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艺风赏·遗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艺风赏·遗忘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艺风赏·遗忘的读后感10篇

  《文艺风赏·遗忘》是一本由主编:笛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艺风赏·遗忘》读后感(一):愿过去的不再重来——读《文艺风赏 遗忘》

  落日的余晖洒在身上,映出一片金黄,有一瞬间我也忘记,我曾经是你最心爱的玩具。

  封面与主题契合得很美。

  我很少想起过去。童年时候开心的难过的事,大概不小心忘记了。

  忘记是一件自然的事,当你离开学校,离开家乡,总会有些过去是被留在原处的,即使人类大脑的容量再足够,也没法记住发生过的所有细节。

  可是遗忘就不一样了,这个词总给我一些刻意的感觉,明明没法忘,但强迫自己必须去忘记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个词。好像一定要先有遗忘这个动作,才能达到遗忘的效果。

  我无法刻意去遗忘什么事。即使是你。

  FOUND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关于尼斯湖水怪的真相。

  真相有时候不如谎言来得有趣。水怪是人们心中神秘的一角,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水怪存在或者到底是什么生物,人们的想象才得以无限延伸。由它想起了另一处地方的水怪。就让传说永远是传说,充满魅力,有时候,就不要揭穿它们。

  《葬礼》虽然很短,但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如果故事能一遍一遍重来,你要怎么改写结局,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宿命感。仿佛不管怎么选择,都感觉有双眼睛注视着你。

  真是很久没有见到林培源这类的短篇小说了,记得他的第一本书《薄暮》就是这类风格的。《小镇生活指南》写得很有真实感,通过小孩子的眼睛去看一切复杂的关系与荒谬是在合适不过的了,也明显感觉到作者文笔越来越成熟了。庆喜也是个可怜的人,没得到心爱的人,还被打残了,尤其最后的死法不是一般地惨,记得在余华的一部小说中也见到过这样的死法。都是命运可怜的人。

  以前看过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三十六大》,感觉这个作家的文风犀利,但不讨厌,反而更能认同。看了这期青梅煮酒,想要开始看看冯唐的小说了。

  “你有过最美好的东西,无梦的睡眠,童贞和语言,信任还有执着,玩具与爱,但你往前走一步,它们就退一步,直到你走得很远,把它们甩得远远再也看不见。”——凡斯 沃攀妮。我们无法计算失去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假如真的可以遗忘,那就不要再怀旧了。向前看吧。太阳还没有落下。

  《文艺风赏·遗忘》读后感(二):力荐《遗忘》,这期杂志终于找回了以前的感觉。

  (这篇书评在时光发过一次,在豆瓣上再发一次,推荐给豆瓣网友们~这期做的真心不错,比前几期都好~)

  遗忘,先遗而后忘。当初听到这个主题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词语好美。总有一些事、一些人,被遗落在身后的风景中,被岁月模糊了记忆,伴随着忘却的速度,渐渐淡出了自己的生命。

  [发现/Found]

  本期Found栏目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主题还是文字。

  《高考,高校》与《任天堂FC家用机》两部分阐述的核心内容在我看来是相同的,中国青少年的精神、思想与生活正受到应试教育与愚昧无知盲从的社会风气的摧残。

  引用格林童话中的经典片段来介绍黑森林增添了一份童趣与美好。MOVIE部分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电影所要向观众传达的思想。唯一让我有些不解的是《尼斯湖》是想给读者传达什么讯息,照片作伪这一事件不是早就已经真相大白了么。

  另外,主笔卢杰擅长暗讽与使用有深度的长句子,本期Found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语言特色——

  “简单而又粗暴的标语,是这片土地上长久以来的传统。”

  “笔者能够理解为何现在的小孩子们都沉迷游戏,因为我们需要补课。”

  “在售价方面,Telsa也非常厚道,当然,这里的厚道是对于买得起的人来说。”

