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经典观后感集

2018-07-24 03: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经典观后感集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是一部由阿里·福尔曼执导,Ron Ben-Yishai / Ronny Dayag / Ari Folman主演的一部动画 / 纪录片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一):一个人梦魇与一群人的真实

  你曾有过被恶狗追逐噩梦么?醒来之后,发现窗外阳光灿烂生活依旧美好,然后微笑庆幸,将噩梦当做趣事一桩说给好友听~

  电影里那个可怜士兵,几个月来被同样的梦魇所折磨,26只恶犬,横冲直闯。为什么是26而不是30呢?因为那个士兵,他举起枪,沉闷射击声,26次!

  这个士兵从黎巴嫩的战场回来,他是以色列人,经历了1982年贝鲁特巴勒斯坦难民营大屠杀,那一年我还没有出生,27年后的今天,我刚刚知道这段历史

  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让人拍案称绝~这是一部动画片纪录片的综合主角遗失了自己关于那场大屠杀的记忆战友讲述的噩梦也让他重回梦魇,他求助心理医生,他知道自己必须找回那段被遗忘的过去!

  于是故事真正开始了:主角去找昔日的战友,将每个人的记忆碎片拼接起来,完整的讲述了以色列与黎巴嫩1982年那场战争。这是一部动画片,所有的血腥和暴力卡通人物进行,可是配音和叙述又都是建立在真实的采访上,两者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异效果:你可以以一种轻松心态去看动画片,但你却无法对背后的真实无动于衷

  我努力回忆其中的场景

  第一幕,士兵甲被同学讽刺科学怪人,他想找机会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于是他被送到黎巴嫩的战场上,18岁。

  别人问:why are you here?

  他回答:how should i know!

  继续问:why do you shoot?

  同样答案:how should i know!

  这不仅仅是他的回答,这是和他同赴战场的其他士兵们的答案!影片是希伯莱语,下面的英文字幕不断重复着how should i know!

  第二幕,坦克里的以色列士兵纵情欢笑,他们高唱着早安黎巴嫩,吃着薯片欣赏风景,他们觉得坦克是最安全堡垒结果是那个副指挥歌声未落便被战友的鲜血溅了一脸!他逃离了坦克,他是先遣队里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feel guilty, because he thought he was not a hero type and he didn't do enough.

  第三幕,指挥官在占领的土地上看着黄片,房间奢华装饰和窗外的千疮百孔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可以把这上纲上线到1)穷国不一定穷某些阶级。2)某些阶级的喜好是囤积黄片。

  第四幕, 主角被送到黎巴嫩机场。他想像自己在度假,他刚刚走出琳琅满目的免税店,他仿佛看到指示牌上飞往巴黎、伦敦、纽约的飞机即将起飞。可是镜头一下从瑰丽幻想切换到真实:指示牌上已经几个月未有变动,停机坪上只有一架被炸掉了一半的飞机,商店早早被抢光。

  最后一幕:巴勒斯坦难民们被赶出难民营,去哪里呢?只有他们知道。一名将领意识到一场屠杀正在悄无声息的进行,他报告当时的以色列军队最高指挥官,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后者轻描淡写:Thank you for bringing this to my attention! Happy new year!于是你看到每个家庭后院里都是尸体,最早死去的总是男人,然后是他的妻子儿女,年迈的父母!你看到一个一人半宽的小巷,尸体累积起来高度到人的下巴!你听到绝望的哭嚎,这时已经没有了英文字幕,但那种绝望根本无须翻译~

  影片在此刻,从动画片切回了真实:那些哭泣的绝望的诅咒的卡通人物,一下变成了同样的场景中真实的人,动画做出来的尸体被腐烂的随处可见的尸体代替,所有的场景都是一致似曾相识的,只不过一个是动画,一个是真实!

  一个士兵的噩梦,一个民族的真实!

  我常常觉得那些研究中东的学者可敬可惜。在我看来,巴以,或者更广泛来说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冲突的结果就是继续冲突,我无法想象他们之间有任何可行方式可以实现和平共处。巴勒斯坦人会说,你抢占了我的土地,你杀死了我的兄弟,我宁愿战死到最后一人也绝不饶恕你的罪恶犹太人会说,你只会用自杀式爆炸威胁我,你对停火毫无诚意,而我拥有绝对优势,我无需妥协!

