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经典影评10篇

2018-09-27 01:5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经典影评10篇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扎努西执导,比涅尤·扎塔西奇斯 / 克里斯提娜·杨达 / 塔德乌什·布拉德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影评(一):还是合起来看比较

  觉得这部更有力度,展现问题似乎更尖锐些。让我对前一部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看完两部之后,生发出对生命的敬畏,并不如题材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悲观

  :电影配乐真是精彩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影评(二):一天世界

  波兰电影

  导演 扎奴西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

  又一部讨论生命,死亡,爱和救赎的“临终电影”

  你要搬家么?

  是的,我要搬去墓地

  是的,我们早晚都会去那里。

  问题是:是早点还是晚点?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立刻回顾自己一生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立刻去找有钱前妻借钱尽一切可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想要卖点房子环游世界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在病床下藏起吗啡减轻夜晚的疼痛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知道要死后贡献给这个世界点什么,比如躯体

  。。。

  通过死亡,我们探讨活着的生命

  上海话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四个字叫做:一天世界。意思是extremely...非常非常,简直,乱七八糟。“一天世界”其实是佛教里的词,意思是面对死亡前的一天世界,我们真的不能保持平静,而且非常乱七八糟。

  tw:影片英文名字是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翻译过来,生命宛如致命的性病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影评(三):12月27《生命宛如恶疾》选择死亡并非是绝望

  ★★★★☆

  片名就是最好的诠释,显然,这部影片是深沉严肃富有哲学意味的,却又不乏导演真切的对生命的关怀,这也正是波兰大师级导演的特点,同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样,扎努西擅长观察,并且身临其境体会普通人原始痛苦孤独。而这部片子也一样,顽疾成为主人公生命的终结点,也是他最后的对世间一切包括自己的思考,在他忍受着痛苦和身为垂死之人的孤独感之时,他已经触摸到了死亡,而他是否是悲观的?或许并不能这么说,在他和很多人对白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赴死的观念,这也是很多老人迟暮之年所面临的困境,只是在这部片子中,这种观念被病痛折磨的更为沉重

  他已明确感觉到了死亡,他已经做好了迎接尘土未知天堂准备。甚至可以说,死亡,是他在完成了对生与死思考之后自己选择的结果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象征性事物来隐喻生命和情感。病榻旁日渐枯萎的白色花朵。午夜窗外意外飘起的几片雪。在梦境虚幻中见到的修道士身影。以及最后一个非常可贵细节,清晨,在主人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忍受了一整夜病痛过后,一只麻雀意外地从窗户闯入病房,导演通过镜头切换和视觉位置关系让我们看到,这只雏鸟在高处振翅着与主人公目光相对,(导演有意的让这个画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然后又飞出窗外,这个时候护士打开房门,主人公立刻要求关掉窗户。或许正是这个细节暗示了我们影片的结局,这位孤苦的老人已经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已经无法和这些新鲜的生命共同存在等待他的,是造物主人类惩罚结果(影片中提到,上帝为了惩罚亚当而给人类安排疾病和死亡),只需接受这个结果一切皆可结束

  但这并非是一种绝对的悲观。死亡并非是绝望的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成就的一对年轻恋人让他再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幸福,他的思考也终于抵达了最后的宁静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影评(四):生于安乐 死于安乐

《生命宛如恶疾》(2000)《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

  在陶街淘到的这张DVD,封面绝不吸引,只是碟套上“波兰电影大师扎努西经典作品”这行小字诱人,于是买下。波兰的电影只看过奇士劳斯基的,非常喜欢。其他的,好像都没听说过。见这张DVD上录有两部电影,好也长长见识不好看也不算浪费

上面的两张电影海报很棒,这DVD的设计就太过......了

  放入DVD,自动放出《爱在山的那一边》这部。电影很合我这回的口味。人活到这个时候就这样,宛如整部电影的味道。此刻遇到这部电影,可说巧合,或天意

  看来这部已不辜负“经典”二字,就迫不及待地看了另一部,《生命宛如恶疾》。不但很合我的口味,情节更是如我刚刚经历的,大象自得病到英年早逝这四年时间的事。这不是巧合,是天意了。

