要离开,睡在机场却还是走不了。而甜甜,她无法做到抛弃一切果断离开,却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抗争,越是温柔越是坚强,她向自己的丈夫要自由,当她含着眼泪对着Weisz说别走,谁又舍得离开呢?

  抛开小说只看电影,大大简化的构架可以套在各个压抑的地区。女生没有家庭孩子人生就没有意义的婚姻观,热衷于对别人生活指手画脚妄加评判的街坊邻里,对所谓离经叛道者的恶意,所有的一切和我们身处的社会又有什么不同呢?

  故事不算完美,情节也不算精巧,两个女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却扣人心弦。每一个眼神的交错,每一个相互的回望,都仿佛有无形的情欲在屏幕上流动。或许是我坐在第二排靠音响太近,两个小时里控制不住的面红耳赤。

  抛开宗教的背景,只看爱情,只是两个互相爱恋的女人,在对方先离开的时候,想要自由的爱她。

  个人影评公众号 一葱二白

  《违命》观后感(四):原著里的不服从精神,不只是性倾向

  《Disobedience》是2017年初拉子社群盛传的大片。9月10日在多伦多影展首映。

  英国女作家Naomi Alderman第一部小说,2006年获得新秀作家奖、犹太创作奖等肯定。Rachel Weisz(瑞秋·怀兹)相中这部作品,因为她一直在找寻两个女性为中心的故事。她担任电影制作人,同时出任女主角Ronit,邀请智利导演Sebastián Lelio负责导演及编剧。另一位女主角也是名叫瑞秋的Rachel McAdams(瑞秋·麦亚当斯)饰演Esti。三角关系里的Dovid由英国男星Alessandro Nivola演出。Dovid的角色在某些方面很像他演过的《Laurel Canyon月桂谷》。

  首映观众的反应很复杂。传出来的第一个赞美,认为两位女主角的银幕默契很好。大家最在意两件事:(一)床戏在原著里只是轻描淡写的一段过场,有人形容电影版是insane,总之超出原著,甚至有点kinky(不管是为了行销目的还是诠释方式);(二)Esti的结局和原著干净的收尾不太一样,比较开放。

  书里Ronit和Esti的角色塑造刚好相反,前者越看越摇头,后者越看越喜欢。电影版把Ronit改编得较为讨喜,从原著的财务分析师,变成摄影师(又来了)。书中纤瘦的Esti是很有后劲的角色,她才是实践Disobedience的意义。

  回来谈小说吧。

  我不喜欢书中使用lesbian,这只是反叛的旗帜,还称不上感情的核心。Disobedience彰显的反叛并不是禁忌的同性爱情,而是勇敢质疑传统犹太社会的封闭压制。三个角色Ronit、Esti、Dovid用自己的方式挑战,呈现不同的层次,应该在保守的犹太社群引起很大的反思。这本书对于不可怀疑上帝的基本教义提供不同的声音。

  每个章节分成两个视角,第一个是全知观点,通常先从一项犹太传统或经典说起,接着描述人事物,推动故事。第二个是Ronit的视角和她的冷嘲热讽。

  Ronit是伦敦近郊犹太牧师的独生女,四岁丧母。从小鬼灵精怪和传统社群格格不入。大学被送到美国念书,毕业后在纽约自力更生,从此没再回乡,直到八年后父亲过世,她回来处理丧事,发现青春时期的恋人Esti嫁给一直辅佐父亲教会执事的堂哥Dovid。

  Ronit就像典型的纽约客,好发议论不愿沉默。传统社群的每件事,都被她揶揄一番,现代读者跟着点头附和。她自知在家乡不受欢迎,便拿禁忌当成攻击武器,在正式晚宴上胡扯要和同性伴侣成家生子,还在烦恼精子来源。事实上,这都是谎言。

  她在纽约确实有过同性恋情,但是在故事进行式,正和已婚男上司藕断丝连,直到后段被对方老婆发现,以辞职收场。我猜想为什么作者把Ronit塑造的有点自私自利虎头蛇尾?因为一走了之不是反叛。勇敢反叛是坚持站在原处试图改变。(电影版把已婚男上司这段删掉了)

  小说开头第一章是垂垂老矣的犹太牧师强撑着病体宣讲,最终不支倒地。这个隐喻,象征传统时代结束。众人忧心谁能继续领导社群,Dovid是不是够格的继承者?

