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纸锋》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1: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锋》读后感10篇

  《纸锋》是一本由西门媚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锋》读后感(一):来自腾讯大家

  一个不着急的人是多么幸福

  —— 《纸锋》序

  冉云飞 3月30日 12:27

  西门媚及她的先生西闪都是我的老朋友,但并不是四川袍哥式的老朋友。因为在我看来他们与人之交往,都把持了相应的分寸,不被那些浮在表面的泡沫和不得体的热络所左右——即考虑别人的情绪与感受,尽量得体,但绝对拥有自己的人际空间与相对自足的内心,那种距离感分明有一种对别人隐私的尊重,以及心怕对他人权利的冒犯。这在中国特别是四川的人际交往中是少见的。不过,我们在许多方面也毋须事先知会,都能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他们夫妇俩在四川人中都属于另类,安静、感性、理智、节制,且活得明白。在一个吆五喝六的场合,安静地旁观一群人越轨胡闹,且不厌烦地带着一点欣赏态度的,一定是他们夫妇俩。

  他们是逆潮流而动的人,他们的“逆”绝不是硬邦邦地对抗,而是一种我少跟你或者不跟你玩的疏离。换言之,过硬的对抗,在他们看来从美学上讲都有瑕疵,其不美是必然的,同时也未免过于高调,他们骨子里不希望得到那么多不相干的人之注意。在这个物欲流横的时代,自我放逐与边缘化,放弃那些在许多人看来恨不得即刻就拥有的东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种对人生之舍人生之得的理解,有些人花一辈都无法想透,可是他们才三十多岁时都明白了。他们要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看起他们很爽的生活。他们要过的生活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选择读书、写作、画画、旅行,不乏情趣的慢生活。在一些人看来,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你要真试验一回,就知道绝不那么简单。

  提及成都的市民化与包容精神,西门媚的新作《纸锋》里有专文介绍社会学者魏伟研究成都同性恋的专著《公开——当代成都“同志”空间的形成和变迁》。研究者说其他城市的同志都非常羡慕成都同志所拥有的自由和空间,并提出三条理由来说明形成如此格局的原因:文化的多元性(没有包容绝无多元)、本地宗教(道教对成都的影响)、休闲娱乐的都市文化。颇有意思的是,这位获得芝加哥社会学博士的学者魏伟是重庆人,以我对成渝两地人之观察,说成都好话的重庆人不多——除非你是在成都受教且长期生活于此的重庆人——这说明成都的独特性基于学者对特殊群体的细致研究得以彰显出来。

  说了这半天,好像西闪西门媚夫妇似得道高僧入定一样,完全古井无波似的。倘使人们出现这样的判断与认知,那必是我文字力有未逮或误导所致。事实上他们在热爱生活、温柔敦厚地应对世事之余,有那种为美好生活本身的丧失,起而行之的勇气,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们是热爱成都的,正是因为太热爱,不忍看它受到人为的伤害。在为它做了自己的努力而无成效后,他们只好移居同样充满生活及市民气息的广州。好在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虽然我们网下见面的时间更少了,但却可以每天在网上“相见”。但即便在成都,他们与朋友们也多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交往方式。“天涯若比邻”在如今绝非是为夸张而存在的句子,而是一种事实描述。

  (成都茶楼中的悠闲。)

  慢生活不是麻木、不是冷漠,而是强大到对外界保持自己的思考与关心,却不被它完全左右的能力。《韩非子·观行》里说:“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享受慢生活的西门媚根本不需要像董安于和朱自清先生一样“佩弦自急”,而且还能分享自己内在的欢悦。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她大量的阅读。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她所读的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学作品,二类是非文学作品。因为文学在西门媚那里有特别的意义,既不是为扬名立万,也不是为了拿奖赚钱,而是基于自己对持久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当然这些对她产生强大心灵慰藉的书籍,多是由外国人生产的:马尔克斯、莱辛、帕慕克、恰佩尔、科埃略、布尔加科夫、门罗、阿特伍德等,她欣赏这些作家对幽暗之人性细腻无尽的描摹,真可谓“魔鬼在细节中”。她对只以玩弄技巧取胜的作家评价不高,如被很多人跟风崇拜的阿兰·罗布格里耶。至于说那种西方写作班套路的做法,自然亦难入她的法眼。她不认为人性与社会的丰富性会按照他们所制订的训练框架去发展,这就像病人不可能按医书来生病一样。而少数中国小说家给她带来的滋养除张爱玲、王小波、陈冠中等,人们有所知晓外,像董时进的《两户人家》、谢宝瑜的《玫瑰坝》,不少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而向外的寻求多是依靠非文学作品,读的多是宗教、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上述西方小说家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她阅读的“主菜”,个别小说家她甚至对其作品采取“竭泽而渔”的读法。如果文学作品相对来说是偏“软”,那么这些读物就是很实在地体现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应对与反思,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巫宁坤的《一滴泪》、何伟的《甲骨文》、陈映芳的《变中之痛》、郭于华的《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崔卫平的《思想与乡愁》与《迷人的谎言》、西闪的《思想光谱》等。事实上西门媚的阅读与思考,是典型的不自划牢笼,不自设边疆。在读那些更为幽微地洞穿人性深谷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读与当下生活短兵相接的东西。说明她既关注现实,亦返回内心的双修之旅,巧妙地维持了她的精神与现实的平衡。

