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大读后感精选10篇
《三十六大》是一本由冯唐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六大》读后感(一):致老不正经的冯唐
老不正经的冯唐:
你好!
2012末日已过,你还活得很好,不二欢喜。依旧写着专栏公开信做起了青年人生导师,微博上常常能看到你给读者的“今宵欢乐多”的网签,也听闻你家里之变故,不知真假,愿闻其详。
先是因为看了路内的《少年巴比伦》等作品,在豆瓣读书猜里看到了你的作品《北京北京》和《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这或许是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后来便找来你的书《不二》来看,第一眼,《不二》写的真好,遣词造句,节奏组合,都是一处处流动的风景;第二眼,***写的真黄,身体肿胀,秀发盘身,古时候名人的风流韵事到你这是到了极致;最后读完了,冯唐真他妈有才,我要有他三分之一,也便知足了。
后来在豆瓣上认识了一位叫宋小君的家伙。用文字意淫生活,给岁月、青春、前女友、老友、未来的儿子女儿写了一封封公开信。写的很好,读来让人爽,干爽,爽完后还能有所思。于是便模仿他的笔调写了点东西,朋友看后觉得还不错。后来啊,看到你的《三十六大》,知道了你在GQ上的专栏,我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宋小君这家伙喜欢的是你,也一直模仿的是你的公开信写法。
路内、不二、小君、豆瓣,我就这样渐渐认识了你——冯金线。
你、宋小君再加上EB•怀特,差不多是一类人。就是那种“面对复杂,保持欢喜”。差别只是你们之间资质上的高低。你们知道生活的复杂,追寻简单,并能用欢喜的心态享受生活的复杂,同时用文字来意淫生活,简单又复杂。你们的文字让自己爽了一下,关键也让这个社会上多数人一起爽了,所以你们很牛逼。怀特的一只猪,一只狗,几只鹅,还有几百只鸡,写的是平凡农村生活的小清新,你笔下的爱情和女人,男人写的是都市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你俩虽志趣不同,但最后异曲同工。
你的文字,赤裸,黄色,暴力,文中多“肿胀”“自摸”等,口味有点重;你的文章,直白,明朗,硬气,青年男女大多在劫难逃。你的笔直接强奸生活,大家都觉得这让人们感到很爽,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无形。这才是你牛逼的地方。
你写爱情,《北京北京》《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从懵懂到熟悉到深刻,这是成长,谁都无法逃脱;你写诗,《冯唐诗百首》,有文艺腔,有痞子味;你写黄书,《不二》,很黄很好玩,于是内地一直无法出版。
你还给GQ写专栏,写各种各样的公开信,谈人生理想爱情品味文学等等,等等。你给各种各样的人写信,活着的,死了的,你唯一的外甥,你的那些90后学弟,给你好朋友的,给你哥哥的,给流氓的,给画家石涛的,给司马迁的。
你把你的人生感悟化作笔下的文字来讲个人们听,俨然已经是一个人生导师了。不再啰嗦,谈谈你的这本《三十六大》!
你说“终于有了一本不涉黄的书,可以坦然送给长辈和晚辈。如果我有个小孩,关于这个俗世,我要告诉他的基本都在这里了。”
你给你外甥的两封信,第一篇谈了爱情和女人,第二封,你教导他要处理好金钱、女人、酒肉、工作、玩、身体和智慧几个方面。写的都很好,读来让人受益匪浅。你给90后的学弟们谈未来,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梁思成谈建筑,给文艺男女青年谈写作,和李渔谈闲适生活,给在路上的人们谈路上养生和注意事项,当然你的笔下还有兄弟,一起喝酒吃肉的兄弟。
我想,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在你书中都有了。
