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10篇

2018-05-04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10篇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是一部由程亮执导,程晓华 / 廖逸君 / 徐才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一):有些人,有些事,总是来了又走不停留

  外公已经离开我很多年了,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离世时房间样子,摩挲得泛白的藤椅,五斗橱下压得扁扁的邮票,和似乎永远打开停留在新闻频道电视机……回忆这些的时候感觉又像很多年前一样,站在房间的中央,触目所及都是这个老人故事生老病死,是这世界上最难言喻的感受

  原谅我在文章的开头絮絮叨叨这些无关的内容,或许这部电影容易让人触景生情,而我又是一个太容易入戏的观众。

  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体验,都是隔岸观火,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刻骨铭心。在我看来,电影最好的内容是真实生活的映射,而生活里最弥足珍贵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纽带。“西服店”这个故事特别动人地方,是祖孙两代人一起共同完成了这段不平凡的追溯回忆的旅程,从现实平淡碌碌的生活中获得了解放,也给老人一个旧梦重温的机会。而每一个留下足迹的地方,外白渡桥,外滩码头……今日往后,都不再只是路牌上简单的路名,这一段旅程会成为温暖记忆,埋藏在心中深处,等待下一次被相似场景唤醒。

  时光白驹之过隙,抓不住,放不下。唯有“吾心与吾身,安住此时地。”

  写到这里的时候,屋外夜色浓重,不远处高架上川流不息的车群,犹如熠熠星光,颠倒了白日黑夜,是上海这座不夜城的辉煌写照。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电影中的片段,车顺着马路一路前行,沿途崭新的风景没有丝毫映入老人的眼中,从他眼中看到的,还是那闪回的黑白记忆里的十里洋场,街景和人群影片以旧上海的缩影——一家西装店的没落,来预示一个时代结束失去和获得像是一把双刃剑,一头是老人遗落的历史,一头是年轻人梦想。新起的楼房故居土地上被建造,加速了这时代旧城桥的消亡,却也源源不断地给这座城市注入崭新的动力

  ——这是不断陌生却又不断被我们再次熟悉家园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二):看完想说

  估计短评写不下,索性来篇影评吧。

  名为《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但要严格来说,只有第三个短片上海味儿比较浓。刨除了上海话字幕和无处不在的东方明珠塔,其他两部可以说它们能被安置在任何一个国内大中城市的背景之下。三个故事各不相同,且可说良莠不齐,容我各自品评一下。

  第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点:矛盾解决。我所说的矛盾是老阿姨的爱犬米多和女儿怀孕生子这两件事的矛盾,但是通篇看下来貌似最后解决的所谓矛盾变成“老阿姨失而复得爱犬米多”。如果说导演要讲的是人狗情未了,那为何半路杀出女儿怀孕需要妈妈照顾孩子这一茬?这绿叶配得实在是夺人眼球,所以说这个故事没有讲好。闹得最后一家子人和一家子狗欢欢乐乐过马路了事,中间怎么处理生人和狗生狗、看护小婴儿和照顾小狗崽这几对实际上很激烈的矛盾统统提都没提。只见那女儿肚子里塞了个枕头故作艰辛的坐到桌前下一个镜头生完孩子立马恢复魔鬼身材带着小狗压马路去了。

  故事说得仿佛没说,观众看了等于没看。

  第二个故事:

  ……

  这他妈什么玩意儿?!

  这一对男女不就是《电台宅男》里面的男主和他的相亲对象吗?换到这个故事里变成女主跑去相亲了,可是姑娘你已经不在电宅那个次元了人都变成黑白的了怎么台词还那个样?侬行行好改改好伐?