  《纸锋》中的文章都写得舒缓随意,没有四川人特有的“好文讥刺”,口无遮拦,怎么刻毒怎么来的特质。行文看似漫不经心,并没有在结构、语言上的刻意雕琢,更没有我们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那类波普尔批评的意识形态“大词”。要剔除意识形态的“大词”和奥威尔的“新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连西门媚所尊敬的高尔泰先生——《纸锋》这本书里写高先生的两篇文字,特别那篇回忆她拿画去请教时的文章是最动情的,读者仿佛见着作者写此文时内心的激动——的文字里偶尔也有“建国后”这样的词句,刘瑜这样清醒的政治学者也不免在文章里有“解放前”这样的字眼,可见想要摆脱“大词”与“新话”的束缚与纠缠,绝不是件易的事。思维被“大词”和“新话”改妆易容,下意识地成为你思想的载体后,要想清理干净,实在非常艰难。有人说四九年后大陆的写作大多不值一看,其中因素固多,但“大词”和“新话”对我们思维的污染,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过非常令人欣喜的是,我所读西门媚小说《看不见的河流》以及这本随笔集《纸锋》里,都没有这样的痕迹。这不是说她上学时没受影响,只不过是以她这样对文字有洁癖的人,一定在写作和复核时倍加注意。

  西门媚写2008年读书总结时,名之曰“动荡正是读书时”。动荡时还能读书,除了表明自己不同寻常的定力外,还明确地透露出:外在大事固然重要,但还是先把自己搞定了再说。这需要一种从秩序上,把个人幸福优先于社会福祉的思维,这也是不受“大词”左右生活的实际体现。其实这样的想法,未必就比那些考虑宏大问题的人要差。我们回想一下一二九运动中,那些急吼吼的风云人物,与彼时专注于读书做学问的人如杨联陞、何炳棣相比,其后来的命运和成就,是令人不胜唏嘘的。我不是说一二九的参加者值得指责,只是这运动是真利于抗日的民族利益还是利于党派利益,很多参加者看得并不清楚。我是说命运真是玄妙无比,它不像你想像的那般紧握在你手中,它超出你的理智判断之外。我们常说写东西的要诀是“修辞立其诚”,其实生活的秘密则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因此才会有“动荡正是读书时”,这样“逆”潮流而动的做法。

  我们必须接受残酷的现实,每一种选择都有它的麻烦,世上的事没有万全之策。有的人不舍到想把什么好处都占着,有的人不仅占着自己的路不走,而且还强抢他人的路,好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样的人,必将受到欲望的胁迫,而无法自拔。宋代有一个我们寻常人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人物叫刘子明,他在写给朋友王子常的信里说了一段相当精彩的话:“常人以嗜欲杀身,以财货杀孙子,以政事杀民,以学术杀天下后世。”意译为大白话就是:寻常的人因欲望而害死自己,因自己太富有而害死子孙,官方用那些不着边际的政策把民众搞死,更为可恶的是用子虚乌有的某某主义害在当代、祸及千秋。对此,清代学者梁绍壬的评价是“语甚奇辟”。《纸锋》里虽然没有什么“语甚奇辟”的话,但其惊醒梦中人的能力,也不可小看。

  不着急且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享受人生跌荡坎壈的过程,而不是急于知道答案。从肉体上说,人都有消殒的一天,这个答案早就写在那里了。可是有些人就急于去追逐这个早已写在那里的答案,而不享受这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这也是很多人,不容易淡定的根本原因。我就是因着性急,急于想知道结果,不耐看那么漫长的故事,故越来越远离小说。其实仔细想来,这或许从侧面反映自己内心缺少安全感,少了从容笃定。阿尔卑斯山的风景指示牌告知我们:“慢慢走啊,欣赏!”是的,慢慢读《纸锋》,让作者的慢生活来浸润你。

  (责任编辑:王晶)

  《纸锋》读后感(二):与逆行者同路

  西闪/文

  西门媚的素朴,部分源于审美。在文学创作中,她赞同海明威的观点,服膺冰山原则。她相信冰山之所以雄伟,只因它仅有八分之一露出海面。她的随笔,包括书评也是如此。在《纸锋》里她曾提到,自己在报纸上开过一个读书专栏,介绍不易发现的好书,或者好书中容易被人忽视的内容,专栏的标题就叫“水下冰山”。可见,含蓄简约,不矫饰、不夸张,一直是她的偏好。相应的,正如她所言,那些讲大道理的作品和作家,那些满口“聪明话”的“聪明人”,很难赢得她的好感。《纸锋》时间跨度长达十年,却在整体上保持着一致,显然出自作家在这方面的清醒与坚持。

