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昭和64年 后篇》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昭和64年 后篇》经典影评10篇

2018-04-19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昭和64年 后篇》经典影评10篇

  《昭和64年 后篇》是一部由濑濑敬久执导,佐藤浩市 / 绫野刚 / 荣仓奈奈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一):有兴趣的话建议读原作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看顺序:电影前篇——原作——电影后篇。没看过电视剧版,我觉得也没必要看,建议只看原作。看了原作感觉真的不适合拍电影,不进行大幅改编的话很难拍好,真要拍那也只能是拍电视剧。

  本来原作都没想读,只是看了前篇之后太多不懂的,没办法,不想后篇也看不懂,才读了原作。后来读了原作才知道,就这叙事方法,就跟丝毫没玩儿过wow的人去看魔兽一样,也许看了知道在讲什么,但是绝对谈不上是看懂了。

  原作中主线是翔子ちゃん这个案件没错,但是真正想讲的并不是这个,这台戏真正的冲突点在刑事部(代表地方)VS警務部(代表中央)这个点子上。电影里面提是提了,但没有升华主题高度。就只有后篇赤間怒踹桌子那里给我留下了印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刑事部周四就完蛋了。」这句赤間的标志台词在电影里好像也没出现?另外,实际上的重要人物——幕后「騒動師」二渡也在电影里基本上打了酱油。至于那堆记者,以及広報室和记者的冲突,电影里面倒是表现八九不离十

  再说悬疑推理的问题,原作里面谜底最后揭开得有点儿太快,而且之前各种蹊跷(案发时间巧合,雨宮正好不在家,原犯人可能效仿当年那一套)让人没读完就能猜到目崎就是当年的犯人。但至少,不读到最后30.40页很难想到是雨宮靠無言電話找出的凶手以及一切都在二渡的算计之中。结果后篇一来就给你提示了电话亭,电话账....而且也没提松岡是怎么用他独特方式确认犯人的.......电影看起来悬疑推理性大减。

  说老实话,我觉得日本电影还是擅长打温情牌,这电影演着演着就变成了父爱亲情篇,三上的あゆみ,雨宮的翔子,当然还有犯人目崎的かすみ。前两个父爱就不提了,都懂,至于犯人的,他其实早就想到是有人在给他下套了,但他还是选择女儿,因为他不知道女儿没被绑.......

  最后再说下电影的原创结尾。原作是开放结局,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读者自行脑补。电影加了个确定逮捕目崎的结尾,虽然可以是可以,但我想说,既然要弄GOODEND,那为何不让あゆみ也回来?皆大欢喜岂不更好。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点,二課長落合在記者会見上晕倒那里,电影里柄本佑演得太假了。直接坐着翻个白眼就往前倒算什么.......怎么也应该站起来晃两下再倒啊.......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二):普通人故事:控诉还是反思

  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在此。在我看来,高潮部分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重视。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

  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

  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

  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

  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改变。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关心那些看似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悲剧”。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实力度是很有限的。为什么会这样?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类似这部影片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这次能有幸看到这部电影,我很高兴~可惜诺大个电影院也没有机会发生些“偶遇”什么的,只能是匆匆赶回,跟神经病样的在电脑前码字玩~~(≧▽≦)/~~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三):建议看过的和没看过的都去看看tv版

  佐藤浩市演的不错但是根本不该选他,外形台不合格了。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对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离家出走,佐藤浩市这脸哪个女儿会嫌他丑、tv版选皮埃尔泷其实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颜。警察官场斗争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电影则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务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笔带过。泷,存在感很强的二渡也几乎轮为路人。后篇最后半小时基本是原创了,多加的东西画蛇添足。原作和tv最后是保护了犯人家属实名的,电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节,匪夷所思!其他演员阵容很强大但槽点满满。椎名桔平县警本部长,刚出现的时候场内几乎爆笑,泷藤贤一警务部长、三浦友和搜一课长、忍城修吾搜一刑事。你们县警有好人么,都是变态流氓面孔。总之本片抛开原作和tv的确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显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四):无冕之王最后的嘚瑟

  1.泷藤贤一 : 还是这种,贱兮兮的职场中层适合你! 2.上下篇的整体配乐 : 很有在80年代迪厅里,微醺的感觉配乐!但,酷我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都木有,但,网易云音乐有比较完整版的配乐,免费,可惜音质不可选…… 3.前后篇 : 超过四个小时,婉婉到来,虽然冗长,但看不到什么阴鸷的人物形象,只是传统套路的☞模仿犯14年后来复仇,"正义"的结局,不美丽……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五):难道现在日本推理电影只有社会派了?

  整部剧没有侦探,所有警察都是一脸茫然。到最后也是仅仅凶手自己说出来了,没有任何的实质证据

  对于前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失败的调查,没有推理; 对于后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没有推理,最后凶手自己承认了,没有证据。

  本剧硬伤:

  1。受害者父亲完全靠14年之前的声音记忆打电话来找罪犯,在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把电话放到电话簿上的时代,碰运气找到了凶手?这是推理么?况且这个现实中失败率很高且无法作为上庭证据。

  2。一个警察局花了14年来隐瞒录音机故障错误有意义么?每个人都像知道点什么,甚至还有个当事人把自己关了14年禁闭来忏悔,完全是神经病啊,有14年时间忏悔不如跳出来曝光事件对吧?而且知情人不是为了职务隐瞒,就是为了良心隐忍,这个完全是神经病操作,还有个有良心的警察辞职不干换了3个工作,你要是这么有良知直接找媒体曝光啊。剧中媒体是完全不会被警方控制的,想要真相的知情人随时有机会利用媒体翻出警方的失职。

