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爸妈不在家》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爸妈不在家》经典影评10篇

2018-05-13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爸妈不在家》经典影评10篇

  《爸妈不在家》是一部由陈哲艺执导,杨雁雁 / 陈天文 / 安吉莉·芭雅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妈不在家》影评(一):金融危机丨爸妈不在家,菲佣也要离开了。

  在刚过去的第50届金马奖,听到很多次的是一部电影的名字,而它是多么陌生,然而,它的导演及主演却一次次地在入围名单出现,甚至一举拿下来了最佳剧情片、最佳新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四个奖项,成为这一届金马奖的一匹大黑马,这多少让人疑惑好奇,也正因如此,不得不把片子找来看看。

  等了好久,终于可以看这部片子了。剧情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写实但又不失文艺感觉,没有什么帅哥美女,可以更好地观赏纯粹表演。但总体上也没让我震撼到,如果不是知道得了这么多奖,可能会以更平常的心看待吧。见到陈天文(原本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还是很惊喜的,感觉好像对他印象很深,但又不知道看过他演过什么,想不到这把年纪了还能接到一部走向国际的电影;据说大肚妈妈杨雁雁在片中从怀孕到生产都是真实状态演出,所以最后女儿一出生就现身大银幕,多么有意思的一幕,这个女孩将来也会有某项之最吧;菲佣应该算是片子的女主角了,虽然和妈妈的戏份差不多,她和小男孩感情其实就像桃姐和刘德华那样,只是金融危机之下,她不得不被解雇。全片人物形象刻画细腻,且最重要的是真实感。这要归功于导演的拍摄手法(毕竟他也是编剧),还有演员朴实演技

  最后要说这部片子的导演,印象深刻,但却是负面的。在金马奖上他已经给我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张狂、自大,还有他的每次获奖感言都让我听着不舒服,再有才,也很难挽回了,看日后表现吧。

  《爸妈不在家》影评(二):爸妈不在家

  父母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少到我妈做梦,梦里我还是5岁的样子。而5岁对我来说又实在太小,小到回忆里只有坐在爸爸单车上,连他的脸都看不清。我读四年级时,家里建房子,父母在家待了一年。年底有人来结账。他们坐在灶屋里,火光映在脸上。那年经济不太好,我第一次听到钱紧的说法

  房子建好以后,他们又去了外地。我妈在柜子里留了一点钱,用信封装着,还附了几句话,希望我好好读书,听奶奶的话。信是姑姑看的,她念完就哭了,我只是觉得心里空空的,没有多么舍不得他们。因为和奶奶的在一起的日子自在,她不催我写作业,不催我吃饭,从不打我,零花钱也比其他人家孩子给得多。有次上学没有钱,奶奶跑到隔壁村跟人借五毛钱。她说:“凤鸣啊,实在冇得钱了,你先借我,等卖了鸡蛋就还你。”

  小学毕业那年,父母答应我去那边过暑假,我兴奋不得了,跑去堂姐家说。天快黑了,堂姐和堂弟坐在床上看动画片。隔着蚊帐,看到堂弟一言不发,我知道我运气比他更好。伯父伯母有两个孩子薪水比我父母少,没办法接两个孩子过去。

  父母白天上班,我关在家里看电视。南方台、翡翠台、本港台,看不完的电影和电视剧。晚上大人带我上街,喝糖水、吃烧烤、买冰冻西瓜,这些在乡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里都有。这年暑假,我见过吸毒的人,遇到过给我看A片的怪叔叔,吃了难吃的白切鸡和烧鹅,知道四川人喊小孩Y。这个新鲜好玩世界,仿佛怎么看也看不完。回家前,我妈为我准备学费,把钱缝在内裤上,她从前是个裁缝,缝得扎实。她没多少钱,算来算去,听得我心烦。我知道这次回到乡下,就很难再看到这个流光溢彩的世界了。

  乡下的日子那么闷,那么长,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我在房子里走来走去,看腻了墙上温碧霞、周海媚的照片。我在地上堆麻将,一圈一圈往上堆,再一个一个抽走,直到轰然倒塌,麻将砸在地板上,弹啊跳啊,噼里啪啦地响。我每天写流水日记,末尾写着:今天是离开XX的第几天。黄昏时,我坐在天台上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风穿过竹林,沙沙沙地声音扰的人心里很乱。