  然而,假如素朴仅仅是西门媚的一种文学风格,其实不必多谈。任何一个稍有修养的读者自可感受,自可明辨。素朴其实没那么简单。它不是未经雕琢的自然,乃是积累沉淀的浑然天成。它不是单纯,更不清浅,而是历经冶炼的挚真。它既是西门媚的文学趣向,又是她对世界的看法。或者更简洁地说,素朴是西门媚的哲学。

  以“纸锋”二字为书名,或许已经透露了作家对素朴的理解。它应该柔韧,不可脆弱;它有些锋芒,却藏之于拙。就像西门媚谈到的那些作家,风采万千,各擅胜场,却写出了坚韧与锋芒并举的作品。

  素朴如西门媚关注的高尔泰、郑念和巫宁坤等作家。他们的遭遇大相径庭,文字各有千秋。但在她的眼中,他们的气质完全相通。作家们历尽劫难,但从不随波逐流。在无可逃避的压迫下,他们承受并反抗,付出了难以挽回的惨痛代价,却无怨无悔地追求着人格的独立,身心的自由。在《纸锋》中西门媚盛赞他们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品格,坚韧克制,决不煽情,其实表达的就是对素朴的理解。她将那些文字视为人性的素朴之光,尽管微小,经久不息。

  与素朴相对的,感伤的文学不受西门媚的青睐。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品,以及试图从自我幻像的深井里打捞月亮的作家,或许还在她的视野之内。倚靠青春荷尔蒙写出来的作品则根本不在她的书单之列。譬如“垮掉的一代”,又或者萨冈。就连她喜欢的聚斯金德,在《香水》之后,笔下的人物显得越来越自闭,她也就失去了探究的好奇。事实上,驱动《纸锋》的动力之一就是西门媚对人类世界的好奇,以及她对探索人性的作家之好奇。其强烈的程度必将催动读者,与她共鸣。

  所以,西门媚尤其热爱马尔克斯、恰佩克和布尔加科夫。她从他们的作品里看到了探索人性世界的智慧和乐趣。由此她相信,容纳万物的胸怀、泥沙俱下的气度和低空飞行的能力,会赋予写作以力量。同时她坦承,自己不喜欢麦卡勒斯、格里耶、阿特伍德等人炫技式的机巧。她认为诡辩、嘲弄和讥诮都会妨碍作家,也间接妨碍读者去抵达人性的至深之境。即使如张爱玲汪曾祺等才华横溢之辈,假若失去了低空飞行的现实空间,作品也会苍白无力。当然,细心的读者将从《纸锋》里掠过的几笔文字中发现,作家更不喜欢那些误将愚笨当作素朴的作家。道理嘛,如上所述。

  孔子说:“绘事后素。”西门媚不仅善文,也擅画。她对素朴的理解无疑是深刻的。故而在《纸锋》里,她大力推荐王力雄、刘慈欣等作家。在西门媚看来,他们的文字虽不绚烂,却展示出与现实密不可分的想像力。另一方面,从她对帕慕克、莱辛、菲茨杰拉德等人的欣赏来看,她也懂得设色无碍素朴的道理。她相信,作家们一步步拓宽领域的写作态度,以及层层推进的艺术足迹,不仅为文学创作,也为人生理想带来无尽的启示。

  “为了自由,越界读书”, 乃是《纸锋》中一篇年度读书总结的标题。我认为,这句话既是作家自身的写照,也隐含着西门媚对读者的期许:只要读者愿意追寻身心的自由,她将以文学的音调伴以素朴之歌。

  《纸锋》读后感(三):为了自由,越界读书

  为了自由,越界读书

  ——读西门媚随笔集《纸锋》

  小说写得不错的作家写起读书随笔,肯定写得不差,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读完西门媚的读书随笔集《纸锋》后觉得诸多例子里应该要增加一个西门媚。这本读书心得完全可以和她的小说对照阅读,可以找寻出解读小说的蛛丝马迹。

  作为读书人、爱书人的西门媚,在《纸锋》里极尽体现。我对成都这座城一直保持者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体现主要通过阅读,西门媚的这些文章大多写于成都的“不着急”生活状态中,所以文字也显得不匆忙,有观点,臧否人物,爱憎分明。后来才知道,这个状态正是作者辞职专事写作后的生活,“生活安定下来,退回书房,认真地读写下去”,书里的文章都是收获。