  3。就算警方有失误,但这个失误并不是直接导致绑匪撕票的原因,该处分的处分完了继续积极调查啊,就此为了隐瞒案件也不怎么查了,这不是有病么。

  4。主角从头到位就在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听领导安排呢?听了就昧良心,不听又没工作。所以全程主角没有任何作用,除了内疚和纠结在要不要编制

  5。对于案件本身没有任何直接铁证,完全是等运气,无推理,这是本剧最大问题。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六):低于预期

  看了前篇后很期待后篇画下个有力句号。可惜看了有些失望节奏仍旧缓慢,缺乏高潮,没有期待效果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到凶手的方法和执着让人感动。但零碎的叙述削弱了它的力量。三上究竟是怎么找到这个公用电话亭的?

  找到凶手后的模仿绑架事件是谁策划的?多少人参与?和警方高层来视察要取消刑事总监之间有没有关系?还是正好赶上这个时间?64案受害人父亲找凶手小女儿和三上找到凶手小女儿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模仿绑架案之前还是之后?三上是怎么找到小女儿的?反正故事讲述的让我头很晕,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过多表现那帮只会找茬吵嚷的记者的镜头真的让人厌烦。重点不该在这里呀!而且就是看完了也不明白互相对立的缘由,记者和宣传室的对立,记者之间城里乡下的嘲讽。记者和警方的沟通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那帮记者工作内容就只是听报告而已?

  除了这一对立,警方内部的矛盾也是搞不懂。每一方似乎都很不满,为啥都嫌弃三上呢?三上从刑警变宣传到底是因为什么?被排挤是因为做了宣传还是因为被排挤所以去做了宣传?

  他上司老是问他要女儿的医疗记录又是打得什么算盘?他拒绝是出于什么心态?女儿讨厌他又是因为什么?结尾说要去找女儿,但那个火烧的类似祭祀活动又是什么?为啥最后要拍这个?打来的公用电话想表达是女儿吗?真是一头雾水。

  总之是个看的很辛苦,到结尾也没有释放感,反而疑问很多的影片。感觉还是去看原著算了。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七):《64》原著、电视剧及电影的不完全对比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

  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八):昭和64年 电影版

  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前后篇,前篇各种铺垫烧脑,看的云里雾里,为了能够看明白到底讲的什么故事,紧接着看了后篇。整个电影主题不够集中,既有父爱的冲击,也有警署腐败的揭露,还有警察与记者之间的斗争。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主题深入渲染,或许能给人更大的冲击。

  父亲为了查出凶手,打了14年的电话,每天上百个,最终通过凶手的声音终于查出凶手,让人动容。描述内部警署的腐败过于简单粗暴,哪有那么直白弱智的上司,而二渡等内线人物和工作描述不到位。而警察和记者之间的斗争跟案情联系不大却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64案最终的凶手也让人多少有点儿失望,前篇给出了声势浩荡的铺垫,后篇却没有交代清楚全部的伏笔。看不懂的地方,可能只能去看原著了。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九):来一个三俗的题目—父爱

  在影院连坐4小时没跑厕所的看完了,剧情铺得很开,略拖沓,众记者只是复杂了局势,没感觉有推动情节的作用,略烦。

  (花了4小时和120块还是要留点什么,以下有剧透部分)

  故事讲的是父爱吧,利用父爱犯罪,始于父爱去侦查,也是利用父爱好好惩戒了罪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本片唯一触动我心灵的是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候,雨宫对于女儿被绑架当时所发生的细节一直都牢记心中,连当时自己被罪犯耍的团团转时,途径小店里坐着的女警员,虽只有一面之交,却能在十几年后一眼便识出。更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想去找出仅仅用电话来与自己联系的绑架犯的声音,不断地用公用电话打了将近一整本电话簿的无声电话,一家一户地去分辨,当终于找到是绑架犯的声音,雨宫失声痛哭……这段营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

  用了整整上部来铺垫,2小时过去了,放字幕说中场休息,当好多人被忽悠都起身准备奔厕所,下部又开始了。接下的1小时揭露了真相,当感觉没啥好演了,看了下手表,发觉还有1小时。剩下的1小时全部用来展现主角的英明神武。最后终于结束了……

  4小时也算是个人生体验,也证明了有一颗良好的肾!

  《昭和64年 后篇》影评(十):昭和64的刑警

  今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昭和64年的上部和下部。只是说的我感受,抛砖引玉。

  本人是喜欢横山秀夫的,但是没有看过这本《昭和64》 的原著。

  看上部的时候感觉这上部拍的又臭又长,难看到不行,铺垫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当时都在考虑要是还是这个水平下部我到底看不看了。但是我最后思考了一下,感觉看剧不能看一半嘛。

  但是看了大概一小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看小说时候对横山秀夫笔下刑警的那种硬汉的温柔,搜查一课的那种骄傲和暗底下和二科相互擦屁股的温柔,甚至包括记者们对宣传一课的温柔。喜欢横山秀夫笔下的刑警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所以,且不说故事如何,人物已经足够还原了,很满意。

  然后找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可以说是略微穿帮吧。

  1:37:15秒左右目崎刚刚落水,第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左手是背在后面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