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钢丝的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走钢丝的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7-30 02: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钢丝的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走钢丝的人》是一部由詹姆斯·马什执导,菲利普·帕特 / Jean François Heckel / Jean-Louis Blonde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钢丝的人》影评(一):梦想实在可能,那开始行动吧!

  一个人知道他的梦想就在那里,他知道那就是他的未来。这个梦想会让他废寝忘食,甘愿为此冒险,甚至让他的生命一直生活极限状态

  这就是《Man on Wire》(走钢丝的人)的核心价值

  这不是文学作品,这不是娱乐大众的戏,这是真人真事

  从巴黎圣母院的楼顶,到双子塔400多米的空中:每一次都是生命对死亡的挑战和抗拒;每一次都要精心策划、克服万难,甚至忍辱负重;每一次都是那么专注,全身心投入;每一次的结果都是那么成功,那么狂喜……

  我喜欢这句话:

  我反复思索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觉得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我们现在开始行动吧!

  人们问为什么?答案是没有为什么,他在做一件惊世骇俗伟大尝试,没有为什么?

  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创业者,如果你自认为自己不仅仅为了金钱,而是要在人生中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不可错过《Man on Wire》!

  http://kevinshushu.blog.sohu.com/130833449.html

  《走钢丝的人》影评(二):《Man On Wire[走钢丝的人]》不能再现的舞蹈

  http://axinlove.com/2009/03/man-on-wire/

  《Man On Wire[走钢丝的人]》不能再现的舞蹈

  y @xinl.ve 090305

  时间:1974年8月7日清晨

  地点:纽约世贸双塔顶部(450m高空)

  人物:Philippe Petit

  事件:双塔之间的钢丝上走来走去8个来回,持续近一个小时

  背景:儿时的梦想;曾经在巴黎圣母院屋顶、悉尼海湾大桥桥塔上干过同样的事情。

  电影乐趣

  恐高者的梦魇,无安全措施的非法行为。30多年前的事件,亲历者回忆时依然激动不已。梦想实现宣告人生告一段落友情爱情因为句点发生转折。Philippe Petit及其伙伴执行力。本片三岁看到老的时间演进模式。即便目标非常明确,慢慢靠近的过程

  图片来源TIME.com:

  (1)坐在双塔之间的钢丝上

  Using a bow and arrow, fishing line and rope, Petit and some friends passed a 450-pound steel cable across the 140 foot gap between the two towers.

  (2)同上,拒绝警察逮捕时的笑容

  After crossing the wire eight times in one hour, Petit dismounted and was arrested by police officers.

  (3)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Eight years after his walk between the Twin Towers, Petit opened the dedication of St. John The Divine Cathedral in New York City.

  (4)尼加拉瓜大瀑布

  Horseshoe Falls and a "Maid of the Mist" tour boat frame Petit during a walk 45 feet over the Niagara River.

  (5)巴黎圣母院

  In 1971, at the age of 21, Petit walks a rope 225 feet above street level strung between the two towers of Notre Dame Cathedral in Paris.

  (6)德国法兰克福

  etit performs amidst the buildings in Frankfurt, Germany.

  (7)室内高空表演

  (8)林肯中心广场

  etit performs at the Lincoln Center in New York as part of a France Salutes New York celebration.

  钢丝上的行走被赞誉为舞蹈,双塔已经倒塌,60岁的Philippe Petit有心有力再也无法上演。

  在连岳的那里看到他看了本片,居然被他比我先发现这部电影,实在丢人。找到下载,囤积。奥斯卡季结束,最佳记录片给了《Man On Wire[走钢丝的人]》,再次羞愧,居然没有来得及看。

  发现电影过程的乐趣全然没有,被人推荐一部好电影,和自己在雷区扫荡发现珍宝感觉完全一样。不小心撞上《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和《多桑[A Borrowed Life]》,被看作是自己的珍宝,不愿在其中找寻他人推荐的优点,更原意在田野弄脏小手发现彩色弹珠、binglingling碎片或反光的玻璃

  Man.On.Wire.2008.BDRip.X264-TLF

  《走钢丝的人》影评(三):当缘分终结

  2010.4.5.

