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经典影评10篇
《卡洛斯》是一部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埃德加·拉米雷兹 / 亚历山大·吉尔 / 胡安娜·阿科斯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委内瑞拉石油部长说 知道我为什么化名卡洛斯么?是因为卡洛斯安德雷斯佩雷斯(当时委国总统)他整合了整个石油业和采矿业,将财富重新分配。
阿尔及利亚愿意居间调停 只是为了得到额外的好处 尤其是来自沙特的
“我是战士,不是殉道者。”
马戈德丽娜 科普 德国革命阵线 “我离开了我年幼的女儿,我放弃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而投身于反帝国主义的斗争。”皮肤是不错的。
叙利亚空军情报处处长 穆罕默德阿尔寇里将军 我们感兴趣的是欧洲。为了赢得欧洲国家的尊重 他们老是插手中东事务。
《卡洛斯》影评(二):SOUNDTRACK
E1:
The Feelies_Loveless Love
ablo Mianes_Sock It to Me/Amalia Rosa
La Portuaria_El sueno americano
ew Order_Dreams Never End
A Certain Ratio_Basta ya/All Night Party
Yarol Poupaud_Paraguana/Feedback in Vienna
E2:
Yarol Poupaud_Feedback in Vienna
Wire_Ahead
Oumou Sangare_Saa Magni
The Dead Boys_Sonic Reducer
Robert Fripp, Brian Eno_Terebellum
Tia Carrere,Hawaiian slack key guitar by Daniel Ho_Hi'lawe
The Feelies_Contentement/Forces at Work
La Portuaria_Elsueno americano
E3:
Wire_Dot Dash/Drill/The 15th
Cantus-Chor_Ich will noch nicht nach haus
atisfaction_Sharing
Davy Graham_Jenra
Tata Dindin_Duniya
Ourmou Sangare_Saa Magni
Christian Gerd_Zag ihr Auch
Lightning Seeds_Pure
Robert Fripp, Brian Eno_Terebellum
Hamza el Din_Mwashah/Amir el-Hoson
Los Lobos_La La pistola el corazon
“你已经成为了明星”
这个从里奇改命为卡洛斯的神棍
领导哈达德一直在nb
的确
令人击赏
接下来
为前半部主要叙事场景展开
让我对Nada的扮演者刮目相看
后半部
不仅要带兵
另外还得泡妞
我们的豺狼衰老了
在PLFP(还是那个巴勒斯坦人民解放前线组织)里
在和德国革命党的持续交往中
我们的胡狼终于病倒了
因为邪恶
其实注定悲剧
个人评分:8.3分
mlgb,越来越觉得联和国就是坨
推介看6小时版本,我从头到尾仔细看过了。这部电影展现了生鲜活色的70年代,有是模糊难懂的,有是血腥暴力
2小时版本不推介,卡洛斯复杂而又多变的生涯短短的标准长度是无法传达的。
这部电影的BD发行来得特别及时,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大部分国家正处于CPI,国际油价暴涨,中东出现动乱,利比亚反对派和ZF严重对抗的时候。这部电影补充了40年前部分国家与发达国家发生矛盾的细节。
鄙人对历史国际政治有隆厚的兴趣也有些了解,但对有些问题仅从文字上理解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经过了防火墙层层剥离,到了中国局域网民众手中的资料总是残缺不全,或是带皮没肉的鸡骨头,或是加了料的汤,美味而又不明成分。这部电影提供了最直接的方式为你展现一个全景。你也可以将它称作野史,第一手的。
纵观卡洛斯的一生,是复杂而又变的,舆论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甚至电影的开头也要特别注明剧本根据大量的新闻采访和坊间传说改编。
他的做法时而极左,时而极右,对恐怖主义的宗旨有着不变的信仰,但在不同的时候对敌方开出的条件随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接受。他是个赢家,在70年代的舞台上他没有输过,在他的世界里每场战斗都是胜利,有时甚至是出人意料的。但他又是个输家,70年代的津波漫过后他迅速被各个力量所弃,曾经的理想在新一代的眼里只不过是过时的口号,为之奋斗(姑且这样说吧)的目标在一瞬间就消失掉,他没有了真正的敌人,他的敌人只有曾经的往事。
