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的星期天》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京的星期天》的观后感10篇

2018-09-09 02:0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的星期天》的观后感10篇

  《北京的星期天》是一部由克里斯·马克执导,Gilles Quéant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的星期天》观后感(一):纪念这位纪录大师

  刚看完,19分钟。内容没有什么特别的,不知为何当年引起国内某些人士强烈反应。充其量就是那个特殊年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缩影根本扯不到什么政治问题上去。纪录片中许多细节总令我感到既熟悉陌生。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真是万变不离其宗啊!最大的感触是:尽管进入到了21世纪,但为何北京的沙尘天气跟几十年前的相差无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北京的星期天》观后感(二):一句话点评

  片头的中文是Varda翻译的,那个质量啊。。。。。。Fin被译成了“在”。

  我严重怀疑过去中国安排外国导演拍摄地方都是一样的(起码50到70年代),或者安东尼奥尼抄袭“马凯”?不过其实“马凯”比安东尼奥尼煽情得多亲中国得多,那个结尾的国旗啊,还有那两个“imagination”的叠印镜头啊,一个二十分钟一个三个小时,毕竟有不同

  《北京的星期天》观后感(三):北京的星期天-法国纪录片大师镜头下1955年的彩色北京

  1955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法国纪录片大师克里斯·马克带着一部里面装着16毫米柯达胶片的摄影机来到北京,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神秘东方之旅:“30多年来,身在巴黎的我一直向往着北京,尽管我对她一无所知,我的天马行空想象书本里得到了一些依据。”

  这部彩色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 Dimanche à Pekin》,2013年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进行了重新修复

  《北京的星期天》观后感(四):片子不长 来头不小

  传说中的“法国新浪潮式中文”,开篇片名便犀利了:《北京的星其匀日》⋯⋯

  1956年秋天,法国新浪潮左岸派领袖人物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携好友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等一行人来到北京,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说来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拍摄纪录片《中国》要早上16年。(话说新浪潮运动影响了英格玛·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整整一代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不知道这部纪录片安导在来中国前看过否?)

  作为北京人我们真应该好好谢谢创作者们这次“华丽的冒险”,他们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下了爷爷奶奶像我们这么大时生活的地方,那个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前,文物还没有遭到破坏;政治还没有那么黑暗人民群众理智尚存的北京城

  影片从十三陵出发,经过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天桥栅栏儿、学校民宅、国庆中的天安门广场,来到墙壁斑驳的紫禁城。途中看到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缠着绑腿的交警舞蹈中的小朋友、留着小辫子老头、裹着小脚背着小孩儿老太太、玩双杠跳鞍马的年轻运动员、练柔功的艺人、打中式拳击太极拳)的武术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广大人民群众挥手的毛爷爷⋯⋯

  前段时间看了《巴黎墙上的猫》,感慨导演对世事独到见解丰富想象力随性影像表现手法。还以为是个年轻人。看了作者介绍后当时就震惊了。刚刚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此起彼伏,自作多情的觉得与新浪潮的大师们平添了一份羁绊。总而言之,挺穿越的。

  想象半个多世纪前,那些挂职《电影手册》的年轻的影评人,游历世界各地,凭着对电影的一腔热情勇敢挑战权威,劈波斩浪的航行与属于自己的年代。那才应该是,真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北京的星期天》观后感(五):摆拍的纪录片

  《北京的星期天》(1956)的开头就像一个荒诞喜剧,纯西方的制作团队全部写着他们的自己中国名字,这种友好让人恍然觉得他们都在中国住过很久一样。而第一个镜头就是中国元素商品摆放在埃菲尔铁塔下晒着日光浴的女郎腿边,而这也是映射了整个电影的态度:其一是,在享受着物资丰盛的西方社会制度同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一窥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曾经兴盛过的国家。其二,把中国元素当做为体现西方现代文明足够包容量的异域装饰

  虽然此片归为纪录片,可是离真实相差甚远。可能是因为有着导游的原因,前半部分所拍的大部分镜头都有着过度表演痕迹全片没有出现像《日月无光》(1983)里当镜头近距离与被拍摄者交织时出现的那种心灵的无声交流,也没有自然害羞躲避的情景人群要么是侧脸不看镜头要么是镇定的被摆拍。感觉他们了解大概Marker的拍摄来历目的,和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表演他们该被看到的自然的日常生活。在电影里出现的人物都不是属于他们自己该有的个体特征,所拍摄的只是一群“中国人”,这一整体

  当标准广播旁白出现后,意图更加明显。大部分对拍摄画面描述都是建立在与同类的西方事物比较上,而近一理解的。例如把“中式比武”解释成“拳击”, “齐天大圣孙悟空”变成“普米修斯与卓别林的结合体”,没有直接镜头描绘的“红色包裹里晚上街边去世的孩子”和“父母包装巧克力的锡纸”联系无中生有的还有远处拍摄的不知道在谈论什么的男女虚构为“谈论着五年计划夫妻”,“对法国地图痴迷孩子们”。旁白死死卡住观众对所观物的自由理解,并贴上了自己创造标签

  但是Marker还是在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当时所看到的中国,从成吉思汗的统治到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王朝变更,出现的“中国城”,“鞑鞳城”和新城,西方建筑的出现频率到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影响。他也批判着中国当时的现代化程度,即使还主要是以西方的标准去衡量

  这部片子究竟表达的是制作团队的个人观点还是背后有政治指向暂时不得而知,可是以“是否中国是世界的缩影”的结尾让人不禁猜想Marker的用意,毕竟在当时的欧洲也刮起了共产主义风波,且1968年巴黎发生了五月风暴。而作为新兴的明确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未来也应当是世界所关注的吧。

  片中截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