  上初中因为父母哭过一次,那天晚上他们打电话回来,话还没说完,忽然断线了。我觉得难受,闷在被子里哭,哭得一身是汗。高中时我跟父母也还打电话,那时候我知道母亲节,给她打电话,她问:“母亲节是什么节?我天天上班,过什么母亲节。”因为考试成绩差,我跟爸爸说过几次,他讲:“你尽力就好,不要太勉强。”回想起来,这大概是我们走得最近的日子。后来上大学,我逃课去见网友,被学校知道了,爸爸打电话过来骂我。我在饭铺接的电话,我不觉得逃课是多么严重的事,一面哭,一面义正言辞地跟他讲:“你从小到大都没管过我,你现在有什么资格来管我。”

  再后来,我妈怀孕,因为那年爸爸赌博输了钱,我妈偷偷流掉了小孩。我20岁那天,爸爸赢了一点钱,买了虾回来,我一个也吃不下。我把他喊到外面,跟他说:“你用打牌赢的钱买的东西我不会吃的。现在我20岁了,如果将来你还要继续赌博,你去赌,你和我妈离婚吧,不要拖累我们。”我也劝过我妈,我妈只会流眼泪,她说:“豆腐掉进灰里,抖不掉了。”那时候,婚姻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有天安姐跟我说了件事。

  “有个奶奶带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我小侄女要她手里的一个树枝。那小孩想要,我小侄女不肯给。那老太太就对那个小孩说,这个姐姐真坏,不给你!怎么这么坏!一会又说,我给你抢过来!还做抢的动作!过会那小孩又找我小侄女玩,那老太太又说,不要跟她玩,她坏!玩具不给你!”

  奶奶养我的这些年。她不太和我讲做人道理。建房子以前,隔壁家欺负我们家没人,排水沟对着我家的土砖墙,一下雨,雨水冲个不停。奶奶和他们吵过架。村上修路,要挖我们家的山,奶奶和他们吵架,昏倒在地。山里有人结墓,都压到我爷爷坟上了,奶奶日夜守在那里,不准他们开工。在别人眼里,奶奶是个泼妇,不讲道理。可是隔壁家落难,儿子被人打了,得了癫痫,一到收烟时节,奶奶跑去他们家搭手。因为修路和奶奶吵架的那户人家,儿子找不到活干,奶奶打电话给叔叔,让叔叔给他们介绍活。还有户人家,因为姑姑要离婚,婆家因此恨透了我家,到处讲坏话。奶奶去别人家里,那人说:“九老娘啊,你往后再也莫来我屋里了,别个讲闲话。”后来,这人得了眼病,奶奶还去他们家帮忙腌咸菜。奶奶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你要咬牙,要争气,多读点书,莫给要别个看不起。”

  奶奶并不是十全十美,她横起来像个泼妇,村里人都这么说。不过我知道她是为了保护家人。她信佛,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送灶王爷,拜观音,她样样都做。她吃猪肉,羊不吃,牛不吃,自己养了很多鸡,都给儿女们带到外面吃了。路上遇到蛇,她也不让我去踩。她心地善良,这是我成长时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而我妈呢?她勤快特别勤快,放假还要打零工。但她舍不得,爱贪小便宜,受不得一点委屈,受迫害妄想症。她在我面前爱讲哪个对她好,哪个对她不好。喜欢评论周围人,爱攀比,爱虚荣。我妈的这点缺点,在她生活圈子里,人人都有。甚至奶奶也有,只是奶奶不会念这些。我大部分时间和奶奶在一起,忽然和我妈在一起,她一开始念这些,我就头疼,不想听。不过她有一句话我爱听,她说:“这个世上,勤快的人是饿不到的。”

  我妈到了更年期,隔三差五跟我打电话套近乎,我不习惯。我希望她喊我名字,不要称呼我为儿子,QQ时不要写X儿,微信更不要弹视频。她越是这样做,我越是不自在。我真的没有办法,这种感觉就像和一个不喜欢女孩子谈恋爱,很难受。我妈不能理解我什么不能和她亲近一点。我知道我没办法解释清楚。我爸有时候闲得无聊,电话里本来聊得好好的,忽然提一句:“你小时候那些阴影,为什么不能忘记呢?”这种情况,我铁定要骂人的。我爸被我凶过一次,就会很有自知之明的很久不给我打电话。我自己做得很差劲,我心里都明白。我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希望将来有能力亲手养大自己的孩子。

