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系男生》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历史系男生》的影评10篇

2018-08-27 03:4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系男生》的影评10篇

  《历史男生》是一部由尼古拉斯·希特纳执导,多米尼克·库珀 / 拉塞尔·托维 / 理查德·格雷弗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系男生》影评(一):英国特色

  本片显示了英国的两大特点同时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内涵

  全片笼罩在那种像是辩论队员挺着背,端着手,收着腹,字正腔圆地吐字,俗称文艺装逼氛围中:校长老师的追悼会上,“他为你们开了一个账户,让你们成为文学高雅殿堂的持股者”;Dorothy关于为什么“历史无女性”的一段激情即兴演讲,“你是否可以想想,教上五个世纪歧视史学是多么令人失望。你们知道为什么电视上从没有女历史学家?因为对于女性,史学从来都不像对于男性那么好玩,为什么?因为她们从来就没有一席之地,比如在1911年,她们就是收拾花草,然后体面退休。历史永远是关于形形色色男性的,无能评论。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女性提着篮子尾随”;甚至主角动用“一战的西线”来比喻自己女友关系——还没进去,但是已经到上面了。编剧们不时好心地提醒我们,这句话是“维特根斯坦的”“莎士比亚的”“哈代的”,大英帝国在没落,但是那种文化优越感还刻在骨子里,听说唐顿庄园在选角的时候,特意点明不想选用美国的演员,因为人家老美“没法体会那种沉重的历史感”——赤裸裸的嘲笑背后是腐国人民的文化内涵在撑腰。

  但笔者看个电影纯粹就是图个消遣,有人说这电影看了励志,都觉得要回去多看几本书,对于打从新来的斯文秀气的历史老师甫一出场,就期待主角速速将其压倒的笔者来说,不管是晦涩的智识游戏还是冷僻的英式幽默都统统见鬼去吧。

  “内涵”还有一意,是一种会心的一笑,一个人饭桌上讲了个隐晦的荤段子的笑。

  一句“hold me hand”就做够天雷勾动火然后意淫脑补清人血槽,其实人家就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什么牵手狂奔只是特殊情况迫不得已啦,纯粹兄弟情,是你们太邪恶,这就是英国绅士的委婉的冷笑话。《历史系男生》倒是反其道而行之,丫就告诉你一群男人在一起怎么不搞基。“你喜欢给我口交吗?这是动名词独立结构”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谁和谁都没有在一起,就是我们天使般的犹太小男孩得到了我们主人公Dakin的一个拥抱,“就这样,我还以为更长呢!”那就再抱一下吧。,好吧,腐国编剧这次不小打小闹,直接就捅到本性处,“那不可命名的爱”以为会爆个猛料,结果四两拨千斤,反而还成为“历史的转变”的难得举例。看到编剧一脸的坏笑,小子,叫你自己意淫过头了吧,“这是一个时期的,会过去的”,同性暧昧原来他妈就是青春期性冲动。太内涵了吧,于是也就呵呵笑了。

  又及,《极品老伴》里的Violet一转身变成个为人师表的女性主义者,看惯了黄暴的她,当真是不习惯,只能是,英剧圈子实在是太小了。

  《历史系男生》影评(二):历史的唯美主义

  在影片的结尾处,在弥漫着忧伤毕业典礼上,男孩温柔的唱起了那首悠扬的《Bye Bye Bird》,他们身后的幻灯片上,赫克特(Hector)和蔼微笑显得那么温暖……

  赫克特这个人物交织了很多矛盾,一方面,是个才华横溢教师;另一方面,他逾越了道德界限,做了令人不齿的事——性骚扰他的男学生。乍看这部电影仿佛落入了俗套:道貌岸然、道德败坏的男教师的故事

  只是,这真的是《历史系男生》要表达主题吗?不!影片中多彩而美妙的配乐,纯熟而毫不拖沓节奏把握,那一个个饱满而丰实的人物,那一段段令人应接不暇精辟睿智对白,绝不是用来讲述这样一个关于道德批判的滥白故事。

