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巴花旦》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古巴花旦》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25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巴花旦》经典观后感10篇

  《古巴花旦》是一部由魏时煜执导,香港主演的一部2018-02-11(香港)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巴花旦》观后感(一):《古巴花旦》意外的親和近

  文/高琳達

  原文刊於《城市文藝》

  遙遠的古巴一向令人聯想到閒散奔放的拉丁風情,因此,流傳於當地兩位非華人婆婆唱淒美温婉的廣東大戲故事就顯得十分意外和傳奇。2018年初,紀錄片《古巴花旦》上映,影片通過主人公何秋蘭這位古巴婆婆的眼睛反映了古巴華僑的歷史,反映了粵劇文化如何在北美流傳。我第一次進入百老匯戲院欣賞魏時煜導演這部新片時,很難不被主人公何秋蘭深深打動,也驚訝於影片獨特的親近感。

  將鏡頭對準八十多歲的古巴花旦何秋蘭,是此片與前兩部題材相似的紀錄片不同之處。2009年,美籍華人攝影家劉博智教授拍攝了二十三分鐘短片《古巴唐人》,首先發現何秋蘭的故事。她從小被第二任養父方標培養為花旦,十五歲紅遍全島,後因革命中斷了粵劇戲伶生涯退休後,何秋蘭聯絡到兒時唱戲的玩伴美玉,又重新唱起心頭割捨不下的粵劇。然而,劉博智教授簡單的敘述並不能充分展現何秋蘭的魅力。2016年,香港電台系列紀錄片《華人移民史》的第一集以香港歷史學者雷競璇教授為主角,影片走到破落又不失美麗的古巴首都夏灣拿,走訪住在華人街療養院裡十幾位想回鄉而不得的老華僑們,梳理華人移民古巴的歷史。但是,講述何秋蘭粵劇經歷的,依然寥寥幾筆,讓人意猶未盡。

  《古巴花旦》開頭交代故事背景,我看到的是用了雷競璇教授編寫的《十九世紀古巴華工》書中的圖片,一幅十九世紀的夏灣拿,還有劉博智教授本人和他的古巴華僑攝影作品,前後的連接給我親切感。《古巴花旦》把相關人物聯繫,造就了老友相聚般親切的氛圍 [繼續閱讀...]

  《古巴花旦》观后感(二):海外华人情怀

  上海电影节看的第一场电影,哭掉半升眼泪。并不是泪点低,而是,这部纪录片,太让我动容。 一直怀有一颗愿意迎接多样性的心,所以想更多了解古巴,和那里的华人。 影片一开始浓郁古早味就深深吸引了我,华人父亲自己的混血女儿培养登台演出,整个戏团全国巡演,名声大噪,一段云上的日子。期间还有美国的华裔演员交流演出,感觉时候的哈瓦那宛如民国上海的十里洋场。然而,自1957年以后便再也没有来自国外的演员了。 每一段叙事里都会穿插着老照片和旧时影像,并配上一段粤剧,有的是当年的演奏片段,有的是二位仍然在世的老妇人现场演唱的。二位老人功力了得,八十多岁还能记得那么清晰,唱得那么有力愉悦,尤其是其中一位都不会说粤语。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艺术喜爱,动容。 看到八十多岁的老人打开梳妆盒,一丝不苟地化妆,穿上戏服,找回当年的样子,好像中间六七十年的岁月完全存在。以及,在回乡寻根之旅的时候,在广州的戏台上现场即兴表演,简直惊艳。看到她们俩在广东穿上各种精致的戏服拍的那组照片,我也跟她女儿一样发出惊叹,怎么这么年轻啊!那种饱满状态,是任何岁月都无法击穿的。其中一位认识汉字的老人还在退休之后给古巴华人报纸光华报做过两年排版。打开尘封已久的破旧不堪的印刷室,活字印刷的字模都一一呈现,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和技术可能只能在海外才能见到了吧。光华报三个字还是请董必武题字,由华人带到了古巴。 美好的梨园岁月,儿时梦一般的生活,在古巴革命之后全都改变了。在采访当今古巴华人社团负责人的时候,对方竟用较为标准普通话说,古巴革命对华人其实没什么影响啊。我当时简直想冲他说,放屁! 不过导演处理方式更为高明。 片中还穿插着对旅居美国经历过那个流光溢彩年代的华裔老人的访谈,以及雷竞璇的《远在古巴》签售会现场的影像。期间提到古巴革命之后的两大优势,一是广泛培养医生护士,是拉美国家医疗资源中流砥柱,二是全民教育,没有文盲。受苦受穷这么多年,好歹也有那么一点点积极地方。纵观天朝的革命。。。。不说也罢。 片中,老人去墓园父母扫墓,华人在当地有一块专属墓园,同胞们都葬在一起。大概是既然不能归根,就抱团吧。老人的女儿谈起第一代移民外祖父,戏团的创建者,所有的回忆都充满阳光,她跟着外祖父母生活直到十五岁,外祖父看着她读大学研究生,她很开心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想到我的外祖父,简直哭得不行,哎。 影片里的采访大多数是用西班牙语,在美国的老人可以讲粤语,在古巴的老人只有极少能说一些了,但是唱起粤剧的时候,字字句句都是跳动的。看着这些年逾古稀甚至耄耋的老人们,想到随着他们被时光带走,那些曾经的传统文化里绚烂精髓,也随他们而去了。 影片结束后,竟然有见面会,意外惊喜。导演魏时煜女士莅临现场,我泪眼婆娑,一边擦着鼻涕一边听她谈到前前后后准备了六年的时间,真是不容易。 真的是一部特别走心的纪录片,剪切恰到好处,背景音乐特别有融入感。以及,我还想过,如果不是这么有韵味的粤剧而是雄浑的京剧,大概不会如此打动我。除了戏剧本身,海外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执念,对于传承的热忱,大概都是它的发源地所缺失的。