  我爸爸让我忘记的童年阴影是没有安全感。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躲在被子里偷偷想父母是什么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趴在窗台上看着别人家过端午节的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每长大一岁,跑到空旷操场痛苦流涕的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和老人家坐在昏暗灯光下,外面猫头鹰叫,这个孩子拼命担心奶奶要离开他的心情

  一个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和一个人的亲近。一个大人,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想还是和一个人的亲近。就像林家乐和泰莉之间那样的信任和亲近。

  《爸妈不在家》影评(三):家庭的反思

  电影很接近现实,虽然新加坡式英语很好笑,主角都长的很普通,可是简单情节还是勾起了很多内心思绪

  你是否也像家乐一样,有着爱你的父母,可是你无法和他们沟通相处

  父母辛苦工作,劳心劳肺,为了一个所谓的“家”,为了一个所谓的“小孩”;可是你感觉不到爱,你无法和他们诉说,无法和他们很好的相处。

  你是否担心像家乐爸爸一样,中年失业,背负着重大的家庭负担,无处诉说。只能默默的承担,看不到出路

  你是否担心变成像家乐妈妈一样,有着调皮的小孩和难以沟通的丈夫承受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无法取得两者的平衡,备受生活的考验

  你是否曾经也有一个像泰利一样的人,突然出现在你生命里,从讨厌到喜欢,在你开始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她却突然离去。让你措手不及无能为力。。。。。。。。

  每个调皮的小孩,只是一个缺乏别人了解,生活不开心的小孩,当你责备一个小孩不懂事时,请先了解他的生活,他内心的孤单。不要以我都是为你好,我这么辛苦挣钱,我为了你付出这么多为理由。。。。。。去控制一个小孩。

  只有小孩才没有等级观念,家乐的爸妈虽然礼貌素质,但打心底还是觉得佣人就是佣人,只有家乐能够平等对待泰利。

  《爸妈不在家》影评(四):每个猪圈里总会有几头特立独行的猪

  妻子看到门口楼梯上的烟头说,哪个王八蛋这么没教养;丈夫看着电视新闻上所谓『正能量大师』诈骗的新闻说,人得多蠢才会信这种鸡血?

  丈夫说,我失业两个月了,抽烟的人是我,妻子说,我就是买这个正能量课程笨蛋啊。然后夫妻相对无语,完成一个沮丧的闭环。

  这是1997金融风暴的前夕,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新加坡家庭的故事,然而这不是故事的主线,主线是一个女佣,和她照顾的一个十岁的男孩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一个香港人写的影评,因为里面一句对白,十岁的小孩说家里的菲佣,你的孩子才十几个月,你就把他扔家里出来工作,菲佣说,你妈妈不也是把你交给一个陌生人吗?孩子沉默了一会儿说,I‘m sorry.

  以前看过的新加坡电影大概是只有一部《海南鸡饭》,非常的浪漫优美,不算开明的家长最终也不得不接受孩子是Gay的事实,并且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恋爱我喜欢那个男主角,Yan can cook的主持,在美国教人做饭的华人,他长得几分像李连杰,我也是因为看这个节目爱上做饭的。

  我想《爸妈不在家》正如《天水围的日与夜》以真情动人,情节平实流畅,但表情达意非常准确较贴近真实生活,从而我也觉得李光耀实在没什么骄傲的,新加坡并不是什么典范。这个国家真的是一个Fine Country,一个10岁的孩子就要不分青红皂白的打藤,两个孩子打架,矮小的孩子打翻了高胖的孩子,住院了。矮小的孩子被惩戒,校长对家长说的话是: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让对方家长看到我们在行动。这部片子忽然让我觉得新加坡很陌生,但想想也明白,它毕竟也是个华人社会