你有时化作大话西游中絮絮叨叨的唐僧,给大家讲讲道理,有时候写的完全是你自己的生活,但让人们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追求。你写的都是小事情,你的公文包,你的本子,但读来却趣味多多,你让大家懂得小事情小东西里面也都是有趣味的,生活的趣味在任何地方,在任何小事物上,让大家看见生活的美好,这或许就是你写给大家最好的东西和礼物。
书买来后,一口气读完,爽,很爽,直爽的。该有的你都有了,有机会还会在把他从书橱里拿出来再次回味。
最后,祝好。
期待你的作品大卖!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时时欢乐多•••
侯冬瓜
2013-1-15
《三十六大》读后感(二):仅有的一颗星给“大行”
虽然读书少,但是也多少看过几本杂文集。杂文集拼的是旁征博引、独树一帜。冯唐兄理应写得更好才对得起他的简历。圈子里互相吹捧,大家不要被浮云遮眼,买书需谨慎。
三十六大中唯一让我觉得有养分的,大行。抄录于此,书可以抛弃了
第一个习惯是及时。收到的邮件,二十四小时内一定回复;约好的会议要及时赶到。
第二个习惯是近俗。长期阅读两种以上财经期刊,知道最近什么是大奸大滑大痴大傻。长期阅读两种以上专业期刊,知道最近什么是最新最酷最潮
第四个习惯是动笔。一年至少写四篇文章,每篇至少两千字。写作的过程,也是沉静、思考和凝练的过程。
第五个习惯是强身。每天至少慢运动半小时,每周争取专门锻炼一次,每次两个小时以上,保持身体健康
第七个习惯是常备。除了睡觉的时候,手机要开机,手机没电了不是借口
第八个习惯是执行。万事开头难,所以见到事儿就叉手立办,见了就做
第九个习惯是服从。接到一项似乎很不合理的工作,忌马上拒绝或抱怨。第一,和上级充分沟通,从他的角度理解任务。第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有自信,不必每件事情都得一百分。第三,上述三条还不能解决心头不快,放下自己,服从。
第十个习惯是收放。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先达,力战者未必先胜。练习的第一步是有自信,不必事事胜人。
《三十六大》读后感(三):以小见大
《三十六大》每篇文章都以“大”命名,但写的都是些小事儿。那些不大不小的事儿,都透着一股精神的力量,能从小处见大智慧。值得好好读的一本书,冯唐的小说我没读过,但这本杂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智慧和洞见。
冯唐的文字看着总是让人不由自主想笑,可乐。也有些很谷、很淫的文字出现在书里,但看着全是幽默和智慧,值得读读,很多文章写得还挺有那么些哲理的。让人看着了有所悟。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写得不错的。不过也有几篇文章写得不咋的。冯唐文章里“我”出现得太多了,一般老喜欢用“我”的人,要么文章写得不咋样,要么比较自恋。个人觉得冯金线属于后者。
《不二》是本黄书,但却写出了悟道;《三十六大》是本绿书,却写出了人生智慧。冯唐的书总是不离一个“禅”字。值得好好读读,细细品味。
《三十六大》读后感(四):金线已有,冯唐莫溜
就像他自己说的,一开始是为了“消除内心的肿胀”,如同青春期需要消除下体的肿胀。这样的开端,无论以后是否真的是为了打败时光、探索人性,都摆脱不了这个最初的烙印。
简直就是弗洛伊德:人类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都源于性,五岁前的经历将决定之后的一生。
所以他所说的“探索中文的可能”,也许是看不惯风花雪月的装逼,嘴上“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其实就是说自己缺个姑娘好好干。论语花一整章讲孔老夫子人前人后守礼甚严,却没有说他也会脱了裤子跟老婆造孔鲤。
这也许才是他说的“中文的可能”吧。所以有满篇糙字,所以有《不二》和《飞鸟集》。时不时炫耀身份地位还在其次,他首先在炫耀自己真实的欲望,如此强大又如此普通,而你们却无人敢说。
他佩服司马迁,会不会就是因为司马迁没了那欲望根源,却还是能写出艹翻多少文人心的《史记》?
