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毛学生意》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三毛学生意》观后感10篇

2018-08-01 03: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毛学生意》观后感10篇

  《三毛学生意》是一部由黄佐临执导,文彬彬 / 张雁 / 刘侠声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毛学生意》观后感(一):滑稽戏的任务——学新南腔北调上海话

  那个时候滑稽戏学南腔北调的方言——苏北话、河南话、宁波话、山东话……代表时期移民特征。现代的上海滑稽戏,应该学学目前主要移民的各地方言。再过一个时期,就可以看见现在式微的上海话,在各方言融合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个比较

  举个例子,由80后编剧演员担纲的《爱情样板房》,用流行曲代替九腔十八调的方言和戏曲,什么《圣斗士星矢》《黑猫警长》的动画片音乐改编,这倒是反映了80后演创人员特色。但说明他们不接地气,难道上海就没有新的九腔十八调?

  当然,最坏的结果是,上海话一路被普通话和谐下去。作为海派文化的滑稽戏,这也是有责任的。看他们现在搞什么,弄得舞台上的上海话和剧目没吸引力

  《三毛学生意》观后感(二):语言效用

  喜剧中语言的效用不可忽略。

  1.三毛跟师父剃头这一段很有名。师父平时跟三毛讲的是苏北话(淮),但在教招待客人的样子(即角色扮演)时用的是上海话(沪)。这一段中语言微妙变化值得回味

  师父:这位先生面孔倒蛮熟个么。(沪)

  三毛:我这个脸烧过了。

  师父:……这个做生意的敷衍。(淮)

  三毛:哦。

  师父:这位先生,面孔倒蛮熟个么。(沪)

  三毛:哎,敷衍啊。

  师父:……这位先生,蛮忙个啊。(沪)

  三毛:没得事哦。

  师父:没……今朝个天气倒蛮暖的么。(沪)

  三毛:重伤风。

  师父:哪能噶巧个啦?(沪)(讽刺

  三毛:我是伤风么。

  师父:我管你伤风了。(淮)

  师父:先生侬也是住在这里隔壁是伐?(沪)

  三毛:住在曹家渡到底呢。

  师父:路倒蛮远个啊。(沪)

  三毛:到这块来换四部电车呢。

  师父:侬一定有点事体来个。(沪)

  三毛:孙子王八蛋有事情

  师父:……没事体啊。(沪)

  三毛:特为来剃头的。

  师父:特为来剃头个啊?(沪)

  三毛:欸欸欸。

  师父:哎这样看来是老主客了。(沪)

  三毛:头一趟噢。

  师父:……噢大概老主客介绍个啊?(沪)

  三毛:就是那个王隔里。

  师父:一个大块头王先生啊?(沪)

  三毛:瘦瘦的。

  师父:我晓得瘦瘦的,蛮长的。(淮)(这里师父已经没耐心了)

  三毛:矮矮的。

  师父:滚你妈蛋噢!(淮)

  2.从上面这一段看来,师父招待客人时用的是上海话。(并且师父对上海姑娘小英说的也是上海话“小英谢谢侬噢”。)但实际在片中唯一一段与客人的对话说的却是苏北话。

  师娘:小路爹爹肥皂涨价了!

  师父:怎么又涨价了?

  师娘:是啊!

  师父:涨多少?

  师娘:涨二成嘞!

  师父:哎哟喂,没得命了~

  (拿水)

  师父:水呢?

  师娘:水有了。

  师父:没得了,泡去哦!

  师娘:我又不晓得!

  (师父在价目表上写:另加二成。)

  顾客:哎,喂,老板,我这个头算新价钿还算老价钿啊?

  师父:算新价钱

  顾客:啊?涨价涨了我头上来啊?

  师父:我也没得办法哎。

  (中略)

  师娘:小路子爹爹,不好了,开水又涨价了!

  师父:涨多少啊?

  师娘:涨二成呢!

  师父:哎哟喂,乖乖,不得了了~

  (将“另加二成”改为“另加四成”。)

  顾客:哎,老板,又涨到我头上来啦?

  师父:先生,我实在没得办法,羊毛出在羊身上

  顾客:哎,好了好了,勿要剃了勿要剃了噢。噢哟,再剃下去,我这点铜钿倒剃光快了。

  这一段对话节奏紧凑一气呵成,师父与顾客的对话夹杂在两口子的对话中,从效果上来看,的确是保持讲同一种语言比较连贯,也更有喜感。喜剧中,效果比逻辑优先。

  3.剃头店老板娘(师娘)是一个stereotype——凶悍的苏北女人——的形象。与剃头匠(师父)不同,老板娘从始至终只说家乡话,也是为了符合这种形象。不过剃头匠的上海话不分尖团(今日的上海话大抵如此),同样设定为苏北人的三毛老家隔壁姐姐讲的上海话则分尖团(例如“小”的声母发s),相对较为正宗(今日所谓老派上海话)。当然可能跟演员也有关系。这三人的区别在于:剃头匠作为一名在上海谋生的男性,他身上有内(家庭)外(工作)的界线,他需要有一套对外的语言,但是对内用家乡话;在女性身上则没有内外的界线,所以老板娘只有一套语言,所以姐姐嫁给上海人,家庭是生活全部,她的上海话比剃头匠好是合理的。

  《三毛学生意》观后感(三):三毛学生意

  旧上海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就像这部电影里的方言南腔北调,江北人、苏州人、宁波人也是上海外来人口中最多的三种。还有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广东人,但除了山东人卖拳头和广东人硬梆梆,其他人在上海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记。所以电影基本以苏北话、苏州话和宁波话为主。

  上海本地人应该是最多的,不过地位不高,因为上海本是渔村,以渔民农民为主,开埠之后也进入了城市,有一句话骂人的话叫做瘪三,电影里三毛去当抛顶宫,扒儿手就是以小孩为主。

  其次便是苏北人,上海叫做江北人,指长江以北扬州泰州这两个地区为主,基本都是逃难逃荒到上海的,都是最穷的人,电影里三毛就是一个苏北逃难到上海的穷孩子理发店的老板也是苏北人,俗话说扬州三把刀,剃头刀泥水刀修脚刀,虽是下等生意,但苏北人手艺极为高超,扬州师傅就是质量保证

  再次便是宁波人,有句俗话叫做“无宁不成席",上海菜里很多都是宁波菜,还有阿拉这个词也是宁波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