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10篇

2018-09-10 01: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10篇

  《那年夏天的浪声》是一部由陳秀玉执导,蔡少妹 / 丘秀敏 / 高京至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记得是在高中时候看到她的

  很不一样的电影

  画面至今还在脑海中放映着

  湛蓝色大海

  大海中的她和她

  当时,我真的不懂

  如今的我,会为她们落泪

  为何要现在才能听懂

  那么美妙声音呢...

  可知,声音背后的她

  让爱,痛并快乐着...

  奈何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二):浪声

  旁白一响起,女主人公站在斑马线上说起辞职的事情,画面安静

  她总是做同一个梦,海浪翻滚,有人在海边奔跑,喘息,听不清对着海浪叫着什么。

  她是知道的,所以她的思绪带领我走到她白衣黑裙的年代,两个女生最初的相遇相识相知

  不符合常规情感被压制。

  觉得对沈宜君的家庭环境描写得很棒,画面短短气氛就出来了。

  60分钟,时空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切换。

  感情有很多种,如同海浪的声音。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三):那年夏天的浪声

  总会清晰的记得那年夏天的浪声。

  白色浪花与蔚蓝的大海仿佛在不断地弹奏着那年夏天的漫长,抑或短暂

  我站在海边呼喊,那么清脆那么响亮

  浪声似乎掩埋了我的回音

  远方的岛,后来传回一个低调的韵脚。

  日光海岸,萨克斯般的浪声。

  一个溺水的倒影与一个个搁浅的脚印

  有些东西,在渐渐改变

  我始终安于月光海岸。

  星星月亮灯塔,渔火。

  甚至烟火

  浪声依旧,月是朦胧美。

  沉醉的那个午夜,篝火温暖海风

  望不见海平面,却许诺离开时,给大海一个背影

  于是日出那一刻,踏着浅浪,轻音乐般离开。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四):我不知道结局

  那年夏天的浪声。不明白为什么和爱情有关的电影总是喜欢拍夏天。因为阳光比较明媚么?还是爱情的开始总是夏天呢。

  电影中一直有海浪的声音。起伏婉转,把热量都消散。

  由好奇注意开始,然后成为了朋友。一个人脆弱寂寞的时候,周围是没有防备的。伤心无处释放。如果……有人可以陪伴。怎么会不伸出手呢。家人反对,其他朋友看似好心劝告误会时间……一切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口,就再没有机会

  很多年以后,她在夏天中的某一天毫无理由的辞职。她对自己说,我要改变自己。不想让自己被周围无聊枯燥的一切压垮。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坐车经过海边,熟悉的声音让她回到梦境。然后,她知道了那个对方始终不肯让自己看的钱包里面,原来装的是自己的照片。安静微笑的照片。可是,那个人去哪了呢……

  我不知道结局。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五):你能听见么 海的声音

  那年夏天的浪声,不算开放的女同电影,很纯很干净

  女主角时常在梦中,听见海浪的声音。

  生活,每天循规蹈矩的上班,吃饭,回家,走着同样的路线,干着琐碎工作

  在近乎绝望生活状态中,女主角想起了曾经的自己,还是高中生的自己。

  短发蘑菇头,白色的衬衣,过膝盖的黑长裙统一的着装。

  这样的陆蔓莉,功课好,听话,是典型的乖学生

  校服从来不塞在衣服里,穿短裤,打篮球,和老师顶撞。

  这样的沈宜君,有着自己所没有的个性,和自己不同

  陆蔓莉被沈宜君吸引,不管厕所里是否有中伤她的话,不管同学家长如何劝阻不要来往,不管她是不是被所有人讨厌着。

  都愿意借给她卫生棉,愿意帮她抄笔记,愿意陪她去海边,愿意坐在她车后座疯狂的喊叫。

  这才是年轻该有的快乐啊,可是……

  到最后,那个年代,没有人可以勇敢到一定程度

  再也不说话的两人,默默度过高中、大学时代的陆蔓莉,她所拥有的仅仅是关于那些海浪的记忆

  以及,那年夏天,沈宜君对她说的:

  感情 有很多种

  就像不一样的海岸有不一样的浪声

  所以 我……

  我觉得爱情也是一样

  仔细听

  听到了么

  那浪声翻越经年,穿透时光,是皮夹里的影像,是草棚壁上被心圈起来的两个名字

  陆蔓莉和沈宜君。

  可是,沈宜君,你现在在哪里?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六):死结状态

  ix feet under第三季,男主角前两季的女友出现,有所防备的编剧让男主角代替观众问女友:你怎么想到回来了?女友说:(从前他们分手时男主角正要接受一项生死难测的手术)想知道你是不是还活着,我们曾经那样要好,你知道,如果连对方是不是活着都不知道,我觉得很可悲

