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幸福的起点》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寻找幸福的起点》经典观后感集

2018-09-03 02:2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幸福的起点》经典观后感集

  《寻找幸福起点》是一部由安德列·克拉夫丘克执导,Kolya Spiridonov / Yuri Itskov / Mariya Kuznetsova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一):俄罗斯版的苦儿寻母记

  《寻找幸福的起点》,俄罗斯电影,有点像“苦儿流浪记”,又有点象“孤星血泪”,整个电影的色调都是灰蒙蒙的,阴冷多雪的冬天,难以想象阴暗苦涩孤儿院生活,以贩卖儿童牟取暴利国际贩子……但因为有了小主人公凡亚松赛亚的存在影片灰色调子注入了一缕明媚的阳光。在旁人看来,这个六岁小男孩有点死脑筋有点不知好歹,马上就要被一对意大利中产阶级夫妇收养了,却一门心思想要找到抛弃自己的亲生母亲为此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看着小男孩在寻找母亲的道路上一次次的受苦,却坚定信念不改,着实让人眼眶酸涩。还好,仁慈导演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结局,一心寻母的小凡亚终于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了一起,虽然清贫,但也许比去意大利过舒服的生活更让他觉得由衷的幸福。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二):有时,幸福只是一碗面条

  前几天看了俄罗斯的《寻找幸福的起点》,让我很是感动。他,一个即将被意大利夫妇收养的小孩,不期望未来美丽富裕的生活,反而一直担心自己的母亲来寻找他,他等不起了,终于开始了自己寻找的历程.....电影的海报就相当让我震撼,一个小孩,独自走在寻找的路上。电影中的一幕,竟让我忍不住流下泪来:他被追到一个死胡同时候,拿起地上的一个酒瓶,砸碎向自己的手上刺去,并请求追他的人让自己去找妈妈.......我总在想,我幸福的起点在哪里?我又是否有勇气去寻找呢。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更是让我感觉到那种得来不易幸福后的感觉,当他缓慢地走上街头,使劲地拍着双手,一副即将哭泣的脸庞,我想,这就是喜极而泣吧。

  又或许,我们已经找到,或者拥有幸福。高中的一篇课文,好像是写在日本经济衰退的时期母子三人,每年都会头碰头地来一家面馆吃上一碗阳春面,从最初的怯生生到最后孩子长大成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他们依旧忘不了大年夜的阳春面。我知道,幸福,有时只是一碗面条。

  寒冬的一个下午,几个哥们饶有兴趣地唱了一下午歌,场面确实有点尴尬,但都已经不重要了。记得只是肚子饿得一直叫,一路走到北门一简陋小巷子,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顶着寒风。我终于感觉到这碗面条的幸福。

  或许就是这样,我也找到了幸福......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三):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转型时的历史

  这样的孩子谁遗弃谁不是SB才怪,身上蕴含的那股蛮劲,估计只有喝伏特加长大的俄罗斯民族才有。想起高尔基笔下学徒,看《回归》里的孩子,我想都是那样长大的吧。种种苦难伤害,造就的是内心强大的隐忍力和应对社会的应变力。社会如何转型,从理想物质,扭曲不了一些俄国人的寻根之心。最后打破玻璃瓶扎向幼小手臂的瞬间。更是扎向每个大人心窝的瞬间。尤其扎向的是那个司机的心窝。扎向那些只要痛快不要尊严,只要未来不要过去的人。想通了,其实我们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对未来的寄托生命的公交一站又一站,不要到终点时候才醒悟在起点的时候所遗弃的“包袱”,原来是自己的所有。我们所不愿面对和试图逃避的历史总有一天会翻越千山万水来寻找我们。只是我们是开门迎接还是等到最后一站的铁轨边。是个人的历史态度国家的历史态度决定着未来的蓝图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四):一小豆儿珍珠

  没钱了,你就把他丢下?

  也许是没钱了吧,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养不了他就丢下了他。

  六岁还是七岁,记不太清了,童年孤儿院是灰色的还是橙色的我们想不出来,牛奶是灰的,对着窗户看外面的世界,多希望是橙的,有希望有愉快!每天看着大孩子们出去赚钱样子神气,和大孩子们一起出去擦车赚钱是原本是橙色的吧,那么努力那么努力去擦车子,够不到的车窗实在抱歉大叔,因为我个太小了,不给钱就算了怎么还要骂那么小的孩子,遇到这样不给钱的横肉男子对于童年的孩子是灰的吧。

  妈妈,我怕你来找我,我却不在了!

