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耶路撒冷三千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4 04: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读后感10篇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一本由[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作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7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一):作者有几处引用圣经,把内容都搞错了。不知道是别有用心,还是粗糙马虎。比如,在写耶稣被钉十字架一章,竟然说用海绵蘸醋绑在牛膝草里举到他的唇边的是他的女信徒,明明记着是罗马兵丁;耶稣把母亲托付给的信徒变成

  作为一本初级的读物还可以,了解历史还是要看权威文学家写的历史,真的要慎重

  还有行文太华丽,词藻堆砌有矫揉造作嫌疑。简直影响阅读历史真相客观性。

  最后,作者似乎有明显的反宗教(对宗教信仰的潜在态度倾向人文主义者。让人想起茨威格的作风,简直把加尔文写成了十恶不赦的恶魔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二):看到了大航海时代,终于弃了。看不下去了。

  首先说说这本书的观感。用了快一个月了,才看了50%。每天都很努力地至少看一小时。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来讲,这可真算慢的。这本书看起来真的很辛苦。作者采用了编年史的方式组织文字,按照耶路撒冷的实际统治者,一个个的都写了一遍。有我们熟悉著名人物,也有压根不知道的。基本上可以说这是一本耶路撒冷的城市地方志。人物非常多,但笔墨却算得上是雨露均沾。基本上分不清重点史料上有的,作者都提到了,作为索引是一本很合格的书,作为扫盲也很合适,但如果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自己去补充了。导致这本书总是要看一阵子就放下,补充背景知识,然后再拿起来继续。而且有一点比较郁闷的是:本书的名字经常是循环使用的,孙子爷爷一个名字啦,人物和城市一个名字啦,导致阅读的时候十分混乱的郁闷。外国人啊,名字库太小。

  作者文笔虽一般,写的有些流水账。但胜在逻辑清晰,内容也更丰富(很多三线人物也有了出场机会)。靠着耶路撒冷,已经串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从当地土著到摩西带以色列人到此,被亚述人侵略,然后是巴比伦人(尼布甲尼撒)、波斯人(居鲁士大帝、大流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马卡比人(几乎没听说过,以色列和阿拉伯的混血人)、罗马人(庞培、凯撒、安东尼、屋大维)……以色列自己在这期间分裂成了犹大(定都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定都撒马利亚),也出现了大卫、所罗门、希律等耳熟能详出现在bible里的人物。还有伯利恒、海法、加利利等bible地名。托这本书的福,对中东地理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自小就常听见的地名更熟悉了。什么大马士革的玫瑰水啦(那个年代就已经是王宫贵族喜爱了)……

  其实耶路撒冷的历史,比圣经要早很多、长很多。各路历史明星曾经走马灯般在这个小城市来过又走。这个地界,从未消停过。也不知道圣殿到底有多少财富值得几千年来的所有周边国家都要来到访圣殿。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但更多的也是西方人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一贯的鼓励民众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财富的传统体现。也因此更佩服犹太人毅力,尽管一直像个软柿子般被各个种族各个国家各个地方势力不停的来回侵略掠夺,耶路撒冷被基督徒占据几百年被穆斯林占据小一千年,犹太人到后来倒仿佛外来人一样一直被歧视,连宗教活动都被禁止。他们几千年来却从未放弃过这块应许之地,也不曾放弃他们的信仰。抓住机会完成了复国。并且,还很出色,又宽容。从这点上,不得不敬佩以色列人。作为耶路撒冷真正的主人,几千年来却几乎没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好的生活过几天。如今的以色列,希望能恢复大卫王时期荣耀

  本书对于我这样始终闹不清亚伯拉罕系各宗教之间到底啥关系的人,还起到了良好基础作用。以后去以色列旅游的时候也知道重点关注啥了。然而,这糟糕的文笔和叙事风格,让人实在难以充满乐趣的阅读和思考。不指望作者写成耶路撒冷那些事儿,也不能写的如此索然无味啊。。。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三):永远的锡安

