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经典观后感10篇
《爸爸去哪儿》是一部由谢涤葵 / 林妍执导,林志颖 / 小小志 / 王岳伦主演的一部儿童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一):题外话:每个人的blx
话说在前头:分数折中等于不评分,我无意进来参与各方争论,因为我连票都没买,也一早看穿了这“电影”的圈钱实质,本来觉得不予评论,就一高明商业手段。但是今天一系列经历的小事情下来,想到了一些无关的题外话。(原来可以不打分,我out了,但打了就改不了。。)
我有另一篇写给自己看(嗯也有私心希望有同样观感的人看到说句跟我想法一样)的影评,这就是我的blx,被一路人追着批评了一路,说我不懂就不要乱评分balabala。我觉得很委屈,我写得虽然口水但我也不是没经脑子写出来的也没把剧批得一文不值,而且我活到这岁数深知自己的性子,三观,虽然算不上高智商的智者但也不是脑残。更令人不爽的是每次觉得这路人终于求同存异了但转头又说我理解力差。我就不过是评了个三点五分达不上他blx里面的五分而已,再说四舍五入都四分了。
然后第二件事是看到电影有个问答,看到一个问题问为何大家会觉得这个片子成功,代表中国电影市场的失败?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785314/questions/2965/
我的态度还是中立,人家怎么圈票房是商业行为,你总不能说你tm的不是电影你别进院线。但是后来,那么一瞬间,换位思考一下,电影人看爸爸去哪儿上院线的确很受伤,爸爸去哪儿就是tm的小人得志。
第三件事,wb上有人看完被偷走的那五年,说了一堆好话,我暗暗开嘲讽:好像玩得是失忆的桥段吧,不知为什么一看就有预感有槽点。无聊中去看评分和影评,果然低得很。但我还是看看给高分的观众的影评吧。有个给四分的影评写得不错“现在的观众很没意思,动不动就吐槽,很难取悦”,那么一瞬间我就认同了,观众就是事儿逼。但我还是觉得这电影应该有很多槽点。。。
~分割线~
好了,说完背景了,发现没有?我们每个人都有颗blx,但是你玻璃你的心,其他人玻璃他们的心,谁鸟谁啊?
后来我写了这个:
影视是:我们不过是观众,看的剧不是人生,身同感受只不过是那么一个霎那,那么一个激灵。你总不能觉得感动了你自己就要感动全天下的人,同理你也不能觉得卧槽了你自己就要卧槽全天下的人。
即使是其他领域,这也是世界的规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blx所以没人在乎你的blx,世界就是残忍如此,所谓的同情心同理心只因为你没有戳中我的blx。
--------------------------------------------------------------------------
我有问题啊:
豆瓣的热门影评是怎么上的? 怎么有时看到全是爸爸去哪儿和大闹天宫,有时看到一些旧剧的影评刷上来,有时看到没多少人点“有用”的也刷上来?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二):幸福就是,我不长大,你不变老。
在春秋时期(是春还是秋啊),有一个诸侯(是猪还是猴啊)……咳咳,错了错了。在大年初一,有一部电影上映了,首日报收8975万,超高上座率。这部以小博大的电影就是《爸爸去哪儿》,所以我们也赶着春运版的人潮去凑热闹咯!