  这些句子有的饱含深意,有的则涌现出作者的幽默与语言魅力。

  卢杰之前在回复我的建议帖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至于时事,你需要明白,你身处一个什么样的国度,有什么样的潜规则和明规则,余下我就不说了。我只能说,这是尽力寻找边线。”我想我现在可能理解他了,“此间意味深长,请诸君自行领悟。”有些事,不能也不必说透。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art-1[封面小说]

  陶浪《葬礼》:

  喜欢这篇小说像诗一般的语言,尤其是结尾处“伊莲娜迈开步子融入薄暮,留给波尔蒂诺最美的背影,波尔蒂诺等待了一会儿,转身离开”。他们终于还是遗忘了彼此,从此之后他们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交集。这篇小说的独特性在于错乱的时间以及三种不同的故事结局,反复出现的凌乱的日记又恰到好处地增添了一点悬疑的气氛。有生之年狭路相逢,最终形同陌路彼此遗忘转身离开,这个故事真的很美。

  林培源《小镇生活指南》:

  这篇小说描述了发生在清平街张寡妇一家的故事。张寡妇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惨,以“我”这个十岁小孩的视角来描写更能突出张寡妇性格中闪光的东西。张寡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妇女的形象,会泼辣的骂街也会在公共场合和人打架,但不论怎样我都无法发自内心地对这个角色心生厌恶之感,她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或许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过得幸福一些,而已。

  art-2[主题盘点]

  这次的主题盘点内容相当丰富,个人认为是自己看过的所有风赏中盘点得最好的一次。

  第一部分剖析了“遗忘”这个动词,在这个部分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的文字:“时间推进遗忘的脚步,我们跟着时间的脚步;年月并不是被扯到我们的身后,渐渐远道看不见,而是在反反复复的交替覆盖中被削减得所剩无几。找回它们并不难,当意识残片被重置于其对应的载体中,一切看似被遗忘了的好的坏的厌恶的不舍的,都将在转眼间,变成难忘的,需要被怀念的旧事。”

  第二部分展览了诸多人们心中被遗忘的风景,这个部分用它无声的力量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的弦。

  第三部分的亮点是王敤敤的《不解释的故事》,一系列关于童年的故事被镀上了寓言的色彩,如同这个题目一样,每个故事都饱含作者没有解释的深意。另一个亮点就是列出的一系列关于遗忘与怀旧的词语,其中有几个词语真的让自己回忆起了旧时光(当初在《造作》中笛安说会在以后的选题中提供一个风赏的词典,希望这个词典能一直延续下去)。

  [弥图/Gallery]

  之前在另一本绘本志上看见过呼吸不能说的作品,她在那本杂志中为一个摄影的图文专栏供稿。每欣赏一幅摄影就是我们在借用作者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通过她的镜头我仿佛可以看见她那颗纯净的、远离世俗喧嚣的心。而她发表在《弥图》栏目中的这个系列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在她的笔下,花木仿佛拥有了不一样的生命:蝴蝶在彼岸花间流连,透红饱满的荷瓣滴下圆润的露珠,瓢虫在深色鸢尾上小憩。昆虫与花木的巧妙结合让画面看起来富有生动的灵气。很喜欢那幅盛开在无尽黑暗中的曼陀罗,静谧与隐忍中遮掩着爆发。

  (另外补充一下,之前有几期的弥图中曾出现过图片与空白五五开的排版,这样图片呈现出的效果会显得不够大气,很喜欢这期的排版,希望美术编辑可以保持。)

  [青梅煮酒/Conversation]

  我很喜欢这个栏目,正如某位北大中文系教授在书评中写到的那样,它充分体现了文艺风赏作为一本纯文学/文艺杂志的大将之风。《青梅煮酒》不同于一般访谈栏目,它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叙事体裁,不是简单的“Q and A”,而是用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方式来传达嘉宾的想法,并且加入了笛安自己的观点,这个栏目要展现的其实是两个人的思想。而且访谈内容经过整理后调理更清楚,读者也更容易读懂。