  《纸锋》共分四辑,第一辑“水下冰山”,梳理的是被人忽略的好书,西门媚予以介绍,文章涉及书,也涉及人,更涉及读书的生活。至于被忽略的好书,当然也是见仁见智。

  在谈到读到一本好书时,西门媚说就像是身处一间平常朴素的房间,这房间忽然打开了许多窗子,每一扇窗外的风景都无比独特炫目。读到一个好作家的一部作品时,她会尽量搜集全部作品来读,找出优缺点。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门罗等人都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实际上,西门媚的文章也是朴素的,在《纸锋》的第二辑“小说男女”、第三辑“何以家为”中都很能看到。朴素中饱含深情和锋利,亦如纸之锋利,这在书里的两篇有关高尔泰先生的文章中最能体现,无论是回忆20年前见到高先生还是有关《寻找家园》,均是如此。

  第四辑的“一纪读书”中的十三篇文章也是我读本书时最关注的。本辑所收是西门媚2002年至2013年作者从四川迁居广州之前的12年中每年的读书总结。

  就像西门媚的爱人西闪说的,读书总结是他们家的春晚,从2002年以来一直如此。作者自己也在《读书12年》里说:把这12年的读书总结放在一起通读,还能发现我是如何从一个文字轻松活泼的专栏作者,变成一个认真写小说的人。十二年,确实可以改变很多。

  十二年里,西门媚经常做的经典重读,许多经典重读的感受都是全新的,“仿佛和一个印象很好的故人多年后重逢,才发现还有很多深的东西当年未曾认识,故人变成知己”,这种阅读感受,近些年我也常有体会,实在是愉快的阅读过程。还有些作品,她会用四个小时读前半部分,又用四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读后半部分。阅读实在是件奇妙的事。

  在西门媚看来,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我之蜜糖,很可能是彼之砒霜;她举的例子是她之砒霜、彼之蜜糖的爱尔兰作家的小说《南极》。还有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未读之前听说很好,读了之后才知道不好,“淡而无味,都是聪明人,说了一些聪明话,挣了一些聪明的钱,毫无意义。这样的作家太多了,他们那一辈作家大多如此”。《威尼斯日记》我也读过,是同学送的台版书,读过没觉得多好,倒也不至于像她时候的这般不堪。

  作者评价汪曾祺也值得注意:“汪曾祺小说有些非常好,完全是大师之作,有些却很平庸”。西门媚总结出的分水岭是1949年,也和小说表现的内容有关,这个说法很有趣。

  “为了自由越界读书”是作者2011年读书总结的题目,其实也是她自由读书十二年的忠实记录,这些年里,西门媚的阅读除了文学作品外,还包括宗教、心理学、女权主义、同性恋研究、1949年后的中国现实、动物行为研究等方方面面。我感觉这就像是她为写好小说做储备。

  《纸锋》读后感(四):笔墨如刀纸为锋——读《纸锋》

  古代有个职业叫“刀笔吏”的,其典故由来,是因为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从重写。因此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之意。

  现在写字,除非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随身带笔不难,带着刀就不多见了。只是笔墨若真的如刀一般犀利,那么刀锋一定落在白纸上,才能承载着这犀利的文字,让人如饮醇酒,大呼痛快。这本名为《纸锋》的随笔集,正是西门媚女士以笔墨如刀,以群书为招式,舞就的一曲《剑器行》。

  西门媚其人

  这是我阅读的西门媚的第一部作品,一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颇有些小瞧了,以为这个让人一见就联想到西门大官人的笔名,多半是个写些浅薄文字的言情畅销书作家之。真正阅读这本《纸锋》的时候才发现,这位女性小说家兼专栏作家的文笔是如此的优秀,清丽温婉中带着看透世间的犀利。作者身为成都人,文字中带有成都的那种舒缓典雅的气质,而长期在南方媒体工作的她,即使是随笔,也也有三分南方评论风格的那种穿透力和洞察力,这本《纸锋》的随笔集,作为作者博览群书的结晶,非常具有代表性。

  西门媚的主题阅读

  从这本《纸锋》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量,她作为文学工作者,自然博览群书,但她并非只阅读风花雪月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是更加越界的广泛阅读,其书目,甚至包括很多“文化人不屑一顾的科幻作品或一些在国内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的外国(及本国)作家作品。作者书中记录自己这几年来阅读总结,非常清晰的发现作者主题阅读的痕迹。虽然雪泥鸿爪,只能管中规豹,但对自己也可有有所裨益。

  作者每年主题阅读大约只有一个,12年来,除了文学以外,宗教、心理学、大脑、女权、同性恋,布拉格之春。。。可以说无所不包。但是她的主题确定,用自己的话说”每一个主题的选择都有一些机缘“,作者围绕自己不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对有关内容的经典书籍进行主题阅读,直到“涸泽而渔”,彻底把这个话题搞清楚,系统整理出自己的答案为止。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说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了。唯有这样阅读,才能不断把纸面上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让白纸打造成利刃。