  相同的电影片段可能有这两部电影各自的三分之一,做在同一张DVD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看一部,真是很可惜的。一起,才算完整体会导演的意图,也就知道这两部电影是值得珍藏的了。

  印象中波兰是个多灾多难国家,也许正是如此,波兰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真义。生于安乐,死于安乐。这个谁人不想?就让那些有违此道的规矩见鬼去吧。

  2010.10.17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e72b20a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影评(五):《生命宛若恶疾》与《爱在山的那一边》:软弱人性犹豫的爱与坚定信仰

  这是两部奇特的影片,皆是波兰导演克里日托夫·扎努西所拍摄。奇特之处在于,两部影片应该是在一起套拍的,两片的人物差不多一致,情节大约有四分之一是相同的,主题相似反思生命,皆涉人性与信仰。但这又是两部不一样的影片,两片的主角虽然都是那三人,但讲述视角故事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主题的表现也不一样。《生命宛若恶疾》是导演的首部长剧情片,通过一个濒临生命终点的老医生,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展现着爱与信仰的力量;《爱在山的那一边》则通过一个徘徊于修道院与医学院之间的年轻学生,纠结于世俗之爱与上帝之爱,表现了宗教生活的关系。

  两部影片皆是以一部历史影片的拍摄开头,这部片中片讲述的就是一个与宗教相关的关于罪与宽恕的故事。只是一部讲述得比较详细,而另一部则是一带而过。其实两部影片都与宗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生命宛若恶疾》中,那个电影故事讲述得相当完整。一个偷盗的青年被抓住,愤怒村民欲将他立即处死。他求助神父,神父将他从村民手中讨了下来,承诺数日之后将小偷还与村民,任由村民处罚。数日之后,小偷自愿地将头伸入断头台下。这是电影,而现实则是一个并不信神的医生,最后与宗教的一段纠缠。《爱在山的那一边》的男主角就是一个想将自己奉献给上帝的学生,他无法在对上帝的爱与现实的爱之间取得平衡,总是犹豫而且软弱地对待着一切。他离开修道院,同时却又疏远着女友,信仰成为他的心结,而爱情则成为他的负担

  在《生命宛若恶疾》中,导演将片中片讲述得很完整,其实就是将此与老医生境遇作一对照。与那个小偷一样,老医生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作为一个波兰人,在那样的时代没有宗教信仰自然正常,同时他对于主宰当时的政治信仰,亦是抱持着相当嘲讽态度。他有些玩世不恭,想拚命地享受现世快乐生活;离了婚却又在最需要时找前妻帮忙,年龄不小了却仍想勾引年轻漂亮女性。不过,他却是个善良之人,对于世间亦充满着爱。他得了癌症,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不过他仍是顽强地求生。当知道死亡已不可避免,他躺在病床上开始重新思索着生与死,思索着爱与恨,思索着人生的信仰。他没有亲人,但对人间爱意在他心里滋长;他未入教堂,但对于上帝的信仰逐渐坚定。他将自己的房子馈赠给了犹豫的医学情侣俩,让这对小情侣理解了爱理解了生命同时也理解了信仰。他死而无憾,平静地死去,因为死前他在心灵中已接受了圣徒的祝福。老医生在对死亡的思考,使他更能以宗教观来看待生死。不光看待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同时对于别人的死亡看得也更达观。他的一个病人忍受着绝症的痛苦,病人的母亲无法承受儿子的痛苦。她找老医生要了药物,帮儿子解脱了痛苦,自己也陪伴着儿子而去。作为医生,老医生违背的职业的规条;但作为一个思索透了人生的人,他认为做到了问心无愧

