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虔诚的鳏夫》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10篇

2018-05-20 20: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10篇

  《虔诚的鳏夫》是一部由迪德里克·埃宾厄执导,东尼·卡斯 / 雷内·凡特·霍夫 / 波吉·弗兰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一):关于在孤独挣扎的老男人

  1、从豆瓣网取得的免费观影票,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到芳草地中心的卢米埃电影院芳草地中心略微惊艳

  2、在候场的时候,意外的碰到了影片的制片人、导演男主演,是来参加放映完后的影迷见面会的。他们坐在观众席上,很认真的看完了整部影片。

  3、影片冷静却不枯燥,晦暗但不晦涩荒诞但不荒谬。从第一个追拍后背漫长镜头开始,充斥全片的是两位老男人的孤独,以及他们对这份孤独的抗拒,虽然从外人角度来看,是用一种怪异结合方式

  4、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影片结束后,有影迷问导演,说在荷兰这样一个超级性自由开放国家为什么一部同性恋电影还能获得巨大成功,然后导演明确的回答,这其实并不是在讲同性恋。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二):我想做另一只羊

  又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这不是一个讲述主角如何变成同性恋的故事

  这是一部会温暖人的电影。

  一开始你会感到压抑,但是当故事慢慢发展,你会发现我们内心最大的不堪是如何面对自己

  那位异于常人的人对人并不敏感,但是对于羊,他却愿意抱着整个羊,学羊叫,这是人和羊的本质对比,羊是纯粹的。

  电影的主题特别大“同性恋”。这个意味着我们要审视自己,而不是去审判别人。

  电影中每个星期礼拜教堂人们祷告忏悔感恩,可是这些并不是让人能从自我总走出来,只能更加走入自我压抑的循环,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原谅,可是真的原谅并不是寄托于第三人,而是对于自己的真实的面对。

  羊,不同于人。那人学的羊叫,每一声都是如此真实,让我从声音中听到了最纯的声音。我倒是觉得车祸让他去掉了一切,这才是真正的他,他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另一种生活

  我不知道如何去学羊叫,不如做一只羊!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三):当我们谈论同爱时我们在谈什么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一个刻板精致中年人的无趣生活(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德国电影)。事件的开始源于中年人的“守规矩”,他认为流浪汉“用汽油桶骗人给钱买汽油”是错的,于是要求其偿还。结果他让流浪汉干活(除去门口路上的杂草)来偿还。在劳动之后,他与流浪汉和解,并且让流浪汉住了下来。

  为什么呢?镜头继续跟进,他替流浪汉梳理整齐,带他去教堂礼拜。教堂里唱的圣歌也说了:给没有粮食的人饭吃,给没有衣服的人衣服,给流离失所的人住处,他收留流浪汉是因为上帝要求他这样做的。

  但是为什么流浪汉的衣服会这么整齐呢?这里故意留给了观众疑惑

  在屋后的小木屋里,他打开尘封已久的箱子,里面有很多粉色东西。他从里面拿出一个皮球和流浪汉玩起来。在这一刻,画面变得明快起来。他带流浪汉去超市,因为流浪汉模仿羊叫逗乐了小孩,得到了生日排队上表演机会

  到这里,观众对主角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中年丧偶丧子的鳏夫。然后他自己说了,他之所以要接下表演的机会,是为了攒钱重游当初向妻子求婚的地方,那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他要做点什么来赎罪。

  精神失常的流浪汉穿了他妻子的衣服,被一群小孩子欺负,其中一个小孩冲着主角骂“同性恋”,主角瞬间一怒而起。

  在成功地表演之后,教会介入,上门教育牧师坐着主人站着完全逆转了主客关系,也再次强化了宗教统治力。但主角坦荡荡,所以无所畏惧,表演在不断继续和进步,他开始咨询旅行社规划出行,并且说明了是两个人一起,毕竟钱是两个人一起赚来的。回家后,房子上被喷上了罪恶之地的名字。他再次一怒之下,决定要把流浪汉注册到他的住处,名正言顺地让流浪汉住下去。