  之前对冯唐的了解不是很多,只大致听说过他的几部作品名。这位把写作变成此生必然的追求与使命的作者身上仍然有太多神秘的、以我现在的阅历无法理解的东西。

  ——青苔浸上脚踝,在大日山已经感不到心乱了。

  ——类似的独白,读起来,像诗歌。

  [星群/Galaxy]

  [文艺新锋/Nova]

  风赏似乎一直对独立电影情有独钟,因为它们不似某些大众电影为了迎合市场而抛弃作为电影最宝贵的东西。独立电影往往都很新锐有着自己的态度。之前风赏也采访过《生活而已》的导演魏晓波,那个访谈我至今还记忆深刻。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的最亮的闪光点,就是他对电影坚持自己的态度,以及还未被现实磨灭的创作热情。这些我最欣赏的独立电影人的品质在本期嘉宾何文超的身上也能体现出来。

  这一千多字的专访稿还原了何文超最真实的形象——有自己的想法与诉求,脚踏实地,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才华横溢且有着泼不灭的创作热情。

  认识一个作者的内心,最快的途径就是去欣赏她的作品。《甜蜜18岁》的剧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很浓的文艺片特质,何文超的叙述让这个剧本,拥有了唯美静谧的画面感。剧中有多处情节触动到自己,我尤其喜欢那个结尾——

  “何那坐在搬家公司的车上,车摆满了伴随自己多年的家具;

  她的头发随风飘扬着;

  阳光照在了她的脸上;

  任凭车子的颠簸。”

  仿佛当初毅然退出舞蹈与表演生涯,义无反顾踏上导演之路的,年轻的何文超。

  [特约专栏/Special Column]

  文艺风赏的专栏有着极其独特的辨识度,无论是别出心裁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还是五篇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专栏文字。

  吴忠全的《这一家子——传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还以为他又要讲一个普通的乡村故事,读到最后我才惊讶地发现自己错了,这篇文章的内涵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惨后心里装着的,居然还是沉甸甸的爱与幸福。说实话,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居然有些感动。

  丁丁张专栏比较通俗,贴近生活。《遥远的人》用温情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那些出现在生命中亲切而又陌生的人的感情。莫日白的文学专栏与飞氘的科技专栏也一如既往的高端。

  骆北的影评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看了那么多期他写的影评,他的文字风格在不断变化,评《北京遇上西雅图》时的幽默,评《中国合伙人》时的一针见血,以及本期评《逆光飞翔》时的温情——玩文字的男人最帅了。

  [ In The End ]

  这期风赏制作得很好,内容很精彩,希望继续保持。感谢小赏编辑们为这本杂志的付出。

  .S:Page 101的图片较模糊,不知道是印刷的问题还是图片像素本来就低。

  [ THE END ]

  《文艺风赏·遗忘》读后感(三):国王的战争——书评论

  文章开头——大蚊国的翁声国王近来麻烦缠身。

  这句话立刻勾起读者趣味。

  翁声国王因大蛙国大眼蛙公主吃了原本应是大蚊国继承人的五彩蚊,坐收渔翁。

  翁声国王登基后,把德高望重的细腿教皇残忍杀害,斩首示众,这充分体现翁声国王的血腥和自私自利。文章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立竿见影反应出人物们的性格。

  随着五彩蚊的好友蜂鸟国国王七彩鸟率军攻打大蛙国,战争拉开序幕。

  大蛙国人口以及大眼蛙公主的无故失踪继续引导故事运转。

  善于跳跃的跳跳蛙应征了肚皮蛙国王的皇榜——寻找大眼蛙公主。

  当我阅读到跳跳蛙为了自保把自己眼珠扣下来诓骗肚皮蛙这是公主的眼珠时,我不由心跳加速。作者把跳跳蛙这个不愿安宁想要光宗耀祖的角色推向人性无奈和丑陋的最高点——我就像看到一把利剑,砍断指环王电影中主人公们逃走时火魔追赶时出现的那座下面烈火炎炎的长桥。