在历次行使任务前,他都将共产理想融入计划,但每次任务收场则完全带上了受人之托替人做事的色彩。世人对他的所作所为总是左右摇摆,身影摇曳,没有人能给他定性。正如那个年代多面而审慎的价值观。作为东西面严重冲突的交界地德国(理应如此,但事实上没有,至少在表面上),为卡洛斯敞开了大门,对他的做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他也是个聪明人,对两方的情况也是明了,所以不会打着旗号为两边做事。而这正是两边严重对抗缓和趋于统一之际,他被迅速弃用的一大原因。不管他背上的标签是什么,他都是那个年代的领军人物。他是个明了人,也是个糊涂人。共产理想融入了他的血液里,理想也好旗号也好加果断的实践造就了他的名号,但他不会明白政治加经济的结合正在不断改变所有人的世界观。
他是个明星,可以在谈判成功后大摇大摆坐好车驶离机场,还不忘对他的粉丝挥挥手,谈判对手可以让步,广大无产者尽相追捧。
他也确是个被明星,在国际油价飙升,股市崩盘,议会争斗,国际政治砝码的新闻炒作里全都有他的身影,这是他最不愿见到的,也是他最不明白的领域。
在他的几个大手笔里面,出现了利比亚卡扎菲,伊拉克,伊朗,苏联,阿尔及利亚,沙特,苏丹,也门等等。那时候绝对是等同于现在911一样的标志性事件,正是石油危机与第三极力量妄图破土而出的时刻,应该讲那个时候欧美比现在更焦头难额,而现在则简单很多了。
当时的新兴市场因为树立了主权的概念,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而大幅增加贸易盈余,欧美各国在那时就候转变为了贸易逆差国。在此要注意,那时候美国就放弃了二战前后制造业生产加工的模式,注意力全面转变为如何从国际贸易和货币政策中立足。而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计划经济的存在,是统一全球货币市场的最大阻力。而欧佩克的诞生更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石油价格的暴涨(时间短暂,请各位自行搜索)为美国的烂摊子又添了一笔,别忘了那时候苏联还挺着。卡洛斯在那个时候有着广阔的市场与此有关,有且仅有这样的一片小天地,搞搞就行,搞一搞就好。总有机会可以小杠杆撬动大市场。但那个小市场会变成二战一样的大市场么,会转变为苏美的直接对抗,甚至会有一种假设能够大言不惭冷战会变成热战么?不会。为什么?因为苏联正在出售石油等一系列原料,美国在那时已经是最大进口国。卡洛斯的时代说是弄潮,倒不如说是一枚棋子。可以看到的是当这种国际局势发生扭转性的变化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期),卡洛斯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国际政治并不是某些人口头上说的向着多极世界前进,而是唯一的单极力量最终获胜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不管多少次谈这个单极力量将会衰弱,这个单级力量的货币将退出历史舞台。都不会实现。如果对抗,那就是伊拉克的现状(各位看官自行搜索伊拉克用欧元计价原油价格和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及欧元区诞生和美国轰炸南联盟时间)。那么强对抗在一瞬间消失了,这种搅盘就结束了。同时,卡洛斯的时代也就此结束。
那么细诉下现在世界粮油食品价格。价格常年攀升,给大部分民众收入不高的国家带来很大负担,这是造成北非中东发生动乱的一大主因。但仅是粮食价格过高无法承受而导致动荡发生,似乎难以理解。不过不用觉得中国人无知,在美国核心通胀率也不过在0.1%到0.4%之间徘徊,甚至在10年的某几个月为负(伯老头请美国人民放心,CPI很温和的),和中国所谓4.9%都相差甚远(调整后的这数字实在···),更何况很多国家10%到20%的通胀率。我们难理解,相比之下米国民众更是云里雾里。如果这种通胀程度发生在美国,他会同80年代初的做法一样,一次性将利率提高到20%或者更高,而不会像现在一样无限接近于零。同时大幅度紧缩货币政策,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力图避免通货紧缩。同样的通胀率如果发生在中国,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可以参见建国前的金圆券造成的动荡以及为何刚建国时要惩治投机哄抬物价。而经济的失衡与无法共治,也是中国民众对国民党完全丧失信任的主因之一。当高通胀以及失业率成为很多国家无法克服的困难,在美国却是天壤之别成为经济复苏的一大手段。
玩局的手法已经大不同,那么各位看官还认为卡洛斯会有市场么。形势一变,舆论中的卡洛斯立刻转变为红色恐怖主义代言人。局里人身不由己,就算有意图改旗帜也难再找到任务。为什么电影要强调这一点,是给各位明白道理的。生活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不用,因为···
回归影片,值得一谈的是可以看到,在石油部长会议的章节出现了似曾相识的一幕。不过那个时候油价暴涨的推手与现在不同,萨达姆希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推动油价暴涨150%,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苏联在那时应该是很开心的。作为以共产主义标榜的卡洛斯,劫持众石油部长并与之攀谈世界大同理想的桥段我认为是本片最出彩之处,也是导演最浓墨重彩的章节。在影片中,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描述让我感到十分吃惊,而后的剧情也交代了他的父亲就是个共产主义理想者。应该是从小就受到的影响。可笑的是劫持的原因只是受产油国之托,只是以期干掉在联席会议上持反对意见的代表国。community在实施者的心目中是大同世界的终极目标,而在策划者的手中却只是蛊惑人心的锐利武器。卡洛斯就是这样一个复杂而矛盾统一的人物,他不是出生在第一代共产革命的年代,他的共产理想只是对父辈只言片语的熏陶和继承。