  这部电影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感,导演兼编剧陈哲艺投入了很多情感,它非常真实,每个人的性格都那么鲜明,还有很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细节,例如,菲佣特丽莎简单的一句:你难道觉得这个家里问题不够多吗?比如孩子在爸爸破车里打开音乐放的是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这是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前夜,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些没有直接说出的事实:菲佣特丽莎原来是发型师,会开车,会抽烟,你可以想象她的生活,如今她离乡别井。导演用情之深,让人觉得那些小男孩儿模糊糊的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也处理的如此自然

  我没去过新加坡,但去年看到余澎衫因言获罪,最后不得不流亡美国的新闻,基本上可以认定,大家都是圈养,只不过新加坡更加高级罢了。国家给你工作,给你房子,给你钱,但是,请遵守纪律,且没有自由。自由真是奢侈的东西,新加坡的自由未必比菲律宾多。

  然而,人类终究是追求自由的,无论再精致的猪圈里,也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猪,例如本片的编导,也是新加坡人,他如此真实,充满感情的回忆了自己的童年。

  《爸妈不在家》影评(五):陈哲艺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得到了阿涅斯瓦尔达为主席的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评审团的一致肯定,成功摘下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即最佳处女长片)。戛纳效应也让《爸妈不在家》获得了金马奖的青睐,一举夺得最佳剧情片。

  电影讲述了在1997年亚太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一个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起落。因为家中的孩子家乐离经叛道,在学校和家里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怀孕的母亲只好雇了菲律宾女佣Teresa来照顾他。父亲的失业让这个家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与此同时,Teresa与家乐之间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友谊。

  陈哲艺在法国《世界报》的访谈中坦言自己正是在亚太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长大,自己的家庭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影中所描绘的家庭的情况类似。虽然《爸妈不在家》有着很深的自传烙印,但是导演并没有满足于私人感情的表达,而是借用电影这一手段反思新加坡的种种社会制度。

  《爸妈不在家》的主线无疑是家乐与菲律宾女佣之间随着故事展开而发展出来的友情,甚至是亲情。女佣和家乐建立起来的关系看似亲密无间,但却在家乐的家人的最后通牒下显得如此脆弱,终归无疾而终。陈哲艺也反思着这样一个问题: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起来的亲情,为何如此脆弱?当然,我们可以从电影的故事中找到回答:正是因为爸妈的“不在家”才给了处于家庭之外的人(Teresa)机会与家乐接近,并孕育出了一段让两人在人性层面都有所提高的友情和亲情。虽然家乐从一个“孩子王”成长为了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孩子(片面的成长,因为家乐的成熟只限于对Teresa),但是爸妈在长期缺席之后在家乐生活中的出现为这段关系画上了问号。另一方面,身为人母的Teresa来到新加坡为的是赚钱与远在菲律宾的孩子团圆,尽管Teresa从家乐的身上体会到了陌生世界对外乡人的温暖,但与家乐的关系更大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雇佣关系的职责。

  除却故事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我们也可以从时代、社会背景中找到导演所思考问题的回答。导演所思考的问题正是这个等级严明、体制生硬的社会所具有的病症。陈哲艺坦言新加坡的社会就接近这样。社会的成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即使是不成功的人,也竭力维持自己成功的表象,这给了那些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人和他们的家庭持续的压力。这样的结果是,社会确实繁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每个人却都是不幸福的。我们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这个社会的各种缩影。父亲被辞退了之后,为了维持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只能不向妻子坦白。但他自己却承担着极大的压力,不断寻找工作的同时用香烟来麻醉自己。而母亲,在自己的“角色”被Teresa取代之后,尝试着给自己的孩子跟多的注意,试图能够在家中维持住母亲的形象与权威,最后只能以将Teresa驱逐来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Teresa和家乐显然是这种权威的受害者,家乐无法找到和Teresa一样能给予他温暖的人而Teresa则不得不重新投入到新的环境中赚取回菲律宾的船票。

  但是陈哲艺很聪明得选择了自己的态度,他不评判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而只给予了他们每个人一种状态,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在他的电影中,陈哲艺尝试着让感情带领观众,人物的细小眼神、动作都提醒着观众他们的感情、存在状态。不管是喜悦、悲伤,我们都在这个新加坡家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邱金海在《和我在一起》中的感情传达,一种对人物肢体语言和眼神的关注,从而牵动出的感情、完成的感情表达。另外,《爸妈不在家》难免不让人想到杨德昌的《一一》,同样的孩子作为主人公,同样的成长、社会批判主题,同样的让人窒息的感情。但相比之下,陈哲艺似乎选取了一种更为残酷的基调,在《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用更接近现实的笔触描绘了新加坡社会的现实,在描绘日常生活时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这些都让观众更加接近电影中不幸福的人们和他们的情感,感受到《爸妈不在家》中所蕴含的力量。

