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港囧》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港囧》观后感10篇

2018-05-08 21:1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港囧》观后感10篇

  《港囧》是一部由徐峥执导,徐峥 / 赵薇 / 包贝尔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港囧》观后感(一):学学港囧的影视周边营销

  囧系列的只有此片是在电影院看的。首先还得感谢中国人寿给的观影机会,在下线前一天到影院看看的。

  开头看着年轻时代故事,很文艺,埋下了梵高绘画的暗线。桥段就是我爱你,你爱她,没什么对错只是缘分错过

  到香港后的一些段子还有点儿接受无能的。里面港片的元素很多,二层游览车,密集的居住楼,还有小渡轮,以及蛊惑仔等等,再配上上个世纪经典老歌,欣赏性很强,表现张力是有的。

  这个喜剧我看得是有哭有笑。细节还挺感人的,那个药不能停的盒子,那份盒饭。帮你打理生活的那个人,远比初恋来得重要。得不道的才是最好的,失去的才是最重要,这种得失心,让很多人忘了一句俗话,“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其实拥有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看上去很美,还是远观莫亵玩得好。

  那个药不能停的盒子,还有法国的画廊。菠菜记得徐来的梦想,一直在为整个家默默奉献,但也有着小女人一面。在最后露台上还撒娇的说鱼刺的梗,很可爱,最后的画面扣。

  里面植入广告看到浦发银行卡瞬间跳戏到《非诚勿扰》的招商卡,中国人寿的大LOGO瞬间跳戏到《煎饼侠》里的平安银行。看来喜剧的植入广告都是相似的啊。

  而双11临近,淘宝众筹都多了n多梵高系列产品智能药盒更是多家都在卖,电影结合周边,带起来一个经济链,终于知道开始尝试了。而不是《栀子花开》,《煎饼侠》宣传时仅仅出周边书。这可能是文艺范和喜剧调子的不同吧。

  电影就不剧透了,说多了不好笑,大家有空就看看吧。

  《港囧》观后感(二):观众不可能一直囧下去,徐峥,你呢!

  国庆长假因为受不了各大景区爆棚只好老老实实的宅在家里,每天自然醒的日子爽得很,但无聊时间也是难以打发的,近来《港囧》上映以来票房火爆,于是看电影成了不二的选择

  因为有了前两囧的铺垫对第三囧的期待值自然会很高,但事与愿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整部电影有种想笑却笑不出来的感觉,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徐峥的一句台词:“这么多年来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我与徐峥同属70后,从中学大学直到工作,我们是看着香港电影,听着粤语歌曲长大的一代, 在《港囧》里徐峥的确带我们重温了从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张国荣的《为你钟情》到《英雄本色》、《花样年华》、《阿飞正传》、《大话西游》这些当年耳熟能详的影视歌曲。然而缺少了黄渤、王宝强的衬托,整部电影成了徐峥的个人独角戏,正如徐峥在电影中所说:“我的青春岁月真实存在过”,到此为止我似乎明白徐峥为什么不用黄渤和王宝强了,徐峥是在拍一部回忆录电影: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青春岁月,电影中大部分是徐峥个人略显苍白无力的道白,尽管可能是他本人的真情流露,但缺少了穿针引线的细节支撑,而使得电影有些平铺直叙亮点不多,没有引起的观众的共鸣;整部电影与前两囧有了一些明显变化,在喜剧片中加入了剧情片的元素,颠覆了观众在前两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囧系列电影的固有模式,使得大部分观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与其叫《港囧》不如更名为《徐囧》更为贴切

  徐峥在前两囧积累起来的人气资金足以使得徐峥有资本底气去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当下比较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有钱就可以任性。《港囧》可以说是徐峥想在前两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处女作,如果说前两囧是因事而起的话,那么《港囧》则是以人而终。《港囧》中徐峥集导演和主演于一身光环自然无人可比,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评心而论上戏出身的徐峥作为演员,在演技比不上中戏出身大器晚成的吴秀波,在商业片的导演手法上与香港导演王晶还有一段差距,但徐峥却在《港囧》中,集导演和主演于一身的确有些让人费解,在这一点上似乎与姜文有些共同之处。姜文在功成名就后也走上了一条自编自导之路,有钱就是任性同样适用于姜文身上,《一步之遥》可能是姜文的得意之作,但作为普通观众却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也许姜文不在乎,老子就是拍些你们看不懂的电影!