但是。
就像他自己说的,如果请从老庄到吴楚材一众千古名文人,品评华夏千古文章,选出来的有一半都会重合。但我想他们的榜单之上,也许会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不一定会有“你的第三条腿一定肿胀异常,帮助你第一条和第二条腿,带动身体,在风里,努力飞往那个大波的方向”。也许会有“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而不一定会有“秋天开始冷的时候在被窝里抱一个姑娘,大面积地皮肤接触,长时间地摩擦”。
欲望也可以写得很美。性交也可以写得动人。而不是让人觉得粗俗、烂糙。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老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画下的“金线”,至今仍紧紧箍着文坛。谁也逃不掉。谁也不要妄想逃掉。
这才是中文的可能。
冯唐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拭目以待。
《三十六大》读后感(五):有文化的流氓
不怕是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冯唐有文化,文字有幼功,从小熟读《史记》《资治通鉴》,语言积累扎实。他流氓,爱谈性和屎尿屁。没看过冯唐的小说,不敢谈。看了几章《不二》又转回去看杂文,那也就说说他的杂文。
冯唐写杂文轻松,写文角度宽又爱抖机灵,往往金句与谬论齐飞。比如这段写茶与酒的:“酒是茶做的水,茶是土做的水。觥筹之后,人散夜阑灯尽羹残,土克火,酒病酒伤可以用杯清茶来治。茶喝多了,君子之间淡如水,可以在酒里体会下小人物的温暖以及市井里不精致却扎实亲切的活法。”再如这段写玉的“还是玉好,不朽不烂,不言不语,摸上去永远是光滑如十八岁姑娘的头发和皮肤,陪完你一生,才想起去陪别人。”冯唐笔锋劲道,比面筋还劲道。有筋有骨的,文章架子能撑起来,典型的一篇就像他给李银河写的那篇《大作》,以谈自己在不同时期写作的目的为楔子最后再解答李银河对自己小说写作的困惑,旁敲侧击,逐步推进,为一品文。
然而冯唐文章蛮气重,或许太过于追求蛮气和硬气,太爱谈性和屎尿屁,说道理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多谬论,比如他把人分为三种,两种文人和一种像我们不为文学史做贡献的普通人,并极力打压了“我们”。看到像这种文字,真想透过书去扇他个两巴掌,没有“我们”,你身上的衣服扒下来?吃的东西吐出来?让国民GDP以后呈直线或下降趋势发展吧,就靠文学拉动让人民大众过上幸福生活?不过蛮气和中肯往往不可兼得,兼得太难。流氓一般不自谦,冯唐爱批人,韩寒小说没入门,王小波小说结构臃肿,满街上虽都是带着大脑和阳具的人,也就他冯唐比较出息。其实也未必,冯唐文字用的有力道初看虽有刺激感但看多了有点疲倦,这个道理就像一人爱吃猪蹄,但连续十天都吃猪蹄保准第十一天他再看到就要吐了。文章架构有筋有骨,少点血肉总觉得太硬,就像有点肉的姑娘总比瘦骨嶙峋的摸着舒服吧。而且也别一味追求下笔有趣,谬论少点为佳。
从古至今有文化的流氓都为中国文学做出不少贡献,像李渔,王小波到王朔,古龙要不是把自己喝的没命了估计武侠小说能再添几本。李渔是古人,王小波去世了,王朔投奔电影编剧的商业浪潮,现在有冯唐挺好的,他说他写字是老天爷赏饭吃,那么就顺水推舟接过诏令继续写作吧。
至于流氓和姑娘的关系,我想所有姑娘都不想遇上流氓,但不少姑娘都愿意被有文化的流氓泡泡。
《三十六大》读后感(六):傲气难得火候煮——《三十六大》的冯唐
看冯唐太晚了,当写字楼里的时尚女白领一口一个冯唐时,我却还只在外围窥见。
猛的有一晚咽下《北京,北京》,就煞有介事地决心,而后会让自己在这位多重精英身份的冯医生里多多转悠和细细研究,然后发现,都用不着去刻意搜求他的资讯和动态,没一阵,“冯金线”瞬间就在我那所谓的小小圈子里铺天盖地起来。
“米勒”式火候
第一印象的冯唐,大多人还是他的北京三部曲,三部曲让我想到亨利米勒,冯唐在这之中的语言、故事、构架、骨干都颇有亨利米勒的韵味,《柯利希的宁静日子》里,米勒把郁积在苦闷之中寻求解脱而选择的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展现出来,而在三部曲里,我也能清楚淋漓地看到冯唐表现放纵及躁动的青春断片——凡真实的留存皆为永恒,包括放纵的历程。
“禁区”式火候
如果说三部曲里的那个冯唐还过于年轻加运气十足的话,那成就一个冯唐这时候就必须得出现一个大大的强心剂,于是就有了“不二”,不是三不是四,它就是“不二”,它来得迅猛如闪电,让无法阅读“不二”的大陆读者都争相抢阅,反正我是从没见过有这么多大陆人去在那个同一时刻买下那同一本港版书,“禁区”的魅力自古无比强大,光是大陆不能出,这个冠名就够是强大的话题,而冯唐,也恰恰在这剂强心剂里发挥了最大剂量的才华,大大超越了三部曲时代。
“金线”式火候
火炖的差不多了,初起的新苗之火,瞬间的爆发之火,再怎么着,也该进入文火慢炖阶段了,节骨眼上,外面大吵方韩,冯唐中途一脚,把这火又硬生生燃了一把,“金线”理论的出现让大部分原本的冯唐粉丝们瞬时蒙住,大家觉得这个人原来不仅写小黄书,还开始参与了文学,文学这件事可大可小,“金线”理论一下打下了无数作品,冯唐这回傲气十足的说,韩同学你还没上线,我早早地就在线上拉。这让我突然觉得好玩,文学这事,干嘛那么多形而上学酸溜溜加炒翻天,各位圈内老头们,你们要是没法好玩,还玩个什么劲儿喔。
“冯金线”的好玩在于他的好玩是有火候的,不是干巴巴的冷笑话,不是做作的装腔作势,就是傲气满满加胸有成竹的好玩,这是有难度的,所以我服气。
“大”火再续