  《古巴花旦》观后感(三):纪录片《古巴花旦》映后:流散、移民史和广东大戏

  20180619上海电影节 《古巴花旦》没有辜负我的预期,没有浪费这么好的题材故事。镜头处理非常感人,叙事也很流畅作为戏迷当然不会嫌粤剧唱段多,导演用得也很巧妙,都有结合具体情景情绪。但其实可以少一点,不妨碍电影的表达。 看之前想了很多,包括潮剧、粤剧在越南、泰国的变种成为当地语言演唱的地方戏,这些戏剧史料,我一直极感兴趣。广府是侨乡。海外华人的生活面临的巨大文化氛围差异冲击,其实外人还是不能理解想象。胡马首北丘,越鸟巢南枝。唐山二字之沉重,再热烈的语言去赞美反而显得苍白造作。看电影前,我听过大佬白驹荣一首南音《竹伯返唐山》,深深感动,下南洋、过番邦的一百余年,亲人骨肉生离死别似是寻常疼痛却不减一分。美国排华法案之下,纵使名伶小燕飞、张月儿申请入境,也要被关入监牢,受尽刁难。这是不容忘却的伤痛先人水流尽,后人无知识,岂不忘记?也要多多地写。 身为中国人骄傲,是基于我们父母的诚实正直、爱和美丽。何秋兰的养父方标把粤剧移植到古巴,把孙子孙女抚养成人,他的乐观坚强责任感智慧、艺术天赋和对孩子的爱无一不是家族血脉强有力的刻印。当已成老妪的继女来到墓园,用手指蘸着唇泽,吻着父亲、母亲墓碑遗照时,我们落着泪,很自然地联想到了Coco 。先人的灵魂星辰间庇佑我们,太平洋割不断对故乡认同人间的永决只是暂时分离,当我们结束自己的一生,将与他们永远团聚。 当秋兰和美玉唱起《百花争春》时,她们最幸福富足童年从六十年前被召唤回来了。那是站在台上,看着下面几百双渴盼的眼睛的荣耀,是众星捧月风光日子,与名伶们过从,为他们配戏。社会主义革命确实改变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海外华侨本来是支持推翻满清政权国民革命的重大力量,不可能凭空转向社会主义认同。旧金山花车上悬挂孙中山的像,但是唐山并没有变,家乡泥土并没有变,中国GCD说我们是中山先生继承人,也表达了对华侨的支持和重视,不过加勒比海还是太远了,考虑到美苏争霸的敏感,更是难以顾及。 中央政府是谁其实不重要,因为文化的血脉不会变质,更不可以消亡,它牵着万里之外的何秋兰和黄美玉。汉字没了,粤语没了,广东大戏不唱了,中国,对于她们,就没了。中央政府真的能理解这一点吗? (文/慕棻)