  同住孤儿院的小伙伴被收养了,他过得好吗,会开心吗,有没有挨打,我偶尔还是要被大孩子打的,可是他不想见到他亲妈妈吗?亲妈妈终于来找他了,可是他却被其他人收养了,永远不能见到自己的妈妈了,我不能过这样的生活,我不要被有钱人收养,我想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过什么养的生活我都不怕,妈妈我更不能让你有一天来找我找不到就跑去火车站。。。。妈妈,很痛对吗?

  赚钱,去找你!

  和大孩子一起去赚钱,卡了钱想让姐姐教我认字,却被发现,挨打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妈妈,你会打我吗?赚钱,认字,找你,橙色!

  酒瓶与胳膊,放过我吧,我马上就能幸福了,真的!

  别再靠过来,别再追我了,别再把我带回孤儿院,我不要被别人收养,我都已经找到了妈妈的住址,我马上就能幸福了,你再过来,我只能。。。我只能这样了,用破碎的酒瓶敲击我的胳膊,血,你不怕吗,我不怕,我马上就能找到妈妈了,我什么都不怕,只要你走开!

  叔叔谢谢你把你的纱布包扎在我的胳膊上了,你也觉得我做的对对吗?

  妈妈,我只想问你我还是你最珍贵的珍珠对吗?

  看了很多妈妈找孩子的题材,《寻找幸福的起点》是孩子找妈妈的题材,无论你的孩子怎么了,无论你怎么了,他/她都是你最珍贵的珍珠,不是吗? 我不知道这样珍贵的珍珠还有多少,无论亲情爱情,你能做到吗?弱小的本身并不能阻止对幸福的寻找,相对强大的力量反而徘徊等待,人内心最可贵纯洁态势自然美好向往难道只能有孩子做到了吗,如果这样就让我们都寻找幸福的起点,做最美的小孩,纯真而有希望,敢于寻找敢于执着,面对现实艰辛,面对希望的渺小,你还有那一点点单纯吗,如果有的话你,还是那颗最珍贵的珍珠,如果没有,就照你自己的方式去做吧,至极至情,才会至真至善.还有要是有了宝宝绝对不能抛弃他们哦,绝对不能!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五):寻找幸福的起点

  他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生长在孤儿院。

  他有着深邃眼神,你总能看到他静默地望着远方,带着一丝疑惑,一丝害怕,一丝兴奋,但更多的是勇敢

  他原可以被一对意大利夫妇领养,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可他却更在乎,如果我被意大利人领走了,万一我妈妈也来找我,不是找不到了吗?

  为了这个冒险的想法,小男孩决定去寻找妈妈。在他的心里,妈妈离开他,一定有她迫不得已的原因。他相信,他一定会找到妈妈,和妈妈在一起生活。

  这一路的寻找,对一个小男孩来说,有多艰难,你可想而知。然,也许某个人当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时,他必定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

  他为了找妈妈,他要去偷看孤儿院的档案;为了看懂他的档案,他得学习认字;为了拜托别人教他识字,他把应该上缴的小费去付了学费结果挨了一顿打;离开孤儿院,去找到妈妈的住处,又是一路的艰险

  他的眼神始终清澈。他艰难地寻找着爱,不管路途如何,不管结局如何。他从没有过犹豫,犹豫自己是否能找到妈妈。

  他奔跑的身影异常清晰,在我心里留下永恒的影。爱的匣子,一旦被开启。他便被赋予了无限的能量

  小男孩,你是来找我的吗?一句温暖的问候画面定格。那张坚定而精神的小脸儿,溢满了幸福 。

  这儿老下雨,但是屋里很暖和。我和妈妈向你们问好。。。小男孩找到了妈妈,他和妈妈温暖地一起生活。

  关于幸福,也许我们无法执意索求,它自有悠悠然飘降的时刻。也许在你寻找的途中,也许在你静候的过程。不要去怀疑幸福的可能,尚存些HAPPILY EVER AFTER的美好童话,我们就是温暖而幸福的。