  《爱在山的那一边》是个虔诚的信仰者,他放弃学业进入修道院里苦修,却又对世间有着留恋。他有一个在电影剧组里打杂的女友,还有一个将来做个好医生的前程。这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应该出生于波兰易帜前后,他所生长环境显然与那个老医生完全不一样,因此思想行为方式不同。他的成长期,是宗教在波兰全面复苏并快速发展年代,宗教已成为大多数波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日夜浸染于宗教之中,想要为上帝奉献自己的一生,尽管他可能对于信仰对于宗教的理解并不深。而生活同样亦吸引着他,女友、哥哥、职业皆是他难以割舍的牵挂。在电影中,他将人性的软弱与无奈,将对于爱情对于信仰的犹豫不决表现得很是淋漓尽致幸运的是,他在剧组认识了老医生,在老医生的身上他学会了人生的阅历,他渐渐地对于人生对于爱情对于宗教有了新的理解。老医生病倒以后,他与女友屡屡探望。在与老医生的互动之中,他得益良多。在老医生的房子里,他与女友享受了爱之甘醇,也让他对于人生的看法变得积极起来。

  两部影片,两个不同的视角,不过关注的却都是信仰、爱与人生。他们都以同一部宗教影片开头,最后都是以同一个死亡的场景结束。老医生去世了,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而首个执刀解剖的,就是那位曾经软弱的医学生。在这里,两部电影殊途同归,主题也在此交汇。老医生与医学生完成了一个循环,这是人类之间的生生不息,前后相继,也是精神层面上的更替。老人从现世生活享受者,最后走入内心走入信仰之中;而年轻人则从虔信者,又重新回到了生活,并享受着生活。而他们的交叉之处,则都是爱,对于人生之爱,对于他人之爱,对于上帝之爱。走过一生的老医生,年老时面对着致命的恶疾,思索着生死,生命确实如恶疾,你无法避免,也无法掌控,顺应生活,强大内心,并以爱去感染世人,那么生活不会如恶疾那么可怕;刚涉人世的医学生,困惑于对于爱的理解,纠结于宗教与人生,最终才明白,爱其实就在山的那一边,不必将年轻的生命隐入修道院中,而是要爱生活,要爱人生,要有真正的爱情

  对于上帝的坚定信仰,就在于对于人世的爱,在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爱人,爱生活,也就是爱上帝。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影评(六):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年,扎努西)

  扎努西,也是波兰的老资格导演,地位不低于瓦依达。可惜过去从没看过他的电影,这次一气看了两个。说这是姊妹篇都不很恰当,两部电影重复段落非常多,合起来大约要有半小时,所以建议这两个电影一定要一起看,因为这两个电影本就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彼此说明的。也可以这么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一个电影,只是被导演给分成了两半,借以分别突出主题。至于这种分割到底是取巧还是别有妙意,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说的是一个老医生在经历了无数别人的死亡之后终于要面对自己的死亡了,于是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挣扎和思考。主要是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爱在山的那一边》说的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是在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后,变得迷茫空虚,他不知该如何解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他求助于上第,但神学与科学感情的问题使他更加困惑,最终他受到将死的老医生的启发,找到了方向。这主要是在讲生命的意义,即我们既然无法避免死亡,我们英国如何在活着的时候更好的实现生命的意义。

  两部电影虽然重复的地方很多,但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一、死亡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主要是在讲死亡的问题。跳出电影外,我们有没有很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人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如神学所说的步入永生,还是如科学所说的化为土灰,其实我们一般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总觉得那还是太远的事。而导演在这个电影里却在反复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反复强调的目的我将在后面讨论。他强调的方法本就很有意思,一个盗马贼被抓要被处死,他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疯狂的逃,但却只是徒劳,只能去接受这个可怕的结果,不过故事一转,原来这是电影片场,刚才只是电影里的一幕,而不在那个电影里的老医生却要真真切切的面对死亡了。导演很巧妙的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有移觉的意味,也正是这个目的。开始,我们和老医生一样,在电影之外,我们只是个死亡的观察者,这总有些不痛不痒。不过老医生从一个观察者瞬间变成了体验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正是一种暗示,现在我们只是坐在电视前观察别人的生死,但我们迟早也会称为体验者的,这个角色转变是无法避免的,谁也逃不掉,。于是我们开始跟着那个老医生一起,开始更真切的感受死亡,并开始思考死亡。

  作为一名多年的老内科医生,每天都和各种病人打交道,看惯了生离死别,早已麻木了,而对人体的反复解剖,也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不过对无神论者来说,死亡代表者一切的消失,于是他的心里承受着更多的恐惧和痛苦,。正是这样,老医生才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他要去巴黎做手术,他不惜厚着脸皮去前妻那里要钱治病,。不够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即将面临的只有死亡。沮丧悲痛之后,也只能默默接受。老医生在之后也在贩毒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死亡早晚都会来,不是多晚来,而是多早来。导演正是借老医生之口,反复强调这一不可避免的可怕事实,让观者真正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二、爱

