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皇诞生》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教皇诞生》影评10篇

2018-07-05 03: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皇诞生》影评10篇

  《教皇诞生》是一部由南尼·莫莱蒂执导,南尼·莫莱蒂 / 米歇尔·皮科利 / 玛格丽塔·布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教皇诞生》影评(一):神坛上下

  走下神坛,教皇在精神分析事务所,在商场里,在公车上,在话剧演员和戏疯子中间,打量他人与自己。你会以为他就此找到了信仰力量,找到了重回神坛的勇气

  完全不是。否则这就不是南尼了,而是任意一部好莱坞励志片吧。承认自己的无能拒绝扮演不能胜任的角色,这很难吧,和勉为其难地带面具坚持演出相比,更难吧。

  “六十多岁了还在抱怨人生”,这没关系,教皇站在数万教众面前说,“我是一个困惑的人”,这也没有关系,像契诃夫剧里的主人公那样,在人生终究不过是一场败局的预设里活着,难道不是一种勇敢

  五十八岁的南尼变了,少了《亲爱日记》里话唠又自恋的调调,五十八岁的南尼其实也没有变:教皇站在数万教众面前说“对不起,我无法引导你们,我是一个需要引导的人”。在世俗与神坛之间复杂人事关系和叙事线条里往返,南尼不过曲里拐弯地说了那句他一直在说的话,用契诃夫式自恋又自艾的语调:面对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教皇诞生》影评(二):牺牲

  塔可夫斯基有《牺牲》,这部电影就是南尼·莫莱蒂版的《牺牲》。

  我特别理解片尾男主角宣布自己不是教皇时,信徒们心中的那种痛苦,那是深深地自责,是对被欺骗羞耻、对被抛弃的恐惧,是大难临头的覆灭感。是啊,当一个妇人孩子被夺走了她还剩下什么呢,当一个人的灵魂不见了他还剩下什么呢,他一无所有,他痛苦、焦虑、哭泣、颤抖,不能自已……然后发现自己竟然还活着,这该怎么办呢?

  实际导演宗教是很宽容的,并没有什么讽刺幽默,宗教在这部电影中只是起到背景作用男主角只是恰好是那个被选中的人而已。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描述的是现代人,男主角就是一个现代人的典型,他只是恰好位于这个社会的一个敏感点上,导演的男主角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缺失,即“上帝的阙如”。

  电影的主体部分是男主角的逃跑过程,导演没有直接让他拒绝使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教会人们怎样以一个现代人的姿态抵抗恐惧,正常生活,这正是导演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们看到,上帝不在的时候,我们也能默默坚守耐心等待是的,活着就是等待上帝的降临,耶稣当年不就是这样做的么。

  当主持在阳台上宣布“教皇诞生了”的时候,所谓的教皇已然隐去,但他说的没错,因为真正的教皇已然诞生,遍地都是上帝,每个人都是教皇,天堂地狱都在阳台下、在地上。于是在片尾,人们哭了,那是悲痛,也是感激,感激心中的上帝终于在人间诞生,自己收到了上帝的祝福——这是真的吗,我真的这么幸运吗,正如弘一辞世前的感受,他们心中“悲欣交集”。

  第七位天使吹号,约翰听见从天上传来声音宣布:"世上的国成为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在此之前,在六位天使的号角声中,罪人们毁于大火。牺牲,男主角一个人的权利地位名誉金钱,与世人罪恶相比已算不了什么了,作为一个教皇,他牺牲的实际上是他的生命,他是一个信使、一个迹象、一个征兆、一句“话”,上帝让他去职,忍受被钉上十字架的痛苦,以此告诉世人,你们要牺牲!

  .S.

  1、打排球那段根本不是什么恶搞,那些画面那么庄重典雅生机盎然表达了导演对宗教的宽容和对世俗生活的祝福。

  2、海报是背过手的教皇,此刻他非常像《一一》里的那个小男孩,勇敢又智慧

  3、这部电影不是喜剧,而是正剧。全片充满了上帝慈祥目光神圣的祝福,幸福痕迹

  《教皇诞生》影评(三):坦诚面对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

  在人的本性中,有很多的情感,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教皇还是普通生活的民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条和自己要做的事情

  本片中所谓的教皇是在无意识中被推举到教皇的位置上的,导演将他内心的焦虑,不安自卑不同角度进行描写,以至于他在发言前的嚎啕大哭和偷偷逃走的那种感情流露彰显的突出生动

  在神于众民之间,做到将神的意志传达给民众的引导者,在世界10亿民众和众多红衣主教的面前,他无法承担着如此大的重任压力选择逃避来进行人生的思考,这是懦弱表现吗?

