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山日先照》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后山日先照》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26 02: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山日先照》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后山日先照》是一部由李岳峰执导,张美瑶 / 梁修身 / 江祖平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后山日先照》观后感(一):台湾乡土剧的瑰宝――台湾版本的《白鹿原》《圣天门口》

  《后山日先照》果然是台湾乡土剧中的瑰宝,即使有文学原著打底,却也拍出了边缘地段浓厚乡情乡意。花莲算是中国大陆板块的最东侧了,再往东去茫茫太平洋令人茫然也无限遐想,直到明治维新后开化跻身列强的日本人从大洋彼岸登上海岛海岸线,本岛人才发现除了西边的大陆,还有东边的岛群,行行色色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流落汇聚到这片海岸,乡愁也就泅然开来让平静岁月平添出各样的思念。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时期,只是这乡愁如同一锅隔久变质的汤,散发出夹杂着血腥的腐臭味。唯有包容超越地域民族的大爱才能解化这腐臭。先生娘便是这爱的化身,如同海神妈祖一样包容了后山这边土地上弥漫着各类乡愁的人群。最后雅惠在狱中诞下重长孙,才让这片土地完成阶段性的融合,让怀有乡愁的所有人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是生命也是生活。 人一旦远离乡土就会丧失安全感,很长时间都很难将他乡做故乡,甚至因而生出变态猜疑心和攻击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如是,麦哲伦环球航行如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如是。清末移民,日本移民,党国遗民皆如是。而真正能够将他乡做故乡时,一定是经历了血泪的争夺、抗争,将自己竞争者的血肉都撕开后再次融合,完成灵与肉的统一。从时间线来看,两岸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遥想外公当年随国军撤去台湾的弟弟,才能理解天涯相隔,海峡彼岸生存的艰辛不亚于本土。《后山日先照》最精彩的应该是群戏,最出彩的应该是雅惠和耕土的姑侄恋。而雅惠也正是先生娘大爱继承者的标签,包括结局时雅惠的身份女儿变成孙媳妇,正好完成家族女主人的一个轮回,家与国都拉开了新时代序幕。如果非要把它和内地同题材比较,《后山》应该是台湾的《白鹿原》和《圣天门口》吧。然而那种乡土味是将味觉做了几十份倍叠加的乡土味,又有别于《白》和《圣》。 当然故事之所以成功精彩,还是因为刻画出了人性。人性的善恶丑美,真实虚假坚持柔软,最后揉捏出的浓浓的乡土味,那是镌刻着人性的人味。不管是异乡人还是本土人凭借兽性可以获得当下,失去人性却去不到未来。还好白色恐怖后的台湾迎来了后山的日出,台湾的腾飞。红色恐怖后的大陆也等到了改革开放。而在辉煌复兴文明背后,兽性人群面对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他乡,渐渐在时光中被历史遗弃,衰老,灭亡~这成为了恒古没变的定律。 PS:为什么雅惠和成年耕土毫无CP感,和少年耕土的对手戏却甜出屏幕(捂脸)~

  《后山日先照》观后感(二):大历史,小生

  看到全剧终最好一幕,是林富摇旗呐喊天皇万岁,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寓意深刻。 很多台湾人迷恋日本 ,问到原因,他们常说是狗走了,猪来了。

  白色恐怖时期政府人民矛盾,占了片子2/3以上。而最终结时候天皇板材的突然出现,算是首尾呼应,但感觉寓意深刻。

  从前一直觉得台湾是保留了中华传统比大陆多的地方,现在却发现,台湾,其实离日本更近了。两岸渐行渐远隔阂也是相当深刻。对于很多大陆民众来说,外省人、眷村、二二八等等这些概念是全然无知的,谈及台湾,也只是觉得心里距离上的遥远。而更多湾湾,也只是知道,大陆就是很大,了解,并没有想。

  这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却全然由政治穿线。两岸如何走下去,这不是我等小民需要思考问题,我只是觉得自己的心和台湾越来越近了。从一开始好奇,到慢慢的喜欢上这个地方,再到和台湾男生结婚,慢慢的把自己的自由度扩大,慢慢的把自己料理好。电视剧中说的很多简单的话,比如遇到问题,总是会解决的,灾难总是会过去这样的哲理却深刻人心

  《后山日先照》观后感(三):属于花莲的台湾生活史诗

  在台湾待了四年之久,有时候会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来到台湾,偏安于岛上一隅,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仿佛自己刚来台湾没多久,对台湾依旧是那么陌生,并没有真正走近过它。可是有时候待的太久,就会对周边环境开始生厌起来,迫切的想离开它,去一个只要不是叫台湾的地方。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生厌的时间,看了第一部台剧《后山日先照》。

