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泥鳅也是鱼》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泥鳅也是鱼》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28 02:5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泥鳅也是鱼》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泥鳅也是鱼》是一部由杨亚洲执导,倪萍 / 倪大红 / 潘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一):泥鳅也是鱼

  有人讲“不真实、太做作“ 我想这样的评语概括化也不负责任。

  杨亚洲的电影/电视剧比较委婉,注重细节。这部电影我认为就是缩影特别是潘虹逼着已经饱腹的泥鳅在老爷子面前,用活泼轻松语气故意和老爷子打趣,以便他能吃个包子体现在泥鳅背着老爷子,抽泣,说你就帮我吃个包子吧之类的话。怎么不叫人发人深省。难不成社会上其他工种就不存在这种相同本质的事吗。还有后来老爷子碰了下倪萍的胸……我不确定这点导演表达什么。老爷子惊的一下缩了手,阳光照在他的手上,他的手太戏剧性了,又细又长还枯竭,像是死前最后的惊诧

  杨亚洲一直在揭示生活无可奈何,又在抗争,但每一部都会让你悄悄的流泪。或许非常残酷直白的表达生活中千变万化不是杨亚洲式最好的表达方法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二):《泥鳅也是鱼》:形式内容凌厉

  《泥鳅也是鱼》对形式的刻意追求让我非常吃惊。无论是农民工进城打工这样的题材,还是杨亚洲、倪萍这样的主创阵容,都无法让人将之与一部极度风格化的电影联系起来,但意外偏偏出现了。《泥鳅也是鱼》在影像以及声画关系处理上如此凌厉,很多地方几乎凌驾于情节内容之上。比方说我现在已经忘了男女主人公从地沟里出来,躺在马路中间时都说了些什么,但那一幕影像,前后景的汽车分别朝相反方向急速驶过,两人却在路中间旁若无人亲密,却像刻在我脑子里,到现在还挥之不去

  简单点说,这部电影拍得十分“洋气”,形式感十足。许多场景使用鸟瞰镜头开场,接着镜头一边缓缓向下降,一边慢慢向上摇,直到成为普通的低平视角,才开始正常叙事。这种战争片和史诗片最喜欢的运镜方式在《泥鳅也时鱼》中被超乎寻常频繁使用。农民工的许多集体行动(出站、洗澡等)在鸟瞰镜头显得宏伟壮阔,简直让人目瞪口呆,原来我还以为这样的镜头只能属于《大阅兵》这样的电影呢。

  为了配合这样的声画形式,影片在叙事上作了明显的迁就。富有质感的工笔描绘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写意画般的疏朗和利落。影片无暇也无意交待事件具体细节,在因与果之间留下大片空白让人用常识想象填补。整部影片激情四溢,在绝大多数电影还在用尊重同情乃至悲悯这样的情感小心翼翼处理农民工题材的时候,《泥鳅也是鱼》显得十分另类。影片在题材选择上的保守和在形式上的实验性,形成了十分有趣反差

  《泥鳅也是鱼》的问题是,在声画所造成的激情向前狂飙突进的时候,人物内心却仍是死水微澜全片重要的人物,女泥鳅,依然缺乏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东西,她的所有美德加起来,仍未超出一个老好人范畴。在为男泥鳅还债的情节里,她的观念比认死理的秋菊(《秋菊打官司》)要落后整整一个时代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三):粘了一身道德教化的泥鳅

  偶尔在什么地方看倒《泥鳅也是鱼》的推荐,说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民工生活的影片,于是满怀期待地找来看看,看完后,有些失望

  好些地方搞得跟张艺谋一样,喜欢煽情,煽得还没张那么挠心。他还喜欢配钢琴声,以示抒情、把感情拔高。杨亚洲的电视剧比电影好。

  整个故事主要是为了阐述女泥鳅说的那句话:泥鳅怎么了?泥鳅也是鱼啊!导演费尽心机想要把道德上的尊严感都赋予底层人,尤其是女泥鳅。女泥鳅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要个脸儿!导演想塑造她是自尊自爱的(她训男泥鳅说:别人不把咱当鱼,咱也跟着不看重自己啊?),民工也是人,也有尊严,有温暖的爱情,有对未来的追求,等等。

  我就不喜欢这种调调。能不能不要这么道德崇高感一些?

  真正现实中的大部分民工,有这种觉悟吗?真觉悟到这个份儿上,他/她会成为民工吗?