  一、传递包裹

  在一堂文学课上,赫克特表达了他独特教育理念,他告诉男孩们学诗歌意义:即使诗歌大多是关于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即使现在不能理解,即使与考试无关,但只要你现在去学习它,理解它,总有一天你会懂,那一刻也许是痛苦快乐的时候,也许是弥留之际,而此时“你已经有解药了”。

  赫克特总是这样,用诗意唯美的方式娓娓道来,向你传授这些凝练的感悟

  在指导普斯纳(Posner)鉴赏《鼓手霍奇》这部作品时,赫克特的教育理念展现淋漓尽致

  《鼓手霍奇》是关于一个无名小卒战争年代的故事,默默无名的鼓手霍奇死去,被孤伶伶地埋葬在遥远异乡。此时,60多岁的赫克特刚刚遭受了被迫提前退休的打击突如其来变故使赫克特对人生产生了怀疑悲哀,而《鼓手霍奇》作者托马斯•哈代孤独落魄一生仿佛与此时的赫克特同病相怜

  于是,前人思想情感在赫克特心中强烈共鸣着,与个体经历际遇交融,带上了个体的深刻烙印,然后,赫克特作为传播“介质”,像传递“包裹”那样,把前人的思想情感通过语言的表达,在普斯纳心中同样引起共鸣。情节发展到此处,象征着赫克特这个人物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也就是他所说的“传递包裹”,人类文明和历史在本质上就是这样经过传递而被继承下来的,穿越时空,从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教育,也就是一种“传递”。正如赫克特所说的,接受它,感受它,传递它。这才是赫克特想让男孩们明白的“比赛(Game)”,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普斯纳后来继承赫克特的衣钵,成为一名教师,把赫克特递过来的包裹传递下去,更是印证了这一主题。

  也许,这才是《历史系男生》想讲述的。

  二、违背道德??

  无疑地,赫克特珍视他的事业不然他也不会因为被迫提前退休而如此黯然神伤,不知道是什么驱使赫克特冒险逾越了道德的界限,侥幸心理?还是轻视道德?或者两者兼有?我们也许无从得知。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赫克特的“骚扰”,男孩们的态度值得玩味。不同于校长认为这是一桩“极不体面的事情”,男孩们最多只是觉得赫克特是个笑料,一直以来都和赫克特亲密无间;达肯(Dakin)说赫克特的离开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遗憾,最后甚至用小花样迫使校长收回赫克特的辞退令……

  这使我想起另外一部电影《十诫》里的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为了追求“纯粹的”自由,,于是在周末邀请友人到自己家里举办一丝不挂的“裸体Party”,别误会,他们只是想自由自在阅读、听歌、烧烤讨论音乐,没有其他。虽然这和赫克特的行为有着质的区别,但同样让我们萌发了一些思考:毫无疑问,道德对于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某一些处在道德边缘的事情呢?特别是当人性普遍道德价值产生摩擦的时候,比如同性恋、安乐死……

  三、尾声

  不管怎样,赫克特还是优雅的赫克特,还是那个想买一辆货车装满书本,开上无尽的公路周游世界可爱老头子……圆满结局似乎已经来到,当男孩们的前途都有了好归宿,赫克特也不必提前退休的时候,他却突然去世了……纵然令人措手不及,但未尝不是一种美好解脱,把一切的争论喧嚣都抛在身后,愿他充满诗意的灵魂安息……

  历史,由始至终都是《历史系男生》展开叙事的线索。对于赫克特的死,Dakin问道:“历史是怎样发生的?”;桃乐丝(Dorothy)老师说,历史是女性提着花篮跟在无能的男人们身后;Rudge说,历史是一件又一件该死的事情……虽然是由舞台剧改编的,但人物、对白、情节,一切都很自然,没有造作的痕迹,没有过度的渲染。80年代英国校园宁静葱郁,学院建筑宏伟深沉,诗歌的优美雅致,男孩们惟妙惟肖角色模仿,扑鼻的青春气息……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幕:赫克特曾感慨地谈起阅读的愉悦,当你读到某些独特的文字感悟到了什么,就像坐在某人身旁,然后有一只手握住了你……