  林夕给陈慧娴写过一首歌,叫《把悲伤看透时》,里面有两句话叫我难忘:“能令我一生记得的往事,最后也不过平淡如此。”这话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各类别离,再合适不过。分手时感伤总会痛断肝肠,但时光魔术师,不断滤掉伤害,渐渐只留下平淡和美好。

  分手理由有很多种,病痛和死亡是其中最不可避免的两样。杨宪益先生和他的洋夫人戴乃迭是绝配,两个人中西结合相濡以沫几十年,贡献无数翻译经典。1999年戴乃迭因病去世,杨先生从此封笔,不再翻译任何作品,也几乎断了外界来往,此等深情日月可鉴。

  更多的不是这样。它们往往发生在命运转弯以后: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人们在分手时常常会说:“那么艰难的岁月我们都一起走过来了,没想到会倒在这里。”这可能是人性脆弱一面。这样的例子,在娱乐圈数不胜数

  时隔一阵子就被爆出“人缘差”的周星驰,就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他的黄金配角吴孟达,创造他最辉煌时代导演杜琪峰、李力持、刘镇伟,甚至提携他出道的恩师李修贤……这些人都和他渐行渐远,很多更是连朋友都没得做,在媒体指名道姓地说他忘恩负义

  还有更复杂的分手,它甚至被当成一桩公案供后人研究,有性格原因,也有时代和政治际遇,这就是丁玲和沈从文之间的恩怨

  丁玲最早和胡也频恋爱时候,沈在其中扮演了和事佬和救火队员角色;沈对丁的感情,似乎始终游离于朋友内外,当时还有上海的小报称丁、胡、沈三人在“三角恋爱”。胡也频被捕后,沈曾陪着丁多方游说营救,还护送丁玲回到湖南,为此还耽误工作丢了饭碗

  但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80年代,丁玲复出后却写文章批评沈从文,说他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而沈也因此被激怒,在《沈从文文集》中故意不收入《记丁玲》和《记胡也频》以表不忿。

  其中缘由,必是由各种文字误会而起,两人对政治看法差异(丁玲居左,沈从文则始终充满困惑,保持距离),恐怕也占到一定比重,所谓“文人相轻”,可见一斑。其实,像这样由相知到决裂的文人,在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难道还少吗?

  最后说个不那么为人知的故事。他叫菲利普•佩蒂特,1949年生于法国。

  他天生反骨,小时候转学7次,15岁离家出走。十几岁时,他决定做个走钢丝的人,一年内就学会了当时流行的所有技巧,并深深地感到不屑,决心给自己立下新的挑战。

  70年代初,他在巴黎圣母院的两个塔尖之间成功完成了走钢丝表演;1973年,他又“凌驾”于悉尼海湾大桥的电缆塔上。他没满足,紧接着盯上了当时还在建的世贸双塔。19岁时,菲利普在牙医诊所里看到杂志上的双塔模型,就确定了这个愿望,并开始搜集资料

  这个狂热而极度自信理想主义臣服了他身边所有的人。他的女友说:“我们没有选择,只能追随他。”他的铁杆朋友们跟着他四处流浪,制定了周密计划,几次乔装打扮混进世贸中心工地,在黑夜测量双塔的实地数据。因为他,还有个朋友被逐出美国。

  1974年8月6日晚上,他们想办法把超过一吨重的器材运进了工地,在顶层潜伏了一整夜。一开始用箭把细绳射到对面,再慢慢传递更粗的绳子。钢索一度坠落过半,很多人准备放弃,是他最好的朋友孤身一人寒冷的104层高楼上,一点一点把超过200公斤的钢索拉回去。

  8月7日早晨7点15分,在417米高的世贸双塔间,在43米的钢索上,菲利普•佩蒂特走了8个来回,长达45分钟。他是空前绝后的,因为“9•11”之后再无世贸双塔。成功以后他随即被捕,但又很快被释放,连警察都说:“能看到如此场面,人生仅有一次。”

  菲利普获释的那个晚上,他抛下追随多年的朋友和女友,独自和一个女明星去偷欢。他和他的团队在完成梦想之后彻底分崩离析,缘分结束在最美好时刻。当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完成时,友谊和爱情都自然而然地走到尽头。过程本身,就是最牛逼的回忆。他最好的朋友数十载后忆当年,两鬓斑白却仍热泪盈眶

  我模模糊糊地能了解这种感觉。2008年,我和几个网上认识、素未谋面的朋友在梅里雪山碰头,结伴徒步雨崩。一起翻越海拔3700米的垭口,一起在神瀑下脱光了裸奔,一起在海拔4100米的冰川脚下煮功夫茶。

  从山里出来的那天,我们却不约而同地陷入无尽的沉默,在车里什么话都没说。到了目的地各奔东西,从此不再联系。我至今记得那天在车里看见的雪山顶上的云彩,像假的一样贴在湛蓝的天空中,那些就像是回忆。