  于是僵局就继续僵着。你觉得中东问题有解么?我觉得没有~

  这是一部让我震撼的电影,首先在于手法,其次才是内容。当影片骤然切换成现实时,我几乎能感觉到自己陡然沉重起来,因为这样的悲剧并未结束,在非洲,在中东,在某些未知地方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人,经历类似事情~

  你从噩梦中醒来,你狂喜,你拥抱真实的生活!

  那些生活在远比噩梦中可怕人们呢?

  我开始为自己现在安稳的生活感到庆幸与羞愧。我们是far east, 他们是middle east,两者并不遥远,不是么?可是我自己,对那段历史与仍在持续的苦难无知觉,遑论贡献,我切切实实感到羞愧!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二):用动画表达的,关于战争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用动画来表达的纪录片。因为是动画,所以似乎有一段和真实保持距离感觉。因为是纪录片,所以更有许多让人咀嚼的回味

  尤其是关于记忆,关于记忆如何被淡忘,关于记忆如何在一个个共同经历者的交流中想起,这其中的滋味,是耐人寻味的——影片之中,那个士兵冲出壕沟,跳着华尔兹,揣着机关枪四处扫射的身影,定格在了瞬间。

  这还是战争么?这是!战争中对于惨烈的死亡的麻木,对于杀戮的一点点的回忆,慢慢交织在一起,直到回忆起大屠杀的全部场景,在对话中,被慢慢地回想起来,在慢慢地还原到历史的记忆里。那些被我们刻意地隐藏在梦中,从记忆中清除的东西,也因此慢慢清醒了——故事的开始,就在于,一个挣扎着从海边,拿着机关枪,走到岸上的梦,一段碎片的片段保留……

  看着抽丝剥茧的记忆残片,一点点重组成真实的画面时候,我不由得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以前,对于这种写实的动画,最深的印象应该是MGS里的人物。那也是战争的故事,然而那只是游戏,游戏中的画面,游戏中的潜入,让我有了一种旁观的距离感,让我躲在幕后,看着握枪、拿着匕首的一次次潜入,而没有对于战争的真实体验

  虽然,这不过是用动画来表现的纪录片,然而当我看到那个士兵拿着冲锋枪,像跳华尔兹一样把机关枪的子弹扫射出去,当我看着一个个照明弹在空中亮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用动画来表达的那种距离感一下子消失了,它还是真实的。

  战争之中的压抑,战争之中像华尔兹那样跳舞,没有了人性而目睹了大屠杀的爆发,谁也难以无动于衷。然而事实上,在那个现场,我们总是无动于衷一般,对于屠杀似乎就像一个观察者,在层层的包围圈里,阻止着它的外传。而最后,我们见到的只是那些孩子妇女,举着手,面对子弹和机枪,面对炮火失去他无辜的生命。。。

  我反复地拒绝着记忆被慢慢重组的历程,我反复地想着那段华尔兹的片段。。。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残酷与战争的冷漠,也让我追问……这一切究竟真实发生么?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三):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突然觉得很自卑

  我爱这样的矢量动画。

  片子的很多片段总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Doctor.strange love》,这个感觉在片子中段“与巴什共舞”的那几分钟的场景里到达了极致音乐轻快交织着子弹,恍若幻境

  手边正放着吴淼的《塔西里亚故事集》,如果你有幸也看过这本书的话,大概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说起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就像《塔西里亚》的画那样,《与巴什尔跳华尔兹》的对比度很高,非明即暗,不存在过度色调

  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主角(导演)记忆中的裸体登陆画面,那色彩,真迷离

  这看起来很酷,当然,《与》和《塔》两者都是,不过现在我相信,能用这种极端色彩的人,肯定,不止是酷。

  就像吴淼的画里,图案其实并不是核心

  老实说,我知道的大屠杀并不多,抛开古代战争中的不说,二十世纪之后的,也就只有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几场屠杀,以及十年前的,发生在印尼的,穆斯林对华人的屠杀,也许还要算上非洲的几场种族灭绝。