  信念,是寻找幸福的起点。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六):寻找幸福的起点

  这是一部俄国电影,讲述孤儿院里的一个六岁小男孩如何拒绝被人领养而孤身踏上寻母的历险。

  影片有着纪录片一样镜头清冷零碎真实。前半部分讲述孤儿院里的生活百态。小的孩子渴望被人领养,一旦有人来就争先恐后地趴在窗口看。小男孩凡亚松赛夫被一对意大利夫妇看中收养后,其他的孩子就嫉妒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意大利佬”。其中睡在他邻床的小男孩尤其地羡慕,他为了取代凡亚的好运小小年纪学会了出卖和告密。而那些大了的孩子则变成了强盗或流莺,暴力、勒索、弱肉强食,为这所破败的孤儿院未来的出路和希望染上了灰暗的注脚。

  凡亚本来是高兴于被收养的,直到孤儿院里来了一个寻找弃子的母亲。她低声下气地恳求,但被院长粗暴地推出大门。在车站上这位无法找到儿子的母亲对小亚凡絮叨着自己对孩子的思念愧疚。后来,她卧轨自杀了,也许因为内心的绝望和自责。这位母亲凄惨的死使六岁的亚凡深深地震惊,虽然孤儿院里的其他人还是无动于衷,但是凡亚的对亲生母亲的渴望苏醒了。更深层地说,虽然他从未见过母亲,但是心中却始终保留了母亲的位置,所以他担心被领养后,自己的妈妈再也找不到他,也会发生同样的悲剧。这是多么难得啊,如此小的心就懂得了悲悯。虽然他和孤儿院里的其他孤儿一样从一出生就被抛弃,但他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其他的孩子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已经完全没有念头,只希望能够撞上好运被富有人家挑中。这样的孩子被领养了,可以想像得出他们会怎样装的乖巧懂事以获得宠爱。这种幸福是被人赐予的,双方都是各自的替代品,始终都像是一场表演。这样的结局未必就是好的归宿

  小男孩逃亡的过程让人看得有点心酸,有个专门贩卖孤儿的冷酷有钱的女人对他紧追不舍。这个老鹰小鸡的逃捕可没有美国“小鬼当家”那样子的故作幽默和夸夸而谈。六岁的小亚凡遭遇欺负抢劫,迷路淋雨,最惊心动魄的是他被坏女人的司机逼到绝境,捡起了玻璃瓶自戕手腕,誓死也不要被抓回去,看得我差点要掉眼泪。那个大人后来也被小男孩的勇气坚毅折服了。找妈妈的孩子有什么错要抓起来呢。

  这个小演员演的非常传神,表现出了超越年龄机智冷静,但他稚嫩的脸庞上仍然写着纯真和迷惘。他从火车的窗口往外远眺的心情绝不是一般孩子出门游玩的雀跃和兴奋。他用自己小小的身躯在和无数的大人斗争,那些大人们用自己设置好的制度交易来衡定这些孩子的命运,社会的运转有时候就是像锅底一样的黑,这些为利益而驱赶的人就是从锅底里伸出的肮脏的手。这部片子着实揭露出了俄罗斯社会不少阴森地方,和中国有的一拼。

  但是幸运的是,那么多孩子中,有一个亚凡听从了自然的人性,像《咪咪流浪记》一样矢志不渝地寻找妈妈。看到他找到妈妈后悲喜交织的小脸,这一刻让人相信,只要坚持住单纯的希望,不怕困苦地去实现泥土下的珍珠就会握在自己的手中。

  真佩服这个小男孩,想想我六岁的时候还在为了吃到蛋糕而赖皮。哪怕是现在这个年龄,也有多少成人做不到小男孩凡亚松赛夫的勇敢和纯真。我们已经太学会怎么样妥协和软弱了,只知道改变自己的规则去取悦别人和适应社会,而忘了许多珍贵和美好的感情已被自己毫无知觉地抛弃。寻找妈妈,就如寻找生命中美丽的理想之灯塔,所有人都以为遥遥无期,只是海市蜃楼,哪比得上真正的实惠来的合算,但是那些真正的智慧勇者会到达的,而他们得到的归宿也将千百倍幸福于苟且偷生。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七):无题