  Dovid是书中难度很高的角色。他是Ronit年长四岁的堂哥。就读神学院,长期跟在Ronit父亲身边学习。他一向沉默,没有野心,没有社群魅力。他有头痛的隐疾。年轻时有段时间在家养病,透过Ronit的关系认识了Esti。三个人常常梦想未来的计划,只有Ronit远走高飞。Ronit常拿心理医生的话当作挡箭牌,“你只救得了自己,救不了别人”。

  Dovid一直对犹太牧师的角色保留态度,坚持不想上台演讲、宣讲。教会委员觉得他太没有自信。Dovid也担心众人对Esti的态度会变本加厉,因为传统要求牧师娘必须更“体面”。教会委员竟想把Esti安置海外,眼不见为净(就像Ronit一样吗)。

  这个神圣到理想化的角色,在书中是个大爱包容的人。他早知道Ronit与Esti过去的关系(其实小社群早就传言)。据说电影版的Dovid本来不愿意Esti离开,书里的Dovid在目睹Ronit与Esti在床上,之后两人有段告白。

  Esti坦言她和Ronit早有恋情,而且从未改变(性倾向):

  quot;It has always been this way with me. No other way. I think I will never be any different than this."

  (吊诡的是原著的结局是两人有了下一代,没有分开)

  Esti追问Dovid,既然早知两人关系,为什么还娶她?Dovid不忍心Ronit离去造成伤害:

  quot;I didn't want you to shrink like this. I though I could keep you safe. I was wrong. I'm sorry."

  Dovid接着主动同意Esti离开,不论是不是跟着Ronit一起离开。

  他最后成为教会牧师,不愿意像过去扮演伟大的领导人。有人离开投靠别的教会,有的主委转移阵地营利。他努力在旧社群开展新气象。

  --------------------------------------------------------------------------------------------------------------------

  说到真正的灵魂角色Esti,大概最令人心碎和最义正词严的对白都留给了她。

  她在学校教书。Ronit回来当天,她一直逗留在学校迟迟不回家。末了在学校遇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同事,书中描绘她感受到女同事的肌理毛发和散发出来的体热,唤醒了Esti即将来临的欲望。

  在书里,Esti一直期盼着Ronit,她是欲望的一方,主动吻了Ronit两次。起初Ronit自认往前走了,过去已经过去了。后来她向Esti对质,妳为什么从没有求我留下来?Esti受不了拒绝,宁愿不要开口。因为Ronit念书后讲的全是留在纽约的计划。

  Esti为什么会嫁给Dovid?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在传统压力下不得不进入婚姻。但是Esti有“更好的理由”。她以旧约圣经的David和Jonathan感情为例。很多人将它解释为同志恋情(见:约拿单)。大卫王爱约拿单超过对女性之爱。后来约拿单战死,大卫王娶了约拿单的姐妹Michal。(这本小说有许多圣经隐喻)

  Esti对Ronit提过她的不服从主张:

  quot;Sometimes I think that God is punishing me. For what we did together. Sometimes I think that my life is a punishment for wanting. And the wanting is a punishment, too. But I think- if God wishes to punish me, so be it; that is His right. But it is my right to disobey."

  (有时我觉得因为我们在一起而受到上天惩罚。有时我因为欲望受到惩罚。其实欲望本身也是种惩罚。如果上天要惩罚我,那就来吧,这是他的权力。但是我也有权力不去服从。)

  最后Dovid在教会不顾反对引介Esti站在台上,公开她曾向老牧师表白有女女欲望。老牧师安慰她,欲望本身没有错,但是实践欲望是被禁止的。建议她嫁给安静不多要求的男子,而且不要再谈论。Esti认为“这是错的”。因为上帝既然赐与人类说话的能力,人类就该创造而不是催毁说话的价值:

  quot;I have desired that which is forbidden to me. I continue to desire it. And yet, I am here. I obey the commandments. It is possible as long as I do not have to do so in silence."