  但是我不知道萨布拉和夏蒂拉,我不知道萨布拉和夏蒂拉的那一千多个死者。但是现在我知道了。二战时屠杀的受害者反过来成为新屠杀的默认者与支持者。但是我知道的不止是发生在82年的那场惨剧。我还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自省。是啊,以色列人的自省。

  这种反人性的屠戮如果再藏着捂着几十年,大概也可以被忘记差不多,就像中国现在的和我同龄的人没几个知道1989年六月发生了什么那样。可是以色列人选择了让它重新浮出水面,在一小时三十分钟的电影里,让全世界的人看到。

  看看电影最后的50秒。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突然觉得很自卑。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四):被历史的车轮碾过 之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这是我看过最接近真实的动画片了

  影片从一个战场上士兵的视角

  渐渐的把观众引到了当年贝鲁特那场大屠杀的面前

  一个国家的建立不可避免总会出现血腥的经历

  但即使是血腥 可能也要分级吧

  在那样一个战事多发的地方

  有时候人的原始残忍性 是不受理智控制

  而那些被这样的历史所无情的碾过的逝者

  也终将如历史般的模糊 消失

  正所谓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只有那些曾经经历过历史的人

  才知道历史是多么珍贵

  于是作为曾经目睹贝鲁特大屠杀的一名以色列士兵

  导演福尔曼把自己从新化身成片中的退伍士兵

  在多年后的日子

  试图还原自己那不愿面对而已经模糊的历史

  也带着人们一步步重新又回到了多年前的战场

  回到了那个满是尸体的贝鲁特难民营

  于是

  我被震撼了

  就像我第一次翻看《黑镜头》一样

  我感到浑身僵住了

  尤其是结尾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

  真的希望那些都只会在历史中出现

  不要在人类的明天重又上演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五):这才叫动画片嘛

  这才叫动画片嘛,比好莱坞或者直接说pixar的那些千篇一律技术垃圾不知道强上几百几千几万倍了。

  制作一部动画片可以摆脱摄像机演员演技灯光美术道具等等一切束缚,可以轻而易举制作超现实镜头,其实我们早就知道可以用动画作载体拍一些更有意义的电影,可没有人愿放弃儿童这块市场,所以每年大厂出品的动画电影的受众必然是儿童+成人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这动画电影能提高到哪里去?

  我就不继续吐槽pixar了,反正每次陪戴戴看我的怨气都像前列腺炎一样憋都憋不住。

  《华尔兹》讲的是一名参加了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的以色列士兵在20年后试图重新“找回”这段记忆的故事,用动画的形式体现实在相得益彰——主人公因为自己潜意识的抵制慢慢失去了这段回忆,通过对战友和朋友的采访才依稀想起这段记忆,动画形式正是加深了这种回忆的不真实感,这是你用任何摄像镜头都不能直接达到的效果。另外,影片开头和中间出现的几段超现实的梦魇,如果不是用动画,也很难想象能不能得到现在这样的效果。

  最后几十秒,导演用了真实的记录片镜头把大屠杀之后的难民营影像和先前的动画影响作了个大大的对比,真实而震撼,让影片达到高潮

  用动画片另外的一层原因,可能也与电影本身的性质有关。《华尔兹》有纪录片的属性,故事是基于若干个采访而形成的。男主角第一次去见他的战友“奥米”时问“我能不能画你和你儿子玩耍的样子”,奥米回答“画可以,但是不要拍”。用动画的形式来制作这部电影可能也是基于采访者匿名的要求,画出来可比打马赛克漂亮多了。

  这样拍一部动画片,就算没有3D,没有imax,一秒一帧又怎么样,技术上的提高无可厚非,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电影更是笑话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六):以梦幻演绎现实

  一部以色列导演拍的反战动画纪录片, 看到画面第一印象是想起采用类似rotoscoping技术的片子A Scanner Darkly, 只是Waltz的题材要沉重得多.

  故事缘起以色列老兵(导演Ari Floman) 为了寻找19岁那年在黎巴嫩战争中缺失的记忆而踏上解谜之路. 从心理医生到昔日战友, 大家口中的过去, 不是失神般的茫然便是现实和梦幻交缠 — 也许战争本身就是超越现实的存在.

  当人面对无法承受之痛苦时, “逃避”应该是最自然的反应吧. 主角脑海中那段空白的过去作为逃避的结果 也不难理解.