  简单说来

  是一个孤儿寻找母亲的故事

  把母亲叫做幸福的起点

  很感动

  无论是这个名字

  还是整个电影

  情感爆发

  在于临近结尾的一个片段

  6岁的孩子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偏偏一直受委托捉他回去的男人与他正面相对

  他先是跑

  发现到了一个死角的时候

  他拾起地上的一个空瓶子

  将底部砸碎

  露出锋利的玻璃刃

  他喊着

  我不怕你,我已经找到她了

  我不怕你

  说着

  疯狂的割破手臂

  以此来威胁男人

  而这个一直冷酷的男人

  情感也在那一刻崩溃

  他打掉孩子手上的手上的武器

  用纱布给他鲜血淋淋的手臂包扎

  然后哭着把他抱到怀里

  所有人的情感都达到了感动的颠峰

  男人最后让孩子走了

  去寻找他的母亲

  而显然孩子也成功了

  没有一点矫情煽情

  所有积压在心底不满愤怒委屈

  都在这场男人与男孩的对峙中爆发出来

  真是一个好片子

  不像刺青一类的电影制造的刻意的感动

  这个故事显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人性高度

  也许能和伊朗的《小鞋子》相媲美的儿童片

  就是这一部了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八):地狱=人间=天堂

  一句话评论:

  In Russia, Every Orphan Longs for Adoption. Vanya Has Other Plans...To Find His Mother At All Costs

  它是来自异域的,它是鼓舞人心的,它有一个值得敬佩、聪明伶俐的孩子,它描绘了一个远离西纽顿的饱受痛苦与磨难的地方,并且它抓住任何可能将你无法想象的苦痛演绎到淋漓尽致。

  ——《波士顿环球报》

  结果就是影片半甜半苦,查尔斯·狄更斯也会为之叫好的。

  ——《娱乐周刊》

  结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狄更斯式的剧情,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的这部最新力作《寻找幸福的起点》,随着剧情的展开始终坚强有力而感动人心。

  ——《好莱坞报道》

  《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含混不清的。

  ——《记事板》杂志

  有些许神奇的亮光,使得小主人公想逃离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这种非现实的感觉、神奇的想象和愿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

  ——《纽约时报》

  幕后制作:

  狄更斯式的银幕孤儿

  《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则来自俄罗斯的黑暗传奇故事,影片从一开始,就立即把观众带入这片富饶的大地,在这个养育了无数生灵的地方到处却是弃儿和痛苦。本片由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执导,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取材于安德鲁·罗曼的电影剧本,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六岁的孤儿凡亚(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饰),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孤儿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文学巨匠狄更斯笔下的世界。过于拥挤的空间和惨无人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绝望逐渐死去的地方,而且每当一个新的生命降临的时候这种绝望更加强烈。

  导演克拉夫库克站在孤儿的角度,以同理心看待孤儿。然而与狄更斯《孤星血泪》里的孤儿,或者说“千里寻母”辛苦历程之类的题材相比较而言,本片还是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寻找”,代表积极主动的精神;“幸福”,是更加美好的情感经验,也是一种期许的态度,同时也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起点”,绝非白忙一场跑回原点,而是找回真爱、启动新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

  凡是有孩子为主角的电影,通常都能轻易俘获观者的情绪,成为讨好观众的最佳利器。如果再以孤儿千里寻母这样的感人题材来演绎,一定会是最有力的催泪弹和票房的保证。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寻找幸福的起点》并不打算以此为卖点来大做文章。

  在导演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品中,安德烈·克拉夫库克以机智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在俄国极其严重的非法收养问题。有大量证据现实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危机。《寻找幸福的起点》正是根据新闻里一个俄罗斯小男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他是在孤儿院被人遗弃的孩子,一直想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影片是一个简单而感人的电影,虽然碰触了俄罗斯的经济、社会问题(单亲女性无力抚养小孩、孤儿院里黑幕重重),也揭露了领养制度背后的利益交换,然而这无不建立在最单纯的孺慕之情上,道出爱的渴望与重要。饰演凡亚的小男主角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的表演极为生动,天真可爱却又不可思议的精准的紧揪着观众的心。

  锲而不舍的精神力量

  勿庸置疑,本片的灵魂人物就是小男孩凡亚松赛夫。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能够牢牢揪住观众的视线,感动每一位观众的内心。剧情随着俄国一个孤儿院里的日常生活展开,真实地再现孤儿院的生活原貌:大孩子照顾小小孩,有些大孩子会欺负小小孩,某些孤儿希望被领养、能够拥有正常的家庭、有父母疼爱自己。但是,为什么凡亚松赛夫要逃跑呢?即使是被中介孤儿的恐怖霸道女人,及老是被霸道女人糟蹋的司机追捕,凡亚松赛夫仍是坚决地朝目标前进。想找到妈妈是因为他相信:妈妈不是真的要抛弃他,如果他被意大利人收养了,妈妈找不到他,可怎么办?