  如果这个电影只是在说死亡的不可避免的话,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导演更想说的是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之后,应该如何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也就是如何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命的意义,《爱在山的那一边》明显比《生命宛如致命恶疾》探讨的更深,这也正是两个电影的不同侧重点,他们正是这样互相补充的,一个提出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如我小标题所说,这里生命的意义上升为爱。

  《爱在山的那一边》的主角,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见惯了生死,不过他也变得迷茫。这里的这个学生,正像是看完了《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我们,那个电影开始使我们重视死亡,开始思考,而这个学生在医院也是天天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他很清楚的知道死亡的必然性,所以他想活的更有质量,把有限的生命更好的利用起来,。他的探索之路正是我们的一条探索之路。神学和科学本是相互对立的。可他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却开始考虑依靠神学获得救赎和解脱。不过他内心还是充满矛盾的,所以在电影的开头他不断的用鞭子抽打自己,借以考验自己是否能真正的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并渴望获得上帝的召唤。

  矛盾中的他开始疏远关心自己的哥哥和爱自己的女朋友。另外,他开始求助于《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那个偶遇的老医生,但老医生也并没有直接给他任何指导。不过,后面出现的一件事却间接的改变了他,这个事情稍后讨论,。总之通过这个事他认识到了爱,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爱。

  生命的意义是爱,那我们该怎么爱,爱谁呢?

  三、爱自己?爱他人?

  一直觉得这才是两部影片的真正主题。两个影片都在共同为这个主题服务。像上面提到的,爱是生命的意义,能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所以爱谁,怎么爱,这个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两个电影分别从老医生和学生两个角度共同解释了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就两电影一起说了。

  老医生,我们并不清楚他和前妻到底是为了什么离婚的。不过从老医生的一些行为能看出,他一直是一个很坚决的个人主义者,正像《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他勾引学生女朋友时说的话,“人生苦短”我们不去猜想他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享乐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单从他前妻数落他在离婚后还向他索取房钱,车钱,及最后的那笔医疗费。在得知自己已经不可治愈的时候,他考虑把房子卖了去环游世界,电话留言也改成“现在我不在乎你留什么。”处处都能看出这是个坚决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老头。他坚信生命苦短,爱自己最重要。不过,在反复的矛盾和判断中,他开始有所变化,。首先,他给了年轻的音乐家大量的吗啡,这正是默许了对将死的人进行安乐死。为此他却要背负骂名,波兰第一位这样的医生,他背负的罪名很重,其实这里他已经从爱自己开始向爱别人转变了,他开始为别人想,不管这种方法是否正确,不过这是以自己的受处罚为代价,证明他已经开始转变了。而之后就更加明显了,他把自己家的钥匙给那对年轻人以求撮合他们。而自己也最终没有选择自杀,当他拔掉针头的时候,他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开始真正的直面死亡,他也开始付出,把自己的房子和车子都送给了那对年轻人,并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医院做解剖。最终他的行为也影响了那个年轻人,他也死得很有意义了。

  医学院学生,开始他也是一个很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他也一直是爱自己潜在的原因是由于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缺乏关爱,所以虽然他希望去投奔上帝,不过他想从上帝那获得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救赎和解脱,代价却是亲情和爱情的漠视,正由于过分的利己才让他一直找不到方向。所以他经历了年轻音乐家的安乐死事件后,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了,老医生对死亡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植物人的思考。他去登山,攀岩,接触大自然,感受生命,接触上帝。最终他开始接受爱情了,也开始接受亲情了,并且还去申请了一个扶助流浪人的志愿者。在老医生的帮助下,和女朋友结婚了。一切是那么美好,他们的将来一定会很开心,因为他们也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结尾是学生用刀划开了老医生捐来的尸体。他终于可以直面死亡了。《爱在山的那一边》的结尾是学生和他的女朋友在山上做爱。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真爱。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多一点关心给别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