到了《三十六大》似乎看见了另一个冯唐,虽然照旧古意加西式的才气语言,“好玩”的傲气满满,但这些气势渐渐转化为了对人的劝诫、鼓励、引导、警告。这里的工具功能展现无遗,这才奇怪,原来冯唐的那份“金线”以上的曲高和寡,那种远远的傲气十足居然变成了一本人生指南书,这回,冯唐把对后辈们的话语都放在里面了,这时,真是更加喜悦着阅读完毕后,仿佛书中“大喜”里的细致感觉,用一条一条的数字罗列加深这种平缓的感觉,读罢,于是欢喜。
《三十六大》显然不是冯唐的终局,傲气这样东西,最怕的是一时气势,一时气愤,一时气短,难得冯唐总不停歇的火候一回一回地煮着,让他从不丢失好玩,不丢失狂放的冲劲。
《三十六大》读后感(七):冯唐易老,易老的是冯唐。
关于冯唐
是不是很多男生都很喜欢冯唐,口口声声要做冯唐那样的“痞子”?只是郁闷,没有气愤,但是从我的视角出发,我想说,痞子也分等级的好吧!
我觉得我十分有必要说一下我眼中的真汉子好痞子顶级流氓。
1,他是有本事的。本事这东西包括太多方面了,你有钱叫有本事,你有权叫有本事,你有才叫有本事,你有能叫有本事,要是钱权才能你都没有,那也好办,你起码会体贴人会照顾人懂温柔吧,你要连这也没有,那你最好祈祷你长得有个性。男人分好多种,大男子主义型、事业型、居家型、温柔型••••••你总得有一款自己的适用特点吧。换句话说,你总得有点自己的味道吧。
2,他是对外的收放自如,对内的温柔细致。一个男人,显然得有好多面,但是最基本的两面应当很明确啊。先不说他对外是否收放自如,因为这基本取决于他的本事大小。说这个对内的温柔细致吧,一个不疼自己老婆不爱自己孩子不照顾自己家人的男人,你说你还有什么侠骨柔情可言。
3,他是有远见而且善经营的。不管是事业上还是关系上,只有有远见想得远、善于经营、不偷懒的,时刻准备着,永远脚踏实地的,才可以。什么都是差不多,那么,差不多先生,你不配拥有持久的幸福。一辈子很长的,你得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也得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步都走好了走稳了走踏实了,才能步步为营节节升高,否则,你之前没有做好的一个小细节,很可能成为未来大隐患的开始,一个小小的蝼蚁都是溃堤的隐患,这个道理你不是不懂,关键是要做,并且做好做踏实。
4,他是除了生存之外,懂得生活有情调有童趣的。不经意之间的一点小温馨小浪漫,只需要你那么一点点用心,却让生活充满很多欢笑很多欢喜。不要忽视哪怕一丁点的事情,可能最后能常驻在你心间的,在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候能够记起来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却很温馨浪漫舒心的点滴。可能只是吃完你做的菜之后,爱人的一个浅浅的微笑,可能只是等你品尝她做的点心时候,她看着你的期待的眼神。
5,其实,总归,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能养得起家守得住家人的男人,他们可能行色各异,他们可能洒落天涯,但是,一眼看去,从容而凛冽。一如他的牵手,很简单却很有力。
所以,冯唐易老,易老的是冯唐,依旧坚定存在的,是滕王高阁。
《三十六大》读后感(八):男精神病人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心中一直像有一块石头堵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读这本书越到后面,觉得堵得越厉害,心里一直觉得隐隐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但无从猜测,只是暗自断念,这或许就是我读这本书的第一感受吧。
冯唐的书基本都看过,总体而言,我是喜欢这样子的文风的,但细细品下来,又觉得琢磨不透,你或许在看这本书有这样的感受,中文也可以这样写,写得大俗,但却不落入一个套路中,写的雅致,但又不脱离现实,文字就是有这样子的奇妙之处,你不知道何时会有一个炸弹等着你,轰炸心里最脆弱的地方,连个渣子都不剩。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希望每个人死后,尸体都能自动变成一本书,书的内容就是死者的生平。这样一来,有人成为了名著,有人成为了禁书,有人变成了菜谱,有人变成了地图,有人是PS的使用教程,有人是美图秀秀代言册,有人是高档酒店的名片,有人是小旅馆的开房登记簿,整个世界就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我们读着别人,做着自己,然后自己又等着被别人读。
如果把作者放在这个理论里,我想,他的书籍应该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光看作者的履历就吓死人,又是医学博士,又是MBA学位,今天是大型公司董事合伙人,明天就是大型国企总裁。这样的一个高富帅,你若是把他能和文学扯上关系,换做我是一个陌生人,我不太相信,可他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一个诗人,一个把自己的感想写出书的人,而且写得还不赖!这就是作者的牛逼之处了!
看完整本书,我突然能想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学习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回头,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这么一步步走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从书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我们得到了一些,失去了一些,失去的或许是自己一直想要的,但不自知,等到醒悟的时候又为时已晚,这样的遗憾,我们总是有很多很多,可是试想,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子呢?