  八十年代中期到整个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其间有代表性的导演吴宇森:1986年执导枪战片《英雄本色》,该片不仅获得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同时也奠定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1990年凭借动作片《喋血双雄》获得第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赴美国好莱坞发展。1997年凭借电影《变脸》获得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金环奖,2002年后执导的战争片《风语者》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也见证了吴宇森导演风格的转型,与《港囧》同期上映的《太平轮》更是史诗篇的巨作。吴宇森已经完成了从香港导演到好莱坞导演的角色转换,也跳出了香港电影的局限走向一个更高更大的舞台

  中国电影的希望不仅仅在票房上,观众更希望看到中国版的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伊斯特伍德。也许下一部电影作为导演还是演员或者二者兼有之,成了徐峥痛苦的选择。虽然《太平轮》的票房不如《港囧》的火爆,但观众不可能一直囧下去,徐峥,你呢!

  《港囧》观后感(三):港囧唤醒了我寻找了8年的初恋

  当一种喜欢走进你的命运,或许那就是永远喜欢,也只能是永远的喜欢。

  20年,风轻云淡。徐来用了20年的思念汇聚成一条河流淌着所有心酸泪水

  20年,为了一个吻。

  20年,为了见一面。

  20年,为了穿越哪条心中的河去寻找一个答案

  20年,或许只是为了切断所有思念、意念、幻念、破灭与重生

  初恋就像是一根针,刺破了每一个懵懂少年的心、从此走上了爱的探索之旅。

  20年前当两颗最纯真的心相遇势必会交汇出最绚丽的恋之风景

  其实结局早已经在相遇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只是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而谁又能知道!

  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天意与命运。

  电影中那些经典老歌,就像是那些年我们深爱过的人而又逐渐被岁月尘埃所埋没的书.

  在不经意的某天突然翻起来,内容依然如此清晰.只可惜青葱岁月留不住.但是他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永远也抹不去.

  电影中徐来去了香港寻找初恋情人,绝对精神上的升华,绝非是肉欲上的需求.

  试问有谁的人生中精神上最爱的那个人是可以被替代的,被亵渎的,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也是传说中的唯一.

  初恋,初吻,初夜.要是没有了恋的开始,再多的初吻初夜又有什么意义带给你的只是无尽的空虚.

  我去了韩国寻找zhemgmal,可惜我没找到,我的初恋情人相识于07年现在已经时隔八年.中途我也没有爱过别的女人.

  当我今年2月从仁川机场回来的时候--

  就在我哭着想要放弃最后喝醉酒走错登机口差一分钟就可以找到他的时候偏偏我赶上了飞机.

  此次此刻彼时彼刻人永远都是惘然的在情感世界中,那个时候老天暗示我不要走,在上一次微博就可以找到他了.

  偏偏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就像现在的我们也不知道老天爷在给着我们什么暗示.

  就在我回国之后的第3天我发现他在微博博客找我,这简直就是奇迹.

  我开这个博客也是为了纪念他,zhemgmal这个词在韩语中是真的的意思.她走之前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时隔八年,港囧上映,又再次唤醒了我心中的那份纯真的爱抹掉了记忆中的尘埃.

  电影中的20年,我现实生活中的8年.

  8年来真的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可是回头一看,就像8秒钟.8年可以浓缩成8秒钟的回忆.

  8年前我们一起离家出走网吧通宵,去桑拿,去唱K,去喝酒.抽烟.所有的疯狂经历都一并发生了,

  人生百年,谁不曾大闹天宫,谁不曾头上紧箍,谁不曾爱上层楼,谁不曾孤独前行.

  当激情退去时,对于每一个90后而言剩下的都是孤独前行

  如今我们都到了要谈婚论嫁的年纪了,就像电影里放的那样,最终我们都会走进自己爱情坟墓.

  来对前世今生所有爱恨情仇作个了断,从此相守始终不渝.

  落叶归根,人也总得有个归宿,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什么时候读都不会迟,但就在我们以为读懂的那一个瞬间.总是会出现新的篇章.

  当我在仁川机场喝醉酒哭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准备放弃的时候,死一万次一万个轮回里没有想到zhemgmal竟然在找我.

  电影中徐来也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去寻找初恋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悲催的事情.

  太久没有联系上了,没过多久我们吵架了.再一次分开了.独自上路.