  1.花莲:永远没有睡醒的城市

  《后山日先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花莲。由于学业的原因,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过除台北以外的其他台湾地方。前前后后去过台湾很多地方,最喜欢的还是花莲。对花莲的印象也永远停留在没有睡醒的样子

  喜欢花莲有很多理由大概去花莲的初体验很好,也许花莲很蓝对大陆人很友善,抑或它好听名字莲花花莲。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在花莲的那种感觉:可以面朝大海,看遥不可及的太平洋,背对山峦,看被云朵遮掩的青山远黛;城市很大很干净,没有太多的车来人往,可以完全放空身心;城市与乡村没有太大的分野,很自然过渡;空中永远有着雾气朦胧朦胧,像没有睡醒。正因如此,当其他人问我的时候喜欢台湾哪里的时候,我会说花莲,也正因喜欢花莲,才会在如此生厌的时候看这部发生在花莲的台剧。它没有让我失望某种意义上让我又重拾继续观察、了解和热爱这块土地的冲动愿望

  2.海边的古厝:有关家的所有想象

  《后山日先照》的时间线很长,从日治末期到KMT的戒严时期,可以说是台湾的生活史诗。时间在变,人物在变,情节在变,花莲在变,不变的是故事中核心家族陈家的古厝。这座位于花莲郊区的三合院符合我有关家的所有想象。《夏日大作战》里面,奶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人生糟糕的事,一个是饿肚子,一个是孤独。从这句话看人生中美好事情莫过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能吃饱饭二能不孤独。看过很多类似生活史诗的电影电视剧,逢年过节的大团圆饭永远是必不可少场景,也是容易感动流泪的地方,于我漫长的求学生涯而言,难受事情也包括经常一个人找餐馆吃饭,珍惜的也是为数不多的过年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

  《后山日先照》中陈家所在的三合院就住着这么一家可以吃大团圆饭的乡绅大家族。陈家上下,两位老人,四个儿子,两个儿媳,九十位孙子孙女苦乐和哈利,加上陈家二老是地方有声望的人物,陈家算得上花莲的地方乡绅大族。陈家吃团圆饭,在大厅上要摆两桌,大桌大人,小桌小孩,两桌饭菜一致。剧中唯一一次的大团圆饭是日本战败后印仙去世前的过年围炉。陈家所住的古厝是传统的汉式三合院,背靠山,面朝大海,乡间小路小溪和小木桥横在大海和三合院之间,于窗前、石门或木桥上朝看海上日出暮观海上晚霞,捡柴劈柴炊烟寥寥起,这样的宁静祥和画面符合我有关生活的所有诗意想象,简直太美太惬意,无法抗拒。

  不过剧中三合院的取景地是新北市林口镇的顶福村,不在花莲。而且事实上花莲也很少有这类三合院。这也是剧中没多讲的部分:花莲多地震台风。这样的气候环境下的确不太适合盖墙砖式三合院。剧中唯一一次讲到台风和地震是第五集,以预示家中可能大事:印仙去世,这样的表达也是很中国,以天象预测人事

  3.星聚颍川:台湾的河洛人

  三合院所住的陈家是《后山日先照》故事的核心家族,折射的是台湾族群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合院是本省河洛人的传统民居。大厅也即正房,主要是祭拜神明祖先和迎客,正房左右为长辈居室,左右两边为厢房也称护龙建筑,左护龙为长子所住,右护龙为次子所住,如果子代人较多,则可以在左右护龙外,再加盖外护,屋舍的高度随正厅、护龙而次序下降。三面围起来的院子可以晒东西花草房屋周边有空地可以当作菜园果园、家养牲畜圈舍,外围种上刺竹围篱等可以挡风。陈家正厅上的匾额写的是颍川,加上陈家,会让人联想到曹魏颍川陈氏的巨姓望族。第五集中印仙也提及,祖上来自中原,明朝末年,从唐山过黑水沟来到台湾,后来再从山前迁徙到后山花莲。

  基本上,陈家是来自中原河洛之地并在台湾保守汉族文化传统的本省人河洛人(Hoklo)。剧中可以看到,印仙一家说闽南话(雨绸,即先生妈,清朝才来所以会说官话国语),住三合院,过年拜拜祭祖神明,贴春联鞭炮红包,尊文重教,重男轻女,印仙自己也是汉医。河洛人在台湾也称闽南人,加上客家人(Hakka)构成了台湾的本省人,与本省人对应的是1945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从大陆移民而来的的外省汉人形成了台湾现今的省籍背景