  艺术服务大众和独立性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的上,有一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为了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特别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原则。指出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这就是我们当前艺术主旋律中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本原则下,才谈得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者借本书的多篇文章,提出艺术需要彰显个性和想象力,鼓励独立的艺术精神和追求,这是极为难得可贵的。因为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来,这个思想观点的提出,就是作者自己博览群书,然后独立思考后的结果。

  文学角度看三体

  国内科幻小说家中,首推刘慈欣,刘慈欣的诸多作品中,代表作就是称之为“地球往事”的《三体》三部曲。想象力奇绝恢宏,故事曲折离奇,情节动人心弦。可以说是国内诸多科幻爱好者的最爱。但这个系列的作品,甚至所有刘慈欣的作者,经常被主流文学评论家和键盘侠们评论为“文笔不好”,而本书作者对刘慈欣和他的《三体》的评价却是:

  在我看来,《三体》已经不只是科幻小说,更是一部了不得的文学作品,在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它绝对算得上优秀。

  这一点,我因为不是专业领域,所以没法判断,但是作为喜欢看书的人来说,《三体》系列绝对是自己看过的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也而就小说而言,讲一个精彩有吸引力的故事,不是最重要的吗?

  刘慈欣的文学观点认为:“科幻如同男女之情,是一种放纵和享乐,你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追问和探索出某种人生和生命的真谛,但你肯定不是为这个来的。”西门媚认为,这种对文学超脱的态度才是成就《三体》文学高度的原因。

  《纸锋》读后感(五):作者看过好多书

  纸锋写的是作者的读书笔记,每篇不过千字左右,介绍的是作者认为的好书。

  冉云飞说,西门媚是逆潮流而动的人,逆绝不是硬邦邦的对抗,而是一种我少跟你玩或者不跟你玩的疏离。这种对人生之舍人生之得的理解,有些人花一辈子都无法想透。

  外界总是太热闹,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迷失,亦或迷失二字如影随形伴随了人之一生,他们选择了热闹,而我选择了旁观这热闹。社交网络记录了一个人的点点滴滴,吃饭,旅行,此刻的心情,想法,都要让人知道吗?它让人们看到了彼此的生活,或真实,或被美化。

  读书的过程有痛苦的成分,因为有思考,因为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在哪里,读完一本好书,合上书页时的平静,辽远,发现不曾知晓的欣喜,还有读过之后的忘却。

  马尔克斯的《一个遇难者的故事》,《百年孤独》,《迷宫里的将军》,《霍乱时期的爱情》,《电影导演历险记》。

  多丽丝 莱辛长篇《金色笔记》,《又来了 爱情》,短篇《另外那个女人》,《喷泉池中的宝物》,《爱的习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简 萨默斯日记》,《特别的猫》,《老妇与猫》,超越现实的题材《裂缝》,《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爱之子》,《野草在歌唱》,《维多利亚与斯塔夫尼家》(“能看到她一直在思考种族与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第五个孩子》,《好人恐怖分子》(“其实并不是爱情可怕,而是不平等的爱可怕”)

  巴西作家保罗 科埃略的《朝圣》,《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买不买房?买什么样的房?它其实也跟人生其他抉择一样,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需要仔细思考,也需要勇敢决断。理性与感性需要取得一个平衡。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讲的现实感,从需要出发”),《魔鬼与普里姆小姐》。

  伊斯梅卡 卡达莱的《谁带回了杜伦迪娜》

  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勇士之作 不能毁弃”,“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

  巫宁坤《一滴泪》,杨绛《我们仨》,高尔泰《寻找家园》,郑念女士《上海生死劫》

  何伟(彼得 海斯勒)《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拉长了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命运)。

  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异乡记》,董时进长篇《两户人家》,《阿宝护牛记》(“理解这本书,也更能理解董时进反对土改的那些具体意见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理解我们的祖辈的状况,思索毁坏后如何应对,未来会如何”),林耀华《金翼》,谢宝瑜《玫瑰坝》(“也期望未来 冯东明 越来越少,当每个人都开始思考,不放弃人的底线和原则时,人人皆不安全的怪圈才会被打破,悲剧才不会重演”)

  王山的《天伤》,《天祭》,《天爵》,《第三只眼看中国》

  韩东长篇《扎根》(“韩东讲世道之间,悄悄开始挖得更深的人心是自己的。挖别人相对容易,挖自己甚是困难。自己总是最理解自己,最宽容自己。但韩东硬是一点点地把自己人性中的冷漠、嫉妒、偏执、自私巧了出来”)

  周云蓬诗和随笔的《春天责备》(“内心强大、有爱、有行动力的人,后来拥有了爱情,这就像春天一样顺理成章”)

  卡雷尔 恰佩克的《恰佩克的秘密花园/我和花草有约》,短篇《笔迹的秘密》,随笔《家有猫狗》,童话《恰佩克童话集》,同是捷克作家克里马的《布拉格精神》,《布拉格之春》,黑塞的《园圃之乐》。

