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者》的观后感10篇
《解放者》是一部由阿尔贝托·阿维罗·门多萨执导,埃德加·拉米雷兹 / 玛丽亚·巴尔维德 / 伊万·瑞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放者》观后感(一):缺乏历史认同感。和我们的思想是两个世界。
在我们眼里,这样功勋能力的将军完全可以自立为王,或者成为军阀,何必经常被人关押,最后还死的不明不白。
玻利瓦尔1783年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早年丧失双亲,被亲属抚养成人;青年时去法国、西班牙学习,1807年回国参加领导委内瑞拉的独立战争,1811年委内瑞拉宣告独立,玻利瓦尔成为革命军的一员,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灭亡后前往卡塔赫纳,1813年回国再次解放加拉加斯,建立第二共和国,次年第二共和国覆灭后被迫出走牙买加,1817年再次返回委内瑞拉,建立第三共和国,1819年进军圣菲波哥大,宣布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并担任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总统,1821年重新攻占加拉加斯,彻底解放委内瑞拉,随后挥师南下,陆续解放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并担任秘鲁、玻利维亚总统,1826年回国,正式行使总统职权,1828年奥卡尼亚国民大会上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同年8月宣告自己为独裁者,任内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内部矛盾重重,政治并不稳固,1830年4月因未能维护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内部统一而辞去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总统职务,同年12月17日在圣玛尔塔因病逝世。
《解放者》观后感(二):观后杂感
玛利亚瓦沃德很喜欢。
制作倒还精致,但是人物刻画确实缺乏张力,后期有一味圣人化的嫌疑。
战争场景过于符号化、宣传画化,都到决定性的重要战役—夺桥了,居然还没有像样的火力,而是靠刀枪棍棒。人海战术也显得很无脑,好歹有点战术策略呀~虽然知道导演想拍出那种类似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面感,但是人家打仗明明不是这样的好嘛。。。
另外,感觉对历史的还原不是很精准,历史脉络理得也不是很清。玻利瓦尔最后是在辞职下野后南美政局的动荡中死去的,而不是进一步远征中死去的。苏克雷在内纷中遇刺,也不是死于进军途中。
最后也得说,玻利瓦尔确实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含悲情。他致力于整个南美的联合,无奈外部的文化环境并不具备(南美缺乏统一联合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离心趋势较强),大哥伦比亚很快四分五裂了,南美也依旧动荡积弱。
《解放者》观后感(三):让历史的归历史,戏剧的归戏剧
满怀崇敬之心看完,毕竟玻利瓦尔是历史书中的一位要客。嗯,全篇展现了南美的风光,展现了富家子玻利瓦尔浪漫的革命生涯,甚至有野合的镜头予以佐证,但是感觉人物性格的刻画不足,政局的复杂没有表现出来,全片以玻利瓦尔的被害草草结束。
对了,八卦一个,查韦斯在2010年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掘开了玻利瓦尔的坟墓,并在国家电视台展示了这个独立的象征者的头颅。但是2011年发布的调查结果证明,这位委内瑞拉领导人的猜想是错误的。专家们的确发现了一些有毒物质,可能与玻利瓦尔的死亡有关,但是同时指出,这些毒素可能来自药物。“我们不能确定玻利瓦尔是死于非自然因素或蓄意投毒。”委内瑞拉的副总统解释道。但是查韦斯依然不为所动,他依然坚持说“西蒙·玻利瓦尔死于他人之手”,虽然他也同时承认,他“并没有证据”。
《解放者》观后感(四):谁是我们的Libertador?
玻利维尔在抓到一个偷了他的靴子的穷苦男孩后愤怒的要打死他时,男孩母亲苦苦求情,有了以下的感悟 : ”人的真本性是自由,向往自由就像是本性的冲动,是种发自肠胃里的冲动 ,就像是道美味 ,就像大笑 ,像呼吸 ,天要下雨,谁能挡的住? 天要刮风,谁能挡得住? 地球在转,谁能挡得住? 谁能?没有人。因此没有人能阻止那些 受到自由启蒙并矢志追求的人们 。......追求自由是沉睡在人类灵魂中的种子,只待大雨浇灌便会萌芽生 长。 “
为什么中国人从来没有追求 自由的本性 ?陈胜吴广起义只是为了活命,当活下来以后,就像要当皇帝!2000年来就是如此。中国人总是寄希望于明君贤相,而不知道民主宪政才是自由,幸福的保证 。 只有 打到 所有的皇权专制才能获得解放,获得自由,走向幸福。
《解放者》观后感(五):借用下沙梨熊老师的文章解说下这部电影