  文——马西

  《爸妈不在家》影评(六):生活里能遇到那个让你长大的人,是种幸运

  这里的“长大”,是明白并接受自己会变,从不喜欢到喜欢,或者反之,更重要,是明白有些事情无论是你是否愿意,都无法改变,都需要接受。这种成长很痛苦,就好像最后我和家乐一起坐在出租车里哭,但是生命里遇到一个能这样让你成长的人,是种幸运。因为我看到那么多人,看起来一年年变老,看起来有家人有朋友,生命的本质却是一辈子只活在自己的立场上,只爱自己,只相信自己,仿佛随身带着一把刀,一不顺心,要么刺向亲近的人,要么刺向自己。

  毫无疑问,在Teresa到来之前,家乐的家里,人人带着那样一把刀。也是在“刀光剑影”里长大的Teresa,怎么会看不到这个家里的种种问题,她的身份单纯,只需要沉默,因为不关她的事。

  服务业一直是一个奇怪的行业,它需要从业者把独属于人类的善意,关爱去交换货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你得先把自己客体化。但是如果你也有一个儿子,你也是个母亲,面对一个小男孩,怎么可能只是个服务机器人呢?所以刀光剑影中,止不住的丝丝暖意渗入。

  这部片子有很多诠释的角度,我对移民雇工问题很有兴趣,多半是看了两个帖子,一个是讲马来西亚华人的http://edu.163.com/14/0331/08/9OLDRP5800294III.html,一个是讲新加坡《中国人看南洋华人(转载)》http://tieba.baidu.com/p/2615839126,当然这部电影主要涉及的是新加坡的民族问题和经济问题,只是因为视网膜效应,对这个问题上了心,才会看到东南亚,就会想到这些。也是因为看了这篇关于新加坡的文章,我对当众体罚家乐这件事,很能理解。

  另一个,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与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我习惯说中国人,可能更准确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关系,彼此太过注重“关系”中的“身份”,比如夫妻,父子,母子,而忽略对方与自己同样作为独立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简单化来说,真的很缺乏“平等”。作为夫,就要扛起一个家,作为儿子,就要不惹事听话,但是作为人呢?是会有失败,会有愚蠢的时候的。

  最值得称颂的,是两个女性角色的塑造,现代女性为了维持家庭与职业,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平衡,付出得太多。某种程度上,那颗贯穿始终的摇摇欲坠的肚子,就是妈妈身上负担的形象化。她的每一步,都那么费力。

  关于这部电影配不配得上金马奖的问题,看过几篇争议,也是这些争议,让我在飞机上看到这部电影,毫不犹豫地点开它。实话说,它要撑起金马,还是薄弱的,无论是从题材的视野还是叙述的简洁程度(有拖沓和情节略突兀的地方,最好的对比就是《桃姐》,那样一个只有一条线索的故事,但是不拖沓不突兀,才是高手),但是要说真的配不上,那也未必。

  《爸妈不在家》影评(七):牵挂是以家为圆心,自由为半径画圆。

  很久没写观后感了,因为自己文笔过于稚涩,完全无法称得上写影评。看完影片,首先感慨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背后的创作者导演和编剧。影片的喜剧冲突和起伏拍摄的非常控制,但情绪感染力特别强,首先想到的是许鞍华的电影《桃姐》。

  影片看似波澜不惊,但是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TERRY虽然是为了自己家庭生活在外奔波讨生活的佣人,但是主人家的生活未必比她的好多少。从一个微观讲诉了当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的这些国家影响有多严重,现实的无奈使得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不得已请了菲佣,最后因为没钱无奈辞退了菲佣,人终究还是敌不过环境。