  起初看来,是懦弱的,许多类似的人被推上高位后,受着舆论受着压力,受着大家的期望关注,默默进行承受或者鉴于无法辞去的责任,强迫自己忍受并且慢慢变成强大,每个人都想做到变革和先驱,甚至功绩,但是又有谁可以如此真诚的面对大家坦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承认自己的能力,勇敢的说不!

  这是一种面对自我的态度,反过来看也是对民众的一种责任感“我不能引导你们”,当他说出这句话时候,他是多么的释然,一个坚强勇敢的面对自己内心的人是多么的强大,神选择了他,但是神也尊重了他的选择

  自由,是每个人渴望的,但是又有多少人按照自己自由的内心去生活?有多少人是背着责任和压力,背着名誉,背着别人的眼光,背着虚荣,去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去强迫自己变成大家的期待,变的完美,或者虚伪和虚荣的度过一生

  真正敢拒绝的人,勇敢面对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

  很好的片子,让人深思~~

  《教皇诞生》影评(四):教皇诞生

  教皇很忙 [教皇诞生]Habemus Papam 导演:南尼·莫莱蒂Nanni Moretti 主演:米歇尔·皮寇利Michel Piccoli/南尼·莫莱蒂Nanni Moretti/马吉莉塔·贝Margherita Buy 类型:剧情/喜剧 出品:意大利01 Distribution 片长:104分钟 媒体评论:[教皇诞生]强调了体制下人性的成功,但莫莱蒂的叙事结构,还有待提高。《卫报》 [教皇诞生]真正的牛逼之处是米歇尔·皮寇利的表演,85岁的他,其给教皇灌输了异常哀伤失望而又诱人怜悯眼神。《Movieline》 [教皇诞生]证明了南尼·莫莱蒂拍摄好看主流电影的能力,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丢掉自己的坚持。《看电影》 意大利导演南尼·莫莱蒂的新作[教皇诞生]是一部充满小智慧的电影,在这让人会心一笑并扼腕叹息的一个多小时中,莫莱蒂表露了自己曾经单枪匹马打下半壁意大利电影江湖实力。这位被称为帕索里尼接班人的当代左派电影人,证明了即使把舞台设定刻板教条的梵蒂冈,即使不用任何苦大仇深现实问题,即使不使用任何夸张的肢体语言笑话,也能拍出轻松有趣现实主义佳作。如果说[儿子房间]代表着莫莱蒂最深刻思想,[亲爱的日记]代表着莫莱蒂最本色的自我,那这部[教皇诞生]则很好的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足以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一部莫莱蒂电影。 两个莫莱蒂 欧洲的作者导演绝对不在少数,但能像莫莱蒂这般,一手掌握自己创作的,却绝对是极个别。作为意大利影坛最早拥有自己制片公司的莫莱蒂,对自己作品由表及里的控制绝对是变态级别。虽然演技万年不变,但他却对主演自己的电影异常热衷。而这部[教皇诞生]里,他所扮演的布雷兹则是其众多电影角色的延续。 与[儿子的房间]一样,[教皇诞生]中的莫莱蒂依然是一个略显尴尬心理医师。在梵蒂冈的诸多教条面前,这个角色的愤世嫉俗,显得异常不合适宜,用一个个惊世骇俗言论冲击着被一代代误读的梵蒂冈圣率。在莫莱蒂这个无神论者口中,《圣经》的一字一句都和精神分析暗合,在他看来,蔓延了千万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却应该从另一种科学的角度,得到人性化的诠释。相较于梵蒂冈的各类主教,其实莫莱蒂之前诸多电影所倡导的当代精神分析,在本片中也并非科学,在对体制的嘲讽之外,这次的莫莱蒂也多了一分自嘲,在他看来“一切问题都应该被归结于三四岁时的创伤”这样的观点与整个梵蒂冈一样,是一件无厘头笑料。正是这样娱人娱己的智慧幽默,让[教皇诞生]中的莫莱蒂,有了些伍迪·艾伦的感觉镜头前的莫莱蒂有些当局者迷低调,镜头后的他则更多的怀有某种恶意玩世不恭。在他看来,权威都不算什么,教条也与他不沾边。相较于千万人欢呼的教皇加冕,莫莱蒂本人倒是更愿意用浓墨重彩,说一说那场有些超现实的主教排球世界杯阳光下的肆意挥洒汗水配合优雅剪辑和慢镜头,四处奔跑的老头,莫莱蒂的幽默,其实也并不在于讽刺,更多的还是他对所有人细致入微观察合情合理设计。 一个脱线梵蒂冈 与艾伦的中产阶级温吞不同,莫莱蒂则明显带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全片开场的教会熄灯乌龙世界中,莫莱蒂便飚了一句堪称点睛的问句“外面的人知道我们里面灯灭了吗?”