电影版的卡司依然是那五对,不过地点选在野生动物园呀,算是升级版啦。虽然说面对狮子、老虎、熊等彪悍的大型动物,某位号称硬汉的爸爸竟然会“腿发抖”,不过小盆友终究是小盆友,他们认知动物的视角和成年人的完全不同。看到小白虎,很多大人的第一反应是“它会不会咬人啊”,小盆友的反应却可能会是“这只猫(人家是老虎啦喂)好可爱呀”。有一次看到本书上讲,人对学龄前的记忆相对比较模糊,但那段时间恰恰对潜意识的影响非常之大。
我店里有时候会有猫狗在,带着孩子的客人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最多,看到猫猫狗狗的一瞬间马上拉住孩子,并发出类似于“喔唷!!不要过去!!会咬你的!!”这种带好几个感叹号的高分贝惊呼(其实小动物才不要鸟你咧好嘛);还有一种是冷淡型,“妈妈/爸爸,有小猫/小狗!”,“猫/狗有什么好看的。”;最后一种,也是极少的一种,会问我们猫狗咬人吗?看到我们疯狂摇头后就牵着孩子跑到它们跟前去打招呼,有的还会伸出手去摸摸狗鼻子和猫头。我遇到过一个爸爸,那个小孩对狗有点怕,我们以为他会是第一种类型,没想到他对小孩说,“小动物和小朋友是一样的,你打它,它就会来打你;你要是对它好,它也对你好。”
好啦,写了那么多题外话。我想说的是,摄制组安排爸比们去野生动物园真的好恰当!也算是为荧幕前的父母们做出个榜样啦,不要太过于害怕你们的孩子会被小动物伤害,在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尝试和各种小动物安全接触,对他们的认知和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基于之前南瓜饼的先例,这次估计野生动物园人流又要翻好多翻咯……)
话说,发这篇影评的时候,看了一下其他人写的……说不好的基本上都是同一基调:“电视节目来拍电影圈钱实在无下限!”可我为什么觉得这个“大电视节目”做的超好咧?一部在大年初一上映的贺岁片,不就是要热热闹闹、讨人欢喜,最好再来点儿小温暖吗?不是拍成阳春白雪的就叫电影了,让高大上和下里巴人都看得懂并且看得开心的,那才是好电影。这部贺岁片既暖又萌,不管再怎么贬低,票房说明了一切呐。
自私的希望这个主题可以继续拍下去,爸比们永不变老,北鼻们永不长大,把暖融融的幸福秀给我们看(气死那些还没看电影就先唧唧歪歪的坏人哼!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三):报告老板!《喜羊羊》模式已经称霸全国!
新年的第一部电影,得儿然默默流泪和母上大人一起观看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同期上映的还有《冰雪奇缘》。
尽管没有创造票房奇迹,这部电影也毋庸置疑的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仅用6天时间,票房已过4亿。影片的营养似乎已经不再被看重的如今,捞票儿才是王道,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捞票的吧。
“《爸爸去哪儿》的电影拍摄阵容全面升级,不包括航拍设备在内,就动用了23台摄影机,堪称运用摄影机最多的项目。影片制作团队近500人,后期将从上千小时的素材中精心挑选出最动人的片段。而电影将全程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100万平方米的场地内进行封园拍摄,电影中间将有百余种、近20000只动物出现,观众可以看到Angela抱着可爱的树袋熊、清晨有长颈鹿群经过房子窗户、大猩猩来叫宝贝起床等动人画面。”——摘自幕后花絮
从宣传标题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投入似乎很庞大,制作也很精良,但实际上,5组人跟拍起来,吃喝拉撒不播,近千小时的素材起码少了800,剩下的剪辑起来也不麻烦。
再看号称20000只动物出现,其实,在哪个动物园拍,动物都是那么多,毕竟这里动物并不参与互动,这20000的数字概念还不及《战马》里的那一匹马来得实在。
从以上内容,大概就能看出,其实这部影片并没有精良到哪里去,而且制作周期也短,说来也就1个多月的时间。那为何还会获得如此成就呢?关键是在其很好的沿用了《喜洋洋》的运作模式。