  然后那个男的,我不反对现实里的同性恋在电影里演绎异性恋,可是我看着男主那一张名媛脸实在是说服不了自己这个在浴缸里暧昧男子是个直男啊。长得这么基就不要赶鸭子上架了好吗?虽说设定上不属于真实人类会有情感不足表情僵硬做爱机械空间,但是这就像本山大叔在《一代宗师》里面初登场一回眸效果是一样的,演员之前的形象深入人心,后面演啥都出戏啊。

  其实上面这些还不是最蛋疼的,看了结尾,前面一切都释然了。妈蛋这什么世界观啊?导演你就算编不下去了好歹留个正常点儿的结尾两人卿卿我我一直小幸福下去也好给这个越来越基的世界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啊!天台上种一圈豆子男友她是要亩产一千八么?女主鬼畜搬的笑颜仅仅卡在越来越小的画面里,如果你想表达所谓女性贪婪,那我只能送你四个字:丧心病狂

  .s.:男主早上从床上醒来看到垃圾桶里的振动棒,那一瞬间我以为他会拿起来玩儿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被一根振动棒掰弯走上搞基之路徒留女主一人惆怅……

  第三个故事:

  没想到最后一个故事是最中规中矩的,刚才说良莠不齐,这个故事我认为是三个里面最好的,原因如下

  第一,故事紧扣主题。关于上海的三个故事,只有这一个把叙事和上海这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阿爷的回忆与执着都牵动着老上海的回忆,那个坐在车内车外所见却是上世纪前半叶外滩的景象立意很棒,老画面和同是黑白调的本片契合度也很高。硬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就是“老城记忆”这东西放到那座有个百年历史的城市都能拍,尤其现在指哪拆哪,更是凸显今昔对比。如果能在此母题下深挖真正具有上海特色的东西,那真真是极好的了。

  第二,城市今昔对照与隔代人之间的差异形成微妙关系。老城与新城,恰似垂垂老矣的阿爷与正当壮年的程总,所包含的会有替代、淘汰和不解,但好在我们有沟通,正如影片里那座屹立至今的外白渡桥,总有什么是新与旧之间不变的媒介,通过它,我们可以跨越时间的阻隔,真实地了解彼此。

  第三,节奏把握是三个故事里最好的,或者说,结尾的处理是三个里面最好的。前面两个,或吐槽或喷饭,但都可以看出导演想通过不同的结尾传达一些类似心灵回想的感受给观众,但可惜没能如愿。这第三个故事的结尾倒意外的舒服,老人的哭泣看似突然实则一点儿也不突兀,感情表达的比较到位,最后程总谈谈笑了的表情,那株街上砖缝里长出的草,传递出的感情就是这么自然,淡淡的,一如老城区午后的微风

  三个故事评完了。总的来说这电影还是没能走出我脑海崇洋媚外的上海的框框,从这次的艺术风格就能看出,模仿上世纪的黑白默片,颤颤巍巍的胶片感,还有配乐。但是反过来看,这不也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么。得,找了半天,关于上海的三个故事,重点在此啊。

  最后说一嘴,程总意外的萌帅【跑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三):城市孤独患者

  “从青少年到老人,从事业成功的白领到外来打工仔;在拥挤不堪都市、无处不在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以及人际关系日渐淡漠中煎熬着的人们,都面临被“孤独综合症”席卷的危险。”

  ——题记

  这个故事叫《豆男友》,来自于程亮导演新作——《关于上海的三个故事》中的第二个故事,我个人觉得最特别的一个。

  故事叙述了一场充满奇幻色彩的“男友养成记”。女主角电影院独自抱着爆米花纵声大笑,丝毫不在意周遭人投来的注视,但却无法忍受夜晚的孤枕难眠。于是,礼品店出售的“豆男友”,成为了她最后的稻草。“男友”的成功培育,让女主角体验了一段与真实的情侣别无二致浪漫时光,但这绝不是一个能够平凡收场的故事。最后一幕,若干新种子被种下,白色的浴缸,黑色泥土,色彩反差呈现出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一切仿若轮回……终于,镜头定格在女主角那三分得意七分疯狂笑容上,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对话寥寥,也没有旁白,特意以黑白两色默片的创作风格,加深了故事本身茫然压抑的基调,也挖潜出每一个观众内心埋藏的孤独情节。当画面里的喧嚣场景消失,音乐放空,白色的字幕静静打出,是贯彻全片的女主角的内心昭示:“她习惯了一个人。”那一刻,我似乎也看到了许多都市人身处在灯火通明的夜色里,站在宴会举杯交错的人群中,面上笑容没有半点褪色,却欲说还休,呼之欲出心声——一切风光热闹只是这城市的景色。唯有寂寞彷徨空虚,才是午夜独处之时,内心永远填不满沟壑

  当里弄不复存在,新建独栋楼宇成为人工筑起的壁垒,一个人每天打开QQ,MSN,YY……各式各样的聊天工具手机电话簿A-Z装满了联系人列表,和网络那头的陌生之人托付心声,却不知道一墙之隔邻居名字。而更多的,是人内心那看不见的墙,那过分的谨小慎微,不敢轻易付出感情,阻隔了人与人更深一步的交心,不受伤害,却也永远触碰不到彼此真实的温度。仿佛两个灌水的容器,在大千世界遇见了,却也只是在彼此交会时谨慎地触碰一下瓶身。只因承载得太多太满,内心又是易碎品,怎能轻易托付于他人?