  但是通过户籍管理处,他得知了流浪汉的名字和住处,于是不得不拜访。原来,流浪汉是有家的;原来,流浪汉擅长模仿各种动物叫声,是因为家里养着各种动物;原来流浪汉衣衫整洁,是因为他有一个温柔关切的妻子。

  通过与妻子的对话,流浪汉的故事终于被补全:流浪汉之前热爱旅行,后来出了车祸,虽然奇迹般生还,但神智失常了;经常从家里跑出去,从看护所跑出去,这就是影片一开头流浪汉来到主角家附近的原因

  把流浪汉留下,主角回家,清洗了墙上罪恶之地的油漆字,然后去了同志酒吧。他在困惑到底什么是同性恋吗?他只看了台上高歌的人一眼,就仿佛身体不适一样地逃了出去。人生之中受到那么多的信仰教育,不会这么简单就被摧毁。

  然而流浪汉再次找上门来了,依旧是衣衫整齐。而他敞开的饼干盒一如他的胸怀,完全地接纳了他。对比之下,流浪汉初次上门时,甚至教会上门时,他都只吝啬地给出一人一个。

  牧师的质问,流浪汉的妻子登门,通过对话再次补上了主角的人生拼图:他清苦的生活,是他一手造成的:儿子被他逐出家门,妻子则死于车祸,致死不肯原谅。而流浪汉的妻子则拿出了他们一半的积蓄鼓励主角完成旅行。

  仿佛从中得到勇气的主角,让流浪汉换上亡妻的婚纱,带流浪汉去教堂“结婚”了。倾盆大雨中,牧师也出现在教堂,大声指责。而此时主角已经不再畏惧宗教约束大胆地回问:我终生侍奉上帝,上帝又给了我什么呢?家破人亡吗?而在之后的促膝酒谈中,主角也终于发现,代表信仰的牧师,终究连他自己都无法救赎。而牧师如此痛恨同性恋的原因也通过暗房的照片透露:他才是那个以同性之情爱上流浪汉的人(又见“恐同即深柜”,请允许我做个鬼脸)。

  主角约流浪汉的妻子一起,再次前往同志酒吧,在长久的凝望中,观众终于读懂了:小木屋里的粉色物品,是因为他的儿子是牧师口中“不健康”的同性恋;而他来同志酒吧的原因,是因为台上闪耀的歌者,正是他“声音如天使般”的儿子。

  故事的最后,主角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带着流浪汉来到了他心中的圣地;而在酒吧歌者的呆视和主角的喝彩中,父子之间的隔阂终于和解。

  故事非常巧妙地解构了同性关系,来阐述“同志亦凡人”的主题:在性的吸引之外,只不过是两个人正常的吃饭起居,日常生活;什么事情都没有做错,却被他人指责原罪,这种荒谬与无理,当降临到主角身上的时候,他才觉醒到这正是他对儿子做的事情。而流浪汉的妻子则成为了一切同志人群家人理想化身:若你留不住他,你要做的,不过是允许他自己去寻找让他有归属感的地方,并且“时不时来看看他们”。

  电影之外:

  主角的两人之行要940欧,不过是万把块钱;按照主角平时买菜买酒的钱,按理说不是个大数目啊……不过我想了一下,也许从品质来看主角吃的是相当于上海城市市里贵的要死的进口有机蔬菜,但对人家来说只是小区门口的菜市场吧……

  另外,片中出现的钟表电话酒瓶车站牌等等,无处不透露着包豪斯的气息,果然西欧就是毒啊……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四):虔诚的鳏夫

  该片讲述一个鳏夫收养了一个精神有问题的流浪汉,并由此引出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于2013年2月7日在荷兰上映。

  精神异常的席欧的到来打破了鳏夫生活的秩序,也给鳏夫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从此鳏夫就开启了与生活斗争的模式

