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娜·阿伦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汉娜·阿伦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28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娜·阿伦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汉娜·阿伦特》是一部由玛加蕾特·冯·特罗塔执导,巴巴拉·苏科瓦 / 珍妮·麦克蒂尔 / 尤莉亚·延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一):对电影本身及电影所表达观点的几点思考

  在我上初一或者是初二时候,在《读者》发现了一篇名叫《平庸的恶》的文章,带着对标题党(那时还没有这个词)的厌恶,我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阅读,随即我发现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其实它是类似译介那种,把问题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一下),它所表达的观点奇特却不失逻辑正确性。于是几天之后,我按捺不住,把这本已经失去封面的《读者》又找了出来,从此“平庸的恶”也成了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之一。之后我试图在不同场合(也就是写作不同标题的议论文的时候咯)探索过这个问题,当然没能引起注意和所需要交流,这和我本身对其理解不够充分有关(当时能找到的养料实在也太少),当然我也怀疑,怪我那时年少,能记住的歪国人名字实在太少——我常常写“汉娜”研究道点点点,我也是今天才知道,那个“汉娜”,就是汉娜·阿伦特。

  如上所述,电影所承载的主要观点“平庸的恶”其实只需要一又三分之一版面的文章就可以阐述了——在这一点上,我可以打包票电影所讲的深度和我所读的那文章相比是无出其右的。那么这部电影拍摄意义还何在呢?以下是我试图列出的一些用电影表达时的单方面优势

  1、丈夫

  在电影里我了解到丈夫的强硬态度是的,他从一开始就比阿伦特要态度鲜明得多,“神圣权利?!”“这是非法的。这将是针对一段历史、一个群体审判,而没有个人接受审判”当然阿伦特是很聪明的,即使没有丈夫的这种态度,她也是会在审判的过程中得出最后的结论的。这里面还涉及表态的问题,我觉得在感性方面,电影似乎表示阿伦特是有变化的,而且倾向于通过这一点来展示战士凡人相同的一点,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尊重事实的,但我觉得,即使没有她在感性上的屈服,这样的所谓“无情”的尺度我也是能够接受的。当然这只是我看过一遍的印象,德语实在太难听了,我不想再看第二遍了。= =、

  此外,丈夫的作用之二就是各种秀恩爱!以此表现女主人格的健全啊。电影还带到了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爱情(把头埋在腿间的神马的说得也太含蓄了妈蛋),玛丽有问道过:“他现在还是你心中最爱的人吗?你知道我说的是谁,你心中的思考之王。”阿伦特回答说:“不是。是海因里希。”米错,阿伦特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有着可爱的卷卷发,因为在老师办公室里说了一点点“反动”的话就自觉难堪小姑娘了。

  2、群众

  对于阿伦特的观点,受众们的反对是很强烈的,这当然是作为一个小姑娘的我所难以预料的——当时的我只是觉得这个观点无懈可击,于是接受之。这大概就是旁观者当事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自以为的“感同身受者”吧,当然从二战的大环境来讲,他们都是当事人)的区别

  电影里面展示了两封信,一封简洁的,一封情感洋溢的,已经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了。

  我于是还想到,我与他们反应的不同会不会也是东方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汉娜的辩护是极其具有推卸责任嫌疑的,当时的人的反应是——不原谅,而我的反应是——两者(施刑人与犹太人)皆受苦,这种第三方的推卸实在是种解脱中国人就是很宽容的,罗素知道的。

  3、缺点

  由此想要说一说在电影里没能看懂的地方。我认为人们对于汉娜发表的文章的愤怒有两点原因,其一是汉娜对于艾希曼的辩护(这看上去像是原谅的行为,尽管到最后也没表态到底是不是原谅??),第二是汉娜对犹太领导组织指责,(人们不忍将指责加之于受害方,今古通情阿)。电影对于前一点,为汉娜做出的辩护很是有力,也就是汉娜在抨击风暴之后做出的课堂演讲听众席上最后爆发出了热恋的掌声,表明年轻学生们的理解(最有希望的一群人阿)。但是汉娜却没有赢得以前的朋友汉斯的理解,我想汉斯要跟汉娜绝交,大概和后面一个问题有关。本着支持汉娜的立场,我想电影至少也该拿出点“犹太领导组织确实有过过失”的证据支撑一下吧。否则,很难一棒子打活阿。

  4、勇气

  我觉得电影主要想表达的主题就是阿伦特的勇气——要有勇气运用自己智慧。“这就是原创”这是《纽约客》的编辑评价,阿伦特是个天才!而且她还说“不要理会那些小题大做。不必理会他们说的话。”在文章发表之前的交流讨论上,已经有人说这会引起的攻击——这只是常规铺垫吧好吧。

  5、有没有拔高?