  耶路撒冷的历史在全球上是最丰富和最厚重的,没有之一。从公元一千多年前犹太民族的大卫王、所罗门王建立以来,埃及人、波斯人、巴比伦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十字基督徒、奥斯曼土耳其、英国人的轮番政府,每一次政府都带着屠杀、毁灭和重建,都成为来耶路撒冷的一页。

  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宗教地位,犹太教、基督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就成了谁都无法放弃,而又无法独立拥有的地方。宗教彼此的排斥,包括同一宗教内部的不通派别的排斥,这些都是耶路撒冷独特的一页。

  本书的可读性并不强,在640页的篇幅要容纳3000年动荡的历史,注定是多数史诗一笔带过,对文化习俗描写几乎没有。但是它几乎是西方历史宗教的简史,值得你花点功夫去阅读。

  再回头来看现在的ISIS,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奇怪,他们就是200年前的宗教思想,只有信仰没有宽容,在这方面伊斯兰教还算好多。只不过已经不能溶于现代社会了。这方面说我们应该庆幸活在现在。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中排除异己的族群之间的屠杀和战争是如此的醒目和重要,如今剩下的都是强者彼此间的妥协,相比反而黯然失色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四):天堂地狱

  犹太人统治耶路撒冷1000年,伊斯兰统治耶路撒冷1400年,基督徒统治耶路撒冷400年。几乎每一次的宗教统治的交替都会使这座信仰中的天堂之地变成连魔鬼都要侧目的地狱之所。

  三种宗教在这座城市中交汇,共存。已经不能单纯地将耶路撒冷宣判给任何一方。在21世纪,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普世价值观被广泛讨论,逐渐被接受,大家都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时,IS的出现无疑对这种信心泼了盆冷水。这种伊斯兰教极端教义实施者以其极端残暴的方式践踏着人权自由平等。宗教之间的冲突又使人类的和谐出现了一层阴影

  这本书从回顾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以时间为轴从大卫王时代到现代以色列建国,第4次中东战争结束。一幅世界三大宗教的演变史展开在眼前,或许我们不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宗教冲突的解决法。但是绝对能够使你对宗教的冲突有一个高层次的了解。全书少有评论性的写法,平铺直叙的呈现大量的事实。如果你对宗教问题兴趣,本书不容错过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五):书评简摘

  愿耶路撒冷不冷

  ——任光明

  这本书回顾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以时间为轴,从大卫王时代到现代以色列建国,第4次中东战争结束。一幅世界三大宗教的演变史展开在眼前,或许我们不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宗教冲突的解决法。但是绝对能够使你对宗教的冲突有一个高层次的了解。读下来,本书很少有评论性的写法,平铺直叙的呈现大量的事实。如果你对宗教问题感兴趣,本书不容错过。

  中文简体版的翻译,的确是差强人意。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快餐文化的教育体系成长起来的我们,要想找一个能翻译好如此跨文化的历史书籍,有要求懂《圣经》、懂历史,中英文俱佳的人才,又谈何容易。能大致看明白也就算了。书中记载的是确实发生的历史,或是世上众人相信曾发生过的历史(传说),所以,即便是磕磕绊绊的翻译,由于历史本身在哪儿,书中的记载依然如此击中人心

  之前总认为自己对于《圣经》故事,欧洲文化,伊斯兰教都有一定的了解,阅读此书未必会有很多新意。翻开书,从第一章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如何的浅薄自负了。细节情感,对于同一事务不同角度认知,构建文化的多重性,直到今天是如何影响现在的人的行为。我之前的所谓三大宗教历史观,仅仅是约略的历史框架,无法从文化层级去了解中东、欧洲的宗教历史。

  犹太人统治耶路撒冷1000年,伊斯兰统治耶路撒冷1400年,基督徒统治耶路撒冷400年。几乎每一次的宗教统治的交替都会使这座信仰中的天堂之地变成连魔鬼都要侧目的地狱之所。

  读到作者饱含感情的对上帝应许的祖先之地,沉重痛苦开篇:面临罗马大军压境的犹太人还在相杀相伐,整个耶路撒冷处于疯狂状态。这种直面面的描述,不是我们历史书的描述手法。我们书中的最残酷的描述,是“易子而食”。书中的残酷屠城描述,远比这四个字恐怖万倍,可以想象作者在写的时候,心是如何的滴血。一再又一再,这个城被如此屠戮。 这是我们人类做的事么?这是上帝应许之地,上帝居所发生的事么?地狱也未必有这么恐怖。

  虽然我们的史书中没有这么直面的描述,但从简约的字中,对应这本书的描述,可以推想,我们的祖先也一再面临过如此的屠戮。不是被屠戮的一方,就是屠戮的一方。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在不远的过去,二战中,在我们土地上也曾发生如此的人间惨剧?