确实,展现一个不被外人所知,梵蒂冈漆黑的另一面,也是这部[教皇诞生]的主旨。不过,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莫莱蒂并不想讽刺,而更偏向于真实人性的呈现。在选举教皇的非常时期里,整个梵蒂冈,处于封闭状态,各个人之间的本性也开始显露。如果放在别的导演手里,权力游戏必将是勾心斗角,让整个梵蒂冈杀的难解难分,但莫莱蒂却不会如此卖弄戏剧冲突。 在本片中,主教们则更像是一群生活在世外桃源的孩子。他们害怕限制自由,害怕承担过重的担子,在道貌岸然的选举现场,他们一个个心中所想只是“主啊,千万不要让我当教皇”。但一旦出了会场,则又会因为自己的赔率不如别人,而暗自争风吃醋,以至于被有些场外观众戏称为“梵蒂冈幼儿园”。与大多数电影中的主教或腐败堕落(如[教父Ⅲ])或道貌岸然([人与神])的形象截然不同,莫莱蒂的脱线梵蒂冈,塑造的却是一个个有血有人的真人。他们的喜怒而乐平常而又复杂,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总是在尽着自己的本分。在看过他们的连珠妙语之后,“可爱”绝对是大多数观众对这些不那么高高在上的教士最真切总结。不过,话说回来,让主教们走下神坛,显然体现了不少莫莱蒂类似文艺复兴一般的人本主义精神。莫莱蒂表达了其对于权威的不屑,作为上帝的仆人,梵蒂冈中衣冠楚楚者,在他的电影中,并没有什么的特权。现实中,他们可以传神的旨意,但在电影中,却必须被导演一视同仁众人平等的左派精神,才是莫莱蒂个人信仰的真正注脚。 半部励志好莱坞 如果说之前的莫莱蒂一直恪守着布莱希特间离效果伟大信条而必须让观众与电影保持距离的话。本片则象征这莫莱蒂艺术手法的90度大转弯,在全片的大多数时间里,整个故事起承转合宛若一部好莱坞电影。观众仿佛看了开头,便可以想到全片的走向。但慢慢的,我们却发现,其实真真被牵着鼻子走的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观者。 前半段,教皇上任之前,突然心理疾病爆发,临阵脱逃,教会找来心理问题专家莫莱蒂前来诊断。看到导演本人亲自上阵,大家本以为故事会如[国王演讲]一般,进入亦师亦友的二人如何克服内心的艰难险阻拿下教皇桂冠的故事。但随着教皇的弃国出走,师友二人组顿时坍塌了一半,而莫莱蒂也在后半部影片中成为了一位丝毫不影像故事发展旁观者。 寻找自我的心理压力落在了教皇一人的肩上,故事也走入了另一种好莱坞俗套。像[苏利文的旅程]中,因不想再拍喜剧而上路寻找悲剧素材的导演一样,本片中的教皇本人,也踏上了一段自我救赎之旅。教皇虽然有心再回体制,却渐渐的与我们的预期越来越远。咨寻心理医生,得到的都是些有的没的废话,虽然电视天天召唤着他回去上任,他却不紧不慢的玩消失,甚至愿意重拾年轻梦想,琢磨着当当临时演员。最终,教皇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重回梵蒂冈。大家都以为料想中的结局终于要来了,结果,他却来了一个当众辞职,最终决定坚守内心深处的自我。 虽然导演莫莱蒂有些使诈的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演员表的第一个,但由法国老牌演员米歇尔·皮寇利扮演的教皇,却是本片毫无争议的男主角。这位从新浪潮时期的[轻蔑]一路走来的演员,确实有着本片教皇的相似特质。虽然挂着个法国官方电影协会名誉主席的尊号,但骨子里的皮寇利还是有诸多自由狂放的六十年代因子。他在本片中的不羁演技,便是明证。这位慈祥的老者,在经历了几十年人生起伏之后,也真正理解了当年叛逆真谛。而带着智慧的反叛,则是皮寇利能给予莫莱蒂和这部电影,最好的礼物。 通过这样一部电影,不难发现莫莱蒂本人的成长。从当年的激进意识,到如今的客观面对,虽然拍起了老人电影,但他却离正是刚入中年的创作旺盛时期。莫莱蒂并不超脱,他只是终于找到了更好拍摄电影的方式,虽然在本届戛纳,本片并没有如预期般再度得奖,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路影评的肯定,依然是他继续完善自我的动力。事实上,过于主观自我,一直是莫莱蒂的死穴,本片在保留了莫莱蒂爱自说自话的老毛病之上,也发掘了其电影别样的可能。[教皇诞生]以及和皮寇利的合作,是莫莱蒂向主流靠拢的一个信号。他的才华无需置疑,但能否跳出自我,拍摄一部真正的集大成之作,还有待时间考量。 ★★★★(文_西帕克) (原载于《看电影》,特别加映栏目)