首先,《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真人亲子交互类节目在各个平台均获得优异的关注量,也因为其内容的有趣,观众年龄层丰富,可以说是全年龄制霸。这已经给电影的卖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影片的小明星具有非同寻常的票房号召力,此观点得儿然是直接拿来主义,比如一个小孩儿喜欢自己的男神天天,那么这么小不可能自己去看,就会叫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就是说,只要节目带动一个小朋友,那么影片获得的将会是起码2张的稳定票房。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宣传到位,在第一季节目结束,大电影的宣传便铺天盖地的袭来,因为电视的结束和电影的开始连接紧凑,这也意味着影片关注度不会衰退。这种方式比较亲民,不会吊观众胃口,引起观众的反感。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得儿然想说的东西,毕竟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变得非常诡异,好片不一定卖座,重点已在投其所好。毕竟中国人基数大,越大众的电影,看得人就越多。本来想用对比的方式来分析影片的区别,但发现这部“电影”的诡异性质,还是换一种分析方式吧。
说起来,这部影片的对比只能与自己的TV档(电视档)比较。其实不同点也很好找:
1.广告,TV版每隔25分钟进5分钟广告,电影版尽管植入广告很多,也很坦荡荡,但并没有插播广告。
2.父亲的单独采访,TV版每集都会有一些对父亲单独采访的片段插入影片,父亲总能很感性的诉说自己的心声,让观众们潸然泪下,电影里将这一环节取缔了。
3.看似竞争的情节设计,TV版尽管每集都在比,但是其实没有所谓奖品一说,而电影版的目标是变身舞会的请柬,可看到最后,其实这个情节就是来搞笑的设定。
在这里,得儿然只敢将影片如此做比,因为这部“电影”,整体透露的都是“我是来捞钱”的目的性,什么未来星,调和油的广告做的很足,投资很满意。影片片头和结尾由4人制作,估计模型和材质简单到了极致。较色水平很不专业,镜头与镜头间的色调都不一样导演你知道吗?演员也根本就没有在表演,因为这只是将真人亲子互动档搬上了大荧幕而已。
《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都已经出或者即将出电影版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电影版,到那时候,也许得儿然也就更不明白广电总局对电影的删选是怎么样的原则了。总之,这部电影采用《喜羊羊》模式称霸全国,但是却是以一种另类的形态搬上了大荧幕。抱着放松的心态看绝对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这不是电影。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四):好像是第一次写长评。。。我也来说说关于爸爸去哪儿的一点想法吧
先说,片子还没看,本来也没打算看,就是准备等高清资源的。但是我知道,看完之后感觉一定是一样的。
作为综艺五星都不够,作为电影一星都不值。综合了一下,三星吧。
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片子。就目前的评论来看,应该是电视版本的延续,所以,非常喜欢是毋庸置疑的。
之前我就跟朋友说,很多爸粉儿反驳的用语都是“就是看个乐呵何必在意” “总比看那些烂片强” “孩子们很可爱,当时的气氛很和谐,一起大合唱的氛围你们根本感受不到” “就是喜欢花钱看他们你们管得着么” 这一类的,而这些话是根本没办法用正常的道理去说通的,我以前看过的几部片子,也被封为大烂片,可是我看得很高兴,所以也会用类似的语言去反击。带着感情色彩去评论一部电影我觉得是人之常情。于是我觉得整个局面陷入了死循环。
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评论,发现不少人都说,以前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这部片子就去了。我其实很想问问那些死命维护爸爸去哪儿的粉丝们,既然你们觉得电影这两个字没什么高逼格的,你们觉得让你们开心肯掏钱就行,那么如果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电影模式你们觉得怎么样?电影人们不用费劲八力的写剧本了,写完了也是烂片,以后国产电影就靠爸哪儿这样的来撑你们觉得怎么样?不需要再做综艺了,改成每月一集的或者每周一集的院线“大电影”,反正你们觉得人多看着更开心啊!中国好声音之类的也放到电影院呗~之前我是歌手不是放过,据说音效超级好,这样多棒啊!你们觉得呢?这样编剧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写剧本了,影评人不用浪费口舌和时间去看了,观众乐呵了,想要赚钱的都赚到了,我觉得简直共赢!你们真的接受这样吗?
虽然很多片子我也觉得是烂片,不过最起码那是电影。不管怎么样都是人家费心费力演出来的。粉丝们平心而论这部真的叫电影吗?我知道你们掏钱是为了自己开心,可是想没想过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究竟你们是因为这个综艺的火爆延续而掏钱还是真的出于对这些孩子的爱?