  孤独感是这个城市的瘟疫,但人们喜新厌旧速度也好像是受到这城市的节奏感染,如同一波又一波的寂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英国动画片《宅》的故事一般,玩伴只是killing time的消遣,所以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自己曾经的玩伴。也像这样一个《豆男友》的故事同样,需要的不是陪伴,只是生理心理上片刻的餍足,所以成年人也会毫不犹豫地寻找无数个情感的替代品,永无止境

  “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 愈合就无人晓得。

  我内心挫折,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祭这寂寞都市的孤独患者。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四):缺失感的弥补与回归

  附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wMDAxMzgw.html

  或许这一切都只是我的臆测。。。

  三个故事连贯起来,都是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似乎在传递一种缺失感的弥补与回顾。

  第一则故事,是对当下 物失去后的那份珍惜

  第二则故事,是对未来焦虑后的那份满足

  第三则故事,是对过往 尘封记忆的那份寻回。

  然而,有时生活,并不会如此,按照这样的剧本发生,狗也许再也赎不回来;一个“种”出来的男人,终究只是幻想;而记忆的本身,恰恰是因为已经离开那个时间点,往事切莫再题,毕竟无法复原,复原后也不过是替代品。

  似乎作者,又提供了一种答案,就是陪伴。

  陪伴是这三则故事圆满的原因,狗回来了,男人终于成熟了,而陪着阿爷逛外白渡桥后,阿爷安心睡去。

  也许,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多陪陪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气息如同短片里的音乐一样平淡却有令人难忘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宇宙

  关注程亮导演是因为宅男电台。故事似乎没什么好说,演员也没太多亮点同意连岳“纯文艺,死得快”的观点,对于宣传的时候强调的什么小清新啊之类的说辞也没兴趣。仅仅是名字有趣就看了。

  可是意外的觉得画面很舒服。

  关于上海的三个故事也一样。画面干净不得了,干净到什么程度呢?每一个画面截图出来都是一张构图不错感觉赞绝的黑白照片,就是这种感觉。

  去过四五次上海,但还是觉得对那儿不熟悉。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室友爸妈打电话时候会说的上海话,“侬晓得伐”“好的呀”,或者影视剧里对十里洋场的描述。这三个故事到底有多上海?如果旁白换个口气,不要拍东方明珠,似乎放在别的城市也可以。

  但总是有些感觉很巧妙的东西。比如说黑白默片的形式,【豆男友】微科幻的主题,【西服店】里爷爷坐在车里看窗外现代化的上海,看到的却都是旧上海的繁华风貌,那一趟哪儿是找西装店,分明是找自己再也回不来的青春。一点点的珍惜温存,一点点的贪心猖狂,一点点的今昔对比挣扎纠结,三个故事不浓不淡,不大不小实验气息甚浓。

  最不一样的是,电影里的每个主角心中,好像都有一个强大的宇宙。从看宅男电台时就有这种感觉,每个角色不管多普通多平凡,似乎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执着到不得不让你佩服的重视。他们就是自己宇宙的核心,他们的故事必须要听。

  到了《关于上海的三个故事》,主角们还是一样:虽然很容易受周围人意见左右,却还是找到生活平衡点的老阿姨;城市中孤独又贪婪,整个人被欲望塞满的丧心病狂大龄剩女;出门前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妥妥帖帖,仅仅是看了一篇豆腐块的报道,就一定要去找过去西服店的老爷爷;也许在旁人眼中,他们的行为怪异无聊琐碎,没有意义,但在他们自己眼里,每一个行为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意义重大理直气壮。那种没有太多犹豫,不会摇摆和挣扎的力量多难见,即使天天住在宇宙中心五道口也很难真的自成宇宙啊。