  《古巴花旦》观后感(四):《古巴花旦》:遙遠的粵花,朦朧的華夢

  文/曾繁裕

  《古巴花旦》是魏時煜導演的第三部紀錄長片,她的前作包括紀錄長片《紅日風暴》(與彭小蓮導演合作)(2009)、《金門銀光夢》(2014)和電視紀錄片《崔健:搖滾中國》(2006)、《王實味:被淹沒的作家》(2016)。觀其創作脈絡,可見一種追蹤意識,把離散的人物藉故事主角聚首一堂,而主角的生命大小配角的去來而豐富立體。不同於魏導演關於胡風、王實味、伍錦霞的紀錄片,《古巴花旦》的主角不是已逝的歷史人物,而是活至今時今日、十分健談的兩位古巴婆婆,她們不只可以翻開舊照相簿,也會對着鏡頭閒話家常,甚至粉墨登場。

  《古巴花旦》雖延續了《金門銀光夢》藉女性導演先驅伍錦霞所放映的華人海外史,但自有其獨特格局。故事的兩位女主角,一是華僑收養、純古巴血統但懂華語的何秋蘭,另一位是母親是古巴黑人、父親為華人但不懂華語的黃美玉。兩人「對倒」的血統和語言取向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加上她們身處東南亞、舊金山等核心華埠以外,一度在古巴夏灣拿華人社區以粵劇的表演藝術為業,她們的生命史於是因多重邊沿和矛盾而離奇。從這離奇之中感受到的陌生熟悉,吸引觀眾沉醉於追溯歷史的過程,在回憶帶出的情感之中時而微笑、時而落淚。

  故事前大半講述兩位古巴花旦的出生、相知、學藝和表演,她們身處之地,對於大多數華人觀眾而言,是遙遠的,只能藉想像構築其中與當地文化摻雜的社區狀態。粵劇這種源於廣東的藝術,雖然一直興旺,但在整體華人文化中,也一直保持着「次文化」的潮流與審美意趣。在共產革命爆發、古巴花旦息演後,故事在一系列的新聞紀錄片和對領導人印象的訪問後,進入兩位主角的老年。她們老而不頹,懷着尋索自己投身多年的藝術之根源的夢想,跨過大半個地球,而故事後段便敘述了她們在香港、廣州、佛山一帶的訪華旅程

  如果只有帶華人血統的黃美玉到中國去,觀眾很容易便會將其旅程定性為血族尋根,以中國本位的觀念作後離散解讀。然而,何秋蘭也到中國去,她與國家、歷史和人口意義上的「華人中心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血無緣,如此,她到訪中國,並且表明希望每年都到中國去,是否表示她在想像上承繼了養父的血緣因而有意與中國的宗親結連?這在影片沒有交待,或許讓很多因居於中國而產生地理優越感的觀眾失望,而影片更明顯地表達的倒是她對粵劇這種超種族的藝術的熱愛和自豪 [繼續閱讀......]

  《古巴花旦》观后感(五):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对貌似矛盾的东西:一方面强调核心、强调向心,另一方面却又对所有的事物表现强大的“理解能力”。落实到艺术上,一方面一些张扬、鼓动的东西,能够深入人心世代相传——如岳武穆的《满江红》,另一方面,尘世的诸多细节被各色人从各种角度理解同情,亦能够深入人心世代相传——如红楼、团剧与三体。

  这种表面的矛盾,其实恰恰是互相成就的:正是因为有核心共识,才能有理解同情;又是因为有理解同情,核心共识才愈加坚实

  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深刻的共识,以及丰富的细节,是源于中国文化看世界方法的精深:这种方法有着可以延展到无限的思维半径,又以能够于天地间保持中正庸和的人作为圆心。

  有幸多次间接听到魏导演耗八年功力独立拍摄纪录片《古巴花旦》的初衷——“把这段故事展示出来”,“并不是在讲边缘”,感觉魏女士无论在自觉还是不自觉中,都是在做着这样一种叙说“有内核的细节故事”的事,从纪录片受众角度,相对于流行的纪录片套路,它的意义恰恰在于“展示”本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