  影片借着孤儿院,所要表现的不只是孤儿的心愿,还有俄国当下的经济环境,影片以被意大利人收养,代表可以过好生活、吃好东西,至少是突显出俄国与意大利的差异。令人激赏的是司机与凡亚松赛夫从追捕的过程里,狼狈又温馨的互动。此外,凡亚松赛夫学习识字以找到正确的搭车路线及阅读出生证明的精神。这部电影的确让我们见识到一种锲而不舍的力量。 

  花絮:

  ·电影的英文片名“Italianetz”(The Italian)的意思是“意大利佬”,俄罗斯小男孩凡亚即将被一对意大利夫妇领养,孤儿院的其他人出于嫉妒就给他取了这个绰号。

  ·《寻找幸福的起点》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影展暨第28届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电影及儿童评审团奖、第13届圣彼得堡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23届Poznan Ale Kino!青少年观众国际影展首奖、2005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影展首奖等众多奖项。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九):一些小小的意见

  很多影评里都说那胖妇人和院长是在贩卖儿童,从表面上看是的确如此,院长甚至还想要定金,但从本质上看,那种外国人通过办理手续(比如准备材料并审批并且等待)来领养儿童也是合法的,只不过会支付一定的费用罢了。这与“贩卖”儿童还是有本质差别的。从破败的公路破败的公交车和摆摊卖些吃食、衣服的普通人那里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大部分人生活还是很困窘的,财富都流向那些官僚或寡头那去了。 胖女人的身份一直没有明确交代,但可能是负责外国人收养本国儿童的政府官僚,在这场意大利人收养风波中,她无非就是个“掮客”,拿了好处给人办事罢了,至于她那么上心东奔西跑地找,无非就是拿到的好处大,涉及的人多,孩子跑了,她损失比较大而已,也没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歹毒。 至于那位院长,到那火车站之后压根就没再接着找,说明他本身就不是那么上心,大不了还可以试着换另一个去意大利,只能说明他本人对局面也没有那么强的掌控力,这一点跟乱糟糟的孤儿院也能看出来——他本人也只是个管理无方,但又不乏良善的普通人而已。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来:1,他对孩子们的态度有时会呵斥,但并不是凶神恶煞似得野蛮。 2,“意大利人”的朋友的母亲来院里找孩子,被他直接呵斥去了,有的人解读为他想“要钱”,但仔细想想这里头是不是有别的原因,比如对不负责任的母亲的严厉的批评? 3,小男主角反悔后,院长也不是斥骂,也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如果是卖孩子的惯犯,哪还有那么多耐心。

  我想说,除了那胖夫人之外,整个电影里的人物没有什么绝对的坏蛋,都是各色的“不幸者”或者不乏良善的凡人。 比如那个孩子王、红衣妓女、院长、夫人司机、“富政街”(?)那个老头。

  正是这种群像的塑造,影片才没把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过于聚焦,而显得简单单调,而是给了观众更多的关于普通俄罗斯的信息:众多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破败凋敝的小城市 ,社会巨变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分化等等。但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是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的良善的品质,比如那个夫人司机最后关头还是放掉了小孩;陌生妇女的帮助和陌生男人帮助坐公车;红衣少女的帮助等等。

  社会一面是现实的、残酷的,也有一面是接纳的 、包容的。

  《寻找幸福的起点》观后感(十):The Italian

  原文附图: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041.entry

  说来有进步,看prisoner of the mountains和这部the italian都没潮湿,近来的趋势是稍微那什么点儿的就能稀里哗啦,不过像冬天的白桦树一样坚强、幽默的电影只会轻轻从心上轻轻滑过,微笑收场,眼泪是会它被嘲笑的。

  意大利人,名字很直白,中文译名却充满诗意:寻找幸福的起点。据说是现代的狄更斯笔下的孤儿记,可我全然觉不出,怀疑是因为我对狄更斯相当没感觉,所以影响了判断?看过一个一句话评论说:这是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含混不清的。所以我是带着疑问来看的,可是没找出答案。太逊了……是我的道德标准有问题,还是我不懂什么叫含混不清?