  《教皇诞生》影评(五):《教皇诞生》:重生的是凡人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8日)

  不可否认,南尼·莫莱蒂是意大利影坛的全才,此君一贯见解深刻,思路宽广,戏路多样,又具有掌控管理的能力,其所参与编、导、演、制的影片,往往言之有物,手法洗练,表演精准,制作上乘,不论痛楚的《儿子的房间》、疗伤的《平静的躁动》,还是寓意的《两个四月》,都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喟叹生活,并藉此丰满脑细胞,体悟生活的哲学。

  此番,南尼·莫莱蒂显露出了他用巧的功力,将解读的视角集中在了梵蒂冈教廷,不同于其他再现宗教核心的影片露出庙堂之高的傲娇状,《教皇诞生(Habemus Papam)》的基调显得较平民化,以幽默有趣的方式诠释着影片的主旨,即神性与人性的对碰,以及自我的苏醒与实践,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影片甚至让缺乏信心的教皇继任者梅尔维尔“微服出逃”,游走于寻常巷陌,只为了寻找内心深处最基本的渴求。

  该片的节奏十分舒服,叙事张弛有度,无处不闪现出编导的架构功力和突破创新的胆识,表现教廷的画面运镜虽然堂皇而正规,但始终充溢着轻松幽默的氛围,片中的神职人员也一改此类题材中常见的严肃刻板模样,显得天真烂漫,没有权利欲望,毫无勾心斗角,对教皇这一责任重大的神圣职务都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像小孩要逃避被老师点名一样,嘴里默念着:“千万不要选我”,当有人被投票选中时,其他107个主教居然都可爱地松了口气。

  显然南尼·莫莱蒂对宗教本身并没有冒犯之意,不过这部情节虚构的影片的确有戏说之嫌,至少让一群主教大人们在梵蒂冈庄严的庭院内开展一场活泼热闹的洲际排球联赛,就足够颠覆以往人们对宗教保守严苛拘泥的印象。而这样一部电影能在实地拍摄,让人不得不感叹他国对这一题材的宽容。

  离家出走没有年纪限定,老人家梅尔维尔在重压之下趋于崩溃,开始自我否定,并走上了探寻之路。当他来到一处教堂,听到年轻的神父讲到对身处的这个全新时代的恐惧时,颇有同感。老人在年轻时曾想当一名演员,却因缺乏天分而未果,当他面对素未平身的女心理医生时,谎称自己是演员。“演员”这个设定显得很有意思,通常人们都认可政治家是演员,而出任地球上17%人口的精神领袖这样的角色,显然也是需要演技的,对此,梅尔维尔没有准备好,也不太可能准备好。老演员米歇尔·皮寇利诠释的“落跑教皇”就像一个慈爱和善的老大爷,眼神中总流露着歉意和不确定,让人不忍太过逼迫他难为他,梵蒂冈的发言人也不例外。

  片中红衣主教格里高利曾对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焦虑范儿的心理学教授说:“因为你无处可去,地狱就是虚无的。”似乎对于缺乏依托的人而言,就连地狱也是不存在的。影片的结局很有趣,在梅尔维尔游历一番后,没有俗套地让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心理建设,很励志地接受使命,而是让他更清楚地认知了自己,也超越了局限,他做出了勇敢的决定,因为似乎敢于正视自己比担任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105447_d.html