  我觉得没有拔高吧,好像相反是拉低了——就是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了呢。

  最后还有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唔,这个我想了小半辈子的问题。嗯,好像我已经没有问题了。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二):艾希曼到底该背什么锅

  很多人赞同这部电影中所说的平庸的恶,却远没有看懂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德国人的文戏真的很烂,但观念上始终客观,导演恰恰要展示的是,汉娜所提出的平庸之恶背后真正的错误。导演埋下了极长的伏笔,一直到结尾汉娜才说,“很多人都说我错了,却只有他说出了我真正错误的地方”。 正如一个老师在汉娜一先开始演讲时所提出的质疑,如果艾希曼是不作为的平庸之恶,那犹太人岂不是活该?然而汉娜当场马上否定了他,“(犹太人反抗)不可能”,她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汉娜所提出的平庸之恶,其实是人性弱点,因为人性就是随波逐流趋利避害并且短视,她把全人类的锅放在了艾希曼身上,那么犹太人的不幸遭遇,是否也归因于他们自己的平庸之恶?她自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何尝不是另辟蹊径一叶障目。 戏中有很多与主线情无关的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可以看出汉娜的聪慧、机敏与好辩论。然而也正是这些品质,让汉娜在此事上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陷入自己的思维漩涡。平庸之恶,多么符合知识分子精英们的口味,汉娜演讲结束赢得高校学府精英学子的满堂彩,这样的论调的确振奋人心。 在一个极其错误的时机,一个极其重大人类命题前遇此种种,这并非什么政治不正确的光荣,这是一个学者学术道路上的翻车。可怜的汉娜,“她不断地审视此事,至死都无法释怀。”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三):影片《汉娜阿伦特》——————刽子手与附庸刀

  朋友一次不经意提醒德国电影节《汉娜阿伦特》,让我不经意的想起“德国”“哲学”“汉娜阿伦特”“黑暗时期三女哲”这样的字眼,出于对真理渴望或者是对它虚荣敬畏,因此我这半年没有进影院的人,拖着自己的朋友进了影院,一起观赏这部讲述一个理性生活中不乏幽默哲人故事,进影院很怕她会不喜欢,毕竟没有几个人会喜欢这样的片子

  进影院的时候片子已经开始,后排的座位已经坐满了人,只有前排剩下寥寥无几的座位,随行的男朋友说:“来moma看电影”很少有这么的人。现场大部分为个子高大或者金发女郎外国人,不时的传来他们的欢笑声,我不知道他们的笑点来自于哪里?而做在前排的我迟迟不能静下心来看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部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完全不沾边的片子,语言不懂,偌大银幕在前排却只能盯着字幕让我的头不仅眩晕。

  纳粹时期的德国极权主义盛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希特勒所谓的极权制造者,汉娜一个拥有犹太血统哲学家或者律师,为一个极权统治者反犹太人的执行者辩护,当她面对种族的对立,面对让人深恶痛绝觉的纳粹时,在黑暗之中她理性的选择了真理,执行者社会当中一群“孤独”“无力”“自感”的人们,在物欲的驱使下犯下屠杀犹太人的滔天罪行。他们理所应当应处于斩首,在汉娜的辩论中他们好像变成了无罪,而他们成为了刽子手中的一把刀变为无罪,这一部分并没有看懂,因为当时的我正在眩晕之中。

  汉娜也因此抛出了一个问题:“罪恶和极权的制造者到底是什么”?

  答案一:“自私

  自私是邪恶的制造者吗?片中讲述加我个人臆测,答案是否。

  自私是罪恶极权的源头,而那些无所事事的附庸者才是让极权不断萌发不断成长根本养分,在物欲中,在一种无聊平庸的状态之中发生了一切,罪恶在不断的壮大最后成为极权,这些平庸的人这些罪恶的执行者是真正让极权的得到伸展的人。

  汉娜在片中提到:“平庸的人总是罪恶的源泉,而善良往往是激流勇进的”

  朋友不仅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平庸”和中国的“中庸”是否一样

  “平庸”和“中庸”是不一样的,平庸是屡屡无为,但是他会被周围的环境所改变,他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物欲或者其他的引导下,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很多事坏事,很大程度而且会形成恶果。很多时候我不排除我就是一个平庸者。