我喜欢这个综艺节目,非常喜欢。但是我不希望因为这个节目现在卖座了,火了,让芒果台膨胀,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真的够好了么?芒果的综艺一年不如一年的不在少数。老牌的什么快本就不想说了,我是歌手今年的评价就不如去年了。我不希望他们再毁了爸爸去哪儿。
其实说实话,尽管很多人说韩国的爸哪儿没意思,但是看完韩版的以后,已经觉得芒果版的不对味儿了。至于怎么不对味儿我就不想说了。
但是我依然期待芒果的第二季,因为有的孩子真的很萌很可爱。希望他变得更好。
我知道大过年的,找一部全家都能看的电影不容易,这部真的是老少皆宜。而且春节档,有人可能一年就进这么一次电影院。这部片子高票房其实也没什么惊讶的,只是如果再出同类的片子,这些纯粹为了找乐子的人真的还会去捧场么,真的会一点怨言都没有么。
纯粹是因为最近我见过的,每一个说爸哪儿不是电影的人都被喷了觉得很悲催。我看着都吓人了。怎么说都被喷。写在这里好歹是我自己的地盘儿,而且不一定有人看。。。说出来好受多了。
反正大家开心就好。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五):说圈钱的人怎么不绕道呢?力荐!!!
首先,说我是五毛党的可以滚粗。
不过我承认,我是真nao爱can粉。
春节期间,五天看了三部电影。而且,每一部评价都不差。不过我的要求不高。因为我觉得,过年和家人和朋友去看场电影,笑呵笑呵的度过90分钟,给在已经没有什么年味的今天,增添了一丝暖意。
电影中,看到天天给张振锁洗脚,cindy跑着跑着裙子掉了,爸爸们转圈圈转到晕头转向,石头越来越有大哥哥的架势,还有在导演的镜头下萌翻天的kimi,美丽的cindy,可爱的angela。。。就为这些,这张电影票我觉得已经买的很值了。
看这场电影,夹杂着许多小孩。有好多地方都笑到前仰后翻,可能是身边的环境吧。看着电影中五个萌娃的笑脸,眼里的纯真,真让我心花放~~广告很多是事实,那些说湖南台天娱圈钱的人,你们没错,但这是人家看到的商机。况且,你情我愿,我就是愿意买票进电影院看场综艺节目,我就是愿意给别人赚钱,怎么着。你不愿意被圈钱,那么请你们挑选别的电影看。没必要花钱看一部觉得不好看,怄气的电影,对吧?事实上,我在遮电影中找到的快乐,笑的比一些所谓喜剧片多多了。
所以,别再黑了。看人家火就黑,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
这部片子,没上映就决定去看。看了也不后悔。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六):铁打的芒果台,流水的熊孩子
【注:由于本人在海外所以电影没有条件去看,当然即使有条件也不会吃饱了撑的砸钱看。所以,以下就是一些个人感想,无关电影,更不是影评】
本来到去年为止我还恨不得和芒果台划清界限活在异次元井水不犯河水,但自从有了《爸爸去哪儿》我也稍稍对此台略有改观,也曾天真的以为它要就此从良了。
所以即使综艺办的每况欲“水”,广告变得越来越多,每当《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一想起我每每还是很不争气地哭成狗——尤其还是在这异国他乡的潮湿地带,彼时我还情不自禁仰天长啸:原来劳资也有成为脑残粉的一天啊!
怎料“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一盆冷水浇下来,我对湖南台的感情又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从来——没见过——这么——糟蹋——自己的节目——以及孩子的!
简直就是把灵魂出卖给了煤老板!
