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升王国》经典影评集
《月升王国》是一部由韦斯·安德森执导,杰瑞德·吉尔曼 / 卡拉·海沃德 / 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升王国》影评(一):【依旧没看别的影评】没有童真, 生活就没有意义--为什么你们这么恨孩子?你们都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吗
我的名字lyra will, 读过黑质的都知道了。 我是绝对的童真至上主义者, 所有对童真描述的电影都是正确的而且是超群于社会普遍意识的, 除了一点---他们都把儿童当做理所应当的弱势群体了。
儿童不是弱势群体。
大人也不应该失去童真。 我20岁了又如何呢、
我看完电影, 从侧面的看台墙翻上去, 拿了我推进电影院的自行车, 我觉得看到的人一定会认为我孩子气。
我进影院之前我们学校负责放映的学生电影会的人员, 就剩一个女生在外面了, 她只是笑着给我开门, 根本都没看一眼我推着的自行车。 我们州自行车很多, 可笑的是法律不让放室内, 可是我几个教授办公室里都放了车, 很多人买贵一点的车都没人敢放外面的, 都抓去吗?
我们人人都有叛逆的心, 叛逆才让我们创新, 叛逆才让我们自由, 叛逆才让我们散发自然有机之美。
希望你有你心灵的港湾。因为如果你没有灵魂, 你永远没机会真正到现实中的港湾, 到了也对你来说毫无意义。 (仙境之桥, etc, etc综合起来对我的启发)
答案在寻找中, 价值在努力中, 快乐在过程中。 (日出之前对我的启发, 这句话是我说的。 真心不在乎你们用, 因为我不把自己看得很重, 因为生活中能给予比能拥有更幸福)
我, lyrill, 在此向所有豆瓣的童鞋们呼吁,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反叛吧。 做点有心的事, 做点有童心和创意的事。 做点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哪怕只是在我的文章下写点特别顽皮的回复, 让我摸摸头歪嘴一笑。
lyrill, 某地, 某时,
《月升王国》影评(二):月不落
《月不落》,是我的翻译。豆瓣上的《月升王国》太过直译,而香港的《小學雞私奔記》又太过露骨。
这部电影关于两个与同龄人格格不入的问题小孩:男孩成为了孤儿,在童军营里没有爱;女孩与父母和弟妹生活,却感觉不到爱。他们成为笔友,然后策划了一场海岛上的私奔。
am Shakusky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uzy Bishop:I don’t know…I want to go on adventures I think; not get stuck in one place.
男孩用尽童军的生存技巧,女孩扛着满行李箱的书籍跟着。他们在海边搭建了一个营地,他用鱼钩加碧绿甲虫为她做了一对耳环,当场滴血勾出耳洞给她戴上;她让他躺在她的腿上,给他读故事书。他们在沙滩上跳舞,第一次学习法式亲吻,在帐篷里相拥入睡。
谁说12岁小孩子不懂爱情?问最直接的问题,做最朴素的事情。大人的纠结、限制和禁忌,都不重要。
这个在沙滩上建造的月不落王国,堪称最佳营地。
“On the beach? I would’ve given you a commendable. That was one of the best pitch-camp sites I’ve ever seen, honestly.”