  平庸者往往是缺乏思考,没有判断力,趋炎附势任由其自由发展,他们虽然不是罪恶的制造者,但是在默默的暗需着延续着罪恶的横行。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对话

  而对于“中庸”则不是,中庸之人可以无为,但是不为周围的环境改变内心,心中坚持的东西这个东西不确定是什么但是他不会恶或者欲影响。而他会去辨别,去思考这一切。因此我们如果做人的宁可做一个中庸者不要做一个平庸附庸之人。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附庸者或者平庸是邪恶制造者很大一部分,为什么不判罪?这个问题我还是想不明白。希望大家给些支持。

  这不片子更像一部辩论大赛,每个人包括汉娜还有他的学生追随者或者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在通过镜头进行交流,镜头的转接在凸显每个不同的意见观点的同时人物表情或者状态都给这部片子增加许多幽默的看点,幽默是无时不刻的存在的即使是学术,而它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中的汉娜是理性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汉娜是感性的和所有的人一样带有人性的共同的闪光点,虽然已经年迈但是每天的拥吻并不可少的。这个部分由于我始终没有搞清人物关系,此处并不明了,但是有很多感动,我建议大家去看。

  匆匆忙忙些成了这篇东西,好久没有动笔,希望以后多写,这算个开头吧,望大家见谅。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四):汉斯在结尾的批评

  汉娜的朋友汉斯在演讲后批评她以精英的视角傲慢自以为是地批评犹太人。她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使很多人感到不快的原因。汉斯这一批评是我认为对于汉娜的一个最大挑战,尽管她自己到结尾也没有意识到。

  “人们不思考”。这个指控太精英主义、自以为是了。

  放到现在,发表这种言论的人估计被归类为该挨骂的公知。

  我虽然也欣赏精英对自身的高要求,但对于划定精英与平民界限这一做法抱怀疑态度。

  书如其人。她《human condition》的argument透露着相同的精英主义气质。

  讽刺的是,不思考的平民的反面---哲学家海德格尔---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纳粹的阴谋。思考或不思考,受害与施害,两者都是无能为力的。

  对此,阿伦特会如何回应呢?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五):传记片?(其实不是影评吧……?)

  一直很怀疑传记片的定义,一个人的一生怎么通过两三个小时来展现。与其野心勃勃的说是要拍某人的人生,搞得像幻灯片一样,不如踏踏实实的去拍关键时刻平凡生活。

  看到《汉娜·阿伦特》算是比较符合拍关键时刻的那种,讲的是艾希曼审判与“平庸的邪恶“诞生始末。当然影片并没有完全局限在艾希曼审判上,自然还有阿伦特和海德格尔不得不说的故事。好在处理方式让人并不厌烦,片中只是将这一段确实存在的和争议人物的争议感情表现了出来,点到为止,不做评判,而且对海德格尔的态度很明确。

  也许从本片的选题也可以看出传记片的一些尴尬之处,电影的体量很明显容纳不了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有些人的生命又如此重大,只能选最重大的地方表现。但是如《汉娜·阿伦特》此类,说实话,只能算是一个事件。她的一生远不止于此。

  传记往窄了说是一个人的生平记事,这个两三个小时给正常人看的片长,不采用任何结构动作比较大的技巧,讲一个没活过五十岁的人差不多,还得是个聪明的导演。

  往宽了说是讲一个人,但也不是讲一个人的某个故事,因为那样被叫成历史片或纪录片合适。所以甚至可以不讲他(她)的故事。比如《我不在那儿》,在《公民凯恩》的古典沉重之外为传记片提供了一种更现代的形式。没有太多人物生活的情节,而是通过台词和场景、动作塑造观众对于人物的整体印象,理解人物的特质尝试着带着观众去接近人物的精神内核。但是这种方式的传记片除了需要导演和剪辑的丰富经验和把控力,对于人物的理解是否深刻到位也很重要,而即使理解的深刻到位如何客观的表现,尽量让观众接受又是另一个问题。《我不在那儿》本身的概念化和含混不明就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少争议。

  即使是大段用普通叙事手法的传记电影,也经常会在其中加入一个他者的视角及以这个他者为主角的另一个时空,比如《莫扎特传》、《海上钢琴师》。如果这是为了起到调剂作用,就说明单靠人物身上的情节线太过单调,这是传记片自己也承认的缺点。但这种情况也只有在情节组织严密时才会出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情节组织松散、疏漏百出、支离破碎的传记片,有一种要说的话太多反而结巴了的感觉。

  总而言之,想拍传记片的话,最好别好好讲故事,因为很不好讲。最方便的是讲个短短的小故事,但是这样好像又不叫传记片了……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六):我所理解的平庸的恶

  首先审判艾希曼让汉娜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当纳粹用那些字眼儿对自己辩护的时候汉娜会乐?

