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耶路撒冷》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耶路撒冷》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29 03: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耶路撒冷》经典观后感10篇

  《耶路撒冷》是一部由拉尔夫·齐曼执导,Daniel Buckland / 罗伯特·霍布斯 / Motlatsi Mahloko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耶路撒冷》观后感(一):《南非盛产黑帮片》

  比起香港日本甚至美国所谓的黑帮片,南非、巴西、墨西哥的黑帮电影要血腥暴力尺度得多。 记得初中地理时候模糊的知道:约翰内斯堡是南非的犯罪之都(开普敦相对就比较好,比勒陀利亚和德班次之。)。简而言之,靠海的白人就比较多犯罪率相对低下。 我不是特别理解影片名《耶路撒冷》,虽然南非算是基督国家,但基督教的圣城跟犯罪电影也没多少联系吧?电影里面既没有救赎也没有宽容原谅,只有绝望,也许只是讽刺? 库内内的少年时期成年时期的演员演绎得很好,黑帮头子从成长的纠结到成熟冷酷狡猾血腥残暴展现得无比逼真。整部电影的演员也很犀利,好的演员,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这和黄晓明杨颖之流是完全不一样的。 沙哑的南非土著清唱特别好听,对应着电影的题材本身,既感受人性和生存的简单也透露着简单里面残酷的生存哲学:杀戮和夺获。 南非的暴力和犯罪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近二十年愈演愈烈。拜曼德拉所赐,黑人无法管理一个准发达国家。当你看到黑人罪犯疯狂袭击白人的时候,真是不寒而栗感谢和平

  《耶路撒冷》观后感(二):拉奇的哲理

  一部比较不错的黑帮犯罪片子,2008年就在柏林首映,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过了3年才在大陆放映。看之前了解了一下电影班底,此片获得了81届最佳外语片提名,是南非导演拉尔夫·齐曼第三部电影。

  拉奇从小就在南非的索维托长大,94年的索维托,甚至整个南非,都在等待新的黎明,历史崭新的一页,崭新的开始,而那个时候的拉奇也有梦想,那个时候的他想干一番事业火车城市经济循环系统,拉奇和他的朋友依靠它,做点小买卖营生,吸吮着这个循环系统里的血,虽然不多但是在自由经济里是不被允许的,这是故事的开头。

  拉齐觉得这样做,永远实现不了梦想。冥冥之中认识了拿撒勒,自己也慢慢觉得要偷就要偷最大的,还要能逃脱惩罚。 于是就跟着拿撒勒干起了“汽车行业” 在索维托也闯出了劫车王的名号。他们越干越大,对于他们来说俄罗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武器炸药,美国通过函授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完成这项任务银行、运钞车他们无一不做,后来在一次商场洗劫中大部分人栽了,拉齐也决定不玩了,跑路到内森堡。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以金子为父,以钱为母的城市,在犯罪率极高的约翰内森堡Hillbrow街区,你不吃人,人就会吃你。拉奇很明显,领会了这个道理,而且在不断的实践中,他想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手段,来改变一些事实,改变一些命运,包括自己的。途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障碍阻碍他完成他的事业,但是没有一个难题难住了他,他一个个地解决着他们,一步步地,脚踏实地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故事的的结局很特别,导演想表达东西也很明显。通过拉齐的一生,他的发财史,魅力挑战命运的勇气,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围着桌子坐在一起手拉手祈祷和感谢别人能给他们食物;而是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方式,填饱自己和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些人。他认为每个财富的后面都隐藏着罪行,不分大小,所以谁也没有权利说谁有罪,重要的是确定目标,然后追随目标。那个白人警察担当的角色是确保维持和运行这个现有体系的看门狗,对于拉奇来说他永远不能战胜自己。

  影片末尾拉齐说:“每次革命之后都会建立新的秩序,新秩序建立之前,我们看到的是机会”和影片刚开始所要表达的“崭新的开始,拉奇的梦想,吸吮着循环系统里的血”是相呼应的。

  后面那个在医务室的黑人警察看到白人后的态度转变,告诉的是另外一部分黑人的生活写照。还有在白人妻子的家里下人贝蒂看拉齐的眼神,都是亮点

  片中拉奇的这句话很有意思“艾尔·卡彭说过微笑可以让你走很远,微笑加枪杆子能让你走的更远,不过如果我想离开这个鬼地方住进海边别墅,那就需要一把手枪,一手拿着公文包和脸上挂着最马屁的笑容”。