  6月国内遭遇前所未见的股灾上证指数在30个交易日内暴跌接近3000点.我八年来的积蓄努力付诸东流.

  8月他托朋友重新联系上了我,本已经是焦头烂额的我再一次燃起了心中那微弱的希望之火.

  可惜行情变态实在是尽力了.没有翻盘.但我仍然办好了签证定好了机票准备去见他可是可惜的是.

  他由于各种说不清楚理由,最终我回了一次泰国.在泰国也最终没有见到以前的同事,和那群非常努力的缅甸人.

  人生的成长一定是伴随着伤痛.爱没有终点,可却有最后.

  只是在我们各自的命运中,年少时光的狂躁,叛逆,纯真,随着岁月的推移都变成了成全.

  最后我想我们都会走进电影里的结局,成全那一切想割舍却又不能的爱情.

  回到初见时的祝福,这就是人生爱的轮回没有尽头.

  《港囧》观后感(四):从徐氏幽默到超仿A货:徐峥的成功之道&他的发型(宝强看了别吃醋)

  徐峥是我敬佩的电影制作者,尤其在观看了《催眠大师》和《无人区》以后,我敬佩他对中国电影的卓越贡献:首先是专业态度,其次才是票房纪录

  电影是件工艺品,用票房来为电影辩驳,有点儿像拿乳沟来掂量女性的意思——无论怎么评价结果都是偏颇(和不尊敬)的——因为出发点错了。然而可惜的是,在当今男权社会里,大伙儿还就爱拿乳沟(票房)说话,对于这种现象,我只流鼻血不说话。

  作为对中国电影业只有票房贡献、没有艺术贡献的人,请容我客观评价:别人家片子,我看了就只记得名字(或者乳沟);而徐峥的电影,我多少能细数起情节,还有他的发型。

  徐氏幽默有三宝光头搭档,态度好

  当今国产电影里,能将身段和内涵完美结合的不多(其实好莱坞电影也一样),即使是名导,有时拍着拍着,也会掉进唐朝的“沟”子里去。而徐峥就是一朵电影界的奇葩,他的作品“沟”子不多(甚至带毛发的都不多),“渣”男却很多。从黄渤到王宝强这样的“小黄宝”组合,到最新的包贝尔、八两金的“包八两”角色,无论是引领全局的,还是一闪而过的,都会让人印象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承包并且诠注了大陆影片里关于“渣”男的定义,这一点上,唯有周星驰能出其右。

  当然咯,片中要是能多一点儿清纯女生就更棒了——此处我是为广大宅男带盐。

  小测试:下列发型中,你最喜欢哪一款?

  徐氏幽默有三宝:光头,搭档,态度好。说完了发型和搭档,我再来说一说态度。

  在世界电影圈,尤其是国内电影圈,票房往往不是事儿,出事的往往是态度。 这就是“专业电影”和“档期电影”的区别:专业电影走心,从演员到台词都是精挑细琢的;而档期电影“省”心,连起码的诚意都省了,只剩下营销上的噱头和档期上的便利幸运的是,国产电影在大开便利店的同时,心意也在努力纠错中。

  正如《虎嗅》最新一篇《和徐峥聊<港囧>》里讲到,“一个人形成不了电影工业(徐峥语)”。电影更趋同于艺术,而不是公益,公益可以追求艺术最大化,然而电影不行,因为在艺术的世界里,只有免费的电影,没有免费的艺术(此段是胡小民所述)。 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难明白国产电影的三宝:情怀,超仿,档期好了。

  从“徐氏”幽默到超仿A货

  还是回到电影本身,就从最新的《港囧》说起。

  无数事实(作品)告诉我们,“从零到一”是丰碑,而“从一到三”则是突破。基本上,在创作领域中,要是没有办法让黄蓉生娃,那么像郭靖这样傻大憨的角色(作品)是很难持续高人气的。

  这一点上,三部“囧”系列也不意外。

  徐峥在《港囧》上依然很用心,这点在电影的后60分钟里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依然是在用情怀拍作品,《港囧》的情怀便是向港片致敬。因此片中才会此起彼伏有那么多港产片主题曲,从《英雄本色》到《大话西游》;从《倩女幽魂》到《古惑仔》系列,甚至连酒店的门牌也要2046,甚至连王晶导演都一并出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系列的第三部(会是最后一部么),要超越自己的确很难。想要超越自己,首先就要颠覆自己。正如当年的金庸一样,若不是让郭靖生出了一个人人喊打的娃(郭芙),又怎能出现人人可恨的杨过?