周国平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那么我奉劝你,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从这里面及时跳出来,如实看清楚它在整个世界中的未知,也看清楚它在无限空间内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这件事情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这段话和我看书时的感受很类似,一件事情的来去,自有天定,你所能够做的,就是在遇到的时候好好珍惜,在失去的时候不要留下遗憾,不要为失去而感伤,不要为得到沾沾自喜,人生短短几十年,你知道你该怎么过是最重要的,顺从自己的内心,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激励自己,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其实我看过很多这样的集子,比如刘瑜、比如李海鹏等等,感觉都像是在讲述自己的事情,在描述一个独立的社会,和自己处于两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过就看过了,感受就感受了,体味的是一种新鲜和刺激。而冯唐的作品,却让人有一份代入感,这种感受很奇妙,在看这本书时,一次次联想到自己,如果是我的话,该怎么去想这件事情,如果是我的话,要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一次次伴随着阅读,不断地问自己。
这本书讲到的——如果俗气的说——就是家长里短,比如情绪、比如欲望、比如情欲等等,终日的思索终于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个不算完美但却足够自我的答案,有人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答案,有人却一直寻寻觅觅,不知道在找些什么。其实说穿了,有人过着自己的生活,有人却重复别人的脚步,把自己推上了一个陌生的境地,慢慢留出时间和空间,自我探索。
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书中不同的章节发表在不同的时期,那么读者在读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点所体悟到的心情和道理,通过不同的侧面来感悟作者对于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思考,一次次拷问自己,为什么,如何做。写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边写,一边否定自己。这本书讲出的,就是在当代社会当中,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的种种问题,并且把问题一股脑全部抛给读者,你们自己去看去想吧。
这本书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一个方面,作者表现出了一种雅致的生活态度,甚至是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人生无非是自己过得,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全在平日的点滴,全在自己的选择,你要过物质的生活,那么就要拼命去赚钱,然后买各种的奢侈品犒劳自己,而当物质生活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就要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做个收藏啊,玩儿的古董啊,弄个演出啊,拍个电影什么的……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是还没有达到那样一个境界。
另外一个方面,是作者已经看到了作为社会的组成体——个人——的局限性,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存在,与周围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人把我们比喻成了鱼,既然是群居动物,那么自然而然就要把许多事情放在一起联想,放在一起进行评价。书中多次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现在的社会体系下,该如何去生活,如何混职场,如何如鱼得水。很少有书这样直白的教导人方法,所以有些读者说这本书是励志书、是职场书也不为过了吧。
读完整本书,心中堵着的石头渐渐放下,这才觉得畅快淋漓,很多时候我们都把自我忘记,把自己扔到社会当中去洗涤,成什么样子都不管,只是随波逐流地妄自菲薄,但我在这本书中,却看到了一个逐渐清醒的作者,看到一个有着明确人生方向的人,在生活中把各种的小玩意都组合在一起,丰富自己的生活,练就自己的本事。
有段话是什么说的:强化你的定力,让人生更加从容。生活中,找上门的麻烦远远少于自己招来的烦恼。这些我们自己招来的烦恼,大半是因为一个冲动做下的事,一句不及遮掩说出的话。这些,往往不是你的本意,而是你缺乏定力。定力,是三思而后行,是心如止水,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管好自己,少错一次,比做对十次都强。
