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经典影评10篇

2018-05-01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经典影评10篇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是一部由夏献书执导,孙雪 / 张克 / 杜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一):夏天的一缕清风

  难得的一部接地气的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场景真实演出淳朴,在城市装逼片和脑残恐怖片中的脱颖而出,在酷暑中给人带来一丝清凉

  演员基本谈不上什么演技,可是本色演出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唯一有点格格不入的是女主角马兰,明显不像是农村人,总给人一个到乡村插队的城市知青感觉

  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主线是淮海和马兰的爱情。无果而终。表面上看是凤凰男为了所谓的家庭大义牺牲小我,连带牺牲爱情。这样的剧情符合全片怀旧氛围无可厚非,可总让人感到狗血无聊。只能说这种怀旧还是一个青年人的怀旧,是对人生尚未充分品味的怀旧。

  如果可能,可以再拍第二部,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叙述者是一个经过风霜中年人。我想同样的故事可以衍生出新的内容。就拿淮海马兰的恋情说,人生阅历增加,你就会知道二人当初在一起也未必幸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人们心态喜好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女性。马兰当初信誓旦旦,可后来又会如何呢?如果影片能从这个方向再挖掘一下,思考层次就能大大加深,而不仅仅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儿科般的感慨了。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二):童年的回归与凋谢

  这个电影我觉得还是值得肯定的。

  有几点我认为是开创了先河的。

  1. 一反中国农村电影脏乱差主流拍摄风格,影片始终都是绿油油的画面,给人希望,给人阳光

  2. 小演员们太自然了,太真实了,不像是在拍戏,就像是生活,毫无表演痕迹,这才是最高境界啊。

  3. 台词上旁白的提示,配合方言的抽离感,是意识流的节奏啊,莫非是卡夫卡的影子。如河水在流淌,看片如同喝青啤。

  4. 故事上,导演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故事隐去故事。看完后让人忘了讲的什么故事,得意忘言,留下给你淡淡的痛,去迎接新的时光。直接入心,这才是写故事的最高境界啊。

  5. 配音很好啊。呵呵。国际化的。

  6. 最后的夏天,任何人的童年的结束都是以感情成熟代价的。你懂了感情,那么对不起,你的童年终结了。这种深刻的 思辨 一般人还真领会不到呢。

  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整个影片一点市场化的痕迹都没有,没一个广告,每一个阿谀奉承的,可能不会取悦太多人,但是呢,不取悦又何妨自身的高洁呢?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三):想念那年的夏天

  影片以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为背景,影片的特色在于情怀,所以关于演员的演技,情节以及拍摄质量不做过多评价,片中农村孩童天真无邪纯朴的农村生活,纯洁青年爱情……让人感到分外亲切,真实。影片以马兰和淮海的无果爱情为主要线索,以我的旁白推动情节,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村大学生在家庭责任美好爱情中的无奈,令人感叹!影片中大量的乡村人物活动,青年爱情的羞涩……让我不禁笑出声来,脑袋开始揣测自己老爸老妈的罗曼史,老舅他们读书时的活动,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幼稚的活动,玩伴……人的童年在成长中就渐渐消失了,都不知道从哪时起自己不再是个调皮蛋,儿时的玩伴也 渐行渐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再也不会见面……影片启发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积极乐观对待生活。影片最后“……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那些被我抛掷脑后的往事总会在我软弱时候袭来,让我非常想念那年夏天……”引发心灵共鸣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为萧县口音打五分。(完全主观+不负责任orz)虽然这大概是一部只有萧县人看过的电影,它也的确小众,上不得台面,但实在是太过真实。

  文概老师上课给我们放《百鸟朝凤》的时候,我带着挑剔眼光同学说这部电影哪里哪里不好,同学觉得很奇怪,认为《百鸟》已经拍得很真实了。我想,她是没有见过真正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开头坐在树旁的老头,抽着烟跟几个偷摸去河里洗澡的男孩儿犟(萧县话),“千万白(别)去洗澡,淹着了老师能负起责不”,“恁(你们)得好好读书,将来做国家的栋梁”之类的话,在我小时上学的路上的确听到过很多次,大都是来自村头村尾的、树下河边的、拿着农具或纸牌的老头老太太之口。当时作为一个眼不及天地宽,心却比宇宙大的无知少女,听到这些话心里简直烦到要死,觉得自己或是被赋予重望了,或是被轻看一眼了,无论哪种情绪,大抵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思想:关你什么事儿。可是白眼儿只能在心里翻,面上还是规规矩矩一句“哦”,就赶紧抓着书包带跑开了。后来回想起来,这原来都是长辈们浓稠得抹不开的关切,照在我的回忆里,让我觉得好像那些跟着我的脚步匆匆溜走的时光,在某个时刻突然停滞不动了。小时候关切过我、调笑过我的几个爷爷奶奶村子里闲来无事就喜欢说闲话的碎嘴老头,这些年都相继离开。每当我听说这些消息,表面上还是非亲非故不痛不痒平平淡淡继续地欢喜着我的欢喜,烦恼着我的烦恼,却不知会在哪一个午夜梦回,突然感慨起自己年少无知的岁月,就这样和这些人一起,彻底消失了。