http://merry-crystal.com/2012/06/27/%E6%9C%88%E4%B8%8D%E8%90%BD/
《月升王国》影评(三):孩子式成熟
以儿童角度,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成熟,你我一样,童年的不顺心,在各自眼里对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Sam能在一群女孩中一眼看到Suzy扮演的raven.钟情于此。你我相爱,一起私奔,逃离我们讨厌的世界,一起生活在只有彼此的王国里。
海湾名字不好听,取名为Moonrise Kingdom这进属于彼此。
相爱,我们一起不分开,结婚,你,不再是我的girlfrienf,而是我妻子,此生挚爱。
我们一起,无谓死亡。
导演钟情的对称感,色彩鲜明的对比,似乎孩子是成熟的,大人却如小孩般。
布里顿和安德森的青少年成长指南
这样一部精巧的电影是不会有偶然的,对细节孜孜不倦的韦斯•安德森曾经在广告中自嘲会亲手挑选每一件道具,自然也会对音乐的选择精益求精。《月升王国》以布里顿的交响乐开始,以布里顿的交响乐结束,中间几次唱起布里顿的《诺亚洪水》歌剧,一个唱片机贯穿全剧,时刻提点着我们这部剧中音乐的重要地位。
影片开头女主角和两位弟弟听的《青少年交响乐指南》,是布里顿1946年的作品,本意即是为了向青少年普及古典音乐所写,日后与圣桑《动物狂欢节》、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齐名,成为儿童古典音乐教育中最常用的三部作品。我们听到一位少年的冷静严肃的声音:“为了让青少年更好的了解交响乐团是如何构成的,布里顿写了这样一部作品,将交响乐团的四个部分分开来,演奏同一旋律的不同变奏,依次展示……”
一 木管组
“首先是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
故事的第一个主题是爱情:男主角与女主角私奔了。同是同伴中的异类,戴眼镜的小个子Sam和涂眼影的严肃的Suzy在一年的书信往来之后,深深相爱,决定从家里跑出,去建立自己的小天地。Sam运用自己在童军学来的野外生存技巧,一次次化险为夷,出人意料,和Suzy突破重重困难,甚至需要和自己的朋友和教官对立,更不用说Suzy的父母和镇上的警长。木管乐器的声音清亮优美,长笛更是模仿鸟儿的最佳乐器,伴着布里顿的木管变奏的余音,一对小情侣奔向野外,不断的模仿大人,无论是苍凉到有喜剧效果的歌曲,还是两人时不时出现的家庭生活场景。
二 铜管组
“然后是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
故事的第二个主题是友情:童军营的教官下令所有童军出发,找到他们。一开始的疯狂搜捕导致了两败俱伤,而后在大人们的压倒性优势之下,Sam和Suzy只得被抓回家里。一群童军在树屋里,像教父一样的围桌发言,人人轮流放马后炮,直到有人说“这样不行!”我们是朋友,哪怕我们不喜欢他,可是我们理应站在他一边!于是大家结成团队,从这一刻开始为Sam和Suzy保驾护航。铜管乐器音色柔和而有力,小号是冲锋的号角,圆号是温柔的呼声,热血的少年为朋友两肋插刀,正像是布里顿作品中第二组变奏的铜管乐器。
三 弦乐组
“然后是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贝司、当然还有竖琴……”
故事的第三个主题是责任:独自居住的小岛警长,迎来送往的童军教官,一开始上天入地的找这两个孩子,找到后却发现Sam的归宿只能是社会福利机构的孤儿院。这样一个麻烦孩子,如果能送回家的话,也许早就被他们从童军扔出去了。可是他没有家,而孤儿院的悲惨景象(马上蒙太奇一张剪报)让警长和教官都立即决定不能让社会服务带走Sam。Sam终于有了一次在家庭情景中扮演“孩子”角色的机会,正是在警长的家中。尽管孩子们急着长大,但这份留着他的责任,才是他正应学会的东西。弦乐器柔美动听、复杂抒情,小提琴的声音被认为和人声最为接近,抒情表现力极其丰富,被称为乐器之后。责任不是简单的东西,也许正像弦乐合奏的变奏一样,深沉而婉转,丰富而复杂。