当然,要说这部所谓的“电影”会影响整个华语电影市场那就有点太夸张、太杞人忧天了,就算日后《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我要上春晚》集体进军影视圈,当市场趋于饱合再没人肯买帐,这伙虾兵蟹将自然也就散了,再闹腾也闹腾不了一年半。
但对于这档节目本身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起码足以动摇我这种残的不是那么彻底的“脑残粉”,问了问看过的朋友,大都反应现场很活跃,熊孩子熊家长乐作一团。可你再问他们这叫电影吗,和你在电视上看的综艺有什么不同——纷纷笑而不语——坦白说就是一部加长版综艺SP省去了中间的插播广告——因为广告都改成了隐性植入,这货从本质上来说和电视上播的毫无差别,你放电视上播说是为了回馈观众来个新年特辑肯定一片叫好,可你非把它剪成电影版的长度放到大荧幕上滥竽充数又让观众花钱凭票观看,这种行为也实在是太急攻近利、太令人作呕了。
有一就有二,是不是每年逢年过节都会有一部《爸爸带我去动物园》《爸爸带我去水族馆》《爸爸带我去爬山》《爸爸带我去迪斯尼》《爸爸带我去海天盛宴》呢,然后每年趁着大好假期,我们的脑残粉爸比妈比就带着自己家的可爱小宝贝躲进电影院去欣赏“别人家的爸比”带着“别人家的宝贝”一起玩泥巴,数星星…
不要以为这不现实,凭芒果台的尿性这大有可能成真,因为被宠溺的总是有恃无恐,典型例子就是五月天的《科幻演唱会》系列,自从几年前他们丧心病狂的把演唱会搬上了大荧幕,加一点特效就冒充电影,如今一年又一年演变成了保留剧目,这种不要脸的圈钱行为是连脑残粉也忍受不了的,算一算自从有了这货以来五月天掉了多少粉?无耻圈钱,迟早是要还的。
我真的受不了孩子们天真笑脸的背后站着的是为眼前利益而无所不为的大人,受不了连小宝贝们喝的牛奶,吃的粉干都别有深意暗流涌动(韩国综艺节目会把商标都遮住),这部“电影”赚钱是肯定的,因为成本实在是太低廉了,一共拍摄五天,几个摄影师,十几个场记,最后再做做后期加点特效,甚至连个编剧都不需要就可以出片,真是怎么拍怎么赚翻天。
可是会掉粉几乎也是版上钉丁的,原本讨厌的会更加讨厌而且也更有讨厌的理由,而粉丝中也会有一大波像我一样愤而倒戈的半吊子“脑残粉”,剩下的估计就只有百分之百的、与世无争的、24K纯“残”脑残粉了。
所以制片方是准备用它来精简脑残粉队伍,看看究竟谁残的更彻底、更牢靠、更加忠心耿耿吗?
我就不明白了你们有工夫没完没了的重播还珠格格一、二、三,新版还珠四、五、六,就没工夫给这个特辑排一个档?
你放到电视上我们皆大欢喜,来年好相见,放到电影院用来圈钱,拿天真的孩子来套现,不心虚、不脸红吗?你们就这么缺钱吗?
更恶心的还有贵台台长的一番言论 :
“首日票房9200万,好多人说是一匹马年的黑马驹儿…这符合我的预期。什么票房五要素,什么喜剧的AB线,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来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包括电视剧包括春晚包括选秀季播包括一切视频,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这一切都只是开始。”@张华立
这就是典型的赚了点钱就不知东西南北中、妄图改变世界的爆发户心理,别人说你这不叫电影,你就说你要重新定义电影,明摆就是在耍流氓嘛,走路还不会就想着要参加世界田径锦标赛,可笑
不过是利用投机倒把发了笔横财,却大言不惭地对电影市场指手划脚,就跟煤老板赚了个百八十万就计划着要冲击福布斯500强一样,马桶台下一步是准备把大荧幕也当作自个家的后花园般玩耍吗?