  《走钢丝的人》影评(四):好乱= =

  走钢丝这个事情 我没什么感觉其实。。。。

  但是Philippe从楼上下来以后,记者警察等等都抛过去“为什么”,Philippe觉得还挺荒谬的,说这件事美就美在没有原因啊。我觉得,很多很多事情其实我们愿意去做愿意坚持,都是不太需要什么原因的= =特别是这些别人不理解我们在做些什么的事情。。。

  其实Philippe走钢丝这个事情,说是说什么他可以从不同角度看世界,什么探险家之类的,但是说不定,其实只是他发现他有这项东西天赋,然后不想辜负它呢= =不管动机或者一直推动他走下去的东西是什么,反正结果出来了........我们坚持一个事情,是很复杂的,喜欢,天生擅长,生活所迫,有大环境,已经开始了回不了头,很多很多因素在里面。。。。

  除了本身走钢丝这个事情以外,朋友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跟你一起努力的人,真的是太珍贵了.....

  hilippe当时自己都放弃了,Louis突然信号过来说好了ready了。想想看一个人在104楼上凌晨那么冷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几个小时去把绳子拉回来,哎呦........最后他们友谊破裂,Louis在片子里直接在哭,真的觉得挺难过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现在....

  还有一个我没记住名字的,在被美国驱逐的飞机上,提议我们再干一票。这个我现在在打字,本来是想说朋友友谊什么的,但是可能觉得。。。也许是这个人觉得 真的干成功啦/好炫酷啊/太爽了我们再干一票吧 这样呢?可能友谊占得比重也并没有我刚刚开始打字的时候觉得的比重大呢。。。所以说啊- -看完什么之后,一定要试着去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在表达这个过程中,就在思考这个东西了,要不然,真的脑子也不动地任他过去了。。不过我懒得整理,就像这篇评论一下,真的能多乱就有多乱。。。。

  我不知道到底他们之间怎么就破裂了。。但是Philippe最后从警察局出来干的事情真的挺。。不能以对不对来评论吧,但是也感觉挺糟心。。。这里我不确定啊,片子里一开始是马瑞?但是后面又说和安妮(他女朋友)这样感觉是对朋友的背叛。所以我也很迷惑,到底是女朋友还是一个没关的女人?

  要是是随便抓了一个来迎接他的女人就去颠鸾倒凤了,感觉。。。确实。。这人挺不靠谱的。。。。。。

  《走钢丝的人》影评(五):看来我不喜欢突兀的人

  我现在对电影的评价完全基于我对里面角色/人物的喜好。Philippe实在太恶心了!自私劈腿什么的。不喜欢这种花里胡哨装腔作势的人。

  反观他的好基友Jean-Louis et Jean Françoise, 诚恳忠实善良。

  这电影一开始就不喜欢philippe, 没想到结尾他居然真的变丑恶。从面相上看,philippe三停不均,山根凹陷,看着就让人不爽。Jean-Louis et Jean Françoise则均衡很多,尤其Jean Françoise,鼻子和耳朵都很棒。

  由于对philippe深深的厌恶,很讨厌这个故事。虽然在钢丝上的场景很美,但我更多是被这个行为震撼,而不欣赏这个人。

  也许有这样疯狂想法的人就是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不会理解爱情友情忠贞这些东西的吧。也许是aristocracy morality. so disturbing!!!!!

  《走钢丝的人》影评(六):夢想之塔是不會倒下的

  或者,每個人心裡都有夢想。然而,敢於將它實踐的又有多少?世貿雙子塔已成往事,三十五年前,「走鋼線的人」Philippe Petit挑戰不可能—在雙塔之間完成壯舉。他成功了。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踩鋼線的人》,重組這次「案情」,由「主角」及一眾為此夢想打拚的友人們現身說法,讓觀眾體會箇中的苦樂。

  「從我走鋼線開始,我最想的不是征服宇宙,而是想成為一位征服美妙高度的詩人。」Philippe如此說道。17歲時,他在診所等候牙醫瞥到了雜誌上報導世貿雙塔將會建成,從那一刻開始,他生命的火花被激起了。從法國街頭、巴黎聖母院、澳洲海港大橋,到世貿雙塔的終極目標,一路走來,是為了實踐夢想,同時也向不可能的難度及死神挑戰。

  他追夢的過程是孤獨嗎?可以說是,也可說不是。兒時好友、女友、朋友的朋友,聽到主意亦被這份狂熱感染,成了一支團隊,協助Philippe的夢想成真。他在這路上可以說有同伴的,因為他們都願意為他付出;他在這路上也可以說是孤獨的,因為堅持到底的終究只有他一人。團隊當中有人放棄,有人質疑。成就了不朽,眾人才是真正的讚歎不已。始終,走鋼線的人,不是別人,是他自己。