  《教皇诞生》影评(六):关于《教皇诞生》的一点笔记

  柔软,无助和无能。南尼莫莱蒂明白,反应教会的题材,不可以下重手,只能在游戏中暗示和点醒,以柔和的方式对待无助和无能,因为人们已经在担心再多用点力他们就会崩溃。事实上教会的力量在这个时代也的确在节节败退,上帝至少已经败给了弗洛伊德(至少南尼这么想了)。相比真实的南尼莫莱蒂(作为一个无信仰的人)可能怀有的更激烈的表达方式,他的克制和斟酌不仅使主教们的形象更加人性化,也使这些神秘殿堂内的人物能够走下神坛参与到观众熟知的世俗生活中,被普通人触碰和感知。

  经由一个不愿意承担“教皇”头衔的Papa,他试着去窥探作为与世俗万众同样的人的个体的——剥去“教皇”符号的Papa到底是什么样的。当然,还有那些除去宗教性符号的主教们、教会发言人,甚至梵蒂冈辉煌而冰凉的宫殿,圣父房间的窗帘。Papa的塑造饱含了暗示。他以教会最高首领的身份给了教会一击,这一击击碎了基督教努力维护了一千三百年的神圣化的镜像。在所有破除宗教神性论的影片(诸如《达芬奇密码》《大侦探福尔摩斯1》这类以破除宗教神圣论为噱头遍地开花的好莱坞商业片)中,《教皇诞生》更贴近肉身。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神圣化的过程,而是基于人们的现实认知开始对神圣中心进行去神圣化的个体研究。当南尼莫莱蒂以心理学教授的身份出现在片中教皇的宫殿里时,他的用意就已令我忍俊不禁。但南尼并无以精神分析来拆解宗教的意图,他只是要两者碰撞,然后各自暴露他们各自的无助和无能,只是在这里Papa处于求助者的位置显得更加无助,而南尼由于自身思维形态的限制,在Papa失踪三天的跟踪里也相当于做了一分他所设想的精神分析报告。

  南尼的内心是活泼的,像个典型的意大利男人一样直白、自信、喜爱竞争和俗世娱乐。片中的他给主教们一起玩牌、授课、分组打排球,像个爸爸一样教这些在圣经里一辈子都没长大的孩子们如何接受天性里世俗的喜好和如何科学对待自己。他一点也不严厉,甚至可以说是温柔悲悯。(我相信这样的态度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虑到现实中梵蒂冈和信众感受)。我不敢设想如果是同样的题材落在早年间的Marco Bellocchio手里会是多么惨烈的结果。但这些意大利导演有个美妙的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在文化里找答案(也许是整个国民性格中天生的文艺范儿)。对于文化中的美感,他们有着超出现实甚至宗教意义上的情感寄托。这种寄托如此虚幻而美好,甚至承载了生命的意涵。回头说Papa,既然承载他对美好的原初记忆的并不是上帝(是契诃夫),南尼的意图也昭然了。虽然他并不想催产基督教的没落,但Papa和所有现代人一样感受着迷失,即使在寻找记忆深处快乐的碎片也并不是为了治愈,Papa最后的决定一开始便是注定的。

  《教皇诞生》影评(七):教皇诞生:严肃的恶搞

  对于一种实物往往会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浅层表面的,另一种是深沉内涵的。比方说我们每天看的书、写的笔记,还有上厕所用的纸归根结底都是靠一种事物获得。当然我说的不是大树,我说的是钱。对待钱也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它就是钱,大树做的,用于物质交换;其二它是是财富,它可以变得伟大,让世界美好。然后你可以对钱开玩笑,可以视之如大条,但你却不能嘲笑财富,因为财富是个严肃的词儿。同理可证,信仰是严肃的,然而宗教是可以调戏的。

  拿宗教开玩笑的电影不少。《巨蟒与圣杯》改编宗教经典但却通俗可爱妙想天开;《万世魔星》讲恶搞进行到底成为经典;也有《达芬奇密码》那样的阴谋论,最后票房丰收,总而言之,宗教是坨金矿,好大一坨。南尼·莫莱蒂是个聪明人,他看到了商业价值,难能可贵,他还是个好导演,他有好演员和好剧本。莫莱蒂没有走恶搞的无厘头路子,这次导演玩了把深沉。高大宏伟的建筑、庄严肃穆的人脸、虔诚渴望的人群,电影开始完全察觉不到喜剧成分更多的是一种严肃的氛围。这种伪装的深沉一直维持到选举,教主们纠结的表情配上更纠结的画外音,观众才发现:“嚯,喜剧片一枚。”莫莱蒂的喜剧情感是渐变的,随着剧情合理地弥漫开来。