  其中让人揪心的描述之一, 是关于某业余摄影师的故事. 他从修罗场中奇迹地熬过来了, 因为他曾说服自己眼前的残酷景象不过是镜头中的构图, 也唯有这样做他才能有勇气活下去. 直到一天痛苦超出了极限, 穿过镜头 在死亡的眼中他看到自己的倒影. 他才终于崩溃.

  虽然画面偶有粗糙之处, 从把握叙事的整体节奏来看我觉得Waltz with Bashir相当完美.

  战争题材 原来也用不着一味”理性”和”沉重”到底的.

  插曲“I Bombed Beirut”改编自Cake的旧曲 “I Bombed Korea”. 阳光, 海滩, 热血士兵高歌”我今天轰炸了贝鲁特”, 是最充满黑色幽默的一幕.

  原声主刀是来自德国的电子音乐人Max Ritcher (记忆中他似乎很少为电影作配乐).

  配乐中混杂了rock, 古典, ambient和电子等不同元素, 却没有突兀的感觉.

  尤其是开场二十六只狗在城市暴走那段配乐 非常有冲击力. (试听见后)

  指挥官Frankle在枪林弹雨中以重机枪跳出的华尔兹, 作为点题, 也是片中(我认为)最浪漫的一刻.

  …最接近生命尽头那种绚丽的浪漫.

  新年打开电视, 新闻上还是充斥以巴冲突的消息.

  二十年, …抑或二千年, 这种残酷愚昧的游戏还在无奈地继续…

  新年愿望, 虽然有点点老套:

  eace no war.

  http://www.susser-tod.net/blog/2009/01/02/waltz-with-bashir/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七):从这里到那里

  我清楚地记着那个情景,我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徘徊,道路崎岖不平,雨后湿淋淋的路面升腾一阵阵令人窒息的腥臭气,路人却似乎并不以为意。

  这是我清楚地记着的一个情景,虽然我已经不能说明到底是真实的记忆还是彻头彻尾的幻觉。

  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正在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完整地看,从头至尾。答应自己要用心写这篇影评,却想不出一个好的名字,想不出该从何写起。一部实验电影,总要在观众或者电影学院的评委们那里付出些代价,《入殓师》拿走了小金人,它打的是温情牌。那《与巴什尔跳华尔兹》打得是什么牌?对和平的呼唤,对历史的追溯,还是对世道人心的拷问?我说不上来。

  关了灯,一个人躲黑暗的房间里第一次看完了这部电影。在头脑中不断回旋的除了导演精心编织又自己一层层解开的回忆网络,还有虚实结合的画面带来的恍惚感,长久地在心头萦绕。我忘不掉的是被反复表达的一句话:

  这是我清楚地记着的一个情景,虽然我已经不能说明到底是真实的记忆还是彻头彻尾的幻觉。

  杜拉斯在《情人》开篇不久处写到:我过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而接下来几乎所有的篇幅都在描述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有的时候我们走在一段熟悉的路上,遇到一个似曾相识的人,听到一些记忆犹新的对话,都不禁要怀疑,是不是在宇宙的什么地方,时间的某个节点,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一模一样的事情。我们的记忆难道不是如此吗。那堆爱不释手的小玩具,那个短头发总爱欺负人的高年级男生,第一次暗恋的马尾辫女孩,邻居家每天都在睡觉的卷毛狗,家里突然出现的许多花圈……那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吗?还是只是我和他人分享的臆想?是我为了保护自己的旧伤口伪造出来的记忆,像是那天夜晚海面上出现的裸体女人,像是在我楼下狂吠的26条恶狗,还是那首滑稽的《黎巴嫩,早安》?

  十年前我八岁,喜欢上了身边的一个女孩子。她的头发是精心梳理的,和别人的麻花辫,马尾辫都不一样。我迷恋她微笑的酒窝,总要在下课时搜索她的身影。远远望着她发愣。

  十年后我十八岁,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她的名字的写法,她笑起来的声音,她与众不同的发型。可我却不能确认,她究竟存不存在。我鼓起勇气和她说的那些话,那时候我与她惊心动魄的单方面的约会的发生地,那间小小的学校,我真的曾经那里度过我的五年时光吗?