  剧中最大的族群冲突就是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的对立,日据结束后,外省人抢占物资垄断政经资源社会机会,打压枪杀本省人,以及语言问题造成的诸多误会和冲突。印仙也是被外省兵所杀,所以陈家对外省来的雅慧姐妹一直有偏见,也阻止高广义和耕梅的恋爱关系。在陈家,外省人和本省人之间的对立主要通过雨绸这一角色解决。雨绸一是外省人,会国语,排斥外省人就是排斥雨绸,以雨绸在家族中的地位无人敢反对,二是雨绸的确是官宦后代待人接物通情达理照顾理解渡海而来的外省人。也正是雨绸在,陈家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对立得以缓解,而且后续外省人在陈家出现各种危机时帮助颇多。

  回到现实中,省籍对立可以说贯穿于日据之后的台湾,从光复后二二八事件到KMT退守台湾,再到威权时期,最后到台湾民主化之后的民选时期,晚近也因为统独立场、政党认同和族群认同而慢慢较少提及,但是省籍背景依旧是解释统独立场、政党认同和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比较遗憾,由于学校在台北的军公教居住区,来台湾之后,接触的大多是外省人,未曾接触太多的本省人,也很少听到闽南话和客家话,也较少去中南部和乡村地区。平时和台湾同学接触的时候,会问他们家的省籍背景,一般很多同学不爱回应这一议题,一是过去这一议题带有太多冲突和对立意味,到了现今才慢慢缓和甚至被舆论操控。陈家的代价是印仙被枪杀,靠一个外省人去缓和,假如没有这么一个外省人不知这样的流血冲突又该如何缓和。二是很多同学家父母双方一方是外省人一方是本省人,后续省籍之间的通婚很常见,台湾同学也很难区分家里的省籍背景。这么看族群之间的对立靠融合解决,融合最有效办法通婚,亘古不变的方法

  剧中第二个族群冲突是台湾汉人和原住民的冲突,这一冲突的解决也是依靠雨绸,剧中也有弱化的嫌疑。泰雅族领袖达佑和雨绸的姐弟关系使得冲突没有那么激烈,更多的是用其他次要人物对百浪和依奈的言语歧视和排斥呈现,这样的歧视排斥比较而言算是轻的,事实上的流血冲突可能更多。依奈喜欢唱歌暗示了台湾歌坛大批的原住民歌手,比如张惠妹、张震岳等等。

  4.日本人在花莲

  剧中另一个比较弱化的冲突是日据时代(另一说法是日治,类似清治)日本人和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且通过片冈一家和陈家之间的关系來呈現。作为为数不多描述过的日本人,片冈與印仙之间,因为印仙两个儿子为日本打仗,以及两人在品茶、棋艺和传统文化上的志趣相投,而保持较为温和的关系,整体上会有些美化。认识的台湾老师是花莲人,从他那里得知,日本人重视花莲的原因主要是花莲在二战中尤其是太平洋战争中是日本的空军基地(现今美仑山上的松园别馆是日本二战时期的「兵事部」辦公室,第一集中美国军机一直轰炸花莲,才有后续雨绸救美国兵的事情),其次是台湾西海岸汉化严重,难以殖民,而东海岸汉化较轻,易于进行殖民活动,所以大量日本人进驻花莲,花莲的台湾人日语非常好,甚至和东京的日本话很相近,剧中花莲人的日语十分流利。作为大陆人,比较难以理解现今台湾人对于日本的复杂态度,这种复杂的态度既来自日据时代之于台湾影响的正反争论,也来自日据时代和光复后KMT时代的比较。认识的台湾朋友和同学对日本的好感明显强于大陆,对大陆是一衣带水的文化依赖,对日本则是发展差距上的文化赏识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湾医生和老师的社会地位很高,也根植于日据时代。在日据时代由于中下层民众很难获得政经资源和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而战争和热带疾病使得需要大量医生,殖民需要教化同时医校和师范学校多为公费,所以台湾家庭让自己的子女学医读师范学校,台大、成功大學和台師大的前身相繼在這一時期成立。片冈之所以照顾陈家以及陈家地位如此之高,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印仙自身和满堂是汉医,安堂是西医。日据结束,台湾的医生老师基本上是本省的社会精英。再添在就读台大说要改读法律系,也暗示了后来的DPP的律师世代以及后续影响台湾政局的台大法律帮。

  5.传统社会的非正式制度与台湾的民主

  《后山日先照》中福州师、来旺等市井小民出现危机时最先想到的是找印仙,陈家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也是找认识的达官贵人,剧中主要是各路军人。陈家在剧中有个bug是无论哪一时期都会遇到个军队里的人物。日据时代,片冈对陈家照顾有加,光复后因为救了美国兵结识了方力行(后来让高广义撤查藏书案的将军)和周志远,KMT退守台湾之后,认识了张班长和高广义。各路人马相继帮助陈家度过难关。传统社会中解决问题的多是社会关系和熟人网络等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保正、里长和议员基本上尸位素餐,新上任的县长找幕僚时也是先找老乡福州师,里长让满堂竞选议员时让其出钱买地方椿脚。有趣的问题是传统中国社会非正式制度为什么如此发达而正式制度无法发展起来,皇权是不下乡还是下不了乡?