  充满历史感的唯美,过目难忘

  《历史系男生》影评(三):诗一般的语言,舞台剧般的流畅,它随性而至

  真心觉得给这片打个“看不懂”“好无聊”的低分 跑去给“死亡诗社”五星的都是彻彻底底无可救药没得商量的装逼犯

  这是部非常随性的片子 有着诗一样的语言 舞台剧般的流畅 随性而至

  觉得它跟《死亡诗社》相像都是朦胧的第一感 只要真正看懂 就会知道两者有非常明显的本质上的差异

  本片的重点没在Hector和Irwin两种的观点碰撞上 不要理睬影片简介 它们大多时候是废柴

  Hector的课堂引人入胜 可Irwin的课堂气氛也充满着激情 知识就是知识

  它的流畅感无法言说 台词完整的写出来你也不会明了 只有去看 看了 不懂也会被打动 也会被激起求知欲 先要搞懂它的字里行间

  它充满了智慧 挥洒自如 充满了自鸣得意 骄傲低俗 随处可见自然而然了然的乐趣

  它的人物充满矛盾 但是又出乎意料的可爱和吸引人 矛盾是种魅力 拥有单面性格被定性的人物已经不能糊弄我了

  它不像死亡诗社

  它不走寻常路 不按常理出牌

  它不以寻常方式体现死亡和悲剧

  它正视猥亵学生的Hector和撒谎得到职位的Irwin

  这种态度就是它的一种魅力

  真心觉得看的人值得应该多去看上几遍

  ↑

  没有人有同感真是太桑心了

  深夜思念Irwin小老师的。。。

  《历史系男生》影评(四):经典台词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08751/

  1、

  As for truths, scripts, forget it.

  Knowledge, pursuit it for its own sake.

  Irwin所倡导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对公认的史实,没有任何记诵的必要,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学习历史的方法是,选择一个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新的逻辑来重新观察、挖掘、分析和思考。从同一段历史中,找到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研究才具有价值

  Irwin的主张国人惯常理解的“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完全背道而驰的。历史是浩瀚宏大的,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全面的看得清楚。保持开放心态,不断的研究;或者盖棺定论,僵化为教条,这便是区别。

  2、

  Take it, feel it and pass it on.

  历史的意义在于传承。从一个人,到另外一人,再到另外一些人。从地球上的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从线性时间轴的一个时间段后续的另外一个时间段。文化在重复的被解读着,变化着,传递着,这个就是历史的意义。文化的价值,就是这样靠一个个人传递下去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Hector动情的说着,当你读书的时候,与另外一个的人相遇,被他捕获。他抓住了你,你感受到他。这就是文化的传递,需要沉下来,慢下来,用心,去接受。然后,它又会以你的方式传播出去。

  在大发展的年代,我们每个人不甘落后高速奔跑着。文化,正在被忽视和遗失。急功近利的人是浮躁的,To Feel,也许可以是一个很短暂瞬间,但是To Feel,需要把心真正的平静下来。这个传递的过程,光靠互联网上晃几眼八卦新闻是做不到的,努力背几本的教科书或者附庸名家大作也是徒劳。

  3、

  How does histry happen?History is just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 nothing special, ordinary stuff.

  这个论断中学课本告诉过我,并无新意,不过Hector的教学方式很有新意。虚拟形态——Hector用这样的语句设想过去的种种可能,以及结果。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应该是很有趣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沉浸到历史里面,享受时空变换戏剧体验。角色和道具一连串事件和选择下来,最后形成历史。

  历史的细节,扮演法会让您注意细节,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历史的距离感!!!让人知道历史人物也是一个人,不是神!!!