  我的感受是,汉娜看透了这场审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审判某个人,而是为了彰显正义,所谓天理昭昭,再加上犹太这个国家的宗教始终相信有朝一日,恶会被审判。所以,当汉娜指出纳粹的罪行是法典中没有依据的,所以不存在反犹太,因为认可反犹太,就把犹太种族,同其他种族区别,那么就可能演化成反犹太是错误的而反雅利安人是正确的。但,这种解读确同犹太教似乎有些违背,所以这也是人们后来反感汉娜的真实原因,即纳粹屠杀犹太人大恶必须以上帝的手段进行惩罚(屠杀侩子手,纳粹!)而汉娜确声称“不存在反犹太”这是对本民族的背叛!!

  汉娜由此作为入手点,开始自己探讨为何艾希曼被审判。从中她发现纳粹并不是十恶不赦,并不是凶神恶煞,并不是像蝙蝠侠里的小丑一样恶贯满盈!相反,倒是有些迂腐,平庸的邻家大叔。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不动脑子的盖章,盖章。当然他知道自己工作会造成无数犹太人被屠杀,但那与他无关,他所作的就是盖章拿钱,仅此而已。他一没有赶着那些人上火车二没有赶着那些人进毒气室,所以他没有杀人,而且,就算他不干,换个人一样。虽然他干着极其简单乏味的工作,但,毕竟工作需要人去干,而偏巧他就成了那个倒霉蛋,被订上了邪恶纳粹的十字架。兴许他在家里还会养几盆花什么的。

  接着汉娜发现不单是他一个人,似乎整个群体都有那么一种共性,无意识杀人的共性。所以当她仔细去研究这其中的原因时,她发现了不作恶的人反倒成了这件罪恶滔天的幕后黑手,甚至包括犹太长老。

  关于犹太领袖这段电影没有提,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阻力的原因,但,电影也间接提了一句就是以色列部门来跟汉娜谈话希望她停止发表著作,并告之她的著作将会在以色列全境被查禁。

  由此,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众人的不作为或漠视,成了极权主义滋生的土壤,当极权主义发展到最后,恶必定会四处丛生。

  因此电影最后汉娜说“恶可以是极端的,但不会是「具有颠覆/革命性的」,因为它不具备深度或维度。「恶」即使是「极端的」,但它的破坏力总是建筑在施为者和受害者的消极配合上,经不起主动的深入的思考。”

  这就是从极权主义到平庸的恶的升华,因为作为社会上每个人的不作为或者漠视,所以每个人就慢慢的被割裂开来,当人们只关注利益的时候,就放弃了其他的人类属性,所以集权主义应运而生。而这一切就是那群不积极思考的平庸的人所造成的,而但凡有些所谓“善”的人去“积极”进行思考,对整个社会现状人与人的关系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等等这些东西进行思考的时候,那么对于人类积极的一面就会到来。

  在这部电影之前没看过极权主义的起源,也没听说过汉娜,只是隐约听说过平庸的恶。当然更是对那些微妙复杂的哲学思辨毫无头绪,仅仅是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个人这片子拍的一般,但看过这片子的人绝对受益匪浅!!!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七):只要是她就够了

  论传记片,内容不如《铁娘子》的跌宕精彩、阵容不及《林肯传》豪华、噱头败给《乔布斯传》;

  论德国人的二战反思片,没有《波浪》惊悚震撼、不及《生死朗读》深刻感人,更比不上《窃听风暴》的恢弘。

  但,只要是汉娜阿伦特就够了。

  思想——

  以艾希曼的审判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平庸之恶”。

  “像艾希曼这一的纳粹罪犯所引出的问题是,他坚持这些不是自己个人的主观行为,似乎觉得没有人应该被惩罚,也没有说明需要被宽恕。他反复再三地抗议,与公诉人所指控的屠杀报告相反,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自主行为,他也没有一丁点儿“意图”,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他说,他最终做的只是“遵循命令”。这典型的纳粹借口,让我们明白,在这世界上,最极端的恶,其实是无名之辈所犯的,那些被没有动机,没经过思考,没有凶狠的性格或邪恶念头的人所做之恶。这些人拒绝让自己成为有个性的人类。我在这儿将这一种表现称作“平庸之恶”。 ”