人生的从容与否,来自于对自我的把控和了解,一个做不了自己的人,就像是失去了灵魂的人,这样的人会以为把灵魂都交给了社会,但危险的地方在于,他已经无法做回自己。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就太晚了。
我觉得作者像是一个精神病人,因为他看待世界很有意思。从书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能够看到作者,从而看清楚自己,生活谁都不容易,能够把生活过好,才是最重要的。精神病人往往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和我们不同,因为不同,就把人家划分为是病人,其实,他们看你的时候,觉得你才有病了呢。
这个时候,我好想问问作者,你觉得,是我们疯了,还是你疯了?
《三十六大》读后感(九):三十六“泡”大
我少年时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爱看烂片。倒不是说,我能从烂片里看出什么别样的滋味,只是每当听到有人说一部电影多烂多烂,便总是更能够引得我一探究竟。随着年龄渐长,我越发意识到这是个多么不好的劣习,就好比一个人,慌张的从前路奔过来,警告你说不远处有一大坨屎,特别黏,特别臭,可你还非要走过去亲自闻一闻,踩一踩。人的一生是有期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体验不值得的艺术,阅读不值得的文字,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于是我决心改正,也一度以为自己真的改了,直至最近我掐着鼻子,把冯唐的这本《三十六大》一页页翻完。
冯唐是谁?百度词条有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专业博士,美国MBA工商管理硕士,美国麦肯锡公司任咨询顾问,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经理,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这一长串的辉煌历史,往往总会在介绍他是一个作家之前,被一并揪出来,然后在一众痴女愚妇的惊呼声中,仿佛得到了加持。当然了,在这一份炫目的履历面前,谁也无法否认冯唐是个“人尖儿”。正如没有人能够否认出身辽宁省铁岭市的某农民,是国家的一级演员,二人转教授,传媒集团的董事长和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既然这是一个头衔与能力不能匹配的时代,既然冯唐站在公众面前,更希望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被人们熟知,那我们就不如依了他的意思,好好来看看他的文字。
冯唐曾说,他写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诗和小说我是没看过,这辈子也不想再看。毕竟不听人劝,闻到了臭狗屎的事,做多了对身心都是一种巨大的损耗。但是为了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冯唐在诗歌文体上的功力,我还是从网上随便摘抄了两首,以便交流:
你的问题是
浑身没有不是
每晚你睡觉抓着我的手腕
每天你醒来抱紧我的器官
……
——《好人》
少年时的爱情不是两情相悦意乱情迷
是自己看自己的腿毛和鸡鸡迎风发育
——《如花》
好了。掌声过后,一切也变得一目了然了。2015年,冯唐翻译的泰戈尔名著《飞鸟集》因为内容低俗被勒令下架。作为出版方的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动发文道歉,而冯唐却始终一副站在文学至高点,俯视愚众的无奈神情。一部诗集,又是译著,居然会因为内容低俗被下架。仔细想来,要做到这些并非就那么容易,为了直观的感受冯唐译著的魅力,我又从网上摘抄了三首,以便交流:
郑振铎的经典译文:
世界对着它的爱人
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
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
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冯唐译文:
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
绵长如舌吻
纤细如诗行
郑振铎译文:
夜与逝去的日子接吻
轻轻地在他耳旁说道:
我是死, 是你的母亲
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
冯唐译文:
白日将尽
夜晚呢喃
我是死啊,我是你妈
我会给你新生哒
郑振铎译文:
大地借助于绿草
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
冯唐译文:
有了绿草
大地变得挺骚
按冯唐自己的话说,文学的标准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如果给翻译文学设定一条金线,那“信,达,雅”毫无疑问的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尺,试问冯大师又做到了哪一点?或者暂且把“信,达,雅”这样的“高”标准放一放,身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字工作者,一个热爱文学——这一人类伟大艺术的社会精英,知识分子,能够欣然把这样一本垃圾书稿付梓换钱,他对文学经典的敬畏之心摆在哪里?当他把自己沤好的这么一桶文字泔水,泼向前辈大师和读者的时候,他言之凿凿的文学艺术,在他真实的内心里究竟又值几斤几两?