与其说他是以共产主义标榜,倒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忽而极左忽而极右的斗争意识和之相融合的产物。
恐怖主义是代价最小的革命,不是么
如他所言
看电影之前不知道此人的观众,看到这一段都会感到无比亲切熟悉,或者也些许了然他的动机。谈到这一段剧情,可以保证来自共产文化以外国家的年轻观众是绝对看不懂,不信各位看官可以和他们交流交流。
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伟大的人格,只可惜他没有来中国,否则他会作为国际主义无畏战士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可这正如现在对那个时代的看法,是过时的。但想要招展红旗吗,不少人有这个理想,但是早已经没了这个基础。中产阶级已经出现了,不管你认不认同。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那个时代的推手,才是基础。说高房价高物价埋葬了新一代中产阶级的消费力,被打回无产阶级原型,但无可否认的它已经出现了,此言只是笑谈。所以也就不存在这样的基础。
这是一个简单的公式,1加1就等于2,1减1就等于零。你用量子分析法薛定谔猫哥德巴赫猜想前沿高科技来证明他不是,也没用。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不是么
进入单极力量主宰的世界后,再不用搞点卡洛斯这样的小名堂了,大音希声大象希形皆可。金融市场的主宰就在那么一条不长而又阴冷潮湿的大街上,那里秩序很好人们也是彬彬有礼。要弄一弄产油国,要撬反向来和美国对着干(算是吧,至少不听话)的独裁者,用几朵花的骚乱就搞定了。谁不听话搞搞谁,不管形势多么激烈,第二天照样早起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去乖乖上班。太阳照样升起,街市依旧太平。
金融市场才是成本最小的革命,不是么
话说到这个市场正在进行的战争,
利比亚的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不是吗?
当时的利比亚岂是美国的眼中钉,很难说伊拉克也是完全的盟友。不过现在是利比亚事件不到几天世界秩序与正义的代表就叫嚣着要拯救北非手无寸铁的难民,航母编队已经过去了。罕见的是中国也投了票,因为在那边企业太多,库存太多了···
利比亚的此时此刻,非如彼时彼刻。不是吗?
利比亚的事件是群众自发的( ⊙ o ⊙ ),卡扎菲再也不是曾经卡洛斯劫持石油部长会议的坚定支持者幕后人,他是国际资产被各大银行全面冻结的卸下皇冠的国王。美国在台面上也只是在事件发生以后才站出来,人家在这之前没做什么( ⊙ o ⊙ )啊···
资本主义是伟大的,不用再头破血流了,只要消费消费再消费,开发开发再开发,金融市场的角力,就可以分个胜负。而这种胜负所产生的结果无限等同于暴力革命。而且胜利的果实仍然属于金融市场的赢家。
正如进入90年代以后卡洛斯完全没有了市场,一样的道理。卡洛斯主义不会再发挥作用,要说有作用也只是多了几条新闻的炒作。苏联不再提供他们活动的场所,东德驱除,利比亚禁止卡洛斯及其同僚进入,阿尔巴利亚干脆直接出卖,伊拉克也没有了兴趣。他的口号再也不吸引人,他的旗帜也不再为各个国际政治力量所追捧。连栖身地的人们也完全不明白他的主义到底是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经济的力量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同样这里面也有中国。那个年代中国也是逐渐学来的,这里就不展开谈了。从这点,中国的观众应该将影片同当下结合起来,而不是放在40年以前来看。卡洛斯以戏剧性的角色代表了你我,代表了从那个年代和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中国人,代表了每个看清楚或即将看清楚潮流的人们。少看点主旋律吧,那是脑残
这部电影是导演最精心的一部作品,质量很高,在我看来是一部佳作。6小时毫无保留版本为电影的叙事给力,缺了某一部分都不完整。但这部电影不会进入中国市场。电影不是讲卡洛斯,而是折射那个年代的脸谱,同样也可以看作是讲诉处于当下中国绝大多数人混乱的价值观···
如果不是,那是什么?不如走两步,走出“中华概念股”的圈子到处看看。