  一切戏剧性冲突的起源点都来自于小孩,当小孩打破可乐杯跑回家买彩票的时候,被深深的感动,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不仅仅在于亲情,而在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情况下,对彼此情谊的珍重和付出。曾经不羁的调侃说菲佣头发很臭到最后强行剪下头发做留念,我想这是小孩内心深处最大的情感起伏,电影对情 这块的处理非常干净但又极其细腻。

  电影名字是爸妈不在家,可是影片中的男女主人每天都在家,其实这也表达了导演的人文关怀。压力巨大的现实使得每个成年人都为了生活成日奔波,城市的高楼建设得越来越多,但更多的是孩子在钢筋混泥土的紧箍咒,只能通过故意破坏式的调皮才能引起家人的关心。可能父母每天都在家,但缺少了一家轻松愉悦的其乐融融,心中从儿时起就有种父母不在家的孤独感。一座座房子徒有家的外表,没有家的实质。同样的,农村也建起了很多级几层楼的别墅型新房,但是每年抛去年底,平时回去,很多新房子门都是锁着的,没人居住,因为父母都不在家在外打工,只剩下在落后学校上学的留守孩子和习惯于旧居的留守老人

  如果可以,我们宁愿生活中不存在牵挂,而是每天的相聚齐乐。但是现实的残酷逼迫大部分的我们每日为生存所累,很多东西想得却不可得。或许在别人眼里有牵挂也是幸福的,因为牵挂是牵挂是以家为圆心,自由为半径画圆,这个圆是时刻画在自己的内心里。

  《爸妈不在家》影评(八):一点碎碎念(初稿)

  爸妈不在家的导演陈哲义23岁就带着片子闯入戛纳,30岁伊始就得到戛纳的最佳处女作,很难让人不用“宇宙之光”来形容这位新加坡导演。

  从个人角度来说,看这个类型的电影总是避免任何符号学或者学术性地阐释,不可避免,在这部电影中存在很多匠气的地方,比如丈夫去卖车,的时候车子从那里开始落下,设计的痕迹过于重,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这部电影。

  据新闻说李安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同样和李安遥相呼应的香港导演许鞍华也必然对之青睐有加,在对传统中国人的刻画,上面两位导演必然对技法都安然于心,从隐忍沉默到可爱的虚荣和家族意识,传统中国人的符号性的形象如果不是被建构起来的,也是某种共识,《爸妈不在家》也都运用到了上面的几个元素,时代是很坏的,而个体的人在这之中会是是什么反应呢,其实说是中国人对照本片的确是个错误,因为片中的女主角是一个菲律宾的佣人,爸妈不在家这一标题一指片中男孩的父母不在家,另一则指来自菲律宾的佣人,作为一个十二个月大的母亲也同样是不在家的,而这一切皆源于时代的糟糕,这也就造成一个深刻的错位,这个新加坡的男孩似乎成了这个菲律宾女佣的孩子。而在其中需要矫情的地方其实还有,一个十二个月大的孩子和一个十岁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疏远,在她们以后她们的成长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本心理学家们会愤慨地指责,孩子的童年需要母亲的陪伴,但是这有什么办法?

  导演很用心地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现在也会看到的场景,坚持不懈的成功学,似乎是我们现在生存社会必然有的重要元素,还有我早就听说过的鞭刑,所以说这部小格局的电影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社会,以及在社会动荡之下的人的生存状态。

  电影从危机开始,到生命诞生,留给人们以一种怪诞的希望,而这中间最能保住这个固有家庭还是他们本身的爱,妻子爱丈夫即使丈夫失了业,也就是说在这种叙述故事的结构之下,这种怪诞的希望感很可能是有一点虚浮的,因为在这个悲情浪漫的叙述之下是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那种故事走在同一个轨道上的,它可能让你相信希望,但是它没有告诉你,当母亲生了孩子,当白雪公主和王子结了婚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当然这部电影的重点完全不在于我们要担心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做,而是知道,他们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因为这个家庭的隐忍和坚强都会让他们在社会大背景下继续下去,亦如笔者所知,新加坡的社会福利很好,全名禁烟,经济平稳,现在的新加坡几乎是不需要心理医生的。