  观众如我便默许了编剧的俗套

  如同rockwell的《情书》,这也是个死结状态的故事,因为另一个证人死了,永远哑口,你作为唯一一个证人留在这世上,你记忆的疏漏将使回忆永远丧失被修正,或哪怕是备份的可能。有一些什么已经随着那人的死跟着死无对证,意思是,从来没有存在过。若他活着,哪怕等如死了的终生不再往来,到底是存在大过天的遥远慰藉,哪天还有机会象张后来寄信给胡,有的没的找借口联系一下。

  这部是简化了的 情书 ,舍去了一切悬念和营造气氛的旁枝。再加上台湾青春片的惯技又再次出现,那就是垦丁或花莲的海。总总都予人预算中途被盘剥,不得不削足适履印象

  好在我是只要课堂校园戏一来就俯首称臣的。但凡给我一些打篮球的发达汗腺,过膝长裙齐耳短发的规定,过大的白衬衫校服,单车,就足够矫情一番的了。

  我依靠台湾校园片的场景得以重建了自己的青春回忆。

  台湾片有文艺腔和做作的特权,是香港片没有的,香港片是一用粤语诘屈聱牙地憋文艺腔就要遭观众吐槽的。

  《那年夏天的浪声》影评(七):十指紧扣默写前奏,可是那然后呢?

  浪花拍打在海岸的声音贯穿整个故事。

  那年的夏天,夏天总是一个会充满结束、青春、回忆的季节。“那年“却只是曾经。

  突然想起朋友的一句话:生活已经够难过,为什么要在一些影片中区寻找自己。理所当然,我的那位朋友是几乎不看这样的影片的。逃避,就像影片开始小莉毅然辞掉工作“有时候连陆曼莉也不想当了” 现实生活为我们套上枷锁,每一个在城市穿梭的人都走得是那么匆忙,他们有着做不完的工作,现实让他们必须循规蹈矩的生活。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有的人却没有勇气去改变,就这样一辈子。所以小曼是幸运的,至少她可以有勇气去寻找追忆自己遗失的记忆,离她远去的海浪声。

  整部影片,都以海浪声为连接点,用沉睡的回忆加以叙事。梦,回忆将我们带回那年的夏天。

  小莉和小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本应该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被对方吸引,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后。我想,她们是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想要变成的自己,被自己所不能具有的特质深深吸引。蝉鸣的初夏,有一种清香而朦胧的情愫在发芽。她们一起欢笑,一起牵手,一起打闹。在小宜低落的时候,小宜会拉起小莉说 “陪我去看海” 、其实有些东西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太煽情词句。几个字,一个动作细节中能体会早已足够。在海边,并肩躺下:你听,不同的海,浪声是不一样的。我们就那么一直听,听到天黑......

  每个人都有幻想着,青春和单车的关系。一起并肩飞驰在斑驳的树荫下;或者单车前,摇摆的前进;单车后座,把侧脸贴近背脊,任迎面夹着青草潮湿的风,扬起衣角,吹乱纤细发丝.......小宜和小莉就这样一起坐在单车上,以为是要继续往前的。殊不知,会从单车上跌落,从此各自远扬、

  小莉,努力地想去找小宜;小宜默默的用沉默和躲避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夏天和世界。不见,真的一转身就再也没有机会再见。牵挂彼此,念在心间。夏天的结束,分班,又是一季,毕业......

  在某一刻,小莉已经几乎全然忘记的时候。却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我想了几百次我们的相遇,既不知会以这样的形式见面。所有人都一身素装,小莉来到了那个曾经一起留下记忆的地方,她的房间没有一丝改变。恍如隔世。还有那个她一直不肯让自己看的钱包。

  海边,海浪声。还是以前的海浪声吗?海还是那一片海。用铅笔勾勒出的人像,草棚里用心圈出的两个名字、我回来了,我找回来了。可是,沈宜君你去了哪里?影片又退回到,那年夏天,那个夜晚,在海边嬉戏欢笑的夜晚。陆曼莉大声的对沈宜君说:沈宜君,我喜欢和你一起听海浪的声音!

  那年的夏天,

  不一样的海,又不一样的声音,就像爱情也是如此

  不一样的动作,不一样的情节

  那心底迟到的声音,苍白有虚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