  民工,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镜子,只有真实了,才会有情感的力量,光在道德上感化人,毕竟干瘪一些。反映底层的东西,就得俗,就得往低处看,别让倪萍一有机会泪眼婆娑,也别见缝插针似的老配钢琴声台词也没必要搞得跟吟诗一样,没那么多幻想。民工的生活根本就不需要歌颂,也不用拔高。

  有一点我是赞同的,导演并没有试图通过泥鳅去控诉什么、谴责什么。虽然如此,影片还是给人一种当代中国依然还在万恶旧社会之感。这一点做得不露声色

  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第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底层民众片子,有这种态度,就值得期许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四):又是一双大脚

  泥鳅——一种淡水性小鱼。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处长眠,以抵抗严寒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土

  泥鳅是鱼么?民工是……人么?

  ——题记

  对于杨亚洲导演一直怀有某种亲近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黄建新导演多年的副导演后所浸染的特殊平民气息,还因为他那出色的电视剧作品。从《空镜子》开始的两姐妹,经《浪漫的事》的三姊妹直到最近的《家有九凤》的“九凤”。他的作品里有一群美丽女性人数越来越多,韧劲越来越足。

  多年前的《没事偷着乐》盖因刘恒的原作加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天津方言让作品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也开始让人记住了杨亚洲。到了《美丽的大脚》杨亚洲导演开始下乡了,但是影片变成了又一部的“中国西部教育展”。里面那个张美丽感动了城里的夏雨,凭借个人魅力而不是美丽赢得了眼泪,也宣告了倪萍从主持到影视的归来。

  泥鳅也是鱼,在谈到对这个特殊名字解释的时候。主创人员曾经谈到了一个概念“民工也是人”……这个句式潜藏的含义中本身就多少有些让人无奈无助成分。作品其实是在向社会宣布民工是人,就像泥鳅也是鱼一样。没有底气却不乏酸楚!但是公允的讲这部作品实在一般,充其量不过又是一双大脚……

  倪萍所饰演的女泥鳅真的好像是张美丽的姐妹,她进城了并且和张美丽一样带着导演一厢情愿的赋予的传统美德——守信宽容、隐忍、一根筋……

  首先她们都卑微却很自尊的活着,用泥鳅的话说就是“我们要自己把自己当盘菜”。张美丽因为洗坏了夏雨的衣服而遭训斥后在屋顶上独自流泪,因为城里人孩子学狗叫而雷霆大发。因为在她看来这上升到尊严的高度。泥鳅同样如此,她也因为孩子拿着避孕套而被拍照而骂别人傻,因为男泥鳅老是想图谋不轨而破口大骂……

  还有,两个人的一根筋的性格。张美丽为了得面粉厂长的赞助买电脑穷追猛打,泥鳅为了追回欠款而死缠烂打。连招数似曾相识

  但是泥鳅的问题是她在整部影片都没有什么变化。《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还因为夏雨的到来知道了因特网有了电脑,进了京城后让孩子们受到了一番出人头地的警言。可是,泥鳅呢?从刚开始的决然来看好像准备要在城里安营扎寨了,可是所谓立体化的人物并不是这个人物有点污点就立体了。男泥鳅和女泥鳅厮混在了一起就像张美丽和王树一样,当然是因为生活的艰辛。但是泥鳅顽强却不是唯一的求生办法,生活出了韧劲还需要些许变通。她最后从城里学到了什么?难道仅仅是那句把舌头捋直了说出的“回去问你妈去”吗?对于泥鳅来说,城里就是一个大灰狼和黑屋子,泥鳅就注定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还有不得不提到的这部影片中所塑造的城里人形象太过脸谱化,城里人的代表潘虹饰演的女人还是没有逃离穷得只剩下钱的窠臼。难道城里人就是父亲死了没有眼泪要靠一个保姆来失声痛哭?另外,不敢想象一个整天在家里听肖邦贝多芬的人会让一个带着胶东口音妇女带着孩子给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来帮助父亲恢复病情,人物的形象上有明显的硬伤。难道城里人就只会操着一口京片子说“这可是皇上住的地方”、就会让孩子拿着避孕套拍照片和拐着孩子卖黄碟?更可笑的是那个买碟的竟然在人山人海的情况下说你卖的碟还不黄就叫卖假货,真是生活所未见了。

  其实整部片子都在探讨一个社会对于民工接纳度的问题,男泥鳅抱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生活。但是当他对城市笑脸相迎的时候城市回敬了他们一个冷屁股。她们居无定所,刚开始被人追债后不得不选择逃离,甚至于在铁路旁边那个小屋子还是被拆掉了。城市那么大但是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表现在在影片中便是更新妇孺皆知的等咱有了钱的段子,在他的段子里是等咱有了钱就带你们回老家盖几十间房子,上半夜睡这屋下半夜睡那屋……城里面他们始终都是“他者”,所以他们的归宿还是在乡下。因为他们在城里不可能有house,所以只能象(mouse)耗子……