  在颠覆自己一事上,《港囧》做到了。

  有别于以往的家庭式喜剧,《港囧》增添了不少味道。首先向我们大步走来的是“少儿不宜”的“黄色”桥段,其次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各种“生活用语”,然而要颠覆自己,怎一个CAO字可以(cao是电影中的台词--作者注)?因此在电影的最后60分钟,除了添加不少感情戏,还在电影的最后“别有用心”的镶入了一段“救初恋还是救老婆”的永恒话题。最后我坦言,这一段我看出了徐峥的味道。

  扪心自问,如果《港囧》只一味向港产片致敬,或者一味孜孜不倦的塑造“渣”男经典,即使拉了大牌“垫背(及打酱油)”,也不会激发我写这段文字。因为这纯粹是又一部“惯性作品”,最终沉沦为模仿自己的高仿A货。

  然而,幸运的是——

  徐峥还是那个徐峥,别人是恶搞,他最多是调侃;别人是一笑到底,而他则是以让人发笑的形式传播自己的道理,这就是为何“徐峥”这个名字吸引大家之处。即使在《港囧》这样的第三部里,我也似乎看到了徐峥新的尝试,以及他正在思考和探索的新方向。

  没错,态度、思考和探索,这也许就是徐峥的成功三宝。

  我这样说,王宝(强)会吃醋么?

  最后,期待徐铮的下一部佳作。

  胡小民说写于9月26日凌晨,微信公号,胡小民说

  《港囧》观后感(五):并不单纯为让你笑,还可以当故事片看,这点于喜剧片就不错了。

  网上差评如潮,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去了电影,嘿,看了开头就感觉到这片的点故事性。

  片子以造人为主题切入,多少给了人低俗黄的帽子,不过整体接下来看却不是以黄或浑为卖点的,说是喜剧还带有比较严谨完整的剧情性,并不单纯为让你笑,还可以当故事片看,这点就不错。

  片中快进的部份配了香港金曲,让我们这些从小听着港台金曲长大的人很有亲切感,更容易融入剧情,而且这招对香港的讨好极为有用,对于徐铮高度贡献了这么一出香港人文风景宣传片,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港督的接见。

  这个剧其实讲的是梦想、爱情、家庭还有生育的问题,全部都是人一生无可避免的,最为关切的问题,徐铮拍这片的野心不可小窥啊。

  在梦想中又穿插着爱情,徐铮的女神心系自己的梦想,徐铮自不然对女神念念难忘,而赶薇又看着徐铮,这套路本没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想着自己的梦想,但当有一天我们转过身来才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成为了他人的梦想的时候,那是会感动的。。

  我独自做着我的艺术梦,全世界只有你这个傻蛋相信我,所幸徐铮觉醒得还不算晚。

  高空玻璃一段真心赞,看得惊险无比。

  故事并不复杂,徐导也没有玩高深,笑料为辅,感情为主,这也许会成为将来喜剧片的一个新类型,毕竟这个故事徐导也算是说圆了,几处BUG无可避免,但剧情推进没泰囧那个僵硬,也没有很猛力挤你笑,顺带还让你感受了一下香港风情,对于国产片来说能做到这样就不错的了。

  说二点大家最为诟病的地方:

  1、色情低俗;

  个人觉得比之于《心花路放》已经不知好了多少倍了。有点色系但还不算太滥,而且也是剧情需要,不算为红而卖色;片中多处大爆粗口,反映的香港人物面貌也比较低俗这点确实是,不过这本身是香港的一大特色,特出这些估计是徐导觉得这样更能有表现力吧。

  2、那些粤语歌;

  对于喜欢听的人觉得这样的处理比单纯看画面更能代入,不喜欢的人觉得莫明其妙,而且太多太滥,更显得有泛卖情怀之嫌。

  《港囧》观后感(六):看得坐不住,实在坐不住

  听说港囧的口碑实在是差,所以没有花冤枉钱去电影院。等到乐视会员免费了,终于看了这片子,发现一个大秘密:港囧确实是差啊啊啊!!!