  尋夢要甚麼理由?Philippe說不需要,是名副其實的想做就做。其他幫他的人都有顧慮,有各種各樣的考量,總未能全程投入。Philippe甚麼也不怕,只要將心中所想成真便成。他不怕死,認為死在實踐自身夢想的激情之中是何其壯美。從他身上,觀眾看到真正的浪漫。當中過程不代表你沒有失卻。即使夢想成就了,Philippe還是失去了朋友、愛人。但是,訪問當中,參與其中的人都仍流露著激情。縱使影片的結尾有點蒼涼,但事過境遷,這一群人,畢竟有過熱情、成功過。

  說出口的夢想成真,並非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實踐。現今的人漸漸失去了夢,一句「腳踏實地」撲熄了多少把心中的烈火。但是,願意踏上征途的人,多年後回首也能體驗到甚麼是無悔今生。有人說,不要令自己後悔,不要去追求一些不可能的夢。但是,其實從停下來的一刻,你才是注定了日後的長恨,那一聲嘆息多年後從口中吐出,是久久不能散去的終生抱憾。

  雙塔雖已倒塌,但夢想之塔是不會倒下的。有心人總能攀上塔尖,飽覽明媚風光。

  《走钢丝的人》影评(七):彪悍的人生不需要Why

  影片接近尾声,恬静深邃的Gymnopédie No.1钢琴曲,由两个原地打转的和弦沉缓地牵引而出。音乐的节奏与律动,都极似Philippe Petit缓缓在钢丝一头迈开的优雅的步伐。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材料的缺失,影片表现属于Philippe Petit的最后胜利时,只是用到了些当时拍下的静态图片。配合着这Eick Satie的音乐,倒也是显得相得益彰。说起这首音乐,倒是有些小小的惭愧。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它错当成了是Debussy的梦境。其实原曲作者是同样来自法国的作曲家Eick Satie,Debussy只不过是把它改编成了管弦乐的版本。而另外一个误会---又或者说偏见准确一些---则是对像Philippe Petit这样的街头艺人的看法与定位。影片结束后,我才知道也许这样的错误认识,也许比我把Gymnopédie No.1作者易主的错误更加严重。

  如果在我现在居住的城市的那个步行街口,能够碰见那个猜着独轮车的年轻气盛的Philippe Petit,我想我不会把他和淡定的艺术家或者执拗的追梦者联系起来。我想他不过是为财死的不学无术的咸鱼一枚。然后开始假设他们有一个酗酒的父亲以及不完整而悲惨的童年,为了每天的面包,下半辈子则需要一直忍受风餐露宿,然后和城管高手们在街头嬉戏的日子。但是就是这个一脸神秘,却被我不屑了一把的Philippe Petit---强烈地代表着那种法国人追求浪漫的至死不渝的精神的Philippe Petit---也许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用一个又一个的秘密作业,让麻木冷漠的你我的为他奉上一次次真心的喝彩。

  忘了那些十N罗汉的Hollywood似的故事吧,我觉得Philippe Petit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的回忆比那些Ocean部下所开发的天罗地网要精彩一百倍。Philippe Petit与所有他需要征服的困境之间没有金钱的得失,没有复仇的快感,更没有红颜祸水的怂恿。纯粹的快感和享受,只来自于用上帝之眼观看这熟悉或者陌生的城市;又或者来自聆听450米高空疾风与划过耳边的鸟鸣合作而成的真正的“天籁之音”。我甚至想Philippe Petit的演出高潮总是预留给那些喜欢迟到的“观众”的---那些喜欢带警棍和手铐来看演出的“特别观众”。“This City Deserves A Better Class OF Criminal!”当时在双子座来回行走的Philippe Petit一定是这么想。而且如果这一定且必须是一种犯罪的话,当Philippe Petit带着手铐出现在欢呼的人们面前的时候,我想人们只会乞求上天再赐几个这样的“罪犯”给人们吧。以行为艺术家自诩的joker,可能会心里不平衡,同样是追求品位,同样是无政府的狂热份子,为什么他就有满怀鲜花,而我却只有当头棒喝...不过我想joker如果能在大牢里碰上这位也算半个小丑的艺人,一定会相约出狱之后哥两去喝几杯。

  “漫步云端”,不再是虚无造作的情爱文字标题,而是只属于Philippe Petit的真实梦境。“Im on the top of the world lookin down on creation And the only explanation I can find”。木匠兄妹是否写作这首歌只为致敬于Philippe Petit?而记者随后的“致敬”往往是在现在看来都很些无厘头的问题:"Why did you do this?"浪漫的法国人答到 "Er, that's the thousand why in this morning. There is no why." 。see?脱离了低级趣味而又彪悍的人生,是从来不需要解释的。或者说,一个坚持追求梦想的人,又需要解释些什么呢?