  泥鳅并没有失身,但是却指认了自己为人妻的身份。最后男泥鳅还是死掉了并没有我们预想到的大崩塌后的劫后相聚,那个整天喊着“呸,不要个脸”的泥鳅因为害怕某种道德缺欠而执意还账,但是所有人因其而感动扔起安全帽仍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相信,一如在大吊车上摔下竟然毫无损伤还摆了一个圣母玛利亚般很酷的造型一样让人难以相信……

  《没事偷着乐》其实应该放在《泥鳅也是鱼》的后面,因为从人物的演进来看,其实是张美丽的姐妹泥鳅进城了。多年以后泥鳅的后代张大民终于住进了大房子,但是他们还是隐忍自嘲的活着。他们在什么地方别人都不把他们当盘菜,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却比任何人都顽强……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五):致被我们忽略的城市建设者们

  泥鳅:泥鳅是我国常见鱼类。体长15—25厘米。隶属于鱼纲、鲤形目、鳅科。泥鳅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底层。常钻入泥中。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本片关注的就是城市中的泥鳅们——民工。

  查了一下影片资料,乖乖不得了,去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得主,敢情又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片子。奇怪的是,这部反应民工生活的片子,居然没有遭禁。或许,它只是表现了民工生活现状,而没有过多的谴责ZF。

  本片分类喜剧/爱情片,我看完了片子,却笑不出来。他们过的生活,不是我们这些看着电影,上着网,写着BLOG的人所能理解的。我相信,这电影已经对他们的生活美化了。事实上,卖血,欠薪,死人,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坐公交车转一圈,这个城市到处在搞基建。我们时常会抱怨,路上太灰了,太脏了。等建好了,我们开着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我们穿梭在一个个商场中买那些我们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忽略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他或许某天在路上与你擦肩,被你投以鄙视的目光;亦或许出现在某电视台的社会调查栏目中,被你毫不犹豫的换台。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已经往FQ的路上靠了。影片本身没有谴责什么,我在这起劲个P。这部电影,除了能在国外电影节引起国外评委震撼外,不能改变什么现状。

  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生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用劳动换取报酬,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爱情。虽然琐碎,但是充实。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过得那么苦,或者说,他们至少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们懂得自嘲,懂得自娱。泥鳅也是鱼,也是个菜。

  在这部片子中,你还能发现很多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诚实勤劳,宽容,坚强……可笑的是,这些我们5000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美德,最近要靠主席的讲话才有人学习。要知道,淳朴的劳动人民永远不会失去这些美德,只有我们这些在都市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才会逐渐的忘记麻木。我们就是那个欠薪不还的老板,我们就是那个不孝女儿,我们就是那些医院冷漠人群。我们不是鱼,我们连泥鳅都不是。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六):想起别人

  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评,其中一点,就是个体并非是抽象的,非历史理性个体,而是受着大大小小的共同体各种各样的次文化圈所影响和形塑的历史中的个体,因此,罗尔斯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就未必都能够成为指导每一个共同体发展的唯一准则,或者说在,某些共同体里面,既存的某些价值和传统,比纯粹个人理性推理出的逻辑要更发挥作用

  这种讨论将会持续下去,因为经验的个体与理性的个体,这两个逻辑起点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前者无限放大,地球村将不复存在,因为难以形成一个只有通过和解、协商和友爱才能达成的基本共存规则;后者无限放大,人类多样性将会彻底消灭,个人从历史中主体位置最终会蜕变成为理性的奴隶,个人独特性也将泯灭,因此一种好的价值可能是经验和理性两者的混合。但不得不提一个问题,康德之前,什么是善呢?而这种善,对今日社会还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吗?以上皆为题外话。

  但不管怎么样,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至少让今天每一个标榜个体独立自主的个人多了几份清醒:在标榜个体权利至上社会里面,其实是无法忽视共同体的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每个个体所作出的选择,既会被共同体所影响,也会增加或减少共同体的整体福利,并会影响到共同体中其他个体的选择和行动。

  《泥鳅也是鱼》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倪萍饰演的角色“泥鳅”离婚后,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从乡下去到北京打工,在打工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小部分有趣但大部分令人伤感的事情,几乎是当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所能经历到缩影:以检查身体为名的卖血,老板欠薪,包工头逃走,乡下人做保姆伺候老人到头来比城市人对老人还要有感情,工伤丧命,无处发泄的性苦闷和思家情节,最终,倪萍饰演的角色带着两个女儿,抱着发财买房的梦想来到北京,却不带走一分一毫,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离开北京。或许电影想表达的是,城市是一个“泥鳅”想钻哪儿都可以钻哪儿的地,却不是一个能够停留下来并让他们拥有一个家的地。

