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帝不再眷顾我们》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的影评10篇

2018-08-22 03: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的影评10篇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是一部由Christopher Dillon Quinn / Tommy执导,John Bul Dau / Panther Bio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影评(一):文化的传承,羁绊中的命运

  初看这个片子,和这个题目,以为是反映非洲难民不幸,控诉战争罪行的片子,

  全片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的还不小。

  有些时候,对于这种种悲剧,我们总是想当然的把自己作为局外人,仿佛在看一出感人泪下的悲剧。最多就是让自己意识到久违的同情心还能被感知到。

  此片将整个叙述角度转换为当事者——一群从苏丹内战中逃出来的小孩,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们在内战中失散。数量有24000人,最终能够活着到达国际红十字会组织设立的难民营的人数只有一半。

  难民营的生活,虽然摆脱了饥饿以及战乱,但是难民营中的孩子们看不到希望,没有hope,像一个监狱,甚至有人会觉得,他们在这里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着进坟墓

  这个时候,美国政府提供了一部分小孩赴美的机会

  从这里,逐渐开始明白,这部片子的主题,并不是善行和恶行,而是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文化的传承和变革

  视角转变,分别描写几个小孩在美国3年来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不同阶段想法

  主要描写过程中的文化冲击~而这一点,也是大多数人最不愿意承认的。传统,以及业已形成的文化习惯,生活习俗等,突然间都要舍弃掉,我想任何人都会尽可能地回避这个问题。

  而这部影片,从这个角度强迫将人的思维带入某种深刻思考,关于传承和变革之间的选项——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文化选项~

  最终,这个问题毫无疑问的摆到了几个从世界上最贫困地区而来的非洲孩子身上。

  他们需要对这种文化冲击作出某种回应,不管如何,他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觉的这个才是此影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珍贵道理——因为我们往往会刻意回避这些问题,沉迷于习惯性的生活规律

  关于非洲的传统文化和美国的现代文化的对比,这里不想说什么~答案不言而喻关键在于处在文化冲击下不同人的反应

  看完这影片倒是让我联想到国内的文化界~最近几年乱七八糟的新儒学,汉学等等都开始崭露头角,不过在媒体的炒作与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YY中,最后留下来的东西究竟能够影响多少人?文化不是作秀,而是一种或许优雅或许混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

  在改革开放的近30年里,中国所面临地文化冲击恐怕不比非洲人民好哪里去。

  当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时候,人们精神生活却进入了迷茫

  所以呢,

  文化的变革,文化的传承,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个痛苦的选项~

  但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回应的~而且过程并不会那么欢娱

  文化差异,以及对这种差异的不同回应,再加上种种的偏见,才是人类各种灾难与不幸的根源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影评(二):形象

  不喜欢倾向性过分明显的东西。但是中庸和相对主义,都不够描述一个客观真诚记录标准。记录,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除非亲身经历,否则总是他人筛选过的东西。第一手的资料,呵呵,成本太高。一个人的能力,相对于这个不大的世界,根本完全不够用了。

  完全是一部形象宣传片。里面的难民衣衫整洁,在美国大地实现政治安排的“梦想”。这恩赐远大于当初颠沛流离的孩子们所有的想象,他们满心感激欢喜毋庸置疑,这些感激真诚而且我丝毫不怀疑,超级大国拯救几个个体的命运时,不费吹灰之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即是易如反掌。从蛮荒地带回几朵姿态奇异花朵,装点我繁华似锦庭院。从此它们生活在远离雀鸟和烈日的花房,也许什么时候就厌倦。

  炫耀善行是不是会折损拯救的光荣片面夸大自己的成就是不是应该被原谅?如果恶行接出善果,是不是就不能充饥?如果善行违背弱者意愿,是不是就不配受到表扬强大的人拯救沉溺的人,姿态轻松表情得意洋洋,那又能怎样?不知道。也来不及想。只想抓住这条小鱼这条小鱼还有这条小鱼,一趟一趟的扔回海里。也许世界就是这样把黑白交织在一起,一直推动着往前进。

  非常担心,那纪录完成之后他们会不会被弃如敝屣。100多万人当中的几个幸运儿,上帝会在眷顾之后转身离弃吗?一时兴起之后,也许他们还是只能沉浮。生活实在不是电源开关那么简单

  小一点的时候看过一本《月亮山·十三少年历险记》。里面有非常可爱聪明的非洲少年,跟身怀绝技伙伴们一起,出生入死,去到金字塔敌人中心,取回决定世界和平命运的秘密。他们身手矫健头脑敏捷。有段时间非常崇拜曼德拉,彬彬有礼态度温和意志坚强。他说他反对白人专制也反对黑人专制,“怀有一个建立民主自由社会美好理想”:“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长大后知道的非洲,是枯骨嶙峋哀鸿遍野,孩子们深陷的眼窝和仿佛有牙齿苍蝇。希望因为所有这些人,有一天它又能成为富有生命力地方羚羊跳跃,闪耀钻石富裕光芒

  可能是过分敏感了。事实也可能是这样的: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心胸博大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影评(三):如果你是一个从苏丹逃出来的孩子

  这部电影实际上更像是传记片。他讲述的是从苏丹内战徒步逃出来的一群孩子在美国生活的故事。他们从那个相互残杀、混乱、残忍国家逃出来,来到了一个被光环环绕的国家。他们没有在舒适感觉到平静,他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些没有像他们一样来到美国的人——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同胞以及遭受各种帝国主义国家蹂躏的祖国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我想各位很快就知道