  原谅它前100分钟的琐碎繁冗了,不再去猜测导演总是特写汉娜深邃如炬目光的意图,不去羡慕她抽烟的姿势有多率性美丽,她的思想照亮全片了。

  她的角度是那种,面对同一个问题,像是共同攀登一座高峰,带领着小部分人另辟蹊径,超越大多数人沿用的主道,根本不会和,只是能看到另一处绝美风景的那种。

  不想说,在一个男人主导的领域,一个女人扛起了什么。影片的一个细节,《纽约客》 的女主编并不知道《论极权的起源》,可见作为来美避难的思想家,其思想并未引发社会一致共鸣、深入人心之类。

  爱情——

  关于她和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那位)的情事或许是真的吧。女二八,男壮年,是偶像

  是父亲、是寄托。 二战后一直为洗清旧情人的纳粹身份而奔波。有人说,你看,即使是女哲学家也不能免俗,在感情面前理性全失,完全忘记当初那个伪君子是如何为了似锦前程而如何抛弃她。

  我不这么看。从影片看,她爱的人很多,很难说海德格尔位置非凡。当年张爱玲尚且给了胡兰成2000大洋逃命呢,在学术上,为一个在政治上迷路的人正名,本不稀奇。比如没有人否认秦桧写的一手好字。

  怀念高三那年看的《香奈儿》,关于edith piaf的《玫瑰人生》,还有《时时刻刻》。

  期待更多女性电影。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八):平庸之恶

  这个电影从本身来说,技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其所阐述的内容,“平庸之恶”这种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说法确实会引起所有人的愤怒,尤其是涉及到诸多人生死的时候,这样的话似乎确实失去了说的意义,不合时宜。

  但是汉娜说了,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击了真相。是傲慢也好还是读书人的蠢钝也好,最终她还是将这个东西说了出来。

  也许有人觉得她是再拿诸多人的生死在那里做作但是我敬佩她,揭开人性的真相去阐述我们甚至都不愿意承认的东西,是如此艰难。就比如说,法律上也说法不责众。事实上这与整个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所背离。

  汉娜一直在坚持的是平庸之恶是造成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悲剧的原因之一。作为转运官员的那个刽子手,他只是在遵循命令。而这种命令本身的遵循就是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良知的结果。众多人背离良知的遵守命令,最终导致了恶果。【这一点上并不完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电影或是著作】

  同时她当然对犹太人有同情又关爱,这一点毫无疑问。

  她希望通过唤醒人们在这一点上的认识,从而鼓励人们要用良知道德去抗争,而不是成为这个强大国家机器的螺丝钉。

  当你看到人们谩骂她是替刽子手辩护的婊子或是犹太人中的败类,你就会明白这些人不过是被自己内心的伤痛所折磨,没有办法去正视汉娜的观点。当然我也并不责备那一点,反击也没有意义,事实上很多人遭受那样的创伤之后永远走不出来,就像她那个同事再听了她如此明晰的观点也好,依旧在情感上接受不了。

  汉娜是个真正勇敢的人,因为她正视了自己内心的伤痛,敢于自我解剖。

  有良知的人放弃良知,有良知的人惧怕对抗,才是这个社会最为可怕之处。

  我依旧记得我那个操着一口不标准普通一辈子是个讲师的法理学老师,他说:如果所有人都觉得社会变革、公共事件与自己毫无关系,那么下一个当遭遇不合理体制伤害的人就是你。如果你有这么一颗心,你就会有良知。

  一个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傻逼。决定去借汉娜的著作来看。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九):汉娜·阿伦特

  http://yuanhan.github.io/2013/11/19/hannah-arendt/

  《汉娜·阿伦特》还是值得看的。电影在高级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中完成了对汉娜·阿伦特报道艾希曼审判这一事件的叙述。我们看到女教授们吐槽老公,教授保住教职的迫切,阿伦特和丈夫的调情,还有New Yorker是如何催稿的。

  当然电影的核心还是阿伦特报道艾希曼审判的事件。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围绕这个事件的纷争主要有两点:1,阿伦特谴责的犹太委员会的合作态度,这让很多犹太人不满;2,阿伦特尝试去理解艾希曼的行为,提出了平庸的恶,这被理解为纳粹辩护。我在很大程度上赞同这两点。