  书很厚,尚未读完,只能写下现在为止的一些感想:

  首先,是这种在数千年间一再出现的暴虐疯狂的人类行为让我一再的恐惧颤抖。

  其次,是书中犹太人的代代坚持,对祖先文化、信仰的坚持,令人震撼。在一再的屠戮,一再的奴役,一再流亡的漫长历史中,犹太人在一代一代的坚持传承。可以说,正是这种坚持,这种执念,使得接触到的周边文化,都被其吸引,进而发展出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信仰的力量,确实是非伟大的力量。

  再次,书中细节的描绘,宗教认知分歧娓娓道来,起码使我在看待现在的世界宗教纷争时有了根源上的理解。对于ISIS之所以存在的文化根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伊斯兰教极端教义的实施者以其极端残暴的方式践踏着人权、自由、平等。宗教之间的冲突又使人类的和谐出现了一层阴影。

  对于基督教文化中一再出现的符号标志和人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起码,看书比起看时下流行美剧、英剧时有了更多的文化理解。

  三种宗教在这座城市中交汇,共存。已经不能单纯地将耶路撒冷宣判给任何一方。在21世纪,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普世价值观被广泛讨论,逐渐被接受,我们应当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任光明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六):普通读者的几个问题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美好期待的,当时我并不知道阅读的过程会这么艰辛,虽然并非没有乐趣,也并非没有收获

  带着对于圣经《旧约》的一些印象,开始阅读的时候倒并不觉得有多困难。但就是觉得特别枯燥,对,是枯燥,好像一部内容磅礴的电影,无数的人物扑面而来,又匆匆离去,再加上那些原本就诘屈聱牙的名字。又好像一个令我心生敬畏和景仰的智者在我耳边呢喃,我来不及消化他的话语,只能跌跌撞撞地跟着他的讲述,那种没有高低错落、永远处于同一音高上的声音是的,有些时候真的看睡着了,有时索性就睡一会儿,醒了再看。我觉得与其说我努力,不如说我知道,这本文字 “读感”上跟我有距离的书,如果我就此放弃了,那就是永远的放弃。

  我还是想跟自己死磕一下。

  我努力地在这本书上跋涉,忘了的名字就再回过头去找,我也知道这不是一部读过一遍就可以了然于胸作品,也许我还会不断地回过头来翻看它,因为它所讲述的故事实在太浩瀚了,每一章节就能拍一部电影,而限于体量,这本书能呈现的,不过是这五十三部电影的故事大纲。

  的确翻译是有一些问题,因为是多人合作翻译,“读感”就难免错落不齐。但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尽管译者们都是犹太----以色列研究方面的学者,但更多时候对于这本书的翻译只停留在表层,即字面意思。也许是自己身为学者,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所以对于某些需要再多揭示一层的意思视而不见,我希望这是一种渊博导致的疏忽吧,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有些时候就是因为这层空白,也许会跟更重要的内容失之交臂,或者就是一片茫然、摸不着头脑。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

  比如:P589,讲到1948年,犹太人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国家以色列。魏茨曼当选以色列第一任总统。“(美国总统)杜鲁门邀请魏茨曼对白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后来,当因为‘帮助创建以色列’受到埃迪•雅各布森赞扬时,这位美国总统回复道:‘帮助创建,你意指什么?我是居鲁士!我是居鲁士!’”