听我一句劝,干完这一票,咱就收手吧!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别把大人的罪恶让孩子来还债。
:
我衷心的希望下一季可以换人
第一,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可爱的,而且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大家也是时候走出来,去看一看别处的风景了。
第二,为了五只可爱的小宝贝,请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环境,“正常的”成长吧,他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自己的老爸是明星,但自己不是,自己不过是在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中当了一把嘉宾。
那些口口声声“舍不得这五只”“只爱这五只”的大人们,你们还想把孩子圈养到几时?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七):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
已经突破五亿票房的贺岁真人秀大片《爸爸去哪儿》,势必在中国影史留下声与名,且不论这是一部拍了多久,投入产出比多高的影片,但就题材以及参演阵容来讲,其实对于国人而言,当属于天牌阵容,白岩松当年说,就算把一条狗放到央视播出来,也会成为一条名狗,《爸爸去哪儿》的威力同样如此,就算把五个家庭放到影片中围坐打扑克一个半小时,也无法阻止“逆天般”的票房飙升,皆因品牌效应在先,当然,在电视版的基础上加磅的精致度与娱乐性,也是电影版《爸爸去哪儿》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爸爸去哪儿》,或许是一生的追问,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总要在父母两边,收获不同的生活经验,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母亲的耐心,父亲的勇敢,都是在终生的成长过程中,所难以或缺的宝贵财富 。当然,《爸爸去哪儿》则将小宝贝们的年龄锁定在了4-8岁之间,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期,因人而异,有早有晚,女孩可能要变得更加心思缜密,男孩却有可能仿佛蕴含了无限的精力,终日的追跑打闹个不止,正所谓“七岁八岁人人嫌,鸡狗不待见”,说得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
当然,我们片中的小公主小王子们,还是以4-6岁居多,只有石头稍大一些。所以,《爸爸去哪儿》们的粉丝,也因各个家庭的异同,而有了分化,口仗也在所难免,但大家对小孩子还是相对的宽容。当然,也有一些粉丝是比较中立派的,并没有倾向于哪边,而是从家庭对比间,孩子对比间,来探寻每个爸爸的育儿之道,以及这些星爸们的血型、星座、籍贯等等不同的先天特质,与后天培养之间的关系,但无论如何,《爸爸去哪儿》都是一档上佳的育儿参考教材。至少,在经过了3岁之前的家庭启蒙之后,孩子必须要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走向这个社会,他们的成长之路,其实才刚刚开始。
大电影版《爸爸去哪儿》从一段趣味横生的车戏开始,五个家庭,分乘五辆广汽丰田旗下的豪华城市型SUV汉兰达,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常说一句话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五位星爸家庭果然彪悍,已经先行乘坐豪华SUV开始了彼此之间的追逐,这种情形也可以这么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爸爸去哪儿,始于汉兰达”,相信影片火爆之后,这款外观时尚、内饰豪华,与各位父子、父女搭档气质高度契合的汽车,也会成为很多家庭户外拓展用车的首选,毕竟,驾乘一部舒适的汽车飞一般出去,才是愉快舒适而又充满野趣的成长之路,这是送给天下爸爸们最好的礼物。
片中五个家庭五辆车内的对话妙趣横生,宽敞的车内空间,也足够孩子们和爸爸之前你来我往的动手招呼,亲子之乐,莫过于此,而当五部汉兰达鱼贯驶入植被茂密道路平摊的野生动物世界之时,我们从航拍镜头看到,远方是充满未知考验和隐藏莫名快乐的征程,就此开启新的一页成长,无论是对精彩的大电影《爸爸去哪儿》来讲,还是对片中五个挑战家庭而言,也更是对我们这些将为人父母或者已为人父母的观众来说,这一刻,让我们共同迎接成长的曙光。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八):纵是平凡与腐朽,亦有其美的所在
对我来说,看电影是消遣,是图个乐子,是打发时间,是去看我男神锁儿哥,所以给《爸》的评分是推荐。
至于艺术感什么之类的,不好意思,原谅我这个理科生,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过真要看艺术片的话....智商应该不会低到选这部片吧?
1,它不是电影
什么是电影?电影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不清楚,可能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很清楚,可是,电影仅仅是拍给那部分人看的么?