  26条狗。一辆坦克。一个月。照明弹在空中绽放。

  三个赤身裸体的年轻男子从金色的海水里走出来,缓缓穿上衣服,配上步枪。迎面而来是慌乱惊恐的人群,哭声和喊叫声不绝于耳。湿淋淋的路面升腾一阵阵令人窒息的腥臭气。

  这是我清楚地记着的一个情景,虽然我已经不能说明到底是真实的记忆还是彻头彻尾的幻觉。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八):死亡圆舞曲

  片名《与巴西尔同舞》(Waltz With Bashir),今年戛纳影展的重头戏,之前我在cinepedia的博客翻译了一篇文章,其中就有介绍到该片导演。但那个时候还没有看片,对人对戏的感觉只能说是雾里看花。昨天里尔首映,赶快去电影院占了座,发现理解起来比较费尽的一部影片。因为我缺乏背景。

  容易引起误解的是片名中的Bashir并非电影的主角,且他在故事发生时已经遇刺身亡,只以大海报的形式遍布战火隆隆、千疮百孔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西区。所以同已死的巴西尔共舞,显然暗示了一场愈演愈烈的屠杀的发生。巴西尔出生于黎政治世家-嘉麦耶家族(Gemayel),属信奉基督教的马龙派(Maronite)。他以其独到的眼光跟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将国内不同的政治派别、国际上不同的种族国家召集到一张桌边,谈判协商,让已经饱经四次中东战火洗劫的民众看到了巴以问题最终解决的曙光。由于他基督教的宗教背景,因此得到了美国的认可,并同当时统领以色列军方的沙龙有不错的私交,这都是促使巴以和平的有力筹码。1982年,当选黎巴嫩总统之后仅三个礼拜,巴西尔就遭人暗杀。于是暂时得到喘息的中东局势急转直下,随着以军开进贝鲁特正式宣告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贝鲁特向来就是暗杀圣地,近年来也是如此,民选的总统或者阁员(年前的Hariri)非常容易成为不同政治派别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因此最近黎巴嫩一反常规,选出一位军方出身的领袖为总统,总算证实了自由散漫民主也不是万能钥匙,铁腕说不定更能保障和平。话说回这部影片,据说很多场景为求逼真,导演先安排真人出演,最后按照成影的戏份进行映画。不过作为日漫迷,就其动画效果来说相当一般,日本那套产业链似的制作班底,从来没听说还要真人先排演一遍再做动画效果的,只有倒过来,真人版改编自动漫。其次,如果大伙抱着看动画片的常规心态来观影,估计要懵了。这可是一部相当靠对白的片子,法国上映的版本是希伯来语原音,法文字幕。本身情节就是由一段一段的采访加现实回想再加梦境转换构成,所以看片的过程相当疲惫。刨去动画片这层皮,充其量算是一部记录片,以出品优质记录片著称的Arte(电视台,德资,节目在德法两国都有播放,以节目质优无广告而闻名)愿意投资该片估计也是影片定位所致。

  不过该片也不是一无是处,完全没有欣赏的乐趣,虽然片中的主角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但通过他寻访的那些昔日战友或长官的回忆中时时透露出苦中作乐的幽默,还是起到了暂时将人从压抑中解放出来的作用。有人肯定要问片名为什么非得是同巴西尔跳华尔兹呢,既然巴西尔出都没出现(没以肉身出现),与他跳的又是何方神圣?剧中唯一提示片名的一幕,发生在主角经常发梦会梦到的靠海的、有高楼矗立、棕榈丛生(地中海畔常见的植物)的街道,行动中的以军士兵遭到来自隐藏在对过高楼上的狙击手的伏击,多人中弹伤亡。其中一个战友建议与其在壕沟里等死,(因为看不见敌人),还不如抱着冲锋枪边朝四面八方都扫射边跑到与高楼同方向的街对面(这样敌人就没法射到他)。这位大胆儿抢了同伴的机枪(他自己只有一挺轻型武器,不能保证生命安全),真的起身冲到马路中央,如同跳华尔兹般,转起了圈圈,并疯狂地向周遭开枪,而在他右侧的身后,一栋建筑的整面墙上都是巴西尔的巨幅海报,与巴西尔共舞的画面诞生了。