  首先说犹太委员会。我也很难想象第三帝国能如此高效地杀死四五百万人: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四五百万人的反抗,就算他们手无寸铁,也足以重挫党卫军了。在阿伦特看来,犹太委员会帮助了希特勒的屠杀:受害者帮助施暴者屠杀自己。这种情况或许可以用经济学中关于集体行动的理论来解释:如果其他人不同是反抗的话,自己反抗几乎是必死无疑,而如果不反抗,则还有一线生机;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会反抗(自我实现的预言)。玩过全面战争:罗马的人都知道,低级部队和高级部队最大的差别不在于武器,而在于士气。士气高的部队,比如“老兵军团”,可以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而鹰旗不倒,而刚征召来的平民则会在只减员20%甚至10%的情况下就溃退。这里面的差别就是组织和信念的问题。犹太委员会本来应当像连队中的党支部一样起到“战斗堡垒”作用,结果却只是方便了纳粹组织屠杀,实在是让人遗憾。

  第二点似乎更为人们称道。我还隐约记得,在我还看报纸杂志的时候,上面的文人偶尔会提一下“平庸之恶”,似乎是要用教导平庸的大众。艾希曼用来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自己不过是在执行上级命令,只是一个工具罢了。阿伦特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甘于作为工具,而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力。不过,阿伦特似乎没能更进一步,去分析他们为什么放弃独立思考。要知道,在一个科层制的体制中,独立思考是毫无价值的。不管是在企业还是在官僚机构中,服从才是唯一的原则。祭司的、族长的权威转化为资本的权威,科层制中的上司/老板(Boss)就是这种权威的具象。艾希曼的逻辑实际上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不合理。污染企业的员工都会用类似的逻辑安慰自己的良心:这(污染)是企业让我做的,不是我自己的想法;况且我不做,也会有别人来做,结果还是一样。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要求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至于拿了钱以后干什么,劳动者是无权也无力过问的。干电池是无法为CPU的行为负责的。阿伦特不理解的是:正是资本主义剥夺了人思考的能力(权力)。

  对于犯罪的更为彻底的看法是:一切罪犯都是社会的必然的产物。这当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当惩罚这些罪犯(正像某些人认为阿伦特在为艾希曼辩护)。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可以承认社会在其目前过渡状态中所具有的唯一权利,就是为了自卫而杀死它自己制造出来的罪犯的自然权利,而不是审判和惩治这些罪犯的权利。……不如说这是令人悲痛的但是必不可免的自然事实,是现代社会的无力和愚钝的标志和结果;社会愈少得使用这种权利,它既愈接近于它本身的真正解放……应当记住,各种各样的国王、压迫者和剥削者同人民群众中出现的罪犯一样,也是有罪的。他们都是恶棍,但不是罪人,因为他们和普通的罪犯一样,都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产物。起义的人民在初期要把他们中的许多人杀死是毫不足怪的;这将是一种不幸,也许是必不可免的,但是也像暴风雨所造成的破坏一样,是无足轻重的。

  我也还没有看过阿伦特在New Yorker上的文章,所以不清楚她文章的措辞。不过,我们可以猜想如果她把这段话放在文章中(她当然不会这样做),人们会如何反应。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十):平庸的恶是人类最本质的现实之一

  汉娜·阿伦特,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以海德格尔最喜欢的学生兼情人而知名,事实上,她的哲学思想对于20世纪思想界影响深远,特别是中国至今没理清专制、极权、文革等历史遗产的当下,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多读书、思考,通过一系列国内外卓越的思想家的著作来联系历史真相,重估当前时代价值观,才能进行和解与发展。《汉娜·阿伦特》由德国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资深电影人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导演、帕梅拉·卡茨、玛格雷特·冯·特洛塔联合编剧,全女班的豪华阵容,将难以用影像表达的哲学家之思诠释的相对来说富有一般性的吸引力。《汉娜·阿伦特》讲述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美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生平,特别以其担任《纽约客》特约记者到以色列报道对纳粹分子艾希曼的审判全程为重点,她得出“平庸的恶”之重要论断,此后以《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为题出版专著,知识界迅速做出争议性反响,不啻于汉娜·阿伦特人生中遭遇的第三次流放,前两次分别是纳粹上台之后从德国出走、法国投降之后被关押。这本身又是“平庸的恶”,很多已经通过在漫长的学术生涯证明自己在学术共同体地位的精英们不假思索攻讦她,认为她玷污了犹太人领袖、指责犹太人并为纳粹分子辩护。事实上,汉娜并非为纳粹分子辩护,而是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揭示“平庸的恶”是人类最本质的现实之一。我们阅读、观赏各种文本,终极意义在于找出真相并对现实和未来有所助益,《汉娜·阿伦特》反应的历史和真相,都有着太多层面,必须进行一再的讨论,否则直接的移栽,简单也容易导致极端事件发生。汉娜·阿伦特对于“思考”的推崇,是我们应该必须学习的,正如烟不离手的她,在课堂上为自己的辩护词:“思考,就像是在最安静的时候面对自己;思考,并不能让你获得更多知识,却能够让你区别黑与白,美与丑。思考有以挽救你与绝境的力量。”