  徐铮努力想让人笑,但太刻意,笑点只是网络小段子的大杂烩,背景音乐太满,从头到尾都是老粤语曲,多了就累了。还有,全片没有什么节奏感,就是包贝尔那个特别讨厌的角色神叨叨拉着走的,既没有悬念,也没有让人感动的地方。

  中年男跟初恋,老是亲不上嘴,感觉太刻意,太出戏了。观众不是觉得他们的感情到了亲嘴的地步,很期待那么亲一下,而是觉得焦虑,烦躁,无聊。实在是太作了。

  为什么要设计包贝尔这个角色呢?一点不可爱啊。

  本来人在囧途是少有的不错的国产电影品牌,可惜,港囧一下就把它毁了。或许徐铮真心想做好一部电影,但想说的东西太多了吧。

  记住,less is more.

  《港囧》观后感(七):《港囧》——情怀和恶搞只有一线之差

  《港囧》作为徐峥“囧”系列电影的第三部,从拍摄开始就备受期待。从上映开始的票房表现就相当好,记录一个接一个破。但是,这部电影的质量真是不尽人意。情怀一直是影片的卖点,宣传期间强调是向港片致敬。但其实,情怀与恶搞只有一线之差。

  我觉得徐峥在这部片子上还是很用心的。徐峥从演电视剧到电影都有自己的戏剧套路,在情节上就是一个意外接着另一个意外,由这些意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在“囧”系列电影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主角要去做一件事情,可能有违大众所谓的道德观,结果在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窘迫的事件,最后迎来故事高潮的时候感悟了一些道理。《人在窘途》更多的是温情,《泰囧》就增强了更多的喜剧因素。这一部来到了香港。除了套用很多所谓的年少时的港片粤语金曲的情怀外,香港拥挤的街道、残破的村屋在剧情上有着相当大的创作空间,对于空间环境的利用徐峥确实做的不错。但是,故事主线没问题,在处理方式上还是有很多硬伤。

  在电影院看《港囧》看到1/3的时候,我的脑子就浮现出了一个感觉,这就像是王晶+杜汶泽的组合。影片其实还有一些彭浩翔的感觉,徐峥也确实表示过很喜欢彭浩翔,但是他毕竟没有彭浩翔写剧本的能力。虽然彭浩翔的很多电影也充满了恶俗的成为,但是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而导演会在影片情节的处理上引导着观众去思考,领会导演想表达的观点。而《港囧》没有,更像是王晶+杜汶泽的充满着商业卖点、恶搞与恶俗的商业喜剧。

  我从不觉得王晶格调有多低,相反,他真的是一个对市场极具敏锐度的导演,同时,有着很强的戏剧创作能力。王晶的电影不乏很多佳片,但是也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圈钱喜剧,靠一些烂梗拼凑出来的商业喜剧。同时,王晶的电影中就有很多的致敬老片子的桥段,也有更多的恶搞老影片、明星的电影。再说杜汶泽的喜剧,标签就是黄色、恶俗,但又确实是笑料不断。《港囧》就像是这两位作品的集合体。

  情怀,这些年被用得泛滥了,什么拉上情怀就有消费者愿意买单。《港囧》的背景年代与香港影坛乐坛的契合是正常的,但是不管是音乐、还是台词只能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手段,而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打破影片本身应有的流畅性和完整度。也就是,不能为了情怀而情怀。在这部电影中,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相当差的。

  好的地方在于画面、造型的设计。从职员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造型设计文念中、动作指导钱嘉乐、服装设计钟楚婷,这个一半都有香港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使影片的港味十足。狭窄的街道、拥挤的广告牌,都是香港电影最标志的部分。有着这样的团队,影片的美术设计是合格的。同时,钱嘉乐的动作设计就是纯粹的香港武打片套路,典型的香港警匪片情节。

  大背景做的是很成功的,接下来就说说片中的十几首配乐。作为从小听粤语金曲长大的我,听到这些粤语歌确实很激动,当听到《谁可改变》这些歌时眼泪都要出来了。但是过多粤语歌的堆积已经使影片的观感严重丧失。少年时光就是在一首首歌中度过的,放了整整一遍《偏偏喜欢你》,再加上几首其他歌曲的剪辑,已经给了人MV电影的感觉。如果说这一部分的配乐只是让观众感到突兀的话,后面的有些配乐就让人反感了。《倩女幽魂》、《当年情》这些歌观众都太熟悉了,不但对歌曲本身熟悉,对于所配的电影画面更是烂熟于心。这些歌曲做配乐必须对情节相当契合,否则就会完全破坏电影故事的氛围,并且也损坏了音乐本身的基调。《一生所爱》这样的经典歌曲不断重复,给人感觉只是厌倦。这早已不是致敬,就是对经典的恶搞。