  影片中要寻访的记忆是战争中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难民营并非以军所为,而是被害总统巴西尔的支持武装,但是当时占领贝鲁特的以军默认了这一行径,影片中就有反映,以士兵看到了非人道的残杀老弱妇孺,也未阻拦;长官也互相推托责任,声称没有亲眼见到屠杀发生)?导演通过最后穿插的历史影像资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是败笔。血腥、恐怖的真实图像与动画营造的氛围衔接过于突兀,让人反胃。既然之前有用真人拍摄,为什么导演最终选择动画呢,原因很简单,太多发梦、解梦的场景若实际拍摄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而没有空间、时间限制的动画却可以弥补这一点。而且动画还可以削弱战争呈现的残酷程度。所以生怕影片不够发人深省的导演硬是在片尾加上了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然下料太猛,起到了反效果。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九):1982年9月15日

  1982年9月14日下午4点10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次重要

  的会议正在长枪党总部大楼内举行。突然,“轰”地一声巨响,

  一颗预先放置的200公斤重的炸弹爆炸了。顿时,会议室内烟雾弥

  漫,血肉横飞,会议的主持人倒在血泊之中——年轻的黎巴嫩当

  选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死了。

  这一事件的第一个结果,便是以色列以此作为进兵贝鲁特的

  借口。这正是以色列梦寐以求的,因为它正在寻找机会屠杀居住

  在贝鲁特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人。早在3个月以前,以色列内部便

  决定,假手黎巴嫩右翼民兵的极端分子来屠杀巴勒斯坦平民,其

  借口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8月撤出贝鲁特后,还留下大约2000人

  的游击战士,他们为“恢复和维持贝鲁特的秩序”,要“搜捕残

  存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现在,贝希尔·杰马耶勒之死正是实现

  这一血腥计划的良机。然而,以色列人又怕遭受世界舆论进一步

  的谴责,因此,他们自己在这场屠杀行动中尽量少出头露面。

  9月15日凌晨2点,以色列军队迅速开进西贝鲁特,将位于贝

  鲁特西南部的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团团包围。此

  时,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平民正在酣睡,这些善良的人们没有料

  到,人在梦中,祸来天外,一场惨血腥屠杀正在悄悄地向他们扑

  来。

  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极端分子开始了军事运输,一辆辆

  卡车由东贝鲁特向西贝鲁特南端的国际机场驶去。大约在同一时

  间,由基督教长枪党分裂出去的另一个派系、同以色列结盟的哈

  达德少校的士兵沿着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机场进发。机场内设

  立了一个叫做“行动室”的指挥部,一位以色列联络官担任着

  “行动室”的副职。整个下午的时间,在难民营外的以色列部队

  用密集的炮火向难民营轰击,夏蒂拉难民营的南端被破坏,这正

  是刽子手们预定进入难民营的入口处。下午5点,大约1200人的队

  伍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集结。这支队伍沿着

  预先画好的路标前进,这些路标每隔50码一个。路标一直通向难

  民营前新的集合地点:科威特使馆所在地的十字路口。

  这时,以色列把大部分部队部署在夏蒂拉难民营的西边。他

  们沿夏蒙大街至少摆下了12辆以上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他们还

  在被炸的联合国机构的一座七层大楼的屋顶上设立了一个指挥

  所,那里驻扎有带着双筒望远镜的士兵。在附近的一个高层建筑

  物上又建立了一个观察站。从这两个地方可以俯瞰整个难民营。

  在行动开始前,人们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挥官正在同右翼极端分

  子进行磋商。血洗难民营的计划已经准备就绪。

  大约6点钟左右,以色列军队将一群右翼分子组成的队伍从南

  门放入难民营,屠杀开始了。这时,以色列开始大炮支援。当夜

  幕降临时,以色列入又开始发射照明弹,以色列的飞机也在头上

  盘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弹,以照亮屠杀现场。6点半左右,枪声

  代替了炮声,这表明巴勒斯坦的无辜平民正在一个个被杀戮。

  7点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涌向位于两个难民营之间的加沙医