四 打击乐组
“最后是打击乐器:各种鼓,钹,和所有你打的东西……”
故事的第四个主题是失败:两人的出逃其实并不成功——两个13岁的孩子又能跑到哪里去呢?尽管在挫折中一次一次的验证两人情比金坚,尽管有一众童军兄弟的帮助,可是天不助我也,一场暴雨让出门都变得不可能。韦斯•安德森在此真是舍得下手,各种惊吓的镜头挨个袭来,大洪水席卷全岛,雷鸣电闪充斥天地之间。两个孩子初生牛犊不畏虎,把观众们看得提心吊胆。雷声在交响乐中,一向都是定音鼓来担当,小鼓的一连串音符也像是暴雨砸中房檐,打击乐在此就像是一场真正的打击。少年的梦天马行空,也有过一段短暂的世外桃源,急急进入成年人世界,似乎想同时享受两个人生阶段的好处,当失败袭来,当初的美梦终将无法成真,可是留下的却是最温柔的回忆和一副世界尽头只有你我的画。
四组乐器在最后再次合作,一起合奏出主旋律。布里顿拆分了交响乐团,用同一主题写出四组变奏,让青少年更容易了解交响乐;安德森则拆分了一个成长故事,用同一个故事写出了四个主题,让我们重温成长的一路,也许可以记起自己在各个主题的交响中学会长大。
片中孩子们在教堂演出的歌剧,是布里顿1957年的歌剧《诺亚洪水》(Noye’s Fludde [Noah’s Flood古写])。布里顿要求这部歌剧要在教堂或其他大型场地中演出,但不能是音乐厅和剧院,而且应由业余者演出。上帝让诺亚建造一架方舟,诺亚的妻子一直不相信他,也不帮助他。诺亚带领孩子和动物上船后,让孩子把妻子硬拖上了船。之后,在音乐表现的暴雨结束后,诺亚放出一只渡鸦(影片中女主角在这“戏中戏”里的角色),并说:“如果渡鸦不回来,那就说明有陆地了。”渡鸦跳舞而出,再未返回。诺亚又放出一只鸽子,鸽子衔回了橄榄枝。所有动物和人鱼贯而出,同唱“哈里路亚”。
影片最后一场大暴雨中,小小的教堂成了方舟,整个小镇上的人都躲在里面。也许安德森想告诉我们,经过这一次私奔历险,男女主角的心已经长大,再也不会返回了。
《月升王国》影评(五):韦斯安德森的风格
可以这么说,维斯安德森的影片都是与家庭、成长有关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影片里,主人公身后往往是某种难以弥合的童年创伤,每部电影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他们因家庭关系的不圆满带来的令人费解的怪异行为。《穿越大吉岭》中的一段台词也许可以解释他这一热衷的来源:Why'd you expect to get divorced?Maybe it relates to how we were raised.很多人认同喜忧参半、淡淡的忧伤是他的故事的风格,在我看来,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往往会在电影一开始设置一个与他的主人公对立的角色,简单而言即是敌人,这一角色又往往会成为他故事后半段的转机,与主人公达成和谐关系,成为帮助主人公改变的人。这是一种经典的故事类型,即你的敌人最终成为了保护你的人,帮助你改变的人,随便提一下,还有另外一种是你最亲密的亲人、朋友最重却成为伤害你最深的人。
轻松欢乐,阳光至上,诙谐有趣,私奔大戏。不用去猜剧情,只要顺着影片去看享受就行,欢乐无上、影片很长时间都没舍得看,和《阳光清洗》是12年最期待最向往的电影,没有特效,完全的电影魅力,少年P可能不会看,但这个一定要看。
所有镜头都是平移或定格,导演有意排成童话书式,太棒了,还老是中途乱入,有爱,有童心的人 儿童或是返璞归真的老人。