  再说说演员。徐峥的喜剧表演功力深厚,在这部影片厉依旧是表演最好的一个。其他几位主演真是让人接受不了。包贝尔完全没有喜剧表演能力,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不停的装疯卖傻,几乎一半以上的喜剧桥段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跟王宝强根本没有办法比。片子中还真的跟王祖蓝很像,还不如让王祖蓝来演呢。赵薇的演技真是烂到极致,演不了内心戏不说,连浮夸都做不到,真是零演技。最后一段在天台上的高潮真是让人分分钟出戏,给了观众很差的观影体验。相比之下,杜鹃虽然也没什么演技,但最起码还有气质。李璨琛和葛民辉对于这种角色早已轻车熟路,一个演了无数略有点呆滞的荧幕形象,另一个自己本身就是写喜剧桥段的高手。至于一班黄金配角们,各个有戏,表演都很出彩。徐峥多度渲染了港片色彩,最后的结果是水土不服的反而是这些内地演员。

  可以说,《港囧》我的观影感受是极其糟糕的,演员演技之差让我无法入戏,真的是对影片故事发展的期待还没有继续听粤语金曲的期待高呢。总之,这是我最后一次再去电影院看什么情怀。以后,再有拿着情怀当卖点的电影我是不会看了。

  《港囧》观后感(八):中规中矩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其实如果没有泰囧的珠玉在前,港囧也可算可圈可点,但是比起泰囧徐铮王宝强黄渤的铁三角,泰囧不仅连前两部都参演的王宝强都没有了,而加入的包贝尔虽然演技不差,但是还不成大气候,作为男主还显稍弱,本应作为女主的赵薇虽然作为一条线必不可少,可戏份太少,如果不是最后在玻璃上平衡的戏份,赵薇就彻底沦为打酱油的了。本来向老港片致敬的心意是很不错的,但是最近港独闹得太凶,让我对香港的好感度直线下降,再致敬对我来说也是可有可无了。另外从旅游推广来说,非诚勿扰成就了西溪湿地,泰囧成就了泰国,而香港,还是同理,对国人的吸引里已经不大了,所以在旅游推广方面港囧也并无建树。如果说泰囧把徐铮捧上了神坛,那么港囧就把徐铮拖回了凡人的境界。

  《港囧》观后感(九):我还是中肯的推荐下

  中午和同事们去看了,笑点少了点,但多了点怀旧味道,应当说符合70到80年代我们这批人的校园情节,我是挺有感触的!我感觉徐铮至少不是完全迎合大众心理去拍纯喜剧,而是给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一个青葱岁月的致敬,一种释怀!

  看了前面许多评价,我觉得更年轻的观众想要的是搞笑经典段子,这让他们少了许多耐心去从人文上挖掘一些元素。比如在公交上的那段话,为的是证明曾经青春存在过的意义。在和泰囧比,我到觉得这次是一种升华,从情感上为年轻时的某些憾事了个心结。都曾年轻过的人深有这种体会,而我是在内心上有这种深深的情愫在里面!

  当然赵薇在里面的角色和演技非常生硬,画面违合感太强,包贝尔其实还算不错,只是前部宝强的喜感太强,换成包的,大家不太适应,给包点宽容吧。毕竟电影是带有人文的更能触动人心,而不希望看过只是笑过!另外我想说的是,喜欢、动心,理智是折磨人的!抉择的过程痛并快乐,内心彷徨而又喜悦着!

  《港囧》观后感(十):低俗的混乱

  称之为电影有些差强人意为了囧而设计了很多不合理的情节,为了视觉冲击可以,但是没有任何带动剧情的能力,可是植入了很多广告,还能再硬点的广告么,看广告不用去电影院的,主旨是为了表示爱情,但是选择的角度低俗至极不孕是因为心结,被研究的剧情走了2分钟,前半段为了突出港字 做了很多的铺垫,屌丝的男士也是明星客串可是徐导的构架是混乱的,把粤语歌换掉,把请的大咖换掉,这个故事就特别空洞,而走心的段落和包贝尔出来以后的笑点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在混乱中制造笑点,重口味的恶俗充斥着,最后的剧情直接能猜到选择的,高潮段落不能朴实点么,华而不实,感情被场面取代,内心被广告掩埋,不值得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港囧》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