  影片里,郭景仪告诉了兰姑自己的名字,兰姑应道,“景字辈儿呀,那你得喊我姑。”这段对话简直不能再熟悉,因为我本身辈分比较大,见到和我一个姓的同学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辈分。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同姓同学几乎都要喊我姑或者姑奶奶。上了大学以后,自己班里确乎也有和我同姓的,但我却不敢再跑去问人家是什么辈分了,唐突冒犯了不说,也不知人家还讲不讲这个。上了大学,和家里的距离一下拉长了几百公里,在无锡说起萧县话就好像是一根长线末端栓了一团棉花,你拽着这根线,掂了掂,轻飘飘的,没啥着落,心里也好像空荡荡的。身边都是同龄人,有共同话题学校很好,是向往了很久的;活动繁忙作业也不少……理应没什么失落的,可乡愁上心头时,仍像是细细密密的小针,扎的心里生疼,是岁月嫌哪些离别太过索然无味,硬是分了人间南北啊。

  萧县啊,我永远故乡。你属下无数破落的小村庄孕育的儿女里,我仅是最渺小的一个。我知道,你永远想给人家展示你先进一面繁华的一面。但是你的古老陈旧、你的不堪丑陋,我都了然于胸。可我仍然爱你,爱到粉丝滤镜有一万米厚,爱到我实在无法用挑剔的眼光看这部别人大多瞧不上眼的电影。

  仿佛这部电影里的最后一个夏天,是我自己的最后一个夏天。

  (好像已经跑题了,就这样吧)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五):我们坐在高高的麦堆旁边

  端午假期,窝在宿舍撒欢似的看了好多电影,在豆瓣搜索时,无意间就搜到这部。

  是两年前看的电影了,那时候我好多同学的空间里都在转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家乡情怀的味道。我现在还记得的电影里爷爷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一边抽烟一边说“好好学习勒,为国家争光勒”。太像我身边的老人了,我太爷爷在世的时候也喜欢这样跟我讲话。

  我以前对童年,青年,中年这些所谓的人生阶段没有概念,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一直都是这样稀里糊涂的,身边的大人不停地说“怎么都长这么大了”,我长多大了呢?一年一年的好像都一样

  一转眼,我弟弟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努力回想自己小学毕业那个暑假在做什么,恍惚中想到在老家的一段日子

  08年的时候,我们那里还有打麦场呢。暑假里正是收麦子的时候,大人们割麦,小孩子就负责送水,送完水就三五成群的在打麦场旁边没有水的沟渠里摘花摘草。

  最开心的就是晚上收麦子回家的时候,车子里摞上高高的麦子,大人推着车,最小的那个孩子坐在麦子上,其余的小孩子跟在车后边一路小跑回家。

  风很热,知了还很多,晚上的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一起去捉知了的幼虫。手电筒不停地照着树干,有时候还会照到蛇或癞蛤蟆。晚上照爬了猴,白天就和泥巴捏泥人,窗台上晒的都是我和我妹的“作品”。那个夏天,现在想来,美好的像一个梦。

  我们长大了,谁要是还在说怀念从前的话就太幼稚了。好好出发吧。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影评(六):莫忘过去的故乡

  我走了有多远

  把故乡抛到了那么远的角落

  斑驳的阳光中

  杨树叶的影子在灰白的地上摇摆

  砖红的墙瓦

  他们穿着衣服却毫无记忆

  每一次从妈妈那里听说到曾经的事

  我都会竖起耳朵专注地记在心中

  我无比怀念那个年代

  那个年代里的村庄

  可惜我恰是生在九十年代

  错过了许多风景

  很多东西我第一次接触

  却是它的最后一次出场

  如今已无桑树

  房顶上曾经蚕宝宝织的茧却还挂着

  小木箱里的一毛钱一只的冰棒再也不见了

  墙上的开国大典烂了

  换成了灰灰的中国画

  木制的庄严的摆钟丢弃在院子的角落

  之后再也寻不见

  还有那个我从来没听过的收音机

  上海

  这两个字在我的记忆中远比北京深刻

  那个年代是如此的保守

  连谈恋爱都要被牵动一场群架

  年少时的爱情难道多要成为心中的遗憾

  留下伤心地方

  是否永远都不愿停留

  我以回忆的视角讲述了九三年的暑假

  却终未道出我的境况

  谢谢导演和编剧

  短短的一小时

  为我们展现了九十年代的一角

  提醒纠结在当下的我

  莫忘记那年代里的故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