  英国人类学家奈杰尔 巴利的《天真的人类学家》

  毛姆长篇《寻欢作乐》

  巴西作家若热 亚玛多的长篇《弗洛尔和他的两个丈夫》

  法国女作家妙丽叶 芭贝里的《刺猬的优雅》(“灰姑娘故事的核心永远是男女双方地位悬殊,但通过婚姻就能抹平差距。但现实却不是一个童话愿望就能抹平的。作者要写一个美好单纯的故事,就不能让主人公最后掉入现实的泥淖中,只好让他们阴阳相隔。”)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长篇《道德困境》(“在每一个阶段的故事中,人生重要的就是此刻。从人生的尾端简要地回溯前尘的时候,人生最要紧的似乎只是结局。过程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感受的悖论,作者用了这十多个片段来展现”)

  胡利奥 科塔萨尔的《克拉小姐》

  法国哲学家安德烈 高兹的《致D情史》(“我们想象抵达不了的地方,是生活的真实。”)(“小说家抒写不了这种由日子堆积起来的,有无穷生命力的爱情。”)

  爱尔兰当代女作家克莱尔 吉根小说集《南极》

  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 巴雷特的小说《热船》(“把小说驶进了历史和科学之海”)(“一个大时代的故事,源源不断的移民从欧洲涌向美洲”)(“正因为一些人的无私奉献,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如潮流不息”)(“怀才不遇 原来是一种人人皆有的情感,觉得自己收获不及付出,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瞿永明《十四首素歌》

  英国作家吉米 哈利的“万物系列”自传体小说《万物有灵且美》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万物既聪慧又奇妙》

  刘慈欣《三体》

  劳伦兹的《雁语者》

  五本书的世界:加西亚 马尔克斯全集,李太白诗全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 帕慕克的《雪》,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有了自己的空间,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才能安顿在外面受尽折腾的心)

  阿城《遍地风流》

  魏伟《公开---当代成都“同志”空间的形成和变迁》

  陈冠中的新长篇《裸命》 《盛世》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 青铜时代 白银时代

  陈映芳的《变中之痛》

  佩内洛普 菲兹杰拉德的《早春》(普通的人生不正是这样:充满小尴尬、小烦恼、小希望、小快乐,随时都面临抉择,面临承担)

  著名艺术评论家巫鸿的新著《物尽其用》 帕慕克长篇《纯真博物馆》

  张永和 张雷 刘家琨 马岩松 王澍建筑师参与的《文学中的建筑》 周浩新拍的纪录片《差馆》 《龙哥》

  风靡英国多年的科幻剧《神秘博士》 爱丽丝门罗的《空间》(这里面讲到空间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你如何看待个人空间,她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心灵和精神的。当你感觉它狭小时,它就真的放不下东西;当你意识深远,它就能容纳世界)

  契科夫的小说《带阁楼的房子》

  英剧《黑镜》(人们迷恋信息,被信息淹没,我们的空间里充满了信息,而人性还没准备好。在为信息欢呼、被它捕捉的时候,也该警惕一下,如何和这样爆炸的信息相处)

  肯 理查森的《智力的形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阿Q)

  什么是幸福?一种幸福是W君设想的那样,没有压力,一切顺遂,孩子长大成人,也永远在安宁的港湾,无风无浪度过一生。另一种人生,经得起风浪,能大开大阖,所得的幸福有前面所付出的艰辛衬托,用中国式的比喻,就如同淤泥与荷花的关系。

  《公开的情书》(讲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小说以四人的书信展开的故事,四个年轻人,认真虔诚的讨论理想、爱情和社会现实)

  作者读书12年

  2002:女权主义方面的书 女性主义神学景观《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保罗 科埃略的小说《魔鬼与普里姆小姐》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聚斯金德的《香水》 《世说新语》(生动有趣)

  2003:康拉德 劳伦兹的所罗门王的指环 “大家小书”丛书:黄裳的《旧戏新谈》 陈从周的《说园》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许嘉璐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人类学的书:《忧郁的热带》 《天真的人类学家》 《林村的故事》 佛教有关:赵朴初的《佛教常识问答》 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 文学: 库切的《耻》 梅里美的《卡门》 昆德拉的《不朽》 聚斯金德的《夏先生的故事》 《鸽子》 《低音提琴(剧本)》 捷克作家博湖米尔 赫拉巴尔的小说集《过于喧嚣的孤独》(“一生只写一本书”来概括他) 阿城《威尼斯日记》

  2004:昆德拉《笑忘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无知》(觉得失望)两本科学方面的书:莱斯蕾 罗杰斯的《大脑的性别》 《临床内分泌疾病手册》 艺术家的书:《艺术家通信:塞尚、梵高、高更通信录》 高更的《诺阿诺阿》 外国小说:胡安 鲁尔福的《佩德罗 巴拉莫》 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的《大眼睛的女人们》 保罗 科埃略的《十一分钟》 《朝圣》