  套用社群主义的逻辑去解释这个故事,最大的教益恐怕是城市人行动选择的背后是无数这批无法进入主流话语权的农民工所付出的辛劳,城市人读书搞科研的背后是农民工帮我们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城市人和外国人参观美轮美奂的历史建筑背后是农民工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为我们修葺这些老旧建筑,总之,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社群里面,生活在一个巨大共同体当中,个体选择背后是无数其他人的选择。

  在剧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泥鳅”做保姆要照顾的那位老头快要死了,他躺在床上看到“泥鳅”在脱衣服,突然伸手触碰了一下她的胸部,“泥鳅”骂了他几句不要脸,接着却又把这位老头的头深深地埋进她的胸部里面,紧紧地抱着他。

  这一幕可以作很多解读,可能是这位老头临死前想起他过世的妻子,或回忆一生时想起喂奶的妈妈,或者纯粹就是就是好色,但不管怎样,对“泥鳅”来说,在城市务工的过程中,她已经付出了身体性的代价,已经突破了“工资多与少”、“社会保障有和无”、“个体成就与尊重”等形而上问题,而直接触及肉体的本身,相同的例子可能还有工伤中被砸断的双腿,可能还有被模具切掉的手指,可能还有为谋生卖掉的血液,可能还有喂养别人家孩子的奶水,可能还有在床上做着各种淫荡动作的赤裸肉体。遗憾的是,城市人用金钱支付了以上发生的一切,然后堂而皇之继续各种形而上,各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生活。

  小时候,常听老师讲五星红旗的故事,说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成的,这当然没有错,也值得尊重;最近,据说韩寒讲了另一个表述,似乎也没错;现在,我想关于五星红旗的解释空间还可以扩大,也应该留一些地方给为我们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当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想起别人,想起与别人一起生活的共同体,想起共同体的整体福利,想起别人的福利。这不也是社群主义的一种教益吗?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七):好看

  泥鳅也是鱼---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什么?

  看身边的人,有懂得生活的又有几个?真正看了泥鳅也是鱼,感受到的是震撼。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跑去看防火墙,连一个老外也会跑来说,I wanted to see fire wall.俨然是国际大片的身价,俨然是声色效果带来的又一次审美疲劳,让我有了一次大喊的冲动:大家去看泥鳅也是鱼吧,这个片子比什么大片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过泥鳅也是鱼,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幕幕在艰难困苦中的女泥鳅和两个孩子的笑容。在困窘中,女泥鳅一次次坚强面对,那乐观的微笑,那始终没有逃避的眼神,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男泥鳅和女泥鳅在外面打工,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只要想着挣了钱就在北京买个大房子,给孩子一个栖身的地方,无论吃多少苦,只要生活中有希望,从某些方面来说,打工阶层的人比一般的白领阶层更懂得生活。

  女泥鳅一直坚信,不是一家人而住在一起的,就不是家,家是一个温暖而神圣的地方,虽然作为一个外地来的、作为社会基层的民工,也许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也没有什么大的人生大道理。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念:就是不接受没有爱的性。这就是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光,平凡的劳动人民身上的坚强、质朴、热情、温情、宽容,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人性的力量。

  女泥鳅是好人的典型,那么男泥鳅就是为了衬托好人的坏人。

  这个坏人,说实话,男泥鳅从一出场,就没有给人以好的印象。一开始是个有点钱的包工头,有点色狼的样子,在火车上企图非礼女泥鳅,在观念里,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些东西。后来,又带头逃票,带着中国农民式的狡诈,结果还是女泥鳅把大家的公交车费付上了。这个男泥鳅,言语粗俗,那样子,斑秃的头发,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但是渐渐地,从这个丑陋的角色的脸上,看出了光辉来。到片子的末尾,他为了就一起工作的人,抱着伤者的断腿帮医生的忙的时候,他的样子已经是一个平民英雄的样子了,不在委琐、不在色狼样子。他拿起那一颗红色的药丸,放了一颗在自己的嘴巴里,他相信,这个叫红霉素的药丸能治百病,可是他并没有足够的文化让他自己了解自己受的是内伤,不同于断手断脚的伤,是一种立即需要治疗的伤,他只是从口袋了抓出了那一把的红色药丸,紧紧地抓在手里。靠在医院的长凳上的时候,他慢慢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八):上帝看《泥鳅是条鱼》有感