  周日是去教堂做礼拜的日子,鳏夫与席欧却接起了给小朋友过生日生意,而且大获欢迎

  他们不惜邻居们鄙夷的目光挑战着宗教教义,鳏夫同时也与自我的内心做着斗争。

  两位老人的相伴即自然平和,随之生长出了爱意,这种爱意是宽容圣洁的爱,是朴实无华的爱,是陪伴、是相守、是温暖。

  夜晚他们冒着大雨到教堂举行了婚礼,发誓从此彼此拥有

  他们征服了马特洪峰,他们会心一笑,紧紧相拥。

  让鳏夫一直无法释怀的是曾经因为同性恋而违背宗教教义,被自己赶出家门的儿子。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79:50秒处,迎来了影片的高潮,鳏夫的儿子结束了演唱,鳏夫起立为儿子呐喊。

  影片中所有的谜团好像都在这一刻彻底展开,鳏夫的感情也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影片模式低开高走,影片主题在最后得到了完美升华,观众们也久久不能抚平澎湃的心情

  影片的叙述前呼后应,手法细腻,因而获得多项电影奖项,也为世界电影史上增添了新颖的一笔。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五):一部充满各种话题元素,可以有各种解读的好电影。

  很有意思一个故事,我想这位父亲fred应该不是gay,无法接受儿子是gay于是把儿子赶出了门。后来遇到了一个迷路的人Theo于是收留他。和他结婚或许是想理解儿子,又或许是对妻子的思念。Theo和fred妻子Trudy都是因为车祸,fred会不会在想Theo是Trudy灵魂附体。Theo根据IMDB上的介绍,他是一个精神年龄大概只有五岁的成年人。fred照顾Theo就像照顾儿子一样,教他用刀叉、教他如何进餐、教他踢足球,看见欺负Theo的小孩立马挺身解救,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会做的事情。这真是一部充满各种话题元素,可以有各种解读的电影。而影片的主角是与社会脱节的中年男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同志等边缘人。这充分说明了导演对特殊群体关注,影片借用了中年大叔荒诞的自我救赎之路,完成了对宗教,偏见以及病患的宽容,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地方。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六):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昨天晚上打开窗口开始看这部据说2013好评如潮的电影时,我原本以为是又一部艺术无聊的欧洲小清新。但看到最后十分钟,我彻底被这部电影征服了,也明白它为什么会得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我能想象出放映厅里字幕升起时,掌声热烈、眼含泪水的观众,也承认即使是文艺片,中国也很难也有导演能拍到这样的水平

  中国文艺片导演很多都自诩清高,觉得禁片、无聊的片子、大家看不懂的片子就肯定是好电影。而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最基本的,是它讲了一个故事(诗电影和哲人导演例外,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如果故事没讲好,再多的道理也是白搭。这部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就在于导演用最少的材料讲了一个好故事。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形容出这部电影被改编上话剧舞台样子:只有两个演员,简单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个几乎没有对白简洁场景转换——小区、公共汽车、教堂、超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保守欧洲小镇的浮世绘。永远背景中回响的巴赫,简直像是中国画中的白描,截取精华,忽略不重要细节,让我回想起那个曾经住过半年的,看起来什么都免费,但其实什么都没有的北欧社会。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环境中,却有一个好故事在。故事好在导演极擅长抖包袱起承转合,每一笔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每个情节皆有作用,每个伏笔到最后均得到了解释。看到最后十分钟父亲走进酒吧,鳏夫看见了马特洪峰,所有的疑问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解释,所有的情绪都被调动到了高潮,就像听京剧时拍案的一个“好”字。故事更好在,它关注的不是宗教,不是同性恋,不是各种噱头,而是单纯的人的情感,人与人的互动信任与人生。一个不谙世事的外来者闯入了一个鳏夫的家,闯入了他一尘不染的宗教生活。但这看起来不搭嘎的两人互动,竟然瓦解了鳏夫的精神世界,并使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导演对人生的解读。