  剧中台湾光复之后,花莲的社会治理最先是台北派来的县长,之后出现里长、议员,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民主化之前存在地方性的选举,包括乡镇市长市议员选举,虽然是没有选择的选举,但是经常性的地方选举依旧是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一大动力。《后山日先照》中陈家即使作为地方乡绅士族也是各种碰壁低头,更不要说其他市井小民。从光复到KMT威权时代,再到民主化,龙应台总结的很到位“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

  《后山日先照》观后感(四):日头仍然每日从东边的太平洋执着地爬起来

  轻声吟唱却悲怆动人的主题曲,以及泛黄的旧照片气息。

  一直以来的台湾乡土剧情结。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后山日先照》。

  最初是在公视八点档看到的这部戏,那年正值初三暑假。时年十五岁的我对台湾特殊的政治形势仍有些懵懂。并不清楚为何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会产生如此多的矛盾和冲突。此片看得茫然,却不失兴味。

  八年后重新看这部戏,可以说是自己人生中最阴暗的一段时期。失恋、消沉、烟酒不离的日子,于是生了一场不算太轻的大病,断断续续瘦到70多斤。我窝在阴暗的宿舍里突然想起了那首歌。秀兰玛雅的《这里离家有多远》。于是挣扎着起身搜到了这部戏。随着剧中悲喜,我感同身受,时而感触落泪,时而喜极而泣,把压抑的情绪和对负心人的泪水留在了2008年的那个夏天。

  政治是主旋律。二战时期的美日矛盾、二二八事件等当时震撼一时的史实影响那个年代的台湾人民。小人物的悲情冷暖越是感触人心。剧中人物性格也都格外鲜明。如张美瑶饰演的眉目慈爱的母亲、柯淑勤饰演的尖酸刻薄又虚荣的大嫂、屈中恒饰演的满怀乡愁的外省大兵。演技的确入木三分,看得有种十分真实的感觉。

  后来发现这部戏只有20集,讶异于居然包含了这么多的情节,相较其他的台剧,确算是一部步调不算快但也毫不拖沓的戏剧。在动荡的年代,一群愁闷的台湾人和另一群更愁闷的外省人,加上日本人、原住民、以及那些自己也分不清算是哪种人的人混杂在一起,愈加愁闷。陈家人温馨的亲情友爱和男女主角离经叛道的与世俗抗争交替冲击着这个看似和谐实则暗藏波澜的大家族。信仰的不同、利益的冲突在剧中多次被凸显。然而这些却绝对鲜明地体现了近一个世纪来台湾人在世事变迁的历史舞台上或被迫或无奈的而被塑造成的各种形象,这样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今两岸局面如履薄冰的一个尴尬现状。很多事情,经过了太漫长的时间,局外人很难进入角色加以评说。敏感的说,离开了太久,还想让碎裂的心拼复,难度太高。

  张美瑶饰演的医生娘着实令我震撼。坚信不管人世间有多少的苦难,日头仍然每日从东边的太平洋里执着地爬上来,给予人们温暖和希望。那样慈爱善良的眼神和温和柔软的声音撼动人心。相较一系列以治愈系闻名的日影日剧,我认为张美瑶水准完全在后者之上。个人给予很高的评价。不过话说,张美瑶的长相也确实很具有慈母的典型,令人很有好感。

  扯远了,总之,《后山日先照》的故事在最后算是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结局。在医生娘的无私和大爱、善待和包容下,本有着强烈冲突的人们终于放弃敌对,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垂怜,免于分离。到最后医生娘寿终正寝时更是不仅陈家晚辈悲恸万分,附近邻里在木桥外跪倒,痛哭涕零。就连一批批阿兵哥也三五成群的赶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基地,不同的部队,鱼贯的进入灵堂个个为她的离世哀痛垂泪。

  但话说回来,自古情理难全,现实中的故事毕竟很难有一个较完满的结局。现实中,故事或许并没有结束。一个故事的尾声,往往酝酿着更多其他的故事。我们总希望故事朝自己希翼的方向发展,殊不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思,又如何能尽得人愿?或许不能如愿,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