花钱去电影院的人,真正在乎的难道是它是不是电影?我听说过有人看电影在乎这部片子剧情是不是好,是不是有独特的意义是否搞笑,拍摄的场景是否美丽的,大碗是不是很多等等等,第一次知道,原来一个人花钱,只是在乎它是不是电影
2,它只拍了5天
这一点实在是太牛啦!5天的作品,能拍出这样的票房,豆瓣的评分6.7,时光网评分6.7(2014年2月3日),这个结果表示至少有不少人对它是认可的。
另外有点不明白,好坏、成败跟努力诚意有什么必然联系么?这从来不是逆否命题吧?
3,圈钱之作
确实是圈钱之作,在我看来,挑在春节档期上映的基本上都是圈钱之作,国内的大制作电影绝大部分是圈钱之作(《少年派》不知道算不算国内之作),不能因为《爸爸去哪儿》圈钱太成功,圈钱就成了完全的否定吧?果然,太优秀是会遭人嫉妒的!
再说,如此高的投资回报率,不得不说《爸爸去哪儿》是本事高,国内的电影,看得其实不是特别多,但是《爸爸去哪儿》我看得很开心,觉得钱花的非常值。
4,脑残才会花钱去电影院看
很多人看电影本来就是花钱图个开心,现在我花自己的钱,买了一份开心,但是却被一部分人冠上脑残的名头。那一部分人是哪来的智商优越去评论其他人?
再说老子就是脑残,你咬我啊!
哈哈,开个玩笑,只是既嫌弃又无法理解那种轻易去评论其他人的人。
5,关于中国电影会不会被他毁了
我的看法就是不破不立。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电影分为两类,一个商业片(圈钱之作),一个艺术电影(在我看来就是导演希望表达某些东西(原谅理科生的表达能力))。
作为圈钱之作,《爸爸去哪儿》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想要圈钱,请你拍(大部分)观众喜欢看的东西。
当然可能还会有人担心什么电影技术如3D啊,特技技术之类发展,这个是瞎操心,《爸》确实是5天拍成圈钱超成功的低成本2D电影,说句实话,它的成功基本上是不可复制的,因为难以再难以想到这么一个合适的点子(包括题材,演员等等之类)以及这么好的运气,说道这一点,不得不多说句话,就是大部分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觉得点子(创意,想法,设计)不花钱,不赚钱,仔细想想,现在很多爆红或者突然致富的,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当初那个好点子。另外运气这个东西,不是成功的必备,但是有运气助阵,那是事倍功半,要是中国电影制作个个都有这么好的运气,那还叫运气么?我想大部分业内人士应该是也意识到这个点。
让《爸爸去哪儿》在商业片中来搅个局,吸引吸引其他人的嫉妒,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作为毫无文艺细胞的纯理科生早就看不惯中国商业片市场的这幅样子了。
片子上映的宣传噱头,就是大片,大碗,大制作。
如果艺术片,这类电影的首要追求从来就不是票房,另外这类电影的导演哪会在意其他人拍了什么东西,哪会在意你观众喜欢看什么东西?
扯了这么多,还没有扯到跟内容相关的东西,其实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有什么内容可以去评论的呢,就像大家吐槽,大部分也是吐槽的跟内容无关的东西,我要称赞它,内容上也没什么好称赞的,无非就是亲情的温暖啊~父爱啊~什么之类,这是生活最普通的东西,即使我绞尽脑汁去称赞,也想不出什么新意的话,所以要拍出新意来,拍出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从口袋里掏出钱去电影院看电视是个很容易的事么?