西班牙,大航海,殖民美洲,四大总督区,新西班牙(首府墨西哥,包括中北美五国),新格拉纳达(首府圣菲,波哥大,包括现在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以及古巴,波多黎各,环加勒比地带),秘鲁(首府利马,包括上秘鲁,即玻利维亚,以及智利),拉普拉塔(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及乌拉圭,巴拉圭)。
四大总督区主要干嘛,新西班牙,咖啡,可可种植园,新格拉纳达,香蕉,制糖,可可,秘鲁,金银采矿,拉普拉塔,畜牧业。
人种主要有四种,半岛人(西班牙本土出生的白人),克里奥尔人(出生在美洲的西班牙白人),梅斯迪索人(父亲白人,母亲印第安人),穆拉托人(父亲白人,母亲黑人),桑博人(父亲黑人,母亲印第安人),以及其余多次混血人。
独立缘起,委内瑞拉的米兰达,这位教父在法国,美国受过训,打过仗,学坏了,回来搞独立。他主张建立一个自己君主立宪,统一美洲的国家,以哥伦布命名,叫大哥伦比亚。有了目标,就去闹,期间分分合合,维尼讲史,最简单了,自身能力,历史机缘,幕后老板。
米兰达第一次,老板,法美,但实力,机缘都不到,当时在美洲,法美都不是西班牙对手,自然闹不成,只好跑路。第二次,法国革命,拿破仑吞并西班牙,西属美洲无主,陷入真空,出现地方自治,一派叫自治勤王,一派要顺势独立,米兰达从欧洲回来,和玻利瓦尔这批搞在一起,建立第一共和国,NB了一阵,但这次天不佑他,大地震,而且只震独立派地盘,保皇党回来,米兰达想投降,晚了一步,手下学生比他动作还快,玻利瓦尔把他抓了,献给西班牙总督,给自己换了张护照,上船走人。
二代教父,玻利瓦尔,可可园主的公子,也是留欧,开始和法国混,拿破仑加冕,他是随从副官,回国闹独立,事败,出卖导师米兰达,换来自己一条命。流亡美国。歇了一阵,从美国搞了批军火,从海地搞了批黑人,回来烧杀一通,第二共和国,时机不对,西班牙刚复国,结果玻玻又被打败,又得跑,这次临走抢了批教堂,发了笔横财。在英属牙买加,和伦敦搭通天地线,又回来,第三共和国。这次三大要素齐全,西班牙本土自由派在闹宪政革命,国王派不出援军,而英国老板结束了对法战争,政策重新回到遏制西班牙,抢夺海外殖民的老路上来,派英军装成雇佣兵加入玻玻的队伍,此消彼长,这次成了。建都波哥大,实际就是把原先的新格拉纳达总督区,变成了大哥伦比亚。
南美还有两个总督区,主要靠圣马丁,小马是阿根廷人,拉普拉塔总督区,秘鲁总督区里的智利,秘鲁都搞定,剩下最后一块上秘鲁。玻玻会见小马,鸿门宴,表面商量上秘鲁的最后一战,实际是美洲未来两种命运的抉择。玻玻反正就那么回事,挂共和招牌,自己来终身总统,和他导师老米是一路货。小马比较厚道,他在前一段,是西班牙国军,在西班牙和法军作战,理念属于西班牙自由派,还是希望未来美洲挂在母国,搞君宪。
会议结果,是小马隐退,波波赢了。后世有很多史家说什么千古之谜,深入研究云云。不要理他们,只钻书面资料的史家,都是书呆子。维尼说过了,简单点,大老板这次挺波波。英国人为什么选择流氓,而不是气质与自己相近的绅士?
因为流氓出得起价钱,挺我,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接壤的土地,给你,今后商业利益,有份,血汗工厂分成,什么都好谈。英国无良财阀自然高兴,院外游说,国会背书,美洲人民的老朋友们出场了。而圣马丁,是个绅士,讲什么道义,战后要平等贸易,同工同酬,马岛主权云云,既然真要为美洲人民谋福祉,外国老朋友自然就没有了。
老朋友既然决定了,接下去,智利海军突然溜号,阿军供给线被断,军中高地混血人兵团被波波英镑重金收购,一件事接一件事,小马只好走人。波波笑了。上秘鲁归了他,以他命名玻利维亚。
战后南美格局,打下近代雏形。阿根廷最委屈,外头什么王道都没实现,家里两只龟又都溜了。乌拉圭投靠巴西,葡萄牙,葡萄牙的千年老板又是英国。巴拉圭投奔奥匈,自己德式道路去了。获利最大是智利,一举奠定英国南美地理人地位,一边替老板盯着阿根廷,一边没事就欺负上下秘鲁,玻利维亚和秘鲁想民族统一,智利就不答应。大哥仑比亚三国时分时合,待会再说。南美还剩两个,英属圭亚那,荷属苏里南,这些都小把戏,荷属那个还是华人独立开国,无厘头的很。阿根廷委屈得不行,明明有机会,搞成这么个结局,上帝不忍总要补偿他一下,水军出去漂流,碰巧漂到中美,帮着中美五国脱离了墨西哥,国旗都和阿根廷出自一个系统,也算威风一会。可怜墨西哥,到处被人挤兑。至于西属剩余美洲,古巴,波多黎各之类,美西战争打完,直接打包转手给了美国。土地全完还不算,刮来的黄金,内战时又被左派政府运去了苏联,最后半毛钱都要不回来。西班牙整个大航海什么遗产都没剩下,所以说最悲催的还是马德里。
接着说波波,大哥伦比亚的终身总统,总算满意了吧,就和袁世凯一样,欲望无穷,手下各地这批学生也是有样学样,段祺瑞冯国璋有的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包括哥伦比亚到处都有藩镇和他叫板,老家委内瑞拉开除了他的祖籍,副总统要弹劾他,鸡飞狗跳。等到他在玻利维亚的定海神针苏克雷一被暗杀,大盘崩了。就和维尼说过北洋第六师的马继增一被暗算,袁氏帝制就转不动了。波波和老袁一样,黯然收山,尿毒症一发,一边玩去了。
大哥伦比亚瓦解,进入后北洋时代。之后演变,去看北洋十六年。有党派,有军阀,有议会,经济文化有发展等等,肯定比国共中央集权时期要好,为什么?护法的,讨贼的,上洛的,自治的,两党的,百家争鸣,各种关系的制衡,客观导致社会自由度相对宽松,文化经济得以高速发展。整个南美都是如此,被称为考罗迪(小领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