  《历史系男生》影评(五):关于《历史系男生》

  最近一直在看理论,相当头大。本想找几部电影放松一下神经,结果又遇上了老朋友。本来老友相见是令人感到惊喜的,但是,这次重温《历史系男生》让我思考的东西并不比什么“单向度的人”少啊。不过还是很有收获的,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片子。没有《低俗小说》的创新的叙事结构,没有《傲慢偏见》的精致画面,甚至没有特别为我们所知的大牌明星,毫无疑问,它确实相当精彩。外界给它的定义为“喜剧”(很奇怪,我反复看了多遍,感觉并没有什么笑点。难道是但丁的“神圣的喜剧”中的“喜剧”的意思?)但我从里面找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教育问题、同性恋、关于历史的看法、关于文学的看法、人的自尊与谎言。

  关于教育问题的电影,我看了一些。例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等。论名气,《历史系男生》绝对不如前面这几部,至少在我的身边还没有人向我推荐这部电影,网上也很少有人提起。但是,如果论深刻,它不如《死亡诗社》最后以死抗争的结局来得惊心动魄;论剧情,它不如《放牛班的春天》温馨感人;论背景,它不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个美国女权运动的支撑。但是,如果让我选择一部电影推荐的话,我会选择它。因为,它以一个很平常但是却又时刻透露出独特闪光的角度来表现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的状态。撇开通常教育电影批判的应试制度不说,这部电影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考试制度,反而表现出了八个男生在准备招生考试的过程中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气息。确实有成堆的书山,但是却是他们自己亲手从图书馆里借的,确实有升学的压力,可是那是男生自己的理想在闪光。知识永远不会因为教育制度而向任何渴望它的人关上大门。(反思)不过,在这里电影还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主要的矛盾:文学、音乐、表演这些能够丰富人生的东西是否该为考试让步?或者怎么样更好地为考试服务?我将它看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胖胖的Hector老师认为人生应该丰富多彩,开心快乐,即使没有办法进入牛津剑桥;新来的Irwin老师把能够丰富人生的文学、音乐、表演作为考试的手段。他只是用诗歌作为论文的结尾来吸引别人的眼球。他愿意男生们去了解新的知识,但这只是作为考试的手段。要想实现理想,先用它为现实擦皮鞋吧。

  此外,关于Irwin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其实这个与莫砺峰教授的演讲中提到的论文选题每况愈下的现象有类似之处。只不过不是因为没有选择,而是为了标新立异,从而开始从一些十分偏僻的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为奥斯维辛辩护?斯大林是个好人?这就相当于前几年有人说岳飞是阻碍国家统一的罪人,要位汪精卫平反等。诚然,转换角度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性,激起我们的思维的火花。但是,正如影片中的人物所说:“如果那是可被理解的,就是可被解释的,如果可以被解释,就是可以被开脱的。”所以,史实永远是史实。在这里,我们应该警醒: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去写类似《李白,三流诗人》之类的文章。

  这部电影之所以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它是把同性恋这个问题堂而皇之地放进校园里,放进老师与学生之间,放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最近连续看了几部同性恋的电影,《断臂山》、《霸王别姬》等。不过,它们都太激烈了。令人唏嘘不已之余,也会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而《历史系男生》对此的处理却十分巧妙而有意味。Hector老师每天对坐在机车后座的男生动手动脚,Dakin对Irwin的勾引,Posner对Darkin的迷恋。这些都让人没有恶心之感,反而会因为人物喜感的表演而显得富有活力而纯洁。但是这也并不能掩盖电影的深刻。同性恋并不是作为一个调味料被加入电影中的。它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同性恋中,它掺杂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系。作为一个老师是否可以去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和对学生的喜爱。Hector老师的做法和后来成为老师的Posner是一个比较。Posner忍住了自己的欲望。而他将这种情绪称之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原因。放弃欲望的宣泄,哪怕是一点点的宣泄,转而以更加纯粹的情感去表达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不是会更好呢?我想说是的。而与这种同性恋关系不同的是Drkin对Irwin的勾引。我情愿将它看成是一个敢于冒险,富有野心的男孩的一次征服的尝试,而不愿意将他引向更为阴暗的利用别人的自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关于同性恋,我只想套用西塞伏波娃关于女性的那个著名的定义:同性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

  除了教育与同性恋两大块之外,我想谈谈Irwin,一个冒牌的牛津大学毕业生。可以看出他的知识也很渊博,但是他却没有像Hector 老师那样豁达的心胸与正视自己的勇气。当他被学生拆穿谎言,我想他的自尊应该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的手足无措与拒绝摘下眼镜的行为都让我为他感到同情。不过在Drkin的刺激与Hector的死之后,他获得了新生。应该说,人的自尊需要维护,即使是谎言。当你有一天突然发现你身边的朋友对你撒了谎,而这是为了他的自尊的时候,请你不要拆穿他。(如果他有一颗坚强的心,你可以试试)因为太残忍了。