  《耶路撒冷》观后感(三):究竟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为了反思,所以必须有不公平社会,不合理制度冷漠自私的白人,一心只想贩卖毒品的黑人,最关键还要有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智商出类拔萃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黑社会老大。所以不要说这是一部讽喻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只不过是一部类似古惑仔的浪漫主义作品,讽喻现实只是附带。

  对黑人我一直是抱有一种偏见的。只有在一个良好社会制度下,才会有飞人乔丹老虎伍兹以及舌头溜溜的饶舌歌手。但这改变不了美国社会最大量的底层民众一直是由黑人构成的残酷现实,改变不了非洲国家独立之后混乱程度大大增加的残酷现实,改变不了皮肤越黑能力越差的残酷现实。

  看这部电影让我回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成事在人。相比较而言,成事在人更加主旋律,但的确打动了我。曼德拉的以德报怨和积极心态让人佩服有加。

  《耶路撒冷》观后感(四):Adapt or Die

  从学生到黑社会到出租司机到黑帮老大,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的选择。所以吃饱了大谈道德真是很白痴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是想怎样,而是能怎样。当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黑帮老大,从电影里看,做老大也是很有技术含量,很有风险的事情。

  片子里主角一些感悟很有意思

  They said behind every fortune is a crime, the greater the fortune, the greater the crime.

  After every revolution comes a new order, but before that comes opportunity.

  Adapt or Die.

  感觉这些话形容 兲 朝也很恰当,每天看新闻,觉得大家都在努力运用那些 opportunity, 努力地adapt。

  《耶路撒冷》观后感(五):梦想的基础在哪里?

  光看《耶路撒冷》(Jerusalema)的名,以为是宗教关系片,看影片的简介,以为是一般的犯罪片。一开始的主角人物洛基·库尼恩的旁白,就震了我一下,决定看下去。旁白的大意是:“我只相信个人,卡尔·马克思和奥科普。”(马克思知道,奥科普是谁?这是碟里的翻译,不知道对不对,反正百度查不到。)接着旁白引用的话是,奥科普:“既然要偷,就偷大的”;马克思:“所有的资产都是偷窃”。我没有去查这些旁白的内容对不对或翻译得对不对,我想应该是不准确的。但作为电影的内容,有点意思。

  《耶路撒冷》是南非导演拉尔夫-泽曼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故事的主要背景设定在南非约翰尼斯堡的休布罗(Hillbrow)区。电影是以洛基被警方逮捕开场的,倒叙。然后从他的中学时代开始,收到大学录取书,没有钱上,家里穷,人口多。小子想得很多,如信奉“有金钱才能谈梦想”,还是引用那个奥科普的话。梦想是开着宝马7停放在自己的沙漠别墅旁,于是努力赚钱。可是赚钱大不易,于是被一个小抢劫团体引诱,干过几单抢劫汽车的勾当。终有觉悟,金盆洗手不干了,跑到约翰尼斯堡开了十年出租车。本来平静,但出租车被别人抢了,又想:奥科普认为(又是这个奥科普,是什么非凡的人)“听从你内心欲望!”于是开始找枪和手下成立一家叫“休布罗人民房屋信托基金”的公司理想改善这个黑人贫民窟的居住环境,还有更高的目标是消灭毒品、妓女和其他不良现象办法是通过合法地办公司经营房产租赁,用有限度的暴力来侵损白人富人的房产使用权,以及黑社会性质物业管理,过程就不说了,发了大财,还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是:抛弃了黑人女朋友,交上了白人女朋友肯定要犯罪杀人,不过杀的是毒品黑帮,是为白人复仇的帮派火拼。他还与白人警察有过节,当然要被抓,不过用计逃了。故事也象其他的黑帮故事。

  有趣的地方,最后又有旁白(看来导演喜欢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达到简洁):“据说,每笔财富的背后都罪孽深重。财富越多,罪孽越深。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说出这种话的人,肯定没有赚到大钱。”“人生最重要的是制定目标,为之奋斗。”我看这段话,觉得比较纠缠,把几个有冲突观点揉和在一起,且先不多想。