  跳跳蛙的谎言引发大蛙国和蜂鸟国的战争。

  野猪国由于和蜂鸟国是挚友,所以战争自然引发了野猪国的介入。

  本来使得大蛙国的幕后真凶其实就是野猪国。野猪国兴致盎然残杀大蛙国,从中心不跳脸不红的获取青蛙干以及粮食。

  可是,靠大蛙国蛙雪赖以生存的大蚊国看到大蛙国一片狼藉,无血可吸,自然不满——愤怒。

  侦查手长嘴蚊去大蛙国侦查时得到的大眼蛙公主和蛤蟆侍卫私情并已产子的现实,锋利的展现令人忍不住捧腹大笑的荒唐现实。读起来,心潮澎湃。

  翁声国王女性化嗓音这个特点派上战争用处这一节,作者锋利的笔触,把翁声国王的黑色幽默彰写得像一部凌厉的幻灯片。读起来,十分舒服。

  吃尽苦头、疲惫不堪的蜂鸟国得到野猪国野猪皮的庇护成功扼杀翁声国王及其尖锐部队音枪的强势。

  大吃一惊的翁声国王从爱人长嘴妃把自己脸扎出血得到下大蚊国特有毒汁的诡计。于是,宴会正酣的蜂鸟国全体中毒。

  如此一来,野猪国顺理成章介入战争。

  野猪国初战节节败退,大蚊国利用特有的尖嘴毫不客气叮咬。

  于是,黑色幽默又一次宁静上演。

  野猪国经过商议,向蜂鸟国,借七彩鸟分外珍爱的五彩战袍。

  最终,野猪国得到一千件五彩战袍。

  如作者本人坦露——大蚊国第二次和野猪国的战争看到了可笑的一幕。只见一群肥大的野猪穿着一身窄小的战袍,那些战袍甚至还不能盖住他们的蹄子。作者用到了可笑这一承上启下的词。这也是黑色幽默最直白的一个词。

  黑色幽默一直以来是文学界赖以生存的一种锋利有效戳穿现实的利器。

  大败二次的野猪国颓唐不堪。拼尽底气的他们最终决议去蜂鸟国偷窃花蜜。花蜜可以制成香料,香料可以有效驱蚊。

  于是,七彩鸟视之如命的花园便成为一团糟粕。

  七彩鸟对野猪国自然恨之入骨。最终,痛彻心扉绝望至顶的七彩鸟把花蜜下满毒药,在即将离去翁声国王大举残杀自己爱戴不已子民之时,抛向野猪国。

  故事精彩叙述了阴谋、荒唐、残忍、自私自利、诈骗、诡计等人性的恶劣面。

  作者文笔锋利。像一把利斧头。把现实砍破,负责任认真剖析给我们。

  我们看到这样的黑色现实。

  惊心动魄之时,良久深思。

  《文艺风赏·遗忘》读后感(四):一种记忆中的东西

  这期专题「遗忘」,笛安在主编手记里给出的理解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如她所写,「记得」是比「遗忘」更珍贵的东西,所以我倒觉得,如果要给这一期的主题做一个解释,我会选择毛大庆那篇文章中提到的说法,「一种记忆中的东西」。

  无论遗忘或记得,怀旧或纪念,它们飘忽不定或暗暗潜藏,等待被抓取激活。就像在这期专题中提到的「遗忘筛选机制」,「记忆比我们想象得更稳妥,而遗忘太难发生」。所以一切都埋在记忆里,都是我们记忆中已经包含其实从未失去的东西。

  这些不同人记忆里的东西彼此交互,甚至有着惊人的相似,合生共鸣。我与毛大庆并不生活在同一年代,合作社与粮票并不存在于我的记忆,但当读到「学骑自行车」的段落时,竟发现一切和自己的经历如出一辙,这种感觉,彷佛看见一个童年时的自己,还在他人的字里行间快活地活着。

  童年,似乎是一切「遗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像鲍尔金娜笔下的北京动物园,「这是个好地方,也是个残酷地方」。这期《风赏》的所有专题图片,无一例外都是儿童,「星群」的主题也围绕儿童展开。