再来说说我手边的这本《三十六大》。这本书是冯唐自2009年开始,三年来给GQ杂志撰稿的杂文合集。三十六篇,每篇都要生掰硬凑一个“大X”的标题。我的人生不幸,与这本书还颇有缘分。第一次读来,是三五年前在一家咖啡店里,那时它还在畅销,与其他热门书摆在极其显眼的位置,消费即可取阅。第一篇是他写给他沉迷电玩的侄子的一封信,印象深刻的是他写到侄子为了玩游戏,上厕所匆匆忙忙,因为尿撒的太生猛,三年内尿坏了两个马桶。恩……冯家儿女多奇志,撒个尿都可与大坝泄洪比肩。一篇没读完,弃了。不过当时的我只怪自己学养不够,体会不到畅销作家的文字魅力。
前不久,不幸再一次降临,在图书馆偶然又遇到了这本书。难改的恶习最终还是驱动了贱手,把它从书架上抽下来,带回家。整本书翻完,不禁开始懊恼自己。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是不能从字里行间那股裤裆里的污糟气味,嗅出如饴的芬芳。打开豆瓣,试图在别人的评论中找寻自己的差距,这才幡然觉悟,著作等身的冯大作家竟然没有一本书评分超过八十。一瞬间,我释然了。伟大领袖毛爷爷曾经教导我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准不会错。久久梗在喉咙的浓痰松脱了,一口啐出,身心舒爽。
按冯唐在文中质疑韩寒小说原创性的标准来衡量(他认为韩寒的杂文和小说呈现的气质差异巨大,所以认定是有人代笔),那他自己的这本文集绝对是亲手沤制的没错。一篇篇读来,仿佛是随着一个猥琐大叔的眼睛,打量着面前的一个个姑娘。抬头第一眼总还能假模假式的看着对方眼睛,数秒过后,目光势必会落在人家突出的第二性征上。比如其中《大志》一篇,开头一个自然段是写明代大儒金圣叹,此后大半篇文章都在不惜笔墨的细致描述着自己的痔疮。如果是鹿晗的痔疮,是否有人感兴趣尚不好说,可你冯唐,一个糙汉,堂而皇之的写自己后门儿的那点脏事儿,摆明了就是拿恶心人不当寒颤。再比如《大波》一篇,乍看是致敬球王马拉多纳,写到最后又变成了“二十四年前,你上帝之手挥舞的那一瞬间,你第三条腿一定是肿胀异常,帮助你第一条和第二条腿,带动身体... ...”如此这般的文字几乎篇篇都有,这不禁让我想到冯唐在2017年制造的一个热词——油腻中年。自身就漂在地沟里,两眼却只看到了别人的油腻,所谓恬不知耻也就不过如此了吧。
冯唐曾经在不同的场合放出豪言,要探索中文的极限。这话乍听是个笑话,细想却也不尽感佩,他确实做到了,还真让他探索出了中文的新下限。其实在我看来,冯唐并不是真的热爱文字,更别谈对文学艺术有什么敬畏之心,他甚至很清楚自己写的玩意儿究竟几斤几两,他真正要推销的产品实际上是他自己,一个在世俗眼中的精英知识份子,履历炫,跨界广,只可惜长相实是在不够精英,不够高级,所以这才抖出勉强能够传情达意的文字,来做自己的周边,风格设定就是:语不恶心人死不休。
同样作为医务工作者,最后还是规劝冯作家一句:写字之前还是先洗洗手的好,当年做妇科大夫时的那股味儿,还在。
2018、7、19
《三十六大》读后感(十):励志书。
以往的书看过,就好像是大脑的匆匆过客,任凭当时开出的一朵朵灿烂烟花,终究昙花一现,化为泡影。也只有刚看过的书,像一具刚刚脑死亡的尸体,仍有着余温,抚摸上去,还能回忆起以往的种种,仿佛那人健在,只是沉睡。
我欣赏冯唐有三。其一直面情欲。其二出口成章。其三履历不凡。
看过很多本杂文集,感觉都是在讲别人自己的故事,和自己处在两个不同的空间,过着迥异,毫无交集。仿佛那天边的圣人,终日思考爱国,苦闷愤青,再则就是心灵鸡汤,喝的人好不胃气上逆,预作呕呃。可此书开篇写的就是男女情欲,写的那可都是我们的事儿啊。在这个充满邪念的年纪,这是多么宝贵的今生食粮啊!