  影片的结尾,他逃出后,开着雪白的宾士跑车,载着一车子现金,站在闪着灿烂阳光的海滨,想,如果那个白人女子跟着他来这里,可以用100万或600万买这里的别墅。这可是他在乡下年轻时的梦想。那个女人会不会跟他,以及买没买沙漠别墅,不管它了。惊叹的是,对故事的结果,最后影片还是通过旁白:“在建立社会秩序之前,遍地良机,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比照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实,对影片反映的观点,可以去想想:财富伴随着罪孽?资产(指巨大的)来自“偷窃”?社会转型期的财富机会是谁的机会?在社会秩序建立之前的良机是什么样的机会?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梦想的基础在哪里?实现梦想的机会是什么?梦想可以不择手段来现实?……

  http://coplysh2000.blog.163.com/blog/#m=0

  《耶路撒冷》观后感(六):耶路撒冷--关于适者生存

  《耶路撒冷》一部挺有意思的黑帮犯罪片,有点姜文《让子弹飞》的感觉,类似一个侠盗,最后还逃脱升天了。而它也有一句和《让子弹飞》类似的台词,微笑可以让你走很远,微笑加枪杆子能让你走的更远,不过如果我想离开这个鬼地方住进海边别墅,那就需要一把手枪,一手拿着公文包和脸上挂着最马屁的笑容(比较张麻子用醒木加枪就能站着把钱赚了)。

  电影剧情开始用倒叙访谈的手法引出主角--黑老大拉起,以及他的回忆:从小在南非长大拉奇生活在贫困潦倒平民窟中。作为平民窟典型特征:脏,乱,犯罪,胜者为王让梦想事业有成,离开平民窟的拉奇自然而然地认识拿撒勒,干起‘汽车抢劫行业’。然而本质上拉奇还是不坏的,对暴力的使用都在一定限度之内,然而在其中一次抢劫运钞车中,同伙的肆意射杀押韵警察,让拉奇感到其中的危险,于是决定洗手不干。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在犯罪率极高的约翰内森堡Hillbrow街区开了几年出租车后被打劫让拉奇认清在这样的犯罪城市你不吃人,人就会吃你。于是拉奇打算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手段,来改变一些事实,改变一些命运,包括自己的。他通过法律漏洞和限度的暴力成立为穷人提供相对比较好的经济廉住房而挣钱。有意思的事,他以黑帮的方式(暴力威吓)运作公司,拒绝毒品,卖淫和拖欠房租。拉奇的事业越来越大,和贩卖毒品的黑帮的冲突也越来越大,最好爆发了火拼冲突,结局以拉奇歼灭贩卖外来黑帮和进监狱为结局。当然最后导演让这个南非的罗宾汉又一次在警察的眼皮底下逃脱。

  在电影的结尾,有几句经典的台词,‘据说,每笔财富的背后都罪孽深重。财富越多,罪孽越深。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说出这种话的人,肯定没有赚到大钱’、‘在建立社会秩序之前,遍地良机,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那拉奇2个职业生涯来做对比,第一个汽车抢劫大王显然更加罪恶而且挣的钱少。(第二个职业通过法律漏洞来获取的利益并且有限度的侵犯白人房东的利益(此处我认为白人的利益本身就是建立在压榨黑人的基础上获取的,充公平的角度讲拉奇只是帮助黑人取回属于他们的权利)。我想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是,财富的获得不仅仅都是罪恶的,只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在一定的情景特色情况中,需要相对合适的可实现的方式来实现。不合身方法,如纯粹的犯罪,买毒品,单纯祷告,等待施舍等等是没有希望的。拉奇通过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方式,填饱自己和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些人来说明,没有绝对正义或者邪恶的事情。

  《耶路撒冷》观后感(七):《Jerusalema[耶路撒冷]》出路

  http://axinlove.com/2009/09/jerusalema/

  《Jerusalema[耶路撒冷]》出路

  y @xinl.ve 090901

  看少时的Lucky Kunene与年轻的同伴肆意妄为至违法乱纪,以为电影会有超现实的浪漫主义出现,意兴盎然地等待电影后半段的狂悖想象—-有关青春梦的实现旅途。一如通常的黑帮电影[The Gangster Film]释放着观众对主角悲剧命运的施虐和自虐,“邪恶地参与了黑帮的残忍,然后看到这些(命运)又加在黑帮自己身上,我们获得双重的满足”(注1)。然而,被前半部分吊起的口味,又湮灭于后半段的庸常,有关黑帮电影的主角的出路,有关本片中Lucky Kunne的出路,都看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实在不愿意去评判《Jerusalema[耶路撒冷]》里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与《Slumdog Millionaire[平民窟的百万富翁]》的雷同。对于导演的用心,只要真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全部意图或者矫揉刻意,都应该是不擅以最好的善意去看待他们的用心与心血。两部电影里两个一起作恶的好兄弟同在两个年龄段进行着关于梦想的征途,Jamal的哥哥Salim,那个最后死在堆满钞票的浴缸的黑帮少年,他的可能成功的未来难道不就是本片里携带巨款又赢得美人归的Lucky Kunne么。猜测Salim的命运时,其实本片的Happy Ending也就有了大致摸样,最后的确也无甚惊奇。