  一共八十分钟的电影,导演说了两个层面上的好故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七):《虔诚的鳏夫》:荒诞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是部小清新的面子深刻主题的里子的电影。明媚的荷兰小镇,干净的画面,娓娓道来的却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摒弃了已往小清新影片对准多愁善感年轻人,本片侧重讲述了中年男人的不很光明的生活,寡居的弗瑞单调乏味的生活,机械的吃饭睡觉,按部就班,受戒般的清贫生活是对自己的拷问亦或是惩罚。直到生命里冒出了神经失常者席欧,这个略带神秘感人物搅动了弗瑞平静生活的水面推波助澜将这个温情但绝不矫揉造作的故事慢慢漾开。

  影片采用了双线叙事,弗瑞现在与席欧的荒诞遭遇是明线,弗瑞早年的悲伤往事是暗线。明线的叙事采用经典顺序手法,摄影机里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的捕捉,促成了观影者对造成弗瑞如今惨淡生活状态原因的找寻,于是乎弗瑞早年间的丧妻弃子的经历逐渐浮现出了水面。

  对着时钟准点吃饭前,弗瑞必定双手合十祷告一番,然后看看饭桌前墙壁上挂着的母子相片,然后吃饭。这就说明弗瑞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母子相片也表达了弗瑞对妻子儿子的想念。弗瑞在每个周日会和小镇里的其他居民到教堂礼拜唱诗,点明了弗瑞的宗教文化方面的生活环境。席欧的出现是个意外,无辜的眼神,邋遢的外表成功的博得了弗瑞的同情,甚至为他提供食宿。严格的管教使得席欧对弗瑞产生了依赖,席欧慢慢模仿着弗瑞的生活方式,但他对于提问只能回答:“是。”两个人的共同生活总是会发酵产生不明的情愫,弗瑞叫席欧穿上了妻子的衣服,意乱情迷,却也戛然而止,而懵懂的席欧完全不知所措。

  弗瑞第一次惴惴进入某gay吧,听到歌声后落荒而逃,设计了一个悬念。当遇到了席欧的妻子时,从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窜出影片的暗线:弗瑞发现自己儿子是同性恋,而且他们是虔诚的的宗教徒完全不允许这等道德败坏的事的发生,他怒不可遏,将儿子赶出了家门。妻子的车祸,影片中没有具体的描述,我猜想是,妻子对丈夫的行为不满,泄愤开车出去导致车毁人亡。而这些无疑加重了弗瑞的罪恶感,影片中弗瑞多次凝视母子相片的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此,弗瑞郁郁寡欢,过着寡居的生活,从他与邻里间的关系来看,他过着自己封闭世界的生活。

  然而,戒律般的严苛生活无疑没有给弗瑞带来救赎。而完成救赎这一导演命题恰恰受精神病者席欧的催化。从席欧身上,弗瑞重新找到了牵盼,也找到了去马特洪峰的理由。影片中,弗瑞第二次到gay吧观看儿子的表演是两条线索的交汇,也达到了影片的高潮,直到那一刻那一声呼唤,中年男人才得到了自己的救赎。影片的立意不仅是救赎一个中年男人,导演更想表达的是对宗教信仰的拓宽,以及对同性恋人群的宽容与接纳。

  影片对于车祸有特殊的处理方法,我想是导演故意而为之。弗瑞的妻子死于一场车祸,席欧同样经历一场车祸,却奇迹般生还,但是导致精神异常。诡异的是,影片中曾经深爱妻子的两个男人,弗瑞以及弗瑞当年的情敌都同时爱(这里暂且用“爱”这个词,因为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词了)上了席欧,而从弗瑞及情敌的表现来看,完全可以断定他们百分百是异性恋。我经不住联想,车祸是同时发生的,而妻子的灵魂转移到了席欧的身上,因为影片中有这两个男人将席欧看作弗瑞亡妻影像的暗示。然而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这种灵异的桥段太过违和,我也不建议这样解读,只能理解为是导演让观影者看完后能回味和思考电影。片中还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就是,到底弗瑞对席欧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弗瑞是坚定的异性恋者,同时又将席欧看作是妻子的在世(从把妻子的衣服给席欧穿可以看出,最后登上马特洪峰的登山服也是妻子的,片中有过照片提示),这些都是值得探讨交流的地方。