  2005:李银河的性学三部曲《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同性恋亚文化》 《虐恋亚文化》

  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两本画册兼传记《毕沙罗》 和 《西斯莱》 妹尾河童的《窥视日本》 《窥视印度》 《旅行素描本》 两本关于写生的小书日本作家秋草爱的《水彩画的写意生活》 《色铅笔的散步随笔》 李劼人先生的《死水波澜》(要先前的版本) 余华的《兄弟》 韩东的《我和你》 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婚礼的成员》 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 短篇,随笔,比如哈代《儿子的否决权》 菲利普德莱姆的《被打扰的午睡》 彭塔利斯的《窗》 劳伦兹动物行为学系列《灰雁的四季》

  2007:莱克谢柯拉柯夫斯基的《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天堂的钥匙》 《我爱问连岳》《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刘庆邦的《卧底》 《圣经》 连岳的《神了》 帕慕克的长篇《白色城堡》

  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

  2009:短篇小说集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 多丽丝莱辛的《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 长篇《天黑前的夏天》 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钟鸣的《涂鸦手记》和《中国杂技:硬椅子》 翻译家于晓丹的长篇处女作《1980的情人》 方方的新小说《水在时间之下》 好玩的书《我爱问连岳III》王小波、李银河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0:崔卫平的《思想与乡愁》 凌越的《尘世之歌》 王笛的《茶馆——程度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多丽丝莱辛《抟日记》 卡雷尔恰佩克的《笔迹的秘密》 钟鸣的《畜界,人界》 翁贝托埃科的《密涅瓦火柴盒》

  2011: 爱丽丝门罗,库切,菲茨杰拉德的短篇 胡安鲁尔福,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说集 恰佩克的《鲵鱼之乱》《 余光中谈翻译》 西闪的《思想光谱》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

  2012:《两户人家》 崔卫平的《迷人的谎言》 多丽丝莱辛的《祖母》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早春》 伊萨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道德困境》 安德烈娅巴雷特的《热船》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看深邃人生) 《毛姆短篇小说集》(有点像旅行纪录片) 》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文学注定寂寞,而身边的世界呼啸前行)

  2013:帕慕克的《天真和伤感的小说家》 王力雄关于中国当下的长篇小说《转世》

  郭于华的《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化的逻辑》 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

  《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

  《纸锋》读后感(六):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花了半个下午,读完了西门媚的新书《纸锋》。这本集子,大多是关于阅读方面的纪事、书评,是作者十几年读书生活的一次整体呈现。文字朴素,读起来很舒服。

  我对西门媚没什么了解,虽然知道她是个作家,但却没有读过她的书。倒是翻过她的丈夫西闪的《思想光谱》—也是一本与书有关的集子,议论的多是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大部头,思辨的是平等、自由、权利这些大命题。

  和西闪比起来,西门媚的这本集子要软的多。书中记述了不少她读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帕慕克等人的心得,颇具慧眼。除了纯粹的小说、诗歌这些文学作品以外,西门媚算是一个“杂食动物”,宗教、心理学、大脑与激素、女权主义、同性恋研究等等,都很有兴趣。

  《纸锋》里最让我感到兴趣的是西门媚的年终阅读回顾。从早年的读书笔记看,她读的大多是一些小说、随笔:康拉德·劳伦兹、昆德拉、高更、余华、韩东、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但随着时间流逝,她的现实关怀逐渐凸显:她开始读崔卫·平《思·想与乡愁》、陈冠·中《盛·世》、王笛《茶馆》、泽·曼《布·拉格之春》,张爱玲《赤·地之恋》、《秧·歌》,巫宁·坤《一·滴泪》、郑·念《上·海生死劫》、何伟《甲骨·文》、·谢·宝·瑜《玫瑰坝》、王·力·雄《转·世》、郭于华《受苦·人的讲述》……

  我总以为,小说、散文之类的虚构文学作品,可以让你体验世道人心、澡雪精神,触摸到人性的细微幽暗复杂,但要想准确、清晰地深入现实,理解“今天”的来龙去脉,还是需要读一些社科类的非虚构著作。

  西门媚读到这些书,都是理解当代中国历史现实的好书。其中有一些著作, 它们既是追索现实的呼喊,也是温暖暗夜的灯火,更有一些著作,还是铭刻记忆的碑石,灵魂的鞭笞。

  至于西门媚在读书上为何会有这些变化,我想这既可能与作者年岁见长,阅历渐深有关,更可能是因为随着读书日多,阅读自身的内在逻辑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对于读书人而言,只要你坚持读书,那些萦绕于心的困惑,总有一天会有答案。它们就像水下的冰山一样,需要你耐心等候,等它们慢慢浮出水面。