伟大的人类社会,就是靠着男女情欲才能够发扬光大。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新生邪念,两人交合,产生了子孙千千万,当然这只是圣经里的传说。圣经我也没看过,但是我知道就是因为爷爷对奶奶有邪念,所以有了我的父亲,而我这是我父母互相产生邪念的产物。
情欲问题,在初高中是被严厉打击的。夕阳西下,静谧的高中校园,相恋的少男少女手拉着手散步在校园,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却偏偏要扯出一连串操蛋的事情,原本美好的两人世界,被硬生生发展成了群体事件。如果说情欲有碍于事业的话(姑且把学习当做一个中学生的事业),那人类将会为了建设而止步不前,到了大学也不要恋爱,工作了也不要恋爱。那么我将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第二是要读出来才能体会的,下面略呈一二。
“有一次回北京,好手艺人云茂说去他库房看看他新做的家具。改革开放之后,云茂是第一批做老明清家具的人,买卖为主,也修,也为一个著名的胖艺术家做那些大件小件的硬木怪物。前一阵,他和我说,他不做老家具了。我问为啥。云茂说,第一,他钱够花了。尽管钱不多,但是多了没用,还招事儿。第二,他嘴拙。不会卖,也不忍心骗。“真的老的黄花梨大马扎,常人看上去像烧火劈柴似的,几十万。假的新的,木纹都是画上去的,有卖相,当真的卖,几万,好赚。我下不去手。”第三,他眼花了。有气力的日子不多了,该干点更有意义的事儿,留下点啥,不只是重复做一把又一把四出头官帽椅。我问干点啥。云茂说,设计点有意思的新家具,样子是新的,细节都是老家具的榫卯,不用一根钉子。库房里是四件一组的书架,两米半高,四米多宽,简简单单厚实方格子。云茂说,用了四吨黄花梨。我说,好看,看了就想读书,起个名儿:恨不十年读书。云茂说,放书,也可以放几件古董,年头老些的,别放放明清的。我照了个照片,贴到微博,收到不少评论,其中一条有代表性的评论如下:“我对这种每格的宽度和高度都是固定的书架真是讨厌之极,根本不能按照不同的书的规格机动调整,极其浪费空间,也不适于给书分类。貌似现在国内订做的话都是这种,想要几块活动层板要靠求的。不知道宜家的会不会好一点。”之后,还又阐述了很多条,比如宜家太贵等等。”(《大眼》冯唐)
选这篇,是因为这段略长。
这第三,就让路金波来说。
八年协和博士毕业,MBA毕业后进入麦肯锡成为合伙人,回国后成为国企总裁。“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天公果然不吝惜人才,一抖擞,就抖擞了如此怪物,还是个一米八的美男。都说帝都出人才,这话果然不假。
当然,人才不是靠外表铸造的,相由心生。熟读《诗经》《文心雕龙》《金瓶梅》《playboy》等古今中外,我一直有耳闻,从来没看过的书籍之后,他说他要做一颗高原顶上的小草,不奢望改变什么,但是要自己做到最好;他给姑娘的用途分成了五类,造福广大男青年;赞叹司马迁的“大事一生”;呼吁文艺青年离地半尺,执笔成人;对话唐玄奘,是否他也曾想一个成年男子那样,跨过了各种坎,从而悟道……这样的人,给他一具一米八的身体,一张方正的脸庞和一双深邃的眼睛,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不要也罢。
真实的冯唐我不认识,也不像认识,他的真人一定很接近他的文字。
另,自己人生还是要靠自己去创造,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励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