  故事很简单,一个孤儿快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了,孤儿院小伙伴儿叫他italian。这时一个已被人收养的小伙伴儿的生母来找孩子,因为来晚了,绝望之下她便自杀了。这让这个孩子很受刺激,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妈妈找不到自己,所以不肯去意大利,尽管伙伴儿们都羡慕他要过上好生活了。不料孤儿院竟然是靠把孤儿高价卖给收养者来赚钱,自然要逼他去意大利。为了看懂自己的档案,他让孤儿院一个大一些的女孩儿教他认字,后来在她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踏上了寻母之路。一路要摆脱追逐,也遇到了一些好心人,最后找到了妈妈。小孩儿的妈妈始终没有露正脸,只能从影片的暗示中猜到她就是里面出现的那家医院的一个护士。

  我是越看心情越矛盾,不知道该不该希望他找到妈妈。她住的地方一看就是生活也不容易,万一她不愿意接受孩子呢?然后又怕是个没结局的电影,让我心里难受。怕什么来什么,画面定格在小孩儿看见妈妈的瞬间的那张坚定而精神的小脸儿上,我要抓狂了。幸好,画外音传来:这儿老下雨但是屋里很暖和,我和妈妈向你们(孤儿院伙伴儿们)问好……

  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背景和细节。这是2005年的电影,讲的是当代的事儿,但是里面的孤儿院就像俄罗斯的冬天一样雨雪不断阴冷潮湿。那些长到十几岁大概永远不会有人来收养他们的大孩子就住在地下室里,用一些不太能见光的方式生活,有个男孩儿显然是他们的头,他可以惩罚偷伙伴儿钱或没把打工赚来的钱都交出来的孩子。帮主人公逃跑的那个漂亮女孩儿白天就出去瞎逛,做些小偷小摸的事儿。

  影片对俄罗斯阴暗面的表现可谓不留情,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主人公离开那个灰色的环境,寻母路上影片的颜色也逐渐变亮,好像被雨雪浸湿的土地的颜色。小孩儿走到哪儿都能遇到关心或试图关心他的陌生人,那种关心可能不是嘘寒问暖那么强烈,相反我觉得是一种习惯,以至小孩儿不能随便找一个人问路,因为街上遇到一个脏兮兮脸上还有伤口(被两个坏小孩儿抢劫了)的6岁孩子,你不可能无动于衷。

  比如小孩儿被坏小孩儿揍了以后坐在地下通道上哭,一个路过的小伙子上去问他怎么了;小孩儿在车站向一个阿姨问路,她马上警觉到他可能迷路了,应该去报警,他就说自己是迷路了正要回家但不知道怎么走,这是一个叔叔说不用报警,他家住的地方刚好可以坐车去,阿姨说那你送他回去啊,叔叔便送了,不过并不是送到目的地,而只是送到车站祝福售票员提醒小孩儿到站下车。就是这样,有限度的帮助似乎才叫举手之劳。

  他最后一次被追他的人抓住走投无路时,他捡起地上的一个酒瓶把它砸碎,竟然一下下向自己的左手腕划去,这是他从电视上学来的!追他的人也受不了了,赶紧制止了他给他包扎,答应让他去找妈妈,而且求他千万别再伤害自己。尽管他让我jp来着,我还是觉得他非常孩子气,虽然长得有点儿像小老头不是特别可爱,可是越看越觉得喜欢。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妈妈找到他,而不是他要找到妈妈,他没有别的早熟的想法,面对危险他也只会跑,被欺负也只会哭,只有最后这次,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妈妈的住处,在等她下夜班回来,所以绝对不能让人家把他抓回去带去意大利。他只有6岁,能做的事儿很有限,如果谁愿意帮助他,他乐于接受;如果没人帮得了他,他就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达到目标。就这么简单。

  很喜欢这样两段评论(“阴谋家”那句就算了,为了达到排比效果吗?不认同):

  如果仔细解读,这或许不能称为一部简单的“找妈妈”的儿童电影,不过但凡俄国电影都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让人不禁思考,俄罗斯——这个没有定则的国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钱是允许的,但偷朋友的钱却要挨揍。所以每个人都嫉恶如仇,每个人都尊严却又卑微。所以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每个人却又都一贫如洗。

  每一个俄国人生来都是哲学家,就像每一个法国人生来都是诗人,每一个中国人生来都是阴谋家。永远都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穿着破旧的灰大衣,在迟缓的火车上一醉方休,用砸碎的玻璃瓶那样肆虐得扎自己,六岁的孩子眼中可以有那样鲜红的仇恨,可以因为一个理由轻易的制造或是结束一个生命,永远都不可能如他们般潇洒,也永远都不可能进去他们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