此外在电影里面出现了本应中国人很熟悉的角色,日本赤军。以武斗为斗争手段,以毛选语录为指导思想,以解放广大受压迫的日本无产阶级为最终目标的群众组织。但鉴于当时中日友好气氛浓厚,没有舆论宣传赤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类的,恐怕除了研究历史的人知晓,很多人仍然知之甚少。我甚至看到了还有舆论谈赤军是臭名昭著,那何不谈谈40年前的中国。当看到卡洛斯舍生营救处于危难中的赤军成员时,我很是感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卡洛斯的行动纲领绝大多数时候完全是无所指,哪儿可以搞就往哪里奔。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同志。口号可以随行动目标而改,方式方法可以随时伺机而变。坚守所谓信仰的德国女人(名字忘了,很彪悍的那位,在片尾有介绍···)最后也只有跳出卡洛斯的圈子,劫机时的同伙最后进行带革命理想的使命般的行刺,也没有再让卡洛斯生发营救的念头。卡洛斯的信仰在很多时候为他铺平了路,也为他召集了很多有着同样信仰的人,有时还为他考虑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但他的信仰到最后却变成了障眼法,是自身的。导致完全看不清形势,甚至完全桎梏于狭隘的世界观里。他的信仰最后带来的是各国将他作为首要恐怖分子,说轻一点就是荒唐的理想,说重一点是空虚的狂妄。他的四处奔波,在各大地区建立分组织,却最后在很短时间内全部解散。折射的是整个前70年代,后70年代欧美各国的价值观。混乱不堪而又隐隐约约带着指向,前不对口后不搭界,摇摇晃晃在风雨中飘曳。有人坚持,有人妥协,有人如卡洛斯般将人生观与70年代价值观结合。
卡洛斯的所作所为在现时的价值观看来虽像是跳梁小丑,不过别忘了在70年代还有一场更让人瞠目结舌的运动,一位有着蛊惑全世界勇气妙笔生花的才子,万千千被煽动的人们,同样理想主义,更加荒唐。
在哪里?
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各位看官懂的
从这一点来看,在中国凡80年以后出生的人确实很难理解,但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人呢?国门一关,烧掉所有的书籍,宣传的口舌只关注同志加战友,只允许一种声音,再加上无限崇高的理想主义,跳梁小丑便是登堂入室。
21世纪是发展经济的新时代,21世纪最大的市场就在中国,各大企业都来中国淘金吧,这里遍地是机会。同样70年代最大的市场也还是中国,人山人海,多么壮丽辽阔,多么雄姿英发,一片欢乐的海洋,一片团结的气氛。时代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随大流而已。
如果一部电影之后一个中国青年便说自己明白了那个世界,其实没有。卡洛斯自已开始就是舆论追捧的对象,对他的所谓事业往往看法不一,没有一边倒的舆论存在。能不能这样假设,如果卡洛斯的所作所为在40年以前,或者说50年以前传入中国,那么可以看到现在中国的舆论对其人也会是平静中带着褒扬。而如果卡洛斯是借着这部电影为中国观众所了解,那么就定型了一定是毁誉各半。至少不会像中国现代史中某个不曾走下神坛挥斥方遒的人物那样,直到今日仍然被人崇拜。
卡洛斯被称为恐怖组织的头目,提醒大家,游击队在华北日治时期也是被叫做恐怖组织,游击队员就是恐怖分子。
历史永远是万花筒。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有感而发,欲言又止,思绪尚未理清。就此打住
《卡洛斯》影评(五):理想总是要破灭
这种6个小时的长片自带筛选功能,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的估计坚持不下去,能坚持看完的说明喜欢这样的电影。这么多的内容有点像《红楼梦》那样,有的人从中看到了历史,有的人看到了中东内部及欧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能看到冷战大背景下小国之间的生态,我这里谈谈理想方面的感受。
前面部分卡洛斯这波人都很有理想的样子,结合我们这代人多年的共产主义教育背景,容易理解他们那代革命者的追求,为了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实现生命的价值,按毛主席的说法,死了也算是重于泰山;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维也纳欧佩克绑架做得很漂亮,但在伊朗和沙特石油部长的问题上,面对生命的威胁和2000万美元的诱惑,他开始退缩下来,并觉得是德国女战士“那达”个疯子;后期的卡洛斯越来越市侩,逐渐远离了理想,跟普通的职业杀手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拿钱干活儿,只是客户比较大罢了。为了平息同伙儿(或者说叫革命同志)对行为动机的质疑,他也越来越多地用以“服从命令”来搪塞,越来越独断专行,强调纪律的重要,并且在女儿房间隔壁枪杀手下。
很多年青人崇尚格瓦拉,多数是向往他那种自由精神,我们受够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条条框框,被学业、工作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想像格瓦拉那样只为理想而活着,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年轻时的卡洛斯也是这样,但结合上面回顾的历程可以知道,崇尚革命自由的热血青年,最后变成了一个严厉、冷酷而且嗜血的杀手,简单点说:岁月终于把自己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