  《历史系男生》是我在高一的时候看的,不过当时没有什么感觉。现在重温确实有不一样的体会。以前一直觉得电影的结尾是个有些仓促的悲剧结尾。让Hector老师就这么死了,实在觉得不忍。但现在才发现这个结局应该是个喜剧的结尾。对于天真烂漫,对生活充满诗意幻想的Hector来说,天堂也是他最好的归宿。也许这就是这部优秀的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的最大的原因吧。

  “传承,这有时是你们唯一能做的。接受他,感受他,并将它传承下去。”

  —送给想当老师的你

  《历史系男生》影评(六):思想的声音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八个十来岁的男生,充满朝气,雄心勃勃,全力以赴冲刺牛津和剑桥。可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很多,顺手捻来的诗歌,妙语连珠的对白,角色演绎的投入,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熟悉,温馨,感慨良多,既是我从前学习方式的一种对比,也是我日后学习方式的一种参照。

  记得上世界中世纪史,李化成老师解释“什么是历史”的时候,提出了历史实在,历史认识和历史哲学三个层次。以学生的理解,历史实在即史实,这是中国中学教育尤其强调的东西——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尾。英国也是如此,对史实的掌握,毕竟是打基础的东西。女教师Dorothy说:"This is Oxford and Cambridge.You don’t jusr need to jnow it,you need to backwards,facts,facts,facts."(这是牛津和剑桥,你们不仅要了解,还要能倒背如流,史实,史实,史实。) 在对待历史实在的态度上,中英教育都以记忆为主,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而当进入下一个层次,也就是史认识历,差异便开始突显。中国教育,一成不变——记忆历史认识——历史就是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的得分点。而电影中英国教育的要求是——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越独到越好,哪怕离经叛道,你可以自圆其说就行。

  电影中,为给学生们再加把劲,校长特地聘请了年轻的教师Irwin——出身名校,才思敏捷,观点犀利,在历史认识上往往能独辟蹊径——这和原来的历史教师Dorthy对史实的再三强调不同,Irwin看来,仅仅掌握史实是远远不够的。他更需要让人眼前一亮,让作者脱颖而出的观点和看法。

  第一天上课,他就把学生之前关于宗教改革的论文扔了回去,毫不客气地说:"The experience was interesting.The essays not.Dull,dull,dull.Abysmally dull."(经历很新奇,论文却不是,乏味,乏味,乏味得糟糕。)

  quot;I didn't say it was wrong,I said dull......Ther're not even bad,ther're just boring."(我没有说它错,我说它很乏味......这些论文不差,只是很无聊。)

  我们再来看师生之间一次小小的讨论,也许更能了解这位新老师的看法。

  Irwin:"So,let's summarize The First World War,what points do we make?"(我们总结一下,一战有什么要点?)

  学生:"Trench warfare(壕沟里的战争),Mountains of dead,on both sides(不计其数的死亡,双方都是),Generals stupid,on both sides(愚蠢的将军们,双方都是),Armistice(休战),Germany humilvated(德国名誉遭破坏)"

  Irwin:"Keep it coming."(继续说)

  学生:"Mass unemployment(大量失业),Inflation(通货膨胀)...The rise of Hitler(希特勒的上台)."

  Irwin:"So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ar lie in the unsatisfactory outcome of the first."(我们的结论是二战的起源是一战的遗留引发的。)

  学生:"Yes,yes."