  汉娜·阿伦特作为马丁·海德格尔、卡尔·雅斯贝尔斯两位大神级哲学家的优秀学生,对玻璃笼子里的阿道夫·艾希曼有着哲学层级的审视与思考,提出艾希曼所犯的罪不是对犹太人犯罪,而是对人类犯罪;如果将对艾希曼的审判视为反犹太人的象征来审判,将造成误导而导致掩盖纳粹的罪行。同时,她又提出正是犹太人特别是犹太人领袖的消极合作导致了犹太人更多的死亡,从集中营逃亡出的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师》便描写了犹太人领袖提供名单的过程。从纳粹上台后,汉娜·阿伦特身为犹太人身份被迫流亡巴黎,而在维希政府投降之后,无国籍难民汉娜被扣押,后与丈夫海因里希·布吕赫被与海明威同为行动家的思想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帮助逃亡美国,最终于五十年代加入美国籍,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片详细追溯汉娜·阿伦特的思想演变及与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暧昧关系,与诗人、哲学家丈夫布吕赫的相濡以沫、精神激荡,精确还原了1960年代的时代精神环境特征。曾获戛纳与威尼斯双料影后的德国女星芭芭拉·苏科瓦神形兼备地演绎了汉娜·阿伦特,是为其职业生涯中一次伟大的表演。

  1942年,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并且被任命负责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晋升中校,将犹太人移送集中营的运输与屠杀作业大部分都是艾希曼负责。1961年2月11日艾希曼于耶路撒冷受审,被以人道罪名等十五条罪名起诉。这次的审判也引起国际的注目,由于有不少的大屠杀受害者出面作证,以色列政府将艾希曼安排在防弹玻璃后方受审。艾希曼面对对其犯罪的控诉,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同年12月艾希曼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汉娜·阿伦特对于艾希曼的理解和同情,是首先建立在认可其在法庭之上的“庸俗”而“僵化”的发言和辩护,艾希曼以服从为天职,对于希特勒的忠诚作为屠杀犹太人的法律,他只是执行了作为行政职务的任务,根据计划并完成它。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我们也可以联想到20世纪众多大名鼎鼎的词汇,从红卫兵到星宿派都喜欢大声呐喊):“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以上也是电影要充分表达的历史现场,事实上,我们通过其他旁证可以得知,艾希曼并非如此无知。与希特勒同名的阿道夫·艾希曼,虽然被美军俘虏,但是成功逃逸并躲过了纽伦堡大审判,1960年被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在阿根廷秘密绑架。

  汉娜·阿伦特遭到犹太人和学术界激烈反弹的观点,便是宣称德国和波兰的“犹太委员会”与纳粹串通一气大规模谋杀自己人。他们帮助纳粹集合受害人,没收他们的财产,把他们送上通往死亡的列车。阿伦特写道,如果没有这些犹太领导人,“会出现骚乱和很多痛苦,但是受害者的总人数很难达到450万至600万”。她补充说,“对犹太人来说,犹太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整个黑暗的故事里最黑暗的一章。”因为这些观点,阿伦特被嘲弄为一个憎恨本族人的犹太人。反诽谤联盟发出信件,敦促拉比们在赎罪日谴责她。犹太团体付钱让研究者们仔细找出她书中的错误。她的一些最亲近的朋友从此以后很多年,甚至一辈子,都没再跟她说过话。同样,作为有着无数历史资料的中国,我们可以轻易从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出一些相应的判断。当然,这样是1949年之后新政权一再对群众、党员、干部进行审查的动机之一,对具体的个人进行“客观”、“全面”而“真实”的厘清,当然一再过度,并发展到身为党和国家接班人的刘少奇都“成为”工贼、叛徒和内奸,就是另外一个象限内的神奇历史了。