  这是我21年来看得最好的电影了 它比一切爱情片与大片都好 不是故事感人 而是贴近我的心灵 贴近上帝的灵魂 我高兴中国能出来如此伟大导演 我从心里佩服 上帝也是如此 导演说了上帝的想法 把人类的苦难并坚强着的告诉了人类 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 一个离婚女人与一个包工头朴素的爱情 一个老人与一个保母的误解 一个母亲与一对双胞胎的生活 为什么精神境界很高老人在那时会勉强露出微笑 为什么一个农村女人会在老人的蓦地里流下眼泪 而他女儿竟没有眼泪 建筑工地上渺小的人们渺小的故事 聊落着生活的意义 我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沉重 一个人去了遥远地地方 深刻思考了人类的一些问题 故事是完美的 生活是美丽的 无论主人公多艰辛 我认为那不悲哀 那里有人真正的意义 看了《泥鳅是条鱼》心情都宽阔到彼岸 同时我一直注意着的问题---民工问题 被关注了 我感到微微高兴 我要去那里 我去想过办法 找到最深的答案 天慢慢亮了 路灯泛黄地照在空中 一切静而动的开始 这一天要来了 这样的故事会在我们身边吗? 看看路边的草 看看远去人类 一时找到了方向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九):抄袭揭发

  配乐抄袭自Arvo Part 的 Alina(见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74355/ ;试听: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0024HL1/104-3404839-7403144?v=glance&n=5174)。

  抄袭者署名为“作曲/钢琴:捞仔”。

  可推理的是,作为连带责任人,杨亚洲的音乐素养和道德水平都处于较底状态,后者,我们看这电影时已经感受到了。

  just y

  2006-5-6

  《泥鳅也是鱼》观后感(十):有些人终究自己演绎的只是心酸

  倪萍的电影。终究又是一场心酸。

  看完《泥鳅》突然又回想了几年前看的那部《美丽的大脚》。或许是人总是喜欢在一个事情牵引的记忆里缅怀很多曾经出现的物是人非,而在这些出现和消亡的过程中,找回自己期许的东西。

  看来这样的回忆,又变得矫情和妄自菲薄。终归想对倪萍的《泥鳅》说一句谢谢。

  我想还是把她定义为:心酸。或许很多人不会赞同我的分类。这似乎让我想到了关于苦难抒写的一些批判。当然,我也没有权利做出指指点点的认可和漠视。

  我只看过倪萍两部电影。稀疏间,也回忆不起太多张美丽的言辞和大大咧咧的形象了。泥鳅也许和张美丽一样,同样是挣扎的女人的外化和泛化。我想这么称呼他们心酸,或许抱着同情的态度吧。尽管这样,不一定是正确的。

  看这样的电影,理应有很多伤感的情绪。因为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但她又具有了美丽的中国女人的所有的贤良淑德的品质。似乎这种戏剧化的抽象聚合都已经印证在泥鳅的身上。不知是喜是悲。

  电影我是笑着看完的。或许是每次倪萍的电影都会充分表现他山东方言的原因。其次,是倪大红的关中方言。突然我也思索了很多。西安是我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地方,而济南是我现在生活的地方。突然这样的两种文化氛围让电影总是透漏出些许的喜感。关中男人的洒脱、俏皮,胶东女人的憨厚、质朴,原来生活的心酸可以展开在这么艰难的岁月里,而奇妙的脱出他们心中温存的花。

  泥鳅也是鱼,这句话很重。它代表什么,我似乎没有发言权了。这种答案,在观影人心中似乎早就有了很多的触动。换个角度来思考,人在乎的价值如果放到了一个极端自我的认可背景下,我们的选择将会是怎样的?而这种选择是忠于个体?还是忠于群体?

  唯一的失落可能还是艺术性。这也许也是最沉重的话题。艺术的导向严重影响了观影的效果。也许是出于导演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言,也许是编剧的人生哲学。导演最终把价值的最终结果归向了死亡。留给我的感受是:心酸的生活在坦荡的人性面前,最终必然是死亡的终结。而这种终结是带给别人悲喜交加的情感体验。就像泥鳅照顾的老人,死了是一场嚎啕大哭;泥鳅(男)的死,换来的是工友对倪萍的尊重、理解和一切人性的包容和信任。这更加无从说起是对,还是错。

  每个人都会有心酸的故事,都有对别人说着自己的不快乐。但,要知道,没有人让你艰难地选择了痛苦。而这种选择在你做出选择的同时,似乎已经并线平行的无限延长了你失落。

  所有的褒扬也好,批评也罢,牢骚最终还是要归结为一句感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