  (过去我有禁忌的欲望,至今仍是。但是我没有逃避。我愿遵守诫律,只要不是强迫沉默以受。)

  原著有些逻辑,我不表赞同,不是我强力推荐的书单。但是就女同主题,这本小说自有主张,而不是泛泛的感情故事。电影宣传将逐渐传播,当越来越多人只注意床戏和吻戏,别忘了原著对抗僵化体制具有强烈不服从的精神。

  《违命》观后感(五):与爱情无关的命题

  无论两位Rachel之间的火花有多浓烈,激情戏有多么的令人心燥,谈及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时候将“同性”的标签摘掉了。这是一个无关于性别的命题,也和宗教、信仰无关,甚至于在我看来,电影直至结尾对于两位女主人公来说,都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的形式是时至今日,人类无法脱离自身的格局下,仍处于一直“被赋予”的命运,只是因为在一种更为传统的犹太社区当中,这种“被动”则显得尤为明显。

  起初,从这部电影正片开始前,我都以为这会是一部当代社会自由恋爱与宗教束缚下的同性虐恋,但凡有了“同性”的标签,恋情总会被期待上缱绻且决绝,以至于影片结束这种对爱情片的期待一扫而空。两位女主人公之间是否有爱情的存在,其实整部影片都没有提及,只是同在犹太社区的两个女孩具有同样的逆反心理,青梅竹马之间因为一个人青春期也许无法轻易表露的对“女孩儿”的喜欢,两个人之间有了对“性”的尝试,这种尝试之下的结果未知,但在许多年之后,早已嫁做人妇的瑞秋·麦克亚当斯不曾再与女人相恋,情愫犹在,偏偏无法逃脱成长的牢笼。而从纽约归来的罗妮思正是实现了瑞秋·麦克亚当斯那些未曾走出社区的人生。

  这是影片第一次应验了死去的神父在开头时的那番话,选择的权利与选择的后果。而这部电影的悲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初现端倪,罗妮思的选择并不是自由,对社区里的人、对她的父亲而言这种选择是一种背叛,这种背叛也许可以追溯到她离开这片社区时的理由,也许她并不因自由而离开,也许她的自由也从真正来临。而瑞秋·麦克亚当斯呢,她的选择是同社区里众多的犹太妇人那般,后悔有过、妥协有过、叛逆有过,最终这一切的情绪又会归于生活本身,生活本就是人类所无法避免的痛苦,而痛苦就是她普通日常。

  于是,这是两个寻求真正自由的女人,她们自以为的选择,并没有让她们获得真正的自由。远赴纽约,柴米炊烟的这么多年,让矛盾一下就化为了原始的野兽。

  不得不说,那段激情戏,真是迫切又突然。我们仍旧在生活中找寻另个自己,那个过着自己曾以为的生活路子的人,又或者,我们在寻找的是不知何时遗失在生活的过去,唯有一个能证明曾经的人。他们找到了,并且手牵手逃离了犹太社区,在电车穿过的街道,在路人穿行的小巷,在一家旅店的小房间里,在远离自己身世之外的世界,倾泻着野兽原始的欲望。这种欲望,与爱情无关,是互相慰藉、寻找与和解。

  罗妮思一直劝说她走,却不曾邀请过她同走,直至她的怀有身孕。

  也许是新生儿,让一个女人有了身为母亲时的勇气,瑞秋·麦克亚当斯从只希望密友能够留下变为自己想走,而罗妮思一直纠结于父亲的悼念会,直至最后,他们都在尝试自由,被原谅的自由与被放逐的自由。这就是全片最为悲剧的地方。

  他们仍旧在向神父祈求自由。

  最终,他们被赋予了自由。

  真正违离了生活命运的,只有那个新生儿。

  (除此而外,如果当百合片看的话,真的需要自己脑补很多东西。当然,很精彩没错了。

  (不要邀请家人了吧,全景声看的话,呼吸真的,并没有在我妈妈面前表露出我尖叫的内心。

  (爱两位Rachel女士

  (神父也很可怜,可是神父也不能违法神爱众人的意志,神父是真正的杰克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