  尽管我知道“居鲁士”是波斯皇帝,当年他不仅将流亡的犹太人送回他们的故乡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律法,还把耶路撒冷还给他们并提出重建犹太人的圣殿。但这句话还是含义模糊,作为浸礼派基督徒的杜鲁门总统在这里称自己是波斯皇帝,到底是重申自己是一国总统,还是有别的意思?至少我没读出来,含混不清。

  同时这里提到的“埃迪•雅各布森”,如果读者记忆力像我这样的,就只能再去前面翻找了:这人是谁?(好在这本书读了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可以去找下kindle版,也许kindle的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帮我解决总是重复出现的这类问题。)在kindle版的帮助下,往前翻20页,曾经提到“杜鲁门和他从前的杂货店合伙人,犹太人埃迪•雅各布森保持着长期的友谊”。也许在埃迪•雅各布森之前加一个说明词,变成“后来,当因为‘帮助创建以色列’受到他的犹太人好友埃迪•雅各布森赞扬时”,可读性会不会好一些?当然,也许记性像我这么不好的读者毕竟是少数,多数读者也许不需要这么啰嗦吧。

  以及,杜鲁门早年的生意翻译成“杂货店”是不是合适,也只能核对原文才能知道。在网上搜索了维基百科关于杜鲁门总统的生平,说他“After the war, he briefly owned a haberdashery”。haberdashery,翻译成中文,更确切是“男士服饰用品店”。对,我就是觉得“杂货店”这三个字过于草率不讲究,不知道这本书的原词是不是也是如此的不讲究?这也得看了原文才知道了。

  还有一个很边角的细节,在注释里,P486,第一条注释:“在选址问题上至少存在着三十四种方案,如阿拉斯加、安哥拉、利比亚、伊拉克、南美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诞生的‘阿拉斯加计划’在迈克尔•沙邦的惊悚片《意第绪警察联盟》中受到了嘲讽”。这里说的是,二十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者就开始提出来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家园,至于这个家园选址在何处,因为各种国际势力的争斗而众说纷纭。

  这里提到的迈克尔•沙邦似乎无足轻重,好像是某个电影导演?这名字又好像是个阿拉伯人,抑或以色列人?其实都不是,这里提到的迈克尔•沙邦,就是Michael Chabon,他是一位美国作家,目前已经有三本他的小说在国内翻译出版,豆瓣上关于他的简介如下:

  迈克尔•夏邦(1963— ),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中生代作家之一。1963年生于华盛顿特区。1988年,年仅二十五岁的迈克尔•夏邦出版其硕士学位作业、长篇小说处女作《匹兹堡的秘密》,创下当时新人小说最高预付版税的纪录,上市后造成畅销 旋风,也为他赢得“塞林格接班人”的美国文坛金童美誉。2000年,迈克尔•夏邦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更助他以三十八岁之龄赢得普利策小说奖,成为过去三十年来最年轻的普利策奖长篇小说得主。一些评论家认为:夏邦写出了无数作家穷其一生梦寐以求的“伟大的美国小说”。

  至于提到的这本《意第绪警察联盟》,也已经被翻译成《犹太警察工会》在国内出版了。(书名为: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至于Union翻译成工会还是联盟更好,要根据书的内容再行斟酌,但Yiddish翻译成“犹太”是不合适的,因为Yddish,意第绪语或者意第绪语的,是犹太人在流散期间创作出的另一种语言,主要为中欧、东欧以及后来在美洲的犹太人所使用。而犹太人创造出的语言种类众多,有犹太-阿拉伯语、犹太-贝尔伯语、犹太-波斯语、、犹太-法语、犹太-西班牙语(即拉迪诺语)、意第绪语等等。(参见《犹太文化史》,徐新 著)。因此“犹太”和“意第绪”两个词严格讲是不可以彼此替换的,虽然俚语中也有用Yiddish来指代“犹太人的”,但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的书名,作家选用了“Yiddish”而不是“Jewish”,应该是有他具体的考虑的。但考虑到这样“小众”的文学类书籍,再起一个冷僻的书名,对于书的推广是严重不利的,倒是也可以理解。)

  豆瓣的简介如下:

  20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犹太警察工会》融合科幻和侦探小说类型小说元素,先后荣获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等科幻小说大奖。入围爱伦‧坡奖、达许‧汉密特奖、英国科幻协会奖决选!纽约时报、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选书!美国电影奇才科恩兄弟将把该书拍成电影。