  电影中的关于成功学的那个线索中展现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悖论,当一个骗子成功学大师来向我们传授成功学和希望的时候,当他被证明是骗子的时候,他所关于成功的口号还是假的吗,比如片子中间的那就“希望就是自己”,当你不再是真实的了,我的希望还是我自己吗,又或者个体要怎么面对这句话。而当我们反观我们的社会,当各大书店都在积极经营成功学的时候,而这种虚假的感觉很难以被证明是虚幻的。大多数情况之下我们宁愿相信贩卖希望的人也不愿意相信真的能给我们好处的人,好处只是暂时的,而希望却是永恒的。

  当谈及我为什么会毫不犹豫为它打五分的时候,我自己的理由就是,相比于太过于传统和黑暗的电影叙述,我更喜欢这种带着一点希望的东西,它能让我不那么悲观,也可以让生活可感,我提醒自己要远离蔡明亮式的冷漠,在蔡明亮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物无穷尽地梳理,也因此被戏称为自恋的蔡明亮,所以当我看到杨德昌的《独立时代》的时候,不禁叫好,一部对蔡明亮的深刻结构,一个是灰色的表述,另一个则是絮絮叨叨地贩卖希望和对生活重新定义,所以说在需要蔡明亮的时候我们也深刻需要杨德昌和陈哲义。

  《爸妈不在家》影评(九):坚持是最大的叛逆

  《爸妈不在家》摘下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时候,外界舆论皆是一片哗然,名不见经传的新加坡电影竟能打败《一代宗师》等大片斩获此奖,怎么想都有些不可思议吧,最初,我也以为是评审团在同情新加坡的电影事业想要给他们一个安慰和肯定,直到看完这部片子,我终于被它的天然和纯净深深折服。

  《爸妈不在家》的剧情非常简单,用简单视角讲述了金融危机时一个小家庭的变迁。按理说,这种大环境下的家庭伦理片,是很典型的日本以及台湾电影擅长的领域,可日本家庭片,从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到山田洋次,总有一股子似水流年的绵长和精致;台湾家庭片,从杨德昌吴念真到侯孝贤,都很难摆脱旧时代的地气;而当家庭片漂流到到了新加坡,它就变得……等等,新加坡也有家庭片?

  是的,没有,新加坡这个小国家,生活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娱乐产业虽然还不错但电影业却永远长着杂草,据说现在每年拍摄的电影不超过十部,其中又以喜剧片为主,辅以其他类型片,譬如恐怖片,而真正的剧情片、日常题材片,他们是没人拍也没人看的,在新加坡国民的心里,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我们过的就是生活,谁还要去大荧幕上看普通人的生活?

  越是这样恶劣的环境,陈哲艺的坚持就越是难能可贵,也正是没有前人借鉴,我们所看到的《爸妈不在家》也呈现出了独特的味道,它清新纯美,却不似《莉莉周》日系森女风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它平实自然,却比《一一》更多一分对摄影的在意和雕琢,它节奏不快,却比《东京家族》显得紧凑,起承转合完整而丰满,它故事简单却讲述精致,它拍摄手法不高明却功底扎实,手摇平移完成度都极高,最重要的是,整部电影都充满了自信的把握和淡然的反驳,那一家人虽然最终向生活妥协,但他们的羁绊更深更沉,也更张显出对时代变迁的不甘。

  戏里戏外,我都喜欢《爸妈不在家》,它既讲述了平凡人的卑微,也没有忘却小人物的自尊。

  其实像我这样缺乏自信的少年真是打从心底佩服像陈哲艺这样可以不顾旁人眼光尽情活出自己的人,我曾经对学弟说我享受背单词,因为这世上努力了却不一定有回报的事太多,而背单词是那种你背了就有收获、一分努力就有一分回报的事,有这样的好事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去做它?可在新加坡拍这样题材的电影是否能得到回报毫不确定的时候,陈哲艺依旧能够坚定向前,哪怕压缩成本也要完成这样一部作品,他凭借的到底是对电影的一腔热爱还是已经不能回头的几声无奈?