  《纸锋》读后感(七):在阅读中寻找答案(纸媒已经发表了,豆瓣你就不要再删了)

  花了半个下午,读完了西门媚的新书《纸锋》。这本集子,大多是关于阅读方面的纪事、书评,是作者十几年读书生活的一次整体呈现。文字朴素,读起来很舒服。

  我对西门媚没什么了解,虽然知道她是个作家,但却没有读过她的书。倒是翻过她的丈夫西闪的《思想光谱》—也是一本与书有关的集子,议论的多是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大部头,思辨的是平等、自由、权利这些大命题。

  和西闪比起来,西门媚的这本集子要软的多。书中记述了不少她读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帕慕克等人的心得,颇具慧眼。除了纯粹的小说、诗歌这些文学作品以外,西门媚算是一个“杂食动物”,宗教、心理学、大脑与激素、女权主义、同·性·恋研究等等,都很有兴趣。

  《纸锋》里最让我感到兴趣的是西门媚的年终阅读回顾。从早年的读书笔记看,她读的大多是一些小说、随笔:康拉德·劳伦兹、昆德拉、高·更、余华、韩·东、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但随着时间流逝,她的现实关怀逐渐凸显:她开始读·崔··卫平《思想···与乡愁》、陈···冠中《盛···世》、王笛《··茶馆》、泽曼《布拉···格之春》,张爱玲《赤地···之恋》、《秧···歌》,巫宁····坤《一····滴泪》、郑···念《上····海生死···劫》、何伟《甲骨文》、谢···宝瑜《玫···瑰···坝》、王力·····雄《转····世》、郭于华《·受苦···人···的讲述》……

  我总以为,小说、散文之类的虚构文学作品,可以让你体验世道人心、澡雪精神,触摸到人性的细微幽暗复杂,但要想准确、清晰地深入现实,理解“今天”的来龙去脉,还是需要读一些社科类的非虚构著作。

  西门媚读到这些书,都是理解当代中国历史现实的好书。其中有一些著作, 它们既是追索现实的呼喊,也是温暖暗夜的灯火,更有一些著作,还是铭刻记忆的碑石,灵魂的鞭笞。

  至于西门媚在读书上为何会有这些变化,我想这既可能与作者年岁见长,阅历渐深有关,更可能是因为随着读书日多,阅读自身的内在逻辑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对于读书人而言,只要你坚持读书,那些萦绕于心的困惑,总有一天会有答案。它们就像水下的冰山一样,需要你耐心等候,等它们慢慢浮出水面。

  《纸锋》读后感(八):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花了半个下午,读完了西门媚的新书《纸锋》。这本集子,大多是关于阅读方面的纪事、书评,是作者十几年读书生活的一次整体呈现。文字朴素,读起来很舒服。

  我对西门媚没什么了解,虽然知道她是个作家,但却没有读过她的书。倒是翻过她的丈夫西闪的《思想光谱》—也是一本与书有关的集子,议论的多是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大部头,思辨的是平等、自由、权利这些大命题。

  和西闪比起来,西门媚的这本集子要软的多。书中记述了不少她读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帕慕克等人的心得,颇具慧眼。除了纯粹的小说、诗歌这些文学作品以外,西门媚算是一个“杂食动物”,宗教、心理学、大脑与激素、女权主义、同性恋研究等等,都很有兴趣。

  《纸锋》里最让我感到兴趣的是西门媚的年终阅读回顾。从早年的读书笔记看,她读的大多是一些小说、随笔:康拉德·劳伦兹、昆德拉、高更、余华、韩东、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但随着时间流逝,她的现实关怀逐渐凸显:她开始读崔卫平《思想与乡愁》、陈冠中《盛世》、王笛《茶馆》、泽曼《布拉格之春》,张爱玲《赤地之恋》、《秧歌》,巫宁坤《一滴泪》、郑念《上海生死劫》、何伟《甲骨文》、谢宝瑜《玫瑰坝》、王力雄《转世》、郭于华《受苦人的讲述》……

  我总以为,小说、散文之类的虚构文学作品,可以让你体验世道人心、澡雪精神,触摸到人性的细微幽暗复杂,但要想准确、清晰地深入现实,理解“今天”的来龙去脉,还是需要读一些社科类的非虚构著作。

  西门媚读到这些书,都是理解当代中国历史现实的好书。其中有一些著作, 它们既是追索现实的呼喊,也是温暖暗夜的灯火,更有一些著作,还是铭刻记忆的碑石,灵魂的鞭笞。

  至于西门媚在读书上为何会有这些变化,我想这既可能与作者年岁见长,阅历渐深有关,更可能是因为随着读书日多,阅读自身的内在逻辑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对于读书人而言,只要你坚持读书,那些萦绕于心的困惑,总有一天会有答案。它们就像水下的冰山一样,需要你耐心等候,等它们慢慢浮出水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纸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