  影片的主角是与社会脱节的中年男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同志等边缘人。这充分说明了导演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影片借用了中年大叔荒诞的自我救赎之路,完成了对宗教,偏见以及病患的宽容,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地方,所谓四两拨千斤,不过如此。

  影片开头出现了巴赫的名句:“它并不难,你只需再合适的时间按下正确的键。”影片通篇采用巴赫作为背景音乐,与影片的气质无比契合。

  《虔诚的鳏夫》英文片名是matterhorn(马特洪峰,阿尔卑斯山脉最美丽的山峰),傍着弗瑞儿子演唱的this is my life,弗瑞与席欧登上了马特洪峰,看着绝世的雪景,他们相拥依偎在一起。画面如此美好,相信你也会感动的。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八):平静却不平淡的爱和电影

  不喜欢用“同性”这样的标签去定义这部影片。

  影片以Fred乘坐公交的画面为开头,公交车上也只有他一个人。后来,变成了Fred和Theo两个人坐着公交来来回回。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没有过多的悬念,我却忍不住想看到最后,这样安静和谐又温暖的气氛,让我深陷其中被深深感染。

  从前,我不懂为什么男人会喜欢上男人,女人会爱上女人。引用一句已经说烂了的话,爱就爱了,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当我一直疑惑爱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有一天我再次从两个人变回一个人的时候,我懂了。最重要的,不是他让你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不是他让你有数不完的惊喜,而是他就真实陪在你身边,一起吃饭一起逛超市,一起去做想做的事。是谁告诉我,当一个人的时候,连快乐和难过都变得很假。

  所以当影片最后,Fred终于到了当年他向她妻子求婚的地方的时候,with Theo,他们相拥在一起,我更加确定爱情就是两个人的心彼此相依。

  我很喜欢片中,Theo几次告诉别人“我们结婚了”的小情节。在他车祸后精神失常的世界里,一切变得单纯幸福很多,爱就是爱,无关乎性别。而Fred从一开始对Theo的暴怒(Theo对他的情敌说“我们结婚了”之后,Fred扇了他一巴掌;那些高中生说他是同性恋,Fred直接冲上去掐住高中生的脖子),到后来带着他去教堂,在神的面前对他许下承诺,他渐渐去接受自己的感情,完全接受Theo的陪伴。

  Theo是因为车祸才变得精神失常,Fred的妻子也是因为车祸才丧生。他的妻子原来是另外一个人的爱人,Theo的出现,再次同时成为这两个人的寄托,也许,这样的安排不只是巧合,更是另一种冥冥中注定,虽然只存在在电影里。

  如前面所说,虽然影片的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但还是有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巧妙。比如,Fred这样一个对主虔诚的人,后来却放弃礼拜天祷告,去表演赚钱。看着衣食无忧,将赚来的钱悄悄放进盒子,盒子里原来却只有几张纸币。直到后来Fred把钱取出,去旅行社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他是想存钱去他和她妻子定情的地方。

  突然有些写不下去了。我只是单纯地喜欢这样平静却不平淡的电影,真实不造作却让人有小惊喜。比起那些夸大化情感的电影,这部片子赢太多了。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九):他们

  二位大叔的感情是什么性质,我觉得定不定性都没关系,描述的话,就是他们在一起很和谐。感情是什么?曾经看过一篇描述感情的文章,里面说感情归根到底是一种习惯,当你习惯了对方的存在,感情的纽带就建立起来了。