  奇葩。

  把一件平凡的事能坚持至极的人都是奇葩。

  我曾经很怕做一个不同于“正常人”的人,吊车尾会被老师重点关注,排名太靠前同样拉仇恨,所以总想着凡事差不多就好。可高一的时候我遇到一个语文老师,非常喜欢我的文章,周记也好、考场作文也好,她一篇不落地把我的文章读给大家听,我的心态却从最初的开心和得意渐渐演变成一种压力,生怕哪周老师不读我的文章。于是我“叛逆”了,故意把文章写得很烂,希望老师不要读出来,以此砸掉我写作小能手的招牌,反正因为是故意写烂所以我也不会难过,再之后万一写得不好老师没读,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跑来问我这次作文为什么没写好。

  但我故意连写了三周的烂作文依然全被老师读了出来,我终于确信这老师看重的不是我的文章而是我的名字,所谓被老师偏爱对我来说真是一件让人如坐针毡的事。

  我不知道陈哲艺是不是曾经也有与我相似的经历,但现在的他显然比我厉害得多,至少当他想拍一部电影,他不会去在意新加坡有没有这样的题材,或是这部电影有没有受众,他在意的,无非是自己想不想拍,想拍就拍,国内不能上映就去国际上兜一圈,得不到票房就揽一堆奖——甚至不拿奖也没有关系,拍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可也很容易想见,陈哲艺拿着戛纳金马奖,成为总理点名表扬的民族英雄背后,也必然承担了许多压力,他那读着经济学博士、拿着高他N倍工资的妻子,新加坡评论界的一致不垂青,电影届对他的菲薄甚至排挤都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东西,坚持自己心中的事,或许刚开始能被鼓励,可久了,就会变成对时代的叛逆、对传统的冲击。

  就算是善良的人,太过于坚持走自己的新路,也会让一部分老人终有一天无路可走。

  因为,坚持是最大的叛逆。

  所以,扛过来了的陈哲艺大抵是个有着大心脏和绝对自信的人,尽管他看起来那么谦和那么温顺。

  其实,在故意连写了三周烂作之后,我就认清了被老师偏爱的残酷事实,也终于收敛了任性,悄然回归,开始写符合自己水平的作文,不再去在意老师和同学的评价。

  而很奇怪,因为我是从全市最好的初中(那种大神初中也算半贵族的吧)考来这种城乡结合部的高中(同学综合能力很差,作文更是从来不受重视的东西,数理化是王道),同学对我的作文啊成绩啊多少都带着仇视,可后来我不断写着自己的文章读着各种书籍,秉持着“奇葩也要有奇葩的骄傲”之类的信念,他们的态度也就有了转变,譬如老朱会在每次考试前拿我的周记本全部研读一遍,飞磊哥蛤蟆也变成了很好的书搭子。

  或许再简单的事坚持久了也会成为叛逆,可只要坚持得再久一些,叛逆就会屹立在牛A与牛C之间。

  如果你问我,怎么评价《爸妈不在家》,我会告诉你,单从电影的角度看,它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家庭片,它故事真诚,技法纯熟,情怀也依稀可辨,而再配上一点新加坡电影业悲戚现状的烘托,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正屹立于牛A与牛C之间。

  《爸妈不在家》影评(十):大时代与小人物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为赤道国家新加坡增加了几重焦躁不安与饥渴难耐。一个普通的华裔家庭,父亲失业,母亲被成功学洗脑,股票投资又赔上了100多万。

  这是当时新加坡全国的缩影。面对金融危机,人们的信心崩塌了。为了照顾孩子的教育,女主人请了一个菲佣。菲律宾女人泰利,为了赚钱养家,替吸毒的丈夫还债,孤身一人来到新加坡当女佣。她做得一手好菜,还会开车,她也曾经割腕自杀未遂。

  一个名叫许家乐的男孩,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冲突下,却在泰利身上学会了关心。

  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关系,是文艺作品最难处理的架构。但在这部影片中却糅合得如此精妙,当然也少不了电影镜头处理的独特优势。每一个镜头、色彩的处理都能看出导演的用心,仿佛能够嗅到新加坡空气中的海腥气。

  庆幸的是,新加坡成功渡过了难关,家乐也在与泰利的交往中学到了不少。1997年的新加坡,充满了如同家乐一般青春期的懵懂、恐惧、冲动。“爸妈不在家”,当一个国家失去了经济支柱和政治信仰,我们作为公民,又该如何安身立命?

  我能够肯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爱与被爱”,“相遇与感恩”的故事,它背后有更重要的命题。或许是“重生”(rebor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