内心阴暗消极的俺 非常爱这部片子,就像一部电影的名字一样。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月升王国》影评(七):《Moonrise Kingdom》—— ——记高三二模后偷偷看的一部电影
看完《月升之国》,已是半夜一点多了,宿舍里寂静一片,我的内心却如云翻雾涌,久久不能平静。写作此篇观后感已是次日晚自习,我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在二模后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对这一部平淡无奇的(误)儿童电影陷入无法自拔的喜爱,甚至在这种寸时寸金的时刻写下整整一页纸来记录这种复杂的心情。(还码半天字写到日志里了)
男女主角说白了就是我们常人所说的“怪胎”:一个是孤僻怪异的孤儿,不受寄养父母的喜爱:一个是生活富裕但脾气糟糕的问题少女。当萨姆从后台衣服架里钻出,第一眼看见扮成渡鸦的苏西时,他们就相爱了。随后便是一场疯狂而有趣的为爱私奔。故事主线至此明朗,人物形象也随之一一丰富具化。
其实我对一脸稚气却口气老成的萨姆怀有一种奇异的崇敬亦或是想保护的心情。他有着对抛弃他多次的社会以及不理解他的人们深刻的怨恨,然而对史努比的同情,对苏西的专情,对原则的小小让步(原谅苏西偷书)无一不让我为之动容。至于苏西,如果我是她的同学,我一定很讨厌她,但我是她的观众。我像一位慈母,用最大限度的包容来爱护她。骨子里是叛逆的,爱冒险的,因此不愿意待在同一个地方。同时也是孤独的渴望被爱的,柔软的孩子。我很佩服她的勇气:和萨姆私奔、尝试接吻、自己刺耳洞,这些我是想也不敢想的,但她去做了。稍显稚嫩的演技,青涩的刚刚好。
我时常在想,有着孤独特质的人是否会相会吸引。萨姆和苏西难道是真的相爱吗?后半部分剧情有些魔幻色彩,他们在临时神父Ben表哥的允许下结为夫妻,逃亡途中,萨姆被闪电击中竟大难不死,为爱再逃,暴风雨之夜登上塔楼,这些都让我对某些电影的经典桥段产生很强的联想。(泰坦尼克号、巴黎圣母院之类)可能真如熊猫所说,导演韦斯。安德森利用直角镜头直接描绘了一个不连贯的视觉感受,从而让人感到事件的跳跃性和神秘性,这一点我第一次看到,很喜欢的感觉。
孩子有孩子的烦恼,大人更有大人的。苏西的母亲感情出轨,她说,只是觉得那个警察有点悲哀。又回到主题了,孤独。大人的孤独比小孩更深更浓,是我不愿触及的深渊。而萨姆苏西的孤独却是流淌着的林间小溪,时而明媚时而哀默。从孩童向大人过渡的这段时期的孤独,它包含着对社会的误解、对他人的不信任、对自身能力的矛盾认知,有带有着单纯和简单、自以为是、叛逆等等不成熟的因素。非常矛盾,非常可爱。(我是很变态啦!)所以,少年少女真是妙不可言的神奇存在,是高尚的诞生地、是纳垢的堕落所、是血腥的修罗场、是心跳的一片花海。中国触及少年心理题材的好电影少之甚少,难道中国少年少女心都钝化了吗!麻木得只剩下渣渣了吗!马上全进化成大叔大婶了吗!可悲的中国少年,How poor,How pity.
影片结尾偷溜到苏西家中作画的萨姆匆忙离开,他环顾四周,向苏西眨了眨眼睛说:See you,tomorrow.而他的画正是他们私奔的终点站古海湾,那里有他们最癫狂、最神圣、最放逐、最美好的回忆。
明天,明天我们还会见面。
明天,明天我们终将再会。
2013年4月13日
晚自习19:25
后记:在整理高中书时在数学笔记本里找到的一张稿子,话说我总是喜欢把重要的东西夹在数学笔记本里呢,哈哈,突然就想笑了。
之后又看了同一导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一样的风格,好喜欢。
《月升王国》影评(八):精密,细致
很好很欢乐,简单的电影充满乐趣!
摄影专门调出的黄色~~梵高黄?!