  所以,《意第绪警察联盟》是有份量的作家迈克尔•沙邦(夏邦)的一部优秀的、值得看的小说,不是“惊悚”也不是“片”。也正好我读过他的那部得了普利策奖的小说《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非常喜欢!作者浩瀚的想象力和熟稔的驾驭感让我赞叹。他牢牢地将写实的生活和飞扬的梦幻感结合在一起,让写实的个人体验不动声色地带有描述整个人类生存境遇的寓言感,就好像是那种尤为真实的梦境,比真实更真实。正因如此,才会一直关注这个作家,关注他被引进的作品,而这个《意第绪警察联盟》我正好知道。否则,可能这个注释完全引不起我的任何注意,但这算不算是一种损失呢?从某种意义上苛求下,译者在此是不是也无意地丢失了一些信息呢?当然,文学啊小说什么的,本来也不重要,不能吃也不能喝,这也是真的。

  还有就是这本书在注释的排版上“极不人道”。应该说这本书的注释所占的体量是比较大的,因此无法做到在同一页上展示,而全部集中在每一章结束之后,这倒也无可厚非,虽然需要来回翻找。但最大的问题是注释的数字特别小,小于正文文字的大小,而且没有做任何处理就淹没在正文文字中。如果翻到注释,还想参考下原文、把注释放到原文中去理解的话,每次都找到眼睛痛,索性后来逐个用荧光笔标出,才省了些事。

  不过,尽管有诸多不足,但能把这么大体量的书翻译出来,还是值得尊敬的。如果因此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可以有机会再度出版,增补进更多的相关信息,做更详尽的注释,那实在是读者的幸运,毕竟这是一座牢牢耸立在人类历史版图上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耶路撒冷,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个世界隐藏在表象下的诸多秘密,就无法理解当下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那些事件看似遥远却总会像蝴蝶的翅尖扇起的风暴那样触碰到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命运和思考。这些思考,可能并不能真正作用于一个人物质上的所得(其实真也不一定),但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总有一些人希望能“走”得尽可能远一些,看到更多更丰富的世界,就算不能真地到达,但总算能借由阅读,来获得这个无限伸展的可能。

  所以,《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样的书,是给这一些人看的,能忝列其中,我总是深感幸福以及幸运!

  全书接近尾声部分的“后记”是我非常喜欢的,如果有朋友想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喜欢读这本书,倒不如有机会翻翻“后记”部分,如果能勾起读书的欲望,就继续,不能,就先放放也无妨。

  喜欢这段文字:

  “再一次置身国际风暴的中心。不管雅典还是罗马,都无法引起如此强烈的感情。当一个犹太人第一次访问耶路撒冷时,我们不说那是初来乍到,我们说那是游子还乡。”

  (埃利•威塞尔致巴拉克•奥巴马的公开信,2010年。埃利•威塞尔何许人也?他出于什么目的、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封公开信?我又翻了一遍书,还是没有找到…………)

  还有这一段,可以用作全书的总结: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是不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的。他们的民族史讲述了一个必然走向英勇胜利和突然爆发灾难的毫无悬念的故事,但在讲述这样的历史时,我已经努力展现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总是有很多选择。耶路撒冷人的命运和身份并不明确。希律时代、十字军时代和英国人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样复杂、微妙。

  这里面既有悄无声息的演变,也有戏剧性的革命。有的时候,是炸药、兵器和鲜血改变了耶路撒冷;有的时候,是漫长的世代传承,是传唱的歌曲、讲述的故事、吟诵的诗文、雕刻的塑像,是几个世纪以来模糊的例行其事的日常家庭生活,就像缓步走过回旋的阶梯,而后突然越过邻近的门槛,或是像不断打磨粗糙的石块,直到其平滑光亮为止。”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七):《耶路撒冷三千年》|解读

  

关于本书作者:

书的作者叫西蒙·蒙蒂菲奥里,是一位英国学者,剑桥历史系的,现在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他的祖上,曾经在耶路撒冷旧城外建造了第一座犹太住宅区,可以说他跟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渊源不一般。《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备受克林顿、基辛格等人推崇,以及《新闻周刊》、《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威望杂志的赞赏,被翻译成35种语言,火遍世界。

  耶路撒冷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地,分别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中犹太人的祖先在这里修建过圣殿,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曾在这里传道并殉难,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曾在这里“夜行登霄”,所以三大宗教都把这视为圣地,同时城里也有三大宗教各自的名胜古迹。也因此,耶路撒冷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现代的中东战争,可以说耶路撒冷的历史就是三大宗教争夺的历史,这也是当下很多中东问题的根源之一。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八):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

  一本近700页的大书,superman说这本书好“肥”,我也觉得是。太多的外国人名、地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光看看目录都半醉了。

  在火车上啃了一小半,看着看着就过了10个世纪;火车上邻座的程序猿噼里啪啦地编着东风标志的CRM系统,瞟了一眼,问我什么专业的。想必他以为只有大学狗才会啃这样的一本肥书了。

  但是这样一本让我看着头痛同时还想打瞌睡的历史书竟然还被京东归类到了“神秘与惊悚”类别中,这里边充满了阴谋、屠杀、暴力、交易、权色交易、纵横捭阖。耶路撒冷经历了建设——屠城——破坏——建设——屠城——破坏——建设——屠城——破坏的几千年,好像世界上都在说伊斯兰教狂热,但是那时的天主教十字军东征屠城的时候,一样的是毫不留情。只有好像犹太教作为最早的教派,一直被后起的天主教、伊斯兰教打击着。全盛时期的打击他们眼中的异类,异类成长起来以后,再打击异类眼中的异类,周而复始。

  这些人到底是为钱权或者还是真的在为宗教献身?好迷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网上有评论说耶路撒冷就是一座千年祭坛,在这几千年中不停地进行活人献祭。真的,好惊悚。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九):耶路撒冷,城的故事

  首次尝试关于耶路撒冷的历史书籍。有些朋友对该书欠缺建立新的理论观点或是价值体系,而感到失望。的确,这部书就是一本视角更独特,内容更详实的资料史籍。

  我觉得读者们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这部旨在以一种连续性包容性混合不同文化的视野去看待圣城的历史。身为异教徒的广大读者只了解摩西,耶稣,十字军东征,巴以冲突等寥寥历史事件。而更多的扣人心弦,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真实却不得知。没有完整的了解圣城的全部历史就不会更公允的看待三大宗教对圣殿山的争斗的决心。

  如果说每一个读者对耶路撒冷的理解都能摆脱政治的裹挟,认知的偏见。那么这无数的诚挚的情感正是打碎自亚当后人类和上帝之间沟通的藩篱的智慧光芒!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十):庆幸我终于啃完了

  很巧,终于在毕赣的《路边野餐》上映的今天看完了这本书,前后应该看了两个月吧。

  对于我这种对宗教、世界历史完全一无所知的人来说,从完全空白的状态来看这些全然陌生的人名地名事件名,实在是一件困难又无趣的事情。共间听到了毕赣在一席的演讲,讲到他看《潜行者》,坚持每天看一点,在全部看完后特别高兴,觉得终于可以好好批判它了,但就在某一瞬间,他对于这部电影突然有了特别的感悟,即使当时他无法明确表述那种感觉,但在他拍完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后,他才明白当时他突然找到了电影的美感是什么,也许这就是我们坚持阅读的理由吧,就是为了这种某一灵光乍现的时刻,与作者有了共情、有了共通,并找到了我们自己长久以来想要表达的内容。

  于是在看完书的那一刻,确实有种收获满满、成就感十足的快乐和兴奋,也在书的最后一章,看到了在书的前面部分一直隐藏冷静客观描述的作者他那感情丰沛、文字优美的思考和洞见,非常喜欢。虽然对于耶路撒冷的历史,我依然只是有了些许肤浅的认识、片断的印象,但我相信仍会有些什么留下了,只要能在再次相逢的某时,我能轻叹“原来如此“便足矣。

  下一部,继续延伸阅读,开始《我的应许之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