  Irwin:"First class?Bristol welcomes you with open arms.Manchester longs to have you.You can walk into Leeds......I've just read 70 papers saying the same,and I'm sleep."(最佳答案?布里斯托大学会为你们敞开怀抱,曼彻斯特大学会很想得到你们,你们可以笔直走进利兹大学......我看了70篇论文,都是一样的,我都看睡着了。”

  学生:"But it's all true."(但这都是史实。)

  Irwin:"What's truth got to do with it?What 's truth got to do with anything?In an examination,truth is not an issue."(史实和这有什么关系?史实和任何事情有什么关系?在考试中史实并不重要。”

  下面一段话更能反映这位老师交给学生的“应试”方法。

  Irwin:"So,say something different,say the opposite.OK,look,er...take Stalin.He's generally agreed to be a monster,and rightly so.Dissent.Find something,anything,and say it in his defense."(说出不同的观点,反向思考。看看,就说斯大林。他被广泛地认为是魔鬼,这样说没错。否决,找出任何理由为他辩护。)

  同样都是在应试,为什么彼此的方式这么不同?

  我早已习惯了以一种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所谓“背多分”、“背多分”,无论是历史实在,还是历史认识,都已经是现成的东西。把他们背下来,考场上一默写,考完之后把它们忘掉,不过如此而已。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思维上的懈怠,而对知识建立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映——一个历史实在有其被认为是权威的历史认识,提到一个事件,它的前因后果就迅速地从脑海中抽离出来,背功好的人甚至一字不差。就好象选中电脑里的一个文件,把它打开一样——这是一潭死水,这是可怕的思维僵化,让我现在想起这样的学习方式仍不禁心有余悸。

  我害怕背题库,不是因为背不下来,而是恐惧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会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成为我日后思维发散的绊脚石。有人说,不就是背点东西嘛,不至于这么危言耸听吧?但以我十多年的背书经历来看,会的。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在记忆答案而已,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记忆别人的思维方式,拾人牙慧而已。可我们自己的想法呢?往往就不知不觉无影无踪了。我的思维一片荒芜和贫瘠,平凡,不,是平庸。

  田余庆先生说,做学问,热热闹闹是第二位的,踏踏实实才是第一位的。未经深思熟虑就轻易提出自己的想法,总是企图剑走偏锋,与众不同,很聪明,却未必是一种踏实的学习方式。但无论如何,自己去看书,敢想,敢说,不拘泥于陈说,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吧。

  从中学到大学,有时候班里开讨论课,总是一片令人尴尬的沉默。“沉默是源于阅读的荒芜”,更是源于思维的懈怠。

  《历史系男生》影评(七):我最爱的电影之一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每次看都有意料之外的惊喜。100分钟的电影竟然容纳了那么多东西,这要归功于话剧的改编。

  历史从来就没有正确的解释,编剧bennet在片中用了很多充满反讽,颠覆常识,矛盾对立的设置,真的很精彩。

  我要去伦敦看话剧,超有舞台感的。

  片里提到了一些诗歌 最喜欢的是哈代的鼓手霍奇,最后一段翻译的真好:

  Yet portion of that unknown plain

  Will Hodge forever be;

  His homely Northern breast and brain

  Grow to some Southern tree,

  And strange-eyed constellation reign

  His stars eternally.

  “他将成长为一棵南方的大树,

  带着北方质朴的头脑、胸怀

  任凭星星闪烁陌生的眼睛

  将他的生命永远主宰”

  《历史系男生》影评(八):历史无正解

  八十年代初期的约克郡文法学校,8个背景不同的学生、3个方法迥异的老师、1个刻板的校长,妙语连珠,教学相长,构成了一出难得的校园喜剧。

  类似国内中学追求升学率和高考状元,英国的学校也有拿奖学金进牛津剑桥的硬指标。校长(Clive Merrison)认为,这些天才男孩是他刷新校绩的大好机会,但基础科教师Hector (Richard Griffiths)却专注于提升文学品位和趣味。

  对Hector而言,“不存在什么一般性知识,只有特定的感悟,而且知识不以掌握多少和好坏为衡量标准”,在他的法语课上,学生可以模拟妓院的场景,引用著名诗句来演绎艳遇。

  他不希望等学生们人到中年再领悟文学的魅力,他让孩子们在青春年少时就体尝到创作的乐趣,哪怕他们把音乐剧改成杂耍和闹剧。“阅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你突然领悟到什么,一种思想、一段情感、一个视角,和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有了共鸣,就像有人握住了你的手”,他教学变成一种艺术,他在诠释Thomas Hardy的诗歌时,分明是在注解自己的人生。他认为激发孩子们的活力才能产生头脑风暴,哪怕得用书砸他们的脑袋。