是真不容易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九):《爸爸去哪儿》首创“真人秀”大电影为何会火
湖南卫视正在热播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绝对是今年电视荧屏上的惊喜。粗略一算,这起码是一档四方受益的节目,湖南卫视以这档节目宣告自己娱乐王牌的地位不可撼动,冠名商创造有史以来最经典案例之一,五对儿萌爸酷娃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观众。每个周五晚上的温馨时光,因为有了《爸爸去哪儿》而显得更加温暖。本周五《爸爸去哪儿》将迎来第一季收官,但是这五对父子的奇幻经历却并不会就此打住,因为由综艺节目原班人马打造的中国首部“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儿》将于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登陆全国影院,届时,观众将会在大银幕上领略爸爸跟孩子们的飒爽英姿。
从《爸爸去哪儿》确定要拍摄大电影开始,笔者就断定,五对父子(女)这是火遍电视荧屏又要走红大银幕的节奏啊。当听说电影定档春节上映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理由很简单,《爸爸去哪儿》的综艺节目表现的是父亲跟孩子之间的浓厚亲情,而春节正巧是家人团聚的最佳时刻。电视节目陪了观众将近三个月的温馨周末夜晚时光,那么在大年初一这最温馨的时间若还能一起度过,想想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之所以会如此火爆,就因为其老少皆宜的受众和温暖轻松的内容,而这一点正是一部电影能够成功必备的元素。说到内容为王,那么五对父子(女)在电影中的表现值得大力期待。节目播放以来变化最大当属张亮天天父子,犹记得第一期张亮抱着天天穿梭于灵水村的破败房屋之间时,身边有很多人诧异的发问,这是哪来的一对父子,没啥名字还挑三拣四?可是再看现在,微博上宣誓要睡张亮的人早已超过100万,天天的成长和懂事有目共睹。那么作为模特父子,演电影跟录节目当然不一样,天天能否继续小大孩的表现?张亮的男神魅力折算成票房必然是不菲的数字。王岳伦跟王诗龄一直是一副慢慢悠悠的样子,到最后一期冰天雪地的东北之行,王导却誓要为女儿抢一次好房间,很多观众是慢慢喜欢上这对父女的,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在大银幕上王岳伦或许比其他爸爸更善于调教女儿。郭涛跟石头,经历过摩擦,也有过感动,石头作为孩子中最大的一个,经常是一副男子汉的架势,据说大电影中的终极任务在动物园,如此凶险的地方也许正是石头发挥演技的大舞台,作为演员的爸爸,郭涛必然也不想错过这个帮助儿子的机会。当初有多少人是冲着林志颖跟KIMI来看这档节目的?或许因为KIMI的年龄尚小,这两个月他的表现总让人觉得不稳定,不过电影不比综艺节目,设计了台词跟桥段之后,KIMI负责扮萌跟耍酷,这对于他来讲也不算一件难事。期待完四对父子之后,风一样的女汉子会飞快的跑到你的跟前,眨巴着小眼睛问:为啥没有我呢?田亮从世界冠军转行娱乐圈顺风顺水,最关键是生了个如此可人的女儿,她一路风驰电掣从荧屏跑上了银幕,最关键是跑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真人秀”秀的必然是真情实感,这样的电影不需要后期过多的装饰和点缀,当每一个微笑和每一次流泪都是发自内心时,即使不是专业的演员,也同样能打动人心。期待《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就像期待过年那样急切。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十):随意写几句,给我喜欢的爸爸去哪儿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根本不能算电影,只是节目的最后一期做成电影形式赚钱。但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说,给四星。
很喜欢第一季这五个家庭,他们的节目到此算是全部看完了,心里有深深的不舍。
爸爸去哪儿是个很温情的节目,亲子之间的爱和照顾让我们感动,星爸萌娃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各种任务和生活细节更是迫使我们思考亲子关系的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这个节目陪我走过了我最低谷最艰难的时候,难过的时候看一期爸爸去哪儿,就能瞬间被治愈心灵,扫去阴云大笑出来。
一直觉得最喜欢kimi,除了控萌娃的颜和声音,还喜欢他的单纯,他是最没有小大人感觉的一个,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分外珍贵。当然另外四个娃也很喜欢,他们都很棒。
但是这个节目本身就十分火爆,再加上出了电影版,娃们开始跑通告接代言录节目,可能以后的生活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真正成为小童星了,总觉得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所象征的意义没有以前综艺节目的单纯了。也许以后出了第二季第三季,换了时间换了人,也再看都不是那个味儿了。
总之最美好的时候,都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