  我不想谈民族主义的话

  我只是感受到这种人类本源的爱

  当一个受尽折磨的人被拯救出来,他首先想到的是依然受苦的那些同胞。

  这是人类的同理心,而美国人,他们到了美国以后就发现,美国人丧失了这种同理心。

  我想起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妇女问buel的话:“你们觉得这个国家如何,是不是觉得自由无处不在?”buel尴尬点点头,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在说什么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影评(四):当你一无所有

  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第一堂课上,老师就给我们放了这个纪录片,God Grew Tired of Us。

  一部好的纪录片能从各种不同方面进行解读。每个人在不同时段所关注的点也是千差万别的,关注的总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无论是意识下的思索或是潜意识的思索。

  对于我来说,我感动于大高个子(看过一遍,忘记了名字放弃自己求学的机会打三份工为了让自己的家人来到美国,过上好日子。我感动于他说“People have hope in me". 他自己选择来承担一份责任,一份重任。于是去演讲,去积极的和政府交涉,去组织游行。当当年来到美国的”lost boys" 相聚时,有些人穿着很美国的嘻哈风,有些人打扮得很潮,只有大高个子,穿上直挺挺的西装,他的一举一动似乎囊括了很多年的承担responsibility的气质

  每个“lost boys"其实生活都很不容易,凌晨到家,早上七点就要去工作。或是凌晨四点起床,去赶早班。在工厂做着机械重复的事情,在餐厅打工。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是自己能够生存的第一步。看到这里,忽然间想起自己生活的地方。在明尼阿波利斯,周围的邻居都是索马里人。明尼阿波利斯接纳了很多索马里难民。记得有一天坐公车回家,索马里司机热情的很我聊天。我问他喜欢这份工作吗?他说很喜欢,因为可以赚钱,可以生存。在我看来,司机师傅幸福的,他的脸上总是由内而外发自肺腑的笑。

  因为生长环境原因,以前的我很鄙视为了赚钱而去选择工作的人。认为很多人的一生似乎都是在为了金钱而生活,为了利益勾心斗角,为了赚钱而失去了自己。所以就一贯的钻进了牛角尖里面。我一直想要去寻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自觉的开始”清高“起来。内心里面鄙视markting一类的专业感觉很多专业都带有着很浓的铜臭的气味。当有人对我说他想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因为那个专业以后就业前景明朗时,我总是想去说服他不能这样来决定自己的人生,要去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然后努力去做。坚守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总是做了一件事情后发现自己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于是开始换方向。每天天马行空的想着如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游泳,练舞,练长笛,学习,看电影,读书,学法语,练口语。我想要的太多太多。却又因为每天没有完成一些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情而去懊恼不堪。学业压力特别繁重的时候就会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结果两方面都没有做好。这就是我上学期的一个状态。我标榜着自己不要被一些事情而绑架,要自由意志,要enjoy the moment, 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我被一大堆的想法所仅仅的绑架了。患得患失,慌慌张张。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方向是好的,也就是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却总是和预期大相径庭。这几天开始慢慢的明白,之所以我们太多的忧虑,太多的患得患失,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太多,并且舍不得放下“。

  昨天和闺蜜聊天,我说我渐渐的清楚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PHD,我想做和跨文化有关的工作。于是她提到了她男朋友表姐A,现在在广州做外贸做的很不错。A高中毕业后,因为家里面重男轻女所以就没有钱继续读书。为了生存,A当过服务员,当过洗头妹,做过洗碗工。A做每份工作都是投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去做,因为她说她把每次机会都当做最后一次机会。后来慢慢的A觉得不读书是不行的,于是就慢慢攒钱,然后拿钱来读外语外贸大学的夜校。然后拿着大专文凭开始投简历。在一家外贸小型私企面试时,老板问为什么要选择她。她说因为这个机会于她来说就像是一个救命稻草一样,她已经一无所有,所以会特别努力的去工作。于是她在很多本科生面前得到了工作机会,于是十分出色的去工作,于是她现在生活很幸福

  “当你一无所有时,会很认真的去对待每个机会,会很真诚的懂得感恩对别人好。” 纪录片里面的lost boys,很阳光的索马里司机,闺蜜男朋友的表姐,他们教会我的,是脚踏实地,百分之一百二的珍惜眼前的机会。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拥有很多,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一无所有。很开心的是,拥有机会,拥有希望。

  《上帝不再眷顾我们》影评(五):他们都长大了,跟哪儿都一样

  即便离开了内个因为“信仰”不同走在街上就随时可能被杀的国家,采访中的内些孩子多数仍然愿意回去,并且是那么热切的希望回去。

  即便离开了内个被他们称为呆了十几年如同“监狱”般的保护区进入美国,他们仍然无时无刻的想念那里,因为内里的所有人都是一家子。

  根植于这些苏丹孩子——这些LOST BOY心底伤痛可能永远不会因为现代社会这些新鲜玩意儿出现而减退,更不会因为离开祖国离开内段日子时间的加长而消失。因为最高男孩儿说:“I thought God got tired of us ” 因为以前埋葬内些比他小的孩子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工作。

  “God Grew Tired of Us”这是片子的题目,它有歧义,而今天再让这个已经在美国站稳脚跟的高个男孩儿为我们澄清:

  上帝对这群孩子的不眷顾并不代表它的抛弃,也可能是种锻炼,于是在另一个国度他们不再按照命运的安排,他们独立自主,他们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责任,与生俱来,正如印在T-SHIRT上的“New Sudan”一样,他们注定了是新国家的建设者。

  片子结尾,高个儿的男孩儿在17年后见到母亲的内一刻哭了,这回的的哭泣不再是因为饥饿,像他自己说的,是因为幸福与快乐,他流出了眼泪,并且泪流满面...

  三年后,他们有的人来了,还有的人回去了,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是为了那里有他们惦记的人,而今天他们具备了保护他们的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