  《炎黄春秋》上,终于有人为文革中的不义行径而进行道歉,这也是过去诸多媒体和名人呼吁之后的首例。诗人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战后的反思:“我们全都有责任,对不义行为,当时我们为什么不到大街上去大声呐喊呢?”雅斯贝尔斯从哲学的角度对每一个人发出了质问,意即在一场民族性的黑暗面前,光审判几个艾希曼是不够的,只有每个人都完成一次内心的审判之后,民族精神的救治才可能有效,因为在那场劫难里,许多人都用赞成或沉默投了纳粹一票。正是因为此,汉娜·阿伦特的老师相对认可了她的观点。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和对所有人都有罪的观点,本身也是对其老师和情人海德格尔的开脱。稍微八卦一些,18岁的汉娜·阿伦特遇到马丁·海德格尔,35岁的哲学家即将完成杰出的存在主义著作《存在与时间》,遇到了犹太女大一新生,然后就婚外恋了,开房的哲学家也是急不可耐。

  汉娜·阿伦特如果作为历史学家,是不及格的,艾希曼并非“一个小丑”,他本人对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对清晰的判断。必须指出,《汉娜·阿伦特》电影采用了剪辑之后的庭审片段,并以安娜·阿伦特的眼光和立场来表达那段法律审判历史。安娜·阿伦特看错了、轻信了艾希曼,然而以哲学家的身份却揭发出人类社会中更大的真相:“平庸的恶是指极权主义下或者说现代官僚体制中的个体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即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而变成了官僚行政体系中一只被驱动的齿轮。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极权主义下或者说官僚体制中的个人为什么会丧失思考的能力?”换句话说,个体只关心在体制内的工作业绩,被上司赏识、获得社会或小圈子认可,通过绩效考核维持职位或升职就成为工作最大的动力,其行为动机源自于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就很能明白为什么城管普遍性的成为不受欢迎者,道德、情理和习惯法完全失效,因为良心并不管用,回报难以从良心发现而获得。也能够理解在很多极权主义国家,国家暴力机器会对民众下手,作为机器的齿轮获得了良心豁免权从而可以借着对领袖、主义、理想的“效忠”,来决定其他人的命运。更不用说,那些在空调房里,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远程打击的鼠标键盘操作员们的恶,他们是如何就相信被他们杀戮的人类和文字都是必须予以删除的呢?与极权主义社会相比,官僚主义是当前中国人所难以避免接触的现实处境,权力机器在运行时面对不同阶层和关系的事件是完全不同指数量级和方向的差异,在必要的高层干预或制度改革之前,很多人在很多事情上要面对卡夫卡笔下K一样的遭遇,《城堡》里的K永远难以进入城堡,许多人想为孩子办个出生证而辗转于夫妻双方户口所在地、高校所在城市、工作地等派出所、计划单位和居委会等等,跑断了腿也未必能搞成,搞成了也照样搞不明白流程,而实际上权贵人士随便生几个都没问题。

  汉娜·阿伦特坚持,审判的目的并不是暴力或者复仇,而应该是伸张人类社会普遍性的正义。尽管她本人也遭受过纳粹时代的痛苦,但她仍然坚持将这个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尽量客观的视角加以评判。同时,她对“思考”这件事的执着,也得出了艾希曼“不假思索而执行”本身亦是一种罪的观点。冷战即将结束之时,东德人越过柏林墙成为逃亡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守卫柏林墙的战士们就出现了两种区别,一种是忠于职守,一种是将枪口抬高一厘米,而前者则在德国统一之后被审判,原因便是“不假思索而执行”本身就是一种恶。汉娜·阿伦特看到了现代人的无思想性——丧失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是一种很可悲同时又是一种很可怕的症状,如何根治这种“现代病”成为阿伦特晚年回归哲学思辨的重要问题。《汉娜·阿伦特》中,她在拒绝学校劝其辞职的提议之后,面对满堂的学生进行了激情演说,声明“要想赢得,必须争取”。赢得生存机会、荣誉和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如此——这也是应对平庸的恶的方法。知行结合,说起来易,做起来难,然而也必须如此,才能完整。但是,成功学的泛滥,一旦与平庸的恶结合,绝对是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SARS。汉娜·阿伦特思考的问题,是对自干五产生系统的彻底否定,但我们不自觉就走到乔治·奥威尔更无法自拔的困境。如今我们的世界又生活在乔治·奥威尔笔下,《1984》中的老大哥的铁幕通过棱镜等计划实现,而《动物庄园》早就是我们在现实的遭际。乔治·奥威尔与汉娜·阿伦特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最重要的中间桥梁就是语言的腐败。(搜狐特约上海电影节影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