  无法提供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又没有在社会道德和美学上的极端尝试,《Jeruslema》逐渐沦落至香港一贯逗趣的黑帮电影,甚至在“尽是癫狂”的程度上还有所不足。在重要节点上的情节转折都有前车可鉴,编剧、导演的用心程度就需要打个问号(也可能是我太挑剔)。

  根据主要人物的两个年龄层次,将电影的情节集中两个时间段,没有问题,本片的前半段绝对可以说是杰作。非洲国度的社会底层的出路和不由的人生选择,导演不吝以冷漠的死亡和违法作恶来写真。对以Lucky为代表的非洲青年前途与未来何在,电影提出了值得思虑的疑问。Lucky少年时的荒唐本来不会让人想起“两小儿无赖的印度”,而本片给出Lucky的出路显得轻薄和无力,是海市蜃楼,是永远也到达不了的虚幻彼岸。不由人不得想起2008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不是说有抄袭的嫌疑,而是表达“货比货”后的一些失落,至少《Slumdog》还把兄弟的牺牲和美好的爱情包装于其中了。

  同样,少年时的Lucky驾车侥幸逃脱警车追捕(这次逃脱改写了Lucky未来的人生)的安排,可以在《Indiana Jones[夺宝奇兵]》系列中看到。一辆车为逃避追逐,开进一个院子或仓库,然后外面的人马上恢复出一副做生意的摸样。中年的Lucky从医院逃脱后打开豪华跑车的后备箱,拎出预备好的衣服,并露出大笔现钞,与《Prison Break[越狱]》里的Michael逃出监狱的场景也非常相近。还有女记者采访声名鹊起的Lucky时的状况,也与《Mesrine Part Two Public Enemy[梅斯林[头号公敌]》中类似。包括前面提到的“这些(命运)又加在黑帮自己身上”的情节,Lucky因为被更为年轻的黑人持枪抢走的士(年少时的Lucky所为)。等等关键情节的似曾相识,让黑帮电影和本片看似都没有了出路,不得不接受一个决定金盆洗手凭海临风的黑帮顺利改邪归正。

  顺便插一句,Lucky与白人女性的结合,可以说是对种族歧视的矫枉过正,是自卑生长的自负。不要这一段情节,把命运的不可逆性刻画更深,可能会更好。

  注1:

  Robert Warshow,《The Gangster as Tragic Hero》

  we gain the double satisfaction of participating vicariously in the gangster’s sadism and then seeing it turned against the gangster himself。

  Jerusalema.2008.DVDRip.XviD-aAF

  《耶路撒冷》观后感(八):同贫会崛起与覆灭|存在即是合理

  看戏时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美国黑帮,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发家手段 同样的是拉齐和卢卡斯都成了黑老大,成了贫民窟英雄。可谓是殊途同归。

  我想说下他们能够发家的必要条件,都是黑人都是贫民都是穷途末路,这让他们在短期内积累到一定的财富。但是,要成为黑老大就必须要有人,无疑,贫民窟的贫民就是他们的军队,贫民窟的青壮年就是他们的冲锋队,贫民窟就是他们的老巢。拉齐和卢卡斯都有清醒的头脑,不会被一时间的暴富冲昏头脑,而是将发展事业扩大范围放在第一位。就拿白粉来说,拉齐不与毒贩妥协哪怕是对方软硬兼施,值得一提的事卢卡斯就是靠卖白粉发财的,但是他不准贫民窟的人沾这东西。

  在社会制度下,底层的人民是生活得很惨的,上帝是无法帮他们进行再分配的,公平什么的就滚一边去了。贫民窟英雄或许有私心,但起码能给他们更多的面包,让小孩们吃上糖果玩上橄榄球。像日本一样黑帮的存在是合法化,他们维持着一种看不见的社会平衡,遇到地震海啸时出的力不比政府小。

  同样是黑帮,泰国坤沙、罗星汉还有国民党残军的命运就好得多了,或者说他们已经可以美其名曰军阀,但是经营的本质是一样。平移时空,他们生存的地方没有明确的法律政府军队的限制,所以没有与政府的对抗,有的是与其他国家或是大毒枭的比拼。