  读的时候像是要先长叹出一口气,然后说着「小时候」与「那些年」,并用这样的语气一直贯穿着,说起来,还是追忆似水流年。因为我们与它们都渐行渐远,慢慢离去。

  所以惊奇发现,(当然这或许只是巧合,)这期《风赏》的「小说视界」中的三篇小说,无一例外都以「离去」的模式结尾。老非在大雪中离开了麦城与晓雪;驯兽师带着他死去的狮子离开了本要一直待下去的大学;蜂鸟国的国王离开了曾经春色满园的自己的国家……并不知道他们各自要去向何方,但他们无一例外在经历过往日的精彩与颠沛后,都在离去。且这三篇小说的排序,从贴着乡村的现实,逐渐到充满想象的童话。一连读下来,会想起与自己逐渐离开的童年,又想到返璞归真,想到一直以来的陪伴与追寻,最后这一切不过又成了一个并不简单的童话故事。那些记忆中的东西,离去,搜寻,又归来。

  整个专题里,最打动自己的是「被遗忘的是看不到的未来」这部分。让我想起自己之前住院的时候,在同一间病房里的一位老大爷。他曾是体操运动员,做单杠或是吊环,强劲有力。而如今躺在病房里,住院近二十天,也查不出什么确切的毛病,只是在那里受罪。未曾知道的是,在那些煎熬的日子里,他是否也会一次又一次地念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岁月你别催,该来的不能推,那些该走的,也不能再追了。

  前几天待在宿舍,和同学聊起最近的电影,怀旧的主题总是能点燃集体性的话题。他问,你说为什么人们最近都开始怀旧,是不是和最近经济低迷有关系。我倒觉得没那么利益,而且好像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着怀旧情结的,不过无论当下的经济低迷或发展,似乎在所有被怀旧的岁月里,一切都是还没被经济利益侵蚀的模样,或者干脆就是穷并快乐着。

  虽然笛安写到不希望把「遗忘」的专题作成某种不痛不痒的怀旧,但怀旧总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当读到42与43那两页满满的记忆中的词语。这些词里有自己未曾经历的,但好在还有一些也是自己记忆深处的分子。后来想,随着时代发展,总会有人完全不再经历这些词语,会不会是件太悲哀的事。直到读到鲍尔金娜写的《动物园春秋》,「原来的一批长大了……新的一批涌进来……」,才明白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所以在这一期整本杂志里,最喜欢的文章是陶浪的小说《葬礼》。不止是故事出众、情节环环相扣,关键在一个结构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的葬礼中一次又一次地相遇。这不就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对曾经离去的、遗忘的岁月的葬礼中,又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地,与那些各自记忆中的东西相遇。

  或许几十年过去,又有一本杂志做起了「遗忘」的专题,在它们列出的「遗忘词」清单中会有纸质书、书店、报纸、电视、iPhone手机、签字笔……这是又一次「遗忘」的开始,也是又一次找回一种我们记忆中的东西。

  只希望,等到那个时候,「文艺风赏」这个词,还不会出现在那个清单里。

  《文艺风赏·遗忘》读后感(五):致 风赏

  我不想说这是我第一次买风赏 之前在书店看到过多次 却一直没有入手 只因为 之前买过风象 对风象的日系风格实在提不起兴趣 就先入为主的否定了风赏 觉得自己一定不会喜欢 就算买了 最后也是要赠给别人的 可是 当我真的入手之后 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不同于风象的清新 风赏给我一种沉静的质感(虽然他的确比其他杂志沉) 里面的文字 图片 插画 排版 都让我后悔怎么错过那么久 听贴吧里的朋友说 这次的遗忘真的做的很好 我只能点头 不想再说其他的

  而对于这一次的主题 我对开篇 主编手记中 笛安说的那句 遗忘这个主题 一不留神就会做成某种不痛不痒的怀旧 印象深刻 因为说实在的 我的确搞混了 在读里面的每一篇文字时 我都会想 到底是遗忘了的 还是 正在怀旧的 或许 这才是真正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

  愿风赏 选出更多更好的主题 我期待他们的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