很简单的镜头设计,反而能学到很多。根据台词、情绪切换人物对话中的景别。切换中设计台词、动作为切换寻找动机。
两人第一次被抓住,苏西在家,妈妈给她洗澡。画面由双人近景聊天(苏西恨他妈)切到单人近景(苏西扭头对他妈说)再切到双人中景(母女距离远),由拿毛巾动作(注意到地上的东西)切到书包中《如何与非常孤独小孩相处》书的特写,再切换成双人近景……
荷里活体系缜密精确,像一部高效运转的钟表。任何细节都被注意到。之前一定是仔细研究过剧本、台词、场景、构图……即便是一部看起来充满欢乐的儿童片。在看场景、演员试镜中就一定在微调剧本。所有的构思在开拍之前已经完成,一直细致到每一点。一旦开拍就按照全部计划实施。导演在片场要控制的应该就是演员表演的部分了。
这真是另外一种体系的工作方式。达到这种程度不是能由一个导演、一个制片人、甚至一个团队达到的。这是一种工业标准,是行业的问题。我想世界上除美国外大部分制作电影的工业达不到这样精密的程度。
《月升王国》影评(九):就算全世界都不理解,没关系,还有你。
离家出走似乎是孩提时代每个人都想过的事,影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切身实践了一把,而且实践的轰轰烈烈。
两个过的不快乐的孩子相遇了,通信一年,最后决定一起离家出走。影片绝不悲情,相反却是节奏轻快的。
两个孩子离家的过程妙趣横生,二人各自带着离家出走的行李在指定地点相会,男孩本身是优秀的童子军,带的野外装备齐全:两个睡袋、食物、饮用水、餐具、绳子、帐篷、鱼竿、各种小工具,甚至还不忘给女孩带一束花。即使在野外露宿,就餐时也不忘用行李箱当桌子,摆好整齐的餐具,还要在旁插上花来装饰。上山或是过河男孩都用在童子军那学来的方法轻松应对,女孩顺从的跟随,男孩细心的照顾,最终来到男孩一直神往的一个傍山的海滩。海滩上,两个一直不被人理解的孩子随着音乐尽情跳舞,男孩跳的卖力,女孩跳的认真,那一刻全世界都无所谓了,从拥抱、亲吻、到相拥而眠亲切自然,坦荡又温馨。两个人认认真真的相互说着我爱你,此刻哪里还像离家出走呢,已经有点私奔的意思了(他们后来还真的办了个婚礼)。
两个孩子无法反抗世界,当然,成人也不能,最后的最后孩子和成人还是相互谅解了彼此,毕竟,不团结在一起怎么能在冷酷的世界里生存呢。孩子还是要继续做孩子,成人还是要继续履行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那两个孩子依旧相爱,只是有人会问,他们现在是有12岁,那么长大呢?还会相爱吗?已经无所谓了,在12岁的夏天,他们给那相拥而眠的海滩起了名字:月升王国,一个只属于彼此的地方。就算长大了的他们最终会分离,他们也不会忘记月升王国,因为亲自起了名字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
让人会心一笑的电影,值得一看。也许你会记起来曾经的曾经你也有一个月升王国。
《月升王国》影评(十):个人心中的年度最佳儿童片、最佳音乐和最佳服装道具。
整部影片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清丽脱俗。
音乐有关的前后两段台词虽然和全片游离了,但整部电影的配乐,包括最后的福利,都的确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好配乐。人物刻画、画面安排、服装道具,都是美丽纯洁,像童话,如梦一般温暖感人。高级文艺片无疑。
这是一部让我看完之后会去搜导演是谁,然后会去找导演的所有作品的口碑很高的佳作,上一次这样,貌似是盗梦之后搜诺兰。
最喜欢的,让我受益的台词是:“懂事是需要时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有人都会犯错误。”,这就是人生,也是美好的事,可以让我更宽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的温柔和宽容,抑郁症或者“大逆不道”的顽劣孩童,甚至出轨……虽然我还是有自己的是非观,但可以多一点理解,当然,《断背山》那种三观强烈不正的就算了……
要挑缺点的话,我觉得女主的眼影和演员不是那么喜欢,故事和人物也不算特别讨我的喜欢(但是我喜欢清丽脱俗的画面、拍摄、道具等等),故事本身还有完善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