  贫民黑帮是有生命周期的,在严重触犯上层人士的利益时或是领袖犯右倾主义时,将被无情的铲除。那时贫民窟的人民将再次饿肚子。

  《耶路撒冷》观后感(九):《新耶路撒冷》:人间还是地狱

  照着这种故事拍主题大同小异

  然而里面的细节做的还是不错的

  人物的总体规划算是走上无可救药的老套路

  可是拿南非城市希劳布尔的社会题材作出文章

  带着玩世不恭和教唆的意味

  确实有些控诉的味道

  总体不过不失的剪辑

  加上配乐很有点那么回事

  就算是拍了一出别样的江湖戏

  台词和旁白有些还是挺有意思

  “有钱了......想体验一下贫穷的刺激”

  个人觉得最后男主角的出逃

  对于阶级、种族、宗教等等

  实在是个极好的讽刺

  也许自由主义和达尔文主义这样

  类似的丛林法则

  就是亘古不变的游戏规则

  个人评价:6.4分

  因为看多了港产的黑社会写实

  当然还有贫民窟和那部上帝之城

  实在觉得这片有些做作

  :黄海里的黑帮不用枪说明亚洲人谨慎么

  还是因为南非黑帮喜欢直接?皆因国家法律规定不同或其他

  《耶路撒冷》观后感(十):社会和人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与时代共呼吸,至少我认为大部分作品是这样的,而且我还没有想到哪部作品是可以脱离时代而成为超脱的存在。这部影片发生在曼德拉刚刚建立起南非共和国的时代背景之下,曼德拉主张非暴力,不合作,拉齐则是主张以暴制暴的行家,光明和黑暗就像中国的太极图,在黑与白的转换之间,世界才是一个更加合理的平衡。拉齐用更加实际的行为推动着南非新秩序的建立,他就像是曼德拉的追随者,他最好的朋友这么说他。

  耶路撒冷,基督教的圣地,就像拉齐的母亲一度希望拉齐认真阅读圣经,但是耶稣会拯救黑人吗?黑人在恩古的眼里就像犹太人一样,但是拉齐并不相信,他相信自己。十年后,长大了的拉齐遭遇了抢劫,本来要逐渐平静的生活一下子破灭了。此刻,拉齐面临很糟糕的未来。我甚至以为他会像大多数真正的恐怖分子破罐子破摔,重新踏上犯罪的道路。然而,他并没有,至少我觉得没有,即使他似乎触犯了当时的南非法律。就连最后他妻子的哥哥被杀,悲伤地他还试着原谅恩古,就是在这一段,我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胸怀。但随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被杀,拉齐如果再忍耐就似乎显得他太懦弱了。随之而来的是两大黑帮的终极枪战,警察乘机将他们一网打尽,他们将许多认定为危楼的大楼炸毁,在影片中出现的警察,那些说话了的倒显得无耻肮脏了些,那些只是拿枪对抗黑帮的警察倒是显得英勇些。

  影片用更加负面的信息来写南非警察,白人警察并没有真正解决自己心中种族歧视问题,特别是抓过很多黑人罪犯的斯瓦特从来没有觉得黑人能够遵纪守法,最多次的谈话中,他很明显透露了这样的倾向。一边是黑帮的压力,一边是警察的昏庸,最后警察没有看住库内内像是在他们的脸上甩了一巴掌。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治安系统来维护和平,这是库内内存在的正义。

  少年时期的库内内抢劫了无数次,成为劫车王之后,却顿时理解透了自己的处境,逃累了,他不想干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他理解了社会不公的现实,也有了初步的自己的想法。故事中有句话很经典,是说过去的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在被毁灭之前,拉齐的已经彻底转变,那场枪战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这也是为什么十年之后,当他的生活突然进行不下去之后,他选择了用暴力和自己的头脑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世界上对他来说重要的武器之一是枪,在人面前,枪就是上帝,就是特权,他一无所有,所以必须要用枪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特别是在满是罪犯的世界。另一必要武器就是他的头脑,他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能够一直存在,正是与警察不断周旋的结果,并且他掌握了人心,其实如果不是最后的枪战,拉齐并不会沦为罪犯,或者我们并不认为他是罪犯,他杀的是罪恶深重的罪犯。但这就是所谓的法制社会,它并不能完全清理黑恶势力,也不允许有其他人僭越自己的权力。这样说来,统治者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没有所谓的民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