  不要担心关于宗教话题的理解,因为莫莱蒂和好多观众一样是不信教的,在片中他也饰演了一位无神论的心理学专家。所以这部电影完全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猎奇的角度描写,其实教皇亦凡人,有感情会迷茫(但是本片没有出现娈童情节)。片中有一处情节诠释了观众的角度:“外面的人知道我们这里没有光亮吗?”导演很贴心,电影讲的不像是教皇,更像是邻居家不爱说话的老爷爷,有点腼腆偶尔歇斯底里。经历了一番充满了人性关怀的观察教皇变得有血有肉,面对信仰和人性的抉择最后教皇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理。最后的最后观众发现电影其实应该叫做《教皇难产》。

  电影在一种越来越温暖的基调下结束,南尼·莫莱蒂也完成了一次内敛地嘲讽,原来恶搞可以这么一本正经。《教皇诞生》入围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丰富多彩。

  《教皇诞生》影评(八):素食者办宴席

  一向对跟天主教有关的事物没有抵抗力,但凡面目清秀、长身玉立的男生穿上神父的黑道袍,必然引来小女子花痴尖叫。到了主教层次,多半中年发福,不过黑衣配血红的宽腰带,手上鸽子蛋大的宝石戒指,加上从容镇定的神态,另有一番魅力。至于白衣教皇,就新闻图片看,当真慈祥仁爱如老祖父,和蔼宽厚的微笑即使非信徒也如沐春风。

  听说有《教皇诞生》自然要第一时间找来过瘾。结果眼没怎么养,反倒confuse了。

  (以下轻微剧透)

  新当选教皇在公开露面前一刻临阵脱逃,在教廷进行精神会诊未果,到民间找大夫又说不出所以然,后来甩掉随从惶惶然游走在罗马的大街上。到片尾总算给找回来了,当着千万信徒说自己不胜重任,留下众人瞠目结舌,转身走人,over。

  导演你想说神马?

  “人性”?

  信仰动摇?教会的人问了,不是。

  找来的无神论大夫(也就是导演大人)指着圣经说是抑郁症犯了,不过教皇爷爷可没承认。

  大夫的前妻有一招必杀技“关爱缺乏症”,逢人便送,通吃天下(如果说离开母亲庇护就是“关爱缺乏”的话,除了孙猴子,只要是从老妈肚子里出来的人都会得这病,哇哦,70亿客户呢,做心理医生真是赚翻了)教皇爷爷看上去少说八十了,再找老妈要关爱是不是晚了点啊。

  在和“通吃大夫”聊天的时候,教皇爷爷提到年轻的时候想当演员未成,称自己这么多年不过在演戏,他最后也是在戏院里被发现的。

  那病因应该是“早年理想受挫综合症”了。(话说这病的潜在患者也不少,突然觉得做心理医生是个很有钱途的职业)不过精神疾病的特点是找病因不容易(一般至少三年,每周两次,每次一小时,每小时收费XXX欧,果然钱途无量),找到了也未必有药治,基本没有痊愈一说(容易复发,发了就要看病哦,看病就要拿钱哦),情况缓解很大程度上依靠患者自助。

  教皇爷爷做演员不成,但以红衣主教身份参选,说明神父这个角色塑造得很成功(虽然单调了一点),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代偿”,曲线救国的意思,用的好的话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代偿了几十年,末了还是临阵脱逃,不仅有愧教士的身份,连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演员都不是(难道没有听说过救场如救火?)。

  就这“人性”?

  导演自称无神论者,他演绎下的梵蒂冈你觉得会有多少真实性呢?

  漏洞一。一个动作做多了会变成下意识直至本能,信徒有疑惑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跪下祈祷,结果我们的教皇爷爷不仅一次祈祷都没做,甚至连一个十字都没有划,我一中国人急了还念菩萨呢;

  漏洞二。天主教会遴选神父是很严格的,10个学生进神学院最多也只有3、4个能顺利毕业领到圣职,如果在履职期间信仰动摇了,理论上是可以还俗的。神父听人忏悔,他自己也要找人忏悔纾解心结(中世纪找神父说心里话,现在找心理医生,道理都一样,不过后者要收费)。另外忏悔的内容多是阴暗的绝对隐私,听多见广的神父大多世故通达,所以年纪越大不能说信仰越坚定,但起码的轻重缓急是知道的。一个教牧几十年的神父放亿万信徒的鸽子,你倒真敢由着性儿玩儿啊,不怕上帝拿雷劈吗?