  世界总归是偏执狂们的,现在真的信。

  巧劲儿用完了,期待今后更多的好故事。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六):因为短评不够写了

  除了最后一个,前面两个故事和上海有半毛钱关系吗,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城市甚至国家都成立,片尾曲还是日语,那么多老上海的歌曲,论清新论性感改编一下都可以很美好的,这是为了说明上海哈日吗?我擦。

  黑白和抽祯是为了和最后的故事融合吗?彩色和现代技术和古老的片段剪辑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的。

  如果是为了向老电影致敬,建议多看看上世纪初的中国黑白影片,真正上海的风格,那种意境和艺术性,是现在的中国电影都几乎再也没有办法获得的。

  事实上,利用黑白和抽祯以及高速只需要1/5的技术水平就可以达到观感上正常可以观看的短片效果了。我猜有一部分这个原因把。

  本来以为是巴黎我爱你这样的短片集合,比较失望。

  三星为了那些还在为电影奋斗的年轻导演们。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七):让我们有话说的片子是成功的

  老家和上海挺近的,也去过那儿不少回。

  《老阿姨》:看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其实我觉得导演要表达的不只只是人与狗的情缘吧。在现在老一代人的生活中大多是这样:老头子(老婆子),一个拥挤窄小凌乱陈旧的屋子,一只陪伴身旁的狗,一个不常来的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所以说看了这个故事还是挺感动的。我小时候就是奶奶管了许多。女儿找妈妈那一段看了之后就深深地告诉自己以后还是不要做这样地姑娘,有事了要相求了才偶尔去联系妈妈。妈妈总是被我们忽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而不是告诉她为你做什么。当你长大了之后妈妈已经不是当初那么年轻了。妈妈也会老的。老阿姨一瞬间为了女儿可以放弃自己如此心爱的宠物,其实这也是许多老阿姨的写照。老头病的那一段挺凄苦的,总觉得光找不到那屋子里去。儿女们是爱工作爱事业爱过把自己养大的人吗?

  《豆先生》:一直对整个片子印象还不错直到看到男女主角的床戏。刚认识就要上床吗?本来以为这样的女孩子是对其他男人都不上眼所以才各种问题去刁难他们,然而到了豆先生就是问他你饿不饿,你是我的男朋友吗?(看到这句还感动了一下),我以为她是终于等到了对的人,更说明她是一个谨慎保守的姑娘——可是床戏就一下子毁了。唉,如果没有男友出现也很好啊,人在孤独的时候与自然相爱嘛。原本的创意是不错的,可是细节上面还是疏忽了一些。

  《西服店》:个人也是最喜欢这一个,特别是老人坐在车上那一段。这片子里也有许多细节,与第二部不同的是这里头的细节和主题扣得比较紧一些。其实时代变化那么快,我们有时候却会去嘲笑那些没有了解或是知道西方文化的老人。就比如说吃薯条蘸番茄酱。很心酸的一处就是老人说带孙子去吃kfc,他们也不敢落伍啊。可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告诉他们西方的文化与现在的变化并不是那么那么重要的,我们心中总有一处要留给曾经的旧习俗和文化,这是我认为作为中国人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就是对老人的宽容和爱。

  我一直很敬佩那些精致的老人,他们懂得打理生活更懂得爱自己。请不要因为翻身或弯腰的艰难而太难过,我愿照顾你们,我该。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八):光头导演的上海情怀

  也算一路见证不少光头导演程亮的成长,所以这么晚才看到这部《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实在有些汗颜.......光头拍了《宅男电台》之后一下子接到无数拍小电影小短片的生意,他那个「互动营销公司」也逐渐生意红火起来〜 我知道他喜欢动物、他怀旧、他对上海有感情、他热爱法租界的市井风情....... 但我看到这部由三个短片组成的一部“黑白默片”还是大大的意外。宁财神说程亮之前那部《宅男电台》干的漂亮,我要说这次《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比《宅男电台》干的更加的漂亮!程亮同学不肯跟着大姐大徐静蕾在北京的电影圈混而是回上海到上影厂做了一名“体制内”的导演,对互联网异常的热衷做过很多的尝试(都无疾而终),很多年前我跟他说你必须在「电影」和「互联网」中二选一,否则都做不好。现在看来,身为上海人的程亮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在视频网站崛起之后“成功”的把电影和网络的事儿一块儿做了~ 应该说做的还不赖。这部新片中的三个故事,我最喜欢第一个「老阿姨」,人和狗的故事,让我觉得比后面「豆男女」的大龄女青年和「西服店」的爷爷看下来更温情,虽然我看到廖逸君演的女青年和btr相亲时笑的差点喷出来,但从默片的角度来说,第一个的节奏承转起合更为流畅,后面「西服店」的旧镜头切换也是亮点,类似小津安二郎的海报也很好看… 程亮好样的,这次另辟蹊径,干得真棒!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九):纯 评论