  校长自然认为Hector不够格进行应试教育,就聘用了一个新人Irwin (Stephen Campbell Moore)来做考前集训。Irwin认为让孩子们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策略就是找一个吸引眼球的答题方式,不论观点对错、是否属实,哪怕证明斯大林是个大善人都行。

  本片编剧Bennett的所有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反讽,用狡辩来颠覆常识,Irwin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不严肃自然冒犯了Hector的道德标准,而Hector的行为不检点又突破了大众的道德底线。Hector认为“知识的传播本身就带有色情意味”,不幸的是他把这个信念付诸行动,在摩托车上抚摸那些男孩。

  在多角度的辩论中、在青春的荒唐中、在分析成人世界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悄然成长。那种青涩的机智和懵懂的热情也是此片的魅力之一。

  在片尾他们成年后的命运让人感慨,我们也见证了一场人生酸甜苦辣的悲喜剧。

  校长说:“Hector作为老师不合时宜,他是个启蒙者,但他的成就却无法以成绩来定量”

  《历史系男生》影评(九):英国气息与现代技法

  看完本片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为了保有原话剧的片断,所以才采用了电影的方式。而本片的确洋溢着一股浓厚的英国做派——我不是说取景,而是在我不知道这曾是一部话剧之前,就被扑面而来的英国气息而感染了。当然假如我们既熟悉又喜爱这股气息,那本片必定符合我们的心意;但若对“英国式”的东西不甚了解,只是想来看一部同志影片或校园青春剧,那定会碰上一笔子的灰。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大部分的评论都带有两种特色——一种就是我所说的期望落空,原以为能看上美国式的快餐电影,好好乐上一把,却被英国式的繁复对白冲晕了头;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沉浸其中,也很愿意拿出本片那光辉背景来凸现其优秀的一批人。

  而我在这里要说的——显然这部电影,即便你不知道这是话剧改编,那么也一定会被其中的文学性所大为折服。而另外,本片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特定需要表现的主题,而是如同“所有自然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般展示出了一种存在性——它夹杂了多方面而不特别为某个主题而扭动别的部位,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将非常主要的几个人物清楚地区分开。我认为这也就是现代文学的好处——我们不再去刻意表现内心想法,而是越来越退入到帘子后面,邀请别人也一起加入这个奥秘当中。所以,无论你看到的本片的主题是什么——光辉的话剧、教育问题、同志情感、历史分析法……我们都必须承认它们充当了片中内容的一部分,并且没有为专门表现哪个而特别让出一个空地来。

  这更像我们的生活,在无聊中摆荡,有时妙语连珠,有时又令人心生怅惘。所以借此,我们更加意料到我们便是历史中存在的一个小点,观众也成为历史参与的一部分而受邀于本片,并进一步缠绕进片子中——有时是本片的故事,而有时则是片中人演绎的文学的一幕——经典对白与经典场景,充斥着英国人的脾性。

  最后我要说的是,本片末尾的JAZZ音乐十分动听,所以即使下来光听听片尾曲也是好的。

  《历史系男生》影评(十):Boys

  英国影片The History Boys,场景小,语言精湛,人物复杂,完全一道下午茶,得慢慢回味。这部影片,也是百老汇的舞台剧新宠,以两位老师教授一班七八个男孩历史课程以准备剑桥入学考试为题材,浓缩了英国人文教育的不同观点,英式口音,人物典故,大段法文,同性恋影射……看得我七晕八素,本着盲目崇英的精神,我不甘心没看懂,又翻出纽约时报一篇如GRE阅读般晦涩的影评来研究,看了第二遍,才有了眉目。虽说理解这么费劲,视觉上却是悦目的,这一班学生,个个风格迥异,俏皮活泼,典型的英国小生,看他们自弹自唱,看他们埋头苦读,均这样鲜活生动,每一幕都清新有趣。但是里面对同性恋的暗示让人吃惊,我只能说,英国影片貌似保守却往往暗藏机锋,美国片比起来其实是很老实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