  漏洞三。天主教神职人员不能结婚(所以容易出同性爱啊,娈童案啊什么的,这年月什么组织没有,但大家就是喜欢拉黑天主教),神父的日常生活一般由年纪大的修女或女信徒照料,教皇是天主教世界最高领袖,居然连个贴身护理都没有,老爷爷晚上要喝水你给倒啊。看新闻照片,教皇主持弥撒,台下保镖的数量堪比美国总统,影片里老爷爷一个障眼法就溜了,前前后后只有一个新闻发言人忙乎,保安部门雇的都是临时工吧;

  漏洞四。梵蒂冈被称为国中之国的一个意思是各部门十分齐全,组织严密,其实现代政府的形式就是借鉴了中世纪的教廷。就算教皇爷爷人间蒸发了,国务院呢、主教会议呢?教俗大佬怎么不会商?三天时间足够意大利总理从女人裙子里钻出来讨论正事了,人呢?现在教会选举当然没有文艺复兴时期那么血雨腥风的,阴谋诡计神马的应该也不少,当选者不露面,其他候选人呢,各地区实力博弈呢?就一群人傻坐着,大牌斗气,看着窗帘动就欢喜,听着屋里的录音就起舞,这到底是主教会议还是痴呆老人俱乐部?

  其实影片开头就有问题,第一轮根本没梅尔维尔什么事,他是第二轮“异军突起”的,得票率高的惊人,要说背后没交易实在太傻太天真,意大利人啊﹋﹋马基雅维利的同胞啊﹋﹋君主论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啊,选个教皇还不如推班干部黑,说出去谁信?讨价还价最后选出这么个扶不上墙的,大佬们难道没有备胎?就打算一根绳儿上吊死了?不觉得愧对列祖列宗啊?

  影片还说的过去的亮点是院中排球赛,看着年高德劭的主教和旁观的修士修女为一个赢球高声欢呼,是件很温暖的事,不过这个比赛的目的是什么?就为彰显人性?导演没说,只有继续confusing中。

  以前认为所有意大利人都是天主教徒,这编导演三栖的主儿按说也是个人才,没吃过猪肉从小也是看着猪跑的,居然拍出这么个糟烂货,经验主义害死人啊。

  最后说一下主演,米歇尔•皮高利(Michel Piccoli,1925-),法国演员,70年代罗密•施耐德(“茜茜公主”、《老枪》)电影的主要搭档,80年代内地公映过《冒险的代价》(1983),他演电视主持人,在主持人还是报幕员的年代让中国人知道什么叫舌灿莲花、颠倒黑白、煽风点火,就算放到现在也能把很多腕儿甩出半个城去。老爷爷87了,还这么矍铄,一个中国影迷在这里祝他身体健康。

  《教皇诞生》影评(九):不想当教皇的不是好演员

  最开始我以为电影是形象端庄的宗教片(这片名和海报实在太有迷惑性了),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十分钟后我发现我错了,电影因为新教皇恐惧的抽泣急转直下,变为了现实主义的人文伦理片。随着教皇的开溜,影片随即化身教皇版的“罗马假日”,导演不断制造出幽默情绪牵引观众的注意。在教皇披上圣袍时,你以为他要开始一段探索内心力量的旅程;当心理医生的介入时,你觉得接下来会以逼迫式的犀利节奏发掘出人性暗角处的秘密;等到本应高高在上的教皇偷偷进入酒店厨房,“哀嚎”自己一定是童年时缺失了父母之爱时,你也 只能来一句“好吧”。导演不断制造出线索,又不停地将它掐断,好比你要在这里挠痒痒,结果摸半天才发现摸错了地方。

  不过即使你没法归类电影,但你不得不承认影片的两个突出之处,一是提出了“教皇落跑”这个惊世骇俗的假设,二是对教皇畏惧心理的一种推演。

  做到前一点似乎不难,导演莫莱蒂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所以在题材处理上不会存在顾忌,电影里不涉及教义,对一般观众来说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在他的镜头下,神圣的梵蒂冈成为了红衣主教们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这群老人和老顽童无异,甚至还会在打牌时计较输赢, 其乐融融的氛围把梵蒂冈从一个宗教的理想国变为世俗的理想国,心理医生组织的“世界杯”排球赛甚至为影片增添了励志式的戏剧性。