  《老阿姨》剧情感觉前后矛盾,最后既然孩子和狗一起养了,之前为什么为了孩子把狗送人呢?另外,以“养狗会有好报”这个理由要回狗,感觉说不通。最后,是要狗那一段,给钱就好了,用首饰……感觉,我在看一个不是这个年代的故事。老人确实会比年轻人守旧,但也不能这么古老吧

  《豆男友》本来以为三个都是写实的故事呢,居然那么奇幻。虽然会让人想起 世界奇妙物语 里“美女罐”那个故事,但是还不错。挺有趣的!赞

  《西装店》我没去过上海,我不知道那里的老人是什么样的。但是,还是感觉老爷爷不是生活在跟我一样的世界,尤其是在拍照片那段。看剧情,老人应该是上海本地人,不是异地归来,可是总有种回归故里的感觉,他明明一直在啊。旧店找不到了,可以理解,不知道现在的城市是什么样,不理解。平时不遛弯儿吗?

  《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影评(十):镜头下的上海浮生六记

  在印象里,香港导演或许是最崇尚海派文化的一群人,像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营造老上海旗袍的风景,又比如关锦鹏拍《阮玲玉》,但作为香港导演,对上海的感受更多地是停留在许文强的年代,海派文化更是锦上添花的成分更多一点。

  因此不得不说,除去上世纪那脍炙人口的老片以外,上海已经很久没有诞生出新的好电影了。

  历数本片导演程亮的过往创作史,似乎正补上了这个时代海派导演逐渐流失的缺口。北电导演系毕业作品题材,来自于“霞飞路”这条一点不北方的马路,之后离开已十分成熟的北京文化圈,选择回到上海做电影。05年的时候,程亮还和朋友一起出版了一本与电影无关的,记载了复兴公园回忆的的图文册,名字就叫《复兴公园》。有意思的是,尽管几近翻新,让这座公园的原型今非昔比,但在此书出版的书皮封面上,依然保留着一个白色旋转木马的图案,似乎是一个刻意撷取的象征符号。

  11年时,一部独立微电影《宅男电台》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这部片子更多加入了“同性之爱”的话题,并且拍摄辗转于海外。但是主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依然是对上海一个老人的日常起居细致入微的刻画。

  对比之前的创作只是在细节和场景选取中体现上海情结,这部新电影在名称上就更加直白——《关于上海的三个故事》。电影将最常见的街头巷间的生活摄入画面,不加渲染,甚至刻意简化,在细节处处体现了市井生活的各种最琐碎寻常的姿态,彩票亭,楼顶天台,贴满房产广告的公车站,在破旧里弄深处的西服店,随处可见的城市景点和地标……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下,关于“剩女”、“养老”等内容也成为了贯穿全片的话题,都市人市侩生活和精神世界被紧密地串联起来,组成了三个彼此独立的故事,共同构成了这样一部立体的叙事风格影片。

  影片特意的黑白电影式的拍摄风格,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生动再现,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已故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那种独树一帜的电影流派。小津代表作品之一的《东京物语》,借由一个日本式家庭在当现实社会重重压力矛盾之下造成的亲情疏离的故事,来表现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期,随着城市人口的迁移,乡村的家族式生活方式而逐渐土崩瓦解的现状。两部电影,跨越了国界和时代,但却得到了同一种理念的传承。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经说过,故乡是他灵感的源泉。对于每一个艺术创作者而言,没有比脚下这片土地所娓娓道来的更加天然的素材了,真切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年青导演用胶片语言来记录,用影像来记录这个时代属于上海自己的风土人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