  院寻求避难所。许多厉声尖叫的巴勒斯坦妇女跑出难民营,为他

  们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

  屠杀持续了一夜。两个难民营成了大屠场,成千的男女老幼

  的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在家里。一些男人被

  捆绑着,拴在一起押在卡车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

  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

  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

  清理屠杀现场时,人们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

  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的面容,令人惊悸,令

  人发指。一群群巴勒斯坦人围着一堆堆的尸体放声痛哭,人群中

  不时传出凄厉的叫声,人们对亲人的惨遭杀害,痛苦万状。一些

  幸存者后来回忆说:“16日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

  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

  9月17日上午,大屠杀的消息已经到处传开,难民营中充满了

  恐怖,成群的难民离开加沙医院向北逃去,大约40名病人也跟着

  这些难民一起逃走。这时,屠杀似乎暂时缓和下来,但是,凶手

  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另一所医院阿卡医院。这个医院有4名医生打

  着白旗离开医院,但是迎面扔来了一枚手榴弹,3名医生当场被炸

  死。过了一会,一队刽子手来到医院,他们轮奸了一名19岁的巴

  勒斯坦女护士,然后将她杀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医生被带出医

  院,不知去向。从难民营的地上留下的痕迹判断,一些士兵是靠

  着墙,一边品尝着小吃、吸着烟,一边杀人取乐的。地上留下了

  一些食品箱。

  17日下午,凶手们开始掩盖罪行。3点左右,一辆推土机出现

  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机的铲子上堆满了尸体。夏蒂拉难民营

  的入口处,匆忙堆积起90具尸体,尸体之间夹杂着碎石破砖。有

  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机夷平房屋时被砸死在房内的。与此

  同时,几辆推土机从萨布拉难民营隆隆地开出来,难民营的西墙

  外已经掘了一个大坟坑,成批的尸体就这样埋在坑内。这里距以

  色列的指挥所仅有100米左右。

  9月18日上午,在掩盖罪行的同时,屠杀仍继续进行,一直持

  续到10点半左右,那时一队以色列士兵刚刚开进难民营,此时已

  经再无可以屠杀的人了。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

  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

  说达数千人。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观后感(十):最可怕的华尔兹

  这是一部你屏息看完之后会站起来鼓掌致敬的片子。它完完全全超越了动画片原本的意义,超越了娱乐和童话。纪录片可以用这种形式,动画片可以用这种形式,战争主题可以用这种形式,而且最重要的在于,它的粗劣画风与细腻叙述会在最后那几十秒真实镜头出现时彻底将人击溃。

  反思战争的片看过不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现代启示录”宛如梦魇,最经典的“辛德勒名单”和类似如“钢琴师”因为某种回忆的光环而显得遥远甚至浪漫。我最喜欢的“细细的红线”也缺少了现实的意义。而这一部,从现代战争对个体精神的摧残后遗症入手,回忆出来的战场充满了梦境般的不真实和荒唐。极致的地方竟是点题的“华尔兹”,谁能料到这个动画片标题下的“华尔兹”竟是指机枪手向四周扫射的凌乱步伐。

  粗犷的黑色线条勾画被访问者,简化了现实,凸显人物脸上的线条和愈合伤口般的平静神色。每个人回忆中的战场都仿佛梦境,真实而虚幻:从海里游过来的巨大女神、斑驳树影下的枪口与男孩、照明弹下金色的残缺城市、指挥所里安定自若决定平民生死的军官脸上窗格的倒影、枪林弹雨中神迹般直身行进的战地记者——一切都是碎片,深深地扎在每个当事人心里。单色高饱和度,粗黑线条,二维写实风格却透出彻底的抽象意识。

  配乐值得一提,不只是因为那几首真实存在的“我炸了贝鲁特”“这不是一首情歌”“早安,黎巴嫩”,还有华尔兹和树林狙击背景的古典钢琴。前者欢快廉价的曲调竟是唱出这样犬儒的歌词,后者优美典雅的旋律竟是配合这样惨烈的场景——我承受不了如此强烈的反差,几乎心跳停止。

  1982年以色列出兵黎巴嫩,我对中东这片诡异混乱的渊源向来不甚了解——我相信当年战场上的士兵,现在还在随时待命的士兵,将来必然还会牺牲的士兵,他们也都不了解。仿佛世界从原初就是这样,无休无止。

  这就是战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