  教皇的权力有多大?《怒犯天条》里有一句戏言:教宗说什么,上帝就做什么。

  虽然这并非现实,但教宗的一举一动都对天主教产生深远的影响。四世纪时,因为教皇利贝里奥的一个梦,就使得圣母玛利亚成为敬拜的核心,教会认为她升天后成为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

  事到如今,梵蒂冈几乎已经成为了丑闻的代名词,教皇和主教们频频变为讽刺剧的主角。尽管天主教已经不再染指世俗权力,不过作为十亿信徒的精神领袖,教皇在众人瞩目下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作圣人的代价是你被剥夺了犯错的权利。正如《马太福音》里说过:你们中间 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且这种责任是“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这样的澎湃等级。影片还特意夸张了主教们在选新教皇时的胆怯,放现实里,那种选班干部时的纠结心理大概许多人都 曾碰到过。

  很不幸,新教皇就是不愿被选上的大多数。你不能说没有他缺乏能力,但作为领袖,有时候真得拥有某种特质,就像马丁•路德•金煽动民心的能力,奥巴马鼓舞群众的演讲能力,布什的娱乐搞笑能力,换句话说,要想当一哥,务必有强大的表现欲,你得相信连自己都无法做到的鬼话,还有你在没得到这个角色前就有必成的信心。显然这位教皇不然,而人们选择他或许更多出于对他个人的敬重。

  “上帝给你这个职位,就会让你拥有匹配这个工作的能力。”(大意如此)处在惊惶中的教皇得到这样一句苍白的安慰。如果是动画和喜剧片,一定会让你相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无论再大的艰难险阻,你也会有如神助地战胜它。但是屌丝的逆袭,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屌丝脑补的想象里。

  虽然教皇和女心理医生的接触差不多是蜻蜓点水,但教皇是个怎么样的人却从一个个小侧面反映出来。比如他会在花园向士兵亲切地问好,他在身陷无助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他能背出台词却只会跟着演员之后学舌,哪怕他不情愿被赋予教皇的职责时,也会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下无奈接受——我甚至可以推论出教皇属于ISFP的人格特质(友好谦逊,感情投入;关心别人,并能真诚对待;对批评很敏感,容易受伤;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喜欢直接表达自我;不喜欢卷入争论和冲突;很少有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

  曾经我也以为每个人都有无限开发的潜能,总是烦恼于无法改变的困顿。但我现在愈发觉得大脑的沟回皮质层神经元才是决定我们每个人恩赐能力的综合因素,哪怕真有突破的潜能,你也未必能摸到打开那扇大门的钥匙,比如内向者羡慕外向者的活泼开朗,但试图效仿的结果只是徒劳无功。我们的社会太喜欢评论对错好坏,在统一的价值标准下,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能力外的东西疲于奔命。是时候搬出伍迪•艾伦的人生经验——我很满足于自己的局限性。正视它,承认它,然后听从内心的声音。

  话说回来,我相信我们大部份时候作出的选择,不管是好是坏,其实都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教皇诞生》影评(十):上帝不在此处

  上帝不在此处

  教皇诞生 在线播放 http://www.aipais.com/detail/9205.html

  这绝对是给了梵蒂冈那帮红衣老头们一个狠狠的大嘴巴。算不上一部十分严谨的宗教题材,却更多刻画了人性的真实面孔。各位主教投票的场景就像拍一群考试卡壳的迷茫小学生,还有偷窥这个有趣的镜头。在众教徒等待这位新任教皇庄严出场时他却在一边嚎啕大哭,高喊"我不能"。最后逃离现场,留下那个主持的主教和广场上一帮黯然神伤的信徒,多讽刺的画面。

  一个演员,这是这位新教皇对自己的定义,而这个剧场就如他身处的教廷。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排练彩排,最终出席一个个无比隆重的首映礼。当他逃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花花绿绿的世界,仿佛是逃离一座禁锢的牢笼。

  主教们说:上帝选择了他是不会有错。他是被选中的,但不是被上帝。"我不是能引领众人的那个人,反倒更像需要被指引的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都害怕别人对自己寄予厚望,自己却没能力称为他人心中所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