  《走钢丝的人》影评(八):如履薄冰 败的是人品

  前几年先看的冏瑟夫根据这部2008年的纪录片演的《云中行走 The Walk (2015)》,那个时候就觉得挺好看的,现在回头来看这部当年奥斯卡纪录片,我还是觉得前者无论从影片本身,还是冏瑟夫,都很完美。

  让我们回到这部纪录片《Man On Wire》,当 菲利普·帕特 Philippe Petit 一亮相,我的心格楞了一下,觉得他精明得像位商人,还说是,他其实就是位商人?所有的谜团在影片最后被揭开,我看豆瓣上也有不少朋友在讨论这个话题。当他成功后,就没有了朋友和女友,就和另外一位狂热的粉丝去滚床单了,然后他居然在影片最后自己讲述了这件风流韵事,实在是有些意思。

  2008年的时候,这部影片的获奖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对911的悼念,对Philippe本身能力的肯定,对世贸双塔高空走钢丝这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的回望,都是引起众人热议的话题,而且影片拍得也的确不错,节奏把握得很好,随着记录片段的一一展现而引领观众走进Philippe神奇的空中表演的世界。当然,作为 传记类纪录片并不是很规范和严谨,有些人物关系我是需要借助《The Walk》来理解和梳理的,即便如此,我也无法把人物和他们在这件事中对Philippe的帮助一一对应起来。所以真心为当年看这部纪录片的观众捏一把汗,他们得对这个故事有多了解,才能明白里面的人物关系啊?我觉得当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至少应该把他在整个故事/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打个注解吧,或许是因为朋友关系早已破裂,就索性不待见他们了?

  或许是人无完人,或许是法国人生性浪漫,否则最后的叙述——和朋友+女友断交 & 和粉丝滚床单绝对是一把插向胸口的利刃啊,我想这可能就是我觉得 Philippe 看上去太过精明、世俗、圆滑的原因吧。

  My Vote = 7

  《走钢丝的人》影评(九):人品问题

  看到结尾处我傻眼了.如果大家仔细看这个片子。菲利普的最好的朋友在当时寒冷的104层的高楼上,最后一个人坚持花了近4小时的时间才把钢索救回去(中间一个美国朋友放弃帮忙,认为已经是徒劳)。还有一个朋友因为他被逐出美国,而她的女朋友曾经不顾自己的事情,6年来一直支持鼓励菲利普,而她的帮助,她的担心,她曾经对菲利普单纯的爱情,换来的,居然是他和一个女明星春宵一刻,乐此不疲。菲利普最后没有和这样的人分享应该属于朋友,属于大家的成功。

  他背叛了他们。

  而影片中,让我感动的是阳光下3,4个朋友,围着菲利普练习,在屋子里,不知疲倦的画图,争吵。这些美丽的青年人,做着一个青春的集体谋划。这些人都是梦想的追随者,而只有菲利普是这个梦想最终的实现者和表演者。他的朋友们也清楚这一点,他们欣赏他的才华和胆量,他们无条件的帮助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的感谢。

  他曾经最好的朋友最后一次哭的时候。 我也流下了眼泪。

  没有下一次了。他曾经的朋友说。

  《走钢丝的人》影评(十):有梦想的人总有一天会站在最高处

  作为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的《走钢丝的人》,我们从这个纪录片中可以感受到的不止是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激励,还可以真正的发现机位和镜头的精心设置可以给一部纪录片带来的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

  从故事来讲,这绝对是一个谁看来都会胆战心惊的经历。行走在钢丝上,常被我们用来比喻做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是真真正正行走在高空的钢丝上,陪伴他的只有踩在脚下的一根绳子和握在手中的一根杆子,一不小心错行一步就要丢掉性命的法国杂技人菲利普·帕特。故事的开头,虽然故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菲利普仍旧激动地向我们讲述他梦想的起点。他坐在私人牙科等待修理令自己痛不欲生的牙齿,却看到了一篇关于建成后就会成为世界最高楼的建筑的报道。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一篇普通的报道。有人可能会略带调侃地说,都还没成功建起来就报道,等到建成之后再说吧;有人可能会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对于菲利普来说,这就是梦想的起点,这是一个让他忽略了牙带给他的疼痛,忽略了其他所有人偏见的神来之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