  故事在小镇上展开,教堂是小镇居民重要的生活元素,在这样一个将灵魂交给教堂保管的地方,一个独居的中年男人收留了另一个迷路的大叔,Fred一开始像训儿子一样教Theo干活(名字没弄错吧),慢慢的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教他表演,当成为小镇公敌的时候,Fred的表现体现了“好男人”本质所在,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以一挡百,直到Theo找到了家,他选择了逃跑,那一刻他被孤独扼住了喉咙,离开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一瞬间的孤独我们总能或多或少的体会过,这种孤独不存在于我们独处时,而是爆发于一切都与我无关时,于是Fred回归到了原本一切按部就班的自己。这里不得不提Theo的妻子,其实我很想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撇开了一切我们原本能想象到的前奏,直接切入正题,把老公送给了Fred照顾,而且还拿出了一半的积蓄让他们去爬山(这是要离婚吗?),既让人感觉她是深明大义,又有点目瞪口呆,也许背后的挣扎我们看不见,好了,回到两位大叔身上......Er......后来他们就幸福的在一起了,跟童话里一样,但是导演突然穿插了Fred的儿子,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前边一直以为Fred的妻子和儿子都不在了,原来Fred不是单身,当然这点穿插也让Fred逛夜店有了个说法,要不然那不是一般的突兀,但是儿子的部分总让人觉得有点多余,一开始导演激励塑造了一个孤独的生活极为规律且看上去有些固执的老Fred,这样的设计外加后来对抗小镇已足够体现出一个完整的形象,特别是遇到只有“YES”一个回应的Theo,整体的框架已经比较完整了,也许儿子的作用是为了让Fred推开Theo的拥抱有个解释,但是不妨和《当我64岁》做个比较,同样的结尾,同样遇到阻力,但是在64岁中,当出租车走远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两颗孤独的心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在本片中,我们看到的是Fred最终和儿子冰释前嫌,一样很温馨,但是最好在剪辑上改变一下。

  本片是在时光网上看了影评才找着看的,喜欢这种“与世隔绝”的电影,主线总是慢慢展开,能看完这部电影的同学必定不会手持爆米花,节奏在这部电影中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就像听别人讲故事,你讲我听,我们共同见证故事的发展。

  最后说一句,Fred长得真像弗格森。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十):《虔诚的鳏夫》:好基友必须一辈子

  有个词叫鳏寡孤独,泛指所有老弱无依的人,其中的“鳏”,与“寡”字相对,指丧妻或无妻的中老年人。鳏夫的生活乏味而孤独,吃穿住行都严格按规矩来,甚至连吃饭都要在每天同一时刻开始。没有家人,他只能每天对着亡妻和儿子的照片,在信仰的庇护中虔诚的过活。一天,镇上来了个精神失常的流浪汉,鳏夫竟然收留了他。流浪汉不讲任何规矩,但却很乖,无论鳏夫因为他的不成体统多么严厉的训斥他,流浪汉总像小受一般跟在鳏夫身后。

  一对好基友自创了动物口技表演,深受小朋友欢迎,于是他们走上了在各种小朋友生日party上巡演的道路。每个早晨,他们都会迎着穿灰黑套装的上班族们逆行而上,在人们的非议和侧目中直线向前。

  精神失常的流浪汉不受世俗礼数的约束,而是像个孩子一样,单纯的把鳏夫当做至亲,甚至在鳏夫回忆起他向亡妻求婚的情景时,流浪汉直接接着他的would you marry me?说了yes,I am。于是,他们俩就真的像过家家一样穿着西服和婚纱在雨夜跑去教堂玩结婚游戏了。

  影片从头到尾贯穿着巴赫的钢琴曲,加上柔美祥和的荷兰田园风光,安静,缓慢,刚好与沉默的鳏夫在宗教阴影笼罩下的小镇上经历的艰难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在世俗眼光的刻薄挑战中,鳏夫在同性恋酒吧被儿子的一首《It's my life》解开了心结,最终两个男人在雪山上用力拥抱,两个孤独的灵魂终于老有所依。

  虽然是“同志亦凡人”做的字幕,可电影却并没有给人同志电影的感觉,比起张国荣和梁朝伟在《春光乍泄》中的炽烈,鳏夫和流浪汉之间更像是一种超越爱情和友情的相濡以沫。尽管流言凶猛,但与其谨小慎微的了度残生,倒不如坦然的与流浪汉相携。接受命运,顺其自然,才是正确的选择,而爱情,婚姻与家庭,本就该以相知相伴为最终归宿,无所谓性别与规则。(文/宋小卡)

  http://ent.163.com/13/0805/08/95GIJLGS00034R78.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